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探界者”钟扬》课件(共28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4-3《“探界者”钟扬》课件(共28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29 14:01: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探界者”钟扬
叶雨婷
“探界者”
探索不同“世界”的人——多重身份
探索人生边界的人——竭尽所能劳动、奉献
指明了本文的报道角度、人物品质
超越海拔六千米
抵达植物生长的最高极限
跋涉十六年
把论文写满高原
倒下的时候
双肩包里藏着你的初心、誓言和未了的心愿
你热爱的藏波罗花
不求雕梁画栋
只绽放在高山砾石之间
(感动中国组委会)
藏波罗花,生长在海拔4000到5000的青藏高原上砂石地里的花。
它虽然生长在极差的自然环境里,但是却开放的鲜艳美丽。
它的花语是永不凋零,顽强拼搏。
象征人坚韧不拔、衷心不变的精神。
这则颁奖词的写作角度,与课文的报道角度,一样吗?
超越海拔六千米
抵达植物生长的最高极限
跋涉十六年
把论文写满高原
倒下的时候
双肩包里藏着你的初心、誓言和未了的心愿
你热爱的藏波罗花
不求雕梁画栋
只绽放在高山砾石之间
(感动中国组委会)
课文侧重报道钟扬的“探界者”形象
颁奖词侧重褒扬钟扬的“种子达人”的形象
为什么钟扬到青藏高原上进行种子收集和研究工作会感动中国?
一粒袁隆平教授培育的杂交水稻种子,让我国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20多株被西方“植物猎人”引进的我国野生猕猴桃枝条,撑起了新西兰经济的支柱产业。
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收集有全世界最多的豆科植物种子,一旦全球变暖,英国将占据粮食作物的基因优势。
……
“一个基因能够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能够造福万千苍生。” ——钟杨
种子的伟力
中国极其丰富的种子资源,但是植物学研究中掌握话语权掌握在西方人手中。
晚清时期中国贫穷落后,英国人先后来华采集了几万颗种子、2000多种珍稀植物。这些从中国拿走的珍稀种子和苗木,把英国这个只有1500种植物的岛国装扮成了世界植物的圣殿。
中国大熊猫一般珍贵的“鸽子树”珙桐,是外国人发现的……
种子的伟力
作为中国植物学家,钟扬立誓,要为祖国守护植物基因宝库;
作为对人类负责的植物学家,他要在生物多样性不断遭到破坏的当下,为人类建一艘种子的“诺亚方舟”。
青藏高原是广袤壮阔的圣地,却是植物探索的禁区。高寒缺氧,鲜有植物学家敢于涉足。
但是,青藏高原却有着极其丰富的种子资源。
于是,钟扬去了。
一去16年。
16年来,钟扬和学生们走过了青藏高原的山山水水,艰苦跋涉50多万公里,累计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多万颗种子,近西藏植物的1/5。
他的理想,是在未来10年间,收集西藏植物的1/3以上,如果有更多人加入,也许30年就能全部收集完……
超越海拔六千米
抵达植物生长的最高极限
跋涉十六年
把论文写满高原
倒下的时候
双肩包里藏着你的初心、誓言和未了的心愿
你热爱的藏波罗花
不求雕梁画栋
只绽放在高山砾石之间
(感动中国组委会)
“探界者”钟扬
叶雨婷
阅读人物通讯
人物 通讯
记叙事件
梳理事件
精神、品德
概括品质
标题 主要事迹 优秀品质
“英雄”少年 ①1978年,考入中科大无线电专业。后因对植物学产生兴趣,转植物学专业。 ②1984年,进入中科院武汉植物研究所工作 ③“胁迫”妻子结婚,33岁时成为武汉植物研究所副所长。 学习勤奋
有主见,敢想敢做
雷厉风行
种子达人 ①2000年,来到复旦大学任教 ②2001年开始,到西藏采集种子 ③2009年,成为援藏干部。 生活简朴
执着勇敢
敢为人先
科学队长 致力于科普工作(2003--2017)(2016年) 任劳任怨 热爱科普 富于远见
“接盘”导师 敢于接收转导师学生 有责任心 肯担当 关爱学生
生命延续 ①2012年7月6日,发表《生命的高度》 ②超负荷工作 ③2017年9月25日,生命戛然而止。 珍惜时间 甘于奉献 勇于牺牲


线


线
小节标题 主要事迹 精神品质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①2001年春节后,袁隆平赴京领奖前,仍到田中查看水稻。 ②1961年,袁隆平在安江农校的稻田中发现了天然杂交稻株,经研究后,确定了“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方向。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①1964年,袁隆平在安江农校的稻田中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 ①1992年,袁隆平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 ①1986年以来,提出并不断探索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超级稻的研究走在世界前列。杂交水稻增产成效卓著。
“精神品质”的总结,需要注意什么?
扣紧小节中心和人物身份,先主后次
热爱农业科研事业
使命感强(胸怀百姓)敏于发现,重实践
以科学的态度面对失败
勇于创新,敢于挑战
实事求是,勇捍真理
严谨科学
目标远大,不断进取


线


线
两篇课文在选材上有什么不同?
本文选材更丰富。
文章除了写钟扬在采集种子、科普宣传等方面的作为外,
还写了他的一些生活小事,如赌气提前参加高考、未征得未婚妻同意就要求她开结婚证明等体现了办事爽快不拖拉的特点,写他在上海住房条件的简陋,体现了他的简朴。写他最喜欢蒲公英的种子,最讨厌椰子的种子,体现了他的风趣幽默的性格。材料的来源也是多种多样,有数字、有事实,有时引用钟扬自己的话,有时引用他的亲人、同事、朋友的话,有时引用他的学生的话,这样便于多角度、真实、准确地展示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血肉丰满,全方位展现任务风采,塑造“真实”钟扬。
选材服务于中心、报道角度
任务一 分析选材特点
两篇课文在人物性格塑造方面也有所不同。
任务二 分析钟扬的形象特点
任务二 分析钟扬的形象特点
(1)不拘常规,执着追求自己的理想。
少年时,他不顾父亲的反对,以在读生的身份参加高考;大学时代,发现自己对植物学感兴趣,就转专业研究植物学;为了更好地进行植物学研究工作,辞去在武汉不错的职位,到复旦大学当教师;为了采集种子,他多次申请援藏,在西藏工作十几年,严重的高原反应,都阻挡不了他采集种子的脚步,他要为人类建造一个来自世界屋脊的“种子方舟”。
(2)献身科学事业,成果丰硕。
在西藏采集了上千种植物的种子4000万颗,大力宣传西藏丰富的植物资源;在科普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如,为科技馆写稿,撰写、翻译、审校科普著作10本,多次为全国的中小学生义务进行科普活动。
(3)有责任与担当。在研究生教育方面,钟扬教授是有名的“接盘侠”,转导师的、选不到合适导师的学生,钟扬都接下来。他关心学生的成长,为每一个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发展规划。关心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为他们加油打气,帮他们补底子薄的短板。
(4)不断拓展生命的宽度和高度。他甘愿做探索生命边界的先锋者,牺牲个体,换取集体的进步和发展。2015年钟扬突发脑出血,病好之后他更加拼命,并且第三次申请援藏。在西藏采集种子面临高原反应、体力透支、腿部长期痛风等困难,不断刷新一个植物学家的极限。钟扬每天的工作议程安排得满满的,直到生命戛然而止,他还有很多愿望没有实现。
【思考】钟扬遭遇车祸,英年早逝,他生前曾经说过:“任何生命都有结束的一天,但我毫不畏惧,因为我的学生会将科学探索之路延续下去,而我们采集的种子,也许会在几百年后的某一天生根发芽……。”请你具体谈一谈,钟扬的生命是如何延续的?
  他采集的种子,会在未来某一天派上用场,为人类造福;
他的科普著作、他的科学传播工作,将科学的种子埋进少年儿童的心中,会让千千万万少年儿童,热爱科学,走上科学探索道路;
他培养的学生各显神通,他的“点子”和“脑洞”,在他的学生中生根、发芽,变为现实;
他的执着探索精神、他的无私奉献精神,会在他的学生身上延续。
任务三 赏析文章的艺术特色
【品读】分析文本在写法方面还有哪些特色。
(1)以小标题的形式结构全文,
使报道角度多而不乱,内容条理。作者将报道对象的材料,用五个小标题的形式,从五个角度(成长道路、科学探索、科普宣传、教学工作、挑战生命极限)进行报道,报道内容丰富而有条理。
任务三 赏析文章的艺术特色
(2)活用新词,风格明快。
作者语言紧跟时代,生动鲜活。如活用了“刷新”“奇葩”“脑洞”等时下新词,还用了“点子”“底子薄”“兜底”等俗语。
任务三 赏析文章的艺术特色
(4)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 文中片段 表达效果
人物细节
时间细节
数据细节
任务三 赏析文章的艺术特色
(3)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 文中片段 表达效果
人物细节 而钟扬却背着····连藏族同事都称他为“钟大胆”。 写出了钟扬在工作时的外表形象,“黑色双肩包”“磨白了的牛仔裤”“宽檐帽”,写出了他为了科研脚踏实地,在高原上不但探寻种子生命的边界,也在刷新自己生命的极限,突出了钟扬的奉献精神。
时间细节 上午——下午3点半——五点——晚11点 ——半夜1点——半夜2点、=——凌晨4点4:30 这些时间一方面吻合钟扬不断探索自己的边界,在各个不同领域都努力实践的情形,另一方面也表现钟扬超负荷的工作,执着追求的精神品质。
数据细节 钟扬和同伴收集到上千种植物的4000万颗种子,占西藏高等植物的1/5 小小的数据证明他和同伴收集种子数量之多,可见背后付出的辛苦之大。
(4)本文刻画钟扬形象时采用正侧结合的手法
a.刻画人物语言。直接引用钟扬的话,或是钟扬与别人对话,或是钟扬的演讲内容,或是钟扬写的文字。
b.刻画人物行为、事迹。如不挑剔住房,赴西藏采集种子,热心科普事业等。
a.通过他人之口讲述钟扬的事迹
b.运用对比衬托手法,如写钟扬不在意生活品质与致力于种子收集的对比,藏族同事对其“大胆”的评价等。
正面刻画
侧面刻画
【课堂小结】
  文章主要报道了植物学家钟扬的成长轨迹和他在科研、科普、教育、种子采集、援藏方面的主要贡献,突出了他心系科学、情系祖国、胸怀人类,在教学和科研上不懈追求,无私奉献的精神。学习本文,我们要学习钟扬教授的爱国赤诚和崇高理想,活出人生的高度。
【随堂练习】
请你以“梦想”为话题,写一个议论片段,运用钟扬的事迹作为论据。300字左右。
【示例】追求梦想总是要付出实际努力的,可有多少人愿意为梦想付出自己的一生?钟扬就是为梦想而付出一生的人。53个春秋,在援藏的路上、在野外考察中、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在大学的课堂上,甚至在医院的病床上,他坚信,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他用共产党人特有的执着和坚持,带领一批又一批人投身于祖国的科研事业中,沿着梦想不断前行。“我将矢志不渝地把余生献给西藏建设事业”,这就是钟扬的梦想,正是梦想的引领,他用53岁的人生,做了一般人100岁都做不完的事。学习钟扬精神,在于学习他逐梦高原、播种未来、无私奉献的执着坚持。
拓展材料
【材料一】他的同事、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副校长金力说:“钟扬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他是一个追梦者。”  
曾与他短暂共事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校长包信和说:“钟扬是一个特别纯洁和高尚的人,没有私心杂念,他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始终坚守他的初心。”
  复旦大学研究生院的同事说:“过去我们加班再晚,离开办公室时,都能看到钟老师办公室的灯亮着。现在,他办公室的灯不再亮了,但是,他点亮了我们每个人心中的灯,让我们每个人思考人生的价值。”
【材料二】作为中国植物学家,钟扬立誓,要为祖国守护植物基因宝库;作为对人类负责的植物学家,他立誓,要在生物多样性不断遭到破坏的当下,为人类建一艘种子的“诺亚方舟”。他坚信,“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为了这个梦想,他和他的学生们克服了超乎人们想象的困难,经常七八天吃不到热饭,饿了啃一口死面饼子,渴了就从河里舀水喝;晚上,住的是牦牛皮搭的帐篷;冬天,盖三床被子也无法抵御寒冷,早上洗脸要先用锤子砸开水桶里的冰;路上,常常被突袭的大雨冰雹困在山窝窝里,车子曾被峭壁上滚落的巨石砸中……他的爱国精神,为梦想而献身的精神,他的责任与担当,让人感佩。
【材料三】初始援藏,钟扬想为青藏高原盘点植物“家底”。漫长科考道路上,他慢慢意识到,这片神奇土地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位生物学家,更需要一位教育工作者,“将科学研究的种子播撒在藏族学生心中,也许会对未来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再后来,他想把西藏大学的“造血机制”建起来,打造最好的平台,把学科带到新高度。“不拿到博士学位授予权,我就不离开西藏大学!”来西藏大学第一天,全体大会上,钟扬对全校师生拍了胸脯。那时的藏大,连硕士点都没有。16年艰苦磨砺,钟扬帮助西藏大学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第一”:申请到西藏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第一个理学博士点,为藏族培养了第一位植物学博士,带领西藏大学生态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不仅填补了西藏高等教育的空白,更将西藏大学生物多样性研究成功推向世界。2017年,西藏自己的种质资源库也建立起来了,负责人正是钟扬的第一个藏族博士扎西次仁。钟扬坚守初心,不图名利,他心里想的是西藏植物研究的未来,是西藏教育的未来,他的广阔胸襟,崇高理想,为人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