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15 《答司马谏议书》
第八单元
知人论世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写作背景
王安石变法
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为改变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发动了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的大规模的政治变革运动,史称“王安石变法”,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至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结束。
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也进行了打击和限制。
但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保马法和青苗法),加之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保守派的强烈反对。
写作背景
司马光来信
一心富国强民的王安石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政,这无疑是向当时的传统势力发出宣战,身处风口浪尖的王安石甚至遭到了欧阳修、苏轼兄弟等名家的集体抵制。
熙宁变法第二年,与王安石共事多年的司马光以书信形式写了3000字的《与王介甫书》,表达反对意见,劝说王安石放弃变法,并在得不到王安石回应的情况下,紧接着写了《与王介甫第二书》《与王介甫第三书》。
信件内容主要是从五个方面针对刚开始推行的各项改革措施,向王安石变法提出反对意见:“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
解读标题
答司马谏议书
答复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当时任右谏议大夫(负责向皇帝提意见的官)。
书信,司马光任翰林学士时,写信给王安石反对变法。
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guō),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辩。
某:草稿中用以代指本人名字。
蒙教:承蒙您赐教(指来信)。
游处:同游共处,交往。
所操之术:所持的政治主张。操,持。术,方法,主张。
强聒:硬在耳边啰嗦,强作解说。聒:语声嘈杂。
不蒙见察:不能被你理解。
略上报:简单的回信。
辩:通“辩”,分辩,辩白。
任务一:初读文章,理解文意
重(chóng)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jì)君实或见恕也。
重念:又考虑到,又念及到。
视遇厚:看重,重视,视遇:看待。
反覆:指书信往返。
卤莽:简慢草率
辩:通“辩”,分辩,辩白。
具道所以:详细地说出我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
冀:希望
见恕:原谅我。
任务一:初读文章,理解文意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盖:发语词,表推测。
尤:尤其,特别。
名实:名和实(是否相符)。
明:明确。
天下之理得矣:天下的根本道理就清楚了
见教:指教我
侵官:变法中添设新官,侵夺原来官吏的职权。
生事:派人到各地推行新法,生事扰民。
征利:设法生财,与民争利。
拒谏:朝中有反对的意见,拒不接受。
致:招致。
怨谤:怨恨非议。
任务一:初读文章,理解文意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 pì)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fěi)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以谓:以为,认为。
受命:接受命令。
人主:君主。
议法度:议定法令制度。
修:修正,修订。
授:交付,交给。
有司:有关部分,专责官吏。
不为:不是,不算。
举:实行。
辟邪说:批驳不正确的言论。辟,批驳,驳斥,排除。
难壬人:排斥巧辩的佞臣。难,排斥。壬人,善于巧言献媚的人。
怨诽:怨恨非议。
固:本来。
任务一:初读文章,理解文意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xū)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习:习惯。
苟且:暂且,得过且过。
不恤:不忧虑,不顾念。
同俗自媚:符合世俗,献媚讨好。
量:计量,考虑。
何为:为什么,怎么会
汹汹然:形容声势浩大或凶猛。
盘庚之迁:商王盘庚迁都到殷。
胥怨:全都抱怨。胥:皆。
非特:不仅仅。
任务一:初读文章,理解文意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duó)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度:计划。
度义:考虑(到事情)适宜。
是:意动,认为正确。
可悔:值得反悔的地方。
膏泽斯民:施恩惠给人民。
不事事:不做事,无所作为。
守前所为:守着以前的成法、作为。
知:领教,认可。
不任:不胜,承受不起。
区区:小,自称的谦辞。
任务一:初读文章,理解文意
一.写信原因和目的
二.批驳保守派指摘
三.表明改革坚定态度
驳“侵官”
驳“生事”
驳“征利”
驳“拒谏”
驳“致怨”
短小精悍
结构严谨
层次清晰 驳论典范
答司马谏议书
四.书信常规自谦结尾
举“盘庚迁都”
任务二:梳理文章思路
1、语气委婉严正,不涉私人意气,不屈从反对意见。
2、先立后破,立论与驳论相结合。
3、举例论证与当下论证相结合。
4、当下现状与历史事实相结合
5、排比句式与反问句式相结合。
任务三:分析驳论特色
“财利不以委三司而自治之,更立制置三司条例司。”
“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侵官
司马光的“攻”与王安石的“驳”
“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成者毁之,弃者取之,矻矻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生事
司马光的“攻”与王安石的“驳”
“首建制置条例司,大讲财利之事,又命薛向行均输法于江,淮,欲尽夺商贾之利,又分遣使者散 青苗钱于天下而收其息,使人愁痛,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征利
司马光的“攻”与王安石的“驳”
“或所见小异,微言新令之不便者,介甫辄艴然加怒,或诟骂以辱之,或言于上而逐之,不待其辞之毕也。明主宽容此,而介甫拒谏乃尔,无乃不足于恕乎 ”
“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拒谏
司马光的“攻”与王安石的“驳”
“士大夫在朝廷及自四方来者,莫不非议介甫,如出一口;下至闾阎细民、小吏走卒,亦窃窃怨叹,人人归咎于介甫。”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致怨
司马光的“攻”与王安石的“驳”
攻方
连篇累牍,气势汹汹,言辞恳切,语重心长。
驳方
要言不烦,镇定自若,
斩钉截铁,态度坚决。
对比
司马光的“攻”与王安石的“驳”
王安石作为改革派,不规避众议汹汹,坚持变法除弊,是责任担当;
司马光是保守派,担心变法过于激进,危及百姓国家,是责任担当;
苏轼仕途一次受挫因反对变法,二次受挫因支持变法,是责任担当。
为人臣者,胸怀国家,心系百姓,不以政治站位论成败,但以政治追求论高低。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