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2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复习课件(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2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复习课件(共2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30 07:40: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复习
1.了解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发展,知道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
2.掌握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及影响。
单元课标
3.认识现代以来人类的经济生活
单元思维导图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1.中国:
3.现代
1.古代

2.世界其他地区
雏形
2.近代
商人出现,贸易范围,工商食官
工商食官格局被打破
商品在全国范围内流通
城市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商业进一步繁荣
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加深,形成商业网络
国内
对外
1.世界市场
2.商业革命
进一步拓展
初步形成
最终形成
1.世界经济的发展
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
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苏,中)
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经济发展
2.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
2.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
问题2:结合所学知识,与唐长安城比较,北宋东京城商业有哪些变化?
商业有时间限制
坊市分区制(商业有区域的限制)
商业受政府直接监管
城市的政治、军事功能较强
商业打破时间的限制
坊市分区制瓦解(打破区域的限制)
不再受政府直接监管
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丝绸之路

并举


红海
丝绸、瓷器、纸张、茶叶
市舶司
朝贡贸易
广州十三行
知识拓展——“朝贡贸易”
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
起源于先秦,
隋唐已初具规模,
宋元时更加完善,
明代是朝贡贸易发展的顶峰
厚往薄来,倍偿其价
政治上宣扬国威;
经济上满足统治者对于奢侈品的需求
加强中外交流
加重政府财政及人民的负担
(二)世界其他地区的商业贸易
总结——古代商贸的特点?
历史悠久
国内贸易
对外贸易
地区性
国与国、洲与洲
间接
转口
世界市场
开始形成
(雏形)
新航路开辟后
初步形成
早期殖民扩张
基本形成
第一次
工业革命后
最终形成
第二次
工业革命后
促进
巩固、活跃
商品贸易
贸易中心转移
商业经营方式变化
商品种类的丰富
国际贸易格局变化
荷兰、法国、英等
商业强国崛起
贸易规模和
资金流动量大
空 间
内 容
15世纪 16世纪 17世纪 18世纪 19世纪 20世纪
世界市场
重大事件
开始形成
(雏形)
新航路开辟后
初步形成
早期殖民扩张
基本形成
第一次
工业革命后
最终形成
第二次
工业革命后
中国
1368— 明 朝 —1644
1636— 清 朝 1840 — 1912
遭受侵略
对外政策
葡萄牙取得在
濠镜澳的租住权
荷兰和西班牙先后占据台湾岛南部和北部
抗击沙俄
鸦片战争,被迫卷入
海 禁
闭 关 锁 国
二、“商业革命”:近代商业贸易的变化
【知识回顾】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7课 “商业革命”
贸易中心转移
商业经营方式变化
商品种类的丰富
国际贸易格局变化
空 间
内 容
荷兰、法国、英国等
商业强国崛起
贸易规模和
资金流动量大
一、世界经济的发展
(一)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
1.一战前
(1)表现
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不平衡
(2)结果:
一战
2.一战后
(1)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
(2)1929—1922年经济大危机
根源: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
直因:供需矛盾失衡
表现:银行倒闭、企业破产、生产锐减、失业剧增
影响:社会矛盾尖锐
德意日走上法西斯道路
美国罗斯福新政
背景:吸取自由放任教训
特点:开创国家干预经济
的新模式
二战
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20世纪50、60年代加强干预
黄金时期
70年代初经济滞胀减少干预
混合经济
以市场竞争为主,以政府干预为辅
现代科技发达
经济快速增长
固有矛盾没有解决
经济危机时有发生
一、世界经济的发展
(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
1.苏(俄)联的经济发展:
十月革命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战后经济改革
余粮收集制
有利于战争胜利;损害农民利益,导致战后危机
粮食税;租让制,允许私营企业发展
恢复经济;巩固政权
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体制
国家强大,赢得二战。比例失调,生活水平较低。
指令性计划和官僚化管理效率低下、运转不灵。
赫、勃、戈改革失败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
直接过渡,超越生产力水平
间接过渡,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高度集中计划经济有利有弊
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一、世界经济的发展
社会主义革命
新中国成立
建设的曲折发展
改革开放新时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化”——奠定工业化基础
“三改”——建立单一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成功——中共八大、八字方针
失误——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改革
城市:国企改革
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开放:特区-开放区-内地-加入WTO
成就:2010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
2.中国的经济发展:
一、世界经济的发展
(三)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经济发展:
二战后,政治独立
目标:经济独立
加速工业化程
发展国有经济
制定经济计划
自身经济结构问题
西方贸易保护主义
充满挑战
快速发展
反对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建立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源
◆资本主义国家的固有矛盾决定了不可能彻底解决经济危机
◆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结合是经济快速增长的手段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有何特点?
思考点
1、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之一;
2、科学技术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
3、区域集团化加快,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
4、世界贫富分化加剧,经济危机时有发生;
5、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小结
二、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
(一)二战后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1.建立——1947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1)背景:
(2)宗旨:
(3)作用:
(4)不足:
2.发展
(1)目的:
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证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持续增长
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临时适用的多边贸易协定,缺乏法律性的强制措施
——195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扩大生产与贸易,建立更具有活力和永久性的多边贸易体制
三、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
(一)二战后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1.布雷顿森林体系(1947—1971)
——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1.确定国际货币制度
(双挂钩一固定)
2.建立国际金融组织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填写下列表格
重建国际货币制度,以维持汇率的稳定和国际收支的平衡,增强会员国维持经济繁荣的信心
向会员国发放短期贷款,用于进行国际收支调整。
鼓励对外投资,促进战后经济的复苏与发展,成立初期贷款对象集中在西欧国家,后来重点转向发展中国家
向会员国发放中长期贷款,用于恢复和发展经济。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阶段性的国际货币体系
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则是永久性的国际金融组织
1.某国爆发金融危机,该国货币贬值一半以上,该国政府不得不向某国际组织申请紧急贷款来稳定货币。
2.某国发生重大地震后重建需要大量的资金,该国政府除了政府拨款外,还可以向哪个组织申请贷款援助
深化拓展——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两大体系”“三大支柱”
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国际贸易体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
关贸总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