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精品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利用题目、目录、小引,初步了解《朝花夕拾》。
2. 以《五猖会》为例,指导批注式阅读方法。
3. 初步触摸回忆性散文视角交织的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
今天,让我们拾起落英,去聆听鲁迅先生的心灵独语。
二、整体感知
1. 探究《朝花夕拾》书名意蕴。
让我们齐读书名。《朝花夕拾》最初发表在《莽原》上,叫《旧事重提》,谁能说说《朝花夕拾》这个书名比原名多了怎样的意蕴?
明确:运用比喻,显得含蓄,而且富于文采。将情感与内容融合在一起,原书名比较直白。
2. 发现“小引”中藏有的写作背景。
前言是打开书本大门的钥匙。我们从《朝花夕拾》的“小引”中,看看能发现什么?明确:“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表明鲁迅写作此书的原因。
阅读“小引”,找出“纷扰”具体所指。
明确: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的东壁下;中三篇是流离中所作,地方是医院和木匠房;后五篇却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经是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了。
教师稍加补充鲁迅“流离”与“挤出集团”所指的历史事件。需说明的是,鲁迅与“学者们”围绕“三一八惨案”所发生的激烈论战,绝不是不同阵营之争。
无论是鲁迅本人还是“现代评论派”的“正人君子”,他们都是中国现代思想启蒙运动的中坚力量,不可误导学生。
小结:拾取“朝花”,依稀嗅到童年和故乡的芬芳,回忆中的距离帮助作者推开眼前必须面对的事物,让身边的烦恼暂时远去。
3. 理清目录,概览文集内容。
教师结合鲁迅成长经历,交流散文大概内容。引导学生发现:篇目顺序基本上就是鲁迅成长历程的顺序。
小结:回忆是迟暮的花语。当摘下枯萎的花时,留下的不是一声浅浅的叹息,而是一种深深的铭记。一个饱经世事有着深刻思想和鲜明爱憎的中年人,想起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的亲人、朋友、师长的往事,带有更深刻的感情和浓厚的怀恋色彩。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关注书的题目、目录、小引,可以让他们对作者写这部书的缘由、成书的过程、书的主要内容等有全面的了解。
三、批注方法指导及实践
1. 现在大家对这本书有了一个大概的印象,对于经典著作,我们怎样阅读才能有更深的体会呢?教育家徐特立曾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动笔墨,说的就是批注。
在语文学习中,常见的批注方法有:圈点批注和文字批注。每个用心读书的人都会有自己喜欢的批注形式,常见的批注形式有:
(1)用“…”标出文中的关键字词。
(2)用“___”标出文中的关键句子。
(3)用“ ”标出文中的佳妙句,并在句子旁边写出分析评语。
(4)用“?”标出自学时有疑问的地方,并用问句的形式写出疑问。
(5)用“△”标注在想发表感想的地方,并将感想写在“△”之后。
我们已经学了来自《朝花夕拾》的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感受了烂漫的童心,《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五猖会》《无常》等篇目中,也有对鲁迅童年生活的叙述。
现在请大家细读《五猖会》,老师想以这篇文章为例,示范如何做批注。
⑴ 深入细节、联想画面。
例: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
△大家那么早就开始准备,又要搬那么多东西。大伙忙碌的情景从侧面衬托出五猖会吸引人。
△多么天真可爱的画面!我们好像看到一个十多岁的孩子听说要去看自己盼望已久的迎神赛会时,又蹦又跳的兴奋形象。
△作为孩子,最爱的是热闹,因此急切地想去看迎神赛会,总是嫌时间过得太慢。把儿童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2) 进入角色、品味情理
例: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当“我”终于背出了书,大家的高兴溢于言表。而两个“没有”,却写尽了“我”的兴趣。
△多么鲜明的对比啊!就是因为早上父亲要“我”背书的举动挫伤了“我”的童心,让“我”的满怀兴致一扫而空。
(3) 合作批注(小组交流探讨后写下批注再全班交流)。
例:现在看看《陶庵梦忆》,觉得那时的赛会,?真是豪奢极了……这样的白描的活古人,谁能不动一看的雅兴呢?可惜这种盛举,早已和明社一同消灭了。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为什么一再地说那时赛会的盛况,并用了那么多的篇幅介绍?
△为什么是“诧异”而不是“愤怒”“怨恨”?
2. 文章记叙的是儿时“我”和父亲之间一次微妙的冲突。下面,我们围绕主要人物父亲和“我”来进行精彩语句批注。批注任务是:浏览全文,找出能够体现父亲和“我”特点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细节或侧面描写,反复朗读品味,对你感触最深(或存在疑问)的一处进行批注。批注时可批注词句、批注疑问、批注写法、批注自己的感想。
请大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共同分享批注成果,并推荐出精彩的批注。
3. 实物投影仪展示批注,全班口头交流批注,教师适当指导,有感情地再次朗读,并可就势采访学生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事发生。朗读形式:个别读、小组角色读、全班读。
小结:大家的批注做得很认真、小组的合作精神也很不错!特别值得表扬的是能够深入细节,联想画面;进入角色,品味情理。希望大家继续努力!在批注中,我们解读了一个孩子的童心,也解读了孩子对父辈们能够理解自己的深深渴望,鲁迅在成年之后回忆起这段事还历历在目,甚至超越时空的界限,让一百多年之后的我们为之思心徘徊、惆怅不已。
设计意图:阅读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批注让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及时转换为学生的语文素养。批注阅读,是富有创造性地读,具有思辨性地写。选择《五猖会》作为批注阅读的示范,是因为就文本内容和童年这个共同的话题来说,《五猖会》无疑能引起学生产生共鸣,激发阅读兴趣,进而消除对鲁迅作品的阅读恐惧。
四、再读“小引”,发现两个视角、两种表达
1. 朗读小引中对故乡记忆的文字:“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存留。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久别后尝到心心念念的故乡的蔬果,“不过如此”,但“旧来的意味”对于鲁迅来说仍是美好的。这是一种美丽的“偏差”,并且贯穿在《朝花夕拾》的这些文章之中。10篇文章中,“我”作为叙述者,细细探究可知,“我”有时是彼时童年时的自己,有时又是成人以后的自己。
2. 找出《五猖会》中以成人视角叙述的文字,并感受儿童视角与成人视角语言表达的不同。
(1)赛会虽然不像现在上海的旗袍,北京的谈国事,为当局所禁止。
(2)后面列坐着五位太太,却并不“分坐”,远不及北京戏园里界限之谨严。
(3)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明确:(1)(2)两句夹用了杂文笔法,即便在回忆往事时,也不忘针砭时弊。(3)在不动声色中批判了父辈们对儿童心理的不理解。
在本文中,儿童视角的文字,呈现的是富有生活气息和现场感的儿童日常生活片段,语言风格生动活泼,带着儿童般的天真烂漫;成人视角的文字在不经意间表达自己的思考,表现了鲁迅对于民族、文化的反思。
设计意图:《朝花夕拾》由于是回忆性散文,存在现实与回忆两个世界。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初步触摸回忆性散文视角交织的特点,初步发现《朝花夕拾》的言语表达形式。要读懂整本书,我们要继续走入这两个世界和两种心境中,为下一阶段的深入阅读张本。
五、下一阶段阅读任务
下一个阶段,我们可以循着两个世界的入口,继续用心批注,广阅博览,更加读懂《朝花夕拾》,读懂鲁迅。
1. 独立阅读后,小组内进行主题探究活动。备选探究主题:
(1)《朝花夕拾》中的童心世界。
(2)《朝花夕拾》中的人性特点。
(3)《朝花夕拾》中的风物与民俗。
(4)《朝花夕拾》中的反讽与幽默。
(5)《朝花夕拾》中的白描与对比。
2. 精选自己最难懂的一篇,写出自己的阅读困惑以及读懂了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小组主题探究,活动成果交流。
2. 整合小组探究发现,解决阅读困惑,读懂整本书。
◎教学过程:
―、畅谈喜爱篇目
我推荐……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旨在引发学生对一段时间来阅读《朝花夕拾》进行回顾,也是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还能引起喜欢相同篇目学生的共鸣。
二、主题探究,活动交流
鲁迅在评论向培良的小说时曾说:“作者向我们叙述着他的心灵所听到的时间的足音,有些是借了儿童时代的天真的爱和憎……只如熟人相对,娓娓而谈……但是,作者的内心是热烈的,倘不热烈,也就不能这么平静的娓娓而谈了。”鲁迅自己写《朝花夕拾》其实也是这样。让我们跟随各个小组的探究,听鲁迅娓娓道来。
小组展示形式可以多样,朗诵、表演亦可。
1.《朝花夕拾》中的童心世界。
例:在《狗 猫 鼠》中,鲁迅以一个儿童的视角解释了“我”“仇猫”的根源:十岁那年,猫吃了“我饲养着的可爱的小小的隐鼠”,竟然是这样一个原因,单纯得带着不懂事的蛮横。而小时候天真地想看“老鼠成亲”,也直接加深了“我”对猫的仇恨。《阿长与<山海经〉》中对长妈妈的厌烦与肃然起敬、《五猖会》中对迎神赛会的热烈期盼、《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花草昆虫的充满想象力的观察,无不出自一个孩童的天性,洋溢着无私、淳朴的童趣。
教师引导全班学生思考归纳,童心世界能被呈现得如此纯真有趣的原因:善于描摹儿童心理,充满情趣的描写。
2.《朝花夕拾》中的人性特点。
小组可全面综合展示,也可选择同类人性人物进行深入分析。
善美的人性:长妈妈、范爱农、活无常、藤野先生。(具体展开略)
教师引导全班学生思考归纳,这些善良的典型人物能如此深刻撞击我们心扉的原因:长于摄取细节,写出人物神韵;追忆中融入情感。
全班朗读文中以成人视角写的,倾注着对善美人性浓烈感情的文字。
恶的人性:《父亲的病》中的庸医,《琐记》中的衍太太以及《藤野先生》中受军国主义思想影响的日本青年。(具体展开略)
若学生说到了《狗 猫·鼠》中的“御用文人”,教师不做评论,引导学有余力的同学查阅陈西滢当年的言论,让学生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
迂腐的人性:私塾先生、父亲。(具体展开略)
引导学生思考文中“我”的人格,结合事例,小组合作归纳:真诚的情感、分明的爱憎、敢于直面人生的勇气、寻求救国真理的奋斗精神。
3.《朝花夕拾》中的风物与民俗。
例:《朝花夕拾》中回忆童年的散文篇章,将我们带进了一个笼罩着梦幻色彩的江南小城,这里有童话世界一般的百草园,百草园中“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皂荚树、桑椹、木莲、覆盆子……这里有热闹的迎神赛会,有美丽神秘的传说……鲁迅在描写这些乡风乡俗时,那生动的描写,蕴意的介绍,无不显出思念的痕迹。这些对故乡生活的深情描绘,是作者心灵深处埋藏着的柔软一角,是作者灵魂栖居的精神家园。
引导学生思考,鲁迅笔下的风俗描写,总是美好的吗?
明确:在父亲临终前高叫“父亲”,使父亲走得不安宁,对临死的人进行喊魂,其实是民间的一种做法,但这种做法一直让鲁迅内疚和痛苦。鲁迅在《狗 猫 鼠》里描写小时候他床头贴的两张花纸《八戒招赘》和《老鼠成亲》就极具民间色彩,但同时鲁迅也批判过度劳财劳力的礼节,并对中国传统中的送礼吃饭的礼节进行批判。还有《二十四孝图》中的伪孝。
4.《朝花夕拾》中的反讽与幽默。
反讽例:《藤野先生》中表现清国留学生丑态,《父亲的病》中庸医“阔得不耐烦”以及找替罪羊的说辞。(具体展开略)
引导学生思考,反讽与正面抨击相比,哪一个更有力量?
明确:反讽更容易让人接受,也更含蓄地表达不满,在理解了字面含义背后的深意后,让人过目不忘,也更能感受到这刺人的力量。
幽默例:
讽刺的幽默,如:《父亲的病》庸医行骗总用奇特的药引,对于药引“蟋蟀”的要求是“要原配”,作者插入议论说“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是那样可笑,但又确实使人想到封建礼教那一套就是如此虚伪可笑。
辛酸的幽默,如:《藤野先生》中诉说自己因为“物以希为贵”受到优待。
善意的幽默,如:《阿长与〈山海经〉》中以一种“严重” 口吻追述长妈妈那些可笑的缺点,因为作者是如此追念长妈妈;所以这样的幽默是善意的。
5.《朝花夕拾》中的白描与对比。
例:如《范爱农》中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以及对范爱农外貌寥寥几笔描写,就勾勒了一个耿直近于冷酷的范爱农。又比如这一段:“到冬初,我们的景况更拮据了,然而还喝酒,讲笑话。忽然是武昌起义,接着是绍兴光复。第二天爱农就上城来,戴着农夫常用的毡帽,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 “老迅,我们今天不喝酒了。我要去看看光复的绍兴。我们同去。”
几笔肖像勾描,一句朴实话语,就把一个正直、天真、执拗、热烈地向往着光明和新生的范爱农写活了。
至于对比手法在《范爱农》中的运用,从一开始的矛盾冲突到后文的和解结交,既突出了范爱农的人物形象,又写出了鲁迅对范爱农的真挚情感。结构上前后呼应,使情节跌宕起伏,更有表现力。
设计意图:主题探究活动,是一种主动的、有创造性的阅读形式。《朝花夕拾》是初中起始阶段教材推荐的第一本名著,通过阅读这本书积累起来的方法与经验会引领学生消除与经典的隔膜,在阅读经典中丰富人生感受与经验、增强思考问题的能力,在传承人类文化精华中涵养自身。
三、综合视点
刚才各个小组展示了自己的阅读成果,我们从思想、内容和语言,看到了构成 《朝花夕拾》艺术特色的各个侧面。我们细读过“小引”,了解到贯穿在文中由回忆与现实交织形成的两种心境、两个视角、两种表达。现在让我们综合各小组视点,读懂整本书。
1. 屏显温馨回忆与理性批判的典型文段,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发现:表现回忆世界的文字温馨、柔和,采用儿童视角;表现现实世界的文字辛辣、带刺,采用成人视角。
2. 屏显《无常》对比的经典文段,屏显文集中最温暖的文字,引导学生感受,鲁迅之所以愿意亲近无常,之所以用那么暖色的文字叙写回忆,是在现实中受到伤害的他,回到故乡与童年的记忆里寻求精神的慰藉。
3. 屏显《琐记》脉络,了解作者叙事选材的典型性。作者记忆中的经历虽然庞杂,但都选择了典型事例。所以即便鲁迅在叙写中思维非常跳跃、自由,依然让我们印象深刻。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对第一阶段根据“小引”猜想文集深意的印证,同时也是把前面的主题探究活动放在一个整体的视角上进行观照,让学生在整体上读懂这本书,读懂作者。
四、困惑交流
根据学生阅读疑问,当堂交流。
五、朝花夕拾杯中酒——我手写我感
《朝花夕拾》是一本值得大家一生去读的书。曾经的我读它时懵懂而又马虎,待到我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人生阅历,再读时,满是唏嘘。血液里沸腾的怀旧情结,时时在暗夜里侵袭我,“他们也许(也)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这是我再读《朝花夕拾》后写下的感受:
读《朝花夕拾》,心头挥之不去的是淡淡的温暖和淡淡的忧愁。那些如歌的往事啊,在记忆的箱底尘封了很久之后,轻轻奏响,依然清脆悦耳。它让我们在崎岖仿徨之际常怀暖意,在纷繁芜杂中常拥有一份娴静。
大家此刻又有着怎样的感怀要抒发,请拿起手中的笔。
结束语:冰心说“童年呵!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有一天,“青春”会在我们的指尖滑落,请好好珍惜现在,好好走现在的路,待回忆时“它会在我们眼前闪烁”。
5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