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第 1 课时
主备人
内容出处 部编版九年级级上册第二单元
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珐琅、眼花缭乱、瞥见、箱箧、制裁、荡然无存等词语。 2.了解书信的特点, 3.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 4.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与情感,整体感知作者的思路,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评价任务 布置课前预习,学生提前勾画出重点词语,课堂上抽学生朗读、释义,教师强调更正,课后进行训练检测使。 学生预习思考,教师课件展示使学生回忆书信特点。 学生课前搜集相关历史资料,教师课件出示。 学生自渎课文,完成课件出示的问题。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活 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导入 在1856年至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入了我国北京,对我国的艺术瑰宝圆明园进行了大肆的劫掠,并且焚烧了圆明园。在这件事之后,英法联军统帅之一巴特勒上尉就这次远征征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意见。雨果会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呢?今天,让我们来学习《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这篇课文,学过之后,相信大家能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环节二: 预习交流 1.关于书信。学生预习思考书信的几个要素及书信格式,抽学生在黑板上简单展示书信格式,最后教师课件展示。 (1)称呼。顶格,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如“亲爱的”“尊敬的”等。 (2)问候语。如“您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等。独立成段,不可直接接下文。 (3)正文。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干段来书写。 (4)祝颂语。以“此致”“敬礼”为例。“此致”可以紧接着主体正文之后,不另起段,不加标点;也可以在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敬礼”写在“此致”的下一行,顶格书写。 (5)署名和日期。写信人的姓名或名字,写在祝颂语下方一至两行处右侧。另起一行在署名的正下方写日期。 2.关于作者。(课件出示)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国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雨果的创作历程超过60年,其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九三年》和《悲惨世界》,短篇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 写作背景。(课件出示) 在英法联军劫掠中国圆明园归来后,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所谓的胜利捧场,但雨果,这位正直的作家,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反而代表了人类的良知,写就了一封回信。 在信中,他强烈地谴责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强盗行径。雨果以群众的角度,世界的角度,人类的角度,公开斥责政府如强盗一般毁坏人类文明成果的行为。 4.知识链接。(课件出示) 圆明园是一座供清朝皇帝游乐的花园,也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在北京海淀附近,始建于康熙48年(1709年)。这座花园方圆十多公里,在这儿可以观赏到国内外四十个地方的有名风景。园内还珍藏着许多无价的珍宝,罕见的图书,珍贵的历史文物,因此它又是一座闻名世界的艺术馆、图书馆、博物馆。 1856年,英、法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我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6日,侵略军闯进圆明园,大肆抢掠。他们把园里凡能搬动的金银珠宝和珍贵文物统统抢走。来不及拿的或者拿不动的,就任意打碎、践踏。最后一把火将这座经营了一百多年、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烧成了一堆败瓦颓垣。 5.字词积累。课前学生已预习并提前勾画出重点词语,课堂上抽学生朗读、释义,其他学生点评更正,教师对易错词语进行强调。 箱箧(qiè) 制裁(cái) 给予(jǐ) 恍若(huǎng) 珐琅(fà láng) 瞥见(piē) 惊骇(hài) 晨曦(xī) 琉璃(liú lí) 赃物(zāng) 赃物:贪污、受贿、盗窃等非法获取的财物。 制裁:将不法分子施以处分。用强力管束或处罚有不法行为的人,使其不得胡作非为。 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 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荡然无存:全部毁坏,消灭尽净。空荡荡的什么东西也不存在。荡:洗涤;荡然:干净的样子。 不可名状:不能说出来的。比喻不能用语言来形容和描绘的。名:用语言说出。状:描绘,形容。
环节三: 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然后进行小组合作,随后请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更正或补充。 这是一封公开信,这封信到底写了什么呢?就让我们走进文本,请同学们自由放声朗读课文,筛选主要信息,带着以下任务朗读课文: ①信的正文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1)赞美圆明园在人类历史上的崇高地位。 (2)揭露英法联军的罪行。 (3)指出英法政府必将受到历史的审判。 ②作者在信中表达了两种鲜明的情感分别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达的? 明确:赞美与讽刺。 赞美圆明园:世界奇迹、幻想的某种规模的巨大典范、世间独一无二的奇迹 讽刺侵略者:丰功伟绩、收获巨大 ③文章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 明确:第一部分(1)交代写信缘由。 第二部分(2—9)热情赞美圆明园的辉煌灿烂,强烈谴责英法联军的侵略罪行。 文章的第二部分是全文的核心。作者通过对东方艺术典范圆明园的尽情渲染、赞扬,激发人们对圆明园的美好遐思和幻想。然后,强烈抨击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把他们劫掠并焚毁圆明园的强盗嘴脸刻画得淋漓尽致。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2—3)作者用浪漫主义的笔调,丰富奇妙的想象,恰当妥帖的对比,华丽优美的辞藻来赞美人世间这座空前绝后的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并告诉人们,圆明园属于各国人民,属于全人类。 第二层次(4—9)作者站在捍卫人类文明、捍卫卓越艺术的高度,以犀利的言辞,调侃的语气,辛辣的讥讽,愤怒谴责英、法两个强盗对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第三部分(10)呼应开头,表达对英法联军侵略行径的揭露、控诉之情。
环节四: 堂清作业,巩固所学。 1.正音辨形。 晨曦( ) 惊骇( ) 瞥见( ) 制裁( ) 箱箧( ) 珐琅( ) jié( )掠 liáo( )乱 zānɡ( )物 zhuì( )满 huǎnɡ( )若 绸duàn( ) 答案:xī hài piē cái qiè fà 劫 缭 赃 缀 恍 缎 2.据义填词。 ① :不能够用语言形容。 ② :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③ :伟大的功绩。 答案:①不可名状 ②眼花缭乱 ③丰功伟绩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 A.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为远征中国的所谓 “胜利”捧场,作为一名爱国人士,雨果先生没有让其失望。 B.雨果是一位正直的作家,他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在本文中他立场坚定、态度鲜明,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尊敬。 C.圆明园是世界奇迹,它的被毁令雨果先生感到痛心,这表现了雨果先生对人类文化成果的无比珍惜。 D.本文大量运用了反语,极具讽刺意味。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 题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第 2 课时
主备人
内容出处 部编版九年级级上册第二单元
学习目标 1.体会反语嘲讽的语言效果 2.朴素爱国情感及雨果伟大人格魅力的渗透。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评价任务 找出文章带有讽刺意味的语句,透过或热情赞美或冷静嘲讽的语言,深挖文章的意蕴,感受悲剧的效果。 学生对雨果进行评价,他在文中所持 观点是否表明不够“爱国”?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活 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品析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第3段,思考: (1)雨果是怎样评价圆明园的?找出文中评价圆明园的语句、盛赞的词语。 总评:“世界奇迹”; 分述:①与巴特农神庙比较,指出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②具体讲园中之物;③耗费了巨大劳动; ④圆明园是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 盛赞的词语:“巨大的典范”“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恍若月宫的建筑”“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亚洲文明的剪影” (2)作者极力描绘圆明园的美丽,给予圆明园高度评价,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极力描绘圆明园的富丽堂皇,表明圆明园是世界文明的瑰宝,而英法联军却因贪婪无知将其破坏得荡然无存,更能激起人们对英法联军的憎恨之情,也为后文的谴责做了铺垫。 这段文字中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雨果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对中华民族的尊重和赞美,表现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2.就是这样一个“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却被毁于一旦。细读课文第4-9段,请找出文中讽刺侵略者的语句,思考: (1)文中的“两个强盗”指的是谁?这样说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英国和法国,这样说揭示了英法联军的强盗本质,使世人看清其掠夺者的丑陋面目。 (2文中的两个强盗做了哪些事情?请你概括举例。 明确:两个强盗进入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一个强盗放火。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最后,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3)作者在揭示“两个强盗”所作所为时运用了大量的讽刺性词语,结合句子体会一下作者表达的情感。 ①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茫然无存。 明确:这里运用了反语。以反语的形式强烈讽刺强盗的行径和罪恶,强调强盗们这次的行动更丑恶、更野蛮。 【反语】又称“倒反”“反说”“反辞”等,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彩的修辞手法。 ②丰功伟绩!收获巨大! 明确:这个句子运用反语,句末连用感叹号,模拟强盗的口吻,写出掠夺者贪婪无耻的丑恶嘴脸,饱含着作者尖锐的嘲讽意味,也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正义感。 ③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明确:“文明”和“野蛮”运用反语,“文明人”破坏人类文明;“野蛮人”却是人类文明之所在。显示出作者对这个强盗政府颠倒黑白、恬不知耻、厚颜无耻的丑恶嘴脸的讽刺与批判,显示出作者的凛然正气和博大胸襟。 3.讨论:再读第1段,找找哪些词语有反语的效果,用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明确:“体面”一词表现出巴特勒上尉卑鄙无耻的丑恶脸。“赞誉”是褒义贬用,表达了作者的憎恶之情。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作者是什么立场和态度?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立场和态度:站在人类的立场,立场明确,态度坚定,对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进行了强烈谴责和辛辣讽刺。 思想感情:表达了对被侵略者和被掠夺者巨大的同情,饱含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5.最后一段中“赞誉”一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呢? 明确:以“赞誉”一词作结,既照应了文章的开头,又具有极其尖锐的嘲讽意味。该句鲜明地表达了雨果对远征中国之举的态度——强烈谴责,立场非常鲜明。同时,也表现了雨果正直、公正、人道的伟大品格,摒弃狭隘的民族主义,胸怀博大。
环节二: 语言赏析 1.“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把“世界”改为“中国”,好不好?) 明确:“世界”不能改为“中国”,雨果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以全球的眼光,肯定其艺术价值在世界上的地位,体现了作者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 2.“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这里为什么要提“巴特农神庙”?) 明确:巴特农神庙是希腊最负盛名的古建筑,是欧洲人心中的神庙。与巴特农神庙相比较,运用了类比的手法,突出圆明园的艺术成就,让更多的欧洲人了解中国,了解圆明园。人类最杰出的成就,却都被强盗毁灭,强盗的行径之卑劣,令人发指。 3.“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这句话有什么特殊含义?) 明确:圆明园虽然当时是皇家花园,但归根结底,是属于人类的。雨果的这种见解是非常深刻的,这表现了雨果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珍视,对人类文明创造者的尊重。结合全文分析,雨果以全人类的名义谴责侵略者的强盗行径,义正辞严,批判力强。 4.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这一句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 明确:以漫画的形式形象再现强盗相互勾结的丑恶嘴脸、肆意掠夺的卑鄙行径,讽刺力强。 5.“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如何理解这句话?) 明确:雨果以人类的立场区分政府与人民,强盗政府不能代表人民,法兰西人民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焚掠圆明园是英法政府的罪行,他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抗议政府犯下的罪行。他公开指斥强盗政府,这需要极大的勇气。 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 明确: “居然”有出乎意料之意,揭露了侵略者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丑恶嘴脸;“天真”意即讽刺这些自称“文明人”的野蛮、愚蠢和可恶。 7.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干干净净”是什么意思 雨果的这个夙愿怎样才能实现 ) 明确:法兰西政府入侵中国,掠夺、焚毁圆明园,是卑劣的强盗行为,劣迹斑斑。“干干净净”是友爱、热爱和平、崇尚正义的意思。这个夙愿迟早会实现,但前提是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华民族跻身于世界强民族之林。只有强盛的国家才有可能维护自己的尊严。 ●资料链接 追回失散文物的法律依据:195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海牙公约》中指出:任何因战争等原因而被抢夺或丢失的文物都应归还,没有任何时间限制。 对于用非法手段获取的文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0年11月14日在巴黎通过了一项公约,明确规定: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
环节三: 合作探究 1.雨果是法国人,但对法国的“胜利”没有喜悦,没有赞美,而是站在正义和良知的主场上揭露和批判了这次“胜利”。他这样是否不够“爱国”?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作者并非不爱国。 其一,在文中,作者说“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可见,作者清楚地知道这是政府的错误,而非法兰西人民的错误,以正当的理由为人民辩护正是作者爱国的表现。 其二,作者敢于对政府的错误进行批判,是为国家的长远计,也是爱国的体现。 其三,作者的爱国主义并不只站在狭隘的民族观上,而是站在人类文化历史角度上看待劫掠圆明园问题,是人道主义的体现,与爱国主义并不相悖。 2.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雨果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他是一个有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博大的胸怀,难能可贵的非凡勇气和人道主义精神的人。 3.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一封雨果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揭露了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愤怒地谴责了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表达了作者对遭受空前劫难的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敬重。 4.除了巧用反语外,这篇文章还有怎样的写作特色? 明确: (1)铺陈手法的运用。 所谓铺陈即进行详细地叙述,此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文章一开始,针对巴特勒认为英法联军远征中国是“体面的、出色的”看法,作者没有马上表明自己的观点,而是匠心独运,采取用墨如泼的铺陈手法,描绘圆明园的富丽堂皇,把这一中西合璧的艺术瑰宝神奇地显现于世人眼前。圆明园属于全人类,理应得到世人的珍惜、爱护,理应留给子孙万代观赏、享受,但是,它却被劫掠、焚毁了。作者尽情挥洒笔墨以渲染圆明园的美景,显而易见,也在为后文抒发感情、发表议论起铺垫作用。 (2)多处使用鲜明准确的对比。 作者巧妙地将东方艺术典范圆明园与古希腊的巴特农神庙相比,突出了圆明园这东方艺术典范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作者将圆明园这一旷世之园的富丽堂皇与英法联军对它的劫掠、焚毁相比,暴露出英法联军的滔天大罪;作者将额尔金父子对比,揭露出英法联军的侵略本性和反动本质;作者还将欧洲人的“文明”和中国人的“野蛮”相比,“野蛮”的中国人民“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创建了“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圆明园,而“文明”的法兰西、英吉利“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使圆明园荡然无存、这一对比,使英法联军的野蛮,中国人的文明都一清二楚了。文章中多处对比的使用,充分表达了作者鲜明的爱憎态度,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效果。
环节四: 拓展延伸 曾经是梦幻般美好的奇迹,变成了一片伤痕累累的残骸!同学们,当你面对那一片残骸的时候,你会想到什么?你会对曾在火海里煎熬过的这一片残骸说些什么?
环节五: 随堂练习 读课文4-10段,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个奇迹”指_________,“两个强盗”指_______、_______ 。 “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用了_________修辞手法。 “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圆明园 法兰西 英吉利 拟人 英法联军洗劫烧毁圆明园) 2.画出讽刺侵略者的语句,谈谈蕴含其中的感情。 (略 愤怒谴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罪行。) 3.从全文来看,结尾句和_____________照应,用了_____修辞手法。 (“而您想知道,我对英法的这个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 反语) 4.概括本文段的中心意思。 (作者愤怒谴责侵略者的罪行,亮明观点,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提出抗议,希望他们把劫掠的财物归还中国。)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