小说专题训练----小说人物没有具体姓名的艺术效果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裤子
卞之琳
安居村一下子黯然失色了:娘儿们一齐换下了红裤子。
安居村离同蒲铁路线只有十里路,以前曾经到过日本兵。老百姓回到空了的村里才两个月,今天下午忽然听说日本兵沿铁路挨村“宣抚”,明天安居村老百娃得静候“皇军”来“宣抚”,如果预先逃走一人,“皇军”就不给安居村留一所房子。于是全村震动。娘儿们无意中一下子就学了“摩登”,把头发都剪短了。部分女子恨起了以前不曾放脚,不过最惹眼的到底还是红裤子。
怎样换去红裤子的问题,可难倒了过门才两个半月的关小双老婆。她的红裤子是村里最新的,虽然曾在山沟里蘸过黄土,但仍不失其鲜明。愿不愿意换,不在她的考虑范围内,问题是拿什么来换。上次连夜逃往山里去的时候,在慌乱中她把一包衣服给丢了。如今把红裤子换下,穿什么呢?
下午关小双回来,一下子把问题解决了。关小双在村公所和村长拌了几句嘴,心里老大不高兴,回来看见老婆还穿着红裤子,呆了一下,就把自己的黑裤子脱下,向她一扔,说:“你换上!”
老婆向他看了看。他向老婆看了看,加重声气说:“你换上!”老婆不敢出声,只有服从他这个荒唐的命令。
他们把上身的夹袄也换了,黑绿两色,对比鲜明。年轻的老婆满肚子惊疑,可是不敢作一声,眼泪汪汪地看着丈夫走出门。
第二天太阳才刚升到树梢头,“皇军”就来“宣抚”了,一共11个,可只有十匹马,其中有一个汉奸,没有马骑。
“‘皇军’决不吃你们什么,”汉奸说,“煎几张葱花饼就得了。”
“‘皇军’决不要你们什么,”汉奸说,“只是你们在静候‘宣抚’的时候,就去找一担白菜。”
“行。”
“找一担萝卜。”
“行。”
“再找一百个鸡蛋。”
村长皱了皱眉头,迟疑了一下,还是说:“行。”
十匹马在村公所前吃黄豆,七个日本兵和一个汉奸,在村公所内吃葱花饼。还有三个日本兵呢?他们早就到外边去了,说是去看看菜田。
吃够了东西,鬼子头儿向汉奸说了几句话,汉奸马上转头来说:“要‘宣抚’了,召集全村人到前面场子来听话。”
全村八十户只到了八十人,其中一半是孩子,被村长拉来凑数。一担白菜,一担萝卜,一担鸡蛋,都摆在村公所门口。
胖头儿站在阶石上,开始讲话,汉奸翻译。大意是“皇军”战无不胜。他们是来保护中国人民的,众百姓要向“皇军”报告野蛮的土匪八路军的消息。然后开始了问答:“‘皇军’杀人放火吗?”
“不。”
“你们怕皇军吗?”
“不怕。”
“那为什么土匪来了不走,我们来了你们就跑呢?”全场沉默。
蔬菜到齐了,鸡蛋到齐了,就是自己人还没有到齐。汉奸问老百姓:“那三个‘皇军’到哪里了?”
谁也不知道。村长打发几个老百姓去找。
村长自己也去找。他推开关小双的屋门,看见关小双战战兢兢缩在炕角落里。他又好气又好笑:“哈,你关小双今天怎么也不敢出头了?”说完才认出面前的竟是关小双老婆,他气得无从笑起,又挨户搜寻去了。半天一无所获。于是雷霆在他头顶上响了。他被绑在一棵白杨树上。
全村人都慌了。有人拉来了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说:“他知道,他知道。”“你知道他们到哪里去了?”“我看见他们在村东口追一个红裤子,愈追愈远,追到山里去了,再没见回来。”
汉奸把话译给胖头儿听,胖头儿向汉奸头顶上爆出去一个霹雷,从汉奸嘴里传出来就变了:“给我把红裤子找来!”
可是人头中一个向白杨树外转动了,数十个一齐向南边转动了,像一阵轻风吹过的麦穗。大家看见一条红裤子大步跑来,全然不是女人步伐,后面跟来了一大群兵,穿灰军衣的,不是那三个“皇军”!
“红裤子来了!红裤子来了!”
七个鬼子一齐跳上马,往村北就跑,撇下萝卜、鸡蛋和三匹马。汉奸想骑马,可试了两下,没有骑得上,也放步向北溜。可是他并没能逃脱,被穿红裤子的关小双抓住了。“这三担东西正好慰劳游击队。”
被游击队救下的村长感激得直流泪。“可鬼子马上就会再来的,”关小双抢上来说了,“我们还想在这里住下去吗?”
那么怎么办?很简单,全体进山去加入游击队。就这么办。这时候在场的已经是五百人。一道长流缓缓地流向山里去,杂在人流里的还有牲口,牲口驮着女人和小孩。女人和小孩抱着包裹,抱着鸡。
当夜在游击队司令部,司令听说活捉了三个日本兵,一个汉奸,缴获了三支步枪三匹马,都是关小双的功劳,便要好好犒赏他,关小双则“只要一套军服”。司令笑了,因为到这时候他才看见关小双穿的还是红裤子呢。一套灰色军衣找来了,关小双立即换上了。然后他把那一套绿袄红裤子弹去了尘土,折叠在一起。
关小双换了衣服,走到住那些预备第二天到缝切厂去的妇女的院子里,找到了自己老婆,把那衣服轻轻地向她膝头一搁,用左臂拢了一下她的肩头,含笑说:“等将来太平了再穿。”
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小双一回家就把老婆换裤子的问题解决了,这使其有头脑、有决断的形象初步确立了起来,为下文他提出村民都参加游击队的建议作了有力的铺垫。
B.汉奸与村长的对话特别具有讽刺意味,汉奸一方面表示“不吃什么”“不要什么”,一方面又具体交代所要东西的具体数量,突出了敌人的虚伪与贪婪。
C.“人头中一个向白杨树外转动了,数十个一齐向南边转动了,像一阵轻风吹过的麦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人们不忍心看着村长被杀害的沉痛心情。
D.小说语言质朴,多用短句和口语,即使是文化水平不高的读者也能轻松读懂,符合抗战时期的宣传需要;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富于传奇色彩,有较强的趣味性。
2.小说中的人物除了关小双之外,都没有名字,只用身份代替,请简要分析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处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心灵折旧费
董保纲
① 这是5年前的事儿了。那时,大哥刚刚下岗,在县城的一个十字路口,租了一间铁皮小屋,卖些烟酒之类。
②一天黄昏,一位中年汉子走到大哥的铁屋前。汉子放下手中沉甸甸的编织袋,从口袋里摸索出五毛钱,买了一包劣质的香烟,汉子抽出一支烟,点上,然后和大哥寒暄起来。从谈话中,大哥了解到,汉子就是我们县的人,刚刚从外地打工回来。汉子说,他的家距离县城还有二十几里的土路,汉子很犹豫地提出,能不能从大哥那里借一辆自行车,因为他已经坐了一晚上和一整天的车了。大哥看看夜幕已经降临,又打量着眼前这位陌生的民工,最后还是把他那辆“除了车铃不响哪儿都响”的东方红牌自行车推了出来。当时的大哥,确实多了一个心眼。他本来刚买了一辆新自行车,但是大哥可不敢轻易地相信别人。
③ 汉子十分感激,说最晚明天上午就把车还回来。也许是由于匆忙,汉子并没有来得及留下他的姓名以及村庄,就匆匆地骑车走了。
④晚上,当我的嫂子听说大哥把自行车借给一位陌生人的时候,和大哥大闹了一场,嫂子说我的大哥是榆木疙瘩不开窍,这回肯定被人骗了,不信等着瞧。
⑤第二天上午,大哥焦急地等候在铁皮屋前,他多么希望那位汉子早点出现呀,然而,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大街上人来人往,却没有那位汉子的身影。嫂子在一旁不断地敲敲打打、冷嘲热讽,大哥由沉默变得烦躁,又由烦躁变得愤怒。到了中午12点的时候,汉子仍然没有来,大哥终于绝望了,任凭嫂子把他骂得狗血淋头。
⑥大概是在中午12点半的时候,那位汉子骑着车子忽然出现在大哥面前。汉子擦了一把脸上的汗水,连声说着:“对不起、对不起,来晚了。”大哥先是惊喜,但随之而来的是一股无名之火从心底升起。大哥厉声说:“对不起个屁!你耽误了我大事!”汉子很尴尬地站在一旁,手足无措,忽然,大哥灵机一动说:“这样吧,我不能把自行车白借给你,你得掏个钱,就算是车子的‘折旧费’吧。”大哥很为自己的聪明得意,他知道,自己的这一招肯定会赢得老婆的赞许,果然,一直在旁边站立的嫂子,脸上顿时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但是,那位汉子显然被这突如其来的变化搞蒙了,他嗫嚅着说:“行……你说……多少钱?”大哥说:“你拿20块钱吧。”汉子没有说话,从口袋里掏出两张10元的纸币,递给大哥。然后,汉子又说了一声:“谢谢你了,俺走了。”说完,汉子头也不回地融入人群之中。
⑦看着汉子已经走远,大哥才转过身,把那20元钱狠狠地甩给嫂子。然后,大哥准备把车子往里推一下。忽然,大哥愣住了!因为他看到了一个崭新的车铃,用手一拨,发出一阵脆响。大哥再仔细一看,车子确实是自己的东方红,但是变化的不仅仅是车铃,还有两只崭新的脚蹬子,刚刚上了油的链条以及擦拭一新的车瓦。
⑧大哥一下子明白了。他一把抢过嫂子手中的20元钱,赶紧跑上街头。但是,那个汉子的身影已经无从寻觅。
⑨如今,大哥自己开办了一家企业,企业红红火火。大哥多次对我说,那20元钱,是他一生的心灵折旧费。而在大哥厂子的门口,我看到了四个大字:诚信为本。
1.本文主人公是一位无名无姓的中年男子,作者为什么不给他加个姓名呢?请析其理由。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个农民走在田埂上
芦苇泉
①他终于直起腰。这是一片无边的稻田。他那样弯着腰,向左右扩展、向前移动的姿势,已经持续很久了。他长长地舒了口气。他朝远处看,远处是蒙河黑色的树林,那片树林子太大,太茂盛,就像一片黑夜。他的头发是湿的,大滴的汗顺着脸往下淌,一直淌进衣服的里面。他的左手臂抱着大把的青草和稗子。他像忘了自己一样,仍是朝远方的那片树林看,就像盼望着一件事情的发生。比如一个人突然走出来,比如一群鸟“哇”的一声飞起,又落下,比如里面传出一声沉闷的枪响。我们也许还不太了解他,不过是刚才的那条鱼,让他想起了一条大河。那条鱼打着他的左脚,快速地游走了,碰到稻子时弄出了“啪啪”的挣扎声。他没有去捉它,相反却站起了身。这条鱼显然是从河里和河水一起流进来的,只不过在刚进入这片稻田的时候它比一条小蝌蚪也大不了多少。它几乎有两寸多长了,真是奇迹。好长时间,他的脑子里只有那片流水。他还听到了那种好听的流淌声。他还看见了一群鱼,像影子一样在水里一闪一闪的鱼。他想鱼的命运可真叫命运,如果不来到这片稻田,仍旧在河里,也许都见到海了。他重新弯下腰,向左向右向前移动……
②他今年54岁,不远处的村庄里,有他的一所房子,十一棵树,一个妻子,一个儿子,一个女儿。他不喜欢城市,甚至可以说他敌视城市。他一共去过两次城里,两次都是去卖西瓜。他的西瓜那么好,可城里人就是有眼无珠,说这个不熟,那个不甜,左挑鼻子右挑眼,一大堆瓜一个也没卖上好价钱。每一个瓜都是他的好孩子,都是他一眼一眼地看着长大的,没有一个次的。后来,为了避免和城里人打交道,他就把瓜直接批给那些瓜贩子,不再去城里受煎熬。城市是另一个世界,他在城里行走,要多么别扭有多么别扭,怎么走也走不好,走的总是和别人不一样。在城里,他是多余的,那种反差,和城里人的反差,让他生出了一种被追逃的错觉。在城里,他是逃出来的。回到村庄,他沉思了很多天,自己就这么没有出息 但没有办法,他始终没有消除那种对城市的恐惧。他清楚地记得,城里人目光的冷漠,他们把钱扔到地上抱走西瓜时的蛮横劲头。那时他浑身哆嗦,就像一棵草独自站在一片庄稼地里,那么孤独和耻辱。他做错了什么 他不知道。他只想逃走。
③一会儿,他就在一条田埂上走着了。田埂上长满草,一只草叶子般的蚂蚱飞起来。他赤着脚,卷上去的裤腿湿了的部分,溅上了几星泥。他把草集中起来。然后坐在上面,掏出他的旱烟袋,抽烟。他黑红色的脸上,放着一种光芒,眼睛里像有一个世界,身体里藏着的力量在等待着什么。他给我们的印象是,没有一点苍老的感觉,就像20岁的演员,扮演一位50岁的农民,那种老也是掩饰着的老,是装出来的。他那么自然,一点也不孤独,一会儿看看自己的脚,一会儿看看稻田,远处的村庄就像不存在一样。其实,此刻他正在想着村庄,想着等到秋天把这片稻子弄回去时的喜悦场面,想起了粮仓,想起了妻子的手,想起了孩子们的傻笑。他笑了,那种笑是从里面一点点地笑出来的,好像从昨天就开始在深处或远方笑了,今天才笑出来。他磕去烟锅里的灰烬,重新把烟袋别到腰上,那姿势像极了一位将军在别一支手枪,也有那番威武。尊严!我看到了他的尊严,这种尊严似乎是天生的,谁见了谁都会敬畏的。然而,在城里,他的尊严呢 他把尊严留在了村庄,留在了庄稼地里。这种尊严原来是带不走的,是只属于村庄和土地的。
④在我们不注意的时候,他又在那片稻田里,用那种姿势移动了。那是一架机器,一点一点地向前,没有大的动作,也不会消失。在他站起身来的时候,又一堆草抱在了他身体的左边。他看到了那辆邮车。他竟能从邮车的速度上,看出了今天这辆车同往日的不同。他又躬下腰,但不多会,他就站直了,朝村庄看。他几乎不是在劳动了,也许他累了,或是饿了。但他仍能准确地把稗子从稻子中分辨出来,拔出来,一会又是一抱。村庄那边跑出一个人,像一只风筝,一晃一晃的,被风刮着。他早就认出来了,那是他的女儿,她考上大学了,肯定考上了。用一种优美的舞蹈跑在路上的人,一定是有了幸福装在心里的人。女儿告诉了他这个好消息。他只不过是笑了笑,并没有走出稻田。女儿站在田埂上扬了扬手中的信。他想,女儿有福了。继而又想到,女儿要走了,就要失去她了。女儿的快乐和他的快乐,有些是一样的,有些却不同。他自然地想到了城市。但他却没生出一点痛苦或去阻拦女儿的感觉。他在心里替女儿高兴。
⑤“爸爸,咱回家。”
⑥他却摆了摆手,说:“干完这点,我就回去。”
⑦他又弯下腰,向前移动了。
⑧绿油油的稻田,无边的稻田,把他托起来,想让他飞,但他却紧紧地抓住那些草,抓住一棵,松开,再去抓另一棵,永远也不离开这片土地,永远也不飞起来。天黑了,那个移动着的影子,还在移动。接着,我们看到了大地上空的星星。
1.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小说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作者采取第三人称叙事,运用多种描写方式将一位在田间辛勤劳作的农民形象呈现给读者。
B.“他一共去过两次城里”,此处补叙了他过去的经历,既解释了他不喜欢城市的原因,又通过他对西瓜的感情丰满了其人物形象。
C.作者擅用比喻,把走在田埂上的农民比作威武的将军,把即将奔向城市的女儿比作一只风筝,一老一少,相互映照。
D.文章在“移动着的影子”后,接着写“我们看到了大地上空的星星”,以景作结,使他弯腰在稻田中的身影定格在了读者脑海中,意蕴深厚。
2.全文用“他”指代主人公,说明以“他”而非姓名指称人物的效果。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阿吾斯奇
董夏青青
云霭封锁了雪峰之间偶尔显露的天际远景。阴冷彻骨的北风越刮越大。靶场上掀起沙尘,落到正在一座墓地上挥动铁锹、铁铲的几个人身上。殷营长弓起背使劲铲开沙石,刨飞的尘土打在旁边人的衣裤上嘭嘭作响。七八个人手脚不停地挖了一个多小时,才在坑深两三米的地方碰到棺材。停顿几秒,大伙放缓的动作又快起来,知道要抢在暴雨之前将遗骸装箱。
露出棺盖时,站在几米外的一家人走到近前。
这家人是埋在靶场东头这位烈士的家属。来靶场之前教导员跟殷营长讲,上世纪七十年代连队骑乘巡逻,一个战士在山口甬道的雪崩中牺牲了。当时连队给战士老家的民政局拍了封电报,一个月后民政局回信给连队,表示家属已知悉,并转达将孩子葬在连队继续守护边疆的意愿。上个月,这位烈士的弟弟辗转联系到团部,说想来接大哥的遗骸回家与父母合葬。
拾捡骨殖装箱时,大家发现烈士脚上黄胶鞋的布面已经风化,橡胶鞋底还在。烈士的弟弟跪倒在地,放声恸哭。
阖棺前,殷营长爬出坑外。烈士的弟弟上前将他从地上挽起。看他站稳了,松开手倒退两步,向他鞠了一躬。“您是这儿的营长?”烈士的弟弟问。
“忘了介绍。”教导员说,“这是南疆军区来指导工作的殷营长,他弟弟是咱们连队的三班长。”
“那这正好能跟兄弟见面了。”烈士的弟弟说。
“三班长……不在这里……”教导员的声音有些哽咽。
回到招待室,殷营长听见沙发背后的窗户被风撞得嗡嗡作响。四月末,南疆的白天已经热起来,北疆山上还潮湿阴冷,棉被盖在身上又潮又重。
这两年不知承诺过多少回要来北疆的阿吾斯奇看望小弟,可想不到有一天终于来这儿了,竟然是帮小弟收拾放在连队的被褥衣物和储藏室的行李,然后带走。
去年阿吾斯奇的雪下得早、下得多。连队自己烧锅炉,攒的煤渣子多了没地方放,入冬就找乡里派拖拉机来运煤渣。拖拉机上山的时候没油了,驾驶员给连队打电话求助。小弟一听就开着皮卡去给拖拉机送油,送完油顶着风雪往回跑时,对面驶来一辆拉粮食的大半挂车,司机没刹住……
殷营长端起热水瓶冲了杯茶,起身拉上窗帘。这时屋门被推开,教导员走进来。
“我跟指导员说了,下午你跟他们一块去巡逻。到界碑看看,你弟去年刚带人上去描的字,那里有太多他留下的足迹。”教导员说。
他点点头。
“你弟带的就是下午去巡逻的这个班,三班。”
“他跟我说过,三班都是他兄弟。”
坐在巡逻车的副驾驶上向外看,雨前灰暗、阴沉的天空,已经被清澈明亮、瞬息万变的光芒冲破,无垠无底的草野上闪耀着星星点点。
“殷营长,这是您头一回来北疆边防吗?”指导员在后座问。
“对。”他说。
“南疆那边的边防什么样?”指导员问。
“挺高的,每年上山驻训的平均海拔都在三千米以上。”他说。
后座一阵惊叹。
他一时没话,脑海里却晃动着小弟的身影。
2009年,在少林寺学武6年的小弟给正在部队里的他寄来一封信,信中说身边很多师兄弟已开始寻求未来更好的出路。有师兄回家乡办武术培训班,有的去给企业老总当保镖。和自己关系最好的同学去拍了电影《新少林寺》,拜入香港洪家班门下,以后待在横店当专业替身。小弟说,他有两条路可选,一是大师兄推荐他去美国曼哈顿的华人街当私人武术教练;另一份工作,也是自己比较倾向的,是和同班一个德国同学回他在巴伐利亚的老家支教。信的末尾小弟问他,到底是选美元还是欧元。
他在信里拉杂说了很多,说童年的趣事,说儿时的梦想,说了两页纸才切入正题。他说,希望小弟参军,为家庭争得荣誉,为祖国贡献力量。小弟练过武功、见过世面,进部队立功受奖的机会比他更多。信寄出后的第三个月,小弟入伍进疆。先在团里的步兵营待了几年,后被调往阿吾斯奇。阿吾斯奇,意为开满小黄花的地方,位于新疆塔城地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的中哈边境线上。这里冬季风大雪多,封山期达半年以上,边防官兵巡逻要翻雪山、过冰河、穿密林,生活非常艰险……
待车队从浓荫覆盖的崖壁下穿行而过,他眼前连天漫地的帕米尔高原的黑夜,被天顶一轮皓月照亮。墨色山体,铝灰的积雪。少顷,车队再次驶入峰岩夹峙的狭长山道,他眼前仍旧留有刚才一幕的清辉。
这晚在阿吾斯奇的图书室,军医从书柜里拿出一幅字赠给殷营长。说知道他要上南疆来,特意练习了写来送给他的。
“三班长的东西都收拾好了?”军医问。
“刚从储藏室上来。”他说,“想着收拾一下,结果也没什么可收拾的。”
“三班长有一回给我说殷营长要他多看书,他就来问我该看啥书。我就推荐了曾国藩的传记和家书,还有大学士苏东坡的传记。曾国藩和他的兄弟连心,仗打得好。苏东坡和他的弟弟苏辙,两个人同朝做官,官做得明白,文章也写得好。”
他接过字在桌上展开。写的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军医拍了拍他的肩膀:“苏轼七年没见着苏辙了,苏轼想他的弟弟啊。”
1.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中,云霭、雪峰、北风、沙尘等展现了边地的苍凉悲壮,交代了烈士牺牲的背景。
B.小弟习武6年,最后在哥哥的鼓动下进疆参军,作者用回忆的方式写下这些内容,使情节更加紧凑集中。
C.教导员、指导员、军医等人物的出现,对情节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同时作为群体他们让读者对军人有了更多的认识。
D.阿吾斯奇,意为开满小黄花的地方。而艰险恶劣环境下顽强生长出来的小黄花,则带有明显的象征意义。
2.小说中的主人公均没有出现具体的姓名,一个用“他”和“殷营长”来称呼,一个用“小弟”和“三班长”来称呼,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作者这样设计的意图。
【答案】
一、1.C“表现了人们不忍心看着村长被杀害的沉痛心情”错。依据原文“大家看见一条红裤子大步跑来,全然不是女人步伐,后面跟来了一大群兵,穿灰军衣的”可知,人们一齐向南边转头,是因为看见一条红裤子大步跑来,后面还跟来了一大群穿灰军衣的兵,选项理解错误。
2.①关小双是主要人物,有名字便于突出人物形象,也便于叙述故事。
②次要人物没有名字,用汉奸、鬼子、日本兵、村长、司令、妇女等身份符号来称呼,人物更有广泛的普遍性和代表性。
③人物是否有名字要服从于小说的主题需要。本文以群体形象着力表现人民的觉醒和反抗,以身份代表各自的阵营即可,没必要给次要人物一一命名;受小说篇幅限制,可将次要人物模糊化处理,使叙事更简洁。
④是否有名字要服从于小说的表达需要。在短篇小说中,受小说篇幅限制,不便于对多个人物形象展开具体深入的描写,可以将次要人物模糊化处理,使叙事更简洁。
二、1.因为这是一个陌生人,作者并不知道他的名和姓,这样写,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说服力;姓名并不重要,这个汉子其实只是一个代号,一个象征,这样写,有代表性。
三、1.B“补叙”错误。文章整体按照时间顺序叙述,是顺叙,小说主体情节完整,而这位农民的两次入城经历是在文中插入叙述,属小说基本事件之外的情况,去掉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故属于插叙。
2、效果:用“他”指代主人公,没有写出具体名字,赋予了这位农民普适性,他作为一个新时代经历城乡转变过程中的典型农民形象,代表着一个群体。
四、1.A“交代了烈士牺牲的背景”错。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主要是展现边地特色。
2.①小说以“他”和“小弟”的称呼来交代二者关系,使读者感受到兄弟二人之间的感情深厚。用“他”的回忆来展开故事情节,使小说真实、客观又极具感染力。②“殷营长”和“三班长”都是军人的职务称谓,这突显出兄弟二人齐心戍边,为国奉献的无私精神。③兄弟二人均没有出现具体的姓名,他们只是无数官兵的缩影。作者借此歌颂那些无私付出的军人们,有他们的守护和付出,才有国家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