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课件(共54张PPT)+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课件(共54张PPT)+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31 10:09:51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六单元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掌握环环相扣、结构完整的叙述故事情节的方法。
2.能体会和说出邹忌运用设喻进行讽谏的表达效果,懂得古代纳谏除弊、修明政治的道理,并学会这种讲道理的写法。
过程方法目标
3.体会文中对人物的描写之处,能辨析妻、妾、客对邹忌问话回答的细微差别,品味本文生动的叙述和描写特点。
4.能在梳理和理解情节内容的基础上及时背诵全文。
情感态度目标
5.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故事的寓意,运用设喻进行讽谏的写法。
【教学难点】
1.辨析妻、妾、客对邹忌问话回答的细微差别。
2.品味本文生动的叙述和描写特点。
【课时计划】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前听故事,激发兴趣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kūn)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 作品简介
《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国别史汇编,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又称《国策》、《国事》,由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读这本书真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风格,铺陈伟丽,叱咤雄豪,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不小。
2.背景简介
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间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采纳,以施展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招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
3.诵读课文,积累字词
昳(yì)丽 朝(zhāo )服衣冠 窥(kuī )镜 暮(qǐn )寝  
谤讥(bànɡ jī) 间(jiàn )进 期(jī)年  皆朝(cháo )于齐
孰(shú )美 进谏(jiàn ) 寡(ɡuǎ )人
4.划分层次
一(1)邹忌从妻妾客谬赞自己鄙徐公还美这件事中悟出一个深刻的道理---(进谏的缘起)
二(2)邹忌以自己受蒙蔽的事为例,讽谏齐王。(进谏的内容)
三(3)齐王虚心纳谏过程及取得巨大效果。(进谏的结果)
5.概括内容主旨
【点拨】本文记叙了邹忌讽谏齐王,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说明了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同时也告诉人们,不要被一些表面现象蒙蔽,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不犯或少犯错误。
第二课时
三.译读课文,疏通文意
(一)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二)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通假字
1孰视之 孰通熟,仔细
古今异义词
1.今齐地方千里 地方:古义:土地方圆 今义:名词,地点,处所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左右:古义:国君近旁的近臣 今义:方位词
3.明日,徐公来 明日:古义:第二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4.能谤讥于市朝 谤讥:古义:指责,劝谏(中性词) 今义:诽谤,讥讽(贬义词)
5.窥镜而自视 窥:古义:照 今义:偷偷地看
词类活用
1.邹忌修八尺有余 ( 修:长,这里指身高)
2.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服: 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3.私我也 (私:形容词用作动词,偏爱)
4.王之蔽甚矣 (蔽:受蒙蔽,这里的意思是因受蒙蔽而不明。或:(受)蒙蔽)
5.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6.吾妻之美我者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美,认为……美)
7.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用作状语,当面)
一词多义
朝:朝服衣冠(早晨) 入朝见威王(朝廷) 皆朝于齐(朝见)
方:今齐地方千里(方圆) 有朋自远方来(地方) 方出神(正当,正在)
若:门庭若市(好像) 徐公不若君之美(如)
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谁,哪一个) 孰视之(痛“熟”仔细)
私: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偏爱) 念此私自愧(私下)
间:时时而渐进(间或、偶尔) 有何间焉(参与)
于:皆朝于齐(介词,到) 战胜于朝廷(介词,在)
欲有求于我(介词,对,向)
之:孰视之(代词,徐公) 徐公不若君之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暮寝而思之(代词,这件事) 臣之妻(助词,的)
第三课时
四.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1.分角色朗读课文,结构有什么特点?
【点拨】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妙趣横生,采用了一种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
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
邹忌解蔽的三思;
入朝见威王的三比;
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
纳赏后齐国的三变。
作用: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句式整散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
2.邹忌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模拟朗诵妻妾客回答。想想有什么不同?
【点拨】“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妻的回答,”君美甚“语气极尽赞美,表达了对丈夫的偏爱之情。”“徐公何能及君也”妾的回答,不像妻那样热情,表现一种逢迎邹忌欢心的畏怯心情。“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之答,用”不若“用陈述句,语气轻,表现一种敷衍逢迎的态度。三种回答表达了不同人物不同语气和不同心理。
3.面对妻、妾、客的不同赞美,邹忌态度如何?找出相关语句品读。
【点拨】未得意忘形,有自知之明。
4.邹忌如何劝谏齐王的?这样劝谏的好处?
【点拨】 以家事喻国事,先诉说自己的生活小事:妻“私臣” 、妾“畏臣”、客“有求于臣”叙述了自己受蒙蔽的原因。然后推至齐威王的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高最有权势的统治地位“宫妇左右私王”;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最后指出“王之蔽甚矣” 。
好处:以事设喻(现身说法),类比推理将道理,表明自己的意见,语言显得委婉含蓄使人容易接受。
5.你如何看待邹忌的这种做法?
【点拨】 人们常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忠言”为什么一定要逆耳呢?顺耳不是更有利于被采纳吗?现实生活中,我们为什么不学习这种说话艺术,是自己劝谏更加有魅力和效果。
6.齐王纳谏的过程 结果如何?
【点拨】 臣民进谏分三个阶段,发生了三次变化,“令初下,群臣进涑,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渐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这三变生动地反映了这一重大举措的正确性。结果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门庭若市”-------一方面描写进谏人多的场面,一方面说明齐国当时的积弊有许多。
“时时而渐进”-----一方面说明进谏者逐渐稀少,另一方面说明最初的进谏已经取得预期的效果,齐王改革了弊政。
“虽欲言,无可进者”------说明齐王已经完全纠正了缺点和错误,齐国政治清明。
“皆朝于齐”------说明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也从侧面反衬齐王纳谏的巨大成果。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评论作结,深刻提示了只有广开言路,修明政治,才能使国家强盛起来道理。
7.此文告诉了怎样一个道理。
【点拨】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作为领导,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人们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四.品读课文,写作借鉴
1.设喻说理,含蓄委婉
文中写邹忌讽谏,以家事喻国事,以小事与国家大事相类比,将劝谏的意图隐藏于自己与徐公之中,入情入理,让齐威王在拉家常、听故事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就接受了观点,含蓄委婉,说服力和感染力更强。
2.叙事简洁,详略得当
从内容上看,全文可分为两部分:邹忌讽谏和齐威王纳谏。讽谏写得详细,特别是邹忌与城北徐公比美的情节,作者进行了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写;而后来齐威王纳谏之后兴利除弊写得粗略,只是抓住了时间的变化,从“令初下”到“数月之后”,最后至“期年之后”,概括叙述了纳谏的结果。
3.语言精练,繁简适应(三问、三答)
邹忌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同样的内容,不同的表现,只是文字上略有变化。三问,既表现了邹忌的怀疑,又毫无重复之感;三答,语意完全相同,但感彩却大不一样。邹忌向齐威王陈述自己的经历时,用“皆以美于徐公”代替了“美我者”,概括叙述比美的经过,使文章不重复、不啰嗦。
五.拓展延伸,巩固提升
1.本文先写邹忌在与徐公比美的过程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接着写邹忌以 设喻讽谏齐王,最后写 及其结果。邹忌成功说服齐王纳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着这样的启示
【点拨】启示:说话要注意对象,要讲究方式方法,要委婉得体。或:我们在劝说他人时力求语言委婉,用语得体,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得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
2.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什么
【点拨】邹忌劝说齐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从而使齐国内政修明,吸引各诸侯国前来朝见齐王。
3.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 第一节文字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弊纳谏。
B. 第二节文字写齐王纳谏的态度和措施,以及纳谏后取得的巨大成效。
C. “王之蔽甚矣”中的“蔽”指齐王接受“私王”“畏王”“有求于王”者的蒙蔽。
D.邹忌敢于直言进谏,这是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根本原因。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邹忌讽齐王纳谏的目的在于使齐王广开言路,以修明朝政。
B.本文是一篇设喻说理的文章,虚写邹忌之“蔽”;实写“王之蔽甚”。
C.本文连篇运用三层排比的手法,如妻、妾、客;私我、畏我、有求于我;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等等,这种排比结构,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本文有很多值得今人借鉴的地方:如“察纳雅言”的行政风格,“兼听则明”的行事态度,层次递进、排比对称的行文技巧等。
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选文第①段主要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以及邹忌的冷静思考,说明邹忌头脑清醒,不为奉承所 迷惑。
B.选文第③段写齐王下令按上中下等次奖赏进谏的群臣吏民,从“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的反响来看,齐王之“蔽”得到了根本整治。
C.选文第④段写燕、赵、韩、魏皆朝于齐,作者以夸张之语收束全文,意在从正面突出邹忌的治国之才。
D.选文在语言上运用了众多排比句,增加了语言的节奏感,使之朗朗上口,造成了一种步步进逼的语势,给人无可辩驳之感。
板书设计:
比喻类比
妻私臣 宫妇左右私王
皆以美于徐公 妾畏臣 朝廷之臣畏王 王之蔽甚矣
(生活小事) 客求臣 四境之内求王 (国家大事)
以小见大(共54张PPT)
21.邹忌讽齐王纳谏
部编版 九年级下
新知讲解
新知导入
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kūn)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国别史汇编,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又称《国策》、《国事》,由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读这本书真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风格,铺陈伟丽,叱咤雄豪,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不小。
新知讲解




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间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采纳,以施展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招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 )丽。朝/服衣冠,窥( )镜,谓其妻曰:“我/孰( )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kuī
shú




新知讲解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新知讲解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新知讲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 )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 ),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 )进;期( )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Bànɡ jī
jiàn

jiàn




新知讲解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 服衣冠,窥镜, 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长,这里指身高。
光艳美丽。
与……相比怎么样,表示比较。
赶得上,比得上。
照镜子。
早晨。
穿戴。




新知讲解
【译文】邹忌身高八尺多,并且容貌光艳美丽。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新知讲解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即“不信自”,不相信自己。
又。
第二天。
不如,比不上。




【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就又问他的妾:“我同徐公比,谁美?”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呀?”第二天,有客人从外边来,邹忌同他坐着谈话,又问他:“我和徐公谁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
新知讲解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 寝而思之,曰:“吾妻之 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次日,第二天。
同“熟”,仔细。
远远不如。
日落的时候,引申为晚上。
躺着休息,睡觉。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认为我美。
偏爱。
怕。
想要。
对。
新知讲解
【译文】次日,徐公来了,邹忌仔细端详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又照镜子审视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徐公美)。邹忌晚上躺着思考这件事,说:“我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有求于我。”




新知讲解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 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 左右 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拜见。
的确,实在。
认为。
比。
现在。
土地。
古代称面积的用语,方圆。
君主左右的近侍之臣。
没有谁。
全国范围内。
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




【译文】(邹忌)于是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现在齐国的土地方圆千里,一百二十座城,宫中的王后妃嫔、左右侍从没有不偏爱您的;朝廷中的大臣没有不害怕您的;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的:由此看来,大王您被蒙蔽得太厉害了!”




新知讲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 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
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好。
当面指责。名词作状语,当面。
劝谏。
古代帝王、诸侯对自己的谦称,意为“寡德之人”。
这里指“议论”,没有贬义。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
指集市、市场等公共场合。
使……听到。




新知讲解
【译文】齐威王说:“好!”于是发布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上书劝谏我的,可得中等奖赏;在公共场所指责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




新知讲解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 而
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 战胜于朝廷。
宫门前和庭院里像集市一样,形容进谏的人多。门庭,指宫廷。
刚刚。
偶然进谏。间,间或、偶然。
常常,不时。
满一年。
即使。
到齐国来朝见。于,介词,到。
所说的。
在朝廷上取得胜利。意思是内政修明,不需用兵就能战胜敌国。




新知讲解
【译文】命令刚下达,大臣们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一年以后,就是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到这种情况,都到齐国来朝见。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取得胜利。




新知讲解
孰视之( )
同“熟”,仔细
通假字
新知讲解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
明日徐公来
古义: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今义:用含蓄的话指责或劝告
古义:长,这里指身高;今义:修理
古义:第二天;今义:将要到来的下一天
古今异义
新知讲解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今齐地方千里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古义:动词,偏爱;今义:自私
古义:土地方圆;今义:名词,地点,处所
古义:君主左右的近侍之臣;今义:左和右两方面
刺寡人之过者
古义:指责; 今义:尖锐的东西扎入或穿透
新知讲解
朝服衣冠
入朝见威王
皆朝于齐
早晨
朝廷
间或、偶然
参与
朝见
时时而间进
又何间焉
吾妻之美我者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认为……美
漂亮,好看
一词多义
新知讲解
受上赏
上书谏寡人者
上等
送上,进献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谁;哪一个
同“熟”,仔细
新知讲解
皆朝于齐( )
孰视之( )
徐公不若君之美( )
暮寝而思之( )
臣之妻( )
代词,徐公
助词,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
代词,这件事
助词,的
战胜于朝廷( )
欲有求于我( )
介词,到
介词,在
介词,对,向
新知讲解
朝服衣冠( )
吾妻之美我者( )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闻寡人之耳者( )
服,名词作动词,穿戴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美
面,名词作状语,当面
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词类活用
新知讲解
1.省略句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欲有求于我( )
忌不自信( )
与坐谈( )
2.判断句
3.倒装句
省略主语“邹忌”和宾语“客”
(……者也,表判断)
宾语前置“忌不信自”
介词结构后置,“欲于我有求也”
特殊句式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一(1)邹忌从妻妾客谬赞自己鄙徐公还美这件事中悟出一个深刻的道理。
二(2)邹忌以自己受蒙蔽的事为例,讽谏齐王。
三(3)齐王虚心纳谏过程及取得巨大效果
(进谏的缘起)
(进谏的内容)
(进谏的结果)
合作探究
新知讲解




本文记叙了邹忌讽谏齐王,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说明了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同时也告诉人们,不要被一些表面现象蒙蔽,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不犯或少犯错误。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1.分角色朗读课文,结构有什么特点?
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妙趣横生,采用了一种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
作用: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句式整散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吾孰与徐公美?

吾与徐公孰美?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徐公何能及君也?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三问
三答
合作探究
妻私我
客有求于我
妾畏我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三思
王之蔽甚矣
合作探究
上书谏寡人
中赏
谤讥于市朝
下赏
面刺寡人之过
上赏
门庭若市
无可进者
时时而间进
战胜于朝廷
三赏
三变
合作探究
邹忌进谏
妻→私我
妾→畏我
客→求我
齐王纳谏
宫妇左右→私王
朝廷大臣→畏王
四境之内→求王
三比
三赏
三变
三思
三问、三答
战胜于朝廷


家事
国事
合作探究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2.邹忌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模拟朗诵妻妾客回答。想想有什么不同?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妻的回答,”君美甚“语气极尽赞美,表达了对丈夫的偏爱之情。”“徐公何能及君也”妾的回答,不像妻那样热情,表现一种逢迎邹忌欢心的畏怯心情。“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之答,用”不若“用陈述句,语气轻,表现一种敷衍逢迎的态度。三种回答表达了不同人物不同语气和不同心理。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3.面对妻、妾、客的不同赞美,邹忌态度如何?找出相关语句品读。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 寝而思之,曰:“吾妻之 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未得意忘形,有自知之明。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4.邹忌如何劝谏齐王的?这样劝谏的好处?
以家事喻国事,先诉说自己的生活小事:妻“私臣” 、妾“畏臣”、客“有求于臣”叙述了自己受蒙蔽的原因。然后推至齐威王的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高最有权势的统治地位“宫妇左右私王”;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最后指出“王之蔽甚矣” 。
好处:以事设喻(现身说法),类比推理将道理,表明自己的意见,语言显得委婉含蓄使人容易接受。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人们常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忠言”为什么一定要逆耳呢?顺耳不是更有利于被采纳吗?现实生活中,我们为什么不学习这种说话艺术,是自己劝谏更加有魅力和效果。
5.你如何看待邹忌的这种做法?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6.齐王纳谏的过程 结果如何?
臣民进谏分三个阶段,发生了三次变化,“令初下,群臣进涑,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渐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这三变生动地反映了这一重大举措的正确性。结果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合作探究
------ 一方面描写进谏人多的场面,一方面说明齐国当时的积弊有许多。
“门庭若市”
“时时而渐进”
-----一方面说明进谏者逐渐稀少,另一方面说明最初的进谏已经取得预期的效果,齐王改革了弊政。
“虽欲言,无可进者”
------说明齐王已经完全纠正了缺点和错误,齐国政治清明。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说明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也从侧面反衬齐王纳谏的巨大成果。
------评论作结,深刻提示了只有广开言路,修明政治,才能使国家强盛起来道理。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7.此文告诉了怎样一个道理。
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作为领导,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人们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1.设喻说理,含蓄委婉
文中写邹忌讽谏,以家事喻国事,以小事与国家大事相类比,将劝谏的意图隐藏于自己与徐公之中,入情入理,让齐威王在拉家常、听故事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就接受了观点,含蓄委婉,说服力和感染力更强。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2.叙事简洁,详略得当
从内容上看,全文可分为两部分:邹忌讽谏和齐威王纳谏。讽谏写得详细,特别是邹忌与城北徐公比美的情节,作者进行了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写;而后来齐威王纳谏之后兴利除弊写得粗略,只是抓住了时间的变化,从“令初下”到“数月之后”,最后至“期年之后”,概括叙述了纳谏的结果
新知导入
合作探究
3.语言精练,繁简适应(三问、三答)
邹忌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同样的内容,不同的表现,只是文字上略有变化。三问,既表现了邹忌的怀疑,又毫无重复之感;三答,语意完全相同,但感彩却大不一样。邹忌向齐威王陈述自己的经历时,用“皆以美于徐公”代替了“美我者”,概括叙述比美的经过,使文章不重复、不啰嗦。
威王受蔽
(2)
宫妇左右→私王
朝廷大臣→畏王
四境之内→求王
邹忌比美
臣之妻→私我
臣之妾→畏我
臣之客→求我
(1)
威王除蔽
(3)
三令
面刺→上赏
上书→中赏
谤讥→下赏
三变
门庭若市
时时而间进
无可进者
除蔽结果:
(4)
四国朝齐→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新知导入
课堂练习
1.本文先写邹忌在与徐公比美的过程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接着写邹忌以 设喻讽谏齐王,最后写 及其结果。邹忌成功说服齐王纳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着这样的启示
启示:说话要注意对象,要讲究方式方法,要委婉得体。或:我们在劝说他人时力求语言委婉,用语得体,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得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
新知导入
课堂练习
邹忌劝说齐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从而使齐国内政修明,吸引各诸侯国前来朝见齐王。
2.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什么
新知导入
课堂练习
3.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节文字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弊纳谏。
B.第二节文字写齐王纳谏的态度和措施,以及纳谏后取得的巨大成效。
C.“王之蔽甚矣”中的“蔽”指齐王接受“私王”“畏王”“有求于王”者的蒙蔽。
D.邹忌敢于直言进谏,这是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根本原因。
D
新知导入
课堂练习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邹忌讽齐王纳谏的目的在于使齐王广开言路,以修明朝政。
B.本文是一篇设喻说理的文章,虚写邹忌之“蔽”;实写“王之蔽甚”。
C.本文连篇运用三层排比的手法,如妻、妾、客;私我、畏我、有求于我;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等等,这种排比结构,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本文有很多值得今人借鉴的地方:如“察纳雅言”的行政风格,“兼听则明”的行事态度,层次递进、排比对称的行文技巧等。
B
新知导入
课堂练习
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①段主要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以及邹忌的冷静思考,说明邹忌头脑清醒,不为奉承所 迷惑。
B.选文第③段写齐王下令按上中下等次奖赏进谏的群臣吏民,从“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的反响来看,齐王之“蔽”得到了根本整治。
C.选文第④段写燕、赵、韩、魏皆朝于齐,作者以夸张之语收束全文,意在从正面突出邹忌的治国之才。
D.选文在语言上运用了众多排比句,增加了语言的节奏感,使之朗朗上口,造成了一种步步进逼的语势,给人无可辩驳之感。
C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