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详细解析+考点分析+名师点评)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详细解析+考点分析+名师点评)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3.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4-02-08 13:28:03

文档简介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一、填空题(共9小题)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1级地震,为了及时了解受灾情况,相关部门利用了飞机航拍和卫星遥感技术.飞机航拍只能在白天进行,利用的是地面物体 _________ (选填“反射”或“折射”)的可见光来拍摄,拍摄时物体距离相机的距离在 _________ .而卫星遥感则可以昼夜不停的工作,因为它不仅可以感知 _________ (选填“可见光”或“不可见光”),还可以感知物体发出的 _________ (选填“紫外线”或“红外线”).
2、在进行光学实验的探究过程中:
(1)小明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研究光的反射规律,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其中有一个可折转的光屏,这个光屏在实验中除了能呈现光外,另一个重要作用是: _________ ;
(2)小明利用透明玻璃板、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等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的目的是 _________ ;
(3)小明同学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点燃蜡烛后,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由此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_________ .

A.得到的像是正立缩小的实像
B.得到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C.把蜡烛向左移动,调整光屏的位置,得到的清晰像变小
D.把蜡烛向右移动少许,要得到清晰的像,应向左移动光屏
3、我们能在教室的不同位置看清黑板上的粉笔字,这是因为光射到黑板上时发生了 _________ 现象(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照相时景物在底片上所成的像是 _________ 的缩小的实像.(填“正立”或“倒立”)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4、体育运动中,科研人员经常利用频闪摄影对运动员的动作进行分析与指导.频闪摄影就是摄影光源在有节奏的闪光时,从光源射出的光线照射到运动员身上发生 _________ (填“镜面反射”、“漫反射”),又通过摄影机前的凸透镜形成 _________ 、 _________ 、 _________ 像.频闪摄影时要求背景较 _________ (填“亮”、“暗”).
5、胡蝶同学设计了一个演示实验.在磨砂玻璃下放一张投影片,再放在投影仪上,无论怎样调节也看不到投影片清晰的像,这是由于光在磨砂玻璃上发生了 _________ .当在磨砂玻璃上加些水,磨砂玻璃又变得透明,这时在屏幕上可以看见一个 _________ 像.由于水不断 _________ ,像又慢慢变模糊了,这一过程中水要 _________ 热.这个演示把不能直接观察到的 _________ 现象转变成看得见的.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6、(1)小章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小心地移动蜡烛B,直到与蜡烛A的像重合,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_________ 关系;移去蜡烛B,并在其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_________ 接收到蜡烛A烛焰的像(选填“能”或“不能”);小章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烛所成像的大小 _________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所用的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①现将凸透镜、蜡烛和光屏放在如图所示的光具座上进行实验.若图中C位置上放置光屏,则B位置上应放置 _________ .
②如图所示,现要在光屏上成缩小的像,蜡烛应向 _________ 移动,光屏应向 _________ 移动.(填“左”或“右”)
7、如图所示是幻灯机的工作原理图.幻灯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_________ 镜.为了使观众看到正立的像,幻灯片要 _________ (填“顺着“或“倒着“)插入架上.用强光照射幻灯片,幻灯片上的画面在屏幕上形成 _________ 像(填“实”或“虚”).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8、在利用光具座进行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如图所示,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_________ cm.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9、小明从课本上了解到:老花眼镜的度数等于它的焦距(用m做单位)的倒数乘以100.他想通过测量爷爷的老花镜的焦距,算出眼镜的度数.他应该让老花镜 _________ 太阳光放置,纸在老花镜下面来回移动,直到纸上得到一个最小的光斑.此光斑距老花镜25cm,则老花镜镜片的度数是 _________ 度.若用该老花镜距蜡烛20cm观察,看到的是蜡烛 _________ 、 _________ 的像.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二、选择题(共10小题)
10、下面是小林同学“物理学习笔记”中的摘录,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光在任何介质中都能传播
C、凸透镜只能成实像,不能成虚像 D、实像都是倒立的,虚像都是正立的
11、下列有关光现象的描述或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
A、日食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B、“镜中花,水中月”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C、老花镜的镜片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D、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0×108m/s
12、以下连线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13、下列影与物理知识不正确的是(  )
A、手影﹣﹣光的直线传播 B、摄影﹣﹣光的反射
C、电影﹣﹣凸透镜成像 D、倒影﹣﹣平面镜成像
14、某同学漫步在湖边,看到桥和它在水中的倒影组成了景色优美的画面,用照相机将其拍下.对于桥在水中的倒影和它在底片上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桥在水中的倒影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缩小的实像 B、桥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等大的虚像
C、底片上的像是光的折射形成的缩小的虚像 D、底片上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等大的实像
15、下列有关光的现象中,正确的说法是(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阳光下,微风吹拂的河面,波光粼粼,这里蕴含着光的反射 B、光与镜面成30°角射在平面镜上,则其反射角也是3021*cnjy*com
C、人在照镜子时,总是靠近镜子去看,其原因是靠近时像会变大 D、老年人通过放大镜看书,看到的字的实像
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21*cnjy*com
A、“水中月”比空中的月亮离水面远 B、“照镜子”是属于光的折射现象
C、用照相机拍摄的像是缩小的实像 D、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光称为光的三基色
17、下列关于光学成像的说法正确的是(  )21世纪教育网
A、向平面镜走近,镜中的像变大 B、平面镜总是成和物等大的像
C、透过凸透镜看物体,像总是放大的 D、透过凸透镜看物体,像总是缩小的
18、关于平面镜成像和凸透镜成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19、凸透镜和平面镜均能使物体成虚像,比较它们所成的虚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所成的虚像均是正立的 B、虚像的大小均与物体到镜的距离有关
C、观察虚像时,眼睛与物体均应在镜的同一侧 D、凸透镜所成的虚像可在光屏上呈现,平面镜所成的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
三、解答题(共10小题)
20、小丽将热水倒入玻璃杯中,然后盖上杯盖,她透过杯子,看到自己的手指变粗了;过了一会儿,打开杯盖,发现盖上有一层小水珠.请你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这两个现象.
21、(1)小军学习了天平的使用后,他为奶奶称量手镯的质量:
①在调节天平时,发现指针位置如图1甲所示,此时应将天平的平衡螺母向 _________ 调 (选填“左”或“右”);
②图1乙是小军在称量过程中的一部分操作,图中错误的操作是: _________ (写出一种即可);
③纠正错误后,天平平衡时,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1丙所示,则奶奶的手镯有 _________ g.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如图2所示,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21世纪教育网
①图2中光屏放置不台理,应该将光屏向 _________ 调(选填“上”或“下”);
②调整后,当把蜡烛放在距离凸透镜20cm处,光屏上成倒立、等大的实像,若把蜡烛移到距离凸透镜25cm处,应将光屏向 _________ (选填“左”或“右”)移动,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倒立、 _________ 的实像,这种成像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是 _________ .
22、(1)小明和同学到湛江市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湖光岩参加实践活动,湖光岩是14~16万年前由平地火山爆发后冷却形成的玛珥式火山湖.小明带回了一块火山熔岩样品.用调节好的天平测样石的质量,所用的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甲所示,样石质量为 _________ g.用量筒测出样石的体积如图乙所示,体积为 _________ cm3,则样石的密度为 _________ g/cm3.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小明同学用一个焦距未知的凸透镜、蜡烛、光屏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①如图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 _________ cm.实验时,应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 _________ .
②如图所示,若在光屏上(光屏未画出)能得到清晰放大的烛焰实像,则蜡烛可能置于透镜左边a、b、c、d四点中的 _________ 点上,此成像特点可应用在 _________ 机上.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③小明依次将蜡烛、凸透镜、光屏放置在光具座上,按①的要求调整好三者中心的位置,但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始终都没能看到烛焰所成的像.原因可能是(写出一个原因即可) _________ .
23、某同学用两个硬纸筒探究小孔成像,如图所示.
(1)请在图中作出蜡烛AB在屏上所成的像A’B’(要求标出A’、B’).
(2)该同学发现蜡烛和小孔的位置固定后,像离小孔越远,像就越大.他测出了不同距离时像的高度,并将实验结果填在了表格中,根据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到的结论是:蜡烛和小孔的位置固定后,像的高度h与像到小孔的距离S成 _________ (选填“正比”或“反比”).
像的高度h/cm
1.0
2.0
3.0
4.0
5.0
像到小孔的距离S/cm
2.0
4.0
6.0
8.0
10.0
(3)该同学知道树荫下的圆形光斑就是太阳通过树叶间的小孔在地面上成的像,他测出了某一个光斑的直径为1.4cm,光斑到小孔的距离为1.5m,从书上查到太阳到地球的距离为1.5×1011m,由此可以估算太阳的直径为 _________ .
24、在进行光学实验的探究过程中: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小明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研究光的反射规律,其中有一个可折转的光屏,这个光屏在实验中除了能呈现光外,另一个重要作用是: _________ ;
(2)小明利用透明玻璃板、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等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的目的是 _________ .
(3)小明同学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点燃蜡烛后,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由此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_________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得到的像是正立缩小的实像
B.得到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C.把蜡烛向左移动,调整光屏的位置,得到的清晰像变小
D.把蜡烛向右移动少许,要得到清晰的像,应向左移动光屏
25、(1)为了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同学们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
①如果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这表明 _________ .
②小红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时,她将纸板B向后折, _________ (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
(2)同学们要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选用的器材有:凸透镜、蜡烛、光屏、光具座、火柴.
①实验探究前应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 _________ .
②器材调好后,蜡烛从距凸透镜较远的位置逐渐向凸透镜移动,调整光屏位置,在光屏上测出了不同位置时像的高度,并将数据填在下表中.凸透镜的焦距f=10cm.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cm
60
30
20
15
12
像的高度h/cm
0.4
1
2
4
10
同学们根据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是:物体离凸透镜越近,像就越大.他们得出的结论完整吗? _________ (填“完整”或“不完整”),理由是: _________ .
26、(1)小华家是做玻璃切割安装生意的,小华上午在学校刚学过平面镜成像规律,中午回家利用有利条件进一步体会物距、像距关系及物像方位关系(如图1),他将软尺拉直铺在地面上,将镜子架在尺上,举起右手并做鬼脸,沿尺靠镜两步,再横行两步.
①镜子最好选用 _________ (填“透明玻璃”或“不透光水银镜”).
②镜面最好与地面成 _________ ,尺子最好与镜面成 _________ (填“45°”“60°”或“90°”).
③小华朝着镜子走两步,像 _________ (填“朝着”或“远离”)镜子走 _________ 步.
④小华横行两步(平行镜面),则横行过程中人像间距 _________ .
(2)如图2小亮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情况,A、B、C、分别是燃烧的蜡烛、凸透间、光屏,它们都矗立在光具座上,此时屏上出现清晰的像,A、B、C所处位置对应的标尺刻度如图.
①图示的实验现象可以说明 _________ 的成像特点.(填“照相机”“幻灯机”或“放大镜”)
②小亮通过上网检阅科技资料发现,凸透镜成像规律符合公式+=(u为物距,v为像矩,f为焦距),请你据此计算出该凸透镜的焦距f= _________ cm.
③取下该凸透镜,将它作为放大镜用来观察墙上地图的细微处,则该凸透镜与墙壁的距离应 _________ .
27、如图所示:甲、乙分别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拿一支没有点燃的与A完全相同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那支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样操作的目的是 _________ ,同时也证明了像与物体的大小 _________ .
(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动,将蜡烛从远处逐渐向凸透镜的焦点靠近时,要想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烛焰的像,光屏应向 _________ (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所成像的大小将 _________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当蜡烛移到图乙所示位置时,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烛焰的像,请你比较甲、乙两图中平面镜与凸透镜所成的像的不同点:
① _________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② _________ .
28、回顾探究和实验:
(1)下列实验分别探究的是声现象的什么知识?
①敲响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 _________ 而产生的;
②把小闹钟放在抽成真空的钟罩内,听不到嘀嗒声,打开阀门,让空气进入,就会听到声音了,说明: _________ .
(2)小明和小红在一张白纸上划了一道直线,小明将玻璃板竖立放在直线上,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小红另外拿一支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小明看上去它跟像完全重合.他们记下两蜡烛的位置,将玻璃板拿掉,分析所成的像得到:
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是 _________ 像;像和物的大小 _________ ;像和物的连线 _________ ;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 _________ .
(3)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根据你的实验,将实验表格填写完整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物体到凸透镜距离
像的性质
应用
放大或缩小
正立或倒立
实像或虚像
u>2f
缩小
实像
f<u<2f
放大
u<f
放大
正立
29、实验探究回顾:
(1)如图甲所示,敲响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 _________ 产生的;如图乙,鱼儿能听见拍手声,说明 _________ 可以传播声音.
(2)小明通过实验探究了“光的反射定律”,实验过程如下: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①所选实验器材: _________ 、 _________ 、 _________ 、 _________ 等.
②如图甲进行实验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小明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是:光在反射时, _________ .
实验次数
1
2
3
4
5
入射角i(°)
20
40
45
60
70
反射角r(°)
20
40
45
60
70
③比较图丙和图丁,小明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 .
(3)如图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常选用一块 _________ 作平面镜,将其竖立在铺有白纸的桌面上.将一只点燃的蜡烛放在镜前,另选一只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放在镜后进行观察.选用两只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 _________ .
(4)一个小组在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实验,如图2所示,当把蜡烛放在 _________ 点时,光屏上出现倒立、放大的像,生活中的 _________ 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把烛焰放在 _________ 点上,可以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生活中的 _________ 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工作的.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填空题(共9小题)
1、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1级地震,为了及时了解受灾情况,相关部门利用了飞机航拍和卫星遥感技术.飞机航拍只能在白天进行,利用的是地面物体 反射 (选填“反射”或“折射”)的可见光来拍摄,拍摄时物体距离相机的距离在 两倍焦距之外 .而卫星遥感则可以昼夜不停的工作,因为它不仅可以感知 可见光 (选填“可见光”或“不可见光”),还可以感知物体发出的 红外线 (选填“紫外线”或“红外线”).
考点:光的反射;红外线;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专题:应用题。
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以下知识点:
照相机是利用了物体能反射光进入照相机中而使底片曝光的;
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中的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原理制成的;
卫星遥感是利用了任何物体都能发出不可见光,通过感知红外线来工作的,红外线是不可见光.
解答:解:飞机航拍利用的是地面物体 反射的可见光来拍摄.
飞机航拍时,物距远远大于二倍焦距,所以成像无限靠近一倍焦距处;
卫星遥感不仅可以感知可见光,由于红外线的热效应,还可以感知物体发出的红外线.所以卫星遥感可以昼夜工作,利用的是红外线遥感技术.
故答案为:反射;两倍焦距之外;可见光;红外线.
点评:此题结合汶川地震考查了相关的物理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要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同时考查了红外线的热效应.体现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近几年中考的一个侧重点.
2、在进行光学实验的探究过程中:
(1)小明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研究光的反射规律,其中有一个可折转的光屏,这个光屏在实验中除了能呈现光外,另一个重要作用是: 验证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上 ;
(2)小明利用透明玻璃板、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等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的目的是 验证像和物体大小是否相等 ;
(3)小明同学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点燃蜡烛后,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由此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得到的像是正立缩小的实像
B.得到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C.把蜡烛向左移动,调整光屏的位置,得到的清晰像变小
D.把蜡烛向右移动少许,要得到清晰的像,应向左移动光屏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考点:光的反射定律;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专题:实验题;简答题。
分析:(1)根据实验的要求找一个可折转的光屏,观察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情况;
(2)根据实验的需要,找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观察物与像的大小;
(3)根据实验的要求,点燃蜡烛后,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移动物距观察像的变化规律.
解答:解:(1)在研究光的反射定律时,选择一个可折转的光屏,除了能呈现光外,另一个重要作用是验证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2)根据实验的要求,在实验时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的目的是验证像与物体的大小是否相等,
(3)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原理,把蜡烛向左移动是增大物距,观察像的变化,调整物距像变小,
故选C.
故答案为:验证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验证像与物体的大小是否相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与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属于常见的考题.
3、我们能在教室的不同位置看清黑板上的粉笔字,这是因为光射到黑板上时发生了 漫反射 现象(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照相时景物在底片上所成的像是 倒立 的缩小的实像.(填“正立”或“倒立”) 21世纪教育网

4、体育运动中,科研人员经常利用频闪摄影对运动员的动作进行分析与指导.频闪摄影就是摄影光源在有节奏的闪光时,从光源射出的光线照射到运动员身上发生 漫反射 (填“镜面反射”、“漫反射”),又通过摄影机前的凸透镜形成 倒立 、 缩小 、 实 像.频闪摄影时要求背景较 暗 (填“亮”、“暗”).
5、胡蝶同学设计了一个演示实验.在磨砂玻璃下放一张投影片,再放在投影仪上,无论怎样调节也看不到投影片清晰的像,这是由于光在磨砂玻璃上发生了 漫反射 .当在磨砂玻璃上加些水,磨砂玻璃又变得透明,这时在屏幕上可以看见一个 倒立放大的实 像.由于水不断 蒸发(汽化) ,像又慢慢变模糊了,这一过程中水要 吸 热.这个演示把不能直接观察到的 蒸发(汽化) 现象转变成看得见的.
6、(1)小章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小心地移动蜡烛B,直到与蜡烛A的像重合,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移去蜡烛B,并在其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A烛焰的像(选填“能”或“不能”);小章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烛所成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所用的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21世纪教育网
①现将凸透镜、蜡烛和光屏放在如图所示的光具座上进行实验.若图中C位置上放置光屏,则B位置上应放置 凸透镜 .
②如图所示,现要在光屏上成缩小的像,蜡烛应向 左 移动,光屏应向 左 移动.(填“左”或“右”)
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专题:实验题。
分析:(1)在做“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时,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确定像的位置及大小,并且平面镜成像时,成等大正立的虚像.
(2)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要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从左到右依次放在光具座上,当物体放在焦点之外时,会成倒立的实像,且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实像越大.
解答:解:(1)因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确定像的位置及大小,故答案为:大小;
因平面镜成的像是等大正立的虚像,所以在光屏上不能接收到像,并且像与物一直是等大的,此时物不变,则像也不会变,
故答案为:不能,不变;
(2)①根据实验的要求,必须将凸透镜置于中间处才可成像,故答案为:凸透镜;
②要成缩小的像,就必须使物距大于2倍焦距,像距介于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
已知焦距为10cm,根据图示,物距为13cm,像距为50cm,所以要增大物距,减小像距,
只有将蜡烛与光屏均向左移动才可,故答案为:左,左.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方案及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7、如图所示是幻灯机的工作原理图.幻灯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凸透 镜.为了使观众看到正立的像,幻灯片要 倒着 (填“顺着“或“倒着“)插入架上.用强光照射幻灯片,幻灯片上的画面在屏幕上形成 实 像(填“实”或“虚”).
8、(在利用光具座进行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如图所示,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11 cm.21世纪教育网
考点:主光轴、光心、焦点和焦距;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专题:应用题。
分析: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于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叫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
解答:解: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最小、最亮的光斑就是焦点.由图可知,焦距为:11cm.
故答案为:11.
点评:本题只知道主光轴、光心、焦点和焦距即可解答.
9、小明从课本上了解到:老花眼镜的度数等于它的焦距(用m做单位)的倒数乘以100.他想通过测量爷爷的老花镜的焦距,算出眼镜的度数.他应该让老花镜 正对 太阳光放置,纸在老花镜下面来回移动,直到纸上得到一个最小的光斑.此光斑距老花镜25cm,则老花镜镜片的度数是 400 度.若用该老花镜距蜡烛20cm观察,看到的是蜡烛 正立 、 放大 的像.
考点:主光轴、光心、焦点和焦距;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分析:老花镜是凸透镜,可用会聚阳光的方法来测量它的焦距,当物距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像.
解答:解:利用阳光测量焦距时,应让老花镜正对太阳光放置,把阳光会聚为一点,则这点到透镜的距离是焦距.
老花镜镜片的度数==400度,当老花镜距蜡烛20cm时,物距是小于焦距的,故成正立放大的像.
故本题答案为:正对;400;正立;放大.21世纪教育网
点评:本题考查了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计算老花镜的度数的方法和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注意在计算凸透镜的度数时,焦距的单位应是用m作单位的.
二、选择题(共10小题)
10、下面是小林同学“物理学习笔记”中的摘录,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光在任何介质中都能传播
C、凸透镜只能成实像,不能成虚像 D、实像都是倒立的,虚像都是正立的
考点:声音的产生;光在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实像与虚像的区别;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专题:定性思想。
分析:声音产生的条件是发声体的振动;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凸透镜既能成实像,也能成虚像;所谓“正立”和“倒立”是相对于原像而言.平面镜、凸面镜和凹透镜所成的三种虚像,都是正立的;凹面镜和凸透镜所成的实像,以及小孔成像中所成的实像,都是倒立的.凹面镜和凸透镜也可以成虚像,而它们所成的两种虚像,同样是正立的状态.
解答:解: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A正确;
B、光在固体、液体、气体、真空中都可以传播,B正确;
C、当物体在凸透镜焦点以内时,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虚像,C错;
D、对于单个透镜或面镜来说,实像都是倒立的,虚像都是正立的.凸透镜、凹面镜、小孔成像中所成的实像都是倒立的;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凹透镜、凸透镜中所成的虚像都是正立的.D正确.
故选 C.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产生的条件,光的传播和凸透镜成像规律,解答时都只需根据概念、规律就可以直接获得.
11、下列有关光现象的描述或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
A、日食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B、“镜中花,水中月”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C、老花镜的镜片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D、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0×108m/s
点评:此题涉及到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光的反射、凸透镜成像和光速,都是基础知识,应当掌握.
12、以下连线中正确的是(  )
A、 B、
C、 D、21世纪教育网
考点:光直线传播的应用;速度与物体运动;响度;噪声及来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凸面镜和凹面镜;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分析:本题是一道关于光现象和声现象的综合性选择题,在解题时应认真分析每一个选择项,找准其对应的知识块,然后再认真分析每一个知识点的对错.
解答:解:A、摄影属于凸透镜成像,所以该选项不正确.
C、汽车上的观后镜属于凸面镜,牙医用来看牙的小镜子属于平面镜,所以该选项不正确.
D、频率的单位是赫兹,声强的单位是分贝,所以该选项不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于声现象和光现象的基本知识的记忆.
13、下列影与物理知识不正确的是(  )
A、手影﹣﹣光的直线传播 B、摄影﹣﹣光的反射
C、电影﹣﹣凸透镜成像 D、倒影﹣﹣平面镜成像
考点: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分析:由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形成的一些像的原因,对选项逐一分析得正确答案.
解答:解:A、手影是光沿直线传播时被手挡住形成的,此选项正确;
B、摄影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利用凸透镜的成像原理,不是光的反射,此选项不正确;
C、电影是利用凸透镜成的像,是光的折射,此选项正确;
D、倒影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即平面镜成像,此选项正确;
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中形成像的成因,属于基础知识,应当掌握.
14、某同学漫步在湖边,看到桥和它在水中的倒影组成了景色优美的画面,用照相机将其拍下.对于桥在水中的倒影和它在底片上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桥在水中的倒影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缩小的实像 B、桥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等大的虚像
C、底片上的像是光的折射形成的缩小的虚像 D、底片上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等大的实像
考点:光的反射;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分析:根据光的反射知识分析桥在水中的倒影即可对A、B作出判断;
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照相机照相时底片上的像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倒立的,缩小的实像可对选项C、D作出判断.
解答:解:因为桥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等大的虚像,所以选项A错误,B正确;
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照相时底片上的像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倒立的,缩小的实像;所以C、D错误.
故选B.
点评:此题涉及到光的反射,凸透镜成像规律等知识点,此题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思想.
15、下列有关光的现象中,正确的说法是(  )
A、阳光下,微风吹拂的河面,波光粼粼,这里蕴含着光的反射 B、光与镜面成30°角射在平面镜上,则其反射角也是30
C、人在照镜子时,总是靠近镜子去看,其原因是靠近时像会变大 D、老年人通过放大镜看书,看到的字的实像
考点: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分析:根据光的反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特点、放大镜的原理分析.
解答:解:A、说法正确,看到水面上的光,是由于光的反射到人眼里;
B、说法错误,光与镜面成30°角射在平面镜上,则其反射角也是60°;
C、说法错误,人在照镜子时,总是靠近镜子去看,其原因是靠近时感觉像变大了,但像的大小是没有变的,只是视角变大,是一种感觉,不是事实;
D、说法错误,老年人通过放大镜看书,看到的字的虚像,是利用凸透镜能成放大正立的虚像.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光的反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特点、放大镜的原理.人离近物体,感觉物体变大,是由于视角变大的缘故.21世纪教育网
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中月”比空中的月亮离水面远 B、“照镜子”是属于光的折射现象
C、用照相机拍摄的像是缩小的实像 D、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光称为光的三基色
考点: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色光的三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专题:学科综合题。
分析:A、根据平面镜所成像的特点来判断;21世纪教育网
B、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
C、根据照相机成像的特点来判断;
D、根据我们对色光三原色的认识来判断.
解答:解:A、“水中月”是月亮发出的光在水面上进行光的反射,形成的一个虚像,这是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像物等距的,即“水中月”到水面的距离和月亮到水面的距离是相等的.
B、照镜子,镜子中有人的像,这是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
C、照相机的镜头是一个凸透镜,照相机所成像的特点是:倒立的、缩小的实像.
D、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比较多,有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原理、凸透镜的应用﹣﹣﹣照相机,以及色光的三原色,是一道光学综合题.
17、下列关于光学成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向平面镜走近,镜中的像变大 B、平面镜总是成和物等大的像
C、透过凸透镜看物体,像总是放大的 D、透过凸透镜看物体,像总是缩小的
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分别对选项A、B和选项C、D进行分析,即可解答此题.
解答:解: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像和物体大小相同,可判断选项A错误,选项B正确.
设凸透镜的焦距为f,物距为u,则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为:
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当u=f时,无像.21世纪教育网
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据此可判断选项C、D错误.
故选B.
点评:此题涉及到平面镜成像特点和凸透镜成像规律,这两个知识点都是光学部分的中点,在中考中也经常出现,要求学生牢记,并学会灵活运用.
18、关于平面镜成像和凸透镜成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放大的像 B、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缩小的像
C、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实像 D、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专题:比较思想。
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和凸透镜成像特点比较得出正确答案.
解答:解:平面镜成像是等大的虚像,凸透镜可以成正立放大虚像、倒立放大实像、倒立缩小实像,所以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像.
故选D.
点评: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凸透镜成像的特点,通过比较发现他们的相同之处.
19、凸透镜和平面镜均能使物体成虚像,比较它们所成的虚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所成的虚像均是正立的 B、虚像的大小均与物体到镜的距离有关
C、观察虚像时,眼睛与物体均应在镜的同一侧 D、凸透镜所成的虚像可在光屏上呈现,平面镜所成的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
考点:实像与虚像的区别;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分析:(1)平面镜成像特点:正立的虚像;物像等大;物像和镜面等距;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
(2)凸透镜的虚像是正立的、放大的.在一倍焦距以内,物距越大,像越大.
(3)实像和虚像的区别:实像能用光屏呈接,虚像不能;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虚像是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形成的.
解答:解:A、平面镜和凸透镜成虚像时都是正立的.符合题意.
B、平面镜虚像大小跟物体大小有关,跟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凸透镜虚像跟物距有关,在一倍焦距以内,物距增大,虚像增大.不符合题意.
C、观察平面镜的虚像,眼睛和物体在同侧;观察凸透镜虚像时,眼睛和物体在异侧.不符合题意.
D、虚像都不能在光屏上呈接.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1)掌握平面镜成像特点.21世纪教育网
(2)掌握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
(3)掌握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三、解答题(共10小题)
20、小丽将热水倒入玻璃杯中,然后盖上杯盖,她透过杯子,看到自己的手指变粗了;过了一会儿,打开杯盖,发现盖上有一层小水珠.请你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这两个现象.

21、(2011?保山)(1)小军学习了天平的使用后,他为奶奶称量手镯的质量:
①在调节天平时,发现指针位置如图1甲所示,此时应将天平的平衡螺母向 左 调 (选填“左”或“右”);
②图1乙是小军在称量过程中的一部分操作,图中错误的操作是: 砝码和物体位置颠倒 (写出一种即可);
③纠正错误后,天平平衡时,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1丙所示,则奶奶的手镯有 32.2 g.
(2)如图2所示,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①图2中光屏放置不台理,应该将光屏向 下 调(选填“上”或“下”);
②调整后,当把蜡烛放在距离凸透镜20cm处,光屏上成倒立、等大的实像,若把蜡烛移到距离凸透镜25cm处,应将光屏向 左 (选填“左”或“右”)移动,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倒立、 缩小 的实像,这种成像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是 照相机或摄像机 .
考点:固体的密度测量实验;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专题:实验题。
分析:(1)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平衡螺母向上翘的一端移动.
使用天平时,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砝码放在天平的右盘.夹取砝码时要用镊子,防止腐蚀砝码.
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游码对于的刻度值.
(2)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在桌面上依次放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像才能呈在光屏的中心.
u=v=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求出凸透镜的焦距.
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21世纪教育网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
解答:解:(1)如图,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天平的左端上翘,平衡螺母向上翘的左端移动.
使用天平时,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砝码放在天平的右盘.图中物体和砝码的位置颠倒.
夹取砝码时要用镊子,用手直接拿砝码,会腐蚀砝码,影响以后的测量准确性.
手镯的质量m=20g+10g+2.2g=32.2g.
(2)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像才能呈在光屏的中心.
当把蜡烛放在距离凸透镜20cm处移到25cm处,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光屏向左移动.
当把蜡烛放在距离凸透镜25cm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
故答案为:(1)左;砝码和物体位置颠倒;32.2;(2)下;左;缩小;照相机或摄像机.
点评:指针偏向分度盘的一侧,有两种可能,要使杠杆平衡,情况不同,进行的操作不同:21世纪教育网
在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要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
在称量物体质量时,要增减砝码或移动游码,使杠杆的横梁重新平衡.
22、(1)小明和同学到湛江市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湖光岩参加实践活动,湖光岩是14~16万年前由平地火山爆发后冷却形成的玛珥式火山湖.小明带回了一块火山熔岩样品.用调节好的天平测样石的质量,所用的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甲所示,样石质量为 52.4 g.用量筒测出样石的体积如图乙所示,体积为 20 cm3,则样石的密度为 2.62 g/cm3.
(2)小明同学用一个焦距未知的凸透镜、蜡烛、光屏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①如图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 15 cm.实验时,应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 同一高度 .
②如图所示,若在光屏上(光屏未画出)能得到清晰放大的烛焰实像,则蜡烛可能置于透镜左边a、b、c、d四点中的 c 点上,此成像特点可应用在 幻灯 机上.
③小明依次将蜡烛、凸透镜、光屏放置在光具座上,按①的要求调整好三者中心的位置,但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始终都没能看到烛焰所成的像.原因可能是(写出一个原因即可) 蜡烛放在焦点之内 .
考点:固体的密度测量实验;天平的使用;密度的计算;量筒的使用;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专题:计算题;实验题;简答题。
分析:(1)本题目是测定密度的常规实验题,主要考查天平、量筒的读数及密度的基本计算.注意用天平测物体质量时,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所对刻度,而要准确读出游码所对刻度,必须明确标尺的分度值及以游码左端所对刻度为准.读取量筒的体积时,视线与液面(凹液面的底部)相平,根据密度公式ρ=,求出样石的密度.
(2)凸透镜的焦距是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的点到光心的距离.
在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须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放在同一高度上,以便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心.
当物距介于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时,会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当物体放在在焦点处或焦点内时,都不能在屏上成像.
解答:解:(1)根据天平读数方法,如图所示,游码的分度值是0.2g,即游码对应的刻度值是2.4g,砝码的质量是50g,所以样石的质量=砝码质量+游码对应的刻度值=50g+2.4g=52.4g;
根据量筒的读数方法,视线与液面的凹面底部平行,读出为放入样石液体的体积V1=20ml,样石和液体的总体积V2=40ml,
则样石的体积=V2﹣V1=40ml﹣20ml=20ml=20cm3;21世纪教育网
根据密度公式ρ=,
ρ石===2.62g∕cm3.
故答案为:52.4;20;2.62.
(2)①根据焦距的定义,此时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为焦距,f=60cm﹣45cm=15cm,
故答案为:15,同一高度上.
②因当物距在1倍与2倍焦距之间时成放大倒立的实像,此时只有c点符合,
故答案为:C,幻灯机;
③因当物体放在焦点之内时会成正立放大虚像,不会呈现在光屏上,21世纪教育网
故答案为:蜡烛放在焦点之内.
点评:(1)测固体、液体的密度是初中物理《密度》部分要求掌握的实验,各有一种基本的测量方法,用到的原理是ρ=,两种测量方法应达到理解且熟练背诵的程度.
(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及其应用.
23、(2011?枣庄)某同学用两个硬纸筒探究小孔成像,如图所示.
(1)请在图中作出蜡烛AB在屏上所成的像A’B’(要求标出A’、B’).
(2)该同学发现蜡烛和小孔的位置固定后,像离小孔越远,像就越大.他测出了不同距离时像的高度,并将实验结果填在了表格中,根据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到的结论是:蜡烛和小孔的位置固定后,像的高度h与像到小孔的距离S成 正比 (选填“正比”或“反比”).
像的高度h/cm
1.0
2.0
3.0
4.0
5.0
像到小孔的距离S/cm
2.0
4.0
6.0
8.0
10.0
(3)该同学知道树荫下的圆形光斑就是太阳通过树叶间的小孔在地面上成的像,他测出了某一个光斑的直径为1.4cm,光斑到小孔的距离为1.5m,从书上查到太阳到地球的距离为1.5×1011m,由此可以估算太阳的直径为 1.4×109m .
考点: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专题:计算题;应用题;作图题;实验探究题。
分析:(1)根据光直线传播的性质做出AB所成的像.
(2)算出表格中像的高度和像到小孔的距离的比值,可以看出比值是一个定值,由此得出像的高度和像到小孔的距离成正比.
(3)根据像的直径和像到小孔的距离的比值等于物体的直径和物体到小孔的距离的比值,列式求解.
解答:解:(1)根据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特点,依次找出A′和B′点,然后将这两个点连线,就是AB所成的像.
(2)由表格上的数据可知,像的高度随像到小孔距离的增大而增大,求出像的高度和像到小孔距离的比值,可以发现比值是一个定值.所以像的高度h与像到小孔的距离S成正比.
故答案为:正比.
(3)光斑的直径与光斑到小孔的距离的比值是一个定值.根据光线传播的可逆性可知:太阳直径和太阳与小孔之间的距离的比值是一个定值,且和光斑的直径与光斑到小孔的距离的比值相等.
太阳的直径:d=×1.5×1011m=1.4×1011cm=1.4×109m.21世纪教育网
故答案为:(1)如图所示.21*cnjy*com
(2)正比.(3)1.4×109m.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小孔成像的知识,第二问和第三问是难点,要用物体所成像的直径和像到小孔距离的比值是一个定值来解答.是一道比较难的题目.
24、在进行光学实验的探究过程中:
(1)小明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研究光的反射规律,其中有一个可折转的光屏,这个光屏在实验中除了能呈现光外,另一个重要作用是: 验证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上 ;
(2)小明利用透明玻璃板、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等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的目的是 验证像和物体大小是否相等 .
(3)小明同学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点燃蜡烛后,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由此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21世纪教育网
21*cnjy*com
A.得到的像是正立缩小的实像
B.得到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C.把蜡烛向左移动,调整光屏的位置,得到的清晰像变小
D.把蜡烛向右移动少许,要得到清晰的像,应向左移动光屏
考点: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专题:实验题;简答题。
分析:(1)在光的反射中,三线在同一平面上,是通过光屏展现在我们眼前的.
(2)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和物的大小相等进行分析;
(3)利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对个选项逐一进行分析即可作出判断.
解答:解:(1)将光屏的左半部分向前后翻折,就不会看到反射光线,只有当整个光屏为一平面时,才能够看到反射光线,说明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共面.这说明光屏可以验证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上.
故答案为:验证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上.
(2)在实验中,我们可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般的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再拿另一支没有点燃的同样大小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知道看上去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我们可以发现像和物体大小相等,这说明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的目的是为了验证像和物体大小是否相等.
故答案为:验证像和物体大小是否相等.
(3)观察图示可知u>2f,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应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
把蜡烛向左移动,调整光屏的位置,因为u越来越大,v越来于小,得到的清晰像变小;
把蜡烛向右移动少许,要得到清晰的像,应向右移动光屏.
故选项A、B、D错误;选项C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探究的是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这都是今后学习光学,研究光现象的基础,应该熟练掌握,并注意加以区分,不能混淆.
25、(1)为了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同学们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
①如果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这表明 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
②小红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时,她将纸板B向后折, 不能 (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
(2)同学们要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选用的器材有:凸透镜、蜡烛、光屏、光具座、火柴.
①实验探究前应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 同一高度上(或同一水平直线上) .
②器材调好后,蜡烛从距凸透镜较远的位置逐渐向凸透镜移动,调整光屏位置,在光屏上测出了不同位置时像的高度,并将数据填在下表中.凸透镜的焦距f=10cm.21世纪教育网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cm
60
30
20
15
12
像的高度h/cm
0.4
1
2
4
10
同学们根据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是:物体离凸透镜越近,像就越大.他们得出的结论完整吗? 不完整 (填“完整”或“不完整”),理由是: 此结论只适合于凸透镜成实像时,不适合凸透镜成虚像时 .
考点:光的反射定律;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专题:实验探究题。
分析:(1)①如果光线顺着OE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F的方向射出,当如果光线顺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的方向射出,
②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可得出答案.
(2)①要想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就必须使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否则光屏上接不到像,或接到的像不清晰;
②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成虚像时的规律可知得出的结论是否完整.
解答:解:(1)由图可知:入射光线为OE,反射光线为OF,如果让光逆着反射光线OF的方向射到镜面上,
那么,它被反射后就会逆着原来的入射光线OE的方向射出.由此说明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①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②因为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如果将纸板B向后折.21世纪教育网
那么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将不在同一平面内,所以不能看到反射光线.
(2)①因为只有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或同一水平直线上)光屏上才能承接到清晰的像.
②由于物体离凸透镜越近,像就越大,只适合于凸透镜成实像时,不适合凸透镜成虚像时,因此此结论不完整,
故答案为:
(1)①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②不能;
(2)①同一高度上(或同一水平直线上);
②不完整;
此结论只适合于凸透镜成实像时,不适合凸透镜成虚像时.
点评:此题涉及的知识点不是很多,但是特别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如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将在同一平面内,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或同一水平直线上),凸透镜成实像、成虚像时的规律等,掌握好这些细节问题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26、(2011?朝阳)(1)小华家是做玻璃切割安装生意的,小华上午在学校刚学过平面镜成像规律,中午回家利用有利条件进一步体会物距、像距关系及物像方位关系(如图1),他将软尺拉直铺在地面上,将镜子架在尺上,举起右手并做鬼脸,沿尺靠镜两步,再横行两步.
①镜子最好选用 透明玻璃 (填“透明玻璃”或“不透光水银镜”).21*cnjy*com
②镜面最好与地面成 90° ,尺子最好与镜面成 90° (填“45°”“60°”21世纪教育网或“90°”).
③小华朝着镜子走两步,像 朝着 (填“朝着”或“远离”)镜子走 两 步.
④小华横行两步(平行镜面),则横行过程中人像间距 不变 .
(2)如图2小亮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情况,A、B、C、分别是燃烧的蜡烛、凸透间、光屏,它们都矗立在光具座上,此时屏上出现清晰的像,A、B、C所处位置对应的标尺刻度如图.
①图示的实验现象可以说明 幻灯机 的成像特点.(填“照相机”“幻灯机”或“放大镜”)
②小亮通过上网检阅科技资料发现,凸透镜成像规律符合公式+=(u为物距,v为像矩,f为焦距),请你据此计算出该凸透镜的焦距f= 20 cm.21*cnjy*com
③取下该凸透镜,将它作为放大镜用来观察墙上地图的细微处,则该凸透镜与墙壁的距离应 小于20cm .
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21世纪教育网
专题:实验探究题。
分析:(1)①用镜子来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最大的困惑就是无法确定像的位置;于是用玻璃板来代替镜子,玻璃板既能透光又能反光,既能看到玻璃板后面的物体,又能看到前面物体反射的像,所以就可以确定出像的位置了;
②由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物关于镜面对称可知:玻璃板如果不竖直,物体与像将不能重合.
③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知道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④根据小华(平行镜面)行走,则横行过程中小华到镜面的距离不变即可解答.
(2)①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知道当物距处于f和2f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幻灯机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②将u=30cm,v=60cm,代入凸透镜成像规律公式+=即可求出f.
③放大镜是利用了当物距在一倍焦距内时,凸透镜成放大正立的虚像的原理.
解答:解:(1)①因为透明玻璃板既能透光又能反光,既能看到玻璃板后面的物体,又能看到前面物体反射的像,当利用另一只等大的蜡烛与前面蜡烛在玻璃板后成的像重合,所以就可以确定出像的位置了;
故答案为:①透明玻璃板.
②实验时平面镜必须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像都不可能与前面的物体完全重合,因软尺是用来测量物距与像距的,所以尺子最好与镜面成90°.
故答案为:90°;90°.
③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可知,当小华朝着镜子走两步,则像也会朝着镜子走两步.
故答案为:朝着;两.
④因小华(平行镜面)行走,则横行过程中小华到镜面的距离不变,小华的像到镜面的距离也不变,所以横行过程中人像间距不变.
故答案为:不变
(2)①由图可知,物距u=30cm,v=60cm.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幻灯机是根据凸透镜成倒立、放大实像的原理制成的.
故答案为:幻灯机.
②将u=30cm,v=60cm,代入凸透镜成像规律公式+=得+=,解得f=20cm.
故答案为:20.
③因放大镜是利用了当物距在一倍焦距内时,凸透镜成放大正立的虚像的原理,所以由②可得此凸透镜的焦距f=20cm,
所以取下该凸透镜,将它作为放大镜用来观察墙上地图的细微处,则该凸透镜与墙壁的距离应小于20cm.
故答案为:小于20cm.
点评: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实验过程是中考出题的热点,同学们要知道探索困惑是无法确定像的位置,采用什么器材、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能解决这个问题,玻璃板的厚度要求、放置要求如何等等一系列探索过程问题要详细思考,力求答题精准.
27、如图所示:甲、乙分别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
21世纪教育网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拿一支没有点燃的与A完全相同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那支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样操作的目的是 确定像的位置 ,同时也证明了像与物体的大小 相同 .
(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动,将蜡烛从远处逐渐向凸透镜的焦点靠近时,要想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烛焰的像,光屏应向 远离 (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所成像的大小将 变大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当蜡烛移到图乙所示位置时,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烛焰的像,请你比较甲、乙两图中平面镜与凸透镜所成的像的不同点:
① 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凸透镜成的是实像 ;
② 平面镜成的是等大的像,凸透镜成的是放大的像 .
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专题:实验题;比较思想。
分析:本题将平面镜成像与凸透镜成像进行比较.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同大、等距、垂直、虚像21世纪教育网.
研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关键是确定像的位置,蜡烛A与B等大,A放在玻璃板前,A在像成在玻璃板后,让B蜡烛与A的像完全重合,B的位置就是A的像的位置,这样既确定的像的位置,又利用等效替代法比较出了像与物的大小.
(2)凸透镜成的像取决于物距,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实像;当物距在二倍焦距和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实验;当物距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虚像.
凸透镜成像实验中,当物距离变大时,像距变小,像的大小也变小;当物距变小时,像距变大,像的大小也变大.
解答:解:(1)根据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经验可知,B蜡烛与A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是为了准确确定像的位置,又可以比较出像与物的大小;
(2)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的变化规律,物距变近,像距变远,要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远离凸透镜,此时像的大小变大;
(3)本题是比较图中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不同:甲图平面镜成正立的、等大的、虚像;乙图中成倒立的、放大的实像.
故答案为:
(1)确定像的位置;相等(或相同).21*cnjy*com
(2)远离;变大.
(3)①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凸透镜成的是实像;②平面镜成的是等大的像,凸透镜成的是放大的像;(或平面镜成的是正立的橡,凸透镜成的是倒立的像)(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点评:把所学知识进行对比记忆是学习的一种好方法.
平面镜直立放置时,成像是正立的,平面镜水平放置时,所成的像是倒立的,注意区分;
凸透镜成实像时如果物距变小,那么像距变大,像的大小也变大,凸透镜成虚像时,如果物距变小,那么像距变小,像的大小也变小.
28、回顾探究和实验:
(1)下列实验分别探究的是声现象的什么知识?
①敲响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 振动 而产生的;
②把小闹钟放在抽成真空的钟罩内,听不到嘀嗒声,打开阀门,让空气进入,就会听到声音了,说明: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
(2)小明和小红在一张白纸上划了一道直线,小明将玻璃板竖立放在直线上,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小红另外拿一支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小明看上去它跟像完全重合.他们记下两蜡烛的位置,将玻璃板拿掉,分析所成的像得到:
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是 虚 像;像和物的大小 相等 ;像和物的连线 垂直于镜面 ;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 相等 .
(3)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根据你的实验,将实验表格填写完整
物体到凸透镜距离
像的性质
应用
放大或缩小
正立或倒立
实像或虚像
u>2f
缩小
实像
f<u<2f
放大
u<f
放大
正立
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21*cnjy*com
专题:实验题。
分析:(1)要解答本题需掌握: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①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②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③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④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来解答此题.
(3)根据表格中告诉的信息,结合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来填写表格中的空白.
解答:解:(1)①敲响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故答案为:振动.
②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就听不到玻璃罩内闹钟的铃声,让空气进入,就会听到声音了,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故答案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分析所成的像得到: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是虚像;未点燃的蜡烛与点燃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可知蜡烛和他成的像大小相等,物体和像关于平面镜对称,可以确定像距等于物距.
故答案为:虚;相等;垂直于镜面;相等.
(3)表格中告诉的物距与焦距的关系已及成像的性质,可以确定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所成像的性质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其应用是照相机;
利用表格中告诉的此时的物距为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结合凸透镜成像规律可以确定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其应用是幻灯机或投影仪;
物体成的是虚像;结合凸透镜成像规律可以确定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虚像是正立放大的.其应用是放大镜;
答案见下表:
物体到凸透镜距离
像的性质
应用
放大或缩小
正立或倒立
实像或虚像
u>2f
缩小
倒立
实像
照相机
f<u<2f
放大
倒立
实像
投影仪
u<f
放大
正立
虚像
放大镜
点评:(1)正确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时,能根据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的结论,提高实验能力.21*cnjy*com
29、实验探究回顾:
(1)如图甲所示,敲响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 振动 产生的;如图乙,鱼儿能听见拍手声,说明 液体 可以传播声音.
(2)小明通过实验探究了“光的反射定律”,实验过程如下:21*cnjy*com
①所选实验器材: 平面镜 、 激光手电 、 硬纸板 、 量角器 等.
②如图甲进行实验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小明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是:光在反射时,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
实验次数
1
2
3
4
5
入射角i(°)
20
40
45
60
70
反射角r(°)
20
40
45
60
70
③比较图丙和图丁,小明得出的结论是: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
(3)如图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常选用一块 玻璃板 作平面镜,将其竖立在铺有白纸的桌面上.将一只点燃的蜡烛放在镜前,另选一只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放在镜后进行观察.选用两只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 像与物的大小 .
(4)一个小组在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实验,如图2所示,当把蜡烛放在 c或d 点时,光屏上出现倒立、放大的像,生活中的 投影仪 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把烛焰放在 e 点上,可以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生活中的 放大镜 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工作的.21*cnjy*com
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声音的传播条件;光的反射定律;透镜的光路图;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专题:信息给予题;实验探究题;等效替代法;图析法;转换法。
分析:(1)解答本题需掌握: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①根据实验目的“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来确定实验所需的器材.
②通过比较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度数可得出结论.
③由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若把法线左边的纸板向后或向前折,则在纸板上将不能看到反射光线.
(3)因为玻璃板既反光又透光,所以使用玻璃板,而不使用平面镜.选用两只相同的蜡烛是利用等效替代法进行比较物与像的大小.
(4)需要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f<v<2f.利用其可制成照相机.
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v>2f.利用其可制成投影仪.
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利用其可制成放大镜.
解答:解:(1)响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
鱼儿能听见拍手声,说明水(液体)能传播声音.
故答案为:振动;液体.
(2)①因实验目的是“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所以要有光源,反射面,硬纸板,量角器
故答案为:平面镜;激光手电.
②由表中数据可知,当入射角增大时,反射角也随之增大,且二者角度相等.
故答案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③比较图丙和图丁可知:若把法线左边的纸板向后或向前折,则在纸板上将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这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故答案为:③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3)由于玻璃板既反光又透光,所以既能看到前面蜡烛在后面成的像,又能看到后面的蜡烛,这样可以准确确定像的位置.
像和物的大小是用等效替代法进行比较的,即,两只蜡烛大小相同,后面的蜡烛又和前面蜡烛的像大小相同,所以像与物大小相同.
故答案为:玻璃板;像与物的大小.
(4)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当光屏上出现倒立、放大的像时,此时f<u<2f时,即在图2中的c点或d点位置都可以,幻灯机或投影仪就是根据此原理制成的;
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当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时,此时u<f,即在图2中的e点位置,生活中的放大镜就是利用了此规律.
故答案为:c或d;投影仪;e;放大镜.
点评:(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而敲击音叉时,音叉的振动不易观察,因此用音叉接触水面,通过溅起的水花来放大振动效果,运用了转换法;
(2)本题考查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此题主要考查了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