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七年级科学下册同步课时练习:1.3 动物的生长时期(第2课时,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七年级科学下册同步课时练习:1.3 动物的生长时期(第2课时,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12-29 17:55: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节 动物的生长时期
第2课时 动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
1.有性生殖的动物,受精方式有  和  两种,胚胎发育方式有    、    和     等。
2.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的本质区别是 ( )
A.能否形成生殖细胞
B.能否产生两性生殖细胞并结合
C.能否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
D.能否进行细胞分裂
3.(2021临沂)图四种动物,其受精方式与其他三者不同的是 ( )

4.卵生动物的卵细胞相对较大,它的主要意义是 ( )
A.卵大含养料多,有利于胚胎发育
B.卵大空间大,有利于胚胎发育
C.卵大抵御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强
D.卵大可以吸收更多的热量
5.对哺乳动物而言,胎生和哺乳的意义在于 ( )
A.有利于后代完善
B.大大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C.有利于母体的产后修复
D.有利于躲避敌害
6.卵生动物与胎生动物的主要区别是 ( )
A.个体发育的起点不同
B.受精作用的方式不同
C.胚胎发育的营养来源不同
D.胚后发育的方式不同
7.下列关于卵胎生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卵胎生这种生殖方式与母体无营养联系,可减轻母体的营养负担
B.卵胎生这种生殖方式胚胎发育受到母体的保护,可提高成活率
C.卵胎生这种生殖方式结合了卵生和胎生的优点,是最高等的生殖方式
D.卵胎生的动物很少,因此是最高等的生殖方式
8.动物的生殖方式多种多样,如图1-3-7所示,水螅生殖时会在侧壁长出一个芽体,芽体不断生长,最终从母体脱落,这种生殖方式属于无性生殖中的    生殖,而草履虫的生殖方式则属于无性生殖中的   生殖。
9.下列生物新个体的产生,属于无性生殖的是 ( )
A.蛙的受精卵发育成蝌蚪
B.变形虫通过分裂产生新个体
C.蛾产下的受精卵发育成蚕
D.母狗产下小狗
10.取出母亲的卵细胞与父亲的精子,在试管中受精并培养成胚胎,移回母亲子宫内,继续发育形成胎儿直至分娩,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试管婴儿技术。与试管婴儿的产生相对应的受精方式和生殖方式分别是 ( )
A.体内受精、胎生 B.体外受精、卵生
C.体外受精、胎生 D.体内受精、卵生
11.眼镜蛇和蝮蛇生殖方式上的不同点:眼镜蛇产出受精卵后通过孵化产出小蛇,而蝮蛇的受精卵在母体内发育为小蛇产出。眼镜蛇和蝮蛇的受精卵发育为小蛇的过程中,需要的营养物质分别来自 ( )
A.卵黄、卵黄 B.卵黄、母体
C.母体、母体 D.母体、卵黄
12.胎生动物比卵生动物更有利于胚胎发育,原因是( )
A.胚胎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和氧气有保障
B.胚胎发育时的温度比较稳定
C.胚胎发育时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比较小
D.以上各项都是
13.科学家发现,灯塔水母是一种不会“死亡”的生物,原因是它发育到性成熟阶段后,又会回复到幼虫。把它切开,甚至打碎,只要有完整的细胞,每个碎片都可以变成一只幼虫。下列关于灯塔水母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它是多细胞生物
B.其细胞具有很强的分化能力
C.碎片变成幼虫属于有性生殖
D.研究它有助于治疗人体病变或坏死的组织
14.小明观察到雌雄牛蛙以“抱对”形式进行繁殖,野兔是以“交配”形式进行繁殖。下列关于牛蛙和野兔生殖方面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牛蛙和野兔都是体内受精的动物
B.野兔的受精卵在子宫内形成
C.胚胎发育所需的营养都来自母体
D.野兔繁殖的后代的成活率比较高
“多莉”绵羊的培育过程如图1-3-8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培育“多莉”绵羊的技术称为  。
(2)丙绵羊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
(3)产生“多莉”绵羊的生殖类型属于     。
鱼类受精卵的孵化受水温影响很显著。下列表格和曲线图(图1-3-9)是某种鱼的受精卵在不同水温中孵化的实验结果。
请根据图、表数据分析回答:
(1)像鱼这样,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属于      。
(2)该种鱼的受精卵在水温为    时平均孵化率最高。
(3)该种鱼的受精卵在水温为18~38 ℃范围内,平均孵化率与水温的关系是 。
(4)水温在18~34 ℃之间时,鱼受精卵平均孵化时间与水温的关系是 。
答案
1、体外受精 体内受精 胎生 卵生 卵胎生
2、B
3、C
4、A
5、B
6、C
7、B
8、出芽 分裂
9、C
10、C
11、A
12、D
13、C
14、D
15、克隆技术 为“多莉”的胚胎发育提供适宜的环境 无性生殖
16、有性生殖 26 ℃ 在18~26 ℃之间,随水温上升,平均孵化率上升;在26~38 ℃之间,随水温上升,平均孵化率下降 鱼受精卵平均孵化时间随水温的升高而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