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莱西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90分钟 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发掘出墓葬、房址等遗存,其中多数墓葬无随葬品,有随葬品的墓,随葬品的数量悬殊,少者仅一两件,多者百件以上。这表明当时
A.早期的国家已产生B.贫富分化出现
C. 男性处于统治地位D. 阶级对抗尖锐
2.春秋后期和战国时,各诸侯国纷纷抛弃“用贵治贱”的陈旧观念,礼贤下士,甚至“与
其分土”,形成了“七国虎争天下,莫不招致四方游士”的繁荣景象。这反映出当时
A.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B.社会转型推动人才流动
C.学术下移促进思想解放D.社会动乱鼓舞养士之风
3. “自今已来,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这反映
出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A.皇权至上B. 皇位世袭C. 皇帝独尊D. 中央集权
4.汉武帝设立一官职,其职责是以六条问事。六条之中,有一条针对地方强宗豪右,其余五条针对郡守二千石,监察他们是否存在着不奉诏书、不恤疑狱、选署不平等行为。由此可知,该官职的设立
A.开始提升尚书令的作用B. 成功削弱诸侯王的势力
C.与知州形成了相互制约D.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国家
5.东晋初,高门士族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其弟王敦,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内外相应。某次朝贺,皇帝司马睿请王导与他并排上坐,王导坚决推辞,时称“王与马,共天下”。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
A.两晋政权更迭频繁、政局混乱B. 王氏兄弟已有谋反之心
C. 东晋时期士族当权且影响巨大D. 皇帝善于用人深得民心
6.下图为唐代不同年份人口概况。导致图中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政治局势的动荡B. 税收制度的改革
C. 自然灾害的频繁D. 统治区域的减少
7.下表为东晋至宋朝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简表,表中变化出现的原因是
A. 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B.社会阶层的流动
C. 科举制度的实行发展D. 门第观念的淡化
8.《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
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A. 源于国家统一政治局面B. 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C.得益于政府力量的支持D. 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9.中国古代中原王朝是立足于东亚的农业大国,汉唐农业帝国的立国态势是“头枕三河、
面向西北(草原)”,但是到了宋代、特别是南宋,其立国态势一变而为“头枕东南,面向海洋”。宋代的这一变化基于
A.中央集权的发展B. 民族政权的对峙C.海外贸易的兴起D. 农耕经济的解体
10.《元史'地理志》总结道∶"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
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之内地”。这反映了元朝边疆管理呈现的特点是
A. 与内地一体化B. 尊重各民族习俗C.实行民族分化D.注重继承前朝经验
11.唐代法律规定“奴婢贱人,律比畜产”;宋代中期以后法律上则将“奴婢”之名改为
“人力”“女使”,佃户、雇工、人力、女使等皆为国家“编户齐民”。这表明宋代
A.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B.政府对民众控制力减弱
C. 儒家民本思想得到贯彻D. 封建等级制度走向解体
12.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缝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的上述名言反映
了他
A.提倡个性自由B. 致力于阐释经书字句
C. 反对君主专制D. 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
13.某地洪水为患,消息上报朝廷后,皇帝一方面交代工部尽快抢修溃决的堤防,勿使水患继续扩大另一方面查成户部尽快调度粮食,运往灾区,赈济灾民。幕僚根据皇帝之意,写成诏书,经皇帝确认无误后,直接送至工部、户部等单位执行。材料反映的制度属于
A. 秦汉时期B. 隋唐时期C. 宋元时期D. 明清时期
14. 郑和下西洋是15世纪末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海上探险,然而郑和的航海活动
却只应用于朝贡体系的实施,最终中国失去了作为主体书写世界历史的机会。造成这种遗憾的主要原因是
A. 海禁政策限制 B. 财税收入减少 C. 君主专制阻碍 D. 科学技术停滞
15.军机处成立后,“凡当命将出师征剿情形,皆令以郎函直达。圣神烛照,洞悉机宜,
军机大臣承旨书宜,帅臣等仰凭授算”。这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A.引发中枢机构变化B. 促进决策效率提高
C.推动君主专制加强D.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16.明清时期,江苏南汇、川沙两县盛产棉花,所产粮食仅够当地居民吃两个月,无锡县
“乡民食于田者,惟冬三月”,其余各月均是“抱布贸米以食”。以上现象反映当时
A. 农民固守传统经营方式B. 农民生活困苦濒临破产
C.棉布生产替代了丝纸立D.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很高
17.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这里的“良知”指的是
A.社会的善恶道德标准B. 三纲五常的社会秩序
C.内心固有的是非标准D.外部世界的运行规律
18.这一特权是外国侵略者在中国逞凶肆虐、走私贩毒、进行各种犯罪的护身符。他们可以凭借这一特权在中国杀人越货,横行无忌,而每每逍遥法外。这一特权指的是
A.协定关税B. 片面最惠国待遇C.开放通商口岸D. 领事裁判权
19.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曾国藩组建团练武装“湘军”。湘军以营为单位,先设官,后
由官回本乡招兵,形成了士兵只服从将领、全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的局面。这反映了
A.中国近代化进程受阻B. 列强侵略战争加剧
C. 地方割据局面的形成D. 中央权力逐渐下移
20.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主张奖励民间开矿、制造火轮车、轮船及其他“器皿技艺”,
“准富者请人雇工”,对穷人“宜令做工,以受所值”。其意在于
A.发展资本主义经济B.维护广大民众利益
C.获得西方国家支持D. 解决太平天国危机
21.李鸿章对洋务企业严重依赖外洋煤铁的局面感到十分忧心,呼吁在掌握主权的前提下用西法开采煤铁,认为,“此等日用必需之物,采炼得法,销路必畅,利源自开。”李鸿章意在
A. 引导民间资本开发矿产B.利用近代技术维护国家利权
C.满足民众生活日用所需D.利用西方制度维护清朝统治
22.中国的惨败既意味着东亚残存的天下秩序彻底崩溃,也证明依靠儒学经世致用来达到
富国强兵、立足于民族国家之林的虚妄。其后果是士大夫开始怀疑儒家伦理的可行性,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型亦从此开始。这场“惨败”指的是
A.鸦片战争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甲午中日战争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3.戊戌变法时期,在中西学关系问题上,严复认为中西学为相异的"二",中西学各有体用,“中国之不兴,宗法之旧为之梗也”;而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则认为中西学是相通的“一”,欲证成“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学。这两种观点主要体现
A.二者的阶级属性不同B. 救国思想主张的差异
C. 对待西学的态度迥异D. 宣传变法方式的分歧
24.下表是一学生课堂笔记的片段。据此推断其描述的事件是
※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
※带有盲目排外的行为
※展现中国人民不畏强职的牺牲精神
A.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B.太平天国运动
C.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D. 义和团运动
25.1900年,当满清政府对欧美十一国宜战时,东南各省督抚联合起来形成了“东南互保”,
表示“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此事件产生的影响是
A. 削弱了中央统治B. 东南各省脱离了清政府统治
C. 推动地方民主化D.地方督抚成为列强的代理人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26.(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武帝即位,明和亲约束,厚遇关市,饶给之。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
——《史记·匈奴列传》
材料二
孝武初立,中然罢耻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祥,作诗乐,建封祥,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然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或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凡,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汉书》
材料三
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伤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无几矣。
——《资治通鉴》
材料四
(汉武帝诏)“前有司奏欲益民赋三十助边用,是重困老弱孤独也。……乃者贰师败,军士死略离散,悲痛常在朕心。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恃,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
——《汉书·西域传》
(1)指出材料一、材料二记载了汉武帝哪些方面的事迹。(4分)
(2)指出材料三从哪些方面批评了汉武帝。(4分)
(3)作为史料,材料三、四能否相互印证 说明理由。(4分)
27. (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贫穷田舍汉,……今世作夫妻。妇即客春捣,夫即客扶犁。黄昏到家里,无米复无柴。……里正催鹿调,村头共相催。幞头中子露,衫破肚皮开。体上无祥袴,足下复无鞋。……里正被肺蹴,村头被拳搓。……粗调无处出,还需里正倍(路)。门前见债主,入户见贫妻。舍漏儿啼哭,重重逢苦灾。如此硬穷汉,村村一两枚。
——王梵志《贫穷田舍汉》
材料二
每州各取大历(唐代宗年号)中一年科牢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
——陆资《输范集》卷22《中书奏议·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
(1)根据材料一,推测作者描述的朝代并说明理由。(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陆赞对两税法的看法,如果要全面的评价两税法,你认为还应该
补充哪些内容的史料(6分)
28. (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祖宗设立闱臣,不过文学侍从,而其重亦止于票拟。其委任之权力,与前代宰相绝不相同。夫以无权之官,而欲强做有权之享,则势困必败;以有权之事,而必责于无权之官,其望更难酬,此从来阁臣之所以无完名也。——《明神宗实录》卷511,叶向高奏疏
材料二
军机处,本内阁之分局。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闱,其军事付议政王大臣议类……彝正年闻,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偶直者多,也逼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值缮写,后名“军机处”.
——(清)赵翼《搪曝杂记》卷1
材料三
皇上曰可,臣亦曰可皇上曰否,臣亦曰否。上有忧勤之圣,下无翼赞之贤,此其所以逊于唐、虞也。
——齐周华(1698年——1768年)《唐孙镐讨诸葛际盛檄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阁臣与前代宰相绝不相同”的主要表现。(4分)(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清朝军机处与内阁职能的异同。(6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怎样看待材料三描述的现象。(6分)
29.(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结论
1、慈禧太后阻碍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二、慈禧太后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根据材料,指出你同意哪一结论,并加以解释。(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12分)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