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透镜的会聚作用
一、填空题(共10小题)
1、森林里的泥土比较潮湿,这是因为森林里的空气流动慢,泥土中的水份 _________ 慢.为了防止森林火灾,在森林里不允许随地丢弃透明的饮料瓶,这是由于雨水进入饮料瓶后对光的作用相当于一个 _________ 镜,它对太阳光有 _________ 作用,可能会把枯叶点燃,导致森林火灾.
2、小丽用两把伞做了一个“聚音伞”的实验,如图所示,在右边伞柄的A点挂一块机械手表,当她的耳朵位于B点时听不到表声,把另一把伞放在左边图示位置后,在B点听到了手表的滴答声,这个实验表明声音也像光一样可以发生反射现象,“聚音伞”增大了人听到的声音的 _________ ,手表声在两伞之间传播依靠的介质是 _________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小明学习了物理知识以后,他想虽然“水火不容”,但是可以利用水来取火,于是他采取了两种方法,一是用透明冰块磨制成一个光学器件,二是将水装进一个圆柱形的塑料瓶,利用这些器材进行实验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那么他在实验用到的物理学知识是 _________ .
3、2009年7月,在我市观察到了日全食,这一现象说明了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 _________ 传播的.在观测日全食时,不能用肉眼直接对着太阳,这是因为人眼中的晶状体相当于一个 _________ ,会对太阳光起会聚作用,从而灼伤视网膜.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4、2009年7月22日,重庆市民领略了500年一遇的日全食天象奇观,如图所示,每一个观察者都被这大自然的奇观速所吸引和震撼,其实日食的产生是由于光沿 _________ 传播形成的.我们眼球内的晶状体相当于 _________ 镜,能会聚光线.
5、2009年7月22日上午,发生本世纪最重要的一次日全食如图,我国是全球最佳的观测地.日食现象的成因可以用光的 _________ 规律来解释,观测日食时用肉眼直视太阳很容易灼伤眼睛,这是因为人眼的晶状体相当于 _________ 镜,对光有 _________ 作用.
6、小红利用量角器和三角板制作一个影子时钟(日晷仪).如图所示,这是利用了光的 _________ 原理.我国古代《周礼》一书中有“司烜氏掌以夫遂取火于日”的记载,这里的“夫遂”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凸透镜,它对光线有 _________ 作用.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7、太阳光穿过浓密的树叶孔隙,在地面上形成明亮的光斑;当太阳光正对凸透镜,有时也能看到一个明亮的光斑.前者光斑的形成说明 _________ ,后者光斑的形成说明 _________ .
8、2009年7月和2010年1月,我国相继发生了日全食与日环食现象.从物理角度来看,在发生日全食和日环食时,太阳、地球、月球位于一条直线上,且 _________ 位于中间;这一自然景观的产生可以证明光是沿 _________ 传播的.专家提醒,在观察日全食时千万要小心,如果直接观察太阳会灼伤眼睛.其原因之一是人眼中的晶状体相当于 _________ ,对光线有 _________ 作用.
9、如图所示,为了检查一块木板的棱是否直,可以闭住一只眼睛,用另一只眼睛沿梭的长度方向看去,这是利用了 _________ 原理.要想利用凸透镜使小灯泡发出的光变成平行光,应该把小灯泡放在凸透镜 _________ 处.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0、紫金山天文台2009年6月13日通报:2009年7月22日,我国将出现500年一遇的日全食奇观.
(1)能够解释日食现象的是光的 _________ 传播理论.如图所示,在地球上A区域的人看到的是 _________ 食,位于B区域的人看到的是 _________ .
(2)专家提醒,在观察日全食时千万要小心,直接观察太阳会灼伤眼睛,甚至可能眼睛造成永久性失明.其原因之一是人眼对光的作用相当于 _________ ,对光线有汇聚作用.
二、选择题(共10小题)
11、下列事例违背科学原理的是(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坐在汽车前排的人要系上安全带 B、火车站的站台设置了1米以上安全线
C、用普通铁锅将水加热到120℃ D、在阳光下,用一块冰将一张纸点燃
12、下列现象能用光沿直线传播规律解释的是( )
A、观赏水中的鱼 B、用冰凸透镜取火
C、在树阴下躲太阳 D、雨后天空出现彩虹
13、下列现象中,可以用光沿直线传播解释的是( )
A、树在水中的倒影 B、立竿见影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C、冰透镜向日取火 D、鱼翔浅底
14、下列现象中能用光的反射定律解释的是( )
A、水中的倒影 B、影子的形成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C、日食现象 D、冰透镜向日取火
15、(下列与光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光发生漫反射时,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B、光从空气射入水中,传播速度不变
C、月食是因为光的反射而形成的 D、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凸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B、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大干入射角
C、平面镜成的像可用光屏接收 D、电影银幕粗糙是为了利用光的漫反射
17、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在光的折射现象中,折射角一定小于入射角 B、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因而物体经凸透镜所成的像总是缩小的
C、无论物体离平面镜远或近,它在平面镜中所成像的大小始终不变 D、凹面镜对光起发散作用,凸面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18、下列光学元件中,能使光线会聚的一组是(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凸透镜,凹透镜 B、凸透镜,凹面镜
C、凹透镜,凸面镜 D、凹透镜,凸面镜
19、下列透镜中,对光有会聚作用的有( )
A、一种 B、两种
C、三种 D、四种
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因此通过凸透镜的光都一定会聚在焦点上 B、凸透镜有一个焦点,凹透镜有两个焦点
C、不论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经过透镜光心的光线方向不改变 D、光线经过凹透镜后一定不可能相交于一点
三、解答题(共9小题)
21、太阳光穿过浓密的树叶孔隙,在地面上形成明亮的光斑;当太阳光正对凸透镜,有时也能看到一个明亮的光斑.前者光斑的形成说明 _________ ,后者光斑的形成说明 _________ .
22、请在图中加上适当的光学器件,使水平射来的光线能如图改变传播方向.
23、小明在学习了凸透镜后,想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凸透镜具有会聚作用,如果让平行光通过材料、凹凸程度不同的凸透镜,它们对光线的会聚会有什么不同呢?于是小明在实验室用一束平行光分别经过由两种材料做成的凸透镜A、B、C(其中A和C为同种材料)并得到了如图所示的光路图:
(1)比较A和B两凸透镜的光路可得到的结论是:凹凸程度相同时,凸透镜的焦距与 _________ 有关.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比较A和C两凸透镜的光路可得到的结论是: _________ .
(3)本实验用到的实验方法是 _________ .
24、晓羽同学利用一个凸透镜、一把刻度尺和几根火柴,完成了两个小实验,请你回答下列相关的问题.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晓羽在太阳光下,把火柴点燃了(如图所示),这种现象说明凸透镜对光有什么作用?
(2)晓羽粗略测出了凸透镜的焦距.请你写出他测量时的主要步骤.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5、 “一滴水珠可能引发一场火灾”,这是危言耸听还是真知灼见?请从光学的角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见解.
26、如图所示,透明玻璃瓶内有一细棉线,细线下端系有一个泡沫塑料小球.请你设计一个实验,在不打开瓶盖和不损坏玻璃瓶的情况下,使瓶内的细棉线断掉.(器材可根据需要自选)
实验方法
实验原理
27、小红学校实验室有一个不知焦距的凸透镜,请你帮它想办法粗略地测出它的焦距.
28、一个寒冷而干燥的晴天,一支地质勘测队来到一片散落着枯枝败叶的荒野,附近有一条小河,河边还结着厚厚的冰,他们想休息一下,烧水、做饭,却忘了带火柴和打火机,你能为他们想出办法吗?写出你的设计方法.
29、烈日下,小明和几个同学到海滩游玩、烧烤,等到点火时,却发现忘记带火柴了,他们几个的包中只有绳子、玻璃、放大镜、镜子、纸等到物品,请你帮他们想一想,可选用什么器材,用什么方法取火,并简述这样的理由.
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填空题(共10小题)
1、森林里的泥土比较潮湿,这是因为森林里的空气流动慢,泥土中的水份 蒸发 慢.为了防止森林火灾,在森林里不允许随地丢弃透明的饮料瓶,这是由于雨水进入饮料瓶后对光的作用相当于一个 凸透 镜,它对太阳光有 会聚 作用,可能会把枯叶点燃,导致森林火灾.
故答案为:蒸发,凸透,会聚.21世纪教育网
点评:熟知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是解决第一个空的关键;了解凸透镜的光学性质,能与现实相联系,是解决后两个空的关键.
2、小丽用两把伞做了一个“聚音伞”的实验,如图所示,在右边伞柄的A点挂一块机械手表,当她的耳朵位于B点时听不到表声,把另一把伞放在左边图示位置后,在B点听到了手表的滴答声,这个实验表明声音也像光一样可以发生反射现象,“聚音伞”增大了人听到的声音的 响度 ,手表声在两伞之间传播依靠的介质是 空气 .
小明学习了物理知识以后,他想虽然“水火不容”,但是可以利用水来取火,于是他采取了两种方法,一是用透明冰块磨制成一个光学器件,二是将水装进一个圆柱形的塑料瓶,利用这些器材进行实验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那么他在实验用到的物理学知识是 凸透镜可以会聚光线 .
考点:声音的传播条件;凸透镜的会聚作用。21世纪教育网
专题:实验题;类比法。
分析:解决此题要类比光的反射进行分析,知道“聚音伞”实际是增大了人听到声音的响度,此处声音的传播是通过空气传播的;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可以从形状上判断,也可以从对于光线是会聚还是发散来判断.
解答:解:声音遇到障碍物时,与光一样反回来,在物理学上叫回声,而回声产生的原理与光学中的“反射”现象类似;声音在传播时,以波的形式以声源为球心向四周空间传播,声音的能量很快分散开,离声源越远,响度越小,但根据光反射现象凹面镜对光的会聚作用来类比,声音在反射时也能会聚,使其能量集中,则在能量集中处听到声音的响度便大了;
由于A、B两间只有空气而没有液体或固体,因而传声的介质是空气;
透明冰块磨制成一个光学器件或将水装进一个圆柱形的塑料瓶,都能够得到一个自制凸透镜,光线可以透过;可以取火是因为这个光学透镜可以会聚光线,凸透镜又叫会聚透镜.
故答案为:响度,空气,凸透镜可以会聚光线.
点评:用类比法研究物理现象是物理学上常用的一种方法,我们在解决问题时除会类比外还应学会用对比法.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的响度及凸透镜和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能力,有较强的综合性.21世纪教育网
3、2009年7月,在我市观察到了日全食,这一现象说明了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 直线 传播的.在观测日全食时,不能用肉眼直接对着太阳,这是因为人眼中的晶状体相当于一个 凸透镜 ,会对太阳光起会聚作用,从而灼伤视网膜.
考点:光在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凸透镜的会聚作用。21世纪教育网
分析: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和凸透镜的特点来作答.
解答:解: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的直线传播引起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日食和月食等,日全食就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人眼中的晶状体是中间厚边缘薄,是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由会聚作用,它可以将太阳光会聚,若眼睛直接对着太阳光就会灼伤视网膜.
故答案为:直线;凸透镜.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光的直线传播和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能力,是光学的一道基础题.
4、2009年7月22日,重庆市民领略了500年一遇的日全食天象奇观,如图所示,每一个观察者都被这大自然的奇观速所吸引和震撼,其实日食的产生是由于光沿 直线 传播形成的.我们眼球内的晶状体相当于 凸透 镜,能会聚光线.
考点: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凸透镜的会聚作用。
分析:根据我们对于日食的成因和眼睛的了解来作答.21世纪教育网
解答:解:日食是由于月亮在地球和太阳之间,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月亮就挡住了太阳照向地球的光线,我们在地球上就看不见或只能看见部分太阳,这就是日食.
眼球的晶状体是中间厚、边缘薄,是凸透镜.
故答案为:直线;凸透.
点评:这是一道光学的基础题,考查的是我们对日食和眼球的了解.
5、2009年7月22日上午,发生本世纪最重要的一次日全食如图,我国是全球最佳的观测地.日食现象的成因可以用光的 直线传播 规律来解释,观测日食时用肉眼直视太阳很容易灼伤眼睛,这是因为人眼的晶状体相当于 凸透 镜,对光有 会聚 作用.
考点: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凸透镜的会聚作用。
专题:应用题。
分析: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当月球转到地球和太阳之间,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向地球的光,我们就看不到太阳,这就是日食;
人眼的晶状体就相当于一个凸透镜,会将太阳射来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上,灼伤眼睛.
解答:解:当月亮转到地球和太阳之间,挡住了太阳照向地球的光,太阳发出的光不能射到我们的眼中,我们就看不到太阳,这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人眼的晶状体就是一个凸透镜,可以将太阳射来的光线会聚,从而灼伤眼睛.
故答案为:直线传播;凸透;会聚.21世纪教育网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日食的成因和眼球的结构,是一道应用题;
我们学习物理知识,就要学会使用物理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6、小红利用量角器和三角板制作一个影子时钟(日晷仪).如图所示,这是利用了光的 直线传播 原理.我国古代《周礼》一书中有“司烜氏掌以夫遂取火于日”的记载,这里的“夫遂”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凸透镜,它对光线有 会聚 作用.
(2)当平行光经过凸透镜时,会反射折射现象,折射光线都向中间偏折,即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故答案为:直线传播,会聚.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现象和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属于基础知识.
7、太阳光穿过浓密的树叶孔隙,在地面上形成明亮的光斑;当太阳光正对凸透镜,有时也能看到一个明亮的光斑.前者光斑的形成说明 光沿直线传播(小孔成像) ,后者光斑的形成说明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
考点: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凸透镜的会聚作用。21世纪教育网
专题:简答题。
分析:(1)利用小孔成像的原理解释太阳光经浓密的树叶孔隙,在地面上形成明亮的光斑;
(2)利用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解释太阳光经过凸透镜形成的光斑.
解答:解:(1)树叶下面的光斑就是太阳光通过浓密的树叶中的小孔所成的太阳的实像,这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2)太阳光可近似看成平行光,当它照在凸透镜上时,会发生折射现象通过凸透镜,在凸透镜后成一个明亮的光斑(即凸透镜的焦点),这说明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故答案为:光沿直线传播(小孔成像),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光的直线传播和小孔成像,要会用物理知识解释自然现象.
8、2009年7月和2010年1月,我国相继发生了日全食与日环食现象.从物理角度来看,在发生日全食和日环食时,太阳、地球、月球位于一条直线上,且 月球 位于中间;这一自然景观的产生可以证明光是沿 直线 传播的.专家提醒,在观察日全食时千万要小心,如果直接观察太阳会灼伤眼睛.其原因之一是人眼中的晶状体相当于 凸透镜 ,对光线有 会聚 作用.
考点: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凸透镜的会聚作用。
专题:应用题。
分析:(1)日食现象是月亮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而形成的,可用光的直线传播进行分析解答;
(2)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人的眼睛中的晶状体就是天然的凸透镜.
解答:解:因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月球转到地球和太阳之间,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向地球的光,我们就看不到太阳,这就是日食;
人眼中的晶状体是中间厚边缘薄,是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它可以将太阳光会聚,若眼睛直接对着太阳光就会灼伤视网膜.21世纪教育网
故答案为:月球、直线、凸透、会聚.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光的直线传播和凸透镜的特点进行分析解答,此题考查的是日食的成因和眼球的结构,是一道应用题;我们学习物理知识,就要学会使用物理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9、如图所示,为了检查一块木板的棱是否直,可以闭住一只眼睛,用另一只眼睛沿梭的长度方向看去,这是利用了 光的直线传播 原理.要想利用凸透镜使小灯泡发出的光变成平行光,应该把小灯泡放在凸透镜 焦点 处.21世纪教育网
考点: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凸透镜的会聚作用。
分析:木匠在检查木板是否直了时,利用了光沿直线传播的道理;从凸透镜的焦点发出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
解答:解:检查一块木板的棱是否直,可以闭住一只眼睛,用另一只眼睛沿梭的长度方向看去,这是利用了 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要想利用凸透镜使小灯泡发出的光变成平行光,应该把小灯泡放在凸透镜 焦点处.
故本题答案为:光的直线传播;焦点.
点评:本题考查了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和凸透镜的特殊光线的应用.
10、紫金山天文台2009年6月13日通报:2009年7月22日,我国将出现500年一遇的日全食奇观.
(1)能够解释日食现象的是光的 直线 传播理论.如图所示,在地球上A区域的人看到的是 日全 食,位于B区域的人看到的是 日偏食 .
(2)专家提醒,在观察日全食时千万要小心,直接观察太阳会灼伤眼睛,甚至可能眼睛造成永久性失明.其原因之一是人眼对光的作用相当于 凸透镜 ,对光线有汇聚作用.
考点: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凸透镜的会聚作用。
分析:日食是一种典型的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日食分为日全食和日偏食.
解答:解:日食的形成原因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在A区域的人,地球将太阳全部挡住,是日全食现象.在B区域的人,地球将一部分太阳挡住,是日偏食现象.人眼睛中晶状体的形状中间厚边缘薄,相当于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21世纪教育网
答:
(1)直线,日全,日偏食
(2)凸透镜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光沿直线传播和凸透镜有会聚作用两个知识点的理解情况.
二、选择题(共10小题)
11、下列事例违背科学原理的是( )
A、坐在汽车前排的人要系上安全带 B、火车站的站台设置了1米以上安全线
C、用普通铁锅将水加热到120℃ D、在阳光下,用一块冰将一张纸点燃
考点:沸腾及沸腾条件;惯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凸透镜的会聚作用。
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①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前排乘客需系上安全带;
②火车进站时,列车周围空气流速大,压强小,乘客靠近时易发生事故;
③水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气压越高,沸点越高;
④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解答:解:A、为了防止汽车紧急刹车由于惯性造成的伤害,故坐在汽车前排的人要系上安全带.故A不符合题意.
B、火车站的站台设置了1米以上安全线,因为火车进站时,列车周围空气流速大,压强小,乘客靠近时易发生事故,所以必须站在安全线以外.故B不符合题意.
C、在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摄氏度,所以用普通铁锅不能将水加热到120℃.故C符合题意.
D、在阳光下,把冰磨成凸透镜的形状,用聚焦法,把纸放在焦点处能将纸点燃.
故选C.21世纪教育网
点评:本题是一道学科综合题,综合了热学、力学、以及光学的一些知识点,该题型是中招的热点.
12、下列现象能用光沿直线传播规律解释的是( )
A、观赏水中的鱼 B、用冰凸透镜取火
C、在树阴下躲太阳 D、雨后天空出现彩虹
点评:一般来说:见到影子、日月食、小孔成像就联系到光的直线传播原理;见到镜子、倒影、潜望镜就联系到光的反射原理;见到水中的物体,隔着玻璃或透镜看物体就联系到光的折射原理.
13、下列现象中,可以用光沿直线传播解释的是( )21cnjy
A、树在水中的倒影 B、立竿见影
C、冰透镜向日取火 D、鱼翔浅底21cnjy
考点: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光的反射;光的折射规律;凸透镜的会聚作用。
专题:应用题;学科综合题。
分析:解答此题我们首先要对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凸透镜、光的直线传播等知识有一定的认识;
另外在判断BD选项时,要知道这两个成语的含义,然后再利用光学知识来分析.
解答:解:A、树在水中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形成的,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
B、立竿见影是影子,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C、冰透镜就是一个凸透镜,可以利用光的折射将太阳光会聚在一点上,从而起到取火的目的;
D、鱼翔浅底,由于光的折射,所以池底看起来好像变浅了.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于光现象的认识.要求学生们能够利用所学到的光学知识来分析生活中的光现象.
14、下列现象中能用光的反射定律解释的是( )
A、水中的倒影 B、影子的形成21cnjy
C、日食现象 D、冰透镜向日取火
考点:光的反射;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凸透镜的会聚作用。
分析:①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光的反射现象,知道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②要掌握光的折射现象,知道水底看起来比实际的要浅、斜插入水中的筷子向上折、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都是光的折射.
③要掌握光沿直线传播现象,知道影子的形成、日月食的形成、小孔成像都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解答:解:水中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现象,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所以A符合题意.
影子的形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不透明的物体挡住光而形成的,所以B不符合题意.
日食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太阳、地球、月亮在同一直线上,月亮在地球和太阳之间挡住了太阳光而形成的.所以C不符合题意.
冰透镜向日取火利用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属于光的折射,所以D说法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此题通过几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考查了对光的折射、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的理解.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15、下列与光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光发生漫反射时,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B、光从空气射入水中,传播速度不变
C、月食是因为光的反射而形成的 D、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考点:光的反射定律;光的反射;凸透镜的会聚作用。
分析:要知道光发生漫反射时,每条光线都要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知道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知道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同时要掌握光的直线传播现象.21cnjy
解答:解:A、光发生漫反射时,每条光线都要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所以A说法错误.
B、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所以B说法错误.
C、月食的形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所以C说法错误.
D、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D说法正确.21cnjy
故选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光的反射及反射定律,同时还考查了光速以及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
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凸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B、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大干入射角
C、平面镜成的像可用光屏接收 D、电影银幕粗糙是为了利用光的漫反射
考点:漫反射;实像与虚像的区别;光的折射规律;凸透镜的会聚作用。
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①凸透镜也叫会聚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②光的折射规律,以及虚像和实像的区别;21cnjy
③我们能从不同角度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发生了漫反射.
解答:解:A、凸透镜也叫会聚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故A错误.
B、根据折射规律可知: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故B错误.
C、平面镜成的像不可用光屏接收,因为是虚像.故C错误.
D、电影银幕粗糙是为了利用光的漫反射,使不同地方的观众都能看到图象.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光学一些知识点的综合了解和掌握,是中招的热点.
17、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在光的折射现象中,折射角一定小于入射角 B、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因而物体经凸透镜所成的像总是缩小的
C、无论物体离平面镜远或近,它在平面镜中所成像的大小始终不变 D、凹面镜对光起发散作用,凸面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考点:光的折射规律;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凸面镜和凹面镜;凸透镜的会聚作用。
分析:(1)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透明介质,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其他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垂直入射时不改变方向.
(2)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3)凸透镜成像情况:可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可以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4)平面镜成像特点:正立的虚像、物像等大、物像和镜面等距、物像和镜面连线垂直.
(5)凹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凸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解答:解:A、光从其他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不符合题意.
B、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凸透镜可以成放大的、等大的、缩小的像.不符合题意.
C、平面镜成像的大小跟物体大小有关,跟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没有关系.符合题意.
D、凹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凸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不符合题意.21cnjy
故选C.
点评:(1)掌握光的折射规律.
(2)正确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3)掌握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4)掌握凹镜和凸镜对光线作用.
18、下列光学元件中,能使光线会聚的一组是( )21cnjy
A、凸透镜,凹透镜 B、凸透镜,凹面镜
C、凹透镜,凸面镜 D、凹透镜,凸面镜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各种光学元件对光线的作用,是一道光学基础题.
19、下列透镜中,对光有会聚作用的有( )
21cnjy
A、一种 B、两种
C、三种 D、四种
考点:透镜及分类;凸透镜的会聚作用。
分析: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做凸透镜,而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做凹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解答:解:根据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形状特点可知,第一种是凹透镜,第二、三、四种是凸透镜,
并且凸透镜对光线有聚作用,所以可以对光有会聚作用的有三种,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透镜的分类及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
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因此通过凸透镜的光都一定会聚在焦点上 B、凸透镜有一个焦点,凹透镜有两个焦点
C、不论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经过透镜光心的光线方向不改变 D、光线经过凹透镜后一定不可能相交于一点
考点:主光轴、光心、焦点和焦距;凸透镜的会聚作用。
专题:压轴题。
分析:在选项A中,虽然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并不一定会聚到焦点或一点,而是指光线通过凸透镜折射后,
折射光线比原来的入射光线沿原方向传播更偏近主光轴,使它的光束变窄、变收缩.
在选项B中,凸透镜有两个焦点,且都是实焦点,凹透镜有两个虚焦点.
在选项D中,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21cnjy
解答:解: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并不一定会聚到焦点或一点,所以A选项是错误的;
凸透镜有两个实焦点,而凹透镜有两个虚焦点.所以B选项是错误的;
因平行光线经凹透镜后的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一点上,所以D是错误的.
而不论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经过透镜光心的光线方向都不会改变,所以C是正确的.
故选C.21cnjy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线发散作用.
三、解答题(共9小题)
21、太阳光穿过浓密的树叶孔隙,在地面上形成明亮的光斑;当太阳光正对凸透镜,有时也能看到一个明亮的光斑.前者光斑的形成说明 光沿直线传播 ,后者光斑的形成说明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
考点: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凸透镜的会聚作用。
专题:简答题。
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①小孔成像是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
②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于一点.
解答:解:茂密的树叶间的空隙相当于小孔,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在地上形成太阳的像,即明亮的光斑;
由于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太阳光可看做是平行光,当太阳光射到凸透镜上时被会聚成又小又亮的光斑,这个又小又亮的光斑即是凸透镜的焦点.
故答案为:光沿直线传播,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21cnjy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光直线传播的应用,以及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的了解和掌握.
22、请在图中加上适当的光学器件,使水平射来的光线能如图改变传播方向.
考点:平面镜对光的作用;光的反射定律;凸透镜的会聚作用。
专题:作图题;答案开放型。
分析:解答此题可从平面镜对光线的反射和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上着手.
光的反射要注意反射角和入射角相等;凸透镜要注意画出主光轴.
解答:解:(1)添加一个平面镜,需要先画出法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法线是两光线夹角的角平分线.再根据法线和平面镜垂直画出平面镜.
(2)根据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入射光线看做是平行于主光轴的一条光线,据此画出主光轴,出射光线就是交于焦点的光线,据此画出凸透镜.
21cnjy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于平面镜和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画图时的虚实线之分.
23、小明在学习了凸透镜后,想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凸透镜具有会聚作用,如果让平行光通过材料、凹凸程度不同的凸透镜,它们对光线的会聚会有什么不同呢?于是小明在实验室用一束平行光分别经过由两种材料做成的凸透镜A、B、C(其中A和C为同种材料)并得到了如图所示的光路图:
(1)比较A和B两凸透镜的光路可得到的结论是:凹凸程度相同时,凸透镜的焦距与 材料 有关.
(2)比较A和C两凸透镜的光路可得到的结论是: 材料相同时,凸透镜的焦距与凹凸程度有关 .21*cnjy*com
(3)本实验用到的实验方法是 控制变量法 .
考点:主光轴、光心、焦点和焦距;凸透镜的会聚作用。
专题:实验题;控制变量法。
分析:(1)观察A、B两个凸透镜,凹凸程度是相同的,材料不同,是探究凹透镜的焦距和材料的关系;
(2)观察A、C两个凸透镜,凹凸程度是不同的,材料相同,是探究凹透镜的焦距和材凸透镜凹凸程度的关系;21*cnjy*com
(3)当影响因素是两个时,要探究其中一个因素时,就要采用控制变量法控制另外一个因素一定.
解答:解:(1)A和B两个凸透镜的材料是不同的,而凹凸程度是相同的,由图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不同的,由此得出凸透镜的焦距和凸透镜的材料有关;
(2)A和C两个凸透镜的凹凸程度是不同的,而材料是相同的,由图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不同的,由此得出凸透镜的焦距和凸透镜的凹凸程度有关;
(3)要得到凸透镜和材料和关系,就要控制凸透镜的凹凸程度一定;要得到凸透镜焦距和凹凸程度的关系,就要控制材料一定.这种探究方法就是控制变量法.
故答案为:
(1)材料;(2)材料相同时,凸透镜的焦距与凹凸程度有关;(3)控制变量法.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控制变量法的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是初中物理实验中最重要的探究方法,需要引起注意.
24、晓羽同学利用一个凸透镜、一把刻度尺和几根火柴,完成了两个小实验,请你回答下列相关的问题.
(1)晓羽在太阳光下,把火柴点燃了(如图所示),这种现象说明凸透镜对光有什么作用?
(2)晓羽粗略测出了凸透镜的焦距.请你写出他测量时的主要步骤.
21*cnjy*com
25、 “一滴水珠可能引发一场火灾”,这是危言耸听还是真知灼见?请从光学的角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见解.
考点:凸透镜的会聚作用。21*cnjy*com
专题:简答题。
分析:解答本题需掌握凸透镜也叫会聚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水是透明的,一滴水珠类似凸透镜.凸透镜可以将太阳光会聚一点,这一点就是焦点,温度很高,在一些特定的条件下,容易引发火灾.
解答:解:水珠相当于凸透镜,它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在一些特定的条件下,会因为会聚阳光恰好使易燃物因温度升高而燃烧,发生火灾.21*cnjy*com
点评:此题灵活考查了对凸透镜的会聚作用的理解和应用,要学会分析解答,此题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
26、如图所示,透明玻璃瓶内有一细棉线,细线下端系有一个泡沫塑料小球.请你设计一个实验,在不打开瓶盖和不损坏玻璃瓶的情况下,使瓶内的细棉线断掉.(器材可根据需要自选)
实验方法
实验原理
考点:凸透镜的会聚作用。
专题:方法开放型;设计与制作题。
分析:解决此题要结合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可以将太阳光集中于焦点,使此处的太阳光热量大,温度高,如果能够达到棉线的燃点,即可烧断棉线.
解答:答:实验方法:可以用凸透镜将太阳光会聚到瓶中棉线上;
实验原理:因为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可以把太阳光集中在棉线上,使其温度达到燃点时,即可燃烧断掉.
点评:此题结合实际情况考查了对凸透镜的理解与应用,能够灵活运用透镜特点处理生活中的问题.21*cnjy*com
27、小红学校实验室有一个不知焦距的凸透镜,请你帮它想办法粗略地测出它的焦距.
考点:凸透镜的会聚作用;主光轴、光心、焦点和焦距。21*cnjy*com
专题:简答题。21*cnjy*com
分析:利用凸透镜可把平行光会聚为一点来测量.可在阳光下,用刻度尺测量出凸透镜把阳光会聚为一点时的距离,即为焦距.
解答:解:找一张白纸和一把刻度尺,在太阳光下,移动凸透镜到白纸的距离,是在白纸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点,用刻度尺测出白纸到凸透镜的距离就是该凸透镜的焦距.
点评:本题利用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来测量焦距.
28、一个寒冷而干燥的晴天,一支地质勘测队来到一片散落着枯枝败叶的荒野,附近有一条小河,河边还结着厚厚的冰,他们想休息一下,烧水、做饭,却忘了带火柴和打火机,你能为他们想出办法吗?写出你的设计方法.
考点:凸透镜的会聚作用。
专题:应用题;简答题。
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是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解答:答:可以到河里取一些冰,把冰作成一个冰凸透镜,让太阳光对准冰凸透镜,把干树叶放在冰透镜的焦点上,就可以取火了.
点评:灵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是物理学习的最终目标,要结合生活常识联系物理知识,是近几年中考的热点考题.21*cnjy*com
29、烈日下,小明和几个同学到海滩游玩、烧烤,等到点火时,却发现忘记带火柴了,他们几个的包中只有绳子、玻璃、放大镜、镜子、纸等到物品,请你帮他们想一想,可选用什么器材,用什么方法取火,并简述这样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