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庄河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A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大连市庄河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A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29 21:35: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庄河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
语文A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①随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变,物理时空距离影响人们心理效应,审美情感也会改变,用以表达审美情感的审美范畴会发生改变,其中一些会逐渐消亡。
②长达数千年的农业文明时代,生活节奏缓慢,社会结构稳定,社会发展近乎停滞。这种社会形态产生了普遍的思想情感——“思念”与“离愁”,当这种心理效应脱离于具体生活情境,沉淀塑造为人的心理结构的时候,就上升为人们可以交互沟通的审美情感。
③思念和离愁是中国古诗词的重要题材,几乎所有的诗人都写过关于思念离愁的诗,留下许多千古名篇。比如关于思念的诗,“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李白《秋风词》),“月有盈亏花有开谢,想人生最苦离别”(张鸣善《普天乐·咏世》),“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古代交通不便,人与人相见不易,每一次相遇和重逢都要跋山涉水,克服地理空间的限制,因此是那么难得与珍贵。相遇和重逢之后的分离经年累月,在时间的煎熬和发酵中,相思与离愁与日俱增,当这种情感作为文艺主题时,包含着哀伤、幽怨、愁苦、惆怅的一种复杂的美学意像就营造出来了。从人类社会学角度看,思念和离愁是一种人际间的情感联系,可以提供给个体价值的外在确定,因而是闪烁人性光辉的美好典范。
④在当今信息时代,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普及,人们相互间的物理联系发生了剧变,从固定有限的连接到移动即时的连接,从单点垂直的连接到多点普遍的连接,所谓万物互联,即时互通。在时空折叠条件下,通过即时通讯工具人们可以随时与想联系的人联系,或语言文字,或电话视频,在这种交往模式下,思念、离愁无法产生。在时代更迭的交汇期,人们对已有作品中“思念”和“离愁”的美学意象还能够理解和鉴赏,但已不会把它当作文艺表达的主要题材,这是信息时代文艺发展的重要变化。随着信息时代的深入,年轻一代成长,他们可能会不能理解思念和离愁,就会丧失对过去作品的感受力和欣赏力,这时候审美的代际跃迁真正完成。
(节选自陈粤春《当代审美的嬗变与动向》)
材料二:
要推行审美教育,需要创造何种条件?
我以为,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是必要条件。因为审美本身是一种超功利性的活动。
美感的超功利性观点,是康德提出来的,经席勒加以发挥,而为我国许多美学家所认同。王国维说:“美之性质,一言以蔽之,曰可爱玩而不可利用者是已。虽物之美者,有时亦足供吾人之利用,但人之视为美时,决不计及其可利用之点。其性质如是,故其价值亦存于美之自身,而不存乎其外。”(《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蔡元培说:“美以普遍性之故,不复有人我之关系,遂亦不能有利害之关系。”(《美学观念》)鲁迅说:“由纯文学上言之,则以一切美术之本质,皆在使观听之人,为之兴感怡悦。文章为美术之一,质当亦然。与个人暨邦国之存,无所系属,实利离尽,究理弗存。故其为效,益智不如史乘,诚人不如格言,致富不如工商,弋功名不如卒业之券。特世有文章,而人乃以几于具足。”(《摩罗诗力说》)朱光潜则以人们如何对待古松为例,认为除了“实用的”与“科学的”两种态度之外,还有一种“审美的”态度,这种态度是“把全副精神都注到松的本身上面,古松对于他便成了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谈美》)。
但儒家重在政治哲学与伦理哲学,即使对于审美的文学艺术,也总要拉扯到“为君”“为父”的政治伦理上去,使之成为“教训文学”或“教训艺术”,弄得毫无美感可言。在这种思想影响之下,艺术教育也就变成了耳提面命的政治思想教育,却忽视了审美愉悦。而正是这种审美愉悦,才能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这就是艺术的无用之用。
美,是要慢慢欣赏,细细感悟的。朱光潜《谈美》一书最后一篇的题目是:“慢慢走,欣赏啊!”这是引用景物优美的阿尔卑斯山谷中公路标语牌上的话。作者说:“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地急驰而过,无暇一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这是一件多么可惋惜的事啊!”宗白华的美学著作索性就叫作《美学散步》,书前有一篇《小言》,专说散步对美学研究的意义:“散步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行动,它的弱点是没有计划,没有系统。看重逻辑统一性的人会轻视它,讨厌它,但是西方建立逻辑学的大师亚里士多德的学派却唤做‘散步学派’,可见散步和逻辑并不是绝对不相容的。中国古代一位影响不小的哲学家——庄子,他好像整天是在山野散步,观看着鹏鸟、小虫、蝴蝶、游鱼,又在人间世里凝视一些奇形怪状的人:驼背、跛脚、四肢不全、心灵不正常的人,很像意大利文艺复兴时大天才达·芬奇在米兰街头散步时速写下来的一些‘戏画’,现在竟成为‘画院的奇葩’。庄子文章里所写的那些奇特人物大概就是后来唐、宋画家画罗汉时心目中的范本。”这话当然是针对审美感受而言的,但从书本里走出来,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人生的道理,却是实在的。
(节选自吴中杰《审美感受与余裕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心理效应脱离了具体的生活情境,就可能沉淀塑造为人的心理结构,同时上升为人们各种各样的审美情感。
B.信息时代,年轻人通过及时通讯工具产生联系,因此失去了对思念和离愁的理解,促成了审美的代际跃迁。
C.在美感中,人超越自我的囚笼,回到万物一体的人生家园,从而在心灵深处引发一种满足感和幸福感。
D.“美学散步”就是把审美的超功利性与人的精神自由融通起来,树立一种超脱外物的人生态度。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相思和离愁一旦作为文艺主题,其复杂的美学意象,便成了人际间传递哀伤、幽怨、愁苦、惆怅等情感的载体。
B.“美”是不考虑其实用价值的,“美”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这就是说美、美感、审美活动的突出特点是超功利性。
C.人在审美静观中处于一种物我两忘、情景交融的无差别状态,物、我对立关系的消失,意味着对功利的超脱。
D.美是需要慢慢感悟的,表现在具体行动中,就是无计划、无目的、不成系统,这也是宗白华“美学散步”的由来。
3.结合材料,下列表述所涉及内容不符合材料论述范畴的一项是( )
A.信息时代,人们利用及时沟通工具,突破了时空距离的限制;临别赠言使用的场合越来越少,甚至在很多人看来显得多余。
B.青少年学生借助网络博物馆、虚拟现实技术等高科技,自由、便捷地欣赏各类艺术品、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进行重复性审美体验。
C.纸质书从装帧到印刷,比电子书更能体现“书”的内涵,更能满足读者的拥有感;阅读纸质书更能令我们集中意识,沉浸在书中的世界。
D.伴随着消费主义而来的是审美与日常生活的紧密结合,只不过是把文化审美等调制成牛奶、咖啡等快餐食品直接输入到大众头脑中。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色。
5.根据材料,概括出审美超功利性的特征。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非攻①(节选)
鲁迅
“耕柱子!给我和起玉米粉来!”
耕柱子恰恰从堂屋里走到,是一个很精神的青年。
“先生到楚国去?”
“是的。你也知道了?”墨子慢慢的说道:“我们的老乡公输般,他总是倚恃着自己的一点小聪明,兴风作浪的。造了钩拒①,教楚王和越人打仗还不够,这回是又想出了什么云梯,要怂恿楚王攻宋去了。宋是小国,怎禁得这么一攻。我去按他一下罢。”
他看得耕柱子已经把窝窝头上了蒸笼,便回到自己的房里,在壁厨里摸出一把盐渍藜菜干,一柄破铜刀,另外找了一张破包袱,等耕柱子端进蒸熟的窝窝头来,就一起打成一个包裹。衣服却不打点,也不带洗脸的手巾,只把皮带紧了一紧,走到堂下,穿好草鞋,背上包裹,头也不回的走了。
墨子走进宋国的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也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走。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棵大树,看不见一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
“这模样了,还要来攻它!“墨子想。
又走了一天和大半夜,草鞋已经碎成一片一片,穿不住了,包袱里还有窝窝头,不能用,便只好撕下一块布裳来,包了脚。不过布片薄,不平的村路梗着他的脚底,走起来就更艰难。到得下午,他坐在一株小小的槐树下,打开包裹来吃午餐,也算是歇歇脚。远远的望见一个大汉,推着很重的小车,走到墨子面前,歇下车子,叫了一声“先生”,撩起衣角来揩脸上的汗,喘着气。
“这是沙么?”墨子认识他是自己的学生管黔敖,便问。
“是的,防云梯的。”
“别的准备怎么样?”
“也已经募集了一些麻,灰,铁。不过难得很:有的不肯,肯的没有。还是讲空话的多……先生是到楚国去找公输般的罢?”
“不错,”墨子说,“不过他听不听我,还是料不定的。你们仍然准备着,不要指望着口舌的成功。”
管黔敖点点头,看墨子上了路,目送了一会,便推着小车,吱吱嘎嘎的进城去了。
楚国的郢城可是不比宋国:街道宽阔,房屋也整齐,大店铺里陈列着许多好东西。走路的人,虽然身体比北方短小些,却都活泼精悍,衣服也很干净,墨子在这里一比,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真好像一个老牌的乞丐了。
墨子辗转借问,径奔公输般寓所。他拍着红铜的兽环,当当的敲了几下,门丁进去禀他的主人。
公输般吃了一惊,大叫起来,放下云梯的模型和曲尺,跑到阶下去。墨子和公输般,便在院子里见了面。“果然是你。”公输般高兴的说,一面让他进到堂屋去。
“先生这么远来,有什么见教呢?”
墨子拜了两拜,沉静的说道:“我在北方,听说你造了云梯,要去攻宋。宋有什么罪过呢?楚国有余的是地,缺少的是民。杀缺少的来争有余的,不能说是智;宋没有罪,却要攻他,不能说是仁……”
“先生说得很对的。”公输般怅怅的说,“但我已经对王说过了。”
“那么,带我见王去就是。”
公输般知道拗不过,便答应立刻引他去见王。
墨子说停了攻宋之后,时候已是下午,主客都很觉得肚子饿,主人自然坚留他吃午饭——或者已经是夜饭。
“你还不是讲些行义么?”公输般道。“劳形苦心,扶危济急,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他可是君王啊,老乡!”
“那倒也不。线麻米谷,都是贱人做出来的东西,大人们就都要。何况行义呢。”
当主客谈笑之间,午餐也摆好了,有鱼,有肉,有酒。墨子不喝酒,也不吃鱼,只吃了一点肉。
公输般喝过几杯酒,更加高兴了起来。他问道:我舟战有钩拒,你的义也有钩拒么?”
“我这义的钩拒,比你那舟战的钩拒好。”墨子坚决的回答说,“我用爱来钩,用恭来拒。不用爱钩,是不相亲的,不用恭拒,是要油滑的。所以互相爱,互相恭,就等于互相利。现在你用钩去钩人,人也用钩来钩你,你用拒去拒人,人也用拒来拒你,互相钩,互相拒,也就等于互相害了。“
“但是,老乡,你一行义,可真几乎把我的饭碗敲碎了!“公输般碰了一个钉子之后,改口说。
“但也比敲碎宋国的所有饭碗好。”
“可是我以后只好做玩具了。老乡,你等一等,我请你看一点玩意儿”。
不一会,他出来了,手里拿着一只木头和竹片做出的喜鹊,交给墨子,说道:“只要一开,可以飞三天。这倒还可以说是极巧的。”
“可是还不及木匠做的车轮,”墨子看了一看,就放在席子上,说,“有利于人的,就是巧,就是高,不利于人的,就是拙,也就是坏的”。
“哦,我忘记了,”公输般又碰了一个钉子,这才醒过来,“早该知道这正是你的话。”
“所以你还是一味的行义,”墨子看着他的眼睛,诚恳的说,“不但巧,连天下也是你的了。真是打扰了你大半天。我们明年再见罢。”
墨子说着,便取了小包裹,向主人告辞;公输般知道他是留不住的,只得放他走。送他出了大门之后,回进屋里来,想了一想,便将云梯的模型和木鹊都塞在后房的箱子里。
一九三四年八月作
(选自《故事新编》,有删改)
【注】①(非攻)写于1934年,当时现买环境极为险恶,“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急剧上升,国民党政府采取的是“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②钩拒:一种武器,可以钩住敌人后退的船只,可以挡住敌人前进的船只。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详细地描绘了墨子脚上草鞋的变化,由鞋带断三四次,鞋底磨出大窟隆,到最后变成碎片,是为了突出墨子的平民身份。
B.墨子一面兼程去见公输般,一面又吩咐管黔敖做好防御工程,“不要指望着口舌的成功”,可见他缺乏自信。
C.公输般始终瞧不起墨子的平民思想,针对墨子的“行义”,公输般指出那“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
D.这篇小说取材于古人古事,借助历史生活原型表达了对墨子兼爱非攻思想的认同,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时代的思考,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善于写人物对话,无论是墨子与管黔放的对话,还是墨子与公输般的对话,都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B.“老牌的乞丐”“饭碗敲碎”等语句,包含丰富的生活内容,体现了这篇小说语言轻松诙谐的特点,淡化了小说的严肃性。
C.文中楚国的富裕与宋国的贫苦形成反差:楚国人的活泼精悍、衣服干净和墨子的风尘困顿、旧衣破裳形成对比,
D.作品将墨子置于充满激烈矛盾冲突的环境,塑造了一个身体力行、百折不挠、勇于实践自己主张的圣人形象,
8.本文是怎样叙述故事的?这样叙述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
9.本文原名“扶危”,后改名为“非攻”,请结合文本及写作背景,谈谈这样更改的好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燕昭王收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之国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①,则什已者至。人趋已趋,则若己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雎奋击,呴籍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子燕矣。”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②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全,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①嘿:同“默”。②涓人:中涓,掌管宫中扫除之役。此指国君近侍。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B.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C.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D.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自称的谦词,意为寡德即缺少德行之人。
B.“三晋”是战国时赵、韩、齐的合称。春秋末年,韩、赵、齐三卿分晋,故有此称。
C.“追北”指追逐打了败仗向北逃亡的敌兵,与《过秦论》中“追亡逐北”意义相同。
D.“宗庙”指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天子、诸侯、大夫、士立庙仪制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国趁燕国内乱之际,突袭攻破了燕国。燕昭王在国势衰弱时即位。他知道国力弱小,难以轻易洗雪国耻,因此主动请教郭隗,询问复仇的计策。
B.郭隗告诉燕昭王,开创帝业、成就王业,称霸诸侯、亡失国家的君主,各有不同的用人方式;不同的用人方式会招来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结果。
C.古代某国君以重金购求千里马,长久不能如愿。后来他的一位侍从花五百金买回一匹已死千里马的头,结果不满一年,就有三匹千里马送上门来。
D.在上将军乐毅的统率下,本来安逸轻敌的燕国士兵变得极为勇猛,他们攻入齐国都城临淄,把财宝尽数取去。最后齐国只剩两座城池未被攻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
(2)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
14.《孙子兵法》曰:“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燕昭王为了复仇,是怎样“谋定而后动”的?请根据选文加以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送天台僧
贾岛
远梦归华顶注,扁舟背岳阳。寒蔬修净食,夜浪动禅床。
雁过孤峰晓,猿啼一树霜。身心无别念,余习在诗章。
【注】华顶:浙江天台山主峰名。
15.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写诗人梦到天台僧一路远行回到天台山,照应了题目中的“送”,情真意切。
B.第二句追忆了天台僧当时自岳阳乘船赶来的情景,与首句离别形成对比,更显伤感。
C.颔联通过写天台僧的饮食和参禅,为读者塑造了一个严格自律、坚持修行的僧人形象。
D.尾联写天台僧心无别念,唯保留了诗章之好,表达了诗人对天台僧心性淡泊的肯定。
16.本诗的第三联和“杨柳岸,晓风残月”均为写景之句,请从艺术手法和表达情感的角度分析其异同。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泰山记》中描写太阳将出时的景色是:“________,________。”
(2)古人常用香草美人来作为圣主贤相或美好理想的象征,《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用了这样的手法。
(3)《静女》给我们塑造了一位美貌的女子,对于女子的美貌,诗中有两处地方毫不吝啬地进行了赞美,这两处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年初一,河南卫视春晩的舞蹈节目《唐宫夜宴》成功“出圈”,登上微博综艺榜晩会节目类第一的位置。该节目不仅令亿万观众耳目一新,更把国人印象中的传统文化给“舞”得神采奕奕:它用5G、AR技术展示虚拟场景、力求将盛唐的风采和少女的灵动搬上舞台,再现盛唐时期的大国气象和以“唐三彩”为代表符号的唐韵之美,( )。不仅舞蹈表现了赴宴宫女灵动机巧的梳妆打扮以及宫廷夜宴的厚重瑰丽,还以两幅传世名画为背景,收到了凸显作品庄严与大气。信息时代背景下,现代技术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创新以更理想的形式实现了“1+1>2”的综合效应。我们要力求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石,锻造现代文艺的精彩。
18.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B.林冲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
C.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D.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一幅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珠联璧合的文化画卷被展现在大众面前
B.一幅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交相辉映的文化画卷在大众面前展现出来
C.因而为大众描绘出一幅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珠联璧合的文化画卷
D.从而为大众展示出一幅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交相辉映的文化画卷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加以修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乙)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 )人口的名句,(丙)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 ( ),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 , 。”(丁)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这里与《九歌》的关系是( )的。而杜甫之后,黄庭坚又继续了杜甫的发展,写出《登快阁》那首诗中的名句:“落木前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 )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2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流传 奥秘 泾渭分明 偶然
B.留传 奥妙 脉络分明 偶尔
C.流传 奥妙 脉络分明 偶然
D.留传 奥秘 泾渭分明 偶尔
22.文中画线的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23.请补写出文中画横线处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西汉刘向在《说苑》里有言:“不困在于早虑,不穷在于早豫。”意思是,要想不陷入困境,就须提前谋划;要想不至于绝境,就须事先预防。其所表达的正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思想内涵及其重要精神特征的忧患意识。
对于未来发展,你有怎样的“早虑”和“早豫”?请结合自己的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性文章。
参考答案
1.C 2.D 3.B 4.①材料一采用总分式论证结构。
②文章先总写生产生活方式对审美情感的影响,然后分别从农业文明时代和当今信息时代两个角度,论述了思念和离愁这一类审美情感所涉及的的审美范畴和审美价值,从而论证了生产生活方式与审美情感之间的关系。
③采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 5.①审美不寻求直接的实际利益的自我满足。
②审美是人与世界相互交融且无差别(物我合一)的一种关系状态。
③审美是超越一切利害关系之上的纯粹的精神活动。
④审美是以非理性体验活动把握世界的情感方式。
6.D 7.B 8.①按照时间顺序,以墨子的行动为线索叙述故事,这样写使得文章逻辑清晰,层次分明。②使用对话手法叙述故事,无论是墨子与管黔敖的对话,还是墨子与公输般的对话,都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9.①在情节方面,更具概括性(或与文本的内容更吻合)。本文讲述了墨子反对不义战争,为“止楚攻未”积极奔走游说,最终让楚王放弃了攻打宋国的故事;②在形象塑造方面,更能突出人物形象。“非攻”不仅能表现墨子的兼爱、扶危济困,更能突出其反对侵略战争,积极备战与冒死反抗的精神:③在主旨方面,更具现实意义。鲁迅借墨家“非攻”的主张,表达了反对侵略、反抗强暴的意愿。
10.B 11.B 12.C 13.①如果能够卑躬曲节地侍奉贤者,屈居下位接受教诲,那么比自己才能超出百倍的人就会光临。
②如果现在大王真的想要罗致人才,就请先从我开始吧;我尚且被重用,何况那些胜过我的人呢? 14.①知己知彼,借助贤良,以励精图治。
②虚心请教,听取建议,做一位礼贤下士爱才惜才的贤能君王。
③厚待郭隗,以示广纳贤才的真诚态度。
④吸引了大批人才,与百姓同甘共苦,国富兵强,最终战胜别国强大起来。
15.B 16.同:两处都运用了想象(虚写)和借景抒情的手法,以别后清冷之景寄托离别的伤感。异:贾诗运用视听结合,借“雁”“孤峰”“啼猿”“霜”写僧人的凄凉归途,表现对友人的关切和担忧;柳词以列锦(意象组合)的手法,将“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并置,想象别后自己所处的环境,表现自己与恋人分别后的凄苦惆怅。
17. 极天云一线异色 须臾成五采 渺渺兮予怀 望美人兮天一方 静女其姝 静女其娈
18.C 19.D 20.修改为:舞蹈不仅表现了赴宴宫女梳妆打扮的灵动机巧以及宫廷夜宴的厚重瑰丽,还以两幅传世名画为背景,收到了凸显作品庄严与大气的效果。
21.C 22.A 23.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24.例文:
常怀忧患意识
苏辙在其《颖滨遗老传上》中说:“无事则深忧,有事则不惧。”
是啊,具有忧患意识的人,才是真正的有识之士,平安无事时,能居安思危,做好准备,事变发生时,自然不会惧怕;相反的,若平日无忧无虑,事故猝起,又毫无心理准备,则必然惊慌失措,难以应对。
华为老总任正非的忧患意识是“十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是危机感”,比尔·盖茨的忧患意识是“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而李健熙的忧患意识是“三星离破产永远只有一步之遥”。
这些老总们都颇具忧患意识,他们每天都心存危机,如坐针毡,促使自己不停思考,不断创新,永远向前。
在国人眼里,海尔是个很成功、很强大的企业,然而,一位跟踪报道海尔多年的记者却说,在他接触到的诸多企业中,海尔的忧患意识是最强的,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一个16年平均年增长速度达81.6%、年销售收入已突破400亿元、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外都享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能有这样的意识,很值得我们深思。
按照张瑞敏的说法,他们进军中国的战略非常简单——赢家通吃,他们从不给同行留任何一点市场和地盘,只有这样,才不会有丝毫放松和懈怠,实事求是地正视挑战的严峻性,充分估计到竞争对手的力量,向最坏处着想,向最好处努力。
是啊,一个在国内外享有如此知名度的企业,竟然“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保持着这样的忧患意识,让人不由感叹不已,这大约就是海尔不败的原因吧。
英特尔公司是微处理器制造业中的巨无霸,1996年营业额达208亿美元,利润50亿美元,作为英特尔公司的缔造者,格罗芙于1997年12月20日被美国《时代》周刊授予本年度风云人物称号,而这位世界信息产业的巨子,在功成名就之后,也将他的辉煌成就归结为“惧者生存”,即忧患意识,他说只有那些恐惧感强烈,危机感强烈的人才能生存下去。
英特尔公司凭借忧患意识,最大程度的激发了他们的潜能,使其勇气激增到无所畏惧的地步,让人叹服。
是啊,唯有聪明之人,才能善于在逆境下勇敢面对危机感,又善于在顺境中保持忧患意识,促使自己坚持不懈,奋发努力。
所谓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有备无患者,是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