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第三单元
8 《中国建筑的特征》
同学们,你们一定浏览过不少名胜古迹,见过不少楼台阁宇。那你们了解中外建筑的不同吗?知道中国古代建筑的特智能吗?了解这些建筑中包含着多少历史文化价值吗?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走进梁思成先生的一篇科学论文《中国建筑的特征》,共同领略中国建筑的永恒魅力吧。
课程导入
课程导入
巴黎圣母院
故宫
阅读文章,了解本文行文特点和结构写法,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细读文章,学习本文科普的语言特色,并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深读文章,理解文章关于建筑特征的一些独特论述,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
梁思成(1901—1972),梁启超之子,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后在哈佛大学学习建筑史。1928年回国,创立了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建筑学系。曾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主要著作有《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等。
知人论世
梁思成和林徽因对于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贡献
从1930年到1945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二人共同走了中国的15个省,19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000多处古建筑物,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了全国乃至世界的认识,从此加以保护。比如像赵州大石桥、山西的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等。也正是由于在山西的数次古建筑考察,使梁思成破解了中国古建筑结构的奥秘,完成了对《营造法式》这部“天书”的解读。
二人或单独或合作发表了数部有关建筑的论文和调查报告,林徽因还为署名梁思成的《清式营造则例》一书写了绪论——这是一本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必读的重要工具书。
拓展知识
殷代(yīn) 抱厦(shà) 轴线(zhóu)
墁地(màn) 帷幕(wéi) 柁橔( tuó dūn)
额枋(fānɡ) 戗兽(qiànɡ) 穹宇(qiónɡ)
檩条(lǐn)
字音
任务一: 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2段):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
第二部分(3~13段):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第三部分(14~17段):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文法”)。
第四部分(18~20段):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
任务一: 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思考:细读第二部分,概括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并分析说明的顺序。
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一)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
(二)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
(三)整体上介绍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
任务一: 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思考:细读第二部分,概括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并分析说明的顺序。
(四)斗拱的作用。
(五)“举折,举架”的作用。
(六)屋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
(七)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红色,而且还大量用彩绘来装饰木架部件。
(八)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都有很强的装饰形状或图案。
(九)中国建筑在用材方面的特点。
(一)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
屋顶
主体
台基
任务一: 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二)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
任务一: 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三)整体上介绍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
任务一: 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四)斗拱的作用。
不仅可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还有很高的装饰性。
任务一: 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五)“举折,举架”的作用。
随着举架形成斜坡或者弯曲面。
任务一: 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六)屋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
它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在与其他建筑体系的比较中,飞檐翘翼屋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
任务一: 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七)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红色,而且还大量用彩绘来装饰木架部件。
任务一: 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八)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都有很强的装饰形状或图案。
(九)中国建筑在用材方面的特点。
任务一: 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任务二:品味语言特色
思考:阅读第三部分,仔细体会: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什么?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中国建筑的“文法”即中国建筑特点具有的风格和手法。
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任务二:品味语言特色
思考:文章中说的建筑的“词汇”指的是什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本文用“文法”来比喻建筑的“规矩”,用“词汇”比喻建筑的材料,让人们通过熟悉的文章组成来更好地理解建筑中的各种法式和材料的使用。
任务二:品味语言特色
思考:针对“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一句进行分析:这种“拘束性”和“灵活性”表现在哪里?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拘束性”指建筑物必须严格遵守一定的“文法”,即惯例;“灵活性”是可以在惯例下出现不同的样式。这种特点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一贯的风格,又具有其独特性。
用了比喻的修辞,使得说明生动,让读者易于理解。
任务二:品味语言特色
思考:阅读18~19段,思考: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任务二:品味语言特色
思考:归纳总结科学论文的语言特点。
科学论文与一般的论述类文章和说明文不同,其语言特点十分鲜明,通过阅读本文,你认为科学论文的语言有哪些特点?
首先是语言的精炼和准确;
其次是语言的逻辑性强;
第三是用事实说话;
第四是使用专业语言;
第五,也需要生动,易于理解。
总结
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探讨建筑设计问题,是一篇自然科学论文,属于实用类文本。阅读这种作品,既可得到科学知识的启迪,又可得到科学美感的陶冶。在学习中,我们理清了作者的思路,归纳出了文章的观点,品味了这类文章的语言特点。本课与其他说明文的不同之处在于是“自然科学论文”,此类文章与一般的说明文有明显的区别。通过学习,我们积累了知识,了解了科学语言的严谨和生动,也受到了科学思想精神的熏陶。
随堂练习
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化,除了建筑,陶瓷、园林也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请寻找一些这方面的论著来阅读并谈谈心得体会,如宋末元初蒋祈的《陶记》,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陶埏》,当代学者陈从周的《说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