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诗歌还没有完全脱离应用性质而成为纯文学形式之前,诗歌语言还是与散文语言相似的。然而古诗语言与散文语言的难分难舍造成了它自身的窘境,它的语序由于过分吻合人们的“约定俗成”而使诗歌意义的展开过程过分清晰,它的语序由于过分完整正常而使意义过分明确,虽然这种符合人的思维与语言习惯的诗句容易让人感到自然、质朴、亲切、熟悉,但是它也使诗歌的独立品格受到损伤。当人们习惯了这种平直流畅的诗句之后,不免又会由习惯变为淡漠。那么,怎样才能使诗歌变得更像诗歌,怎样才能更好地构造一种与散文全然不同的诗歌语言世界呢
从谢灵运、齐梁永明诗人的探索到唐初近体诗律的形成,令人想起俄国形式主义诗论家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谢灵运诗的“典丽新声”已经开始了对古代诗歌质直、自然语言习惯的有意矫正。他的诗里越来越少用虚字、多用对语、讲究韵律、善镶丽字等趋向,使诗歌语言大大变形,并影响了一代诗风;沈约、谢朓、周颙、刘绘等人“务为精密”的努力与“八病”说的提出,更进一步使诗歌语言与散文语言分道扬镳,逐渐完成了对日常语言与散文语言的“陌生化”过程。什克洛夫斯基认为,诗歌语言是“歪斜”“别扭” “弯曲”了的语言,“诗歌的目的就是要颠倒习惯化的过程……‘创造性地损坏’习以为常的、标准的东西,以便把一种新的、童稚的、生机盎然的前景灌输给我们”,因此,当古诗经过漫长岁月仍以它一成不变的、与散文语言相近而不能引起人们新奇感的语序讲述着各种内容时,人们就感到了变革诗歌语言习惯的意义。同时,中国古诗的主题多集中在人与社会(道德与功业)、人与自然(死亡与永恒)、人与人(爱情与仇恨)这些“老生常谈”里,如果意象与形式再重复而陈旧,诗歌便将衰亡了。因此,谢灵运以来的诗人们在意象更新(自然山水中的生命意识与人生情感)的同时,也开始了对语言形式的开拓。逐渐把诗歌语言与散文语言的距离拉开,形成了一整套独立的诗歌美学形式,而省略与错综正是构成这一形式的重要内容。
首先是省略(如古诗中常见的“我”“汝”等主语代词,“于”等时空位置介词,“乃”等判断系词,“之”等助词,“乎”“也”“焉”等句尾虚词)。省略不仅使诗句词汇整齐化与意象化,具备了音步整饬与节奏有序的前提条件,而且使诗歌意蕴复杂化。副词、介词在诗中的逐渐消失,使时空位置模糊了,因而“直线的过程”还原为“平列的组合”,时间空间一下子变得无限广阔;主语性代词的逐渐消失,使诗句的视觉角度模糊了,读者可以从这边看那边,可以从那边看这边,这种“视角转换”即视点游移构成了电影蒙太奇的奇异效果,使诗境处于一种不断的叠变之中。
其次是词序的错综。省略使诗句结构关系松散,关联词逐渐消失,就像本来环环相扣的链条一下子松散开来一样,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松动了,因而词可以互相易位,这种词序的错综,更使得本来就朦胧的诗境变得更加曲折多变,意蕴复杂,包容了多种组合的可能性与意义的互摄性。以杜甫《旅夜书怀》为例: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诗人的所思所见,依照日常语序,应是——
微风(吹动)岸(上)细草,
舟(上的)危樯(在)夜(中)独(自矗立)。
或者是——
微风(吹动着)细草(之)岸,
独(立)夜(中的)危樯(之)舟。
或者是——
岸(上的)细草(在)微风(中摆动),
舟(上的)危樯(在)夜(中)独(立)。
这里,省略的成分不仅有表示处所的介词“在”,表示方位的“上”“中”,表示从属关系的“的(之)”;还有谓语动词“吹动”“矗立”,这样,诗境便“还原”为物象平列杂陈的这种“生成转换”为语言之前的视觉印象,并由此发生了理解的歧义,平列错陈的视觉印象使读者更贴近诗句中的自然境界,理解的歧义则给读者留下了艺术想象的“空白”,而诗的魅力不就在于这种真切的境界与朦胧的意味么
(摘编自葛兆光《陌生化:意脉与语序的分离及诗歌语言的形成》)
材料二:
每个艺术家都要创造形式来表现他的思想。有些人以为形式最好不谈,歌德说过,文艺作品的题材是人人可以看见的,内容意义经过一番努力才能把握,至于形式对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我认为每一个艺术家必须创造自己独特的形式,而事实也是如此,十个艺术家去表现同一个题材,每个人表现的形式一定不同。要使内容更加集中、深化、提高,需要创造形式。所谓形式主义,变成形式的游戏,歪曲了形式的本质。没有创造性的形式,很可能不美,不能打动人心。艺术品能够感动人,不但依靠新内容,也要依靠新形式,假若观众无动于衷,那才是形式主义。真正的艺术家是想通过完美的形式感动人,自然要有内容,要有饱满的情感,还要有思想。艺术的魅力是无穷无尽的,然而艺术家不是赤裸裸地表达,而是让人探索无穷,几百年以后还有影响。讲来讲去,一句话:在艺术创作中要有形式的创造,所谓形象就是内容和形式。
(节选自宗白华《艺术形式美二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语言与散文语言相似是因为诗歌还没完全脱离应用性质而成为纯文学形式。
B.诗歌意义的展开过程过分清晰,诗意过分明确,会使诗歌的独立品格受到损伤。
C.从谢灵运等人的探索到唐初近体诗律的形成是一个诗歌语言“陌生化”的过程。
D.在艺术创作中,没有艺术形式的创造就不能使作品内容更加集中、深化、提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谢灵运以来的诗人们不仅努力更新意象,而且更重视矫正质直自然的语言习惯,重视对语言形式的开拓。
B.省略既让词汇整齐化与意象化,又使诗句音步整饬与节奏有序,还使诗歌意蕴复杂化,使诗境更曲折多变。
C.艺术品能感动人,不但靠新内容,也要靠新形式,所以要引起人们对诗歌的新奇感,就必须变革其语言习惯。
D.真正的艺术家拒绝赤裸裸地表达,只想通过完美的形式感动人,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白”,让人探索无穷。
3.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
B.百年积死树,千尺挂寒藤。(何逊《渡连圻二首·其一》)
C.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李白《望庐山瀑布·其一》)
D.积忧全少睡,经劫抱长饥。(吕本中《兵乱后杂诗·其一》)
4.两则材料都运用了引证法,请简要分析其用法上的差异。(4分)
5.请结合材料,从省略与错综的角度,简要分析“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形式美。(4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材料一:
永生羊
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
经过大半年的等待,萨尔巴斯已经完全进入了壮年,它坚强地熬过了冬天,并没有死掉。回阿勒泰夏牧场的羊群又经北塔山时,那个牧人甚至没有认出它,也没有认出我。他向我父亲笑道:好笑,我记得你说你的黄毛丫头老实得像一只淘汰羔子,莫非她真的变成一只淘汰羔子了?牧羊变羊,牧牛变牛,牧马变马,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牧人的话说得我心里有一些温暖,那些日子里,我确实觉得自己有一点像羊。其实,他们只是被我做的假象欺骗了,我是一个人,怎么会变成一只羊呢?我之所以像羊一样,是想与萨尔巴斯靠得近一些,以便聆听它到底要对我说什么。
那一天终于到来了。
我一点也没有记错,那一天是个星期三。那天早晨,我的好心情被映在窗户上的朝霞唤醒。我睁开眼睛,几只麻雀从我们家窗前的电线杆上扑棱棱地飞进了东天的满天红霞。我穿上衣服,喝过早茶,来到羊舍,萨尔巴斯好像已经等我很长时间了,没等我走近就率先带着一群羊走开了,就好像不是我带它,而是它要带我一样。
在田埂上,我们看见一只很大的老鼠迅速穿过杂草;在木屋旁,杂草正茁壮成长,一些草甚至长到了木屋顶和墙壁上,一条被主人抛弃的老狗卧在一口破食盆旁守着空房想心事;在那座断崖下,我们还看见了一头老牛在崖下的阴影里安详地吃草……
萨尔巴斯带着羊群又向断崖的下边走了一段路,在一片不大的开阔地上停下不走了。我有些纳闷儿,这片开阔地实际上是一块盐碱地,除了一簇簇芨芨草,几乎没有草,平时很少有人畜到这里来,连老牛到崖下都不往前走了。
但是萨尔巴斯还是埋头吃起来,群羊也跟着它在吃芨芨草。我坐在一块石头上,有些百无聊赖,拔了一根芨芨草,放在嘴里,一边瞎嚼,一边看头顶无边无际的蓝天。我想,萨尔巴斯毕竟是一只羊,我也毕竟是一个人,一个人又怎能完全猜透一只羊的心思,这实在是一件没有办法的事情。
我这样在湿地断流的地方坐了很长时间,大概是太阳到达中天的时候,萨尔巴斯来到我的身边,歪着脑袋看了一会儿我的脸,而我也同时看见在它的头顶上方正有一片白云迅速地凝聚,然后,一阵风"沙、沙、沙"地穿过黑色的旷野,把芨芨草一律压向一边。
萨尔巴斯像是预感到了什么,挺起身子,用它的那双忧郁的羊眼搜索了一遍旷野,然后明明白白地对我说:
走!我们到山洞里去躲一躲,山洪就要来了。那一刻它的姿势美丽得像一头警惕的鹿。
在我和它领着一群羊使尽浑身解数跑进一处浅浅的山洞口的时候,乌云已经全面压境,天空完全变成了黑色,大地仿佛燃烧起来,将冲天的火焰送上高空,盐碱地变成了白茫茫的一片。我们听到滚雷在黑云深处炸响,一柱擎天白光从高天掼下,落在断崖下的那头老牛身上,那老牛的身体颤抖了一下,笨重地倒在地上。然后,天地间大雨滂沱,到处都是水。那是我自打记事以来见过的第一场大雨,第一场山洪,第一场大自然的浩劫——汹涌澎湃经过我的眼前,那份湍急和霸气令我瞠目结舌,它竟可以随便卷走它想卷走的任何一样东西。在山洪里,我看见了一棵大树,一根电线杆,一座毡房的天窗,一口铝锅,还有我们经过的那所木屋,甚至还有那条老狗。它在洪流的泥浆中像一片枯萎的叶子,一尊泥塑,忽上忽下地漂着,看不出有任何求生的欲望,而那头被雷打死的老牛却被一块岩石挡着,在激流中翻动,活像在拼命逃生……
山洪持续大约半个小时之后,突然停了下来。天上的云跑到东边去,挂出一抹彩虹,西边一片晴天,太阳明晃晃的。这时我才发现,山洪流到这片盐碱地居然也流到了尽头。在盐碱地下边广阔的戈壁上没有了踪影,甚至连个小水洼都没有留下———场大水,看似凶猛,原来什么也不是。
在山洪经过的时候,萨尔巴斯像一名点将的统帅一直站在洞口。
难道它让我等待了一个冬天,想告诉我的就只是一场山洪?我知道它还给了我更多的启示,但是,萨尔巴斯不再对我作任何暗示了。(节选自《永生羊》,有删改)
材料二:
欧宁:《永生羊》一书中更多的是写生命的主题,揭示生命在不同的时空中的转化。
叶尔克西:对,《永生羊》想表达的就是生命的轮回,这个世界真正的主题就是生命与时空。这个地球上自从有了生命,世界就变得更美丽。
欧宁:如果把自己放在一个新疆当代文学的历史脉络之下的话,您对自己的评价是怎样的?
叶尔克西:我看到的是具象和意象中的新疆,意象中的新疆就是不同的民族在这里,对这块土地有不同的理解方式,比如对天山,维吾尔族、哈萨克族都有自己的理解方式,我是从本民族的角度去理解新疆。再比如哈萨克民歌以爱情为主题,因为游牧生活,不断地转场,面对路途的遥远,一定有种对自然的无奈,这时候就需要用歌声、用诗歌去表达内心的悲欢离合。其中有一首情歌,“爱人的毡房远了,看不见了,小鸟的脖子酸了,心都伤了”,就是说在毡房搬迁以后,仍在不断地看、不断地看,这种感觉,可能没有游牧生活经验的人是不会有的。(选自《消逝的牧歌: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专访》,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父亲认为“我”和羊长时间待在一起变成了老实的“淘汰羔子”,表明人如果长期与动物相处,就会受到动物性情的影响。
B.听了牧人的话,“我”也确实觉得自己像羊一样,是因为“我”想从萨尔巴斯那里感知如何认知外界,增强自己预知的能力。
C.在断崖下的开阔盐碱地上,萨尔巴斯吃着芨芨草,“我”也同样咀嚼着芨芨草,但“我”却无法完全猜透萨尔巴斯的心思。
D.洪流中,老狗忽上忽下地漂着没有求生的欲望,而那头被岩石挡着的牛却翻动着拼命逃生,突显了牛对生命的渴求。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头就说萨尔巴斯已经完全进入壮年,坚强地熬过冬天,连牧人都没有认出它来,为下文写它率先走开,带领群羊和“我”到山崖下经受山洪考验作铺垫。
B.作者在写永牛羊萨尔巴斯时,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萨尔巴斯具有了人的性情,它能带着羊群选择场地食草,并能带领羊群到山洞中躲避山洪。
C.文中写老鼠迅速穿过杂草,老狗被主人抛弃,木屋成了空房……都暗示了山洪即将到来,也衬托出萨尔巴斯超强的预感力,它希望通过恶劣环境磨炼"我"。
D.文章写萨尔巴斯选择只有芨芨草的盐碱地作为牧场,而“我”在雨过天晴后才发现盐碱地的妙处——山洪到此流到了尽头,体现了前呼后应、结构严谨的特点。
8.材料一文末写永生羊“给了我更多的启示”,你认为“我”得到了怎样的启示?(4分)
9.材料二中作者说"《永生羊》想表达的就是生命的轮回,这个世界真正的主题是生命与时空"。结合全文说说材料一是如何体现"生命与时空"的?(6分)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学批评是对作品的价值判断,它需要的是审美判断力。这个能力,一方面是天赋,即对文学艺术的直觉;另一方面也需要后天培养,就是大量读书,读好书,开阔视野,提高自己的学养。梁实秋说:“在中外文学史上尚没有一个人能专靠才气而成为批评家的。批评家必须多少具备一点‘学者’的气质,对于文艺作品不仅要博览,而且要精研,对于文艺发展的历史必须有系统的探讨,对于有关文艺的学科必须有相当彻底的领悟。”
中国文学批评确有对西方文论的生搬硬套,但如果由此得出结论,就是我们不需要西方文论,也是走极端了。后全球化的今天,要建立自己的文论话语权,还是不能走闭关主义的,应该实行“拿来主义"。
当然,文学批评,必须结合本国的创作实际,那种理论过剩的批评,是需要批评和反思的。这里面有一个中国古典文论的现代转型问题。如何激发、发掘深厚而驳杂的古典文论,实现转型,这需要文学理论家具有深厚的功力。就目前看,我们的一些学者还是火候不到。即便作为一个批评家,如何借鉴古典文论,进行文学批评,也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我认为,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就是对晚明小品的一次激活,文中提出的“人的文学”“平民文学”与“拿来主义”的世界眼光分不开。
歌德说,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从事文学批评,还是要回到文本,对文本的感觉才是关键。文学批评回到文本,做文本细读,这是真正的批评之路。当下的文学批评太社会化、文化化、心理化,甚至人情化了。表扬起作家或作品,不遗余力,什么好词都用上了。那些评论,洋洋洒洒,文采飞扬,但都是不及物的批评,空对空,把里面的作品和作家,换一个其他的,这篇文章照样成立。
当然,真正的文学批评,最重要的还是艺术直觉。我觉得优秀的批评家,需要丰厚的学养,要读很多经典作品,要读很多理论书,但最关键的是要将这些理论化成自己的血肉,化成自己的艺术直觉,化成自己的慧眼。像鲁迅、茅盾、胡风、李健吾、朱自清、沈从文等的批评文字,很少直接征引理论,但通读他们的文字,文字后面是有很深厚的理论学养的。他们的批评至今依然有那么鲜活的生命力,不仅仅是他们使用了先进的理论,更多的是他们拥有优秀的甚至卓越的艺术直觉和他们对作品的文本细读。
(摘编自杨光祖《文学批评:价值判断和文本细读》)
材料二:
研究文学只阅读绝不够。世间有许多人终生在看戏,念诗,读小说,却始终不动笔写一出戏、一首诗或是一篇小说。这种人容易养成种种错误的观念。自视太低者以为写作需要特殊的天赋,自觉没有天赋,纵然写来写去,总写不到名家的那样好,倒不如索性不写为妙。自视过高者以为自己已经读了许多作品,对于文学算是内行,不写则已,写就必与众不同,于是天天在幻想将来写出如何伟大的作品,目前且慢些再说。这两种人阅读愈多,对于写作就愈懒情,所以有人把学问看成写作的负累,以为学者与文人根本是两回事。这自然又是一个错误的观念。
只阅读而不写作的人还另有一种错误认知,以为自己写起来虽是平庸,看旁人的作品却有高明的眼光,这就是俗语所谓“眼高手低”。一般职业的批评家喜欢拿这话头来自宽自解。我自己在文艺批评中“鬼混”了一二十年,于今深知在文艺方面手眼必须一致,眼低者手未必高,手低者眼也未必高。你自己没有亲身体验过写作的甘苦,对于旁人的作品就难免有几分隔靴搔痒。很显著的美丑或许不难看出,而于作者苦心经营处和灵机焕发处,微言妙趣大则源于性情学问的融会,小则见于一字一句的选择与安排,你如果不曾身历其境,便难免忽略过去。克罗齐派美学家说,要欣赏莎士比亚,你须把你自己提升到莎士比亚的水准。他们理应补充一句说:你无法把自己提升到莎士比亚的水准,除非你试过他的工作。莎士比亚的朋友本·琼森说得好:“只有诗人,而且只有第一流诗人,才配批评诗。”你如果不信这话,你试想一想:文学批评虽被认为是一种专门学问,古今中外有几个自己不是写作者而成为伟大的批评家?我只想到亚里士多德一个人,而他对于希腊诗仍有不少的隔膜处。
要彻底了解文学,你必须自己动手练习创作。创作固然不是一件易事,也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像一切有价值的活动一样,它需要辛苦学习才能做好。假定有中人之资,依着合理的程序,一步一步地向前进,有一分功夫,必有一分效果,孜孜不倦,到后来总可以达到意到笔随的程度。这事有如下围棋,一段一段地前进,功夫没有到时,慢说想跳越一段,就是想多争一颗子也不行。许多学子对文学写作不肯经过浅近的基本的训练,以为将来一动笔就会一鸣惊人,那只是妄想,虽天才也未必能做到。
(摘编自朱光潜《要彻底了解文学,必须自己动手练习创作》)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梁实秋提出要成为批评家首先要拥有才气,其次要具备博览、精研、系统探讨的“学者”气质。
B. 周作人凭借深厚的理论功力和“拿来主义”的世界眼光,对中国古典文论现代转型做了有益尝试。
C. 做好文学批评最重要的做法是回归文本,进行精细化的文本阅读,这才是文学批评的正确道路。
D. 自视太低者和自视太高者两类人虽阅读多,但惰于写作,以致出现了文学批评中眼高手低的现象。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文学批评界确实存在理论过剩的批评现象,亟须回归创作实际,但是这并不足以否定理论借鉴的合理性。
B. 当下过度社会化、文化化甚至人情化的文学批评,往往脱离作家和文本,是难以获得持久而鲜活的生命力的。
C. 批评家亲身体验过写作的甘苦,有了“身历其境”的感受,才能在文学批评过程中更好地领会作家的艺术匠心。
D. 对初学者而言,文学写作固然不可一蹴而就,但只要按部就班地进行基本训练,便可以写出一鸣惊人的文学作品。
3. 最能直接体现材料一中“文学批评需要文本细读”观点的一项是( )
A. 王国维受西方美学观念的影响,在《人间词话》中提出并深入论述了“境界说”,并将“境界”视为诗词的创作原则和批评标准。
B. 在现当代中国社会,文学批评在开启民智、唤醒觉悟、提高群众的思想觉悟和文化修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C. 朱熹强调要做好诗歌批评,首先应先吟咏四五十遍方可看注,然后再吟咏三四十遍,“使意思自然融液浃洽,方有见处”。
D. 孙绍振曾撰文指出,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整体语境之下的比喻句很好,但是局部来看有的比喻技法比较平庸。
4. 材料二运用了“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请简要分析。
5. 学校文学社组织“文学短评创作”交流会,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在交流会上提出合理建议。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苦恼
契诃夫
我向谁去诉说我的悲伤?……
暮色昏暗。大片的湿雪绕着刚点亮的街灯懒洋洋地飘飞,落在房顶、马背、肩膀、帽子上,积成又软又薄的一层。车夫约纳周身雪白,像个幽灵。他在赶车座位上坐着,一动也不动,身子往前伛着,伛到了活人的身子所能伛到的最大限度。即使有一个大雪堆倒在他的身上,仿佛他也会觉得不必把身上的雪抖掉似的……他那匹小马也是一身白,也是一动不动。
约纳和他的瘦马停在那个地方已经很久了。他们在午饭前就从大车店里出来,至今还没拉到一趟生意。现在傍晚的暗影已经笼罩全城。街灯的黯淡的光已经变得明亮生动,街上也变得热闹起来了。
“赶车的,到维堡区去!”约纳听见了喊声,“赶车的!”约纳猛地哆嗦一下,从粘着雪花的睫毛里望出去,看见一个军人,穿一件带风帽的军大衣。
“到维堡区去!”军人又喊了一遍。
约纳抖动了一下缰绳,于是从马背上和他肩膀上就有大片的雪撒下来……军人坐上雪橇车。
约纳回过头去瞧着乘客,努动他的嘴唇……他分明想要说话,然而从他的喉咙里却没有吐出一个字来,只发出咝咝的声音。
“什么?”军人问。
约纳撇着嘴苦笑一下,嗓子眼用一下劲,这才沙哑地说出口:“老爷,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哦!……他是害什么病死的?”
约纳掉转整个身子朝着乘客说:“谁知道呢!多半是得了热病吧……他在医院里躺了三天就死了……这是上帝的旨意哟。”
“赶你的车吧……”乘客说,“照这样走下去,明天也到不了。快点走!”
车夫就又伸长脖子,用一种稳重的优雅姿势挥动他的鞭子。后来他有好几次回过头去看他的乘客,可是乘客闭上眼睛,分明不愿意再听了。他把乘客拉到维堡区以后,就把雪橇赶到一家饭馆旁边停下来,坐在赶车座位上伛下腰,又不动了……湿雪又把他和他的瘦马涂得满身是白。一个钟头过去,又一个钟头过去了……
人行道上有三个年轻人路过,把套靴踩得很响,互相诟骂,其中两个人又高又瘦,第三个却矮而驼背。
“赶车的,到警察桥去!”那个驼子用破锣般的声音说,“一共三个人……二十戈比!”
二十戈比的价钱是不公道的,然而他顾不上讲价了……一个卢布也罢,五戈比也罢,如今在他都是一样,只要有乘客就行……
三个人一齐抢到座位上去,驼子用破锣般的嗓音说:“走吧,快点跑!嘿,老兄,瞧瞧你的这顶帽子!全彼得堡也找不出比这更糟的了……”
“嘻嘻,……嘻嘻……”约纳笑着说,“凑合着戴吧……”
“喂,你少废话,赶车!莫非你要照这样走一路?是吗?要给你一个脖儿拐吗?……”
“嘻嘻!”约纳笑道,“这些老爷真快活!”
“呸,见你的鬼!……”驼子愤慨地说,“你到底赶不赶车,老不死的?难道就这样赶车?你抽它一鞭子!唷!使劲抽它!”
约纳感到他背后驼子扭动的身子和颤动的声音。他听见那些骂他的话,看到这几个人,孤单的感觉就逐渐从他的胸中消散了。约纳不住地回过头去看他们。正好他们的谈话短暂地停顿一下,他就再次回过头去,嘟嘟哝哝说:
“我的……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大家都要死的……”驼子咳了一阵,叹口气说,“得了,你赶车吧!赶车吧!诸位先生,照这样的走法,他什么时候才会把我们拉到呢?”
约纳回转身,想讲一讲他儿子是怎样死的。可是这时候驼子轻松地呼出一口气,声明说,谢天谢地,他们终于到了。约纳收下二十戈比以后,久久地看着那几个游荡的人的背影,后来他们走进一个黑暗的大门口,不见了。他又孤身一人,寂寞又向他侵袭过来……他的苦恼刚淡忘了不久,如今重又出现,更有力地撕扯他的胸膛。约纳的眼睛不安而痛苦地打量街道两旁川流不息的人群:在这成千上万的人当中有没有一个人愿意听他倾诉衷曲呢?然而人群奔走不停,谁都没有注意到他,更没有注意到他的苦恼……那种苦恼是广大无垠的。如果约纳的胸腔裂开,那种苦恼滚滚地涌出来,仿佛就会淹没全世界,可是话虽如此,它却是人们看不见的。这种苦恼竟包藏在这么一个渺小的躯壳里,就连白天打着火把也看不见……
约纳瞧见一个扫院子的仆人拿着一个小蒲包,就决定跟他攀谈一下。
“老哥,现在几点钟了?”他问。
“九点多钟……你停在这儿干什么?快把你的雪橇赶开!”
约纳把雪橇赶到几步以外去,伛下腰,听凭苦恼来折磨他……他觉得向别人诉说也没有用了……可是五分钟还没过完,他就挺直身子,摇着头,仿佛感到一阵剧烈的疼痛似的;他拉了拉缰绳……他受不住了。
大约过了一个半钟头。约纳已经回到大车店,在一个肮脏的大火炉旁边坐着了。炉台上,地板上,长凳上,人们鼾声四起。约纳瞧着那些睡熟的人,后悔不该这么早就回来……
“连买燕麦的钱都还没挣到呢。”他想,这就是我会这么苦恼的缘故了。一个人要是会料理自己的事……让自己吃得饱饱的,自己的马也吃得饱饱的。那他就会永远心平气和……”
墙角上有一个年轻的车夫站起来,带着睡意嗽一嗽喉咙,往水桶那边走去。
“你是想喝水吧?”约纳问。
“是啊,想喝水。”
“那就痛痛快快地喝吧……我呢。老弟,我的儿子死了……”约纳看一下他的话产生了什么影响,可是一点影响也没看见。那个青年人已经盖好被子,连头蒙上,睡着了。如同那个青年人渴望喝水一样,他渴望说话。他的儿子去世快一个星期了,他却至今还没有跟任何人好好地谈一下这件事……应当有条有理、详详细细地讲一讲才是……应当讲一讲他的儿子怎样生病,怎样痛苦,临终说过些什么话,怎样死掉……是啊,他现在可以讲的还会少吗?听的人应当惊叫,叹息,掉泪……
“去看一看马吧,”约纳想,“要睡觉,有的是时间……不用担心,总能睡够的。”
他穿上衣服,走到马房里。他的马就站在那儿。他想起燕麦、草料、天气……关于他的儿子,他独自一人的时候是不能想的……跟别人谈一谈倒还可以:至于想他,描摹他的模样,那太可怕,他受不了……
“你在吃草吗?”约纳问他的马说,“好,吃吧……既然买燕麦的钱没有挣到,那咱们就吃草好了……是啊……我已经太老,不能赶车了……该由我的儿子来赶车才对,我不行了……他才是个地道的马车夫……如果他活着就好了……”
约纳沉默了一会儿,继续说:“就是这样嘛,我的小母马……库兹马不在了……他下世了……他无缘无故死了……比方说,你现在有个小驹子,你就是这个小驹子的亲娘……忽然,比方说,这个小驹子下世了……你不是要伤心吗?”
那匹瘦马嚼着草料,听着,向它主人的手上呵气。
约纳讲得入了迷,就把他心里的话统统对它讲了……
(小说发表于1886年,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头描绘了一幅风雪黄昏车马图,渲染悲凉凄苦的氛围,为人物设定了晦暗冷酷的背景,折射当时社会的黑暗冷漠。
B.约纳想要向军人说话,却只发出咝咝的声音,表现了他内心积聚了丧子之痛,想要倾诉却不知从何说起的巨大悲伤之情。
C.约纳不为三个年轻人的辱骂而痛苦愤怒,反而觉得孤单的感觉逐渐消散,这一细节写出了他为了生计而宁愿被辱的心理。
D.小说采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作者没有主观说教,但读者却能从其客观真实的描述中,感受到人物心态和社会状况。
7.关于小说写马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头描写约纳和马在风雪中都一身白,一动不动,说明人与马都孤立无援,命运悲苦,两者互相映衬,都作为小说的主角表现主题。
B.小说多处描写马的处境、状态,暗示了约纳牛马般的社会地位和现实处境,丰富了约纳这一人物形象,充分暴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
C.小说结尾处约纳向马倾诉苦恼,与开头“向谁诉说”呼应,使全文结构紧凑,反映了孤苦无告的小人物的悲惨命运,读来让人倍感心酸。
D.没有人耐烦听约纳的诉说,马却静静地听着,“向主人手上呵气”,“人与人”和“人与马”对比强烈,反映了世态炎凉,深化了主题。
8.小说大量使用短句和省略号,请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9.有人比较本文与鲁迅先生的《祝福》,认为“一样孤苦,两种诉说”。请结合两个文本,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理解。(6分)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
(第108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A
2.C
3.B
4.①材料一直接引用原文,给论述对象一个精准的概念和阐释。②材料二转述歌德的相关阐述,批驳错误主张,增加佐证。(每点2分,共4分。)
5.①这三句按照日常语序可以是“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词人有意“颠倒习惯化”语序,通过新的语言形式使读者感到“陌生”、新鲜。②词人省略了主语,主语若是“周瑜”,诗意是周瑜神游故国嘲笑苏轼;主语若是“我”,诗意是词人在自嘲。省略使诗境曲折新奇。(每点2分,共4分。)
现代文阅读II
6.(3分)C(A项,是牧人认为;B项,“感知如何认知外界,增强自己预知的能力”是经过洪流后的感悟;D项,“拼命逃生”错,原文前面有“好像”。)
7.(3分)C(没有都暗示山洪即将到来,也没有衬托萨尔巴斯超强的预感力和表现它希望通过恶劣环境磨炼“我”。)
8.(4 分)①如何经受住磨炼使生命变得强壮;②如何预感自然而使生命得以保存;③如何担起重任成为群体的“统帅”。
评分建议:一点2分,答对两点得4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9.(6分)①通过特定的时空,写出了在大自然恶劣的环境下,“永生羊”所体现出的生命的顽强和生活的智慧,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②写新疆独特的地域空间,表现了少数民族的生存方式和民俗习性;③通过写人和动物的和谐关系,表现了生命与生命相互救助、相互感知尊重的灵性相通。
评分建议: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 A (B“周作人……对中国古典文论现代转型做了有益尝试”错,原文是说“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就是对晚明小品的一次激活”。C“最重要的做法是回归文本”凑,由材料一最后一段“真正的文学批评,最重要的还是艺术直觉”。 D“自视太低者和自视太高者……惰于写作,以致出现了文学批评中眼高手低的现象”错,“眼高手低”指以为自己写起来虽是平庸,看旁人的作品却有高明的眼光,不是“自视太低者和自视太高者”。)
2. D (“对初学者而言……只要按部就班地进行基本训练,便可以写出一鸣惊人的文学作品”错, 原文材料二是说“假定有中人之资,依着合理的程序,一步一步地向前进,有一分功夫,必有一分效果,孜孜不倦,到后来总可以达到意到笔随的程度”。)
3. C (A 强调受西方美学观念的影响, 不能直接体现“文学批评需要文本细读”观点; B 强调文学批评在现当代中国社会中的作用,不能直接体现“文学批评需要文本细读”观点;D 是对具体作品技法的评论,不 能直接体现“文学批评需要文本细读”观点。)
4. 文章先“破”后“立”,破立结合。先指出只阅读而不写作的两种人的错误观念,认为研究文学只阅读就够了;再指出只阅读而不写作的人的另一种错误认知,即认为自己“眼高手低”,惰于写作。这是从反面进行批驳,是“破”。最后亮明观点,要彻底了解文学,你必须自己动手练习创作。这是从正面直接亮明观点,是“立”。
5. (1)要提高自己的艺术直觉审美判断力;(2)多阅读作品,回到文本,做文本细读;(3)在阅读之外还要多动笔练习创作。
现代文阅读II
6.C(“为了生计而宁愿被辱的心理”理解有误,这一细节表现的是约纳遭遇不幸时渴望倾诉而又无人理解的极度痛苦的心理。)
7.A(“都作为小说的主角”错,写马主要是为了衬托人物形象。)
8.①大量使用短句和省略号,契合以对话为主的情节内容及人物身份、境遇,使人物语言极具个性,形象地表现了约纳说话简短、口语化、吞吞吐吐、断断续续的特点,想说又不敢大胆痛快地倾诉的心理,刻画了一个老实木讷、惶恐卑微、孤苦悲伤的底层小人物形象。②更好地表现了作者对小人物的同情和对人与人之间冷酷无情的黑暗现实的批判。③形成了作品简约、含蓄的语言风格,留给读者更多的思考空间,能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9.一样孤苦:都写社会底层小人物的不幸遭遇,有相似的故事情节。丧子之痛的倾诉无人理解同情,艰辛卑微,孤苦悲惨。(2分)两种诉说:①在情节结构的安排上,《苦恼》截取约纳一天的生活片段,情节简单;《祝福》则叙述了祥林嫂连遭不幸的几段人生经历,人物众多,时间跨度更长,内容更丰富。②在主旨情感的表达上,《苦恼》写约纳的不幸软弱,人间的自私冷漠,暴露沙俄专制下的社会黑暗,其批判是暗示的、局部的、温和的;《祝福》里祥林嫂的悲剧更深刻,她遭受肉体、经济、精神的几层摧残,生前哀苦,死时恐惧,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是作家对社会黑暗穷根究源的探索,批判更显性、更深广、更彻底、更激烈。③在叙述方式的选择上,《苦恼》以第三人称和顺叙方式展开情节;《祝福》以 “我”的视角,用倒叙方式讲述故事。④在描写手法的运用上,《苦恼》主要是语言描写,《祝福》还有较多外貌和社会环境的描写等。(4分,答1点1分,答2点2分,答3点4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