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12-29 22:12: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内…………○…………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外…………○…………装…………○…………订…………○…………线…………○…………
)
(
…………○…………内…………○…………装…………○…………订…………○…………线…………○…………
) (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 (
…………○…………外…………○…………装…………○…………订…………○…………线…………○…………
)
2022-2023学年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40.0分)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出现组织水肿,则可能是血浆渗透压减小或组织液渗透压增大造成的
B. 内环境稳态可以保证细胞代谢所需的各种物质和条件
C. 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均可影响内环境的稳态
D. 血糖浓度、尿液成分、体内温度、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相对稳定都属于内环境的稳态
如图为突触结构和功能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恰当的是( )
A. 过程①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B. 过程②表示神经递质进入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
C. 过程③可避免突触后膜持续兴奋
D. 瞬间增大轴突末端细胞膜对Ca2+的通透性会加速神经递质的释放
如图是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示意图,⑤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②渗回①和渗入④的量相差不大
B. 若③为脑细胞,⑤处的O2浓度高于①处,而CO2浓度相反
C. 若③为小肠绒毛上皮细胞,饭后半小时⑤处的血糖浓度高于①处
D. ⑤的pH能够保持稳定是因为HCO3-含量较多
在某海岛上生活的一中昆虫,有长翅和残翅两种相对性状,由于海岛常年刮海风,导致长翅昆虫数量远低于残翅昆虫,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 该昆虫残翅基因的基因频率高于长翅基因
B. 海风不会影响该昆虫种群的基因频率
C. 海风可能会影响长翅昆虫的出生率
D. 若在陆地,长翅基因的基因频率可能会更高
下列有关人脑高级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对机体反射活动的控制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B. 人脑特有的语言功能是在生长发育和生命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C. 某患者能听懂别人的话,却无法辨认文字,可能是大脑皮层S区受损
D. 与人类所有的记忆活动有关的功能区都分布在大脑表面的大脑皮层中
某地区共同生活着甲、乙两种动物,甲捕食乙,两者的个体数长期保持稳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乙物种的突变必然导致甲物种的突变
B. 捕食者甲的存在对被捕食者乙有害无益
C. 甲、乙两物种在相互选择过程中共同进化
D. 甲、乙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
如图表示正常人肝组织细胞的结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的液体成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图中①②③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
B. 液体①中含有葡萄糖和血红蛋白
C. 花粉过敏会导致局部血浆渗透压与组织液渗透压的比值变大
D. 肝细胞周围的组织液中会出现胰高血糖素
关于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和调节,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甲状腺激素能够影响神经系统的活动
B. 下丘脑和垂体细胞是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
C. 下丘脑既能参与神经调节也能参与体液调节
D.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
为研究动物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研究人员利用脊蛙(剪除脑、保留脊髓的蛙)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1:将浸有0.5%硫酸溶液的小纸片贴在脊蛙腹部的皮肤上,蛙出现搔扒反射;
实验2:去除脊蛙腹部皮肤,重复实验1,蛙不出现搔扒反射;
实验3:破坏脊蛙的脊髓,重复实验1,蛙不出现搔扒反射。
关于本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剪除脑的目的是为了排除脑对脊髓的控制
B. 在实验1的搔扒反射中兴奋的传导是单向的
C. 实验2不出现搔扒反射的原因是效应器被破坏
D. 本实验说明搔扒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
如图是表示人体内某些信息传递机制的模式图,图示中箭头表示信息传递的方向。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如果该图表示反射弧,则其中的信息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的
B. 如果该图中的a为下丘脑,b为垂体,c为甲状腺,则c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对a分泌d、b分泌e具有抑制作用
C. 如果该图表示细胞中遗传信息传递过程,则d过程只发生于细胞核中
D. 如果该图中a表示突触小体的膜(即突触前膜),b为递质,c为突触后膜,则发生在a中的信号转换过程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探究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0.0分)
跳水是一项优美的水上运动。运动员在比赛时助跑应平稳,起跳要果断有力,起跳角度要恰当,并具有一定高度;空中姿势优美,翻腾、转体快速;入水时身体与水面垂直,水花越小越好。
(1)跳水运动员从高台上跳下,快速翻腾、转体,高度紧张,此时 ______的分泌增多,该激素能使人表现为警觉性提高、反应灵敏、呼吸频率加快、心跳加速。
(2)激素与神经递质在发挥生理作用过程中有许多相似之处,请举一例 ______。
(3)某些运动员在运动前会饮用葡萄糖水,随后血糖浓度升高。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机制如图所示。胰岛B细胞是可兴奋细胞,存在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其细胞外Ca2+浓度约为细胞内的10000倍,细胞内K+浓度约为细胞外的30倍。据图分析可知,ATP如何促进胰岛素分泌:______。
(4)目前,人们普遍接种了新冠疫苗,若跳水运动员接种疫苗后继续训练,是否会影响疫苗的免疫应答呢?据此,以健康小鼠为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探究跳水运动对新冠疫苗免疫应答的影响,写出实验思路:______。
如图所示是生长素发现过程示意图,据图回答:
(1)综合图1和图2可以证明胚芽鞘具有______.
(2)综合图2和图3可以证明______是胚芽鞘生长不可缺少的部位.而发生弯曲的部位是______.
(3)图4和图5对照,说明______.
(4)______(填图的编号)对照,证明胚芽鞘尖端对下部的“影响”是一种化学物质.
(5)经科学家努力,从植物组织中分离出了生长素并鉴定出了它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但是人们常用______等作为替代应用于实际农业生产中.
(6)单侧光______(是/不是)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必要条件;胚芽鞘弯曲生长的根本原因是______.
针对外来病原体等,人体的免疫调节功不可没。
(1)新型冠状病毒侵入人体后,首先突破 ______,即保护人体的第一道防线,进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等对其进行攻击,上述免疫方式称为非特异性免疫,其特点是 ______。
(2)防控新冠肺炎不能松懈,需抓紧生产更有效的疫苗。接种冠状病毒疫苗能够预防冠状病毒的原因是 ______;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后仍然可能会再患新冠肺炎的原因有 ______(回答两个方面的原因)。
(3)临床上治疗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病人时,除了利用药物治疗外,还可以利用康复者的 ______对患者进行治疗,理由是 ______。
(4)COVID-19侵入人体后,人体通常会出现发热的现象,在这个过程中,人体体温升高的直接原因是 ______;退烧过程中,机体散热量增加的主要方式有 ______。
科学家为预防艾滋病,曾研制出艾滋病疫苗制剂(由减毒HIV加生理盐水制成)并在小鼠体内试验成功。如图是艾滋病疫苗制剂引发小鼠机体免疫反应的部分示意图(①~⑤代表细胞)。回答下列问题:
(1)HIV侵入机体后,主要攻击的是 ______、细胞,会使免疫系统的功能降低甚至丧失。免疫系统的功能是 ______。
(2)当疫苗进入小鼠体内后,③细胞在 ______作用下,增殖分化为④和⑤,进而合成并分泌抗体。
(3)某同学认为已注射疫苗的小鼠再次接触HIV时,只有抗原直接刺激记忆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并分泌抗体这一途径,该观点 ______(填“合理”或“不合理”)。
(4)为检测注射疫苗后小鼠对HIV是否具有免疫能力,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______(简要叙述实验设计的思路)。
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正是由于这两种调节方式的协调配合,各器官系统的活动才能协调一致,内环境的稳态才得以维持。如图表示人体内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其中数字表示过程,字母表示激素。回答下列问题。
(1)激素a和激素b分别是指 ______、______,这两种激素的正确使用方法是 ______(填“只能饲喂”“只能注射”或“既能饲喂又能注射”)。
(2)正常人的血糖浓度为 ______g/L,当血糖浓度长期超过1.6~1.8 g/L,人体可能会患 ______,该病的病因是 ______或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异常(或缺失)。
(3)当血糖浓度升高时,可通过过程②④⑥⑦⑧降低血糖浓度,整个过程的调节方式为 ______调节,其中过程⑥是指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同时促进葡萄糖 ______和 ______,过程⑧是指促进葡萄糖 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解:A、若机体出现组织水肿,则可能是血浆渗透压减小(组织液回流受阻导致组织水肿)或组织液渗透压增大(吸水造成组织水肿)造成的,A正确;
B、内环境稳态可以保证细胞代谢所需物质的供应及适宜的环境,B正确;
C、内环境的稳态受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影响,C正确;
D、尿液不属于内环境,因此其浓度的相对稳定不属于内环境的稳态,D错误。
故选:D。
1、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叫做内环境,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囊腔(如消化道、呼吸道、膀胱、子宫等)及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如泪液、汗液、尿液、消化液等)都不可看作内环境,因而其内所含物质也不可看作存在于内环境中的物质。
2、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稳态,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掌握内环境稳态的概念、调节机制及意义等,理解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答案】B
【解析】解:A、①是胞吐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A正确;
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并不进入下一个神经元,B错误;
C、③是神经递质被突触前膜吸收的过程,可避免突触后膜持续兴奋,C正确;
D、由图示可以看出,钙离子可以促进①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D正确。
故选:B。
由题干和题图信息可知,该题的知识点是突触的结构和功能,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突触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结构基础,图中,①是神经递质在钙离子的作用下的胞吐过程,通过①,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突触后膜上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即图中②过程,突触后膜的膜电位由内负外正→内正外负,引起突触后膜神经元的兴奋;神经递质发生作用后立即被灭活,被突触前膜吸收,为下一次兴奋的传递做准备。
本题旨在考查吸收对于兴奋的产生和传导、突触的结构和功能等知识点的理解,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的能力及分析题图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并运用分析、比较、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判断、获取结论的能力。
3.【答案】B
【解析】解:A、②组织液渗回①血浆比渗入④淋巴的量要多,A错误;
B、若③为脑细胞,则会吸收血浆中的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到血浆,⑤处表示血液流动的动脉端,①处为静脉端,故⑤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①处,而CO2浓度相反,B正确;
C、小肠绒毛上皮细胞能够吸收消化道中的葡萄糖,故若③为小肠绒毛上皮细胞,饭后半小时⑤处的血糖浓度低于①处,C错误;
D、⑤的pH能够保持稳定是因为缓冲物质的含量较多,而并不仅仅是HCO3-的含量较多,D错误。
故选:B。
由题图信息分析可知,示意图是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图,图中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④是淋巴,⑤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为动脉端。
本题结合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考查内环境的组成、血糖调节等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人体体液的组成和内环境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血糖调节的过程,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对选项的判断。
4.【答案】B
【解析】解:A、由于海岛上长翅昆虫数量远低于残翅昆虫,所以该昆虫残翅基因的基因频率高于长翅基因,A正确;
B、由于海岛常年刮海风,导致长翅昆虫数量远低于残翅昆虫,说明海风会影响该昆虫种群的基因频率,B错误;
C、由于海岛常年刮海风,海风可能会影响长翅昆虫的出生率,从而导致长翅昆虫数量远低于残翅昆虫,C正确;
D、若在陆地上,没有大风,可能有利于长翅昆虫的生存,从而使长翅基因的基因频率可能会更高,D正确。
故选:B。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引起生物进化的因素包括突变、自然选择、迁入和迁出、非随机交配、遗传漂变等;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掌握生物进化的实质,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5.【答案】B
【解析】解:A、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是语言, 感知外部世界以及控制机体反射活动,几乎是所有高等动物大脑的功能,A 错误;
B.、人脑特有的语言功能是在生长发育和生命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B正确;
C、某患者能听懂别人的话,却无法辨认文字,看不懂文字的含义,说明V 区受损,C 错误;
D、与人类所有记忆活动有关功能区不是都分布在大脑皮层,短期记忆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D 错误。
故选:B。
位于大脑表层的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写字(失写症);
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讲话(运动性失语症);
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听懂话(听觉性失语症);
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看懂文字(失读症)。
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6.【答案】C
【解析】解:A、变异是不定向的,甲物种的突变与乙物种的突变无关,A错误;
B、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B错误:
C、捕食者(甲)与被捕食者(乙)在相互影响、相互选择过程中共同进化,C正确;
D、甲、乙个体数长期稳定说明两者对环境及两者相互之间的适应性未改变,但甲、乙两个种群在相互选择的过程中都可能发生了进化,即种群基因频率可能发生了变化,D错误。
故选:C。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
(3)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本题考查学生对生物进化相关知识的了解,要求学生灵活运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解决实际生物学问题,属于应用层次的内容,难度适中。
7.【答案】D
【解析】解:A、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即由①②④组成,A错误;
B、①是血浆,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是血浆的组成成分,B错误;
C、花粉过敏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血浆中的部分大分子物质进入组织液,会导致局部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即局部血浆渗透压/组织液渗透压的值变小,C错误;
D、肝细胞周围的液体是组织液,肝细胞生活在组织液中,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的分解,故肝细胞周围的组织液中会出现胰高血糖素,D正确。
故选:D。
分析题图可知,A是毛细血管,B是血细胞,C是组织细胞,D是毛细淋巴管,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④是淋巴,①②④组成内环境。
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成分的判断,细胞分化的实质,血糖平衡调节过程,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综合理解并把握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8.【答案】D
【解析】解:A、甲状腺激素能够影响人的神经系统的发育,特别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有重要影响,A正确;
B、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进而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可见在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反馈调节中,下丘脑和垂体细胞是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B正确;
C、下丘脑既能分泌神经递质,参与神经调节,也能分泌激素,参与体液调节,C正确;
D、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分泌,D错误。
故选:D。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
本题动物激素的调节,要求考生识记动物体内主要的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的种类和功能,掌握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过程,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9.【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反射弧结构及兴奋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答】
A.搔扒反射的中枢在脊髓,去掉脑的目的是排除脑对脊髓的控制,A正确;
B.在反射弧中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B正确;
C.实验2不出现搔扒反射的原因是感受器被破坏,C错误;
D.实验3:破坏脊蛙的脊髓,重复实验1,蛙不出现搔扒反射,说明搔扒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D正确。
故选C。
10.【答案】B
【解析】解:A、兴奋在一个神经元内部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而在两个神经元之间则以神经递质形式传递,若该图表示反射弧,则其中信息传递方式有局部电流和化学信号两种,A错误;
B、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过程: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同时甲状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如果该图中的a为下丘脑、b为垂体、c为甲状腺,则c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对a分泌d、b分泌e具有抑制作用,B正确;
C、如果该图表示细胞中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则d表示转录过程,该过程主要发生在人体细胞的细胞核,此外在线粒体中也能进行转录过程,C错误;
D、如果该图中a表示突触小体的膜(即突触前膜),b为递质,c为突触后膜,则发生在a中的信号转换过程为电信号→化学信号,D错误。
故选:B。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人体和人体细胞内某些信息传递机制的模式图,图中箭头表示信息传递的方向。该图可表示反射弧(a为感受器、d为传入神经、b为神经中枢、e为传出神经、c效应器)、甲状腺激素分级调节过程(a为下丘脑、b为垂体、c为甲状腺、d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e为促甲状腺激素)、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a表示DNA、b为RNA、c为蛋白质、d表示转录过程、e表示翻译过程)等。
本题考查神经调节、激素调节、基因表达和免疫调节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理解反射弧的组成,识记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理解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理解细胞免疫核体液免疫的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11.【答案】肾上腺素 与特异性的受体结合 ATP作为信号分子,其浓度增加导致ATP敏感的钾离子通道关闭,钾离子外流受阻,进而触发钙离子大量内流,使胰岛B细胞兴奋,从而促进胰岛素分泌。 将若干只健康小鼠同时接种适量且等量的同种新冠疫苗,再随机均分成甲乙两组,甲组(实验组)进行适当的跳水训练,乙组(对照组)不作处理,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小鼠;一段时间后检测两组小鼠的抗体浓度,并作好记录。
【解析】解:(1)肾上腺素称为应急性激素,跳水运动员从高台上跳下,快速翻腾、转体,高度紧张,此时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多,该激素能使人表现为警觉性提高、反应灵敏、呼吸频率加快、心跳加速。
(2)激素与神经递质在发挥生理作用过程中有许多相似之处,如两者都要通过体液运输,都要与特异性的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后会被灭活。
(3)某些运动员在运动前会饮用葡萄糖水,随后血糖浓度升高。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机制如图所示。胰岛B细胞是可兴奋细胞,存在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其细胞外Ca2+浓度约为细胞内的10000倍,细胞内K+浓度约为细胞外的30倍。据图分析可知,ATP如何促进胰岛素分泌:ATP作为信号分子,其浓度增加导致ATP敏感的钾离子通道关闭,钾离子外流受阻,进而触发钙离子大量内流,使胰岛B细胞兴奋,从而促进胰岛素分泌。
(4)将若干只健康小鼠同时接种适量且等量的同种新冠疫苗,再随机均分成甲乙两组,甲组(实验组)进行适当的跳水训练,乙组(对照组)不作处理,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小鼠;一段时间后检测两组小鼠的抗体浓度,并作好记录。
故答案为:
(1)肾上腺素
(2)与特异性的受体结合
(3)ATP作为信号分子,其浓度增加导致ATP敏感的钾离子通道关闭,钾离子外流受阻,进而触发钙离子大量内流,使胰岛B细胞兴奋,从而促进胰岛素分泌。
(4)将若干只健康小鼠同时接种适量且等量的同种新冠疫苗,再随机均分成甲乙两组,甲组(实验组)进行适当的跳水训练,乙组(对照组)不作处理,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小鼠;一段时间后检测两组小鼠的抗体浓度,并作好记录。
据图分析:当血糖浓度增加时,葡萄糖进入胰岛B细胞,引起细胞内ATP浓度增加,进而导致ATP敏感的钾离子通道关闭,K+外流受阻,进而触发Ca2+大量内流,由此引起胰岛素分泌,胰岛素通过促进靶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使血糖减低。
本题考查血糖调节、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判断能力和识图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2.【答案】向光性 胚芽鞘尖端 尖端下部 胚芽鞘感光部位是尖端,而不是尖端下部 图6和图7 2,4-D 不是 生长素(在生长部位)的分布不均匀
【解析】解:(1)图1和图2的单一变量为是否有单侧光照射,无单侧光照射时胚芽鞘直立生长,有单侧光照射时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说明胚芽鞘具有向光性.
(2)图2与图3的单一变量为是否有胚芽鞘尖端,有尖端的一组在单侧光照射下向光弯曲生长,没有尖端的一组在单侧光照射下不生长,说明与生长和弯曲有关的部位是尖端,发生弯曲的部位是尖端下部.
(3)综合图4和5可以证明尖端是感光部位,而胚芽鞘生长和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以下的一段.
(4)图6和图7对照,证明胚芽鞘尖端对下部的“影响”是一种化学物质.
(5)经科学家努力,从植物组织中分离出了生长素并鉴定出了它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但是人们常用2,4-D等作为替代应用于实际农业生产中.
(6)单侧光不是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必要条件;胚芽鞘弯曲生长的根本原因是生长素(在生长部位)的分布不均匀.
故答案为:
(1)向光性
(2)胚芽鞘尖端 尖端下部(或:伸长区)
(3)胚芽鞘感光部位是尖端,而不是尖端下部(或:胚芽鞘感光部位只在尖端)
(4)图6和图7
(5)2,4-D(或:α-萘乙酸/NAA)
(6)不是 生长素(在生长部位)的分布不均匀
分析题图:图示是生长素发现过程示意图,其中图1和图2的单一变量为是否有单侧光照射;图2与图3的单一变量为是否有胚芽鞘尖端;图2和图4的单一变量为尖端是否有光照射;图5和图6的单一变量为琼脂块是否放过胚芽鞘尖端.据此答题.
本题考查生长素发现过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了解生长素发现过程中涉及到的相关实验及实验结论;能根据探究实验的原则对图示实验过程进行分析,并得出正确结论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3.【答案】皮肤、黏膜 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的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产生的抗体和记忆细胞的数量及存活时间有限,病毒发生变异不能被特异性识别 血清 康复者的血清中含有抗新型冠状病毒的抗体 产热大于散热 促进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多增加散热
【解析】解:(1)皮肤和黏膜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新型冠状病毒侵入人体后,首先突破皮肤、黏膜,即保护人体的第一道防线,进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等对其进行攻击,上述免疫方式称为非特异性免疫,其特定是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的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有防御作用。
(2)防控新冠肺炎不能松懈,需抓紧生产更有效的疫苗。由于疫苗会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所以接种冠状病毒疫苗能够预防冠状病毒;由于机体产生的抗体和记忆细胞的数量及存活时间有限,病毒发生变异不能被特异性识别,所以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后仍然可能会再患新冠肺炎。
(3)临床上治疗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病人时,除了利用药物治疗外,还可以利用康复者的血清对患者进行治疗。原因是新型冠状肺炎患者的血清中含有抗新冠病毒的抗体,将血清注射到患者体内后,抗体与新型冠状病毒结合,起到了治疗作用。
(4)人是恒温动物,一般情况下产热量=散热量。COVID-19侵入人体后,人体通常会出现发热的现象,这个过程中,人体体温升高的直接原因是身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退烧过程中机体散热量增加的主要方式有促进毛细血管舒张和汗液分泌增多。
故答案为:
(1)皮肤、黏膜 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的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2)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产生的抗体和记忆细胞的数量及存活时间有限,病毒发生变异不能被特异性识别
(3)血清 康复者的血清中含有抗新型冠状病毒的抗体
(4)产热大于散热 促进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多增加散热
1、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及其分泌物,它们不仅能够阻挡大多数病原体入侵人体,而且他们的分泌物还有杀菌作用。呼吸道黏膜上有纤毛,具有清扫异物(包括病毒、细菌)的作用。
2、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前两道防线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功能,特点是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
3、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脾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第三道防线是人体在出生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防御功能,特点是出生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而叫做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性免疫)。
本题主要考查了免疫调节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免疫系统的组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等相关知识。
14.【答案】辅助性T 防御、自稳和监视 抗原和细胞因子 不合理 用等量的HIV分别感染已注射疫苗的小鼠和健康小鼠,一段时间后检测两组小鼠体内的HIV数量及抗体水平
【解析】解析:(1)HIV作为抗原侵入机体后,主要攻击的是辅助性T细胞,会使免疫系统的功能降低甚至丧失。免疫系统具有防御、自稳和监视功能。
(2)当疫苗进入小鼠体内后,③B细胞在抗原和细胞因子作用下,增殖分化为④记忆细胞和⑤浆细胞,进而合成并分泌抗体。
(3)已注射疫苗的小鼠再次接触HIV时,会同时发生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所以说“只有抗原直接刺激记忆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并分泌抗体这一途径”不合理。
(4)根据实验目的可知实验的变量是是否注射疫苗,因变量是检测小鼠对HIV的免疫能力,根据实验设计原则,可用等量的HIV分别感染已经注射疫苗的小鼠和健康小鼠,一段时间后检测两组小鼠体内的HIV数量即抗体水平(或检测两组小鼠的患病程度)。
故答案为:
(1)辅助性T(或②) 防御、自稳和监视
(2)抗原和淋巴因子(或抗原和物质 A)
(3)不合理
(4)用等量的 HIV 分别感染已注射疫苗的小鼠和健康小鼠,一段时间后检测两组小鼠体内的 HIV 数量及抗体水平(或检测两组小鼠的患病程度)
1、分析图示,表示艾滋病疫苗制剂引发老鼠机体免疫效应的部分示意图,物质B表示抗体,⑤是浆细胞,④是记忆细胞,③是B细胞,物质A是细胞因子,②是T细胞,①是吞噬细胞。
2、体液免疫过程为:
(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树突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再由辅助性T细胞呈递给B细胞;
(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本题结合人体内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图解,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的含义,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5.【答案】胰岛素 高血糖素 只能注射 0.8~1.2 糖尿病 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 神经—体液 合成肝糖原 转化成脂肪、氨基酸等非糖物质 氧化分解
【解析】解:(1)当人体内环境中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B细胞合成分泌的胰岛素会增加,从而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氧化分解,进入肝细胞、肌细胞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细胞、肝细胞转化成非糖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使血糖降低,当人体内环境中血糖浓度降低时,胰岛A细胞合成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会增加,通过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使血糖升高,所以激素a和激素b分别是指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由于这两种激素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如果饲喂在消化中会被消化酶分解氨基酸,所以只能注射。
(2)正常人的血糖浓度为0.8~1.2g/L,当血糖浓度长期超过1.6~1.8 g/L,超过了肾小球的重吸收能力,人体可能会患糖尿病,糖尿病Ⅰ型是由于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攻击了胰岛B细胞,使其分泌胰岛素异常;糖尿病Ⅱ型则属于胰岛素分泌正常,但是靶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不足,不能有效识别胰岛素,发挥降低血糖的作用。
(3)如图可知血糖平衡的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过程⑥是指胰岛素通过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同时促进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过程⑧是指组织细胞促进葡萄氧化分解。
故答案为:
(1)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 只能注射
(2)0.8~1.2g/L 糖尿病 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
(3)神经和体液(“神经—体液”) 合成肝糖原 转化成脂肪、氨基酸等非糖物质(以上两空顺序可颠倒) 氧化分解
胰岛B细胞能分泌胰岛素,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胰岛A细胞能够分泌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故结合题图信息分析可知,激素a、b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本题考查血糖调节,要求考生识记胰岛A、B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的生理作用,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