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下册 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详细解析+考点分析+名师点评)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下册 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详细解析+考点分析+名师点评)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7.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4-02-10 09:01:19

文档简介

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控制变量法是探究物理规律的重要方法之一,在下列探究过程中运用了这一方法的是(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用小磁针的偏传说明磁场的存在
B、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要保持电压一定
C、根据电灯是否发光,来判断电路中是否有电流的存在
D、用磁感线描述条形磁体和蹄形磁体的磁场
2、宇航员预计在即将升入太空的“神舟六号”飞船实验舱内做一系列科学实验.下列实验操作不能在太空中进行的是(  )
A、用弹簧测力计测力
B、奥斯特实验
C、凸透镜成像实验
D、阿基米德原理实验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太阳辐射的紫外线对人身体只有害处,没有好处
B、欧姆发现电流周围有磁场
C、大铁块的密度一定比小铁块的密度大
D、噪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4、关于磁体和磁场,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悬挂起来的小磁针静止时,小磁针的北极指向地理的北极附近
B、铁、铜、铝等金属材料都能够被磁化
C、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通过磁场而发生的
D、通电导体周围一定存在磁场
5、关于磁场的知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任何物体在磁体或电流的作用下都会获得磁性
B、磁感线是磁体发出的实际曲线
C、奥斯特实验说明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
D、地球的南北极与地磁场的南北极是重合的
6、关于电磁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磁场是由磁感线组成的
B、磁场对放入其中的小磁针一定有力的作用
C、导体中的负电荷在做定向移动时一定产生磁场
D、利用撒在磁体周围的铁屑可以判断该磁体周围各点的磁场方向
7、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奥斯特发现了电流周围存在磁场
B、磁体之间的作用是通过磁场发生的
C、磁场是人们的一种假设,实际并不存在
D、地球周围的空间存在着磁场
8、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中,能够演示奥斯特实验的是(  )
A、
B、
C、
D、
9、如图所示的奥斯特实验说明了(  )
A、电流的周围存在着磁场
B、电流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C、导线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会产生电流
D、小磁针在没有磁场时也会转动
10、如图所示是有关电与磁实验的装置图,能用来探究影响电流的磁场强弱因素的是(  )
A、
B、
C、
D、
11、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用来研究通电直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的实验装置是(  )
A、
B、
C、
D、
12、课堂上教师做了如图所示的演示实验,同学们根据实验现象得到如下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甲、乙两次实验表明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
B、甲、丙两次实验表明磁场对电流有力的作用
C、甲、丙两次实验表明通电导线周围的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
D、甲、乙、丙三次实验现象共同表明电能生磁,且其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
13、发现通电导体导线周围存在磁场的著名实验是(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托里拆里实验
B、奥斯特实验
C、马德保半球实验
D、焦耳做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
14、为了判断一段导线中是否有方向不变的电流通过,手边有下列几组器材,其中最理想的一组是(  )
A、被磁化的缝衣针和细棉线
B、蹄形磁铁和细棉线
C、小灯泡和导线
D、带电的泡沫塑料球和细棉线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通电导线如果不受磁场力的作用,通电导线一定不在磁场中
B、通电导线在磁场中所受磁场力的方向、磁场方向、电流方向三者一定互相垂直
C、磁场方向一定是通电导线的受力方向
D、通电导线受磁力方向一定垂直磁场方向和电流方向所决定的平面
16、注意观察、善于发现,正是由于具有这种敏锐的洞察力,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了(  )
A、电流具有热效应
B、电流周围有磁场
C、电磁感应现象
D、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
17、奥斯持实验说明(  )
A、电流与小磁针发生相互作用
B、电流在其周围产生磁感线
C、电流和磁感线发生相互作用
D、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
18、为判断一段导线中是否有直流电流通过,手边若有下列几组器材,其中最为方便可用的是(  )
A、小灯泡及导线
B、铁棒及细棉线
C、带电的小纸球及细棉线
D、被磁化的缝衣针及细棉线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9、关于电流的磁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导线中有电流通过,导体周围立即产生磁场
B、导线中有电流通过,导体周围稍后产生磁场
C、电流产生的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同
D、将导线变成U形,通电后所产生的磁场的磁感线分布与U形磁铁相似
20、奥斯特实验证明了(  )
A、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B、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磁体
C、电流周围存在着磁场
D、电流周围存在着磁感应线
二、填空题(共5小题)
21、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 _________ 发现:当导线通电时静止在旁边的小磁针会发生偏转,这说明通电导体周围存在 _________ .
22、1820年,丹麦科学家 _________ 通过实验发现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着磁场.电流的磁场方向跟 _________ 有关.
23、 _________ 半球实验有力地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丹麦科学家奥斯特第一个通过实验发现电流周围存在着 _________ .
24、如同所示,小纸片在发声的喇叭上跳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 _________ 产生的:如图所示,用吸管向两乒乓球中间吹气,可观察到两乒乓球 _________ :如图所示的现象说明通电导体周围 _________ .
25、2007年10月,法、德两位科学家因发现巨磁电阻效应而获得该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所谓巨磁电阻效应是指一个微弱的磁场变化可以在巨磁电阻系统中产生很大的电阻变化.基于巨磁电阻效应原理制成的电脑读取器,可以将细小的 _________ 转换成不同的电阻,使读取器在一定电压下产生不同的 _________ ,从而获取信息.根据该效应开发的小型大容量硬盘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全世界几乎所有的电脑、数码相机、MP3播放器等都流动着这个物理效应的“幽灵”.
三、解答题(共5小题)
26、(1)在初中两年的物理学习中,同学们使用了多种测量仪器,各种仪器使用前,首先应弄清楚该仪器的量程、分度值以及零刻度是否到位,再进行测量读数.观察下面两图按要求回答问题,并把答案填在横线上.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①左图中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35℃到 _________ ℃,所测患者的体温是 _________ ℃.
②右图中量程为3V的电压表每小格表示的值是 _________ V,所测电压值为 _________ V.
(2)根据下面两图演示的实验现象,请你分别说明反映了什么物理规律.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①左图的奥斯特实验,说明了 _________ .
②右图的小孔成像实验,说明了 _________ .
27、在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发现指针的位置如图(a)所示,这时应将天平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向 _________ 调,(选填“左”或“右”);(b)图实验表明: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着 _________ ;在(c)图中,当金属夹从电阻丝上的某点,沿电阻丝向右移动的过程中,小灯泡亮度逐渐变暗.这可以表明导体电阻的大小跟导体的 _________ 有关;(d)图所示的均匀杠杆,刻度线间距离相等.将杠杆调节到水平位置平衡后,在杠杆的P处挂2个钩码,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应在A刻度线处挂 _________ 个钩码.(每个钩码的质量都相等)
28、在“影响扩散快慢的主要因素”的实验中,我们取一个烧杯装半杯热水,另一个同样的烧杯中装等量的凉水,用滴管分别在两个杯底注入一滴红墨水.
看到的现象是:红墨水在热水中比凉水中扩散的快,在很短时间内装有热水的烧杯内的水都变成红色.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得到的结论是:物体内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我们由宏观可见现象(温度)间接推断了微观不可见现象(分子热运动).在物理学习中很多地方用到了这种方法,请你再举一个类似的实验例子.v
实验题目:
看到的现象:
得到的结论:
29、(1)如图所示,木块A的长度是 _________ cm.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如图所示,在玻璃板后面放一支与A完全相同而未点燃的蜡烛,这样做的目的是探究 _________ 的关系.
(3)如图所示是著名的奥斯特实验示意图.观察比较甲、乙两图,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通电导体周围存在 _________ .21世纪教育网
30、请按题目的要求作答
(1)图甲中物块的长度是 _________ cm.
(2)图乙的体温计显示的温度为 _________ ℃,平常我们用体温计测量体温前的必要操作是 _________ .
(3)小宇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蜡烛与光屏分置于凸透镜两侧,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先后把蜡烛衣在如图丙所示的a、b、c、d四点,并分别调整光屏的位置.当蜡烛位于 _________ 点时,屏上出现放大的像; _________ 是这一原理的应用.(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4)图丁奥斯特实验说明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着 _________ .v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21世纪教育网
1、控制变量法是探究物理规律的重要方法之一,在下列探究过程中运用了这一方法的是(  )
A、用小磁针的偏传说明磁场的存在
B、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要保持电压一定
C、根据电灯是否发光,来判断电路中是否有电流的存在
D、用磁感线描述条形磁体和蹄形磁体的磁场
2、宇航员预计在即将升入太空的“神舟六号”飞船实验舱内做一系列科学实验.下列实验操作不能在太空中进行的是(  )
A、用弹簧测力计测力
B、奥斯特实验21世纪教育网
C、凸透镜成像实验
D、阿基米德原理实验
考点:重力;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与读数;浮力产生的原因;阿基米德原理;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
专题:应用题;动态预测题。
分析:升入太空的“神舟六号”飞船与地球上主要不同的是在太空环境中无重力作用,所以凡是与重力无关的测量都可以进行实验;根据这一特点去逐项分析即可.
解答:解:A、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是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在失重情况下,弹簧仍能产生弹力,弹力是不同于重力的另一种性质的力,所以弹簧测力计仍能测量拉力;
B、奥斯特实验是研究通电导线周围是否存在磁场的,通电导线周围的磁场与重力无关,所以奥斯特实验仍能进行实验;
二氧化碳分子不断运动,因此在太空实验室中同样可以实验用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测二氧化碳的性质;故B不正确;
C、凸透镜成像实验是光的折射规律的应用,光的传播与是否有重力没有任何关系,所以也可以进行实验;
D、阿基米德原理实验是由于液体的重力而产生的,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产生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存在着压力差,故该实验需要在重力作用下产生的,而在无重力的太空实验室很难完成该操作;所以D正确.
故选D.
点评:通过比较所涉及的实验,结合题目假设的情境,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判断,体现出对实验中所涉及变化的理解,考查了分析问题的能力.21世纪教育网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太阳辐射的紫外线对人身体只有害处,没有好处
B、欧姆发现电流周围有磁场
C、大铁块的密度一定比小铁块的密度大
D、噪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考点:声音的产生;物理常识;噪声及来源;紫外线;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
分析:物理学习应该从基础知识入手,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蕴含着丰富有趣的物理知识,从细节问题入手,加强基础知识学习,加强物理知识常识的记忆.
解答:解:A.紫外线可以促进人体钙的合成,对人体有益处,但是长时间被紫外照射容易的皮肤癌,不符合题意;
B、发现电流周围存在磁场的是奥斯特,不符合题意;21世纪教育网
C、大铁块和小铁块只是质量不同,密度相同;不符合题意;21世纪教育网
D、噪声也是声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物理知识的基础知识,在学习物理时,因该从物理的基础知识入手,加强理解和记忆.
4、关于磁体和磁场,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悬挂起来的小磁针静止时,小磁针的北极指向地理的北极附近
B、铁、铜、铝等金属材料都能够被磁化
C、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通过磁场而发生的
D、通电导体周围一定存在磁场
考点:磁性、磁体、磁极;磁化;磁场;地磁场;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
分析:此题需要用到的知识有:地磁场,磁化,磁性材料,磁体间的作用规律,电流的磁场.
由于受到地磁场的作用,悬挂的小磁针静止时总是一端指南一端指北,指南的是南极,指北的是北极.
只有磁性材料才能被磁化.
磁极之间的作用都是通过磁体周围的磁场来完成的.
电流周围存在着磁场.
解答:解:A、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地磁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悬挂起来的小磁针受到地磁场的作用,静止时,小磁针的北极指向地磁南极,在地理的北极附近.不符合题意;
B、只有磁性材料才能够被磁化,铁是磁性材料能被磁化,铜和铝不是磁性材料,不能被磁化.符合题意;
C、同名磁极的相互排斥和异名磁极之间的相互吸引都是通过周围的磁场发生作用,所以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通过磁场而发生的,不符合题意;
D、奥斯特实验证明了通电导体周围一定存在磁场,不符合题意;21世纪教育网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灵活运用物理知识解答问题的思维能力.
夯实基础知识很重要,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才能解决比较难的问题.
5、关于磁场的知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任何物体在磁体或电流的作用下都会获得磁性
B、磁感线是磁体发出的实际曲线
C、奥斯特实验说明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
D、地球的南北极与地磁场的南北极是重合的
6、关于电磁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磁场是由磁感线组成的
B、磁场对放入其中的小磁针一定有力的作用
C、导体中的负电荷在做定向移动时一定产生磁场
D、利用撒在磁体周围的铁屑可以判断该磁体周围各点的磁场方向
考点:磁场;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21cnjy
分析:解答本题要弄清磁场的基础知识.
(1)磁场是看不见的,却是真实的客观存在,磁感线是形象、直观地描述磁场的方法,能看见,却是假的;
(2)磁场看不见,可以通过它表现的性质来认识它,基本性质是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
(3)奥斯特实验告诉我们,电流的周围存在磁场,即电可以生磁;
(4)磁场的分布情况可能通过撒铁屑的方法粗略观察,用铁屑可以看出磁场的强弱.
解答:解:A、磁感线是描述磁场的方法,是建立理想模型法,磁场不是有磁感线组成的,故A错误;
B、磁场的基本性质是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故B正确;21cnjy
C、负电荷定向移动可以产生电流,电流的周围存在磁场,故C正确;
D、利用铁屑可以看到磁体周围磁场的分布情况,但看不到方向,磁场方向是人为规定的,故D错误.
故选B、C.
点评:磁场是一种抽象的物质,学习磁场的概念要从客观存在性、描述方法、基本性质,等多方面理解.
7、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21cnjy
A、奥斯特发现了电流周围存在磁场
B、磁体之间的作用是通过磁场发生的
C、磁场是人们的一种假设,实际并不存在
D、地球周围的空间存在着磁场
考点:磁场;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
分析:要求掌握奥斯特实验的历史意义,磁场和地磁场的基本知识.
解答:解:A、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周围存在磁场,第一个发现了电与磁之间有联系,正确.
B、磁体的周围存在磁场,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通过磁场发生的,正确.
C、磁场是看不见的,但它是一种物质,是一种客观真实存在,磁感线不是真实存在的,本选项不正确.
D、地球也是一个大磁体,周围空间存在磁场,正确.21cnjy
故选C.
点评:奥斯特实验说明电流的周围存在磁场,即电可以生磁,法拉第的实验说明了电磁感应现象,即磁可以生电;
磁场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物质,磁感线是描述磁场的一种建立理想模型法,磁感线是假的不存在;
地球周围存在磁场,地磁南北极与地理南北极相反,且不重合.21cnjy
8、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中,能够演示奥斯特实验的是(  )
A、
B、
C、
D、
考点: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
专题:图析法。
分析:(1)奥斯特实验揭示了电和磁之间的联系,证明了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磁场的方向和电流的方向有关;
(2)奥斯特的实验装置应该有电源、导线和小磁针,无需电流表等其他器材.
解答:解:A、通电后,导体棒在磁场中发生运动,是研究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磁场力的,不符合题意;
B、导体棒在磁场中运动时,电流表中产生了感应电流,即用来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不符合题意;
C、该实验是为了研究电磁铁的磁性特点的,故该选项也不符合题意;
D、通电导线放在小磁针上方时,小磁针会发生偏转,它是研究电流的磁效应的,是奥斯特实验,符合题意;
故选D.21cnjy
点评:本题考查了电与磁中的几个重要实验,需要学生掌握每个实验的特点及相关器材,加以辨认.
9、如图所示的奥斯特实验说明了(  )
A、电流的周围存在着磁场
B、电流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
C、导线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会产生电流
D、小磁针在没有磁场时也会转动
10、如图所示是有关电与磁实验的装置图,能用来探究影响电流的磁场强弱因素的是(  )
A、
B、
C、
D、
考点: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
分析:从实验装置及实验现象中可得出实验内容,则可得出各装置的目的.
解答:解:A、演示的电磁感线现象,A错.
B、通电后小磁针发生了偏转,说明电流周围存在磁场,但不能说明磁场的强弱,B错.
C、由于线圈的匝数不同,则可看到吸引的铁钉的个数不同,即磁性强弱不同,故C对.
D、演示通电导线在磁场中的运动,D错.
故选C
点评:有关电和磁的实验比较多,应注意记清实验的目的及意义.
11、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用来研究通电直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的实验装置是(  )21*cnjy*com
A、
B、
C、
D、
考点: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
分析:本题考查几个常见实验原理图,在学习中注意掌握.
解答:解:A、通电后小磁针的运动可以显示磁场的存在,故能用来研究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故A对.
B、该图是研究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的实验图,故B错.
C、该图为通电线圈在磁场中转动实验图,故C错.
D、该图为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图,故D错.
故选A.
点评:实验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方法,故应注意掌握实验的原理和方法.
12、课堂上教师做了如图所示的演示实验,同学们根据实验现象得到如下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
A、甲、乙两次实验表明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
B、甲、丙两次实验表明磁场对电流有力的作用
C、甲、丙两次实验表明通电导线周围的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
D、甲、乙、丙三次实验现象共同表明电能生磁,且其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
考点: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
分析:本题应仔细观察实验现象,通过比较得出结论.
解答:解:A、甲中通电时小磁针发生了转动,证明甲中有磁场,而乙断开后没有转动,说明乙中没有磁场,即只能通电导线才能产生磁场,A对.
B、甲丙两实验说明了电流反向时对磁针的作用方向不同,无法确定对电流是否有力的作用.B错.
C、甲和丙两次实验中电流反向后,小磁针的转动方向发生了变化,能证明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C对.
D、通过三次实验比较,通电导线能产生磁场,并且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D对.
本题选错误的,故选B.
点评:通电导线的磁场与电流的方向有关,可以由安培定则判出.21*cnjy*com
13、发现通电导体导线周围存在磁场的著名实验是(  )
A、托里拆里实验
B、奥斯特实验
C、马德保半球实验
D、焦耳做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
考点: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物理常识。
分析:解答本题应掌握:电流的磁效应的发现过程.
解答:解: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将通电导体放在小磁针上方时,小磁针会发生偏转,说明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这就是有名的奥斯特实验.
故选B.
点评:了解物理学史可以激发我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学习中要注意积累.
14、为了判断一段导线中是否有方向不变的电流通过,手边有下列几组器材,其中最理想的一组是(  )
A、被磁化的缝衣针和细棉线
B、蹄形磁铁和细棉线21*cnjy*com
C、小灯泡和导线
D、带电的泡沫塑料球和细棉线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通电导线如果不受磁场力的作用,通电导线一定不在磁场中
B、通电导线在磁场中所受磁场力的方向、磁场方向、电流方向三者一定互相垂直
C、磁场方向一定是通电导线的受力方向
D、通电导线受磁力方向一定垂直磁场方向和电流方向所决定的平面
考点: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
分析:根据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的方向与磁场方向、电流方向的关系判断.
解答:解:A、说法错误,当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一致时,虽然在磁场中,但不受力;
B、说法错误,当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夹角不为零,又不垂直时,也受力;
C、说法错误,
D、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的方向与磁场方向、电流方向的关系:通电导线受磁力方向垂直于磁场方向和电流方向所决定的平面
16、注意观察、善于发现,正是由于具有这种敏锐的洞察力,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了(  )
A、电流具有热效应
B、电流周围有磁场
C、电磁感应现象
D、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
考点: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
分析: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了电流周围有磁场.21*cnjy*com
解答:解: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在一次讲课结束时,在助手收拾仪器时,注意到通电导体的小磁针发生了偏转,正是由于他的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了电生磁.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理学史,电流周围有磁场是由奥斯特首先发现的.
17、奥斯持实验说明(  )
A、电流与小磁针发生相互作用
B、电流在其周围产生磁感线
C、电流和磁感线发生相互作用
D、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
考点: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
分析:奥斯特实验内容为:将通电导体放置在小磁针上方时,小磁针会发生偏转;则根据实验的现象及实验中的原理可知正确答案.
解答:解:A、当将电流放在与小磁针平行的位置时,小磁针不会发生偏转,故说明使小磁针发生偏转的不是电流,故A错误;
B、磁感线是人为虚拟的为了形象描述电场的一系列曲线,实际中并不存在,故B错误;
C、产生偏转的原因是电流的磁场与小磁针发生了相互作用,故C错误;
D、小磁针之所以发生了偏转是因为,小磁针处在了通电导线的磁场中,故该实验说明了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奥斯特实验的意义,本实验为重点实验,要求学生要熟练掌握实验的现象及意义.
18、为判断一段导线中是否有直流电流通过,手边若有下列几组器材,其中最为方便可用的是(  )
A、小灯泡及导线
B、铁棒及细棉线21*cnjy*com
C、带电的小纸球及细棉线
D、被磁化的缝衣针及细棉线
考点: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
分析:根据电流的磁效应,电流产生的磁场能使小磁针偏转.
解答:解:一段导线中是否有直流电流通过,可用细棉线把被磁化的缝衣针从中间吊起来,靠近电线,若靠近时不在指南北,则说明导线中有电流,因为通电导线周围有磁场.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通电导线周围磁场的检验.利用了电流产生的磁场能使小磁针发生偏转.
19、关于电流的磁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导线中有电流通过,导体周围立即产生磁场
B、导线中有电流通过,导体周围稍后产生磁场
C、电流产生的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同
D、将导线变成U形,通电后所产生的磁场的磁感线分布与U形磁铁相似
考点: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
分析:本题考查通电导线周围磁场的产生及磁场的分布.
解答:解:电和磁都是同时产生的,即有了电流,在其周围会立即出现磁场,故A对,B错.
C、磁场的方向由安培定则可判,直导线周围的磁感场是以导线为圆心的同心圆,C错.
D、导线变成U形,其磁场仍为绕导线的圆,与U形磁铁不同.D错.
故选A.
点评:电流和磁场总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的不会存在延时性.安培定则要熟记.
20、奥斯特实验证明了(  )
A、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B、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磁体
C、电流周围存在着磁场
D、电流周围存在着磁感应线21*cnjy*com
考点: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
分析:解答本题需掌握奥斯特的电流的磁效应实验的意义.
解答:解:奥斯特将通电导线放于小磁针上方时发现小磁针发生了偏转,说明了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着磁场.
故选C.
点评:奥斯特实验虽然简单,但却是人类将电与磁联系在一起的基础.
二、填空题(共5小题)
21、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 奥斯特 发现:当导线通电时静止在旁边的小磁针会发生偏转,这说明通电导体周围存在 磁场 .
考点:物理常识;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
分析:解答本题应掌握:电流的磁效应的发现过程及其内容.
解答:解:电流的磁效应是由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通过实验得出,其内容为:导线通电时,静止在旁边的小磁针会发生偏转,这说明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
故答案为:奥斯特,磁场.
点评:本题考查电流磁效应的物理学史,物理学史可帮助我们了解物理的发展历程,培养我们学习物理的兴趣,也是考试中经常出现的内容.
22、1820年,丹麦科学家 奥斯特 通过实验发现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着磁场.电流的磁场方向跟 电流方向 有关.
23、 马德堡 半球实验有力地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丹麦科学家奥斯特第一个通过实验发现电流周围存在着 磁场 .
考点:大气压强的存在;物理常识;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
分析:此题是一道基础题目,知道马德堡半球实验是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著名实验,奥斯特发现了电流周围存在磁场.
解答:解: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奥斯特通过通电导线下的小磁针偏转证明了电流周围存在磁场;
故答案为:马德堡,磁场.
点评:对于物理学中的典型实验及其实验对应的物理现象要熟记于心,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4、如同所示,小纸片在发声的喇叭上跳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 振动 产生的:如图所示,用吸管向两乒乓球中间吹气,可观察到两乒乓球 向中间靠拢 :如图所示的现象说明通电导体周围 存在磁场 .
考点:声音的产生;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探究实验;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
专题:实验题;简答题。
分析:(1)声音是由发声体振动产生的;
(2)空气流速越快的地方的压强越小;
(3)小磁针的转动情况可以判断通电导体周围的磁场情况.
解答:解:喇叭发声是纸盆振动产生的,可以通过小纸片的跳动来演示;
用吸管向两乒乓球中间吹气时,两乒乓球的中间位置空气流速快,压强小,所以两乒乓球向中间靠拢;
从图中可以发现通电导线周围的小磁针发生了转动,说明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
故答案为:振动,向中间靠拢,存在磁场.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对一些物理实验说明的物理道理的了解,要会分析,属于基础知识.
25、2007年10月,法、德两位科学家因发现巨磁电阻效应而获得该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所谓巨磁电阻效应是指一个微弱的磁场变化可以在巨磁电阻系统中产生很大的电阻变化.基于巨磁电阻效应原理制成的电脑读取器,可以将细小的 磁场变化 转换成不同的电阻,使读取器在一定电压下产生不同的 电流 ,从而获取信息.根据该效应开发的小型大容量硬盘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全世界几乎所有的电脑、数码相机、MP3播放器等都流动着这个物理效应的“幽灵”.
考点:磁场;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21*cnjy*com
专题:应用题;信息给予题。
分析:(1)巨磁电阻效应的特点:微弱的磁场变化可以导致电阻大小的急剧变化,从而导致电路中电流的变化;
(2)巨磁阻效应自从被发现以来就被用于开发研制用于硬磁盘的体积小而灵敏的数据读出头,电脑、数码相机、U盘、MP3播放器等都是巨磁效应的应用.
解答:解:巨磁电阻效应是指一个微弱的磁场变化可以在巨磁电阻系统中产生很大的电阻变化,据此原理制成的电脑读取器,可以将细小的磁场变化转换成不同的电阻,使读取器在一定电压下产生不同的电流,从而获取信息.
故答案为:磁场变化、电流.
点评:本题为信息给予题,考查学生从文字信息中获得有用信息的能力,从众多文字中寻找答案的能力.
三、解答题(共5小题)
26、(1)在初中两年的物理学习中,同学们使用了多种测量仪器,各种仪器使用前,首先应弄清楚该仪器的量程、分度值以及零刻度是否到位,再进行测量读数.观察下面两图按要求回答问题,并把答案填在横线上.
①左图中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35℃到 42 ℃,所测患者的体温是 39 ℃.
②右图中量程为3V的电压表每小格表示的值是 0.1 V,所测电压值为 2.5 V.
(2)根据下面两图演示的实验现象,请你分别说明反映了什么物理规律.
①左图的奥斯特实验,说明了 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 .
②右图的小孔成像实验,说明了 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1*cnjy*com
考点:体温计的使用及其读数;光直线传播的应用;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电压表的读数方法。
专题:实验题;简答题。
分析:(1)①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35℃~42℃,分度值是0.1℃;
②电压表选3V量程,分度值是0.1V;
(2)①奥斯特实验,揭示了电和磁间的联系,电能生磁;
②小孔成像现象说明了光沿直线传播.
解答:解:(1)①体温计内水银液柱正好指示在39℃上;
②电压表指针指在2后面第5个小格上,因此读数为2V+0.1V×5=2.5V;
(2)①奥斯特实验说明了通电直导线周围存在磁场,磁场的方向与电流的方向有关;
②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小孔成像、影子、日月食都是这种现象造成的.
故本题的答案为:(1)①42、39; ②0.1、2.5;
(2)①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或电能生磁,或电流的磁效应);
②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点评:本题考查了两个常见的测量仪器读数和课本上两个重要的插图,对于测量仪器读数的方法题中已详细说明,对于插图要求在学习的同时要多留意,要明确每个插图揭示的物理道理.
27、在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发现指针的位置如图(a)所示,这时应将天平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向 右 调,(选填“左”或“右”);(b)图实验表明: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着 磁场 ;在(c)图中,当金属夹从电阻丝上的某点,沿电阻丝向右移动的过程中,小灯泡亮度逐渐变暗.这可以表明导体电阻的大小跟导体的 长度 有关;(d)图所示的均匀杠杆,刻度线间距离相等.将杠杆调节到水平位置平衡后,在杠杆的P处挂2个钩码,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应在A刻度线处挂 5 个钩码.(每个钩码的质量都相等)
考点:天平的使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欧姆定律的应用。
专题:计算题;信息给予题;学科综合题;实验探究题。
分析:①根据天平的使用规则:水平放稳,游码归零,左偏右调,右偏左调,左右一样,天平平衡.
②本题为奥斯特的电流磁效应实验,要明确实验的现象及结论.
③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有: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
④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因此,杠杆两端钩码到支点的距离,就是杠杆的两个力臂.可以设出图中杠杆的力与力臂,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通过计算得出结论.
解答:解:(1)图中天平指针向左偏,根据天平的使用规则应该向右调节平衡螺母.
(2)由图可知,放在通电导线下方的小磁针发生了偏转,说明小磁针受到了通电导线力的作用,从而说明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
(3)用导线把电池、小灯泡和一段粗细均匀的电阻丝连接起来.当金属夹从电阻丝的某点,沿电阻丝向右移动的过程中,小灯泡亮度逐渐变暗.同一段电阻丝,材料和横截面积一样,只有长度影响其电阻了.
(4)设每只钩码的重为G,每小格的距离为L,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得,2G×5L=nG×2L,解得,n=5.
故答案为:右;磁场;长度;5.21*cnjy*com
点评:此题考查了天平的使用、电流的磁效应的实验结论,通过控制变量法来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综合性较强,需要牢固掌握各章节基础知识才能解答.
28、在“影响扩散快慢的主要因素”的实验中,我们取一个烧杯装半杯热水,另一个同样的烧杯中装等量的凉水,用滴管分别在两个杯底注入一滴红墨水.
看到的现象是:红墨水在热水中比凉水中扩散的快,在很短时间内装有热水的烧杯内的水都变成红色.
得到的结论是:物体内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我们由宏观可见现象(温度)间接推断了微观不可见现象(分子热运动).在物理学习中很多地方用到了这种方法,请你再举一个类似的实验例子.
实验题目:
看到的现象:
得到的结论:
考点:物理学方法;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分子的运动;扩散现象。
专题:条件开放型;设计与制作题;转换法。
分析: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所谓“转换法”,主要是指在保证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不可见、不易见的现象转换成可见、易见的现象;将陌生、复杂的问题转换成熟悉、简单的问题;将难以测量或测准的物理量转换为能够测量或测准的物理量的方法.
解答:解:实验题目:探究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
看到的现象:静止小磁针上方有一条导线,当导线中有电流通过时,看到小磁针偏转;当导线中没有电流通过时,小磁针又回到原来位置.
得到的结论:通过小磁针的偏转,可确定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
点评:马德堡半球实验可证明大气压的存在;雾的出现可以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影子的形成可以证明光沿直线传播;奥斯特实验可证明电流周围存在着磁场;可以通过电磁铁吸引铁钉的多少来显示电磁铁的磁性强弱;可以通过敲动音叉所引起的乒乓球的弹开来说明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等.
29、(1)如图所示,木块A的长度是 3.03 cm.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如图所示,在玻璃板后面放一支与A完全相同而未点燃的蜡烛,这样做的目的是探究 像与物大小 的关系.
(3)如图所示是著名的奥斯特实验示意图.观察比较甲、乙两图,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通电导体周围存在 磁场 .
30、请按题目的要求作答
(1)图甲中物块的长度是 2.39 cm.
(2)图乙的体温计显示的温度为 36.6 ℃,平常我们用体温计测量体温前的必要操作是 把体温计向下甩几下 .
(3)小宇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蜡烛与光屏分置于凸透镜两侧,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先后把蜡烛衣在如图丙所示的a、b、c、d四点,并分别调整光屏的位置.当蜡烛位于 c 点时,屏上出现放大的像; 投影仪 是这一原理的应用.(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4)图丁奥斯特实验说明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着 磁场 .
考点:刻度尺的使用;体温计的使用及其读数;透镜的光路图;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
分析:(1)刻度尺的使用要首先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要弄清楚体温计的量程和分度值再去读数.
(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物体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时,在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就是利用此原理工作的.
(4)奥斯特实验证明了通电直导线周围存在磁场,磁场方向和电流方向有关.
解答:解:(1)甲图示刻度尺1cm又分为10个小刻度,故最小刻度值为1mm;起始端从零开始,物体长度为2.39cm;
(2)乙图所示的体温计的一个大格表示1℃,里面有10个小格,因此它的分度值为0.1℃.因此它的读数为36℃+0.6℃=36.6℃;
体温计使用前要先向下甩几下,使液柱回落.
(3)在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当物体在c点(f和2f之间)时,在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就是利用此原理工作的.
(4)丁图所示的是奥斯特实验,它说明了在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21*cnjy*com
故答案为:(1)2.39;(2)36.6;(3)c;投影仪;(4)磁场.
点评: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比较多,需要学生全面掌握,灵活运用.一是刻度尺和体温计的正确使用和读数;二是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三是奥斯特实验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