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一中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年级生物学试卷
一、选择题
1. 下列有关无机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植物体缺镁会影响叶绿素的含量,进而影响光合作用
B. 缺铁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进而影响红细胞的运氧能力
C. 磷脂是细胞壁的重要成分,缺磷会导致植物生长发育不正常
D. 大量出汗会导致机体缺钠,引起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
2.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成功的关键是在野生水稻中发现了雄性不育株,这体现了野生生物资源的( )
A. 利用价值 B. 潜在价值 C. 直接价值 D. 间接价值
3. 我国自古“以农立国”,经过悠久岁月的积累,形成了丰富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下列农业生产实践中,与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直接相关的是( )
A. 秸秆还田 B. 间作套种 C. 水旱轮作 D. 尿泥促根
4. 基因完全相同的同卵双生双胞胎,在同样的环境中长大后,他们在性格、健康等方面会有较大的差异。这种现象最可能的解释是( )
A. 基因突变 B. 表观遗传 C. 基因重组 D. 染色体变异
5. 关于“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过滤液沉淀过程在4℃冰箱中进行是为了防止DNA降解
B. 离心研磨液是为了加速DNA的沉淀
C. 在一定温度下,DNA遇二苯胺试剂呈现蓝色
D. 粗提取的DNA中可能含有蛋白质
6. 地球上的生物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的。下列有关进化证据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不同深度地层中埋藏的生物化石为研究生物的进化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
B. 比较发现人和鱼的胚胎发育早期都出现鳃和尾,这属于比较解剖学证据
C. 人和黑猩猩的基因相似度高达98.5%,这属于分子水平的证据
D. 目前发现的进化证据还包括细胞水平的证据、胚胎学证据等
7. 如图所示,将由2种不同的抗原分别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分子,在体外解偶联后重新偶联可制备双特异性抗体,简称双抗。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双抗可同时与2种抗原结合
B. 利用双抗可以将蛋白类药物运送至靶细胞
C. 筛选双抗时需使用制备单克隆抗体时所使用的2种抗原
D. 同时注射2种抗原可刺激B细胞分化为产双抗的浆细胞
8. 运动神经元与骨骼肌之间的兴奋传递过度会引起肌肉痉挛,严重时会危及生命。下列治疗方法中合理的是( )
A. 通过药物加快神经递质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中
B. 通过药物阻止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
C. 通过药物抑制突触间隙中可降解神经递质的酶的活性
D. 通过药物增加突触后膜上神经递质特异性受体的数量
9. 种子质量是农业生产的前提和保障。生产实践中常用TTC法检测种子活力,TTC(无色)进入活细胞后可被[H]还原成TTF(红色)。大豆充分吸胀后,取种胚浸于0.5%TTC溶液中,30℃保温一段时间后部分种胚出现红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需要在光下进行
B. TTF可在细胞质基质中生成
C. TTF生成量与保温时间无关
D. 不能用红色深浅判断种子活力高低
10. 洗涤剂中的碱性蛋白酶受到其他成分的影响而改变构象,部分解折叠后可被正常碱性蛋白酶特异性识别并降解(自溶)失活。此外,加热也能使碱性蛋白酶失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碱性蛋白酶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自溶失活
B. 加热导致碱性蛋白酶构象改变是不可逆的
C. 添加酶稳定剂可提高加碱性蛋白酶洗涤剂的去污效果
D. 添加碱性蛋白酶可降低洗涤剂使用量,减少环境污染
11. 原生质体(细胞除细胞壁以外的部分)表面积大小的变化可作为质壁分离实验的检测指标。用葡萄糖基本培养基和NaCl溶液交替处理某假单孢菌,其原生质体表面积的测定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组NaCl处理不能引起细胞发生质壁分离,表明细胞中NaCl浓度≥0.3 mol/L
B. 乙、丙组NaCl处理皆使细胞质壁分离,处理解除后细胞即可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C. 该菌的正常生长和吸水都可导致原生质体表面积增加
D. 若将该菌先65℃水浴灭活后,再用 NaCl溶液处理,原生质体表面积无变化
12. 在鱼池中投放了一批某种鱼苗,一段时间内该鱼的种群数量、个体重量和种群总重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在此期间鱼没有进行繁殖,则图中表示种群数量、个体重量、种群总重量的曲线分别是( )
A. 甲、丙、乙 B. 乙、甲、丙 C. 丙、甲、乙 D. 丙、乙、甲
13. 大肠杆菌核糖体蛋白与rRNA分子亲和力较强,二者组装成核糖体。当细胞中缺乏足够的rRNA分子时,核糖体蛋白可通过结合到自身mRNA分子上的核糖体结合位点而产生翻译抑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一个核糖体蛋白的mRNA分子上可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多条肽链
B. 细胞中有足够的rRNA分子时,核糖体蛋白通常不会结合自身mRNA分子
C. 核糖体蛋白对自身mRNA翻译的抑制维持了RNA和核糖体蛋白数量上的平衡
D. 编码该核糖体蛋白的基因转录完成后,mRNA才能与核糖体结合进行翻译
14. 遗传病监测和预防对提高我国人口素质有重要意义。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育了一个表现型正常的女儿和一个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儿子(致病基因位于11号染色体上,由单对碱基突变引起)。为了解后代的发病风险,该家庭成员自愿进行了相应的基因检测(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女儿和父母基因检测结果相同的概率是2/3
B. 若父母生育第三胎,此孩携带该致病基因的概率是3/4
C. 女儿将该致病基因传递给下一代的概率是1/2
D. 该家庭的基因检测信息应受到保护,避免基因歧视
15. 某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大量繁殖,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后期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早期属于正反馈,后期属于负反馈 B. 早期属于负反馈,后期属于正反馈
C 早期、后期均属于负反馈 D. 早期、后期均属于正反馈
16. 病原体入侵引起机体免疫应答,释放免疫活性物质。过度免疫应答造成机体炎症损伤,机体可通过一系列反应来降低损伤,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免疫活性物质可与相应受体结合,从而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
B. 适度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缓解某些病原体引起过度炎症反应
C. 过度炎症反应引起的免疫抑制会增加机体肿瘤发生风险
D. 图中神经递质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分泌CRH有协同促进作用
17. 某种干细胞中,进入细胞核的蛋白APOE可作用于细胞核骨架和异染色质蛋白,诱导这些蛋白发生自噬性降解,影响异染色质上的基因的表达,促进该种干细胞的衰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细胞核中的APOE可改变细胞核的形态
B. 敲除APOE基因可延缓该种干细胞的衰老
C. 异染色质蛋白在细胞核内发生自噬性降解
D. 异染色质蛋白的自噬性降解产物可被再利用
18. 现有一种6号三体玉米,该玉米体细胞的6号染色体及其产生的配子类型如下图所示(A为抗病基因。a为感病基因),已知染色体数异常的雄配子不能参与受精,雌配子能参与受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玉米植株形成的上述4种类型的雌配子数量比例为1∶1∶1∶1
B. 配子②和④不可能由同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分裂形成
C. 该三体抗病玉米自交,于代感病植株约占1/6
D. 以该三体抗病玉米作父本,与抗病玉米(Aa)杂交子代中抗病植株占2/3
19. 如图列举了几种植物的育种方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过程形成的细胞c内的染色体数一定是a细胞内染色体数的两倍
B. 乙方式射线处理后可以获得大量的具有有利性状的材料
C. 愈伤组织是一团失去特定结构和功能的薄壁细胞
D. 通过丁方式,细胞c发育成新植株涉及同源染色体的联会与分离
20. 图1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碳循环示意图,其中Ⅰ~Ⅳ代表生态系统的不同组成成分;图2为该生态系统二年内能量流动的部分数据(a、b、c表示不同的营养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能量沿生产者、Ⅱ、Ⅲ和Ⅳ构成的食物链单向流动且逐级递减
B. 图1中⑤如果表示Ⅱ的粪便中的能量,则属于Ⅱ同化的能量
C. 图1所示Ⅱ的能量流动去向缺少呼吸作用和自身生长、发育两条途径
D. 图2中b代表生产者的能量,且该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效率随营养级的升高而升高
二、非选择题
21. 为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某研究小组对某林地的动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发现,某种哺乳动物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发现该种群中___________,通过分析年龄结构可以预测__________。
(2)若要调查林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为保证调查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操作时应注意的主要事项有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3)调查发现该林地的物种数目很多。一个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_______。同一群落中,两个物种的生态位不可能是完全重叠的,当两个物种的生态位有重叠时,往往会通过_____________作用使各自的生态位发生分化。
(4)该林地中,植物对动物的作用有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动物对植物的作用有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在林地中,食物链上的相邻物种之间存在着捕食关系,相邻物种的某些个体行为与种群特征互为对方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这说明信息传递能够_____________。
22. 研究者将玉米幼苗置于三种条件下培养10天后(图a),测定相关指标(图b),探究遮阴比例对植物的影响。
回答下列问题:
(1)结果显示,与A组相比,C组叶片叶绿素含量_____,原因可能是_______。叶绿素的作用是_________,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2)比较图b中B1与A组指标的差异,并结合B2相关数据,推测B组的玉米植株可能会积累更多的_____________,一部分转变成蔗糖,供_____________利用,因而生长更快。
(3)某兴趣小组基于上述B组条件下玉米生长更快的研究结果,作出该条件可能会提高作物产量的推测,由此设计了初步实验方案进行探究:
实验材料:选择前期__________一致、生长状态相似的某玉米品种幼苗90株。
实验方法:按图a所示的条件,分A、B、C三组培养玉米幼苗,每组30株;其中以________________为对照,并保证除________________外其他环境条件一致。收获后分别测量各组玉米的籽粒重量。
结果统计:比较各组玉米的平均单株产量。
分析讨论:如果提高玉米产量的结论成立,下一步探究实验的思路是________。
23. 中国是传统水稻种植大国,有一半以上人口以稻米为主食。在培育水稻优良品种的过程中,发现某野生型水稻叶片绿色由基因C控制。回答下列问题:
(1)突变型1叶片为黄色,由基因C突变为C1所致,基因C1纯合幼苗期致死。突变型1连续自交3代,F3成年植株中黄色叶植株占______。若此突变发生在体细胞中,是________________(可遗传变异/不可遗传变异)。
(2)测序结果表明,突变基因C1转录产物编码序列第727位碱基改变,由5'-GAGAG-3'变为5'-GACAG-3',导致第______位氨基酸突变为______,从基因控制性状的角度解释突变体叶片变黄的机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部分密码子及对应氨基酸:GAG谷氨酸;AGA精氨酸;GAC天冬氨酸;ACA苏氨酸;CAG谷氨酰胺)
(3)由C突变为C1产生了一个限制酶酶切位点。从突变型1叶片细胞中获取控制叶片颜色的基因片段,用限制酶处理后进行电泳(电泳条带表示特定长度的DNA片段),其结果为图中___(填“I”“Ⅱ”或“Ⅲ”)。
(4)突变型2叶片为黄色,由基因C的另一突变基因C2所致。用突变型2与突变型1杂交,子代中黄色叶植株与绿色叶植株各占50%。能否确定C2是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 ______(填“能”或“否”),用文字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
24. (一)研究深海独特的生态环境对于开发海洋资源具有重要意义。近期在“科学号”考察船对中国南海科考中,中国科学家采集了某海域1146米深海冷泉附近沉积物样品,分离、鉴定得到新的微生物菌株并进一步研究了其生物学特性。
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者先制备富集培养基,然后采用________________法灭菌,冷却后再接种沉积物样品,28℃厌氧培养一段时间后,获得了含拟杆菌的混合培养物,为了获得纯种培养物,除了稀释涂布平板法,还可采用________________法。据图分析,拟杆菌新菌株在以________________为碳源时生长状况最好。
(2)研究发现,将采集的样品置于各种培养基中培养,仍有很多微生物不能被分离筛选出来,推测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答一点即可)
(3)藻类细胞解体后的难降解多糖物质,通常会聚集形成碎屑沉降到深海底部。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角度考虑,拟杆菌对深海生态系统碳循环的作用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
(4)深海冷泉环境特殊,推测此环境下生存的拟杆菌所分泌的各种多糖降解酶,除具有酶的一般共性外,其特性可能还有________________。
(二)胚胎工程对于加快优良动物的繁殖有绝对的优势。如图为试管牛繁殖过程图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5)试管牛的培育属于_______________(“有性繁殖”或“无性繁殖”);得到该试管牛用到了胚胎工程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等技术。
(6)受精完成的标志是_______________。
(7)母牛子宫之所以能移入胚胎,是因其与B牛的_______________是相同的。
(8)可用显微手术将一枚发育至_______________期的胚胎分割为二分胚、四分胚,经移植可得同卵双胎或多胎。胚胎分割的理论基础是_______________。
(9)如需对初期胚胎进行性别鉴定,宜取囊胚期的_____________细胞进行鉴定。
25. 某生物兴趣小组为研究某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植物激素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其生长的影响,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1)农业生产中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调节剂作为除草剂,可以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图甲中可表示单子叶农作物受不同浓度生长素类调节剂影响的是曲线_____,可选用图中_____浓度的生长素类调节剂作为除草剂。
(2)如图乙为去掉其顶芽前后,侧芽部位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浓度变化及侧芽长度变化坐标曲线图,据图分析:
①植物激素是植物细胞之间传递_____分子。
②激素甲代表的是_____。
③高浓度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对侧芽萌动分别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说明二者在对侧芽萌动的作用上存在_____的关系。
(3)为研究根的向地生长与生长素和乙烯的关系,该兴趣小组又做了这样的实验:将该植物的根尖放在含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的培养液中,并加入少量蔗糖作为能源。发现在这些培养液中出现了乙烯,且生长素浓度越高,乙烯的浓度也越高,根尖生长所受的抑制也越强。该实验的因变量是_____和根的生长情况,为使实验更严谨,还需将另一些等量的根尖放在_____中,作为对照组。此实验还说明了不同激素在代谢上存在着相互作用。
(4)科研人员利用某些植物,研究植物生长的不同阶段体内各种激素的作用,列举部分结果如下:
生长阶段 生长素 赤霉素 细胞分裂素 脱落酸 乙烯
种子发芽 + + - +
花芽形成 + + + + +
果实生长 + + + +
器官脱落 - - - + +
衰老 - - - + +
(注:“+”表示促进;“-”表示抑制。)
由表可以看出,植物生长的不同阶段都是受_____。
嘉兴一中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三年级生物学试卷
一、选择题
1. 下列有关无机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植物体缺镁会影响叶绿素的含量,进而影响光合作用
B. 缺铁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进而影响红细胞的运氧能力
C. 磷脂是细胞壁的重要成分,缺磷会导致植物生长发育不正常
D. 大量出汗会导致机体缺钠,引起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
【答案】C
【解析】
【分析】无机盐的功能有:(1)构成细胞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2)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3)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酸碱平衡;(4) 维持细胞内外的渗透压。
【详解】A、叶绿素分子的合成需要镁,叶绿素能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所以植物体缺镁会影响叶绿素的含量,进而影响光合作用,A正确;
B、血红蛋白的合成需要铁,血红蛋白能运输氧气,所以缺铁会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进而影响红细胞的运氧能力,B正确;
C、纤维素和果胶是组成植物细胞壁的成分,纤维素和果胶不含磷脂,生物膜中含有磷脂,C错误;
D、大量出汗会导致机体缺钠,人体缺钠会引起神经、肌肉细胞的兴奋性降低最终引发肌肉酸痛、无力等,D正确。
故选C。
2.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成功的关键是在野生水稻中发现了雄性不育株,这体现了野生生物资源的( )
A. 利用价值 B. 潜在价值 C. 直接价值 D. 间接价值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是指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
【详解】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野生水稻中发现了不育株,用于研究杂交水稻,体现了野生生物资源的直接价值。
故选C。
3. 我国自古“以农立国”,经过悠久岁月的积累,形成了丰富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下列农业生产实践中,与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直接相关的是( )
A. 秸秆还田 B. 间作套种 C. 水旱轮作 D. 尿泥促根
【答案】D
【解析】
【分析】植物生长调节剂是指由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其优点有 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
【详解】A、 农田生态系统中秸秆还田有利于提高土壤的储碳量,该过程主要是利用了物质循环的特点,与植物生长调节剂无直接关系,A不符合题意;
B、 采用间作、套种的措施可以提高植物产量,其原理是保证作物叶片充分接收阳光,提高光能利用率,与植物生长调节剂无直接关系,B不符合题意;
C、 水旱轮作改变了生态环境和食物链,使害虫难以生存,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与植物生长调节剂无直接关系,C不符合题意;
D、 尿泥促根与生长素(类似物)密切相关,与题意相符,D符合题意。
故选D。
4. 基因完全相同的同卵双生双胞胎,在同样的环境中长大后,他们在性格、健康等方面会有较大的差异。这种现象最可能的解释是( )
A. 基因突变 B. 表观遗传 C. 基因重组 D. 染色体变异
【答案】B
【解析】
【分析】表观遗传是指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
【详解】一般情况下,同卵双生的两人的遗传信息是完全一样的,在同样的环境中长大后,他们在性格、健康等方面却会有较大的差异,即遗传信息一样,表型不一样,最可能的原因是表观遗传,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 关于“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过滤液沉淀过程在4℃冰箱中进行是为了防止DNA降解
B. 离心研磨液是为了加速DNA的沉淀
C. 在一定温度下,DNA遇二苯胺试剂呈现蓝色
D. 粗提取的DNA中可能含有蛋白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DNA的粗提取与鉴定的实验原理是:①DNA的溶解性,DNA和蛋白质等其他成分在不同浓度的氯化钠溶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利用这一特点可以选择适当浓度的盐溶液可以将DNA溶解或析出,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②DNA不容易酒精溶液,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可以溶解于酒精,利用这一原理可以将蛋白质和DNA进一步分离;③在沸水浴的条件下DNA遇二苯胺会呈现蓝色。
【详解】A、低温时DNA酶的活性较低,过滤液沉淀过程在4℃冰箱中进行是为了防止DNA降解,A正确;
B、离心研磨液是为了使细胞碎片沉淀,B错误;
C、在沸水浴条件下,DNA遇二苯胺试剂呈现蓝色,C正确;
D、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可以溶解于酒精,可能有蛋白质不溶于酒精,在95%的冷酒精中与DNA一块儿析出,故粗提取的DNA中可能含有蛋白质,D正确。
故选B。
6. 地球上的生物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的。下列有关进化证据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不同深度地层中埋藏的生物化石为研究生物的进化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
B. 比较发现人和鱼的胚胎发育早期都出现鳃和尾,这属于比较解剖学证据
C. 人和黑猩猩的基因相似度高达98.5%,这属于分子水平的证据
D. 目前发现的进化证据还包括细胞水平的证据、胚胎学证据等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1)化石证据: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直接、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2)比较解剖学证据: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是由共同祖先演化而来。这些具有共同祖先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环境中,向着不同的方向进化发展,其结构适应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因而产生形态上的差异。(3)胚胎学证据:①人和鱼的胚胎在发育早期都出现鳃裂和尾;②人和其它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阶段。(4)细胞水平的证据:①细胞有许多共同特征,如有能进行代谢、生长和增殖的细胞;②细胞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5)分子水平的证据: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性。
【详解】A、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直接、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A正确;
B、比较发现人和鱼的胚胎发育早期都出现鳃和尾,属于胚胎学证据,B错误;
C、分子水平的证据: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性,故人和黑猩猩的基因相似度高达98.5%,这属于分子水平的证据,C正确;
D、目前发现的进化证据有:化石证据、比较解剖学证据、细胞水平的证据、分子水平的证据、胚胎学证据等,D正确。
故选B。
7. 如图所示,将由2种不同的抗原分别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分子,在体外解偶联后重新偶联可制备双特异性抗体,简称双抗。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双抗可同时与2种抗原结合
B. 利用双抗可以将蛋白类药物运送至靶细胞
C. 筛选双抗时需使用制备单克隆抗体时所使用的2种抗原
D. 同时注射2种抗原可刺激B细胞分化为产双抗的浆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先给小鼠注射特定抗原使之发生免疫反应,之后从小鼠脾脏中获取已经免疫的B淋巴细胞;诱导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进行抗体检测,筛选出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即用培养基培养和注入小鼠腹腔中培养;最后从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获取单克隆抗体。
【详解】A、根据抗原和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原理推测,双抗可同时与2种抗原结合,A正确;
B、 根据抗原与抗体能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利用双抗可以将蛋白类药物运送至靶细胞,从而使药物发挥相应的作用,B正确;
C、在两种不同的抗原刺激下,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不同的浆细胞分泌形成两种抗体,因此,筛选双抗时需使用制备单克隆抗体时所使用的2种抗原来进行抗原-抗体检测,从而实现对双抗的筛选,C正确;
D、 同时注射2种抗原可刺激B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的浆细胞,而不是分化成产双抗的浆细胞,D错误。
故选D。
8. 运动神经元与骨骼肌之间的兴奋传递过度会引起肌肉痉挛,严重时会危及生命。下列治疗方法中合理的是( )
A. 通过药物加快神经递质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中
B. 通过药物阻止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
C. 通过药物抑制突触间隙中可降解神经递质的酶的活性
D. 通过药物增加突触后膜上神经递质特异性受体的数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详解】A、如果通过药物加快神经递质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中,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浓度增加,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增多,会导致兴奋过度传递引起肌肉痉挛,达不到治疗目的,A不符合题意;
B、如果通过药物阻止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兴奋传递减弱,会缓解兴奋过度传递引起的肌肉痉挛,可达到治疗目的,B符合题意;
C、如果通过药物抑制突触间隙中可降解神经递质的酶的活性,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不能有效降解,导致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持续结合,导致兴奋传递过度引起肌肉痉挛,达不到治疗目的,C不符合题意;
D、如果通过药物增加突触后膜上神经递质特异性受体的数量,突触间隙的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增多,会导致兴奋传递过度引起肌肉痉挛,达不到治疗目的,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 种子质量是农业生产的前提和保障。生产实践中常用TTC法检测种子活力,TTC(无色)进入活细胞后可被[H]还原成TTF(红色)。大豆充分吸胀后,取种胚浸于0.5%TTC溶液中,30℃保温一段时间后部分种胚出现红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需要在光下进行
B. TTF可在细胞质基质中生成
C. TTF生成量与保温时间无关
D. 不能用红色深浅判断种子活力高低
【答案】B
【解析】
【分析】种子不能进行光合作用,[H]应是通过有氧呼吸第一、二阶段产生。有氧呼吸强度受温度、氧气浓度影响。
【详解】A、大豆种子充分吸水胀大,此时未形成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该反应不需要在光下进行,A错误;
B、细胞质基质中可通过细胞呼吸第一阶段产生[H],TTF可在细胞质基质中生成,B正确;
C、保温时间较长时,较多的TTC进入活细胞,生成较多的红色TTF,C错误;
D、相同时间内,种胚出现的红色越深,说明种胚代谢越旺盛,据此可判断种子活力的高低,D错误。
故选B。
10. 洗涤剂中的碱性蛋白酶受到其他成分的影响而改变构象,部分解折叠后可被正常碱性蛋白酶特异性识别并降解(自溶)失活。此外,加热也能使碱性蛋白酶失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碱性蛋白酶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自溶失活
B. 加热导致碱性蛋白酶构象改变是不可逆的
C. 添加酶稳定剂可提高加碱性蛋白酶洗涤剂的去污效果
D. 添加碱性蛋白酶可降低洗涤剂使用量,减少环境污染
【答案】B
【解析】
【分析】碱性蛋白酶能使蛋白质水解成可溶于水的多肽和氨基酸。衣物上附着的血渍、汗渍、奶渍、酱油渍等污物,都会在碱性蛋白酶的作用下,结构松弛、膨胀解体,起到去污的效果。
【详解】A、由题“部分解折叠后可被正常碱性蛋白酶特异性识别并降解(自溶)失活”可知,碱性蛋白酶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自溶失活,A正确;
B、由图可知,加热导致碱性蛋白酶由天然状态变为部分解折叠,部分解折叠的碱性蛋白酶降温后可恢复到天然状态,因此加热导致碱性蛋白酶构象改变是可逆的 ,B错误;
C、碱性蛋白酶受到其他成分的影响而改变构象,而且加热也能使碱性蛋白酶失活,会降低碱性蛋白酶的洗涤剂去污效果,添加酶稳定剂可提高加碱性蛋白酶洗涤剂的去污效果,C正确;
D、酶具有高效性,碱性蛋白酶能使蛋白质水解成多肽和氨基酸,具有很强的分解蛋白质的能力,可有效地清除汗渍、奶渍、酱油渍等污渍,添加碱性蛋白酶可降低洗涤剂使用量,减少环境污染,D正确。
故选B。
11. 原生质体(细胞除细胞壁以外的部分)表面积大小的变化可作为质壁分离实验的检测指标。用葡萄糖基本培养基和NaCl溶液交替处理某假单孢菌,其原生质体表面积的测定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组NaCl处理不能引起细胞发生质壁分离,表明细胞中NaCl浓度≥0.3 mol/L
B. 乙、丙组NaCl处理皆使细胞质壁分离,处理解除后细胞即可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C. 该菌的正常生长和吸水都可导致原生质体表面积增加
D. 若将该菌先65℃水浴灭活后,再用 NaCl溶液处理,原生质体表面积无变化
【答案】A
【解析】
【分析】假单孢菌属于真菌,真菌具有细胞壁和液泡,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原生质体中的水分就透过细胞膜进入到外界溶液中,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逐渐缩小,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即发生了质壁分离。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透过细胞膜进入到原生质体中,原生质体逐渐变大,导致原生质体表面积增加。
【详解】A、分析甲组结果可知,随着培养时间延长,与0时(原生质体表面积大约为0.5μm2)相比,原生质体表面积增加逐渐增大,甲组NaCl处理不能引起细胞发生质壁分离,说明细胞吸水,表明细胞中浓度>0.3 mol/L ,但不一定是细胞内NaCl浓度≥0.3 mol/L,A错误;
B、分析乙、丙组结果可知,与0时(原生质体表面积大约分别为0.6μm2、0.75μm2)相比乙丙组原生质体略有下降,说明乙、丙组NaCl处理皆使细胞质壁分离,处理解除后细胞即可发生质壁分离复原,B正确;
C、该菌的正常生长,细胞由小变大可导致原生质体表面积增加,该菌吸水也会导致原生质体表面积增加,C正确;
D、若将该菌先65℃水浴灭活,细胞死亡,原生质层失去选择透过性,再用 NaCl溶液处理,原生质体表面积无变化,D正确。
故选A。
12. 在鱼池中投放了一批某种鱼苗,一段时间内该鱼的种群数量、个体重量和种群总重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在此期间鱼没有进行繁殖,则图中表示种群数量、个体重量、种群总重量的曲线分别是( )
A. 甲、丙、乙 B. 乙、甲、丙 C. 丙、甲、乙 D. 丙、乙、甲
【答案】D
【解析】
【分析】S型增长曲线: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由于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而引起的种内斗争必将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这个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有时会在K值保持相对稳定。
【详解】分析题图可知,随着时间变化,甲曲线先增加后减少,乙曲线呈S形,丙曲线下降,在池塘中投放一批鱼苗后,由于一段时间内鱼没有进行繁殖,而且一部分鱼苗由于不适应环境而死亡,故种群数量下降,如曲线丙;存活的个体重量增加,如曲线乙,种群总重量先增加后由于部分个体死亡而减少,如曲线甲。综上可知,D正确。
故选D。
13. 大肠杆菌核糖体蛋白与rRNA分子亲和力较强,二者组装成核糖体。当细胞中缺乏足够的rRNA分子时,核糖体蛋白可通过结合到自身mRNA分子上的核糖体结合位点而产生翻译抑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一个核糖体蛋白的mRNA分子上可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多条肽链
B. 细胞中有足够rRNA分子时,核糖体蛋白通常不会结合自身mRNA分子
C. 核糖体蛋白对自身mRNA翻译的抑制维持了RNA和核糖体蛋白数量上的平衡
D. 编码该核糖体蛋白的基因转录完成后,mRNA才能与核糖体结合进行翻译
【答案】D
【解析】
【分析】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其中转录的条件:模板(DNA的一条链)、原料(核糖核苷酸)、酶(RNA聚合酶)和能量;翻译过程的条件:模板(mRNA)、原料(氨基酸)、酶、tRNA和能量。
【详解】A、一个核糖体蛋白的mRNA分子上可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多条肽链,以提高翻译效率,A正确;
B、细胞中有足够的rRNA分子时,核糖体蛋白通常不会结合自身mRNA分子,与rRNA分子结合,二者组装成核糖体,B正确;
C、当细胞中缺乏足够的rRNA分子时,核糖体蛋白只能结合到自身mRNA分子上,导致蛋白质合成停止,核糖体蛋白对自身mRNA翻译的抑制维持了rRNA和核糖体蛋白数量上的平衡,C正确;
D、大肠杆菌为原核生物,没有核膜,转录形成的mRNA在转录未结束时即和核糖体结合,开始翻译过程,D错误。
故选D。
14. 遗传病监测和预防对提高我国人口素质有重要意义。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育了一个表现型正常的女儿和一个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儿子(致病基因位于11号染色体上,由单对碱基突变引起)。为了解后代的发病风险,该家庭成员自愿进行了相应的基因检测(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女儿和父母基因检测结果相同的概率是2/3
B. 若父母生育第三胎,此孩携带该致病基因的概率是3/4
C. 女儿将该致病基因传递给下一代的概率是1/2
D. 该家庭的基因检测信息应受到保护,避免基因歧视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生育了一个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儿子,且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11号上,故该病受常染色体隐性致病基因控制。
【详解】A、该病受常染色体隐性致病基因控制,假设相关基因用A、a表示。分析题图可知,父母的基因型为杂合子Aa,女儿的基因型可能为显性纯合子AA或杂合子Aa,为杂合子的概率是2/3,A正确;
B、若父母生育第三胎,此孩子携带致病基因的基因型为杂合子Aa或隐性纯合子aa,概率为1/4+2/4=3/4,B正确;
C、女儿的基因型为1/3AA、2/3 Aa,将该基因传递给下一代的概率是1/3,C错误;
D、该家庭的基因检测信息属于隐私,应受到保护,D正确。
故选C。
15. 某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大量繁殖,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后期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早期属于正反馈,后期属于负反馈 B. 早期属于负反馈,后期属于正反馈
C. 早期、后期均属于负反馈 D. 早期、后期均属于正反馈
【答案】B
【解析】
【分析】反馈调节分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负反馈调节的作用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能使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平衡,结果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正反馈调节的作用是使生态系统远离平衡状态,结果是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详解】由题意可知,早期由于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因食物充足而大量繁殖,大量的水蚤捕食大量的藻类,藻类因水蚤数量增加而减少。藻类减少,水蚤因食物缺乏而减少,这属于负反馈调节;后期水体污染,引起部分水蚤死亡,水蚤死亡后腐烂的尸体加重了水体污染的程度,导致更多的水蚤死亡,这属于正反馈调节,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6. 病原体入侵引起机体免疫应答,释放免疫活性物质。过度免疫应答造成机体炎症损伤,机体可通过一系列反应来降低损伤,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免疫活性物质可与相应受体结合,从而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
B. 适度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缓解某些病原体引起的过度炎症反应
C. 过度炎症反应引起的免疫抑制会增加机体肿瘤发生风险
D. 图中神经递质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分泌CRH有协同促进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病原体入侵引起机体免疫应答,释放免疫活性物质,刺激机体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下丘脑分泌CRH,促进垂体分泌ACTH,促进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反馈性的抑制下丘脑、垂体的活动,同时抑制机体免疫细胞、免疫反应来降低损伤。
【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免疫活性物质可与相应受体结合,从而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A正确;
B、由图可知,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反馈性的抑制下丘脑、垂体的活动,同时抑制机体免疫细胞、免疫反应来降低损伤,可知适度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缓解某些病原体引起的过度炎症反应,B正确;
C、免疫系统可以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而过度炎症反应引起的免疫抑制可能会增加机体肿瘤发生风险,C正确;
D、图中神经递质作用于下丘脑,促进下丘脑分泌CRH,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分泌CRH具有抑制作用,故两者对下丘脑分泌CRH有拮抗作用,D错误
故选D。
17. 某种干细胞中,进入细胞核的蛋白APOE可作用于细胞核骨架和异染色质蛋白,诱导这些蛋白发生自噬性降解,影响异染色质上的基因的表达,促进该种干细胞的衰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细胞核中的APOE可改变细胞核的形态
B. 敲除APOE基因可延缓该种干细胞的衰老
C. 异染色质蛋白在细胞核内发生自噬性降解
D. 异染色质蛋白的自噬性降解产物可被再利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1、异染色质是指在细胞周期中具有固缩特性的染色体。
2、细胞自噬是细胞通过溶酶体(如动物)或液泡(如植物、酵母菌)降解自身组分以达到维持细胞内正常生理活动及稳态的一种细胞代谢过程。
【详解】A、由“蛋白APOE可作用于细胞核骨架”可知APOE可改变细胞核的形态,A正确;
B、蛋白APOE可促进该种干细胞的衰老,所以敲除APOE基因可延缓该种干细胞的衰老,B正确;
C、自噬是在溶酶体(如动物)或液泡(如植物、酵母菌)中进行,不在细胞核内,C错误;
D、异染色质蛋白的自噬性降解产物是氨基酸,可被再利用,D正确。
故选C。
18. 现有一种6号三体玉米,该玉米体细胞的6号染色体及其产生的配子类型如下图所示(A为抗病基因。a为感病基因),已知染色体数异常的雄配子不能参与受精,雌配子能参与受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玉米植株形成的上述4种类型的雌配子数量比例为1∶1∶1∶1
B. 配子②和④不可能由同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分裂形成
C. 该三体抗病玉米自交,于代感病植株约占1/6
D. 以该三体抗病玉米作父本,与抗病玉米(Aa)杂交子代中抗病植株占2/3
【答案】D
【解析】
【分析】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有染色体组成倍增加或减少和染色体个别数目的增加或减少。
【详解】A、基因型为Aaa的三体植株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Aa∶aa∶A∶a=2∶1∶1∶2,A错误;
B、配子②为A,配子④为a,基因型Aaa的三体玉米在减数分裂时,三条染色体的两条随机配对与分离,有一条随机地向细胞两极移动,根据减数分裂可分析知道Aaa的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的4个配子情况有:2Aa和2a;2A和2aa;不考虑交叉互换,不可能同时产生配子②和④。若考虑交叉互换,还可以是:1Aa、laa、1A、1a,B错误;
C、三体抗病玉米自交,产生的雌配子有4种:比例为1/6A、2/6Aa、2/6a、1/6aa,可育雄配子有2种1/3A、2/3a,根据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可求子代感病植株(aa+aaa)约占2/3×2/6+2/3×1/6=1/3,C错误;
D、以该三体抗病水稻作父本,产生2种可育雄配子:1/3A、2/3a。抗病水稻(Aa)产生1/2A和1/2a的配子,根据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可求出子代中抗病植株占(1-2/3×1/2)=2/3,D正确。
故选D。
19. 如图列举了几种植物的育种方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过程形成的细胞c内的染色体数一定是a细胞内染色体数的两倍
B. 乙方式射线处理后可以获得大量的具有有利性状的材料
C. 愈伤组织是一团失去特定结构和功能的薄壁细胞
D. 通过丁方式,细胞c发育成新植株涉及同源染色体的联会与分离
【答案】C
【解析】
【分析】1、植物组织培养是指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等,培养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给予适宜的培养条件,诱导其形成完整植株的技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既能通过快速繁殖高效快速地实现种苗的大量繁殖,还可保持优艮品种的遗传特性。
2、植物的全能性是指具有某种生物全部遗传信息的任何一个细胞,都具有发育成完整生物体或其他各种细胞的的潜能和特性。
【详解】A、题中甲过程形成的细胞c内的染色体数应为融合前a、b两种细胞的染色体数之和,由于a、b两种细胞的染色体数未知,故融合后的细胞的染色体数无法判断,A错误;
B、乙过程是用射线处理细胞,诱导细胞发生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和多害少利性,故产生的有利变异一般较少,B错误;
C、愈伤组织的细胞高度液泡化的、排列疏松而无规则、呈无定形状态,细胞分裂能力强,是一团失去特定结构和功能的薄壁细胞C正确;
D、丁为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愈伤组织再分化的过程,该过程进行的是有丝分裂,植物的组织培养属于无性生殖,不存在同源染色体的联会与分离现象,D错误。
故选C。
20. 图1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碳循环示意图,其中Ⅰ~Ⅳ代表生态系统的不同组成成分;图2为该生态系统二年内能量流动的部分数据(a、b、c表示不同的营养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能量沿生产者、Ⅱ、Ⅲ和Ⅳ构成的食物链单向流动且逐级递减
B. 图1中⑤如果表示Ⅱ的粪便中的能量,则属于Ⅱ同化的能量
C. 图1所示Ⅱ的能量流动去向缺少呼吸作用和自身生长、发育两条途径
D. 图2中b代表生产者的能量,且该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效率随营养级的升高而升高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图1:Ⅰ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Ⅱ为初级消费者,Ⅲ为次级消费者,Ⅳ为分解者。
分析图2:该图为该生态系统二年内能量流动的部分数据。根据能量的数值大小可知:图中b为第一营养级,a为第二营养级,c为第三营养级。
【详解】A、Ⅳ为分解者,不参与构成食物链的能量流动,A错误;
B、图1中⑤如果表示Ⅱ的粪便中的能量,则属于生产者同化的能量,B错误;
C、图1所示Ⅱ的能量流动去向包含流入下一个营养级、流向分解者,还缺少呼吸作用和自身生长、发育两条途径,C正确;
D、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效率是10%-20%,不会随营养级升高而升高,D错误。
故选C。
二、非选择题
21. 为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某研究小组对某林地的动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发现,某种哺乳动物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发现该种群中___________,通过分析年龄结构可以预测__________。
(2)若要调查林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为保证调查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操作时应注意的主要事项有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3)调查发现该林地的物种数目很多。一个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_______。同一群落中,两个物种的生态位不可能是完全重叠的,当两个物种的生态位有重叠时,往往会通过_____________作用使各自的生态位发生分化。
(4)该林地中,植物对动物的作用有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动物对植物的作用有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在林地中,食物链上的相邻物种之间存在着捕食关系,相邻物种的某些个体行为与种群特征互为对方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这说明信息传递能够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幼年个体(生殖前期)数较多、中年个体(生殖中期)数适中、老年个体(生殖后期)数较少 ②. 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2) ①. 样方法 ②. 随机取样、样方大小一致、样方数量适宜
(3) ①. 物种丰富度 ②. 自然选择
(4) ①. 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 ②. 对植物的传粉和种子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③.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解析】
【分析】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包括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
2、样方法是估算种群密度的最常用的方法,主要用于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许多动物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常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小问1详解】
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包括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某种哺乳动物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主要依据是该种群中幼年个体(生殖前期)数较多、中年个体(生殖中期)数适中、老年个体(生殖后期)数较少。通过分析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小问2详解】
调查林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的方法是样方法;取样时应注意随机取样、样方大小一致、样方数量适宜。
【小问3详解】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同一群落中,两个物种的生态位不可能是完全重叠的,当两个物种的生态位有重叠时,往往会通过自然选择作用使各自的生态位发生分化。
【小问4详解】
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动物对植物的作用有对植物的传粉和种子传播具有重要作用,在林地中,食物链上的相邻物种之间存在着捕食关系,相邻物种的某些个体行为与种群特征互为对方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这说明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22. 研究者将玉米幼苗置于三种条件下培养10天后(图a),测定相关指标(图b),探究遮阴比例对植物的影响。
回答下列问题:
(1)结果显示,与A组相比,C组叶片叶绿素含量_____,原因可能是_______。叶绿素的作用是_________,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2)比较图b中B1与A组指标的差异,并结合B2相关数据,推测B组的玉米植株可能会积累更多的_____________,一部分转变成蔗糖,供_____________利用,因而生长更快。
(3)某兴趣小组基于上述B组条件下玉米生长更快的研究结果,作出该条件可能会提高作物产量的推测,由此设计了初步实验方案进行探究:
实验材料:选择前期__________一致、生长状态相似的某玉米品种幼苗90株。
实验方法:按图a所示的条件,分A、B、C三组培养玉米幼苗,每组30株;其中以________________为对照,并保证除________________外其他环境条件一致。收获后分别测量各组玉米的籽粒重量。
结果统计:比较各组玉米的平均单株产量。
分析讨论:如果提高玉米产量的结论成立,下一步探究实验的思路是________。
【答案】(1) ①. 高 ②. 遮阴条件下植物合成较多的叶绿素 ③. 吸收、传递、转化可见光
(2) ①. 糖类等有机物 ②. 植物体所有细胞
(3) ①. 光照条件 ②. A组、C组 ③. 遮光比例/程度 ④. 探究能提高作物产量的具体的最适遮光比例是多少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a可知,A组未遮阴,B组植株一半遮阴(50%遮阴),C株全遮阴(100%遮阴)。
【小问1详解】
分析题图b结果可知,培养10天后,A组叶绿素含量为4.2,C组叶绿素含量为4.7,原因可能是遮阴条件下植物合成较多叶绿素,以尽可能地吸收光能。叶绿素的作用是吸收、传递、转化可见光,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小问2详解】
比较图b中B1叶绿素含量为 5.3,B2组的叶绿素含量为3.9,A组叶绿素含量为4.2;B1净光合速率为20.5,B2组的净光合速率为7.0,A组净光合速率为11.8,可推测B组的玉米植株总叶绿素含量为(5.3+3.9)÷2=4.6,净光合速率为(20.5+7.0)/2=13.75,两项数据B组均高于A组,推测B组可能会积累更多的糖类等有机物,一部分转变成蔗糖,供植物体所有细胞利用,因而生长更快。
【小问3详解】
分析题意可知,该实验目的是探究B组条件下是否提高作物产量。该实验自变量为玉米遮光程度,因变量为作物产量,可用籽粒重量表示。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等量原则等,无关变量应保持相同且适宜。
故实验设计如下:实验材料:选择前期光照条件一致、生长状态相似的某玉米品种幼苗90株。实验方法:按图a所示条件,分为A、B、C三组培养玉米幼苗,每组30株;其中以A组、C组为对照,并保证除遮光条件外其他环境条件一致,收获后分别测量各组玉米的籽粒重量。
结果统计:比较各组玉米的平均单株产量。分析讨论:如果B组遮光条件下能提高作物产量,则下一步需要探究能提高作物产量的具体的最适遮光比例是多少。
23. 中国是传统的水稻种植大国,有一半以上人口以稻米为主食。在培育水稻优良品种的过程中,发现某野生型水稻叶片绿色由基因C控制。回答下列问题:
(1)突变型1叶片为黄色,由基因C突变为C1所致,基因C1纯合幼苗期致死。突变型1连续自交3代,F3成年植株中黄色叶植株占______。若此突变发生在体细胞中,是________________(可遗传变异/不可遗传变异)。
(2)测序结果表明,突变基因C1转录产物编码序列第727位碱基改变,由5'-GAGAG-3'变为5'-GACAG-3',导致第______位氨基酸突变为______,从基因控制性状的角度解释突变体叶片变黄的机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部分密码子及对应氨基酸:GAG谷氨酸;AGA精氨酸;GAC天冬氨酸;ACA苏氨酸;CAG谷氨酰胺)
(3)由C突变为C1产生了一个限制酶酶切位点。从突变型1叶片细胞中获取控制叶片颜色的基因片段,用限制酶处理后进行电泳(电泳条带表示特定长度的DNA片段),其结果为图中___(填“I”“Ⅱ”或“Ⅲ”)。
(4)突变型2叶片为黄色,由基因C的另一突变基因C2所致。用突变型2与突变型1杂交,子代中黄色叶植株与绿色叶植株各占50%。能否确定C2是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 ______(填“能”或“否”),用文字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2/9 ②. 可遗传变异
(2) ①. 243 ②. 谷氨酰胺 ③. 基因突变影响与色素形成有关酶的合成,导致叶片变黄
(3)Ⅲ (4) ①. 能 ②. 若C2是隐性突变,则突变型2为纯合子,则子代CC2表现为绿色,C1C2表现为黄色,子代中黄色叶植株与绿色叶植株各占50%。若突变型2为显性突变,突变型2(C2C)与突变型1(C1C)杂交,子代表型及比例应为黄∶绿=3∶1,与题意不符
【解析】
【分析】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一般同一位点的两个基因同时发生基因突变的概率较低。
mRNA中三个相邻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称为一个密码子。
【小问1详解】
突变型1叶片为黄色,由基因C突变为C1所致,基因C1纯合幼苗期致死,说明突变型1应为杂合子,C1对C为显性,突变型1自交1代,子一代中基因型为1/3CC、2/3CC1,子二代中3/5CC、2/5CC1,F3成年植株中黄色叶植株占2/9。该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
【小问2详解】
突变基因C1转录产物编码序列第727位碱基改变,由5'-GAGAG-3'变为5'-GACAG-3',突变位点前对应氨基酸数为726/3=242,则会导致第243位氨基酸由谷氨酸突变为谷氨酰胺。叶片变黄是叶绿体中色素含量变化的结果,而色素不是蛋白质,从基因控制性状的角度推测,基因突变影响与色素形成有关酶的合成,导致叶片变黄。
【小问3详解】
突变型1应为杂合子,由C突变为C1产生了一个限制酶酶切位点。Ⅰ应为C酶切、电泳结果,II应为C1酶切、电泳结果,从突变型1叶片细胞中获取控制叶片颜色的基因片段,用限制酶处理后进行电泳,其结果为图中Ⅲ。
【小问4详解】
用突变型2(C2_)与突变型1(CC1)杂交,子代中黄色叶植株与绿色叶植株各占50%。若C2是隐性突变,则突变型2为纯合子,则子代CC2表现为绿色,C1C2表现为黄色,子代中黄色叶植株与绿色叶植株各占50%。若突变型2为显性突变,突变型2(C2C)与突变型1(CC1)杂交,子代表型及比例应为黄∶绿=3∶1,与题意不符。故C2是隐性突变。
24. (一)研究深海独特的生态环境对于开发海洋资源具有重要意义。近期在“科学号”考察船对中国南海科考中,中国科学家采集了某海域1146米深海冷泉附近沉积物样品,分离、鉴定得到新的微生物菌株并进一步研究了其生物学特性。
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者先制备富集培养基,然后采用________________法灭菌,冷却后再接种沉积物样品,28℃厌氧培养一段时间后,获得了含拟杆菌的混合培养物,为了获得纯种培养物,除了稀释涂布平板法,还可采用________________法。据图分析,拟杆菌新菌株在以________________为碳源时生长状况最好。
(2)研究发现,将采集的样品置于各种培养基中培养,仍有很多微生物不能被分离筛选出来,推测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答一点即可)
(3)藻类细胞解体后的难降解多糖物质,通常会聚集形成碎屑沉降到深海底部。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角度考虑,拟杆菌对深海生态系统碳循环的作用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
(4)深海冷泉环境特殊,推测此环境下生存的拟杆菌所分泌的各种多糖降解酶,除具有酶的一般共性外,其特性可能还有________________。
(二)胚胎工程对于加快优良动物的繁殖有绝对的优势。如图为试管牛繁殖过程图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5)试管牛培育属于_______________(“有性繁殖”或“无性繁殖”);得到该试管牛用到了胚胎工程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等技术。
(6)受精完成的标志是_______________。
(7)母牛子宫之所以能移入胚胎,是因其与B牛的_______________是相同的。
(8)可用显微手术将一枚发育至_______________期的胚胎分割为二分胚、四分胚,经移植可得同卵双胎或多胎。胚胎分割的理论基础是_______________。
(9)如需对初期胚胎进行性别鉴定,宜取囊胚期的_____________细胞进行鉴定。
【答案】(1) ①. 高压蒸汽灭菌 ②. 平板划线 ③. 纤维素
(2)某些微生物只有利用深海冷泉中的特有物质才能生存(或需要在深海冷泉的特定环境中才能存活)
(3)拟杆菌作为分解者,将沉降到深海底部的难降解多糖物质分解为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有利于碳循环的顺利进行
(4)耐低温 (5) ①. 有性繁殖 ②. 早期胚胎培养 ③. 胚胎移植
(6)在卵细胞膜和透明带的间隙可以观察到两个极体
(7)生理状态 (8) ①. 桑葚胚或囊胚 ②. 早期胚胎细胞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并保持着细胞的全能性
(9)滋养层
【解析】
【分析】1、进行微生物纯培养时,人们需要按照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不同需求配制培养基,满足微生物对水、无机盐、碳源、氮源以及pH、O2、特殊营养物质(如维生素)的需求。
2、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防止外来杂菌的入侵,无菌技术主要包括消毒和灭菌。消毒较为温和,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的部分微生物;灭菌较为强烈,要杀死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
3、微生物接种的方法最常用的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操作方法各不相同,但是核心都是要防止杂菌的污染,保证培养物的纯度。
【小问1详解】
培养基配制后通常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进行灭菌。接种时,可以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或平板划线法,将菌种分散在固体培养基上,经过培养得到单菌落,从而获得纯净培养物。分析图中曲线可知,在以纤维素为碳源的培养基中,细胞数量最多,可推知拟杆菌新菌株在以纤维素为碳源时生长状况最好。
【小问2详解】
根据题意,深海冷泉中存在的某些微生物,只有利用冷泉中的特有物质才能生存,或者只能在深海冷泉的特定环境中才能存活,故在缺少深海冷泉特有物质或缺少特定环境的情况下,将采集的样品置于各种培养基中培养,仍可能有很多微生物不能被分离筛选出来。
【小问3详解】
拟杆菌对深海生态系统碳循环的作用可能是拟杆菌作为分解者,将沉降到深海底部的难降解多糖物质分解为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有利于碳循环的顺利进行
【小问4详解】
深海冷泉温度较低,故生活在其中的拟杆菌所分泌的各种多糖降解酶,应具有耐低温的特性,才能高效降解多糖,保证拟杆菌的正常生命活动所需。
【小问5详解】
试管牛的培育中有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故属于有性生殖;该技术涉及体外受精、早期胚胎培养、胚胎移植技术,其中属于胚胎工程的是早期胚胎培养和胚胎移植技术。
【小问6详解】
当在卵细胞膜和透明带的间隙可以观察到两个极体时,说明卵子已经完成了受精。
【小问7详解】
母牛子宫之所以能移入胚胎,是因其与B牛的生理状态是相同的,不会对外来胚胎发生排斥。
【小问8详解】
为取得同卵双胎或多胎,可以在胚胎发育的桑葚胚或囊胚期用机械方法进行胚胎分割;胚胎分割的理论基础是早期胚胎细胞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并保持着细胞的全能性。
【小问9详解】
如需对初期胚胎进行性别鉴定,宜取囊胚期的滋养层细胞进行鉴定。
25. 某生物兴趣小组为研究某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植物激素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其生长的影响,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1)农业生产中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调节剂作为除草剂,可以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图甲中可表示单子叶农作物受不同浓度生长素类调节剂影响的是曲线_____,可选用图中_____浓度的生长素类调节剂作为除草剂。
(2)如图乙为去掉其顶芽前后,侧芽部位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浓度变化及侧芽长度变化坐标曲线图,据图分析:
①植物激素是植物细胞之间传递_____的分子。
②激素甲代表的是_____。
③高浓度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对侧芽萌动分别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说明二者在对侧芽萌动的作用上存在_____的关系。
(3)为研究根的向地生长与生长素和乙烯的关系,该兴趣小组又做了这样的实验:将该植物的根尖放在含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的培养液中,并加入少量蔗糖作为能源。发现在这些培养液中出现了乙烯,且生长素浓度越高,乙烯的浓度也越高,根尖生长所受的抑制也越强。该实验的因变量是_____和根的生长情况,为使实验更严谨,还需将另一些等量的根尖放在_____中,作为对照组。此实验还说明了不同激素在代谢上存在着相互作用。
(4)科研人员利用某些植物,研究植物生长的不同阶段体内各种激素的作用,列举部分结果如下:
生长阶段 生长素 赤霉素 细胞分裂素 脱落酸 乙烯
种子发芽 + + - +
花芽形成 + + + + +
果实生长 + + + +
器官脱落 - - - + +
衰老 - - - + +
(注:“+”表示促进;“-”表示抑制。)
由表可以看出,植物生长的不同阶段都是受_____。
【答案】(1) ①. 2 ②. d
(2) ①. 信息 ②. 生长素 ③. 抑制 ④. 促进 ⑤. 拮抗
(3) ①. 乙烯浓度 ②. 含等量蔗糖但不含生长素的培养液中
(4)多种激素共同调节
【解析】
【分析】1、图甲分析: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更敏感,所以甲图中1代表双子叶植物、2代表单子叶植物,图中d点所对应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既可以抑制双子叶杂草的生长,又可以促进单子叶植物的生长,所以该点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作为除草剂。
2、分析图乙:植株存在顶端优势现象,去除顶芽后,侧芽附近的生长素来源暂时受阻,浓度降低,于是抑制就被解除,侧芽萌动,加快生长顶端优势解除。故根据图解变化,可推知激素甲为生长素,激素乙为细胞分裂素,图示过程去顶芽前,顶芽产生生长素逐渐向下运输,枝条上部的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较高,由于顶芽对生长素浓度比较敏感,因此它的生长受到抑制而顶芽生长素浓度较低优先生长,植株表现出顶端优势现象,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而细胞分裂素一直在增加,促进植物生长,两种激素是括抗关系。
【小问1详解】
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可以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说明双子叶杂草比单子叶农作物对生长素敏感,即单子叶植物受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影响的是曲线2;选择d点所对应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既抑制双子叶杂草的生长,同时又能促进单子叶农作物的生长。
【小问2详解】
①植物激素是植物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分子。
②据图分析,激素甲表示生长素,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生长,激素乙是细胞分裂素,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
③看图可知: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侧芽萌动,高浓度的细胞分裂素促进侧芽萌动,二者在对侧芽萌动的作用上存在拮抗关系。
【小问3详解】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的培养液,因变量是乙烯浓度和根的生长情况。对照组为取等量的根尖放在含等量蔗糖但不含生长素的培养液中。
【小问4详解】
由表可以看出,植物生长的不同阶段都是受多种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
PAGE
31
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