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3.9 《说“木叶”》 课件(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3.9 《说“木叶”》 课件(共2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29 17:24: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第三单元
9 《说“木叶”》
了解林庚及其科学研究。
把握主要概念,理清文章思路;分析文章例证法、引证法运用的效果。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意。
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学习目标
林庚,字静希。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年少时 “清华四剑客”(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之一。后为北大中文系教授,是著名的“诗人学者”。
林庚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
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少年精神。
知人论世
凡是见过林庚先生的人,都说他仙风道骨,从里到外透出一股清气。他的确是远离尘嚣。他的超然似乎是因为无须介入世俗的纷争……尽管本世纪不乏兼备诗才和学力的通人,但像林先生这样诗性和理性交互渗透在创作和学问之中,并形成鲜明特色的大家却很罕见。
——葛晓音
知人论世
文学评论又叫"文艺评论”,既是指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对各种文学现象进行探讨、体会、评价的科学研究活动,又是指反映这种研究成果的一种文章样式。其任务在于揭示艺术现象中的审美价值和思想意义,探讨艺术创作的方法和规律,以提高文艺创作的水平;还要帮助读者正确理解作品,培养和提高读者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健康的艺术情趣。
文学评论必须对作品有总的评价,并且对这个评价有一定论证过程,但作后就未必对作品要有总评价。
包括诗歌评论、小说评论、散文评论、戏剧评论、影视评论等
文体知识
“说”是一种文体。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写法较灵活。
说木叶:谈谈古代诗歌中的“木叶”这个词,这个形象。
解读标题
袅袅( ) 照浦( ) 褒( )奖
灼灼( ) 亭皋( ) 寒砧( )
涔( )阳 万应锭( ) 言筌( )
窸窣( ) 迢( )远 庾( )信
橘徕( ) 冉冉( ) 陆厥( )
柳恽( ) 桅( )杆
潜力( )
字音
niǎo

zhuó
cén
xī sū
lái
jué
tiáo
rǎn
dìng
gāo
yùn
zhēn
wéi
quán
bāo

qián
任务一:整体感知,概括每段体现作者观点的中心句
第一部分(1-3段): “木叶”形象为诗人钟爱关键在于“木”字。(提出问题)
第1段: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第2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古诗中用“树叶”的十分少见。而“木叶”却发展到了“落木”。指出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如此丰富多彩。
第3段:说明“木叶”发展到“落木”,关键在于“木”字。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
任务一:整体感知,概括每段体现作者观点的中心句
第二部分(4-6段):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及原因。(分析问题)
第4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第5段:说明“木”为什么有这个特征?因为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它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具有感染性、启发性。
第6段: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任务一:整体感知,概括每段体现作者观点的中心句
第三部分(7段):“木叶”与“树叶”一字不同,艺术形象相差千里。(解决问题)
第7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任务二:再读文章,分析文章内容
思考:第一段的重点 主要讲述的内容是什么
作者引用了大量诗句,旁征博引,
提出需要论述对象:“木叶”成为了诗人钟爱的形象。
引用的作用:引出话题
任务二:再读文章,分析文章内容
思考:第二段主要陈述的对象有哪几个 它们的关系如何
木叶、树叶。
“木叶”就是“树叶”,少用“树叶”,常用“树”、“叶”及“落木”。
主要归纳起来就是:用“木叶”舍“树叶”。
任务二:再读文章,分析文章内容
思考:第三段的主要对象有哪些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木叶、落木。
归纳起来就是:用“落木”舍“木叶”。
它的目的是引导读者注意“木”字为诗人们所喜欢的原因。
任务二:再读文章,分析文章内容
思考: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呢?
自屈原始,“木”一直被用在秋风叶落的季节。
任务二:再读文章,分析文章内容
思考:比较诗中“高木”与“高树”有何不同意味?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金秋皓月当空照,凉气充满万山林;西风呼啸连日不停,折断高树扬起沙尘。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高高的树木不幸时常受到狂风的吹袭,平静的海面被吹得不住地波浪迭起。
任务二:再读文章,分析文章内容
思考:比较诗中“高木”与“高树”有何不同意味?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令人有空旷、空阔之感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
——是落叶的景况
——没有落叶的形象
任务二:再读文章,分析文章内容
“高树”则饱满
“高木”则空阔
相似:概念一致
区别:在诗歌中的内涵不一样(“树”则要借助树叶的多来表达饱满的感情,而“木”显得空阔,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任务二:再读文章,分析文章内容
思考:作者举“午阴嘉树清圆”例子的目的?
目的是比较”木“与”树“的不同,而”树“与”叶“的形象之间是十分一致的,以此进一步揭示诗歌形象的暗示性特征。
这样写,能更好地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任务二:再读文章,分析文章内容
思考:比较“木叶”与“落叶”有何不同意味?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凉爽的秋风不断吹来,洞庭湖中水波泛起,岸上树叶飘落。 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桑树的枝条柔柔的垂摆,采下的桑叶翩翩飘落。“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
任务二:再读文章,分析文章内容
意象 诗句 形象 特征 暗示与联想
树叶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午阴嘉树清圆。 饱满、繁茂 绿色、湿润 密密层层
的浓阴
木叶 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空阔、疏朗 微黄、干燥 离人的叹息,
游子的漂泊。
疏朗与绵密的交织。
落叶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风吹叶动, 浓阴绵密 可能碧绿柔软、可能深黄湿润 层层密密、
浓荫满地
落木 辞洞庭兮落木, 去涔阳兮极浦。 无边落木萧萧下。 比木叶更显空阔,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 干燥, 几乎没有叶子 /
拓展材料
古典诗歌常见意象
1.高山、奔流、雄关、沧海、大江、长风等意象
—— 一般与自己的豪情壮志相关。
2.沙漠、古道、落日、寒风、冷雨、梧桐、杜鹃鸟(子规鸟)、芭蕉等
----多抒发凄凉悲伤的思绪和孤独惆怅的感情。
3.冰雪、松、菊、梅、竹
——多用来表达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4.杨柳、兰舟、长亭、关山(月)、鹧鸪鸟等
——多用于挥写离别之苦。
5.春日、清风、明月、泉溪、花草等
——多借此抒发闲情雅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