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15.《我与地坛(节选)》课件(共52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七单元15.《我与地坛(节选)》课件(共52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5.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30 12:23: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2张PPT)
我与地坛
史铁生
1. 了解作者生平,感受作者经历挫折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 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并通过随堂练笔的方式交流评价。
3. 培养学生珍爱生命,超越身体的、心灵的局限,把握好生命的过程。
学习目标
张:史铁生先生,如果不是您这种特殊的命运,所谓“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您会不会走上写作这条道路呢
史:我觉得这无法预料,只能说我的病促使我走上写作道路。至少在这之前我没想过会以写作为生。文化革命开始的时候我才初中二年级,刚满十五岁,根本没想过以后干什么,然后就参加文化大革命,稀里糊涂的,出身不好也不坏,没什么特别的骄傲也没什么特别的冲击,然后就去插队,那时候想得很现实,就是怎样在农村干点什么事。只是在病以后才想这件事。病了以后最重要的问题是还活不活,慢慢才想明白死是迟早要来临的节日,不必太着急,等决定活下去之后,自然要想怎么活,有一点很明白,就是:总得要做点事情。
一个作家的生命体验
张:能不能这么理解,写作是您自救的一种方式,而且是最佳的方式。
史:可以这么理解。当然这个自救的意义是有所变化的,刚开始的时候更多的是一种生存自救.走着走着才想明白,其实这么些年来所追求的东西,最重要的是一个价值感。活着要有点价值,你就要干点什么。至于你问我如果没有病我会干什么,我说不出来。我想如果没有病,至少我不会那么早就动笔,可能会再搁一些年。没这么多东西逼着可能也就搁下了,以至成为一个爱好者、关注者和说三道四者。当时各种各样的状态逼迫你,必须要动手了。
一个作家的生命体验
地坛
思考:
访谈中的史铁生展现了怎样的生命体验;这种生命体验又是如何形成的?
一:
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21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同年加入中国作协。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散文《合欢树》《我与地坛》等。其中《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地坛
地坛又称方泽坛,在中国北京安定门外,是明世宗以后明清两代皇帝每年夏至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地坛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1530),是中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坛。③坛内总面积37.4公顷,呈方形,整个建筑从整体到局部都是遵照中国古代“天圆地方”“天青地黄”“天南地北”“龙凤”“乾坤”等传统和象征传说构思设计的。地坛现存有方泽坛、皇祇室、宰牲亭、斋宫、神库等古建筑。
二:
品味文章
“我”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进入地坛的?
“我”——颓废、迷惘。(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地坛——废弃、荒芜、冷落。(我…… 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 荒芜冷落得如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我”被社会遗弃,地坛被人们遗弃,所以我对地坛产生了一种同病相怜,惺惺相惜的感情。
“我”与地坛有怎样的宿命?


(1)我家与地坛很近。
(2)我与地坛有着相同的命运。(“园子”荒芜,“我”残疾)
(3)地坛顽强的生命力给了“我”重新生活的勇气,让“我”领悟到生命的内涵。
为什么说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这给作者以什么启示?用自己的话概括。
古园的荒芜冷落正烘托着作者的悲苦命运,也正是这荒芜但并不衰败的景象给予了作者对生活的新的感悟。阳光灿烂,昆虫活跃,露珠晶莹,草木丛生,这是生命力的展现;使我感受到即便在无情的命运之中,生命依然是一种顽强的存在,其前景照样会缤纷多彩。
二十岁时突至的残疾使他人生道路急转直下,他为了排解内心的苦闷与困惑,来到地坛,又在地坛的启示下完成了他对生命的新认识,树立起自己的生命观、世界观,从而得到了获得全新的生命。此时,地坛已经成为他精神的家园,灵魂栖息的所在。
我在地坛里思考了什么问题?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了吗?
我该不该去死?(死,应该顺其自然 )
我为什么要出生?(无须思考 )
我应该怎么去活?(地坛的述说)
体验:生和死都是自然规律,对死不必急于求成
我是一个怎样的我?
(1)他人与我:从简介里了解关于“我”的全部。
中国作协专业作家。生于北京,18岁去延安插队。21岁时,因腿疾住进医院,那一天恰恰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1983年他发表,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文译本在国外出版。
我是一个怎样的我?
中短篇小说:
《奶奶的星星》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舞台效果》 《命若琴弦》
散文随笔:
《秋天的怀念》《合欢树》
我与我自己:从文中寻找关于“我”的语句。
①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
②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③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④(我)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
地坛的‘不衰败’体现在哪里 学生四人一组,结合相关语句谈谈自己的看法,组员互相交流补充,形成比较成熟的意见后发言。
景和情
例⑴: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荒芜的、古旧的,被人遗弃但生命依然顽强。“剥蚀”、“淡褪”、“坍圮”、“散落”,最终留下了生命中原生的真正属于本质性的东西。
地坛的‘不衰败’体现在哪里 学生四人一组,结合相关语句谈谈自己的看法,组员互相交流补充,形成比较成熟的意见后发言。
景和情
例⑵: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清凉……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清凉”这句话说明它虽然是荒废的故园的园墙,但它并没有因此而消沉,而是用自己的残躯为过往的行人斜切下了一溜阴凉。
我与我自己:从文中寻找关于“我”的语句。
⑤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
⑥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够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
⑦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我”为什么喜欢去这样荒芜冷落的地坛?


宁静。
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使我展开对生命的思考。给史铁生以慰藉。给史铁生以启悟。
文中哪几段有景物描写?联系写古园风景的文字,分组探究地坛是怎样帮助作者完成生命 “大跨越”的?三处地坛景色的描写安排有何逻辑?
A.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
排比句式,真实再现了地坛的荒芜。“剥蚀了”“淡退了”“坍圮了”“散落了”提前,突出了历史和社会的沧桑。与“…我…残废了双腿”句子结构形成了呼应,为下文地坛给我启示,让我想明白生与死等问题作了铺垫。剥蚀的不仅仅是华丽的外表,还有内心的浮夸、炫耀。让我有了从双腿瘫痪的阴影里走出来的可能,也表现了作者的渴望。
作者从人生失意中渐渐安静下来,看到地坛旺盛的小生命。
思考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六个譬如,写了园中有许多永恒的东西。这段的事物大多有某种不好的境遇,如古柏、落日、暴雨,雨燕、等都有和命运抗争的意味。
景和情
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小结:
景和情
①刚走进地坛,主要看到地坛的荒芜;常去地坛,看到了地坛里旺盛的生命;十五年了,总是到地坛,看到了地坛永恒的景色。景色描写由浅入深。
②刚与地坛相遇时,作者失魂落魄;常去地坛,作者想明白了生与死的问题;十五年了,一直在思考怎样活的问题。三处地坛景色与作者的思想历程相符。)
地坛引起了我的什么思考?又使我想明白了什么道理?
景和情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体会自然之美
小结
如今,我们对大自然的感应甚至不如一棵树。一棵树知道什么时候抽芽、开花、结实、落叶等等,并且把它的生命经验记录在一圈圈或松或紧的年轮中,而我们呢 有许多年轻的孩子甚至不知道玫瑰、杜鹃什么时候开花,更不要说从声音里体会秋天的来临了。
母爱深沉而不张扬,平凡得让人熟视无睹。有谁能像史铁生那样用心体味母爱呢?更多的时候,母爱都是从我们身边默默地流走,熟视无睹的我们甚至不知道她的存在。我们没有发现她,她当然毫无怨言,可是,对于我们来说,没有体验到母爱应该是多么大的不幸呀!我们丢失了比金子还珍贵的东西。第2、3、8、9段中塑造了善解人意、疼爱、理解、体谅、宽容、痛苦、担忧、惊恐、默默承受、坚忍……的母亲形象。
概括形象
探究母亲的形象:
作者笔下的母亲的爱有什么特点?请概括母亲的形象,并谈谈这个形象的意义。
三:
柔情母爱
阅读课文第二部分的相关段落,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在第二部分第一段中,作者说自己给母亲出了一个“难题”,你能具体说一下这个“难题”是什么吗?
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待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
作者在第二部分第八段中说:“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我”出于倔强、羞涩等复杂的原因,躲着母亲,拒绝与母亲交流。母亲懂得儿子的心理,儿子却不能体谅、回应母亲的心,等到自己能懂得母亲的时候,母亲却已经去世了。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强烈的自责,同时也对别人提出诚恳的告诫。
课文最后写道:“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里的“车辙”和“脚印”是不是只是指现实中的“车辙”和“脚印”?为什么?


不是,这里的“车辙”和“脚印”是有象征意义的。作者通过在地坛的长期静思,参悟了人生的意义。因此,“车辙”可看作是作者心灵求索的轨迹。然而作者精神跋涉的每一步都有母亲的伴行,每一次挣扎都带给母亲忧虑和哀伤,是母亲目送他走过这条长长的路,因此,“脚印”又可抽象为母亲在那个阶段所起的作用。
母亲为“我”做了什么?她对“我”的关爱有什么特点?儿子在母亲身上读懂了什么?


送我上地坛 无言目送 艰难的命运
在家担忧我 坐卧难安 坚忍的意志
到地坛找我 悄悄缓缓 毫不张扬的爱
文学作品中的母爱印象
1.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文学作品中的母爱印象
2.丰子恺《我的母亲》
我十七岁离开母亲,到远方求学。临行的时候,母亲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诫我待人接物求学立身的大道;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关照我起居饮食一切的细事。感悟:这一幕,我们年少离家时,都经历过吧。那背后,有着多少的爱、关怀和担心……陶渊明诗云:“昔闻长者言,掩耳每不喜。”我也犯这个毛病;我曾经全部接受了母亲的慈爱,但不会全部接受她的训诲。
文学作品中的母爱印象
3.老舍《我的母亲》
儿女的生命是不依顺着父母所设下的轨道一直前进的,所以老人总免不了伤心。感悟:他们用心为我们设计了一切,尽管未必是对的,适合我们的。可是那是他们最真诚的心意,所以,每一次不依顺,便都是违逆。这的确是一种伤心,尽管或许不那么浓,尽管可能只是藏在心里。下一次,就算你坚持,也学会安慰吧。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象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感悟:往往懂时,都已晚了。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文学作品中的母爱印象
4.胡适《我的母亲》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便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眠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感悟:是的,母亲只是望我们变好,只望我们做一个好人。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我十四岁(其实只有十二零两三个月)便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文学作品中的母爱印象
5.宗璞《花朝节的纪念》
母亲的爱护,许多细微曲折处是说不完、也无法全捕捉到的。也就是有这些细微曲折才形成一个家。这人家处处都是活的,每一寸墙壁,每一寸窗帘都是活的。
6.莫言《母亲》
我的母亲教育我,人要忍受苦难,不屈不挠地活下去;我的父亲和爷爷又教育我人要有尊严地活着。他们的教育,尽管我当时并不能很好地理解,但也使我获得了一种面临重大事件时做出判断的价值标准。
如果说地坛是用来安慰人的心灵、引导作者珍惜生命真谛的精神家园,那么与作者血肉相连、至亲至爱的母亲无疑是引导他走向这条道路的唯一之人。母亲活着的时候让残疾的儿子从心里的轮椅上站起来;母亲去世之后,又成了儿子心中不
在第二部分中记录了母亲离去后,“我”摇着轮椅在园中度过的一天,当时作者有什么感受?
(1)失落与惆怅。“我”走遍了这园子的每一个角落,一切都像往常一样,但是母亲却已经离开了“我”;一切都不曾改变,但母亲却永远不会再来找“我”了。“我”的内心充满了失落与惆怅,正如当初母亲寻找“我”时的焦灼与茫然。
(2)懂得了母爱的伟大和重要性。“我”已经真正懂得母亲那份真挚、深沉、毫不张扬的爱对“我”来说有多么重要,但是,已经来不及了。
地坛给了“我”怎样的生命启迪?
“我”思考了三个问题:①为什么生?“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天交给他的一个事实。”②要不要死?“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③怎样活?“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
最终“我”找到了答案:出生是事实,死不必急于求成,要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作者为什么要逃避?
史铁生,生于北京,18岁去延安插队。21岁时,因腿疾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
作者为什么想要逃避?
史铁生此时是“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失魂落魄”。于是,“我来了”,这与前面“它等待我”相呼应,“残废了双腿”和“剥蚀了、淡褪了”都是动宾结构,这似乎暗示了不幸的我与衰落的地坛终将有一场命中注定的相遇。“我”在拥有最恣肆的生命时厄运突然造访,“找不到、找不到、找不到”如同折翼的大鹏陷入茫茫的黑暗和无边的绝望中,饱受痛苦的侵蚀,只能寻找一个角落独自舔舐伤口。
此时古老的地坛准备好了一切接纳了我。
我为什么选择地坛?


自由朗读第2、3自然段,结合相关句子谈谈作者为何选择地坛,而非“天坛”、“日坛”、“月坛”?
原因之一:近。
请学生谈谈对“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的理解。
“我家离地坛很近”显示出“我”的主动性,表明“我”对地坛有特殊的情感。
原因之二:缘分、宿命、共同点。
①地坛是荒芜的,那么它的荒芜如何体现?请一位同学朗读出相关内容。
明确:“剥蚀”“浮夸”的琉璃;“淡褪”“炫耀”的朱红;“坍圮”“高墙”等。
轮椅上的史铁生看地坛的目光明显异于常人,痛苦的人生遭遇使他对自然对生命有了独特的观察和感悟。这一段对于动植物细致的描写,让人感受到运动是多么美妙的姿态,生命是多么可贵的存在。在描绘这些动植物的状态时作者的心情是复杂的:有艳羡和渴望,有痛苦和失望,蜂儿能在半空停,我不能;蚂蚁能疾行,而我不能;瓢虫能升空,我不能,轮椅上的我不能站,不能行,不能跑,甚至不能爬。孤独和失落如同树干上的蝉蜕,趴在心壁无法摆脱。
思考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拟人手法,重点词语,写出了人生的哲理。
景和情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 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作者考虑了要不要活着,看到了渺小的生灵在竞相生长,地坛荒芜却不衰败,想蚂蚁一样“突然想透了什么”,看透了生与死,能够乐观旷达的去面对人生。
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景和情
落日余晖图:对生命不幸的释然,
雨燕高歌图:渺小生命的崇高与悲壮,
雪地脚印图:对生命无限可能的期待,
古柏静立图:时间永恒、生命不息;
雨后气息图:对生命生机活力的认同,
秋风落叶图:生命的逝去自当平静安详、坦荡满足。
这是镇静、坚韧的地坛。
这是思考怎样活?
景和情
既然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那么就要好好活,笑对生命中的不幸与坎坷,创造生命无限的可能性,活出生命的精彩与活力、崇高与悲壮,当生命逝去,自当平静安详,坦荡满足。
母亲的形象
探究
母亲:疼爱孩子,理解,包容,隐忍,坚强,平凡,伟大,默默无闻的守望者。
母亲活着,用包容和隐忍的爱让史铁生从心灵的轮椅上站起来,母亲去世,成为了立在孩子心中的一座丰碑,彰显着深沉而博大的母爱。
思考:
地坛与母亲的关系
地坛给了我生命的启示,母亲给了我重塑自我的力量,地坛与母亲交通融在一起,融入到我的生命之中,他们帮助我走出了人生的困境,实现了精神的突围,获得了生命的救赎。
拓展:
上天在给予史铁生苦难的同时,也给予了他独特的感觉与独特的体悟,请辑录10则“史铁生语录”并谈谈你的感悟。
(1)人若无梦,夜的眼睛就要瞎了。
(2)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
(3)人真正的名字叫作:欲望。
(4)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潭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
(5)我什么也没忘,只是有些事适合收藏。不能说,不能想,却又不能忘。
(6)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
小结
小结
人为什么活着?
史铁生没有把自己悟得的答案昭告于世人。
其实,离开了每个人特定的生活轨迹,离开了每个人独具的人生感悟,这样的答案近于废话。他只是说了,园神告诉他,孩子,这不是别的,这是你的罪孽与福祉。而我想说,生与死之间有段距离,这就叫人生;怎样走过这段距离,这就叫生活。仅此而已!史铁生在文章的最后说:“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我说:要是有话我没说,史铁生,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话只适合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