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鲁滨逊漂流记》导读

文档属性

名称 5.《鲁滨逊漂流记》导读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29 18:07: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鲁滨逊漂流记》导读教学设计
一、设计意图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明确要求:“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从这可以看出,新课标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阅读实践,让学生直接与文本、编者对话,多元解读,在“言语习得”的过程中受得熏陶感染。
《鲁滨逊漂流记》是一部具有持久魅力的小说,它出版于1719年,280多年以来,不仅早已飞出了英伦三岛,而且以种种不同文字的形式飞到世界各地,落地生根,成为世界文学名著中的名花异葩。它是一部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书。不同年纪、不同文化层次的读者都会兴味盎然地沉醉在小说中,各有所得。更有甚者被飘洋过海、遭遇海难、陷身荒岛等曲折离奇的情节所深深吸引,看得如痴如醉,做着有朝一日自己也离家出走、在大海的惊涛骇浪中闯荡的美梦。
初一的学生年龄小,不谙世事,阅读经典名著的经历是极少的,让他们乖乖地去读完一部名著,难度更大。所以,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做到了对学生两方面的正确引导:一是引导他们喜欢读、坚持读,读出情节,读出效果;二是引导他们感受鲁滨逊这个人物身上的个人魅力:积极向上,理性而坚韧,勇敢执着,又有开拓精神。
二、学习目标:
1.我想读
2.我会读
3.坚持读
三、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要将阅读名著坚持到底。
四、课前准备:
观看关于塞乐柯克冒险故事的微视频。
五、教学用具:媒体课件
六、教学时间:1课时
七、评价方案
1.通过“聊历险”这个环节,以学生感兴趣的冒险为契合点,初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检验学习目标一“我想读”的达成度。
2.在“学技巧”这一环节,通过学生提出的三个阻碍阅读的现象,进而有针对性地传授阅读技巧,让学生掌握真正阅读的方法,以此检验学习目标二“我会读”的达成度。
3.通过“领任务”这一手段,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有的放矢,针对给出的问题进行仔细地阅读,从而完成学习目标三“坚持读”的达成度。
八、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读文字,导新课(此环节大约需要3分钟。)(一)解读文字(二)明确目标 (一)导入新课课前老师每人发了一个小礼物,收到了吗?它们有什么不同呢?谁来说说你从这些书签上面的文字中读到了什么?屏幕出示:1.任何消极的事情之中,其实都有积极的因素。2.一个人只是呆呆地坐着,空想自己所得不到的东西,是没有用的。3.我们无论遇到何种困境,也决不能放弃希望,有时候,希望往往就近在眼前,比我们想象的还要近得多。4. 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5.人们的种种苦难,大多是由不知足造成的。6.学会多看自己生活中的光明面,少看黑暗面,多想自己所得到的享受,少想自己所缺乏的东西。7.人不落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就不懂得珍惜自己原来所拥有的一切。8.做任何事,若不预先计算一下所需的代价,不正确估计一下自己的力量,都是十分愚蠢的。这些带给我们力量,带给我们思考的文字,其实都是一个在无人的荒岛上生活了19天,再加两个月,再加28年的人——鲁滨逊所写(屏幕依次显示:19天,2个月,28年,而且是从下到上排列,字体一个比一个大),今天,就让我们叩响这扇世界经典的大门,和鲁滨逊来一段奇幻的漂流旅程。(二)屏幕出示目标1.我想读2.我会读3.坚持读 1.学生收到书签,并大声朗读书签上的文字。2.学生说说自己对书签上的文字的理解。概括为:(1)塞翁失马,焉知非福。(2)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难者亦难矣。(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4)知足者常乐也。学生对连续出现的三个数字很是惊奇。学生大声齐读学习目标。 好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学习动机,集中学生注意力,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迅速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利用小说中出现的文字来导入,既起到了对学生从思想上的教育意义,又让学生对小说中的内容有了些许的了解。特意把鲁滨逊的在岛时间倒过来写,只为能给学生带来震撼人心的效果,让鲁滨逊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了了不起的形象。明确目标,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聊历险,我想读(此环节大约需要7分钟) 1.咱们先来说说,如果是你流落到无人的荒岛上生活,你想象一下,都需要解决什么困难?(无论学生从哪方面回答,老师一定要追问下去)比如:学生:抓鱼老师:用什么抓?抓到后生吃吗?如果烤着吃,有火吗?钻木取火?得等多久?下雨天怎么办?连着下一个周的暴雨又该怎么办?2.出示一组烤羊排,烤面包,葡萄,海景房的照片,配上老师的介绍:可鲁滨逊不但活了下来,而且生活过得是有滋有味。顿顿吃的都是大餐:烤羊排、煮羊汤、烤面包、做奶酪,有时还会配上一杯香甜的甘蔗酒,饭后再吃点葡萄干。住的是一套豪华海景房,天热的时候,他会到一座乡间别墅去避暑,有病也能自己治,所有的困难他都能解决。他在岛上的小日子过得那叫一个舒坦。追问:你们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吗?答案就在这本书里,想不想一睹为快?那么在接下来两个周的时间里,就让我们一起共读这本书。 学生从吃、穿、住几个方面去回答。最后学生得出结论:看来,在荒岛上生活太难了。学生在垂涎这些美食的同时,也被鲁滨逊的强大给震撼了,他们就有了迫不及待,要一睹为快的冲动。学生大声回答“想” 本环节旨在让学生明白一个人要想在一座荒岛上生存下来,那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甚至是同学们不可能办到的一件事。从生存到生活,这些照片给学生带来的视觉冲击彻底激起学生想要读书的欲望。抓住学生的好奇的心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学技艺,我会读回忆阅读阻碍(此环节大约需要分钟2分钟)掌握阅读方法(此环节大约需要28分钟)速读,了解内容(此环节大约需要10分钟)2.细读,掌握细节(此环节大约需要9分钟)3.做笔记,记录精彩(此环节大约需要6分钟)小结(此环节大约需要3分钟) 1.回忆一下,在上学期的阅读过程中有哪些令你很头疼的问题,影响阅读的效果?2. 总结刚才大家说的情况,大体就是这三种。屏显:读得慢、印象浅、半途停师问:大家知道自己一分钟能读多少文字吗?1.现场测试:时间是一分钟,内容是学案上节选的第七章《沙滩上的脚印》。为了保证测试的真实性,同学们平时怎么读,现在就怎么读。2.测试结束:能达到400字以上的同学举手。3.训练速度:其实阅读速度是可以训练的,方法也有很多,但首先得不能出声,也不能默读,而要默视。什么是默视呢?就是用眼睛默默地扫视文字。同时要做到注意力高度集中,在保证这两点的前提下,可以用指读的方式来训练。会了吗?运用这个方法,我们再来测试一遍。4.比对结果:你来比较比较两次的字数,比第一次字数有所提升的请举手。5.利用速读的方式把本章剩下的文字在6分钟的时间内全部读完。6. 这样我们就完成了第一遍阅读(屏显:速读)。 现在把学案合起来,回忆一下你的第一遍阅读,你读到了什么?7. 那么当鲁滨逊感觉危险靠近的时候,他有什么表现呢?8.其实鲁滨逊的表现还有很多,可惜很多同学的第一遍没有注意到。看来只读一遍是远远不够的,根本做不到把文章读懂,读透,这就需要进行第二遍的细致阅读(屏显:细读)。那么问题又来了,应该在哪些方面细读呢?这就需要阅读任务单的帮忙了。屏显:1.当鲁滨逊在沙滩上发现人的足迹以后,他的表现是?(请从心理和行为两方面分析)2.当他再次发现人的头骨、手骨、脚骨的时候,他直接崩溃了吗?9. 也许你还会发现不但情节更清晰了,对人物的认识也会不一样,那么对于人物——鲁滨逊,你了解吗?(屏显)从本章节中,你读出了一个 的鲁滨逊?10.其实我们还可以接着读第三遍,把这本书变成自己的书。第三遍阅读要做什么呢?看看文学大家们都是怎么做的吧?屏显:毛泽东青年时代读书时,一直坚持做笔记,仅一本不很厚的《伦理学原理》上就写了万余言的评语。俄国著名作家果戈里,在上学时期有一本147页的大笔记本,内容包罗万象,有作家言论,有史地知识,有他自己的作文,有风土人情。11.教师出示自己做的读书笔记。并明确要求:摘抄的语句  画圈自己的评价或感悟 画星有疑问的地方  画问号12.教师出示自己整理的第七章——沙滩上的脚印的思维导图回忆三遍的阅读,你会发现什么?教师对应回复:1. 像狼吃肉一样狼吞虎咽的,读懂大意即可。2.像牛吃草一样细嚼慢咽。3.像蜜蜂采蜜一样汲取精华。并且在黑板上贴出狼、牛、蜜蜂的图案。 学生认为:1.名著大多为小说,篇幅很长,短时间内很难读完。2.就算读完了,也记不住,名著考试时不是得不到分。3.刚看时还饶有兴趣,中途兴趣消失,就丢在一边了,不想再看。生答:不知道学生做好准备,一开始,就跟平时一样的阅读学案上的文字。完成任务的学生举手示意。学生按照所学,把手指放在文字下方,手指快速向前移动,眼睛跟着手指的移动速度来扫视文字。并且做到了注意力高度集中。学生比对后举手。完成的学生鼓鼓掌。生交流第一遍阅读所得。学生举手回答。一个学生站起来读任务单。学生对照所出示的任务单中的两个问题,再次阅读学案上的文字。并且边读边找这两个题的答案,把它记在脑海里,同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直线、括号、曲线都行,划出精彩之处和疑惑之处。学生进行交流。学生大胆交流:有的学生说这是一个胆小的鲁滨逊,因为在看到脚印后,竟然“害怕至极”“恐惧万分”。有的学生则认为这不 是他胆小的表现,每个人遇到这样的情况,大概都会如此,但是鲁滨逊却能想到办法去应对,这就很值得我们去佩服了。一名学生读屏显的内容,然后说这些文学大家们都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做好读书笔记。学生明确了要求,课堂上就对前面自己在第二遍阅读时划出的精彩与疑惑,选择其中的一处进行摘抄成评价。然后找两名学生起来交流。学生默看,了解整个思维导图的内容。学生思考,及时回答:1.有意识地训练阅读速度。2.在任务单的引领下进行细读,同时标记精彩之处和疑惑之处。3. 做笔记,记录精彩,梳理情节。 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认清自己在阅读这条道上需要解决的“拦路虎”,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现场的测试让学生了解自己的阅读速度,找到自己觉得名著长,总也读不完的病根。本环节旨在教会学生默视的方法,可以提高他们的阅读速度。可以看出学生阅读速度的提升。 阅读的速度是有所提升,阅读的质量又如何呢?本环节旨在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程度。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阅读的同时要深入细节处,不可囫囵吞枣。将问题先抛给学生,这样就能够让他们有目标地去阅读,也能提高他们阅读的主动性。通过这样的细节阅读,就会了解到更清晰的故事情节,这样基本上就能应对名著试卷中的问题了。本环节的设立旨在能够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鲁滨逊的魅力,因为只有这样学生们才算是读懂了文章,有了收获,更有了乐趣。最好的记忆,强不过最淡的墨水。本环节旨在给学生树立了记读书笔记的榜样,希望学生们可以追随着大师们的步伐,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留下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写读书笔记看似是个笨办法,但却是最有效的方法,它会带来思考方式的改变。所以本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的阅读变的长期有效,更能促进学生的成长。这样形象化的小结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去了解到自己在这三遍阅读中究竟应该如何去做。
四、领任务,坚持读(此环节大约需要分钟4分钟) 1.出示《鲁滨逊漂流记》的阅读任务单,并明确要求:第一遍阅读,记录下每一部分的阅读时间,看看自己的阅读速度有没有提升;第二遍跟随任务单,完成一个任务,就涂亮一颗星;第三遍拿起笔,让你的读书留下痕迹。2.追问学生:阅读能给你带来什么?3.出示笛福的资料:笛福,出生于英国伦敦,他只接受过中等水平的文化教育。经商破产后,笛福将精力投向新闻,创办《评论》杂志,集作者、编辑和出版人于一身。在之后的十多年的时间里,笛福做过二十多家报刊杂志的编辑和撰稿人等,写有大量的政论文章及报刊文字。到了59岁,笛福才开始创作自己的第一部小说《鲁滨逊漂流记》,此后,他又创作了《杰克上校》等小说,这些小说对英国及欧洲小说的发展都起了巨大的影响以及作用。 学生对照着手中的阅读任务单,弄懂要求,以便可以很好地完成任务。学生思考回答。学生从笛福身上找阅读给他带来了什么? 有了这份阅读任务单,学生就可以将阅读延续到课外,并且可以有计划、有目标地去进行,再加上一定的奖劢制度,大大提高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本环节旨在让学生学会将阅读这件事进行到底。笛福和文字打交道,坚持了半辈子,厚积薄发,才有了我们今天看的这部小说。本环节的设计旨在告诉学生,只要你开始阅读,未来就有无限可能。
五、再激趣,说作业(此环节大约需要分钟1分钟) 本章节的结尾是这样写的“正当我对野人的警戒心理渐渐松懈的时候,他们却又一次出现了……”听,鲁滨逊那越来越快的心跳声,野人真的来了吗?他们会把鲁滨逊怎么样呢?同学们,在这枚书签的陪伴下开始你们的美妙阅读之旅吧! 本环节旨在最后点燃学生读《鲁滨逊漂流记》的热情,实现本节课的终极目标。
聪明人在祈祷时,既不要求贫穷,也不要求富足,证明这正是他真正的幸福标准。——鲁滨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