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试题(含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2分)
A.忌惮(dàn) 行辈(háng) 凫水(fú) 戛然而止(jiá)
B.脑畔(bàn) 眼眶(kuàng) 喘气(chuǎn) 米酒油馍(mó)
C.亢奋(kàng) 晦暗(huì) 羁绊(jī) 奇伟磅礴(bó)
D.斡旋(wò) 静穆(mù) 争讼(sòng) 夜深星阑(lán)
2.下列四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2分)
A.踊跃 姣洁 撺掇 马前卒 B.恬静 严峻 缈远 风萧萧
C.拘束 震撼 辐射 暖融融 D.退色 燎原 思慕 熙熙然
3.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社戏》的作者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阿Q正传》,中篇小说《狂人日记》,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等。
B.《回延安》是作者贺敬之在1956年发表的,抒写了诗人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时的喜悦之情,赞颂了延安在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贡献和建国后的巨大变化。
C.《安塞腰鼓》的作者是刘成章,这是一篇气势磅礴的歌颂阳刚生命的散文,作者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激情生动形象地赞颂了安塞腰鼓的阳刚之美以及打腰鼓之人的昂扬向上的精神。
D.《灯笼》是我国当代散文家、教育家吴伯萧的作品,文章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4.仔细阅读下列语段,在横线上补写恰当的句子,使之与前后句子构成排比。(3分)
回望来时的路,我整颗心都会波澜不惊,原来,宁静是那么美好;
;回望来时的路,我整颗心都会意气风发,原来,梦想是那么重要。
5.[字斟句酌品诗意]
“诗者,吟咏性情也。”优秀的诗歌可以飞越时间的长河、不同的国度, (bō)动人们的心弦。她如绝美的天籁,拂去尘世的喧嚣;她似闪烁的星辰,照亮暗淡的夜空。徜徉其间,我们的情感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 (xūn)陶,我们的思想将在孜孜以求中变得深□(suì)。在垂髫之年读《静夜思》和在而立之年读《静夜思》感触是那么不同。
①(bō) 动 (xūn) 陶 深 (suì)(3分)
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请填选项字母)(4分)
弦 (A. xián B. xuán) 髫 (A. jì B. tiáo)
③下列对语段中画横线的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暗淡:在句中是“没有希望”的意思。
B.徜徉:在句中是“陶醉于诗歌当中”的意思。
C.潜移默化:人的思想或情感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发生变化。
D.而立:指三十岁。
6.让我们一同参与“到民间采风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活动一:民俗采风】如果在“民俗采风”活动动员会上,同学们选你做主持人,请你说一个开场白,你会怎么说?(3分)
(2)【活动二:家乡小吃】每一个地方,让人流连忘返的总有两样东西:一个是美景,一个是小吃。小吃虽小,却花样百出、五花八门,是生活的美丽装点。我们每个人的家乡都有特色小吃,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介绍一种你所喜欢的家乡小吃。(3分)
(3)【活动三:节日探源】请你简要说说最令你难忘的节日及节日里发生的事。(4分)
二、阅读与理解
(一)课内阅读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这几段文字重点描绘了一幅美妙的画面,请给这幅画起个名称《 》。(2分)
(2)第二段中加点的“跑”与第一段的哪个词相呼应 这两个词都写出了什么样的情形
(3分)
(3)选文第二段主要描绘江南水乡的清新秀美,这些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4分)
(4)对文段中“使我的心也沉静,然后又自失起来”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 (4分)
(二)课外阅读
醉美乡戏
苏美玲
①自记事起,就知道乡下时兴请戏班子。常常是春秋季的农闲或者春节时候,或者谁家发了大财、老人过大寿、孩子考上了重点大学,就会请戏班子来村子里唱上几天。
②戏台子就设在村子里的土台子上或地段开阔处,很是简陋。由四根木柱撑起,上搭白色帆布篷,再用几条鲜艳的各色布条点缀,这样,戏台子就成型了。
③还未开始唱,哪个村子来了戏班子的消息就已经在附近几个村庄里传开了,常常是大家奔走相告,相邀在白天或者晚上听戏去。于是就拿了小板凳小马扎,看戏去。路上熙熙攘攘的人,像赶年集一般热闹。
④台上,装扮新鲜的演员在尽情演绎着一出出故事;台下,人头攒动,卖瓜子、糖球、玉米、酥果等的小商贩在人群里来回小声吆喝着。来听戏的人中,老辈人和妇女最多,他们爱听戏,听得如痴如醉。小孩子也多,孩子们大多听不懂戏词,看不懂戏情,但不妨碍他们去听戏,他们可以看热闹或者缠住大人们给买点零吃。因为在看戏时,大人们是慷慨的,面对着那么多听戏的乡亲们,是不好意思驳了孩子的要求或者打骂孩子的。
⑤那时候,听得最多的是“山东梆子”“河南豫剧”,这两个戏曲的曲调,多豪放嘹亮,唱词念白直爽,不似昆曲那样温婉清愁,也不像京剧那样精致讲究。所以,很合乡村人的口味。
⑥大人们看得痴迷,常会随着演员的表情动作而变化着神色。当台上演员手执马鞭子做骑马状态的时候,台下的人儿,也会把身体前倾,口中也吆喝着“驾驾”的声音,会引来身边人的注目。那赞许的,是因为的确也有同感,那投来白眼的,则是嫌弃那个人扰了自己看戏。
⑦小孩子,是在台下待不了几分钟的,趁着大人不注意,常常就偷偷跑到戏台柱子边上了,专门趴在戏台边看演员的一招一式。离得那么近,可能会影响到戏台上的表演,就会有管事的人,把小孩子轻轻撵下去。也有的小孩子会跑到后台去,看演员化妆卸妆。
⑧8岁那年,我迷恋上了乡戏,常常会在台下看呆。台上的一颦一笑,让我为之倾倒。我想象着自己是铁面无私的包公,断清人间不平事;我是英姿飒爽的穆桂英,带领杨家女将征战沙场;我是那美丽痴情的王宝钏,为生命里的那一个叫薛平贵的男子在寒窑苦守18年;我是那灵巧剔透的红娘,为我家莺莺小姐把终身大事争,全不顾执拗的老夫人如何拷打……那飘逸的戏服、美丽的刺绣、翻飞的水袖、金灿灿的凤冠、俊美的扮相,深深牵引我心。
(1)体会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还未开始唱,哪个村子来了戏班子的消息就已经在附近几个村庄里传开了,常常是大家奔走相告,相邀在白天或者晚上听戏去。(4分)
(2)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下列句中画线的部分。
当台上演员手执马鞭子做骑马状态的时候,台下的人儿,也会把身体前倾,口中也吆喝着“驾驾”的声音。 (4分)
(3)第⑤段运用了何种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
(4)文章第⑧段写“我”幻想自己就是戏文中的人物,有何用意?
(4分)
(5)文章以“醉美乡戏”为题,有何妙处?(5分)
三、习作。(5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从小到大,许多传统习俗伴随我们成长。如端午节佩戴香包、中秋吃月饼、春节不能扫地倒垃圾,如祭祀时求平安符、焚香烧纸,如不能分“梨”送“钟”、搬家要挑吉日,等等。你也许感受到它所传递的情感,也许发现它值得保存的内涵,也许察觉到它不合时宜的地方……
请就个人生活见闻,以“传统习俗”为话题,写下你的故事、经验或想法。要求:①自拟题目,不少于600字;②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
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B 2.C 3.A
4.示例:回望来时的路,我整颗心都会热血沸腾,原来,激情是那么重要。
5.①拨;熏;邃 ②A;B ③A
6.(1)各位同学,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注有声有色的风情画卷,感受日常生活中鲜活的民俗和民间文化,我们将体会到生活的无穷乐趣,欣赏到生活的多姿多彩。让我们走街串巷,寻找鲜为人知的民间艺术,开采有价值的语文资源,对习以为常的民风、民情,多一份感受和体验,多一份关注和发现。
(2)哈尔滨的牛肉蒸饺,是名副其实的传世品牌。牛肉由回民养殖和屠宰基地专供,选用四至六岁小牛的肉,只取肋条、上脑等部位。成品皮薄馅儿大,汤汁丰富,鲜香爽口。
(3)略
二、阅读与理解
(一)课内阅读(1)月夜航船
(2)“跑”与“飞”相呼应。这两个词都写出了船行速度快的情形。
(3)作者描写江南水乡月夜的特征,以江南夜景的美丽清新烘托了行船之快,以及“我”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情景交融。
(4)“我”听到宛转悠扬的声音,听得出神而忘了自己,写出了“我”完全陶醉在了这美丽的景色之中。
(二)课外阅读(1)“奔走相告”一词生动地写出大家奔跑着相互转告来了戏班子的消息,表达了大家的喜悦之情,也为后文写去看戏的路上的人熙熙攘攘做铺垫。
(2)示例:运用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台下的人儿随着演员的表情动作而变化着神色,表达了他们对乡戏的痴迷和喜爱。
(3)对比。作者把“山东梆子”“河南豫剧”和“昆曲”“京剧”进行对比,突出了“山东梆子”“河南豫剧”曲调豪放嘹亮,唱词念白直爽的特点,表达了乡村人对“山东梆子”“河南豫剧”的喜爱之情。
(4)表现“我”对乡戏的迷恋。
(5)标题“醉美乡戏”是文章的叙事线索,起穿针引线的作用;标题“醉美乡戏”中“醉美”二字点明了文章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乡戏的迷恋和喜爱之情,“乡戏”二字交代了文章叙述的主要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