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
高一语文线上教学效果测试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手指到AI,人类如何算数
①人类是如何计算的?
②我们时常能够看到,小朋友们喜欢掰着手指数数。对于进化程度尚不高的人类祖先,手指为人类计算历史写下了里程碑式的第一页。
③不久前,中国第一家综合类收藏型科学博物馆——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携手合肥子木园博物馆,以“运筹”“机巧”“掣电”3个单元,展示了80件东西方历史上重要的计算器具。
④其实,该馆目前已经收集到4000多件科学仪器藏品,并对历史上实物已经失传、带有文字记录的中外著名科学仪器和技术发明进行研究性复原。此次展览的80件计算器具中,博物馆研究制造团队经过深入研究,复制了古巴比伦数学泥板、战国竹简《算表》,复原了列奥纳多·达芬奇的里程计、宋代的计里鼓车,用乐高搭建了古希腊安提凯希拉装置,研制了席卡德计算器、帕斯卡计算器和莱布尼茨计算器的互动模型。
⑤计数是算数的基础,人的10个手指成为最简单方便的技术工具,这大概也是十进制计算的根本原因。在古代世界,“手指计数法”被发挥到了极致。现在的人们可能想象不到,欧洲中世纪的手指计数方法,甚至可以用两只手来表示多达9999的数字。直至今日,手指计数仍然在口语、手语和手势交流中广泛使用。
⑥作为人类早期计算实践的起点,除手指,我们的祖先还利用绳结、算筹、算数等来代表离散数的单元,以移动和排列这些单元的方式来实行简单的运算。对于较为复杂的运算和函数,人们会将计算结果排列成表格或采用比例规、计算尺、列线图等模拟计算装置,这些早期的计算工具主要依赖手动,没有分化出明确的输入和输出装置。
⑦在我国,2017年,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发现了人类最早的十进制计算器《算表》,并在同年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算表》呈表格形态,核心部分是由“九”至“一”及其乘积“八十一”至“一”构成的九九表。《算表》还可以通过丝线交叉,运用交换律将两位数乘法转换为4个交叉点数字相加,实现快捷运算。
⑧而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这样的计算器具已经不够用了。
⑨17世纪,机械计算器的构想首次付诸实践,19世纪中叶真正实现商用。机械计算器的广泛使用,符合迅速发展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大工业生产的内在要求。差分机和分析机是机械计算器发展的顶峰,分析机已经具备了过程控制的思想,也预示着未来电子计算机的发展方向。
⑩但诞生于20世纪中叶的电子计算机则是科技史上的一次伟大综合。把电力引入计算机器,极大地提升了人类的计算速度。从此,计算不再只算术,而是智能活动,计算机也不再只是计算工具,而成了人工智能。
如今,到处可见的智能手机不再被称作“计算器具”。这种对计算的遗忘,恰恰证明了计算已经深陷在人类活动的每个角落。世界的数字化也让一切问题都化为计算问题。
计算器具无处不在,但却隐而不彰,预示着人类或将进入智能计算的AI时代。
(选自《中国青年报》2020年11月03日12版,作者叶雨婷)
1. 下面选项中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手指为人类计算历史写下了里程碑式的第一页”形象地说明了手指是人类计算历史上第一个工具。
B. “复制了古巴伦数学泥板、战国竹简、《算表》,复原了列奥纳多·达·苏奇的里程计、宋代的计里鼓车”中用词准确,“复制”与“复原”不能调换。
C. “这种对计算的遗忘,恰恰证明了计算已经深陷在人类活动的每个角落”这句话中的“遗忘”含蓄地表达了现代人因过于依赖机器而退化了人类的计算能力。
D. 第④段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博物馆目前收集到的科学仪器藏品之多。
2 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3. 选文第⑥段“主要”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2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绿色革命”的大潮中,涌现出了一位攻下“杂交水稻”难题的科技新星,他就是被外国人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出生于北平(今北京)。幼年正值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华,在童年袁隆平的心底留下了深深的民族创伤。面对国破家亡的严酷现实,袁隆平从小就立志:做一个使中国富强、不受外国强盗欺侮的人。
袁隆平在学习中不愿死记硬背,喜欢思考,善于提问,从思考中加深对基本原理的理解。
袁隆平高中毕业后,考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成了全家议论的焦点。父亲希望他通过上大学能升官发财,光宗耀祖。袁隆平自己却在中学阶段就对大自然的蓬勃生机、春华秋实的自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母亲尊重袁隆平的选择,经过协商最后决定让他自己做主,于是袁隆平义无反顾地报考了重庆一所学院的农学系,高高兴兴地跳进了“农门”。
1953年夏,大学生活结束后,袁隆平到湖南省偏僻的安江农校任教。
袁隆平教学十分认真,教一门,钻一门,爱一门。他教外语,效果良好。教学期间,他还刻苦自学,不断提高自己听、写、阅读外文的水平,可以不带字典阅读英、俄文资料。进校第二年,他被调到遗传育种教研组,教授植物学、作物栽培、遗传育种的农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在教普通植物学时,他下苦功夫,从构成植物体的最小单位——细胞的构造开始,到根、茎、叶、花、果的外部形态,再到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遗传特性,等等,都进行了系统的学习研究。为了能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的微观构造,他刻苦磨练徒手切片技术。
几百次,上千次……直到能在显微镜下得到满意的观察结果为止。
在备课中,他经常提出各种问题自考自答。他走出课堂,来到田间地头,从实践中找答案。他深有体会地说:“即使浅显的问题,如果教师本身钻得不深不透,也不可能把课讲好!”
1959年是袁隆平走上教学岗位的第七个年头。国庆前夕,他以“我的十年”为题,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思想与业务两个方面对自己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党的10年教育,使我明确了人生真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确是人生最大的光荣和义务。”同时,他还向党和人民立下誓言:“要做到政治挂帅,红专并进。”
在教学当中,袁隆平不满足于仅当一名合格的中专老师,还想在农业科研上搞出点名堂来。十多年来,他始终坚持一边教学,一边科研,教学与科研、生产紧密结合。
50年代,生物教学中主要向学生讲米丘林、李森科的遗传学说,袁隆平就按照其理论进行无性杂交、嫁接培养、环境影响等方面的试验,把月光花嫁接在红薯上、西红柿嫁接在马铃薯上、西瓜嫁接在南瓜上,得到一些奇花异果,但并没有得到经济性状优良的无性杂交种。这引起他的沉思,并决心扩大视野,另辟蹊径。
60年代,他从外文杂志中获悉,欧美的孟德尔、摩尔根创立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对良种繁育有重大指导作用。他就开始大胆地向学生传授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知识,讲杂种优势利用在作物育种中的广阔前景,而他自己也开始向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方面探索。1960年,受到天然杂交稻株启示后,他在育种方法上由采用系统选育法,转变到水稻雄性不育研究课题上来。从1964年在稻田中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到1966年在《科学通报》上发表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就是他坚持一边教学,一边从事科研的丰硕成果。
“文化大革命”中袁隆平利用被批斗的空隙,专心研究水稻雄性不育,在不利条件中争得了从事科研活动的机会。
1970年11月,袁隆平带领助手在海南岛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发现了一株雄花败育株。
是将“野败”这一珍贵材料封闭起来,自己关起门来研究,还是发动更多的科技人员协作攻关呢?在这个重大的原则问题上,袁隆平毫不含糊、毫无保留地及时向全国育种专家和技术人员通报了他们的最新发现,并慷慨地把历尽艰辛才发现的珍贵材料奉献出来,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三系”配套关。
在19年的漫长教学生涯中,袁隆平一边在教学中积累知识和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一边又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和生产。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使他创造了不平凡的农业科技成果。
(摘编自祁淑英、魏晓雯《袁隆平传》,略有删改)
材料二:
①要研究杂交水稻,首先必须在自然界中找到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雄性不育株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当时不仅没有实物可利用,而且连中外的科研资料上也没有记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认为,既然自然界存在天然杂交稻,那么,( )。在水稻吐穗扬花时节的稻田里寻找雄性不育株不啻大海捞针。盛夏时节,稻田里气温通常高达40℃,袁隆平和妻子邓哲踏遍了安江农校实习农场和附近生产队的稻田,终于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株!袁隆平欣喜若狂,视为珍宝,细心地繁殖栽培,亲自播种、浇水、施肥,仔细观察它们细微的在每个生长发育阶段的变化,并作出详尽的记录,经过两年的艰苦试验,获得了珍贵的科研数据,写出了杂交水稻研究的第一篇重要论文,引起了国家科委领导的高度重视。1974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基本成功,1975年国务院决定迅速扩大试种和推广的范围,此后的十年里,杂交水稻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袁隆平成功之后,国内国际各种令人眩目的荣誉、大奖也纷至沓来,但他并未陶醉于此,改变初心,而是一如既往地潜心农业科研,继续头顶烈日,脚踩泥泞,奔波在绿色的田野中。
②1999年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8117)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③袁隆平(开场白):我现在还有两个愿望,一是第三期杂交水稻能够在2010年实现大面积亩产900公斤;二是把杂交水稻推向国外,造福世界人民。
主特人:您对学农的大学生有什么建议?
袁隆平:我建议,学农的大学生要到实验田里去,电脑等先进设备很重要,但在电脑和书本里是种不出水稻的。希望他们联系实际,多到实验田里走一走、看一看。
(电视片《袁隆平畅谈事业与人生》)
4.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袁隆平将历尽艰辛才发现的珍贵材料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三系”配套关,充分表现出他不计名利、甘为人梯的品格。
B. 袁隆平身体力行,在教学中,他经常走出课堂,到田间地头,从实践中找答案。他认为教师只有把问题钻得又深又透,才能把课讲好。
C. 年轻时的袁隆平对大自然的蓬勃生机、春华秋实的自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家人的大力支持下,他义无反顾地跳进了“农门”。
D. 袁隆平在教学中积累知识和农业生产实践经验,又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和生产。科技成果的创造,得益于教学、生产、科研的紧密结合。
5.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袁隆平凭借杂交水稻技术及其名字命名的小行星(8117),成为国际上广为人知的科学家。
B. 袁隆平最终能够成为著名的科学家,与他从小就有的远大志向,喜欢思考,善于提问,中学阶段就对大自然的蓬勃生机和春华秋实的自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密不可分。
C. 袁隆平教学认真,他教各种学科都肯下苦功夫;他广泛阅读古今中外杂志,大胆探索;他走出课堂,从实践中找答案。这些均为他后来攻克“杂交水稻”难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D. 袁隆平不满足于仅当一名合格的中专老师,还想在农业科研上搞出点名堂来,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他没有大作为。
三、文学类阅读(本题共2题,9分)
阅读《百合花》节选部分,完成下面小题。
“怎么,没借到?”我觉得这里老百姓觉悟高,又很开通,怎么会没有借到呢?我有点惊奇地问。
“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
“哪一家?你带我去。”我估计一定是他说话不对,说崩了。借不到被子事小,得罪了老百姓影响可不好。我叫他带我去看看。但他执拗地低着头,像钉在地上似的,不肯挪步,我走近他,低声地把群众影响的话对他说了。他听了,果然就松松爽爽地带我走了。
……
我手里已捧满了被子,就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没想到他竟扬起脸,装作没看见。我只好开口叫他,他这才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①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
……
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一张熟悉的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我强忍着眼泪,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②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篇小说选材颇具匠心。它是战争小说,却没有正面描写战争的残酷和激烈,而是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前沿包扎所里的故事。
B. 通讯员肩上的步枪筒里先前插了几根树枝,后来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小战士的天真、乐观、热爱生活。
C. “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表达了通讯员因没借到被子而看不起新媳妇,也为他得知真相后自责埋下伏笔。
D. 这篇小说结构细致紧密,前后照应,浑然一体;描写紧扣人物,个性鲜明;文字繁简适当,浓淡合度,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7. 文中两处划线句分别表现了新媳妇什么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6题,36分)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8. 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1)少无适俗韵( )
A.韵味 B.音乐 C.情趣 D.风俗
(2)桃李罗堂前( )
A.排列 B.网罗 C.张罗 D.搜罗
9. 下列对《归园田居》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尘网”,喻污浊、黑暗的官场。 B. “羁鸟”,以关在笼中的鸟自喻。
C. “故渊”,即篇末所说的自然。 D. “樊笼”,指囚牢般的社会制度。
10. 对文中诗句理解不恰当的是( )
A.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从小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气质性格,天性本来就只喜爱田园、山林。韵,这里指性格、气质。
B.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错误地落入官场的罗网里,一离开故园就是三十年(从陶渊明初仕为江州祭酒,到辞去彭泽令归男,实际是十三年。诗人这里有意夸大,表现了对官场生活的极度厌倦)。
C.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关在笼中的鸟留恋原来飞翔栖息过的树林,池中的鱼思念以往自由生活过的深潭。
D.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在村南的野外开荒,我又能安守清贫回归故里。
11. 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用白描手法,情景交融,语言朴素,比喻贴切。
B. 表现了作者摆脱污秽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之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的心情。
C. 一些平平常常的农家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恬静幽美、清淡朴素的田园图画。
D. 全诗写出了诗人从少年进入官场到多年后退出官场的全过程。
12. 阅读《短歌行》,回答后面的问题。
说明诗中所用比喻的含义。
用“朝露”来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
用“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
用“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
13.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登 高
杜 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请阅读本诗后回答下列问题:
(1)宋代学者罗大经曾评价本诗仅颈联中便有八重悲,请写出其中五重悲意。
(2)“艰难苦恨繁霜鬓”一句中,“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
五、默写(本题共1题,12分)
14.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一诗中琵琶女演奏琵琶过程中,声虽“暂歇”,却产生更好效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时光流逝而壮志未酬的感叹,抒发了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难以排遣的心情。
(3)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了著名诗人谢灵运住过的地方溪水荡漾,猿啼凄清的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霓为衣兮风为马,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说怿女美。
(7)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_____。
(8)小楼昨夜又东风,_______________。
六、语言文字应用(本题共2题,12分)
15. 请从所给的三个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填写在横线上。
(1)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基利安·姆巴佩与埃尔南德斯的配合______(巧夺天工 天衣无缝 美轮美奂),让对手无从进攻。
(2)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过多的瞻前顾后往往会使我们变得_____________(怏怏不乐 失魂落魄 茫然若失),迷失了人生真正的方向。
(3)港珠澳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大桥的设计_____________(别具一格 别具匠心 别出心裁),将会在中国桥梁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1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庄稼人爱玉米,玉米却从不骄傲。天南海北,山川平原,玉米入土即生,是非常好养活的“硬核”庄稼。
小麦收了镰,玉米好下田。虽说此时地里满是麦茬,但玉米并不挑栖身之处。播种其间,一两场雨水过后,田里就会齐刷刷地露出青嫩的小脸。食指中指那么长的两片小芽,虽不如豆苗那般壮实,却也清清爽爽,浑身张扬着灵气。
待到一簇簇的幼苗抱团共生,越长越密,有经验的庄稼人这时候会教导你,舍不得苗,抱不到瓢,留住最好的那一棵是不二选择。间苗后的玉米,一天一个样。六七月份雨水多光线足,一场雨水后,玉米就能蹿出几节高。地里,层层蓬勃舒展的叶子随风动,墨绿色的波涛此起彼伏。夜晚走到地头,“咔咔”的拔节声让人陶醉。
一天又一天,玉米茎上的包穗日渐充实,走向成熟的神态沉稳自若,当中还透出融融的暖意。转眼间,夏日的燥热渐行渐远,秋光已向田野间走来。对庄稼人来说,所有付出的日子,都在此时结成了丰硕的果实,疲劳和汗水都有了回报。
就这样,小半年忙乎乎地耕,终于到手了一大仓沉甸甸的收获。此时,庄稼人的心里都不由得发出两个字——值了!
下列诗句所用的表现手法,和文中画横线句相同的一项是( )
A.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B.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白居易《卖炭翁》)
C.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刘攽《雨后池上》)
D.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苏轼《水龙吟》)
七、材料作文(本题共1题,60分)
1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很多青少年在家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问题,就希望老师和家长帮忙解决。其实,无论社会怎么变化,劳动和劳动精神都是很重要的。
劳动创造了美好生活,劳动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无论是科学家的脑力劳动,工匠们的技艺施展,还是普通劳动者的辛勤汗水,都体现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都体现了劳动精神。劳动精神是指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精神。千千万万的劳动者在各自的岗位上践行着劳动精神,辛勤付出,乐于奉献。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上述材料和自己的经历,以“践行劳动精神”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呼和浩特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
高一语文线上教学效果测试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手指到AI,人类如何算数
①人类是如何计算的?
②我们时常能够看到,小朋友们喜欢掰着手指数数。对于进化程度尚不高的人类祖先,手指为人类计算历史写下了里程碑式的第一页。
③不久前,中国第一家综合类收藏型科学博物馆——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携手合肥子木园博物馆,以“运筹”“机巧”“掣电”3个单元,展示了80件东西方历史上重要的计算器具。
④其实,该馆目前已经收集到4000多件科学仪器藏品,并对历史上实物已经失传、带有文字记录的中外著名科学仪器和技术发明进行研究性复原。此次展览的80件计算器具中,博物馆研究制造团队经过深入研究,复制了古巴比伦数学泥板、战国竹简《算表》,复原了列奥纳多·达芬奇的里程计、宋代的计里鼓车,用乐高搭建了古希腊安提凯希拉装置,研制了席卡德计算器、帕斯卡计算器和莱布尼茨计算器的互动模型。
⑤计数是算数的基础,人的10个手指成为最简单方便的技术工具,这大概也是十进制计算的根本原因。在古代世界,“手指计数法”被发挥到了极致。现在的人们可能想象不到,欧洲中世纪的手指计数方法,甚至可以用两只手来表示多达9999的数字。直至今日,手指计数仍然在口语、手语和手势交流中广泛使用。
⑥作为人类早期计算实践的起点,除手指,我们的祖先还利用绳结、算筹、算数等来代表离散数的单元,以移动和排列这些单元的方式来实行简单的运算。对于较为复杂的运算和函数,人们会将计算结果排列成表格或采用比例规、计算尺、列线图等模拟计算装置,这些早期的计算工具主要依赖手动,没有分化出明确的输入和输出装置。
⑦在我国,2017年,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发现了人类最早的十进制计算器《算表》,并在同年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算表》呈表格形态,核心部分是由“九”至“一”及其乘积“八十一”至“一”构成的九九表。《算表》还可以通过丝线交叉,运用交换律将两位数乘法转换为4个交叉点数字相加,实现快捷运算。
⑧而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这样的计算器具已经不够用了。
⑨17世纪,机械计算器的构想首次付诸实践,19世纪中叶真正实现商用。机械计算器的广泛使用,符合迅速发展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大工业生产的内在要求。差分机和分析机是机械计算器发展的顶峰,分析机已经具备了过程控制的思想,也预示着未来电子计算机的发展方向。
⑩但诞生于20世纪中叶的电子计算机则是科技史上的一次伟大综合。把电力引入计算机器,极大地提升了人类的计算速度。从此,计算不再只算术,而是智能活动,计算机也不再只是计算工具,而成了人工智能。
如今,到处可见的智能手机不再被称作“计算器具”。这种对计算的遗忘,恰恰证明了计算已经深陷在人类活动的每个角落。世界的数字化也让一切问题都化为计算问题。
计算器具无处不在,但却隐而不彰,预示着人类或将进入智能计算的AI时代。
(选自《中国青年报》2020年11月03日12版,作者叶雨婷)
1. 下面选项中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手指为人类计算历史写下了里程碑式的第一页”形象地说明了手指是人类计算历史上第一个工具。
B. “复制了古巴伦数学泥板、战国竹简、《算表》,复原了列奥纳多·达·苏奇的里程计、宋代的计里鼓车”中用词准确,“复制”与“复原”不能调换。
C. “这种对计算的遗忘,恰恰证明了计算已经深陷在人类活动的每个角落”这句话中的“遗忘”含蓄地表达了现代人因过于依赖机器而退化了人类的计算能力。
D. 第④段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博物馆目前收集到的科学仪器藏品之多。
2 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3. 选文第⑥段“主要”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案】1. C 2. 开头运用设问,激发读者思考和阅读兴趣,引出本文的说明内容:人类的计算器具是怎样发展到AI的。
3. 不能删。主要起修饰限制作用,说明人们早期的计算工具大部分依靠手动,如果删去就成了指人们早期计算完全依靠手动,过于绝对,与事实不符。“主要”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C.“含蓄地表达了现代人因过于依赖机器而退化了人类的计算能力”错误,这句话中的遗忘,表达的是这种最基础的运算无处不在,已经不用提起,而不是退化了计算能力。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段落作用的能力。
说明文的第一段一般有两个作用:一是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二是点明说明对象及特征。
第①段是一个设问句,以引人思考,时时在计算的人类,究竟是如何计算的?从而就想知道后文,吸引读者阅读的兴趣;
同时点明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人类计算,照应题目,引出后文:人类的计算器具是怎样发展到AI的。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说明文的语言特点的能力。
这样的题的答题格式一般为:词语不能删去。
“主要”一词起限制作用,“这些早期的计算工具主要依赖手动”,说明人们早期的计算大部分都是依靠手动计算,还有一部分依靠其它方式,“我们的祖先还利用绳结、算筹、算数等来代表离散数的单元,以移动和排列这些单元的方式来实行简单的运算”。如果删去就变成了人们早期计算都是依靠手动,不符合事实。“主要”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2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绿色革命”的大潮中,涌现出了一位攻下“杂交水稻”难题的科技新星,他就是被外国人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出生于北平(今北京)。幼年正值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华,在童年袁隆平的心底留下了深深的民族创伤。面对国破家亡的严酷现实,袁隆平从小就立志:做一个使中国富强、不受外国强盗欺侮的人。
袁隆平在学习中不愿死记硬背,喜欢思考,善于提问,从思考中加深对基本原理的理解。
袁隆平高中毕业后,考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成了全家议论的焦点。父亲希望他通过上大学能升官发财,光宗耀祖。袁隆平自己却在中学阶段就对大自然的蓬勃生机、春华秋实的自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母亲尊重袁隆平的选择,经过协商最后决定让他自己做主,于是袁隆平义无反顾地报考了重庆一所学院的农学系,高高兴兴地跳进了“农门”。
1953年夏,大学生活结束后,袁隆平到湖南省偏僻的安江农校任教。
袁隆平教学十分认真,教一门,钻一门,爱一门。他教外语,效果良好。教学期间,他还刻苦自学,不断提高自己听、写、阅读外文的水平,可以不带字典阅读英、俄文资料。进校第二年,他被调到遗传育种教研组,教授植物学、作物栽培、遗传育种的农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在教普通植物学时,他下苦功夫,从构成植物体的最小单位——细胞的构造开始,到根、茎、叶、花、果的外部形态,再到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遗传特性,等等,都进行了系统的学习研究。为了能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的微观构造,他刻苦磨练徒手切片技术。
几百次,上千次……直到能在显微镜下得到满意的观察结果为止。
在备课中,他经常提出各种问题自考自答。他走出课堂,来到田间地头,从实践中找答案。他深有体会地说:“即使浅显的问题,如果教师本身钻得不深不透,也不可能把课讲好!”
1959年是袁隆平走上教学岗位的第七个年头。国庆前夕,他以“我的十年”为题,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思想与业务两个方面对自己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党的10年教育,使我明确了人生真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确是人生最大的光荣和义务。”同时,他还向党和人民立下誓言:“要做到政治挂帅,红专并进。”
在教学当中,袁隆平不满足于仅当一名合格的中专老师,还想在农业科研上搞出点名堂来。十多年来,他始终坚持一边教学,一边科研,教学与科研、生产紧密结合。
50年代,生物教学中主要向学生讲米丘林、李森科的遗传学说,袁隆平就按照其理论进行无性杂交、嫁接培养、环境影响等方面的试验,把月光花嫁接在红薯上、西红柿嫁接在马铃薯上、西瓜嫁接在南瓜上,得到一些奇花异果,但并没有得到经济性状优良的无性杂交种。这引起他的沉思,并决心扩大视野,另辟蹊径。
60年代,他从外文杂志中获悉,欧美的孟德尔、摩尔根创立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对良种繁育有重大指导作用。他就开始大胆地向学生传授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知识,讲杂种优势利用在作物育种中的广阔前景,而他自己也开始向水稻的杂种优势利用方面探索。1960年,受到天然杂交稻株启示后,他在育种方法上由采用系统选育法,转变到水稻雄性不育研究课题上来。从1964年在稻田中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到1966年在《科学通报》上发表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就是他坚持一边教学,一边从事科研的丰硕成果。
“文化大革命”中袁隆平利用被批斗的空隙,专心研究水稻雄性不育,在不利条件中争得了从事科研活动的机会。
1970年11月,袁隆平带领助手在海南岛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发现了一株雄花败育株。
是将“野败”这一珍贵材料封闭起来,自己关起门来研究,还是发动更多的科技人员协作攻关呢?在这个重大的原则问题上,袁隆平毫不含糊、毫无保留地及时向全国育种专家和技术人员通报了他们的最新发现,并慷慨地把历尽艰辛才发现的珍贵材料奉献出来,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三系”配套关。
在19年的漫长教学生涯中,袁隆平一边在教学中积累知识和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一边又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和生产。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使他创造了不平凡的农业科技成果。
(摘编自祁淑英、魏晓雯《袁隆平传》,略有删改)
材料二:
①要研究杂交水稻,首先必须在自然界中找到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雄性不育株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当时不仅没有实物可利用,而且连中外的科研资料上也没有记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认为,既然自然界存在天然杂交稻,那么,( )。在水稻吐穗扬花时节的稻田里寻找雄性不育株不啻大海捞针。盛夏时节,稻田里气温通常高达40℃,袁隆平和妻子邓哲踏遍了安江农校实习农场和附近生产队的稻田,终于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株!袁隆平欣喜若狂,视为珍宝,细心地繁殖栽培,亲自播种、浇水、施肥,仔细观察它们细微的在每个生长发育阶段的变化,并作出详尽的记录,经过两年的艰苦试验,获得了珍贵的科研数据,写出了杂交水稻研究的第一篇重要论文,引起了国家科委领导的高度重视。1974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基本成功,1975年国务院决定迅速扩大试种和推广的范围,此后的十年里,杂交水稻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袁隆平成功之后,国内国际各种令人眩目的荣誉、大奖也纷至沓来,但他并未陶醉于此,改变初心,而是一如既往地潜心农业科研,继续头顶烈日,脚踩泥泞,奔波在绿色的田野中。
②1999年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8117)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③袁隆平(开场白):我现在还有两个愿望,一是第三期杂交水稻能够在2010年实现大面积亩产900公斤;二是把杂交水稻推向国外,造福世界人民。
主特人:您对学农的大学生有什么建议?
袁隆平:我建议,学农的大学生要到实验田里去,电脑等先进设备很重要,但在电脑和书本里是种不出水稻的。希望他们联系实际,多到实验田里走一走、看一看。
(电视片《袁隆平畅谈事业与人生》)
4.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袁隆平将历尽艰辛才发现的珍贵材料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三系”配套关,充分表现出他不计名利、甘为人梯的品格。
B. 袁隆平身体力行,在教学中,他经常走出课堂,到田间地头,从实践中找答案。他认为教师只有把问题钻得又深又透,才能把课讲好。
C. 年轻时的袁隆平对大自然的蓬勃生机、春华秋实的自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家人的大力支持下,他义无反顾地跳进了“农门”。
D. 袁隆平在教学中积累知识和农业生产实践经验,又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和生产。科技成果的创造,得益于教学、生产、科研的紧密结合。
5.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袁隆平凭借杂交水稻技术及其名字命名的小行星(8117),成为国际上广为人知的科学家。
B. 袁隆平最终能够成为著名的科学家,与他从小就有的远大志向,喜欢思考,善于提问,中学阶段就对大自然的蓬勃生机和春华秋实的自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密不可分。
C. 袁隆平教学认真,他教各种学科都肯下苦功夫;他广泛阅读古今中外杂志,大胆探索;他走出课堂,从实践中找答案。这些均为他后来攻克“杂交水稻”难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D. 袁隆平不满足于仅当一名合格的中专老师,还想在农业科研上搞出点名堂来,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他没有大作为。
【答案】4. C 5. B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在家人的大力支持下”错误。由 原文“父亲希望他通过上大学能升官发财,光宗耀祖。袁隆平自己却在中学阶段就对大自然的蓬勃生机、春华秋实的自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母亲尊重袁隆平的选择,经过协商最后决定让他自己做主”可知,原文说的是“父亲希望他通过上大学升官发财,光宗耀祖”,可见父亲并不支持他进入“农门”。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
A.“凭借杂交水稻技术及其名字命名的小行星(8117),成为国际上广为人知的科学家”错误。袁隆平因贡献巨大、国际上享有盛誉而被命名,选项因果倒置。
C.“他广泛阅读古今中外杂志”错误,于文无据。由原文“60年代,他从外文杂志中获悉,欧美的孟德尔、摩尔根创立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对良种繁育有重大指导作用”可知,原文说的是“从外文杂志中”,并没有说“广泛阅读古今中外杂志”。
D.“他没有大作为”错误。由原文“‘文化大革命’中袁隆平仍利用被批斗的空隙,专心研究水稻雄性不育,在不利条件中争得了从事科研活动的机会。1970年11月,袁隆平带领助手在海南岛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发现了一株雄花败育株”可知,袁隆平带领助手在海南岛发现了一株雄花败育株,意义重大。
故选B
三、文学类阅读(本题共2题,9分)
阅读《百合花》节选部分,完成下面小题。
“怎么,没借到?”我觉得这里老百姓觉悟高,又很开通,怎么会没有借到呢?我有点惊奇地问。
“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
“哪一家?你带我去。”我估计一定是他说话不对,说崩了。借不到被子事小,得罪了老百姓影响可不好。我叫他带我去看看。但他执拗地低着头,像钉在地上似的,不肯挪步,我走近他,低声地把群众影响的话对他说了。他听了,果然就松松爽爽地带我走了。
……
我手里已捧满了被子,就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没想到他竟扬起脸,装作没看见。我只好开口叫他,他这才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①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
……
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一张熟悉的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我强忍着眼泪,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②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篇小说选材颇具匠心。它是战争小说,却没有正面描写战争的残酷和激烈,而是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前沿包扎所里的故事。
B. 通讯员肩上的步枪筒里先前插了几根树枝,后来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小战士的天真、乐观、热爱生活。
C. “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表达了通讯员因没借到被子而看不起新媳妇,也为他得知真相后自责埋下伏笔。
D. 这篇小说结构细致紧密,前后照应,浑然一体;描写紧扣人物,个性鲜明;文字繁简适当,浓淡合度,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7. 文中两处划线句分别表现了新媳妇什么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答案】6. C 7. 第①处:“笑着”体现新媳妇对通讯员冒冒失失的行为感到可笑;“赶忙找针拿线”表现她对通讯员的关心。
第②处:“没看见”“没听到”表现新媳妇对通讯员牺牲的无限悲痛;“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表现新媳妇为之前没有给通讯员补上破洞感到遗憾、愧疚和对通讯员的崇敬。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表达了通讯员因没借到被子而看不起新媳妇,也为他得知真相后自责埋下伏笔”错误,从“我”和通讯员借被子的过程中可知,并没有表现通讯员看不起新媳妇,“老百姓死封建”是通讯员对借不到被子的不满;从文中“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走出门不远,有人告诉我们,刚才那位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是她唯一的嫁妆”分析,在得知不借被子真相后,文本中没有写通讯员的自责,此处无中生有。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含义和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
新媳妇“笑”是因为“他这才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通讯员慌慌张张的冒失行为引发了她的笑;“赶忙找针拿线”是动作描写,写新媳妇关心通讯员,赶紧为他补衣服。“赶忙”动作简单,表现她对通讯员的关心,包含了军民鱼水情之深以及新媳妇的善解人意。
由“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可知,此时,通讯员已死,手都冰冷了,但是新媳妇一点也不害怕,“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写新媳妇仿佛没听到我和医生的对话,只是一味沉浸在痛苦里,“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细致描写新媳妇的动作,因为前面没有给通讯员补上破洞,如今通讯员却已牺牲,新媳妇内心遗憾愧疚,同时,“细细地”“密密地”也表现了新媳妇补破洞时对通讯员的崇敬之情。
这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村妇女,开始作者让我们着眼的是新媳妇的娴静、美丽、忸怩、羞涩、善良、纯朴。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深刻地了解了她的内心,她对解放军的热爱崇敬,无私的品质。人物性格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而越来越鲜明。
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6题,36分)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8. 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1)少无适俗韵( )
A.韵味 B.音乐 C.情趣 D.风俗
(2)桃李罗堂前( )
A.排列 B.网罗 C.张罗 D.搜罗
9. 下列对《归园田居》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尘网”,喻污浊、黑暗的官场。 B. “羁鸟”,以关在笼中的鸟自喻。
C. “故渊”,即篇末所说的自然。 D. “樊笼”,指囚牢般的社会制度。
10. 对文中诗句理解不恰当的是( )
A.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从小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气质性格,天性本来就只喜爱田园、山林。韵,这里指性格、气质。
B.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错误地落入官场的罗网里,一离开故园就是三十年(从陶渊明初仕为江州祭酒,到辞去彭泽令归男,实际是十三年。诗人这里有意夸大,表现了对官场生活的极度厌倦)。
C.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关在笼中的鸟留恋原来飞翔栖息过的树林,池中的鱼思念以往自由生活过的深潭。
D.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在村南的野外开荒,我又能安守清贫回归故里。
11. 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用白描手法,情景交融,语言朴素,比喻贴切。
B. 表现了作者摆脱污秽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之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的心情。
C. 一些平平常常的农家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恬静幽美、清淡朴素的田园图画。
D. 全诗写出了诗人从少年进入官场到多年后退出官场的全过程。
【答案】8. ①. C ②. A 9. D 10. D 11. D
【解析】
【8题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的意义的能力。
“韵”:情趣。句意:年轻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情趣。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的意义的能力。
“罗”:排列。句意:桃树李树整齐地栽种在屋前。
故选A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的能力。
D.“指囚牢般的社会制度”理解错误。“樊笼”在这里指官场。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句内容的能力。
D.“我又能安守清贫回归故里”理解错误。“守拙”是“持守愚拙本性”的意思。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全诗写出了诗人从少年进入官场到多年后退出官场的全过程”分析错误,全诗是写诗人辞官归隐,重返自然后的生活情景,并非从“进入官场到退出官场”的全过程。
故选D。
参考译文:
年轻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情趣,生来就喜爱大自然的风物。
错误地陷落到世俗的种种束缚中,转眼间远离田园已十余年。
笼子里的鸟儿怀念以前生活的森林,池子里的鱼儿思念原来嬉戏的深潭。
我愿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
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
生长茂盛的榆树柳树遮蔽了后屋檐,桃树李树整齐栽种在屋前。
远处的邻村屋舍依稀可见,村落上方飘荡着袅袅炊烟。
深深的街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
庭院内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
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
12. 阅读《短歌行》,回答后面的问题。
说明诗中所用比喻的含义。
用“朝露”来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
用“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
用“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人生的短暂 ②. 贤才投主 ③. 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譬如朝露”是说人生好比晨露转瞬即逝,“朝露”在这里说的是人生的短暂,突出生命的无常。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实际上这是指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他们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意思是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越多越好, 是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突出自己对人才的渴望。
13.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登 高
杜 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请阅读本诗后回答下列问题:
(1)宋代学者罗大经曾评价本诗仅颈联中便有八重悲,请写出其中五重悲意。
(2)“艰难苦恨繁霜鬓”一句中,“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1)一悲“万里”,诗人远离故乡,为有家难回而愁苦;
二悲“秋”时,秋天草木凋零,霜风渐冷,一草一木更易触动诗人内心的悲凉;
三悲“作客”,寄居他乡,难免有羁旅之愁;
四悲“常作客”,年复一年漂泊他乡,羁旅之苦、思乡之愁越来越强烈;
五悲“百年”,人生迟暮,有志未达而伤感失意;
六悲“多病”,老无所成,又疾病缠身,愁更深重;
七悲“登台”,登高望远,“无边落木”“不尽长江”尽收眼底,想到自己的身世,不禁百感交集;
八悲“独登台”,老病的诗人独自徘徊于秋日的高台之上,内心的孤独不言而喻。
(2)“艰难”指经历坎坷、壮志难酬、孤独多病,兼含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虑。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意思是“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万里”言离家万里,可见离家之远;
“悲秋”言季节以及心境,“秋”本就给人萧条之感,“悲秋”则更让人黯然神伤;
“作客”是言境遇,身在他乡,漂泊异地;
“常”修饰“作客”,可见是常年漂泊,居无定所;
“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点明年龄;
“多病”言身体状况,可见身体之衰弱;
“独”言孤身一人,可见孤苦伶仃;
“登台”点明人物行为,“台”是所登之处,可见高峻阔远之感。
由此可见,颈联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诗歌内容的能力。
“艰难苦恨繁霜鬓”意思是“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结合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可知,诗人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拖着残躯独自登上高台,那种异乡怀人的情感喷薄而出,心中苦闷跃然纸上,所以这“艰难”首先指经历坎坷和孤独多病。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连用四个字“艰”“难”“苦”“恨”,组合在一起,极尽笔墨突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郁闷程度之深,愁肠百结,愁绪万千,以致于白了头发,伤了身体,失了流年,壮志未酬身先老,悲秋之情,愁苦之绪,绵延不绝,令人哀悸。所以这“艰难”指壮志难酬。
结合诗人作品的风格特点以及他所处的时代来看,他身处安史之乱之时,常怀忧国忧民之情,创作这首诗歌之时,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所以这“艰难”还指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虑。
五、默写(本题共1题,12分)
14.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一诗中琵琶女演奏琵琶过程中,声虽“暂歇”,却产生更好效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时光流逝而壮志未酬的感叹,抒发了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难以排遣的心情。
(3)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了著名诗人谢灵运住过的地方溪水荡漾,猿啼凄清的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霓为衣兮风为马,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说怿女美。
(7)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_____。
(8)小楼昨夜又东风,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别有幽愁暗恨生 ②. 此时无声胜有声 ③. 艰难苦恨繁霜鬓 ④. 潦倒新停浊酒杯 ⑤. 我欲因之梦吴越 ⑥. 一夜飞度镜湖月 ⑦. 谢公宿处今尚在 ⑧. 渌水荡漾清猿啼 ⑨. 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⑩. 彤管有炜 .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要注意的字词有:“幽”“鬓”“潦”“渌”“炜”。
六、语言文字应用(本题共2题,12分)
15. 请从所给的三个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填写在横线上。
(1)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基利安·姆巴佩与埃尔南德斯的配合______(巧夺天工 天衣无缝 美轮美奂),让对手无从进攻。
(2)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过多的瞻前顾后往往会使我们变得_____________(怏怏不乐 失魂落魄 茫然若失),迷失了人生真正的方向。
(3)港珠澳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大桥的设计_____________(别具一格 别具匠心 别出心裁),将会在中国桥梁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答案】 ①. 天衣无缝 ②. 茫然若失 ③. 别具匠心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1)巧夺天工:形容人的精巧胜过天然,比喻技艺高超巧妙;天衣无缝: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美轮美奂:原本多形容建筑物雄伟壮观、富丽堂皇。现在也用来形容雕刻或建筑艺术的精美效果。语境是运动员相互配合的完美,所以选“天衣无缝”。
(2)怏怏不乐:心中郁闷,很不快活;失魂落魄:形容惊慌忧虑、心神不定、行动失常的样子;茫然若失:形容精神不集中,恍惚,若有所失的样子。语境是形容瞻前顾后所导致的“迷失了人生真正的方向”,所以选“茫然若失”。
(3)别具一格:比喻另有一种独特的风格;别具匠心: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多用于写文章、绘画、工程设计等;别出心裁:表示与众不同的新观念或办法。用来形容诗文、美术、建筑等的构思设想独具一格,与众不同。语境是大桥的工程设计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所以选“别具匠心”。
1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庄稼人爱玉米,玉米却从不骄傲。天南海北,山川平原,玉米入土即生,是非常好养活的“硬核”庄稼。
小麦收了镰,玉米好下田。虽说此时地里满是麦茬,但玉米并不挑栖身之处。播种其间,一两场雨水过后,田里就会齐刷刷地露出青嫩的小脸。食指中指那么长的两片小芽,虽不如豆苗那般壮实,却也清清爽爽,浑身张扬着灵气。
待到一簇簇的幼苗抱团共生,越长越密,有经验的庄稼人这时候会教导你,舍不得苗,抱不到瓢,留住最好的那一棵是不二选择。间苗后的玉米,一天一个样。六七月份雨水多光线足,一场雨水后,玉米就能蹿出几节高。地里,层层蓬勃舒展的叶子随风动,墨绿色的波涛此起彼伏。夜晚走到地头,“咔咔”的拔节声让人陶醉。
一天又一天,玉米茎上的包穗日渐充实,走向成熟的神态沉稳自若,当中还透出融融的暖意。转眼间,夏日的燥热渐行渐远,秋光已向田野间走来。对庄稼人来说,所有付出的日子,都在此时结成了丰硕的果实,疲劳和汗水都有了回报。
就这样,小半年忙乎乎地耕,终于到手了一大仓沉甸甸的收获。此时,庄稼人的心里都不由得发出两个字——值了!
下列诗句所用的表现手法,和文中画横线句相同的一项是( )
A.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B.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白居易《卖炭翁》)
C.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刘攽《雨后池上》)
D.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苏轼《水龙吟》)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辨析和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例句使用了想象的手法,想象着未来丰收的场景。
A.对比,“去年”与“今日”今昔对比。
B.设问,前后两句自问自答。
C.比喻,以“明镜”喻池塘。
D.想象,想象杨花的最终归宿是变成尘土和付诸流水。表达一种惜花伤春之情。
故选D。
七、材料作文(本题共1题,60分)
1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很多青少年在家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问题,就希望老师和家长帮忙解决。其实,无论社会怎么变化,劳动和劳动精神都是很重要的。
劳动创造了美好生活,劳动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无论是科学家的脑力劳动,工匠们的技艺施展,还是普通劳动者的辛勤汗水,都体现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都体现了劳动精神。劳动精神是指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精神。千千万万的劳动者在各自的岗位上践行着劳动精神,辛勤付出,乐于奉献。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上述材料和自己的经历,以“践行劳动精神”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答案】例文:
践行劳动精神,共创美好生活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夙兴夜寐,洒扫庭内”,一代代炎黄子孙脚踏大地,心贴热土,用勤劳的双手披荆斩棘,开创了中华民族泱泱五千年的宏大文明。新时代的我们也要辛勤劳作,践行劳动精神,共创造未来美好生活。
劳动,铸就了中华民族辉煌的文明。五千年传承的劳动美,在普通劳动 民身上彰显的淋漓尽致。“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劳动中的先民创造了音乐;神农氏将五谷洒落人间,使人们走出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走进几千年的农业文明;嫘祖发明了养蚕,让人们从衣能蔽体到服饰华美,从此过上了文明生活。“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中华农业文明就在劳动人民手中代代传承;“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中华手工业文明在劳动人民的指尖上延续。劳动,铸就了中华民族辉煌的文明,热爱劳动更是每个中华 内 股强 的动 ,它像 颗埋藏在我们 底的种子,随着光阴流转,生根、发芽直到枝繁叶茂,最后结出丰硕的果实,散落 地,代代传承。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是劳动让家里窗明几净,是劳动让社会经济蒸蒸日上,是劳动造就美丽的中国梦。整洁的城市,离不开平凡的环卫 清晨辛勤的劳动;美丽的城市,离不开 程师们为我们描绘家园蓝图。建筑 他那粗糙 有 的双 成就了林立的高楼;研究室里一位位科学家夜以继日的攻坚克难,才有了北斗导航卫星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引导。逆行的抗疫工作者、工厂里的工人、快递小哥……是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辛勤的劳动,创造出了美好生活,让我们能昂首阔步,坚定的迈入小康社会。
劳动最忌懒惰。 个只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学生、 个满足于工资不思进取的工人、 个只为糊口不为丰收的农民……都站在劳动的消极 上。他们不明 劳动的真谛,享受不到劳动的愉悦。没有劳动,就没有富饶的天府之国;没有劳动,就没有杏花江南的鱼米之香;没有劳动,就更没有当下中国巨龙腾飞,就没有中国飞速发展的新时代!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作为新时代青年人,应热爱劳动,践行劳动精神,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共创美好生活,共圆中国梦。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展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的环境下,青少年对待劳动呈现的问题。首先缺乏劳动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差,其次缺乏劳动精神,遇到问题总想依赖他人,这样的社会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对劳动和劳动精神的重视。第二层,强调劳动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推动社会进步发展。在劳动类型上,脑力劳动、体力劳动都同样有价值。第三层,介绍劳动精神的内涵,包括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等,这些精神都在劳动者的实践中体现出来。
材料从当下一些青少年对劳动的错误做法说起,强调劳动的重要性,具体阐释劳动精神的内涵,让考生思考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应当如何正确理解劳动意义,正确认识劳动精神、培养劳动意识,进而热爱劳动。
行文构思上,可以概述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传承劳动精神,彰显青春风采。接下来,从反面进行论证,结合当下社会不爱劳动、不重视劳动的错误现象,要反对不劳之人,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接下来从正面展开论述,幸福要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劳动才能获得幸福。最后联系当下,明确当代青年应当践行劳动精神,书写青春华章。
立意:
1.热爱劳动,拥抱幸福。
2.践行劳动精神 品味生命葳蕤。
3.人生在勤,不“劳”何“逸”。
PAGE
9
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