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苏省徐州市高一(上)期中生物试卷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
1. 下列关于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状腺激素中含有碘元素
B. 肝细胞中主要的储能物质是葡萄糖
C. 组成DNA、磷脂和ATP的元素不同
D. 细胞中组成核酸的腺嘌呤与胸腺嘧啶数量相等
2. 如表是玉米和人体细胞的部分元素及含量(干重,质量分数),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元素 O H N K Ca P Mg S
玉米 44.43 6.24 1.46 0.92 0.23 0.20 0.18 0.17
人 14.62 7.46 9.33 1.09 4.67 3.11 0.16 0.78
A. P、Mg、S等元素在玉米细胞中含量很少,属于微量元素
B. 表中玉米细胞比人体细胞中含有的O元素较多是因为玉米细胞中含水更多
C. 表格中在细胞内含量多的元素比含量少的元素更重要
D. 玉米细胞和人体细胞中N元素含量不同,可能与细胞中蛋白质的含量不同有关
3. 下列关于糖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单糖可以被进一步水解为更简单的化合物
B. 构成淀粉、糖原和纤维素的单体均为果糖
C. 细胞识别与糖蛋白中蛋白质有关,与糖链无关
D. 糖类是大多数植物体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
4. 下列关于脂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脂质中的磷脂是细胞膜的组成成分 B. 维生素D和性激素不属于固醇类物质
C. 脂肪比相同质量的多糖彻底氧化产能少 D. 脂质在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上合成
5. 如图为细胞中常见的生化反应,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虚线框内的O和H通过肽键连接 B. 该反应为脱水缩合反应
C. 化合物甲含三个游离羧基 D. 化合物丙的R基为-CH2COOH
6. 下列广告语中,无明显科学性错误的是( )
A. “XX口服液”含有钙、铁、锌、硒等多种人体必需元素
B. “XX婴儿面霜”采用纯天然植物精华,不含任何化学元素
C. “XX特饮”含有的多种无机盐,能有效补充人体运动时消耗的能量
D. “XX无糖月饼”由纯天然谷物制成,不含糖,糖尿病患者也可放心食用
7. 红烧狮子头是一道淮扬名菜,因肉丸形似狮头而得名。其做法是将有肥有瘦的肉配上荸荠香菇等材料做成丸子,先炸后煮,出锅后醇香味浓,香味扑鼻,吃起来超级美味。红烧狮子头的原料主要有猪肉、荸荠、鸡蛋和大葱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猪肉中含有的脂肪是动物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
B. 荸荠中富含淀粉,淀粉可作为细胞中的储能物质
C. 大葱含有纤维素,可被人体直接消化吸收利用
D. 脂肪、淀粉、纤维素都是由单体构成的多聚体
8. 某生物兴趣小组在野外发现一种组织颜色为白色的不知名野果,该小组把这些野果带回实验室欲检测其是否含有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对该野果的切片进行脂肪检测时需要使用显微镜
B. 进行蛋白质的检测时双缩脲试剂A液和B液先混合再使用
C. 还原糖检测实验结束后将剩余的斐林试剂装入棕色瓶,以备长期使用
D. 若向该野果的组织样液中加入斐林试剂并水浴加热出现砖红色沉淀,说明该野果中含有葡萄糖
9. 如图是生物体内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的模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a为核糖,则m,有4种,分别是A、T、G、C
B. 构成人体遗传物质的b共有8种,a有2种,m有5种
C. 若m为鸟嘌呤,则b的名称是鸟嘌呤核糖核苷酸或鸟嘌呤脱氧核苷酸
D. 在新冠病毒和SARS病毒中共可以检测到2种a,5种m,8种b
10. 绿色荧光蛋白简称GFP,最初是从维多利亚多管发光水母中分离出来的结构蛋白,其构成相关数据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CFP含有2条肽链 B. GFP的R基上的氨基有17个
C. GFP彻底水解将产生126种氨基酸 D. GFP水解时,一共需要126个水分子
11. 核孔是具有选择性的核质交换通道,亲核蛋白需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发挥功能。如图为非洲爪蟾卵母细胞亲核蛋白注射实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亲核蛋白进入细胞核由头部决定
B. 亲核蛋白进入细胞核不需要载体
C. 亲核蛋白进入细胞核需要消耗能量
D. 亲核蛋白进入细胞核的方式与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相同
12. 下列有关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叶绿体基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功能及所含有机化合物都相同 B. 功能及所含有机化合物都不同
C. 功能相同,所含有机化合物不同 D. 功能不同,所含有机化合物不完全相同
13. 角蛋白是头发的主要成分,由2条肽链组成。如图表示烫发的原理,据图分析,烫发改变了角蛋白分子的( )
A. 氨基酸排列顺序 B. 氨基酸数量 C. 氨基酸种类 D. 空间结构
14. 如图是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①~③表示构成细胞膜的物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侧是细胞膜的外表面 B. ③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
C. 氧气通过细胞膜需要②的协助 D. 细胞膜的功能与②和③有关
15. 表中,关于生物膜的探索历程对应关系不确切的是( )
实例(实验) 结论(假说)
A 脂溶性物质更易通过细胞膜 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B 红细胞膜中脂质铺展成单分子层后是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C 电镜下细胞膜呈清晰的暗-亮-暗三层结构 生物膜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D 人鼠细胞杂交实验 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A. A B. B C. C D. D
16. 细胞学说对于生物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下列关于细胞学说错误的是( )
A. 细胞学说认为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B. 细胞学说认为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C. 细胞学说的建立运用了不完全归纳法这一科学方法
D. 细胞学说揭示了动植物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17. 下列四组生物中,都属于真核生物的一组是( )
A. 衣原体、念珠蓝细菌、香菇 B. 烟草、草履虫、大肠杆菌
C. 小麦、番茄、大豆 D. 酵母菌、乳酸菌、流感病毒
18. 如图是细胞核结构模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1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
B. 2是DNA、RNA进出细胞核的通道
C. 3主要由RNA和蛋白质组成
D. 4将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19. 如图是某细胞的部分结构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结构①是核糖体,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B. 结构②是线粒体,是真核细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C. 结构③是高尔基体,能增大细胞内的膜面积
D. 结构④是叶绿体,是绿色植物细胞光合作用的场所
20. 将甲种伞形帽伞藻的A部分与乙种菊花形帽伞藻的B部分(如图)嫁接在一起,长出的帽状体为与甲相同的伞形帽。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甲、乙两种伞藻细胞均含有多种具膜的细胞器
B. 若再次切除帽状体,长出的帽状体仍为伞形帽
C. 甲、乙两种伞藻细胞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D. 该实验证明了帽状体的形态仅受细胞核控制
21. 鉴定尿中是否有蛋白质常用加热法来检验。如图为蛋白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判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沸水浴加热后,构成蛋白质的肽链充分伸展并断裂
B. 食盐作用下析出的蛋白质也发生了变性
C. 蛋白质肽链的盘曲和折叠被解开后,其特定功能并未发生改变
D. 变性后的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22. 人体细胞内存在一套复杂的膜系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分泌蛋白质分泌到细胞外的过程存在膜脂的流动现象
B. 高尔基体主要进行蛋白质的分拣和转运
C. 肝脏细胞内的光面内质网上含氧化酒精的酶
D. 核膜与细胞质膜的相连可通过线粒体来实现
23. 科学家常用哺乳动物红细胞作材料来研究细胞膜的组成,是因为( )
A. 哺乳动物红细胞的细胞膜在光学显微镜下容易观察到
B. 哺乳动物红细胞容易得到
C. 哺乳动物红细胞在水中容易涨破
D.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内没有核膜、线粒体膜等膜结构
24. 在相同的放大倍数下,统计视野中的细胞数目,然后滴加相同浓度的蔗糖溶液,记录五种植物细胞从滴加蔗糖液到发生“初始质壁分离”的平均时间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5种材料中红花檵木的细胞体积最小
B. 该实验的各组材料之间形成相互对照
C. 依据实验结果推测红花檵木细胞液浓度最大
D. 5种材料中山茶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速度最慢
25. 如图为研究渗透作用的实验装置,漏斗内溶液(S1)和漏斗外溶液(S2)为两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水分子可以透过半透膜,而蔗糖分子不能。当渗透达到平衡时,漏斗内外液面差为m。若向漏斗中加入蔗糖分子,达到渗透平衡时,m将( )
A. 变小 B. 变大 C. 不变 D. 等于0
26. 如图为细胞质膜结构示意图,M、N表示细胞质膜的两侧,A、B、D表示细胞质膜上的物质,a、b、c、d、e表示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中a、e的运输方式能实现物质的逆浓度运输
B. 甘油、O2、CO2可以通过b方式运输
C. 水分子只能通过b方式运输
D. 葡萄糖可以通过d方式运输
27. 核小体是染色质的结构单位,由一段长度为180~200bp(碱基对)的DNA缠绕在组蛋白上构成。下列有关核小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核小体水解产物有脱氧核苷酸和氨基酸 B. 组蛋白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
C. 大肠杆菌中存在核小体 D. 核小体中可能含S元素
28. 下列各项中,不能通过质壁分离实验检测的是( )
A. 成熟植物细胞的死活 B. 植物细胞液浓度范围
C. 原生质层的伸缩性 D. 水分子进出细胞方式
29. 以下三个细胞来自同一种植物体内,其细胞液浓度相同,将其放在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结果如图,则三个细胞所在蔗糖溶液的浓度关系是( )
A. ①>②>③ B. ②>①>③ C. ③>①>② D. ③>②>①
30. 新生儿小肠上皮细胞通过消耗ATP,可以直接吸收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和半乳糖,这两种物质分别被吸收到血液中的方式是( )
A. 主动运输、主动运输 B. 被动运输、主动运输
C. 主动运输、胞吞 D. 胞吞、主动运输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实验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
31. 黑藻是一种常见的单子叶多年生沉水植物,其叶肉细胞内有大而清晰的叶绿体,液泡无色。某同学选择黑藻叶肉细胞观察质壁分离现象,实验步骤和观察结果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制作黑藻叶片临时装片时,先在载玻片上滴加 ______,把黑藻叶片放入并展平,然后加上盖玻片。操作时,先将盖玻片的一侧与水滴接触,然后轻轻放平的,这样可以避免产生 ______。
(2)实验过程中,通过步骤①观察正常细胞所处的状态,目的是 ______,步骤②的具体操作过程是 ______。
(3)黑藻叶片的叶肉细胞能在0.3g/mL的蔗糖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发生质壁分离的外因是细胞液浓度 ______(填“>”“<”或“=”)细胞外的蔗糖溶液浓度,内因是原生质层的伸缩性 ______(填“>”“<”或“=”)细胞壁。
(4)若将步骤②中浸润在0.3g/mL蔗糖溶液中的黑藻叶片临时装片放在80℃条件下处理一段时间。在显微镜下观察到B处呈绿色,最可能的原因是高温使 ______失去选择透过性,叶绿素进入B处。
三、探究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32.0分)
32. 某致病细菌分泌的外毒素,为无色细针状结晶,对小鼠和人体有很强的毒性,可引起流涎、呕吐、便血、痉挛等,以致死亡。该外毒素为环状肽,其结构简式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化合物称为 ______肽,含有 ______个肽键。
(2)组成该化合物的氨基酸有 ______种,该化合物中含有 ______个游离的氨基。
(3)该化合物具有 ______个氮原子,其中 ______个位于R基上。
(4)该外毒素在环状肽形成过程中相对分子质量减少了 ______。
33. 图1表示细胞内某些有机物的元素组成和功能关系,其中甲代表图中有机物共有的元素,Ⅱ、Ⅲ、Ⅳ、Ⅴ是生物大分子,X、Y、Z、W分别为构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单位;图2为核酸的部分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甲代表的元素是 ______。
(2)纤维素是构成 ______的主要成分;脂质中除Ⅰ外,还包括 ______。若Ⅴ存在于动物细胞中,且与淀粉功能相似,则相同质量的Ⅴ和Ⅰ彻底氧化分解 ______(填“Ⅰ”或“Ⅴ”)释放的能量更多。
(3)图1中Y和Z在组成上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图2中 ______(填序号)上。若图2为Ⅱ的部分结构,则④的中文名称是 ______。
(4)染色体的主要组成成分是图1中的 ______。SARS病毒的遗传信息储存在图1的 ______中。(两空选填Ⅰ~Ⅴ)。
34. 图甲为某高等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乙为动物细胞部分结构及某些生理过程示意图,图中数字表示结构,字母代表生理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细胞属于真核细胞,主要是因为其具有 ______。甲细胞中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有 ______(填序号),与根尖分生区细胞相比,甲细胞特有的细胞器有 ______(填序号)。
(2)乙细胞中细胞器⑨是 ______,⑨还能分解衰老、损伤的 ______。过程b能体现膜结构具有 ______的特点。
(3)图乙中,a、d过程 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消耗能量,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载体协助。
35. 图1为细胞质膜的结构及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位于细胞质膜的 ______(填“内侧”或“外侧”)。物质a通过膜的方式是 ______,物质b通过膜的方式是 ______。
(2)水通道蛋白位于部分细胞的细胞质膜上,能介导水分子跨膜运输,提高水分子的运输效率。如图2是猪的红细胞在不同浓度的NaCl济液中,红细胞体积和初始体积之比的变化曲线(0点对应的浓度为红细胞吸水涨破时的NaCl浓度)。根据图示可知,猪的红细胞在浓度为 ______mmol L-1的NaCl溶液中能保持正常形态。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是提取细胞质膜的良好材料,原因是 ______。
(3)据图分析,将相同的猪的红细胞甲、乙分别放置在A点和B点对应浓度的NaCl的溶液中,一段时间后,红细胞乙的吸水能力 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红细胞甲。
(4)将猪的红细胞和肝细胞置于蒸馏水中,发现红细胞吸水涨破所需的时间少于肝细胞,结合以上信息分析,其原因可能是 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解:A、碘元素参与甲状腺激素的合成,故甲状腺激素中含有碘元素,A正确;
B、在肝细胞中,主要的储能物质是脂肪(和肝糖原),B错误;
C、组成DNA、磷脂和ATP的元素相同,都是C、H、O、N、P,C错误;
D、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组成双链DNA的腺嘌呤与胸腺嘧啶数量相等,但由于细胞中的核酸还有RNA,其中RNA中含有腺嘌呤,不含胸腺嘧啶,因此细胞中组成核酸的腺嘌呤与胸腺嘧啶数量不一定相等,D错误。
故选:A。
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多糖,其中单糖包括葡萄糖、果糖、核糖和脱氧核糖,二糖包括麦芽糖、蔗糖和乳糖,多糖包括淀粉、纤维素和糖原。植物细胞中特有的糖有:果糖、麦芽糖、蔗糖、淀粉、纤维素等,动物细胞中特有的糖有:乳糖和糖原。
本题考查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和化合物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答案】D
【解析】解:A、P、Mg、S等元素虽然在玉米细胞中含量很少,但属于大量元素,A错误;
B、由题干信息可知,表格中表示的是细胞干重,故表中玉米细胞比人体细胞中含有的O元素较多是因为玉米细胞中含淀粉等糖类更多,B错误;
C、细胞中的元素无论是大量元素还是微量元素都十分重要,都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C错误;
D、由题干信息可知,表格中表示的是细胞干重,故玉米细胞和人体细胞中N元素含量不同,可能与细胞中蛋白质的含量不同有关,D正确。
故选:D。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根据其含量不同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
(1)大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包括C、H、O、N、P、S、K、Ca、Mg等,其中C、H、O、N为基本元素,C为最基本元素,O是含量最多的元素。
(2)微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下的元素,包括Fe、Mn、Zn、Cu、B、Mo等。
本题考查构成细胞的元素,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元素的分类和作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表格数据完成对选项的判断。
3.【答案】D
【解析】解:A、单糖是不能再被水解的糖,A错误;
B、淀粉、糖原和纤维素都是由葡萄糖聚合形成的多聚体,B错误;
C、细胞识别依赖于细胞表面的糖蛋白,糖蛋白是由蛋白质和糖类组成的,C错误;
D、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糖类等有机物,并且植物细胞壁的结构成分也有糖类,因此大多数植物体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糖类,D正确。
故选:D。
糖类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分为:单糖、二糖、多糖。单糖中包括五碳糖和六碳糖,其中五碳糖中的核糖是RNA的组成部分,脱氧核糖是DNA的组成部分,而六碳糖中的葡萄糖被形容为“生命的燃料”,而核糖、脱氧核糖和葡萄糖是动植物细胞共有的糖;二糖包括麦芽糖、蔗糖和乳糖,其中麦芽糖和蔗糖是植物细胞中特有的,乳糖是动物体内特有的;多糖包括淀粉、纤维素和糖原,其中淀粉和纤维素是植物细胞特有的,糖原是动物细胞特有的。
本题考查了糖类的分类、功能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考生要识记和理解糖类的种类、功能以及动植物糖类的不同点等,这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4.【答案】A
【解析】解:A、脂质中的磷脂是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故A选项正确;
B、维生素D和性激素都属于固醇类物质,故B选项错误;
C、脂肪的碳氢比例比糖类高,因此脂肪比相同质量的多糖彻底氧化产能多,故C选项错误;
D、脂质在内质网上合成,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故D选项错误。
故选:A。
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固醇,其中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
脂质中的磷脂和胆固醇是组成细胞膜的组成成分;
脂肪和糖类的元素组成均为CHO,但是脂肪的碳氢比例高,因此等质量的脂肪消耗的氧气多,释放的能量也多。
内质网与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有关,也是脂质合成的“车间”。
本题考查了脂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脂质的种类和其中的固醇的种类;识记并比较脂肪和糖类的元素组成和能量的释放;明确脂质是在内质网上合成的。
5.【答案】D
【解析】解:A、图中虚线框内的C和N通过肽键连接,A错误;
B、该反应是二肽的水解反应,不是脱水缩合反应,B错误;
C、分析题图可知,化合物甲中含有2个游离的羧基(-COOH),C错误;
D、氨基酸的R基是除了外的结构,因此丙化合物中R基是-CH2COOH,D正确。
故选:D。
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该题的知识点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二肽的水解反应,先梳理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及脱水缩合反应过程,水解反应是脱水缩合反应的逆过程,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结合题图信息解答问题的能力。
6.【答案】A
【解析】解:A、铁、锌、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而钙是人体必需的大量元素,A正确;
B、化合物都是由各种化学元素组成的,故面霜中含有化学元素,B错误;
C、无机盐不能提供能量,C错误;
D、谷物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属于多糖,糖尿病患者需谨慎食用,D错误。
故选:A。
无机盐主要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其生理作用有:
(1)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Fe2+是血红蛋白的必要成分;Mg2+是叶绿素的必要成分。
(2)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如Ca2+可调节肌肉收缩和血液凝固,血钙过高会造成肌无力,血钙过低会引起抽搐。
(3)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和细胞的形态。
本题考查水和无机盐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7.【答案】B
【解析】解:A、猪肉中含有的脂肪是动物细胞的主要储能物质,主要能源物质是糖类,A错误;
B、荸荠中富含淀粉,淀粉可作为植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B正确;
C、大葱含有纤维素,由于人体缺少能够分解纤维素的酶,故纤维素不能被人体直接消化吸收利用,C错误;
D、淀粉、纤维素都是由单体构成的多聚体,但是脂肪并不是多聚体,D错误。
故选:B。
1、糖类一般由C、H、O三种元素组成,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是主要的能源物质。常见的单糖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和脱氧核糖等。植物细胞中常见的二糖是蔗糖和麦芽糖,动物细胞中常见的二糖是乳糖。植物细胞中常见的多糖是纤维素和淀粉,动物细胞中常见的多糖是糖原。淀粉是植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糖原是动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
2、组成脂质的化学元素主要是C、H、O,有些脂质还含有P和N,细胞中常见的脂质有:
(1)脂肪:是由三分子脂肪酸与一分子甘油发生反应而形成的,作用:①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②保温、缓冲和减压作用。
(2)磷脂:构成膜(细胞膜、核膜、细胞器膜)结构的重要成分。
(3)固醇:维持新陈代谢和生殖起重要调节作用,分为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等。
①胆固醇: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②性激素: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
③维生素D:促进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
本题考查糖类和脂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糖类和脂质的功能、分布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8.【答案】A
【解析】解:A、,野果的切片进行脂肪鉴定实验需要使用显微镜,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否出现橘黄色颗粒,A正确;
B、双缩脲试剂由A液和B液组成,用于鉴定蛋白质,使用时要先加A液后再加入B液,B错误;
C、斐林试剂是现配现用,不能储存,C错误;
D、斐林试剂用于鉴定还原糖,实验出现砖红色沉淀,并不能说明该野果中含有的是葡萄糖,只能说明含有还原糖,D错误。
故选:A。
1、斐林试剂是由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氢氧化钠溶液)和乙液(质量浓度为0.05 g/mL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还原糖,使用时要将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含样品的试管中,且需水浴加热;
2、双缩脲试剂由A液(质量浓度为0.1 g/mL氢氧化钠溶液)和B液(质量浓度为0.01 g/mL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蛋白质,使用时要先加A液后再加入B液;
3、苏丹Ⅲ染液用于鉴定脂肪,反应颜色为橘黄色。
本题考查化合物检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9.【答案】C
【解析】解:A、若a为核糖,则m有4 种,分别是A、U、G、C,A错误;
B、人的遗传物质为DNA,DNA中的核苷酸有4种,五碳糖为脱氧核糖,含氮碱基有A、T、G、C四种,B错误;
C、若 m 为鸟嘌呤,则 b 的名称是鸟嘌呤核糖核苷酸或鸟嘌呤脱氧核苷酸,C正确;
D、新冠病毒和SARS的核酸RNA,因此这种病毒中共可以检测到 1 种 a,4 种 m,4 种 b,D错误。
故选:C。
分析题图:一分子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因此图中a表示五碳糖,m表示含氮碱基。当a为核糖时,b为核糖核苷酸;当a为脱氧核糖时,b为脱氧核糖核苷酸。
本题结合核苷酸结构图,考查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要求考生识记核酸的种类、分布及基本组成单位,掌握DNA和RNA两种核酸结构的区别,再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0.【答案】A
【解析】解:A、游离羧基的总数是17,而R基中的羧基数目是15,说明CFP含有2条肽链,A正确;
B、该蛋白质有2条肽链,游离氨基总数为17,因此R基上的氨基有15个,B错误;
C、GFP是由126个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彻底水解将产生126个氨基酸,但最多只有21种,C错误;
D、GFP由126个氨基酸组成,含有2条肽链,脱水缩合时形成126-2=124个肽键,所以GFP水解时,一共需要124个水分子,D错误。
故选:A。
分析柱形图:该绿色荧光蛋白中,游离羧基的总数和游离氨基的总数都是17,R基中的羧基数目是15,说明该蛋白质是由两条肽链组成的,且该蛋白质的R基中也含有15个氨基。该蛋白质由126个氨基酸组成,含有2条肽链,则脱水缩合时能形成124个肽键和124个水分子。
本题结合柱形图考查蛋白质的合成——氨基酸脱水缩合。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柱形图的分析,要求学生能根据游离的羧基数目判断该蛋白质由两条肽链形成,根据氨基酸的数目判断R基上的氨基数。
11.【答案】C
【解析】解:A、从图中可知,放射头部没有进入细胞核,放射性尾部全部进入细胞核,可见亲核蛋白进入细胞核由尾部决定,A错误;
B、亲核蛋白是大分子,头部没有进入而尾部进入一定是尾部有特异性识别,核孔是具有选择性的物质交换通道,故需要载体体现它的选择性,B错误;
C、亲核蛋白进入细胞核,不是自由扩散,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需要消耗能量,C正确;
D、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而亲核蛋白进入了细胞核是主动运输,D错误。
故选:C。
细胞核包括核膜、染色质、核仁。核膜上的核孔的功能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尾部以及含有尾部的亲核蛋白整体都可以进入细胞核,而单独的头部不能进入细胞核,因此可知亲核蛋白能否进入细胞核由尾部决定。
本题考查细胞核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答案】D
【解析】解:细胞质基质中含有水、无机盐、脂质、糖类、氨基酸、核苷酸和多种酶,是许多生化反应的场所;叶绿体基质是暗反应的场所,含有与暗反应有关的酶;线粒体基质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的场所,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因此这三种基质的功能不同,所含有机化合物不完全相同。
故选:D。
1、细胞质基质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2、线粒体和叶绿体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异同点。
(1)结构上不同之处:线粒体形状是短棒状,圆球形;分布在动植物细胞中;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基质中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叶绿体形状是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主要分布在植物的叶肉细胞里以及幼嫩茎秆的表皮细胞内;内膜光滑无折叠,基粒是由类囊体垛叠而成;基质中含有大量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
(2)结构上相同之处:都是双层膜结构,基质中都有酶,都含有少量的DNA和RNA。
(3)功能上不同之处: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细胞的“动力车间”。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是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
(4)功能上相同之处:都需要水作为生理功能的原料,都能产生ATP,都是半自主性细胞器。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于细胞结构和功能及细胞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的理解,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对于相近知识点进行比较掌握的能力。
13.【答案】D
【解析】解:A、氨基酸排列顺序,改变的是二硫键的数目,A错误;
B、氨基酸的数量没有改变,B错误;
C、氨基酸的种类没有改变,C错误;
D、由图可知,烫发改变了角蛋白分子的空间结构,D正确。
故选:D。
分析题图:烫发时,卷发剂使二硫键断裂,之后二硫键重组,进而改变蛋白质的空间结构。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蛋白质分子结构多样性的原因,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题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准确答题。
14.【答案】C
【解析】解:A、糖蛋白存在于细胞膜的外侧,①是糖蛋白,①侧是细胞膜的外侧,A正确;
B、③是磷脂双分子层,磷脂双分子层是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B正确;
C、氧气通过细胞膜属于自由扩散,不需要细胞膜上的转运蛋白协助,C错误;
D、细胞膜的功能与②蛋白质和③磷脂都有关,D正确。
故选:C。
分析题图可知,该题是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其中①是糖蛋白,②蛋白质,③是磷脂双分子层。
本题考查细胞膜结构和物质跨膜运输,对于细胞膜的组成成分、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的理解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15.【答案】D
【解析】解:A、由脂溶性物质更易通过细胞膜可以推断膜是由脂质组成的,A正确;
B、由红细胞膜中脂质铺展成单分子层后是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可以推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B正确;
C、在电镜下细胞膜呈清晰的暗-亮-暗三层结构,由此科学家提出了生物膜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C正确;
D、人鼠细胞杂交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不能得出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结论,D错误。
故选:D。
阅读题干可知,该题的知识点是生物膜的探究历程,回忆生物膜的探究历程,然后分析表格中的信息进行解答。
对于生物膜的探索历程中相关的实验得出的结论的了解、记忆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16.【答案】D
【解析】解:A、细胞学说认为,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组成,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A正确;
B、细胞学说认为新的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B正确;
C、根据部分植物细胞都有细胞核,得出植物细胞都有细胞核这一结论,运用的是不完全归纳法,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运用了不完全归纳法,C正确;
D、细胞学说揭示了动植物的统一性,但未揭示差异性,D错误。
故选:D。
细胞学说及其建立过程:
1、建立者:施旺和施莱登。
2、主要内容:①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②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③新细胞是由老细胞分裂产生的。
3、意义:细胞学说揭示了动物和植物的统一性,从而阐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
本题考查细胞学说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7.【答案】C
【解析】解:A、衣原体、念珠蓝细菌是原核生物,A错误;
B、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中的细菌,B错误;
C、小麦、番茄、大豆都属于真核生物中的植物,C正确;
D、乳酸菌属于原核生物中的细菌,流感病毒属于病毒一类,不属于细胞生物,D错误。
故选:C。
常考的真核生物:绿藻、衣藻、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及动、植物。
常考的原核生物:蓝细菌(如颤蓝细菌、发菜、念珠蓝细菌)、细菌(如乳酸菌、硝化细菌、大肠杆菌等)、支原体、衣原体、放线菌。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既不是真核生物也不是原核生物。
本题考查细胞种类,对于此类试题,考查需要掌握一些常考的生物所属的类别,特别是原核生物,包括蓝藻、细菌、支原体、衣原体、放线菌,其中对于细菌的判断,要掌握技巧,一般在菌字前有“杆”、“球”、“螺旋”和“弧”等字样的都为细菌。
18.【答案】D
【解析】解:A、1是核仁,而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A错误;
B、2是核孔,核孔是蛋白质和RNA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核孔也具有选择性,如DNA不能通过核孔,B错误;
C、3是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C错误;
D、4是核膜,将细胞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D正确。
故选:D。
题图分析:1是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2是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3是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4是核膜,将细胞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核的结构组成,掌握各组成结构的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难度不大。
19.【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为核糖体、线粒体、内质网和叶绿体,为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分析题图,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答】
A、结构①为椭球形粒状小体,是核糖体,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的场所,A正确;
B、结构②呈棒状、具有双层膜,是线粒体,是真核细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细胞的“动力车间”,B正确;
C、结构③由膜结构连接而成的网状物,是内质网,能增大细胞内的膜面积,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C错误;
D、结构④呈扁平的椭球形、具有双层膜,是叶绿体,是绿色植物细胞光合作用的场所,D正确。
故选:C。
20.【答案】D
【解析】解:A、由题图可知,甲、乙两种伞藻细胞是真核细胞,真核细胞内含有多种具膜细胞器,A正确;
B、由于嫁接才的伞藻的细胞核来自A,细胞核是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因此若再次切除帽状体,长出的帽状体仍为伞形帽,B正确;
C、甲、乙两种伞藻细胞都是真核细胞,其遗传物质都是DNA,C正确;
D、该实验证明了帽状体的形态建成同时受细胞核、细胞质的控制,D错误。
故选:D。
细胞核是遗传的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分析题图和题干信息可知,重建的伞藻的细胞核来自于甲种伞形帽伞藻,细胞质来自于乙种菊花形帽伞藻,第一次长出的帽状体呈中间类型,说明帽状体是细胞质和细胞核共同作用的结果;切除这一帽状体,第二次长出的帽状体为与甲相同,说明细胞核是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
本题的知识点是细胞核的功能,分析实验现象获取信息,根据信息进行推理、判断并获取结论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21.【答案】D
【解析】解:A、沸水浴加热后,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但是肽链不会断裂,A错误;
B、盐析是蛋白质的物理性质,析出的蛋白质的结构不变,因此蛋白质不会变性,B错误;
C、蛋白质的结构决定功能,蛋白质肽链的盘曲和折叠被解开后,其结构会发生改变,特定功能也必将发生改变,C错误;
D、变性后的蛋白质其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但其肽键没有断裂,仍能与双缩脲试剂作用产生紫色反应,D正确。
故选:D。
1、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结构多样,在细胞中承担的功能也多样。
2、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
3、蛋白质中含有肽键,可与双缩脲试剂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本题考查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知识,考生识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明确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的原理是解题的关键。
22.【答案】D
【解析】解:A、分泌蛋白分泌时,高尔基体形成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通过胞吐方式将分泌蛋白释放到细胞外,所以存在膜脂的流动现象,A正确;
B、高尔基体主要是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的“车间”及“发送站”,即高尔基体主要进行蛋白质的分拣和转运,B正确;
C、与肝脏解酒精的功能相适应,人肝脏细胞的光面内质网上含氧化酒精的酶,C正确;
D、内质网内连核膜,外连细胞质膜,所以核膜与细胞质膜的相连可通过内质网来实现,D错误。
故选:D。
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功能
细胞器 分布 形态结构 功 能
线粒体 动植物细胞 双层膜结构 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细胞的“动力车间”
叶绿体 植物叶肉细胞 双层膜结构 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
内质网 动植物细胞 单层膜形成的网状结构 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高尔
基体 动植物细胞 单层膜构成的囊状结构 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的“车间”及“发送站”(动物细胞高尔基体与分泌有关;植物则参与细胞壁形成)
核糖体 动植物细胞 无膜结构,有的附着在内质网上,有的游离在细胞质中 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生产蛋白质的机器”
溶酶体 主要分布在动物细胞中 单层膜形成的泡状结构 “消化车间”,内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且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和细菌
液泡 成熟植物细胞 单层膜形成的泡状结构;内含细胞液(有机酸、糖类、无机盐、色素和蛋白质等) 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充盈的液泡使植物细胞保持坚挺
中心体 动物或某些低等植物细胞 无膜结构;由两个互相垂直的中心粒及其周围物质组成 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重点考查细胞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3.【答案】D
【解析】解:动物细胞放入清水中会吸水胀破,且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器和细胞核,即没有细胞器膜和核膜的干扰,因此能制备获得较纯净的细胞膜。
故选:D。
制备细胞膜时,首先选择动物细胞,不选植物细胞,因为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其次选择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因此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器和细胞核,即没有细胞器膜和核膜的干扰。据此答题。
本题考查细胞膜的制备方法,首先要求考生识记细胞结构,明确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不含细胞核和细胞器;其次还要求考生掌握渗透原理,并能据此判断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4.【答案】C
【解析】解:A、根据实验数据可知,视野中记录到的红花檵木的平均数最多,由此推知其细胞体积最小,A正确;
B、该实验中的各组材料之间相互对照,B正确;
C、红花檵木质壁分离的平均时间最短,故质壁分离的速度最快,细胞液浓度最小,C错误;
D、各组实验中山茶细胞质壁分离的平均时间最长,故质壁分离的速度最慢,D正确。
故选:C。
分析柱形图:质壁分离的细胞平均数:红花槛木>诸葛菜>紫玉兰>茶梅>山茶;质壁分离的平均时间:山茶>茶梅>紫玉兰>诸葛菜>红花槛木。
本题结合柱形图,考查观察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柱形图,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25.【答案】B
【解析】解:由分析可知,则漏斗内溶液(S1)浓度大于漏斗外溶液(S2),向漏斗中加入蔗糖分子,漏斗中的蔗糖浓度增大了,因此通过渗透作用进入漏斗中的水分子增加,m变大。
故选:B。
渗透作用是指水分通过半透膜,从溶质浓度低的溶液向溶质浓度高的溶液的转移现象;
据图分析,漏斗内液面上升,则漏斗内溶液(S1)浓度大于漏斗外溶液(S2)。
本题主要考查渗透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26.【答案】C
【解析】解:A、a是细胞通过主动运输吸收物质,e是细胞通过主动运输排出物质,均为逆浓度的运输,A正确;
B、b是细胞通过自由扩散吸收物质,甘油、O2、CO2可以通过b方式运输,B正确;
C、b是细胞通过自由扩散吸收物质,水分子可以通过b方式运输,还可通过c(通道蛋白)的方式运输,C错误;
D、葡萄糖可以通过d(协助扩散)方式运输,D正确。
故选:C。
由题图可知,该图是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及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其中A是蛋白质,B是磷脂双分子层,D是多糖,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位于细胞膜外侧,因此M是细胞膜外侧,N是细胞膜内侧,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点是具有选择透过性;a是细胞通过主动运输吸收物质,e是细胞通过主动运输排出物质,b是细胞通过自由扩散吸收物质,c、d是细胞通过协助扩散吸收物质。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生物膜的组成成分、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及内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等知识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应用相关知识结合模式图进行推理、解答问题。
27.【答案】C
【解析】解:A、核小体由DNA和组蛋白构成,DNA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组蛋白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所以核小体水解产物有脱氧核苷酸和氨基酸,A正确;
B、组蛋白是蛋白质,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B正确;
C、核小体是染色质的结构单位,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所以大肠杆菌中不存在核小体,C错误;
D、核小体由DNA和组蛋白构成,蛋白质的元素组成有C、H、O、N,有的含有S,D正确。
故选:C。
1、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合成场所是核糖体,元素组成有C、H、O、N,有的含有S。
2、染色质:细胞核中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其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
本题考查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重点考查染色体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染色体的相关知识,能结合题干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28.【答案】D
【解析】解:A、成熟植物细胞放到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中(蔗糖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若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则说明是死细胞,反之是活细胞,因此该实验可检测成熟植物细胞的死活,A错误;
B、设置一系列的浓度梯度进行质壁分离实验,通过观察细胞质壁分离的状态从而确定某种植物细胞液浓度范围,B错误;
C、质壁分离的内因是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因此可通过质壁分离实验来说明,C错误;
D、水分子进出细胞是顺水分子相对含量的浓度梯度进行的,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但是质壁分离实验不能判断水分子进出细胞方式,D正确。
故选:D。
成熟的植物细胞构成渗透系统,可发生渗透作用。质壁分离的原因: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内因: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做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要选择有颜色的材料,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不同部位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不一定都相同,用相同浓度的外界溶液进行质壁分离实验时观察到的质壁分离程度可能不同。
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能证明细胞的死活;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等,该实验还可用于比较两种植物细胞细胞液浓度的大小。
本题考查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9.【答案】C
【解析】解:分析图片可知,质壁分离的程度③大于①大于②,由此可推知,实验前,三个细胞所在蔗糖溶液的浓度为③>①>②。
故选:C。
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原因:
(1)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2)内因: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
表现:液泡由大变小,细胞液颜色由浅变深,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
本题主要考查细胞质壁分离的实验原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运用,难度不大。
30.【答案】D
【解析】解:免疫球蛋白是大分子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只能是胞吞(內吞);
半乳糖是小分子物质,本题题干中提出“小肠上皮细胞通过消耗ATP”,小分子物质的运输方式中消耗能量(ATP)的只有主动运输一种方式,所以吸收半乳糖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故选:D。
小分子的物质运输方式包括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其中被动运输又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
大分子物质运输方式是胞吐(内吞)和胞吐(外排),依赖于膜的流动性,需要消耗能量。
物质运输方式的判断:
本题的知识点是主动运输、被动运输、胞吐和胞吐的物质运输方式的不同,明确大分子物质的运输方式是胞吞和胞吐;一般小分子物质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再根据各自运输的特点结合题干的信息进行判断。
31.【答案】清水 气泡 起对照作用 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入蔗糖溶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并重复几次 < > 细胞膜、叶绿体膜
【解析】解:(1)在制作黑藻叶片临时装片时,先在载玻片上滴加清水,以维持植物细胞形态。盖盖玻片时应先将盖玻片的一侧与水滴接触,然后轻轻放平的,这样可以避免产生气泡,以防止气泡干扰实验现象的观察。
(2)步骤①观察的是正常细胞所处的状态,此时细胞未发生质壁分离,目的是作为对照,以便与后面质壁分离现象进行对照。步骤②采用引流法,具体操作过程是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入蔗糖溶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并重复几次,使蔗糖溶液不断渗入装片中,使细胞发生质壁分离。
(3)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条件之一是具有选择透过性膜(原生质层),且原生质层的伸缩性>细胞壁,此为内因;条件之二为细胞液浓度<细胞外的蔗糖溶液浓度,此为外因。
(4)图中A含有叶绿体而呈绿色,B为细胞壁和原生质层之间的间隙,由于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故蔗糖分子不能进入原生质层。若将浸润在0.3g/mL蔗糖溶液中的黑藻叶片临时装片放在80℃条件下处理一段时间后发现B处呈绿色,最可能的原因是高温破坏细胞膜和叶绿体膜等生物膜的结构而使其失去选择透过性,本应位于叶绿体中的叶绿素扩散至B处使之呈绿色。
故答案为:
(1)清水 气泡
(2)起对照作用(与后续实验现象进行对照) 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入蔗糖溶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并重复几次
(3)<>
(4)细胞膜、叶绿体膜
题图分析:①为观察正常的细胞,②为用引流法使叶肉细胞浸在0.3g/mL蔗糖溶液中,③观察叶肉细胞发生质壁分离。
本题主要考查质壁分离的分离的相关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32.【答案】环状七 7 5 0 8 1 126
【解析】解:(1)分析图解可知,该化合物中含有7个肽键,并且首尾相连,即该化合物是由7个氨基酸组成的环状七肽。
(2)氨基酸的种类因为R基的不同而不同,观察发现这7个氨基酸中有3个氨基酸的R基团都是-CH3,其余4个氨基酸的R基团都不相同,因此该化合物中的氨基酸共有5种,该化合物中没有游离的氨基和羧基。
(3)由于有一个R基中含有1个N,所以该化合物具有8个个氮原子。
(4)n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环状肽,脱去水分子数是n个,形成n个肽腱,所以形成7个肽键脱去7个水分子,相对分子质量减少了7×18=126。
故答案为:
(1)环状七 7
(2)5 0
(3)8 1
(4)126
分析题图:题图是某致病细菌分泌的外毒素的结构简式,图中含有7个肽键,R基共7个,因此是由7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环状七肽。
本题以外毒素为素材,结合外毒素的结构式,考查蛋白质合成-氨基酸脱水缩合的知识和蛋白质的功能,识记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及特点、明确掌握氨基酸脱水缩合过程、能根据外毒素结构式判断其中氨基酸数目、种类及肽键的数目是解题的关键。
33.【答案】C、H、O 细胞壁 磷脂和固醇 Ⅰ ②和③ 鸟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鸟嘌呤脱氧核苷酸) Ⅱ和Ⅳ Ⅲ
【解析】解:(1)图中甲代表的元素是C、H、O。
(2)纤维素是构成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脂质中除Ⅰ脂肪外,还包括磷脂和固醇。Ⅴ和Ⅰ分别是糖原和脂肪,糖类中的C、H含量低于脂肪而氧的含量高,故相同质量的糖类和脂肪彻底氧化分解,脂肪消耗的氧气多,所释放的能量更多。
(3)Y和Z分别是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二者在组成上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五碳糖(图2中的②)不同、含氮碱基(图2中的③)不完全相同。若图2为Ⅱ(DNA)的部分结构,则④的中文名称是鸟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鸟嘌呤脱氧核苷酸)。
(4)染色体的主要组成成分是DNA和蛋白质(即图1中的Ⅱ和Ⅳ)。SARS病毒是一种RNA病毒,体内只含RNA(图1中的Ⅲ)一种核酸,其遗传信息储存在RNA中。
故答案为:
(1)C、H、O
(2)细胞壁 磷脂和固醇 I
(3)②和③鸟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鸟嘌呤脱氧核苷酸)
(4)Ⅱ和ⅣⅢ
分析题图:图1中Ⅰ是细内良好的储能物质,是脂肪,Ⅱ、Ⅲ携带遗传信息,Ⅱ主要分布在细胞核,Ⅲ主要分布在细胞质,所以Ⅱ是DNA,Ⅲ是RNA,Y是脱氧核苷酸,Z是核糖核苷酸;Ⅳ承担生命活动,所以Ⅳ是蛋白质,P为氨基酸;甲代表的元素是C、H、O,V是糖原,X是葡萄糖。
图2为核酸的部分结构示意图,①是磷酸,②是五碳糖,③是含氮碱基,④是鸟嘌呤脱氧核苷或鸟嘌呤核糖核苷酸,⑤是腺嘌呤脱氧核苷酸或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本题结合细胞内某些有机物的元素组成和功能关系图、核酸的部分结构示意图,考查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的知识,考生识记细胞中化合物的种类、组成和功能是解题的关键。
34.【答案】核膜 ②⑦ ②⑥ 溶酶体 细胞器 流动性 需要 不需要
【解析】解:(1)甲细胞属于真核细胞,主要是因为其具有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甲细胞中②叶绿体、⑦线粒体是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核膜不属于细胞器。与根尖分生区细胞相比,属于未成熟的非绿色植物细胞,则甲细胞特有的细胞器是②叶绿体、⑥液泡。
(2)乙细胞中细胞器⑨是溶酶体,过程b表示溶酶体与吞噬泡结合,能体现膜结构具有一定流动性的特点,图示⑨溶酶体的功能是分解病原体,还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
(3)a、d过程表示胞吞和胞吐,完成依赖于③细胞膜的流动性,该过程需要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协助。
故答案为:
(1)核膜 ②⑦②⑥
(2)溶酶体 细胞器 流动性
(3)需要 不需要
题图分析:图甲为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其中①是高尔基体,②是叶绿体,③是细胞膜,④是细胞核,⑤是内质网,⑥是液泡,⑦是线粒体。
图乙为动物细胞部分结构及某些生理过程示意图,①是高尔基体,③是细胞膜,⑤是内质网,⑧为核糖体,⑨是溶酶体;a表示细胞吞噬形成的吞噬泡;b表示溶酶体与吞噬泡结合;c表示溶酶体中的酶消化吞噬泡中的物质;d、e和f表示囊泡。
本题结合动植物细胞结构示意图,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结构的图象,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结构的名称;识记细胞中各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
35.【答案】外侧 协助扩散 自由扩散 150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无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 大于 红细胞细胞膜上存在水通道蛋白,肝细胞细胞膜上无水通道蛋白
【解析】解:(1)图中①为糖蛋白,其位于细胞膜的外侧。由以上分析可知,物质a通过膜的方式是协助扩散,物质b通过膜的方式是自由扩散。
(2)由图可知,猪的红细胞在浓度为150mmol L-1的NaCl溶液中时,细胞体积与初始体积之比为1,说明此时细胞内液体浓度与细胞外液浓度相等,即猪的红细胞在浓度为150mmol L-1的 NaCl溶液中能保持正常形态。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无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不存在内膜系统的干扰,因此是提取细胞膜的良好材料。
(3)B点的NaCl的溶液浓度高较A点高,则红细胞乙失水量较红细胞甲多,细胞液渗透压较红细胞甲高,因此红细胞乙的吸水能力大于红细胞甲。
(4)将猪的红细胞和肝细胞置于蒸馏水中,发现红细胞吸水涨破所需的时间少于肝细胞,即红细胞吸水速度大于肝细胞,原因可能是红细胞细胞膜上存在水通道蛋白,肝细胞细胞膜上无水通道蛋白。
故答案为:
(1)外侧 协助扩散 自由扩散
(2)150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无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
(3)大于
(4)红细胞细胞膜上存在水通道蛋白,肝细胞细胞膜上无水通道蛋白
分析图1:①为糖蛋白,分布在细胞膜的外侧;②④是蛋白质;③是磷脂双分子层。a物质从高浓度到低浓度,需要载体蛋白协助,为协助扩散;b物质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蛋白协助,为自由扩散;c物质从低浓度高高浓度,需要载体蛋白协助,为主动运输。
分析图2:图2是猪的红细胞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红细胞体积和初始体积之比的变化曲线(0点对应的浓度为红细胞吸水涨破时的NaCl浓度)。猪的红细胞在浓度为150mmol L-1的 NaCl溶液中时,细胞体积与初始体积之比为1,说明此时细胞内液体浓度与细胞外液浓度相等。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物质跨膜运输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内容,能正确分析图示和曲线;识记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特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