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的历史转折?
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组织路线
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经济决策
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政治路线
以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作为指导思想;确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思想路线
1
2
3
4
转折二:阶级斗争——>经济建设、改革开放;
转折一:“左”倾——>实事求是
转折三:拨乱反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拨乱反正
①平反冤假错案
②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③1982年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即82年宪法)
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重点一 十一届三中全会
2.1979年全国人大修改选举法时,规定人大代表实行差额选举。1980年, 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差额选举的原则。中共十三大首次用党章的形式把实行差额选举的办法肯定下来。中共十七大代表选举,各地的差额比例一般都超过了 15%。这表明(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B.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得以实现C.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开始成为根本政治制度
D
B
针对训练:
1.“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序幕,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这里开始形成……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材料中的“这里”是指( )A.小岗村农民实行“大包干” B.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C.农村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D.深圳等经济特区建立
知识回顾: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有哪几次?实现了几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1927年八七会议
1935年遵义会议
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不正确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指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提出党的总任务是把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工作重心由城市向农村转移
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转移
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向经济建设转移
重点二 经济体制改革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放农村生产力;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
使用权
经营权
所有权
集体
农民
生产资料所有制没有改变
改变了生产经营方式:高度集中的统一经营变为包产到户,分户经营;
改变了产品分配方式:由平均主义分配变为按劳分配;
实质: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推动
核心:逐步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深化改革:①国企改革: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②推进财政、税收、外贸、外汇、价格、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体制改革
(1)由群众自发到政府推动、推广,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从个别地区进行试点试验到全国逐步推广。(3)从农村起步,迅速向城市推进。(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5)由计划经济逐渐走向市场经济。
新时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C
3.1984年11月,邓小平会见外宾说:“农村改革见效鼓舞了我们,说明我们的路子走对了,使我们对进行全面改革增加了信心,也给我们进行全面改革创造了条件,提出了新的要求”。由此可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A.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性质 B.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C.奠定了城市改革的基础 D.加速了对外开放的进程
针对训练:
重点二 经济体制改革
5.《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规定:特区企业雇用的职工,由该企业按其经营的要求进行管理,必要时可以解雇,其手续按照劳动合同的规定办理。这一规定有利于( )A.推进公有制经济主体的建立 B.增强国有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C.确立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的自主权 D.激发工人积极性,提升企业效益
B
C
4.1984年中共中央明确提出,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1993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之后,再延长三十年不变,还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这反映出( )A.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发生质变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化C.农业经济发展障碍得以消除 D.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显著
针对训练:
针对训练:
6. 史料一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史料二 1955年我国正式印制使用粮票。改革开放后,粮票被国家陆续取消,退出了人们的生活舞台。
(1)如何认识史料一中的观点
答案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不矛盾,也不是社会性质的本质区别。
(2)根据史料二,指出废除粮票所说明的问题。
粮票的使用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粮票的废除说明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史料三 以邓小平“南方谈话”为先导,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了中国制度变迁的目标。这堪称中国新时期的第二次思想解放。随着邓小平“南方谈话”,我国对外开放从沿海逐步向内地推进,在地理区域上进一步开放。到2001年12月,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3)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制度变迁的目标”是什么,指出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性事件。
目标: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标志性事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深圳
汕头
厦门
珠海
海南
秦皇岛
天津
大连
烟台
连云港
青岛
南通
上海
宁波
温州
福州
湛江
北海
广州
珠三角
闽三角
长三角
环渤海地区
重庆
万县
宜昌
武汉
九江
塔城
伊宁
瑞丽
河口
东兴
满洲里
黑河
珲春
乌鲁木齐
拉萨
昆明
贵阳
长沙
西宁
银川
呼和浩特
长春
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开放区
沿江开放港口城市
沿边开放城市
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重点三 对外开放
新时期的对外开放是为了引进外资、技术、管理经验等而主动进行的,有利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行。
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经历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的开放,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点面结合;从沿海到沿江,从沿边到内陆,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2001年加入世贸
B
C
针对训练:
7.1979年4月,广东省负责人习仲勋、杨尚昆等在向中央汇报工作时提出,希望中央下放若干权力,让广东在对外经济活动中有必要的自主权。次年5月,中央便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等地设置( )A.民族自治区 B.经济特区 C.特别行政区 D.自由贸易区
8. 从1978年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的领域已逐步扩大到包括5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港口城市、3个三角地带、2个半岛、32个经济技术开发区、28个沿江城市、13个边境城市、52个国家级的高新技术开发区、13个保税区,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总格局。这一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说明( )A.经济体制改革的起步 B.市场经济体制建立C.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D.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重点四 “一国两制”
内涵: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台湾问题
(最初为解决台湾问题)
香港、澳门问题
(在香港问题上首次实践)
区别
因为国共内战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属于国家内政问题;
“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后,允许台湾保留自己的军队。
因为列强侵华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属于外交问题;
港澳回归祖国后,由祖国派驻军队,表明恢复行使主权。
港澳回归的意义:
对港澳:结束列强占领,开创与祖国内地共同发展新纪元.
对祖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对世界:为国际社会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新范例.
理论贡献:是“一国两制”构想运用的结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港澳回归的原因:
根本原因: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关键因素:“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群众基础:港澳同胞心向祖国,渴望回归;
其他因素: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英双方的共同努力。
针对训练:
9.邓小平曾明确指出:“现在进一步考虑,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内部的问题,恐怕也是一个好办法。根据中国自己的实践,我们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办法来解决中国统一问题,也是一种和平共处”。以上材料表明我国对香港实施“一国两制”是( )A.国际社会应该遵循的基本交往准则
B.为了防止外国干涉中国内政而实施C.基于大陆和香港历史、现状的考虑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原则的再体现
C
C
10. 邓小平曾指出,香港问题能够谈成,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是个值得信任的国家”。据此可知,香港回归主要得益于( )A.中国政府的正义立场 B.外交人员的谈判努力C.一国两制的成功实施 D.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
1979年元旦
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后,中国政府积极推动两岸的经济技术交流合作
“九二共识”
海协会与海基会的代表会晤,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后被称为“九二共识”
海协会会长与海基会董事长在新加坡举行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
两位领导人在新加坡会面,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一页
和平统一、两党合作、三通一探;推动“一国两制”原则的酝酿形成
重点五 台湾与大陆关系的演进
1992年11月
《告台湾同胞书》
1993年4月
“汪辜会谈”
叶剑英九条方针
1981年9月30日
习马会
2015年11月7日
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反国家分裂法》,表现了分裂国家、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
《反国家分裂法》
2005年3月
坚持
一个中国原则
和平统一台湾,
但绝不承诺
放弃使用武力
中国对台湾问题的立场:
推动和阻碍祖国统一大业的因素
(1)国际反华势力推行“以华制华”战略,谋求其所谓的全球化战略利益与国家利益。(2)“台独”势力采取“公投制宪”、渐进式“台独”、去中国化等措施分裂祖国。(3)两岸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分歧。
(1)两岸人民同宗同祖、血肉相连,两岸文化同根同源、一脉相承。
(2)中国国际地位提高,赢得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3)改革开放,中国综合国力增强,为和平统一大业提供了条件。(4)切实可行的“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5)港、澳回归的成功范例。(6)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7)两岸关系的缓和,经济合作的交流,等等。
1.不利因素
2.有利因素
重点五 台湾与大陆关系的演进
C
D
针对训练:
11.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此举的主要背景是( ) A.一个中国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 B.一个中国原则获得两岸认可C.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D.运用“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
12.《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2016年9月18日,台湾8县市“首长”决定“抱团登陆”,拜会大陆方面相关领导人,且表示认同并将继续坚持“九二共识”,希望两岸交流不要停止。这说明( )A.两岸政治关系获得实质性进展 B.海峡两岸已经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C.“一国两制”获得台湾各界认可 D.推动两岸交流符合两岸人民的利益
重点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邓小平理论形成过程
阶段 过程 主要理论
首次提出
初步形成
成熟并成体系
体系完整
最终形成
1982中共十二大
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7中共十三大
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基本路线
1992邓小平南方谈话
提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992中共十四大
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7中共十五大
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
13.史料一 “外国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绝对不能照搬。”“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邓小平文选》史料二 五代党中央, 毛邓胡江习, 英明来导航, 理论指方向。 ——刘军《旗帜颂》史料一反映了邓小平同志的什么思想?史料二中的“理论”具体指什么?这些理论有何共同特点?
思想:走自己的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点: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都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核心都是实事求是。
针对训练:
14.1978年,邓小平发表谈话支持和推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这两次谈话都 ( )A.完成了拨乱反正 B.推动了工作重心转移C.有利于思想解放 D.深化了经济体制改革
C
B
针对训练:
15. 邓小平家中挂有一幅《双猫图》。一只猫毛色雪白,茸毛轻柔,另一只猫毛色乌黑,黑黑透亮。画的上方,是几行遒劲苍老的题词:“不管白猫黑猫,会捉老鼠的就是好猫。”它生动形象地反映了邓小平理论怎样的思想精髓(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C.“一国两制”、祖国统一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重点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阶段 理论 领导人 解决问题 写入党章 意义/地位
形成 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 建设社会主义、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1997年 中共十五大 指引我国社会主义
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江泽民 建设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 2002年 中共十六大 立党之本、
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科学发展观 胡锦涛 新形势下实现什么 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2007年 中共十七大 集中体现、重大成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17年 中共十九大 (2018年 写入宪法) 继承和发展
最新成果
重要组成部分
行动指南
C
B
针对训练:
16.2002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将“三个代表”思想(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了党章。党中央的主要意图是( )A.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 B.明确坚持社会主义方向C.强化新形势下党的建设 D.进一步解放人们的思想
17.歌曲《走进新时代》唱道:“……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歌词内容,分别对应了中共三代领导人,以三代领导人为核心所形成的理论成果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分别是在下列哪次会议上确定的 ( )
A.遵义会议、中共七大、中共十五大 B.中共七大、中共十五大、中共十六大C.遵义会议、中共十五大、中共十六大 D.中共七大、中共十二大、中共十六大
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1)国民经济快速增长
(2)基础设施建设走在世界前列
(3)教育文化事业、产业
(4)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
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1)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
(2)以联合国为核心发挥积极作用
(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①中国正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变成更具有影响力和作用力的推动者。
②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充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
重点七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18.“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这句话并指出,今天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材料的主旨是( )A.顺应多极化趋势,加强政治、经济合作
B.担当大国责任,建立政治经济新秩序C.尊重文明多样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D.反对霸权主义,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
19.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下列成就属于这个时期的是( )A.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B.毛泽东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C.首次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C
D
针对训练:
单 元 总 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