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回溯历史,中华民族家教文化源远流长。孔子庭训“不学礼,无以立”,诸葛亮诫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岳母刺字激励精忠报国,朱子家训“恒念物力维艰”……生动的家训故事、深刻的家教箴言,映照着言传身教的优良传统,承载着祖辈对后代的寄望,培厚了孩童的精神沃土。从古至今,期待孩子成长成才,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今天的人们更加认识到良好的家教家风才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使人向上向善。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纪录片《守望家风》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沙坡头区南长滩村的拓氏家族,互帮互助,兴教育才,诗书传家,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整个家族出了200多名大学生,更有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等。在广袤的神州大地上,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事实证明,良好的家教、家风使人向上向善,是家业兴旺的重要基石。
“正家而天下定矣。”家庭文明是社会文明高塔的“累土”,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社会风气才有好的基础。事实上,家庭、家教、家风三者有机统一、紧密关联。家庭和睦,社会才能和谐;家教良好,未来才有希望;家风纯正,社风才会充满正能量。“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奋进新征程,秉持家国情怀的赤子之心,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每个家庭前进的脚步,终将汇聚成国家的进步。
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时时处处给孩子做榜样,用正确行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教育引导孩子,就能更好助力祖国的花朵向阳生长、绚丽绽放。
(选自马祖云《良好的家教家风使人向上向善》,有删改)
材料二∶
历史文献中提及“家风”一词,往往蕴藏有对传统的继承意义。例如,“齐有人焉,于斯为盛。其余文雅儒素,各禀家风。箕袭不坠,亦云美矣”(《南史》卷二十二)。这里的“禀”字,就生动地传达了下对上、后对前的承继接受。至于比比皆是的“不坠家风”“世守家风”“克绍家风”“世其家风”以及“家风克嗣”等,无不体现了这一特点。
北周庾信《哀江南赋》序“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把家风世德作为最优先的题材。当时的大家族皆以“世守家风”为要务。
就是家庭的风气,家风作为家庭的文化和传统,表现的是一个家庭的气质和风习,反映出一个家庭有别于其他家庭的不同之处。它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并不必然具有正面的意义。有的家风可能是勤奋俭朴、为人忠厚、待人有礼;也有的家风可能是狡诈刻薄、游荡为非、忿戾凶横。即便是在传统社会,被视为传家久、继世长的家风,也只有耕读、忠厚、清廉这样一些美好的品质。
家风,是一个家庭在长期的延续过程中,形成的自己独特的风习和风貌。这样一种看不见的精神风貌,摸不着的风尚习气,以一种隐性的形态,存在于特定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家庭成员的一举手、一投足,无不体现出这样一种习性,这就是家风。可以将家风理解为家庭的风气,将它看作是一个家庭的传统,是一个家庭的文化。
有别于家庭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事方法,它是一个家庭的性格特征。虽然它一旦形成,也就成为教化的资源,对家族子弟具有熏染影响、沾溉浸濡的意义,但家风是一种不必刻意教诚或传授,仅仅通过耳濡目染就能获得的精神气质,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意义。《魏书》卷九十一中的“渐渍家风”,就极为生动形象地诠释了这一过程。通俗地说,可以把家规看作是教化家人的教科书,而家风则是经由长期教化后的结果。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材料三
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省眉山市考察时强调∶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广泛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能封闭僵化,更不能一切以外国的东西为圭泉,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要推动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激励子孙后代增强家国情怀,努力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才。
良好家风,其实就是榜样意识。家,就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家庭或者家族中的长辈,如果以身作则,严以自律,处处为子女树立好的榜样,关注重视下一代教育,那么对家庭成员来说,就是一种莫大的无可替代的教诲。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有理想、有追求、有信心,则国家有希望,民族有未来,文明有承继。
良好家风,更是一种精神传承。我们说的家风是日积月累,经过岁月的反复淘洗积淀才形成的。家风好的家庭,下一代才会更优秀,国家才会拥有更多的人才,也就才会有更大的发展。家风正则行得正,家风淳则风气淳。虽然每个人的成功途径不尽相同,但每个人的成功起点几乎都与良好的家风密不可分,因此唯有搞好家风建设,才能让世代代从良好的家风中汲取精神力量,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不会迷失方向。
良好家风,最终是国家民族发展动力。有正气、存善良;守清廉、重担当;知礼数、持节操。这样好的家风多了,一定会促进整个社会进步,以至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正所谓“上行而后下效”,家风对家的影响巨大。我们一定要教导下一代,每个人都应该对亲人有宽厚兼爱之“仁”,对朋友存往来之“义”,在家内家外要有自律之“礼”,为人处世则拥有明晰是非之“智”,而在待人接物方面,应需有轻利重诺之“信”。要从每个家庭做起,让家家有个好家风、家家培育文明人。如此以往,社会正能量和好风气才会不断得以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文明程度才能进一步得到提升。
(选自龙玉然《家风建设很重要》,有删改)
1.下列对家风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家风作为家庭的文化和传统,表现的是一个家庭的气质和风习,良好的家风无论是在现代社会还是传统社会,大多被赞美和传承。
B.家风,是家庭一种独特的精神风貌,它以显性的形态存在于特定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家庭成员的举止都体现出这样一种习性。
C.家风不等同于家规,家风是一个家庭的性格特征,家规是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家规是教化家人的教科书,而家风则是长期教化后的结果。
D.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但也要善于借鉴外国优秀的家教家风文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德行善之家,必恩泽及于子孙,因为家风都是传家宝,如耕读、忠厚、清廉等。
B.“正家而天下定矣”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是相通的。只要端正了家道,天下就能安定。
C.《魏书》卷九十一中的“渐溃家风”生动形象地诠释了家风对家族子弟“润物细无声”的熏染过程。
D.“仁义礼智信”,促进了良好家风的形成,助力于国家民族的发展。论证了“上行而后下效”的观点。
3.下列语句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B.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C.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D.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5.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引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请结合材料和生活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高山流水遇知音
冯梦龙
只因览胜探奇,不顾山遥水远。伯牙是个风流才子,一日,行至汉阳江口,那江山之胜,正投其怀。时当八月十五日中秋之夜,张一片风帆,凌千层碧浪,看不尽遥山叠翠,远水澄清。偶然风狂浪涌,大雨如注,舟楫不能前进,泊于山崖之下。不多时,风恬浪静,雨止云开,现出一轮明月。那雨后之月,其光倍常。伯牙在船舱中,独坐无聊,命童子焚香炒内,伯牙开囊取琴,调弦转轸,弹出一曲。曲犹未终,指下“刮刺”的一声响,琴弦断了一根。伯牙大惊,叫童子去问船头∶“这位船所在是甚么去处”船头答道∶“偶因风雨,停泊于山脚之下,虽然有些草树,并无人家。”伯牙惊讶,想道∶“是荒山了。若是城郭村庄,或有聪明好学之人,盗听吾琴,所以琴声忽变,有弦断之异。这荒山下,那得有听琴之人?”忽听岸上有人答应道∶“舟中大人,小子乃樵夫也。因打柴归晚,值骤雨狂风,潜身岩畔。闻君雅操,少住听琴。”伯牙大笑道“山中打柴之人,也敢称‘听琴’二字此言未知真伪,我也不计较了。左右的,叫他去罢。”那人不去,在崖上高声说道∶“大人出言谬矣岂不闻‘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大人若欺负山野中没有听琴之人,这夜静更深,荒崖下也不该有抚琴之客了。”
伯牙见他出言不俗,或者真是个听琴的亦未可知。走近舱门,回嗔作喜道∶“崖上那位君子,既是听琴,可知道我适才所弹何曲?”那人道∶“小子若不知,却也不来听琴了。方才大人所弹,乃孔仲尼叹颜回,语入琴声。其词云∶‘可惜颜回命早亡,教人思想鬓如霜。只因陋巷箪瓢乐,……'到这一句,就绝了琴弦,不曾抚出第四句来,小子也还记得∶'留得贤名万古扬。'"伯牙闻言大喜道∶“先生果非俗士,隔崖遥远,难以问答。”命左右∶“请那位先生登舟细讲。”此人上船,果然是个樵夫∶头戴筹笙,身披莪衣,手持尖担,腰插板斧,脚踏芒鞋。手下人下眼相看∶"咄!那樵夫下舱去,问你甚么言语,小心答应,我老爷官尊着哩!”樵夫却是个有意思的,道∶“列位不须粗鲁,待我解衣相见。”除了斗笠,头上是青布包巾脱了蓑衣,身上是蓝布衫儿搭膊拴腰,露出布荽下截。那时不慌不忙,将蓑衣、斗笠、尖担、板斧,俱安放舱门之外,脱下芒鞋,漓去泥水,重复穿上,步入舱来。官舱内公座上灯烛辉煌,樵夫长揖而不跪,道∶“大人,施礼了。”俞伯牙是晋国大臣,下来还礼,恐失了官体,既请下船,又不好心他回去。伯牙没奈何,微微举手道∶“贤友免礼罢。”叫童子看坐的。童子取一张机坐儿置于下席。伯牙把嘴向槛夫一努,道∶“你且坐了。”那樵夫亦不谦让,俨然坐下。
伯牙见他不告而坐,微有嗔怪之意,因此不问姓名,亦不呼手下人看茶。默坐多时,怪而问之∶“适才崖上听琴的,就是你么?”樵夫答言∶“不敢。”伯牙道∶“我且问你,既来听琴,必知琴之出处。此琴何人所造抚他有甚好处”正问之时,船头来禀话“风色顺了,月明如昼,可以开船。”伯牙分付∶“且慢些!”樵夫道∶“此琴乃伏羲氏所琢,见五星之精,飞坠梧桐,凤凰来仪。伏羲氏知梧桐乃树中之良材,夺造化之精气,堪为雅乐,令人伐之。取中一段叩之,其声清浊相济,轻重相兼。此乃瑶池之乐,故名瑶琴。外按五行∶金、木、水、火、土;内按五音∶宫、商、角、微、羽。尧舜时操五弦琴,歌‘南风’诗,天下大治。此琴抚到尽美尽善之处,啸虎闻而不吼,哀猿听而不啼。乃雅乐之好处也。”
伯牙听见他对答如流,犹愚是记问之学。伯牙将断弦重整,沉思半晌,抚琴一弄,其意在于高山。樵夫赞道∶“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伯牙不答。又凝神一会,将琴再鼓,其意在于流水。樵夫又赞道∶“美哉汤汤乎,志在流水!”只两句,道着了伯牙的心事。伯牙大惊,推琴而起,与子期施宾主之礼,连呼∶“失敬!失敬!石中有美玉之藏,若以以貌取人,岂不误了天下贤士! 先生高名雅姓?"樵夫欠身而答∶"小子姓钟,名徽,贱字子期。"伯牙道∶"下官俞瑞,仕于晋朝,因修聘上国而来。”子期道“原来是伯牙大人。”伯牙推子期坐于客位,自己主席相陪,命童子点茶。茶罢,又命童子取酒共酌。
伯牙开言又问∶“先生声口是楚人了,但不知尊居何处?”子期道∶“离此不远,地名马安山集贤村,便是荒居。”伯牙点头道∶“好个集贤村。”又问∶“道艺何为?”子期道∶“也就是打柴为生。”伯牙微笑道∶“子期先生,下官也不该僭言。似先生这等抱负,何不求取功名,立身于廊庙,垂名于竹帛却乃赍志林泉,混迹樵牧,与草木同朽窃为先生不取也。”子期道“实不相瞒,舍间上有年迈二亲,下无手足相辅,采樵度日,以尽父母之余年。虽位为三公之尊,不忍易我一日之养也。”伯牙道∶“如此大孝,一发难得。”二人杯酒酬酢了一会。
子期宠辱无惊,伯牙愈加爱重。又问子期∶"青春多少?"子期道∶"虚度二十有七。"伯牙道∶“下官年长一旬。子期若不见弃,结为兄弟相称,不负知音契友。”子期笑道∶“大人差矣!大人乃上国名公,钟徽乃穷乡贱子,怎敢仰扳,有辱俯就。”伯牙道∶“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下官碌碌风尘,得与高贤结契,实乃生平之万幸。若以富贵贫贱为嫌,觑俞瑞为何等人乎?"遂与子期顶礼八拜。伯牙年长为兄,子期为弟,今后兄弟相称,生死不负。拜罢,复命取暖酒再酌。兄弟相称,彼此谈心叙话。正是合意客来心不厌,知音人听话偏长。
(收录于冯梦龙《警世通言》,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改编自“高山流水”的典故,歌颂文人雅士超尘脱俗的友谊。《滕王阁序》“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也化用该典故来表达自己结交胜友的欣喜快慰。
B.本文出自明代话本小说,主要以韵语格言俗谚等来描状情景、评论小说人物、舒缓叙事节奏、抒发情志心声,间杂一些散文化句式增加语言的自由灵动感。
C.小说情节既有平稳的展开、演进,又有突然的变奏、巧合,可读性强。例如,开头写伯牙抚琴却遇弦断,设置悬念,后文接着就写荒山江岸边与子期相遇。
D.小说的虚构性在这篇作品中体现得很突出,比如俞伯牙和钟子期顶礼八拜结为兄弟这一情节,就是史料中没有记载,而由作者为了表达主题而虚构出来的。
7.文中伯牙对子期的称呼前后发生了多次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得知荒山下听琴之人乃一村野樵夫,伯牙嗔怪讥笑,“山中打柴之人”这一称呼暴露了伯牙有一定的封建等级观念。
B.闻子期出言不俗且颇通琴曲,伯牙惊喜邀见,“崖上那位君子”“先生”的称谓出于对子期难掩的好奇和欣赏。
C.子期入舱揖礼,伯牙以“贤友”“你”相称,显得友善亲切,民主、平等的新思想战胜了原有的封建等级观念。
D.敬称对方“子期先生”,谦称个人“下官”,是因为伯牙感佩于子期对“瑶琴”的了解和对“高山流水”的领会。
8.请简要分析小说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6分)
9.冯梦龙《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中有言“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意思是说,志同道合、意气相投者,称得上知音。请结合文本说说俞伯牙与钟子期这对千古“知音”“声气相求”的具体表现,这对我们当代的友情观有何启示?(6分)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从历史来看,稻米对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7000年前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发现,使长久以来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的认知受到了挑战。其后长江中下游地区更多的四五千年到上万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发现,证明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之一。稻作农业是长江文明的支柱和特色。古史记载、野生稻的分布、新石器时代稻作遗存的发现和现代遗传学的研究,都已证明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是亚洲栽培稻的起源地,良渚文化农业已率先进入犁耕稻作时代。
起源于万年前的水稻,经过数千年的缓慢发展,到距今千年左右的宋代,成为继小米和小麦之后中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最近五百年来,虽然受到玉米、番薯和马铃薯等外来作物的挑战,其优势地位仍没有被撼动。稻米在国计民生中扮演关键角色。作为水稻主产区的中国东南地区,也因此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后来国家税收向稻米迁就,原本是九月一日起征的秋税,因为“粳稻须霜降成实”,改为十月一日始收租。依靠稻米养活的人口也日益增加。到明末,已经形成“天下育民人者,稻居十七”的局面。1935年,地理学家胡焕庸划定的瑷珲—腾冲线,其东侧占全国36%的国土和96%的人口分布,与水稻的分布基本重合。
宋代以后,南方人在排斥小麦等外来作物的同时在北方积极推广水稻种植。从汉代开始,长城内的人们就想到用种植水稻的方式来阻止北方骑兵的南下。例如,东汉张堪在狐奴山下开稻田八千余顷等,虽然这些努力所形成的阻隔作用有限,但水稻的分布却极大影响了国家和政权的疆域。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再到宋金议和,基本上都是以淮河为界,淮河以南是稻米主产区,而淮河以北则是以游牧和旱粮作物为主。自隋朝大运河开通以后,南稻北运在维护国家统一的同时也固化了南北之间农作上的差异,于是主粮作物的不同就成为中国南北划分的依据,“江淮以北高田平旷,所种宜黍稷等稼;江淮以南下土涂泥,所种宜稻秫”。
从起源的那天开始,水稻就不断北上,在参与黄河流域中华文明的构建及中国北部边疆巩固的同时,稻作技术也在北方发展起来。10世纪以后,受到北方影响而发展起来的南方稻作技术,在有识之士倡导和国家政策鼓励之下,经过多种方式由多种路径传入北方。历史上,水稻生产受到举国上下的高度重视,宋真宗、康熙等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都参与到水稻品种的选育和推广中。
(摘编自曾雄生《水稻与中国历史地理》,有删改)
材料二
辨识土壤是利用土壤、改造土壤的前提,古人辨识土壤来自两个方面,辨方是立足于整个国家,着眼于宏观尺度认识土壤性状。最早的辨方出自成书于战国初期的《禹贡》,划天下为九州,并依宜农状态,分九州土壤为九等。物土侧重于种植农作物的每块农田,核心在于因地制宜安排农作物,根据土壤性状确定与农作物的对应关系。中国早期农业属于轮荒耕作制,人们将土地分成几块,土壤肥力通过轮流撂荒而自然恢复,农作物也在撂荒—耕作循环中不断更换土地。大约从春秋以后土地进入连续使用,人工补充土壤肥力出现。
土壤只是农作物的立足之地,农作物每粒种子都带着地理信息,因此择水土之举,不仅起步于农业肇始阶段,也贯穿于全部发展历程。每方水土都有属于自己的农作物,建立作物与水土的对应关系就是因地制宜。
精耕细作的耕作制度是支持中国传统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施肥只是其中一个环节,选种、育种、耕作、整地、播种、中耕除草、灌溉、收获,当代耕作学中的主要内容,古人都早已纳入实践,并成功地实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耕”是传统农学的核心,伴随耙地、耕地、水田粉地等系列操作以及施肥,将为农作物营造立足之地视为重中之重。
广度开发为土地拓展,深度开发为以轮作为核心的复种。中国古代农业实行的轮作需要知天、知地、知农时,对于天、地、农的认识来自农民的劳作,而实行轮作则取自人们的需要。以冬小麦为核心的两年三熟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在今山东一带实行,并逐渐盛行于华北地区。南方实行一年两熟稻麦轮作,这项技术在宋代成熟。依凭一年两熟的轮作,江南不仅获得两季收成,养活了更多的人口,而且推动农业技术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长江流域自秦汉以来一直实行“火耕水耨”的易田制,土地利用率最多50%。一年两熟稻麦复种轮作不仅将江南的土地利用率从100%提升到200%,也使农作物的产量翻了一番。太湖平原在一年两熟稻麦复种轮作的支撑下,有着超乎其他地区的富庶,推动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摘编自韩茂莉《从广度开发到深度开发——中国传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起源于长江流域的稻作农业,在深刻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文明发展的同时,也参与到黄河流域中华文明的构建。
B.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是亚洲栽培稻的起源地,可用古史记载、野生稻分布、新石器时代稻作遗存和现代遗传学研究证明。
C.隋朝大运河开通后南稻北运固化了南北农作物的差异,到了宋代后南方人因排斥小麦等外来农作物就到北方推广水稻种植。
D.古人辨识土壤是从立足整个国家、着眼宏观尺度认识土壤性状的辩方和根据土壤性状确定与农作物对应关系的物土两个方面进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以农立国,粮食发展深刻影响着历史进程。宋代以后,作为南方主粮的稻米取代了北方主粮的地位,使得中国经济重心从北向南转移。
B.人工补充土壤肥力是中国早期农业利用土壤的一大进步,土壤利用从轮流撂荒自然恢复进入到连续使用阶段,土壤利用率大大提高。
C.在农业的开始阶段,古人就认识到应该建立农作物和水土的对应关系,因地制宜、因土种植,并将其贯彻执行于农业发展的全部历程。
D.以轮作为核心的复种是中国传统农业深度开发的一个重要措施,即以增加农作物收获次数为目的在同一块土地实行一年两熟或多熟制。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稻米参与了中华文明的建构”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江淮以南下土涂泥,种稻最为合适。
B.国家法定的计量标准因稻米而改变。
C.因时因地对水稻等作物进行合理施肥。
D.长江流域从秦汉后坚持实行易田制。
4.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下面给出的两则材料分别论证的观点,并简要解说材料作为论据的具体角度。(4分)
①自河南渑池仰韶遗址发现稻壳痕迹以来,在距今9千年至距今4千年,黄河中下游的很多史前遗址中,多有水稻遗存的发现。
②一些地方如山西晋祠、北京京西和天津小站等,受传统文化、皇家政治和军事屯田等的影响,稻作都不同程度地得到发展。
5.中国传统农业是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4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林曲
贾平凹
进山走十里,便是小河镇了,沿着镇东的石阶路,一级一级走下去,就到了小河边。太阳正红的时候,人们就从田埂上过来洗衣裳,一人占一块光溜溜的石头。洗呀洗的,有人就到河边那棵皂角树下去:那树好大,独独地站着,一嘟噜一嘟噜吊下皂角来;一个女孩子就坐在树下玩“抓石子”。来人一走近身边,她马上站起来,说:
“买几个呢 ”
“三个。”来人将六分硬币丢在树下的碗里。
她在怀里一掏,掏出个精巧的小棒槌。一扬手,棒槌飞上去,便有三个弯角皂角落下来。她又自个玩起“抓石子”来。
这孩子叫什么名字,谁家的女儿,我们并不知道。夜里谈论起来,都说这儿水好,人好,山上如果再长出树林子来,那真叫个好地方了!就为这树林子,我们才在这儿住下来:那时节,我们搞绿化,为了保证飞机定期来撒播种籽,便在镇下的河滩上修一座飞机场。八月天里在沙土窝里干一晌,衣服就臭了,任务紧了,十天半月也顾不得换。镇上有的妇女就找上我们,出一角钱给洗一件衣。
这天中午,我拿了衣服刚走到河边,一个高颧骨的女人就迎上来要洗。
“同志,一件一角五。”她说。
“天话!”我笑了,“洗一件衣服就要一角五 ”
“才一角五呣!够便宜了。”
“你们工人,一挣一沓沓,在乎半包烟钱 让我洗了,也不过多吃斤把盐。”
这当儿,女人的头上咚地落下一颗皂角核儿。她哎哟一声,揉了揉,再看看我的脸色,又说道:
“那就一角三,你们挣钱人才叫小气!”
我扭身打算自己胡乱洗洗得了,她一把拉住我:
“好了,你也是为我们绿化来的,不是外人,一角二吧。”
她笑着,将纸币卷了棍儿,插在发髻里,就到皂角树下买皂角。那女孩子却并不理她,只管玩“抓石子”。那不是石子,是一把皂角核儿磨成的,玛瑙似的。
“我买一个皂角。”她顺手将二分硬币递过去。
“皂角涨价了,二分五。”女孩子还是玩她的“抓石子”。
“这么贵呀 ”
“你发了机场财,还嫌贵 ”
“噢,刚才是你打我呀 ”那女人揉着头,“快卖给我吧,二分。”
“二分五。”
“你卖别人二分,为什么卖我二分五 ”
女孩子唰啦一下收了手中的“子儿”,说:
“你还问我 你钱头子这么黑,刮到工人身上了 !”
女孩子站起来,一个跃身扑上去了。那女人惊呼一声,手里没了衣服,摸发髻,纸币棍儿也没了。女孩子把钱扔给我,说:
“叔叔,我给你洗!”
那女人很臊,要来打孩子。女孩子一下子掏出棒槌,说:
“你来!看这棒槌!”
女人骂了句什么,恨恨地走了。
女孩子靠在皂角树上,咯咯地笑起来了。
晚上了,我从机场工地回到房东家,正和房东的小女儿小七在院里乘凉,有人咚咚地擂打院门。小七背起书包就出去了。房东说:这是上柳儿家做作业去了。我问柳儿是谁。
“就是河边卖皂角的那个呗。”
半夜里,小七回来了,捧着我那件洗净晾干的衣服;她的四个兜里,却鼓囊囊地塞满了皂角。我问她怎么买这么多,她说:
“柳儿送的。”
“送的,柳儿这么舍得!”
“她全摘了送人了。”
机场修好跑道以后,开始建屋舍了。我负责去河里挑水,每次,都见柳儿在河边洗衣裳。看那皂角树,皂角果然全没有了。
“你怎么天天都在洗呀 ”
“你怎么天天都在担水呢 ”
“我是在修机场。”
“我……也是在修机场。”
这一天,我在房东家吃早饭,小七刚扒了两口,就嚷着要去洗衣服。她娘说:“又是谁来勾魂了!”我端了饭碗出门,看见墙角站着一个小姑娘,提了一篮子衣服,正挤眉弄眼地和小七打暗号。我认出是柳儿,就说:
“你又要去洗衣服 真干净!”
“是没你们脏!”
柳儿说着,还拿手掰了红眼羞我。我笑着说太忙了,平日在城里才叫干净,如今钻山了,还讲究什么呀 没想她变了脸,质问道:
“山里咋 山里脏 !自己脏得像个猪,还嚼起山里的不是了!”
她似乎要和我骂架,我赶忙向她认错。她却极快地跑了,又回头冲我一笑,那是一个很诡的笑。
吃罢饭,我进屋去换那身脏衣服,却怎么也找不见了。我匆匆赶到机场,担上桶去挑水。河边上,洗衣人很多,紧挨河岸的草坪上,石头上,晾满了五颜六色的衣服。我走过时,突然发现一件工作服极像我的那件脏衣,蹲下看看衣上号码,正是我的。我的衣服怎么会到这儿呢 一抬头,就在那皂角树下,坐着柳儿和小七,吵吵嚷嚷地在玩“抓石子”。
我明白早饭时的那场双簧戏了。
“我要捉你们贼了!”我走近去说。
她们看见了我,一对视,就低头又玩“抓石子”,但终憋不住,咯咯地笑了,说:
“你要捉哪个 满滩都是!”
我朝河岸一看,那晾着的一大片衣服,绝大多数都是工作服。但河边没一个工人,除几个大人外,全是些孩子。他们全都举着棒槌,在石头上捣碎了皂角,就包在床单、枕套、脏袜里捶起来。河面上一片白泡儿,阳光下,闪出五颜六色,有光环在那儿流动。我脑子里嗡嗡轰响了,似乎才明白,这两天工人们的衣着怎么就干净了呢!(选自 《人民文学》1979年第4期,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是一名来小河镇参加飞机场建设的工人,建机场是为了定期撒播种籽,解决当地的绿化问题。
B.柳儿是在河边卖皂角的小女孩,她帮我赶走了想发“机场财”的高颧骨女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C.“我”说的“在城里才叫干净”使柳儿不满,这一情节意在表现“我”和她因环境不同而产生的隔阂。
D.柳儿和小七等悄悄约定为工人们洗衣服,这一事件被作者写得曲折有致,传递出一种温暖人心的力量。
7.关于文中柳儿将皂角“全摘了送人”的情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一情节是在与小七的对话中交代的,但小七并未告诉“我”柳儿这么做的原因。
B.这一情节巧妙地暗示了以柳儿为代表的角色群体对工人们怀有的热情和善意。
C.柳儿不打算再靠“卖皂角”赚钱,她将皂角送人就可以有更多时间帮助工人们。
D.柳儿将皂角全部送人的举动看似突然,在小说情节发展中正起到设置悬念的作用。
8.小说设置了“小河镇”这一特定的地域环境,请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
9.当代著名文艺评论家雷达说,贾平凹创作模式的轴心是一个“情”字。请结合本篇小说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答案】B 原文说“这样一种看不见的精神风貌,摸不着的风尚习气,以一种隐性的形态,存在于特定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它是以一种“隐性”的形态,不是“显性”的存在。
2.【答案】C A项中“因为家风都是传家宝”错误,原文说“它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并不必然具有正面的意义”,B项中“只要端正了家道,天下就能安定”错误,片面强调了家风的作用。D项中“论了‘上行而后下效’的观点"错误,论证的是"良好家风,最终是国家民族发展动力"的观点。
3.【答案】B ACD项体现的是长辈的期望,三项都体现了“良好家风,更是一种精神传承”的观点。B项体现的是邻里关系,没有体现传承的特点。
4.【参考答案】
①论证方式多样。文章采用了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喻证法等。作者引用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正家而天下定矣”等语句,选取了拓氏家族的事例,运用了“累土”的比喻,让自己的论证既有说服力又更生动。
②论证结构清晰,运用分总结构,分条论证。作者紧扣“良好的家教家风使人向上向善”,从历史传承、利于家庭、利于社会等三个角度阐述了良好家风的重要性,结构严谨,层次清晰。
③论证语言浅显明了。作者通过比喻、引用、举例、排比、对偶等手法,用通俗浅星的语句,将自己的观点一一展示,通俗而生动。
(每点2分,任选两个方面作答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5.【参考答案】
①这句话说的是给自己的妻子做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可以治理好一家一国,强调了良好的家风对家国的作用。(2分,句子理解和观点各1分)
②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家有好家风,国才有好风气,国家和民族才能更好地发展。然后结合生活谈谈家风的作用(例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教育子女“不管当多大官,都不要忘记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良好家风教育出了优秀儿女;或我的家族有勤俭节约的良好家风,我耳濡目染,也养成了生活简朴、不乱花钱的好习惯,终身受益;等等)(2分,结合材料和生活各1分)
现代文阅读II
6.【答案】B 散文化的句式才是主要叙事语体。
7.【答案】C “此人上船,果然是个樵夫”“俞伯牙是晋国大臣,下来还礼,恐失了官体,既请下船,又不好叱他回去。伯牙没奈何……”“把嘴向樵夫一努”只叫童子看坐、不问姓名等细节,说明此时伯牙称呼子期“贤友”“你”是出于一种失望与怠慢,而非亲昵与平等。
8.【参考答案】①创设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增添真实感。交代了伯牙子期相遇是在一个山明水静的中秋之夜,雨后明月,皎洁如新。
②反映人物的性格品质,烘托人物形象。清新雅洁、风月无边的江山胜景,侧面表现伯牙不顾路遥览胜探奇的风流不俗,也烘托了荒山江岸边樵夫子期的淡泊高雅。
③推动情节发展,增强传奇色彩。若非疾风暴雨,伯牙不会泊舟崖脚,子期亦不会潜身岩畔,自然也就不会有抚琴遇知音的传奇故事。
④渲染气氛,吸引读者阅读。小说开头展现一幅旷远清画、静谧明洁的江山夜景图,氛围自然恬淡、幽远迷人,令读者沉醉好奇,遐思翩翩。(一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给6分,)
【解析】考查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从环境背景、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主题思想、读者感受等角度展开思考。
9.【参考答案】
(1)原因∶①二人都精通音律,兴趣相投。伯牙鼓琴,子期能详述曲词;伯牙抚琴曲调高绝,非常人所能领会,子期却能尽道其中“高山”之意、“流水”之志。二人意趣一致,相知相惜。(2分)
②二人都重义轻利,淡泊高雅。伯牙看重贤才雅志,不以富贵贫贱为嫌,与樵夫子期结拜兄弟,真诚备至;子期虽富有才学,却不以三公之尊为志,而以奉养双亲为念,孝顺至诚。二人志同道合,超凡脱俗。(2分)
(2)启示∶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义相交,地久天长。交友宜以志趣思想为考量,志趣相投、价值观相同,才能和谐相处、共同进步若是以身份贵贱、经济利益为考量,那么只能沦为互相利用的工具,当利用价值不再,就会彼此离散。(2分)
(伯牙子期成为知音的原因,4分,一点2分。启示2分。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C 【解析】“到了宋代后南方人因排斥小麦……推广水稻种植“错误。原文是“宋代以后,南方人在排斥小麦等外来作物的同时在北方积极推广水稻种植”,“同时”表明“南方人排斥小麦等外来作物”和“在北方推广水稻种植”两个方面是并列关系而非因果关系。
2.A 【解析】原文是说到了宋代,稀米成为继小米和小麦之后中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而非选项中表述的取代了北方主粮的地位;且稻米的分布及发展是推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原因,而非唯一因素。
3.B 【解析】“参与中华文明的建构”指在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中稻米起到的重要作用,B项,国家法定的计量标准因稀来而改变,说明稻米在国计民生中扮演关键角色。A项,说明南方宜于种植水稻。C项,说明农作物要合理施肥。D项,说的是易田制。
4.①观点稻米参与了黄河流域文明的建构。(1分)论据角度时间(历史发展)角度。(1分)②观点地域划分不能阻挡水稻北上/稻作技术在北方不断发展。(1)分)论据角度:空间角度。(1分)
【解析】先分析列举的论据的内容,然后结合材料一找到论证的观点。①主要表述的是历史遗址中的稻米遗存,从“河南渑池”“黄河中下游”等词语理解,与材料一第一段有关长江中下游文明存在的稻米遗存比照,可以明确论证的观点是稻米建构了黄河流域文明②介绍了北方新作的发展,从材料一的三、四两段的水稻不断北上分析,材料论证的观点是地域没有能阻止请来的北上的观点。材料作为论据的具体角度包括时间、空间、逻辑等,由此可以分析出两则材料的论据的具体角度。
5.①土地利用采取因地制宜的形式,并注重精耕细作。(1分)辨识土壤、采用轮作,建立作物与水土的对应关系;种植采用精耕细作的方法,努力为农作物营造立足之地。(1分)②农业种植制度注重广度开发和深度开发。(1分)根据不同的地域采用不同的土地使用技术,注重农业种植开发的广度和深度等。(1分)
现代文阅读II
6.C
7.C
8.①小河镇“水好”“人好”,独缺“山好”,这是工人们来到此地的原因,为情节的发展作铺垫。②小河镇远离城市,具有乡土特征,与山里人淳朴的性格相映衬;③小河镇悄然改变,展现了改革开放初期的时代特色。(共三点,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9.①小说中的“我”与柳儿偶然相识并得到她的帮助,小说讲述一个充满温情的故事;②作家以独特的笔触走进柳儿等人的内心,展现了人物丰富的感情世界;③作家以“情”为轴心来表达自己对时代变革的观察和思考。(每点2分,共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