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名师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名师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31 11:15:00

文档简介

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第3课时
成果展示:在《朝花夕拾)》中徜徉
教学过程
在活动开始之前,请你和同学按照活动内容的提示分好小组,推选一位组长,帮助老师组织活动。
展示活动任务单
阅读成果制作与展示活动:在《朝花夕拾》中徜徉
活动一:《朝花夕拾》我朗读
《朝花夕拾》我朗读 活动要点: 《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的语言或是充满童趣,令人忍俊不禁,或是讽刺意味十足,偶尔调侃一番。细细揣摩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反复朗读。 下载并打开录音类软件,边朗读边录音,并配上合适的音乐,完成后将录音作品发布到班级群,和同学、老师分享交流。同学们也可以互相合作,分配任务,制作一个《朝花夕拾》朗读全集,送到校广播站播出。
活动二:《朝花夕拾》我描绘
我给小鲁迅写封信 活动要点: 回顾阅读心得,联系生活体验,把小鲁迅看成是你的一位小伙伴。 运用书信体给他写一封信,主要谈谈你对他所描述的童年生活的理解和体会,与他交流你对童年的看法。
《朝花夕拾》画中游 活动要点: 再翻看一遍《朝花夕拾》,其中有许多好玩的场景:孩子在充满生机的百草园中流连忘返;热闹非凡的迎神赛会上有好看的花灯;三味书屋里的同学们一起做盔甲套,兴味十足……在脑海中想象一番,它应该是什么样的画面? 爱好绘画的你,请走进小鲁迅的世界吧,拿起笔把它们画出来,旁边再抄写《朝花夕拾》的相关片段,一张张漂亮又生动的名著插图就做成了。
活动三:《朝花夕拾》我评述
人物印象谈 活动要点: 《朝花夕拾》中的长妈妈、寿镜吾先生、藤野先生、范爱农……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沿着鲁迅先生在回忆中对他们的描述,从人物性格、交往经历等角度出发,点评这些书中的人物,感受鲁迅对他们的情感。 请将人物评述以“书中事迹十我的评价”的思路写下来,先读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再作修改,最后展示出来。
《朝花夕拾》中的儿童教育观 在本书中,《五猖会》《二十四孝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琐记》等文章都透露出了鲁迅先生对儿童教育的观念,从你和同学的成长经历来看,哪些想法时至今日还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把它们找出来,结合实际,加以评述。 你可以模仿人物评述的方法,也可以先表达自己的观点,再结合书中的内容来阐述,还可以联系当下实际,对它们进行比对。
《朝花夕拾》中的爱 国情怀 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是那样的深沉而炽热,他探求真理,追求救国之路。在《狗·猫·鼠》《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中都留下了鲁迅先生对时事的评说,从家乡到南京再到日本,一路走来,鲁迅先生是怎样思考的?请边读边梳理,撰写相关的读书报告,并在同学面前大声朗读。
活动一:《朝花夕拾》我朗读
朗读评价标准
标准一 内容的准确性 (内容与书中相关的语段一致吗?有没有读错的地方?) 可得☆☆☆☆☆ 小组评语:
标准二 朗读的语气语调与朗读内容的匹配性 (朗读的效果听起来与鲁迅先生在书中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态度一致吗?) 可得☆☆☆☆☆ 小组评语:
标准三 朗读的流畅性 (读起来有没有磕磕绊绊?是意思没有理解还是语言比较陌生?) 可得☆☆☆☆☆ 小组评语:
活动二:《朝花夕拾》我描绘
·我给小鲁迅写封信
给小鲁迅的一封信
———————————————————————————————————————————————————————————————————————————————————————————————————————————————————————————————————————————————————————————————————————————————————————————————————————————————————————————————————————————————————————————————————————————————
给小鲁迅的一封信 活动评价
评价标准一: 书信的格式正确 可得☆☆☆☆☆ 修改意见:
评价标准二: 内容紧扣《朝花夕拾》 可得☆☆☆☆☆ 修改意见:
评价标准三: 结合自己的体会 可得☆☆☆☆☆ 修改意见:
·《朝花夕拾》画中游
绘画篇目 我选取本书中《 》作为绘制插画的对象。
我的理由和理解 请试着从内容的经典性、突出的画面感、生动性和有趣程度来描述你选择它作为插画绘制对象的理由和理解。这对你创作一幅漂亮的插画一定有很大的帮助。
我的草图
活动三:《朝花夕拾》我评述
评述对象: 书中页码:
我的评述:
小组意见:
我的修改: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第2课时
读中指导:“朝花”何以“夕拾’
教学过程
一、片段探究,引出话题
1.出示片段一: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扁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用我们孩子的眼光看,为什么对着扁和鹿行礼“算是拜孔子”“算是拜先生”呢?
明确:本片段写出了“我”非常不情愿去上学的心情,一来到三味书屋,关注的就是墙上画上的梅花鹿,孩子的天性表露无疑。“算是拜孔子”“算是拜先生”有一种孩子“过家家”的口气。
2.出示片段二:
但我对于她也有不满足的地方。一回是很早的时候了,我还很小,偶然走进她家去,她正在和她的男人看书。我走近去,她便将书塞在我的眼前道,“你看,你知道这是什么?”我看那书上画着房屋,有两个人光着身子仿佛在打架,但又不很像。正迟疑间,他们便大笑起来了。这使我很不高兴,似乎受了一个极大的侮辱,不到那里去大约有十多天。(《琐记》)
作者为什么要用孩子的口吻来写衍太太给孩子传播诲淫诲盗的不健康书籍呢?
明确:鲁迅真实地还原了当时的情景,准确地描写出孩子的无辜与羞耻感,富有现场感。用孩子的口吻来写,不露声色地对衍太太展开“控诉”。
二、话题交流,探讨写法
先来看看以上两个片段,里面隐藏着两个视角:一个是正在回忆童年的大鲁迅,一个是回忆中的那个小樟寿。大鲁迅默默地写作,“躲”在小樟寿的背后,用儿童视角或有趣地诉说着童年的样子,或无声地控诉着封建糟粕。
我们拿以上两个片段做例子,你认为作者运用儿童视角写作,产生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请结合同学们在上一课所做的批注,开展小组讨论。你可以参考以下话题,也可以自主提问并和同学一起讨论,争取从一个个鲜活的例子中总结出自己的认识。
参考话题:
1.“我”小时候喜欢隐鼠、仇视猫,与写作时的现实有什么联系?猫又代表了哪一类人?
2.“我”对阿长究竟是什么态度?为什么时而叫她“阿妈”,时而叫她“阿长”?
3.五猖会令人心神向往,为什么最后还是觉得并不开心?
4.《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冲的那一声声“Ade”究竟是谁发出的?从这个问题来看,作者想表达什么?
预设:
作者用自己喜欢小隐鼠而仇视猫的事情,表现自己爱护弱小,仇视那些散布流言、媚上欺下的暴虐者。作者之所以这样写,一方面能表现自己自小就有这种正义感,同时更具有讽刺的意味,运用曲笔,寓意深远。
五猖会是如此的令孩子心神向往,那里蕴藏了无限的童年乐趣,是孩子充满好奇、喜欢热闹的性格体现。然而在这样热切向往的背后,是父亲的一声问话,这体现了鲁迅对封建教育扼杀孩子自由活泼天性的痛惜。他用自己的体会来传达这样的思想,显得非常真实。这也是儿童视角在成人思想下的一次成功的运用。
设计意图
话题供参考。教师要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小结归纳从儿童视角写作的好处。
三、知人论世,深人理解
在上述讨论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结合本书的写作背景和《小引》,来归结作者隐藏在儿童视角下的写作意图,将我们对一个个鲜活片段的理解归结起来。
1.结合背景,读《小引》。
1925年,鲁迅在北京担任大学讲师期间,因支持学生运动而受到当时所谓“正人君子”的流言攻击和排挤。1926年,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制造“三·一八”惨案。鲁迅写下《记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热情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控诉北洋军阀政府的残暴,结果遭到当局的通缉而不得不远走厦门避难。之后,鲁迅奔走广州,他在《小引》中是这样描述自己写作《朝花夕拾》的经过的: 。
预设: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的东壁下;中三篇是流离中所作,地方是医院和木匠房;后五篇写于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经是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了。
2.结合小组讨论的成果和对写作背景的认识,撰写主题发言稿,小组选派发言人在全班面前做一次主题发言。
“朝花”何以“夕拾”
————————————————————————————————————————————————————————————————————————————————————————————————————————————————————————————————————————————————————————————————————————————————————————————————————————————————————————————————————————————————————————————————————————————————————————————————————-————————————
示例:《小引》冲“旧事重提”这个题目提示着这本散文集中的回忆色彩,我们很自然地被鲁迅先生带人了一个童年世界。在童年世界里,我们仿佛也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和小樟寿一起快乐地玩耍,一起感受学业的压力,一起体会生活中的惊喜,一起品尝成长的滋味……然而鲁迅先生的不凡之处在于,在孩子的眼睛里,还看见了封建礼教尤其是落后的教育观念对孩子的影响,这与他“救救孩子”的呼声是相似的,还听见了鲁迅先生对黑暗现实的嘲讽:庸医误人、世俗谄媚、人世凉薄……都说孩子的声音是最纯真的,那么儿童视角下的语言就是最真实、最有力的。“朝花”以“夕拾”的方式来呈现,既是“带露折花”,也是关注时事的。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教学重点
1.交流《朝花夕拾》用儿童视角写作的片段,体会儿童视角的趣味与妙处,联系生活,引发共鸣,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2.结合片段,揣摩成年鲁迅用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交织的方法来写作《朝花夕拾》的意图。
3.选定鲁迅作品中的一个人物,结合片段描写,分析其性格特点,学习鲁迅描写人物的方法。
4.运用阅读成果,结合活动提示做展示,学习“同伴互相启发,互为成果阅读者、评价者”的读书方式,提高阅读技能,培养阅读兴趣。
指导方案
指导过程 指导主题 教学目标 阅读任务及准备工作 方法指导
读前激趣 《朝花夕拾》与“孩子” 体会儿童视角的趣味与妙处,联系生活。引发共鸣,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默读浏览,圈画《朝花夕拾》中“孩子的话”。整理成读书卡片 在默读中圈点勾画,调动直觉与灵感,寻找“孩子的话”。在阅读中,注意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
读中指导 “朝花”何以“夕拾” 揣摩成年鲁迅用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交织的方法来写作《朝花夕拾》的写作意图 阅读《小引》,在“读前激趣”的基础上,挑选表现儿童视角与成人视角交织的片段。为深入理解做准备 理解写作视角就是作者以什么身份在说话。在阅读时,注意体会视角交织产生的艺术效果
读后分享 在《朝花夕拾》中徜徉 运用阅读成果,结合活动提示做展示,学习“同伴互相启发。互为成果阅读者、评价者”的读书方式,提高阅读技能,培养阅读兴趣 以写作绘制插图、朗读、写读书报告等多种形式为载体,分组完成展示活动。按任务准备好相关工具,如信纸、绘画工具、电子软件等 按要求整理自己的阅读理解;与小组的同学做好分工和讨论工作;自信大胆地展示阅读成果
阅读规划
时间规划 阅读内容 预计阅读时间 阅读任务
其约130分钟,可分时阅读 《小引》★ 《狗·猫·鼠》★ 《阿长与<山海经> 》★ 45分钟 参考“预计阅读时间”,通读全书,了解大意 运用批注阅读法,结合“读中指导”阅读要求,精读标“★”的篇目,并将相关批注整理到“读书卡片”上 结合“读后分享”阅读要求,提出阅读中的疑问,小结阅读体悟,开展阅读交流与分享活动
《<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30分钟
《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30分钟
《父亲的病》★ 《项记》★ 25分钟
约50分钟 《藤野先生》 《范爱农》 《后记》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1课时
读前激趣:《朝花夕拾》与“孩子”
教学过程
一、阅读准备:唤醒童心
与学生交流。话题:上七年级了,你觉得自己还是个小孩子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
阅读是读者与文本沟通、交流的过程,启发学生用孩子的眼光看整本书,用心灵贴近作品。
二、全书概览:问答梳理
先让我们来聊一聊关于这本书的几个小问题:
1.你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形下认识鲁迅先生的?在你的印象里,鲁迅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
(指向回顾关于作家的文学常识)
2.《朝花夕拾》这本书是用第几人称写的?
(以此联系本文作为回忆性散文的文体特征)
3.这本书里有几个“我”?一个,两个,三个,还是有许多个“我”?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回答一个“我”指向作品的回忆性散文文体;回答两个“我”指向作品的两个视角,即成人视角和儿童视角;回答三个“我”指向本书记录的三个阶段:在家乡、在南京、在日本及回国;回答许多个“我”指向散文中每一个“我”独特的情感体验,每一个“我”都是不可复制的。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实际情况给予反馈)
引导学生理解全书的总体结构,在原著“目录”上将《朝花夕拾》共十篇分为两个部分:前七篇主要记录童年在家乡的生活,后三篇主要记录外出求学及回国之后的事情。
4.有人称呼书中的“我”是“小鲁迅”,你觉得这样称呼书中的“我”是最合适的吗?
(本书写作于1926年至1928年,记录的是作者小时候的事情,如果用“小樟寿”来称呼“我”,或许会更有亲切感)
设计意图
四个问题分别指向关于鲁迅先生的文学常识、本文的体裁(回忆性散文)、成书时间等知识。在散文作品中,“我”多指作者本人,称“小鲁迅”是从作家身份来说,而称“小樟寿”则更有还原作者儿童生活的意味。
三、话题交流:听,这孩子的话!
1.课前准备。运用“批注阅读法”,阅读全书,尤其是加“★”的篇目;圈画书中最像孩子说的话,并就此展开批注。批注可以联系自己的童年生活体验,可以评价书中的“我”的言行,可以模拟现实和“我”展开对话……请将你的批注整理到下面的读书卡片中,便于课上交流。
《朝花夕拾》读书卡片
听,这是孩子的话!
篇目 页码
听,这是孩子的话! 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这样的话就是孩子说的话: 我的批注
设计意图
学生课前完成读书卡片。便于课堂上开展学习交流。
2.课上交流。学生整理自己的“读书卡片”,小组交流。教师组织课堂交流,并作小结与点评:鲁迅的童年生活都有哪些特点?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你能找到相似之处吗?
预设1:童年生活无忧无虑,玩乐是最重要的事情。就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我”。
预设2:孩子们渴望长大,渴望得到自由,可是经常有各种各样的压力让我们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受到阻碍。像父亲要“我”背《鉴略》那样。
预设3:长大以后看来的一件小事,小时候就觉得是件大事情。比如长妈妈给“我”买《山海经》, “我”就认为她有“伟大的神力”。
3.小结提升。如果用《小引》中的一个四字短语来小结我们刚才谈到的书中那些富有孩子气的片段,大家觉得哪一个是最为合适的?为什么?
明确:《小引》中有多个这样的四字短语,如“鲜美可口”“青葱可爱”,但最为合适的也许是“带露折花”。“带露折花”是《小引》中鲁迅对童年回忆及本书写作方法的一个浓缩的表达 “带露”可见回忆之清晰,有“从回忆里抄出来”的现场感,“折花”是回忆体文艺性的说法。作者将原题“旧事重提”改为“朝花夕拾”,也与“带露折花”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