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学案】2013-2014下学期高中生物同步配套辅导与检测(人教版,必修2):第7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4份)

文档属性

名称 【金版学案】2013-2014下学期高中生物同步配套辅导与检测(人教版,必修2):第7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4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4-02-10 08:36:08

文档简介

课件67张PPT。第1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的是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
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使生物学第一次摆脱了神学的束缚,走上了科学的轨道。
3.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与变异、适者生存。
4.由于受到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达尔文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
5.达尔文以后进化理论的发展:从性状水平深入到基因水平;从以生物个体为单位,发展到以种群为单位。 拉马克的进化学说1.拉马克的主要观点:
(1)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不是________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________而来的;
(2)生物是由________到________逐渐进化的;神造进化 低等 高等知识清单(3)生物各种适应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这是生物不断进化的主要原因。
2.意义
(1)是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________学说;
(2)否定了神创论和________论,奠定了科学生物进化论的基础。 获得性遗传 用进废退 物种不变进化利用拉马克的观点解释长颈鹿脖子长的原因。提示:长颈鹿主要以树叶为食,要想获得足够的食物就得天天伸长颈去取食树叶,由于“用进废退”从而形成了现在的长颈鹿。思想感悟 达尔文选择学说及发展一、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1.主要内容
(1)________:增加了变异数量,同时加剧了________。
(2)________:是推动生物进化的动力。
(3)_____________: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
(4)_____________:是生物进化的结果。过度繁殖 适者生存生存斗争生存斗争 遗传和变异知识清单2.评价
(1)历史贡献
①合理地解释了________的原因。
②揭示了生命现象的________是由于所有的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
③科学地解释了生物的________________。
(2)局限性
①对于____________的本质,未做出科学的解释。生物进化 统一性 多样性和适应性遗传和变异②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________水平。
③强调物种形成都是________的结果,不能很好地解释_____________等现象。
二、达尔文以后进化理论的发展
1.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关于遗传和变异的研究,已经从________深入到基因水平。
2.关于自然选择的作用等问题的研究,已经从以生物________为单位,发展到以种群为基本单位。物种大爆发个体渐变个体性状水平提出自然选择学说的达尔文为什么还同意获得性遗传呢?提示:这是由于受当时遗传学发展水平的限制,人们还没有认识到基因与性状的关系,不清楚可遗传变异的来源。思想感悟 拉马克进化论的要点及其评价1.要点:
(1)物种是可变的。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物种都是由其他物种演变而来的,而不是神创造的。只是因为物种的变化是缓慢的,而人的寿命是短促的,人们才难以认识到物种的变化过程。(2)生物是从低等向高等进化的。如果将生物按照它们的相互关系的自然顺序排列起来,就能得到一个从最低等到最高等的连续系列。他还提出了动物起源表(系统树)。
(3)环境的变化可以引起物种的变化。环境变化直接导致变异的发生,以适应新的环境条件。
(4)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这是拉马克论述动物进化原因的两条著名的法则。用进废退即经常使用的器官就发达,不使用就退化。获得性遗传是指环境引起或由于用进废退引起的变化是可以遗传的。这两条法则是拉马克用来解释生物进化原因的主要原理。2.评价。
拉马克是历史上第一个系统地提出进化理论的学者。这一理论否定了生命世界中某种神秘力量的存在,使人们认识到物种是可变的,而且是由低等向高等不断进化的。这对于进化论的发展乃至整个生物科学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他所提出的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观点,却缺少科学证据的支持;他过于强调环境的变化直接导致物种的改变,实际上,环境的变化如果未引起遗传物质的改变,就不会使生物产生可遗传的变异。?特别提醒:拉马克进化学说中的“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两个观点具有科学的局限性。
1.用进废退:凡是没有达到其发展限度的每一种动物,它的任何器官,在环境条件下,受到动物本身的意志、欲望等的作用,如果比较持续地使用,则会逐渐增强,并发达起来。相反,任何器官如不经常使用,则会逐渐衰退,其功能减退,最后导致器官的退化或消失。
2.获得性遗传:在环境条件下,一个动物经常使用某种器官或经常不使用某种器官的结果是发展某器官或丧失某器官,这种获得的变异可以通过生殖遗传给后代。 下面不是拉马克的观点的是(  )
A.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
B.用进废退
C.获得性遗传
D.适者生存解析:适者生存是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
答案:D技巧归纳:1.进化学说的创史人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用进废退学说
(1)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
(2)生物各个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2.评价:“用进废退学说”提出了生物是进化的,但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则缺乏事实依据,大多来自于主观推测。1.下列表述中哪一项不是拉马克的观点(  )
A.生物的种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
B.生物的种类从古到今是一样的
C.环境的变化使生物出现新的性状,并且将这些性状传给后代
D.生物的某一器官发达与否取决于用与不用B跟踪训练 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及内在联系1.图示2.解读
(1)自然选择的对象
①直接对象是生物的变异性状(表现型)。
②间接对象是相关的基因型。
③根本对象是与变异性状相对应的基因。
即自然选择的实质是环境对变异所对应的基因的选择,因而可以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2)自然选择的因素:对生物的变异起选择作用的是个体所处的自然环境。(3)自然选择的动力:生存斗争。
①类型:包括种内斗争、种间斗争(竞争)、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
②意义:生存斗争对生物的某些个体的生存不利,但对物种的生存是有利的,并能推动生物的进化。
③原因:过度繁殖+有限的生活资源。
(4)自然选择的结果: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5)两个方向:图示变异不定向,自然选择定向。?特别提醒:1.自然选择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缓慢、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进行,自然选择也不断进行。
2.生存斗争对某种生物个体的生存是不利的,但对整个物种的生存是有利的,并推动着生物的进化。 某岛屿上存在着尺蛾的两个变种,该地区原为森林,后建设成工业区。下表为该地区不同时期的两个变种尺蛾的数量比。这些变化产生的原因是(  )A. 灰尺蛾迁离,黑尺蛾迁入
B. 工业煤烟使灰尺蛾变成黑尺蛾C.自然选择作用
D.人工选择的作用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对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否理解,能否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来解释尺蛾黑化的实例。题目所列数据告诉我们尺蛾黑化的时间,说明人类的生产活动加剧了尺蛾生活环境的变迁,因而使自然选择的进程大大缩短。但要注意,这绝不是人工选择的结果,因为人类没有有意识地参与选择,而且尺蛾黑化也并非符合人类需要。所以尺蛾黑化仍然是自然选择作用的结果。
答案:C技巧归纳: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是:生物都具有过度繁殖的倾向,而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生物要繁衍下去必须进行生存斗争;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并将这些变异遗传下去;出现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微小的变异不断积累,不断形成适应特定环境的新类型。2.下列能表达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内容的图解是(  )D跟踪训练 长期使用某种农药,会发现灭虫效果越来越差,这是因为有些害虫产生了抗药性。根据达尔文的观点,害虫产生抗药性的原因是(  )
A.害虫对农药进行选择的结果
B.定向变异的结果
C.遗传的结果
D.农药对害虫的抗药变异进行选择的结果正确解答:选D。农药是环境,由它对害虫产生的不定向变异进行选择,使抗药性强的个体得到保留,不抗药或抗药性弱的个体被淘汰掉。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害虫的抗药性在代代积累的过程中逐渐增强,而农药的灭虫效果也就越来越差了。
常见错误:错选B项。
错因分析:知识理解不准确。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有的物种只生存了极短的时间就灭绝了,这是因为(  )
A.该物种没有变异
B.该物种是进行无性繁殖的
C.缺乏有适应性价值的可遗传的变异
D.人为因素造成其灭绝正确解答:选C。根据达尔文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观点,该物种缺乏有适应性价值的可遗传的变异。
常见错误:错选A或D。
错因分析:变异是不定向的,物种中生物个体之间存在变异现象。由于有的物种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就灭绝,因此不是人为因素造成。课题:对照组与实验组判断原则
基础理论:
原则一:针对添加法的对照实验(加法原理、探求结果),有自变量的一组事物为实验组,无自变量的一组为对照组。
原则二:针对排除法的对照实验(减法原理、追踪求源):无自变量的一组事物为实验组,有自变量的一组为对照组。桦尺蛾是一种栖息在密林中、白天停歇在树干上的昆虫,一般为浅色,它借助与环境相似的体色躲避鸟类天敌。在工业污染区,黑色桦尺蛾的数量有增多的趋势。为证实两种体色的桦尺蛾因环境不同而数量比例不同,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完成下列探究方案。
(1)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步骤:①选择工业污染区A和________地区B;典例剖析②收集桦尺蛾,并在翅下用有色颜料分别标记黑色蛾与浅色蛾若干;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一段时间后用诱蛾灯诱捕,记录、统计结果。
(3)实验结果:如下表。根据表内数据在右下空白处绘制A、B两地区不同体色蛾回收率的柱形图。桦尺蛾释放数和回收数表(4)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析与讨论:
①人们观察到工业污染导致树皮变黑,从这个角度解释上述实验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已知桦尺蛾的体色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为了进一步探究桦尺蛾的黑色与浅色的显隐性关系,有人将一对黑色蛾与浅色蛾杂交,F1中黑色蛾与浅色蛾的数量比为1:1。请利用F1的蛾,在此基础上设计遗传实验完成探究。a.实验步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结果与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根据实验题目可知,单一变量为工业污染区与非污染区;要做到随机分组和平均分配;树皮的颜色与蛾颜色一致时,就是一种保护性适应;探究显隐性时,要注意实验结果的全面性,黑色雌雄个体相交,后代可能全部为黑色,也可能黑色、浅色都有。答案:(1)在工业污染区,黑色蛾数量占优势(合理即可)
(2)①非工业污染 ③将标记的不同体色的蛾分别释放到上述两地区
(3)见下图(4)在工业污染区,黑色蛾数量占优势;在非工业污染区,浅色蛾数量占优势
(5)①不同污染程度区域的树皮颜色不同,使停歇在树干上不同体色的蛾被鸟类捕食的概率不同,导致它们的存活率不同
②a.选择F1的雌雄黑色蛾杂交;观察、记录后代的体色
b.若后代出现浅色蛾,则黑色为显性性状;若后代全部是黑色蛾,则黑色为隐性性状(合理即可)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叙述,不符合拉马克进化学说的是(  )
A.拉马克认为,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
B.生物的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水平测试C.器官废而不用,就会造成形态上的退化
D.用进废退获得的性状不可以遗传给后代答案:D2.每种生物都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但总是少量个体得以生存。达尔文对这一事实的解释是(  )
A.过度繁殖       B.生存斗争
C.适者生存 D.遗传和变异答案:B3.在远离大陆风暴频繁的海岛上,生活的昆虫多是无翅或翅膀发达的类型,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原有类型繁衍的结果
B.定向变异的结果
C.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D.基因突变的结果答案:C4.1937年,有人把原产德国的三叶草移到瑞典南部栽培,这里气候比较寒冷。最初产量很低,但经若干年后,产量显著提高。以下的几种解释,不正确的是(  )
A.不耐寒的个体被自然淘汰
B.耐寒的个体得以生存繁衍
C.这是定向的自然选择过程
D.三叶草在生活过程中适应了新环境D5.雄鹿往往用鹿角作为争夺配偶的武器,按照达尔文的观点,现在的雄鹿鹿角发达的原因是(  )
A.代代经常使用的结果
B.繁殖后代的需要
C.变异朝着有利方向发展的结果
D.自然选择的结果D二、多项选择题
6.用生物进化论的观点解释病菌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原因是(  )
A.使用抗菌素的剂量不断加大,病菌向抗药能力增强方向变异
B.抗菌素对病菌进行人工选择,生存下来的病菌都是抗药能力强的
C.抗菌素对病菌进行自然选择,生存下来的病菌都是抗药能力强的
D.病菌中原来就有抗药性强的个体,在使用抗菌素的过程中淘汰了抗药性弱的个体CD7.卫生部一项统计显示,我国每年约有8万人直接或间接死于滥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会使人体内的细菌出现耐药性,如果被这样的细菌感染,则会因其能够抵抗各种抗生素而无药可救。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有(   )
A.抗生素的使用可增强人体的免疫力,但会引起细菌的定向变异
B.细菌中本来就存在“耐药性”个体,长期使用抗生素导致“耐药性”基因频率下降
C.“耐药性”基因频率的改变引起病菌发生了进化,产生新的“耐药性”病菌
D.抗生素的滥用导致“耐药性”细菌被优选出来,实质是抗生素对细菌进行选择的结果ABC8.关于达尔文进化学说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
A.过度繁殖削弱了生存斗争
B.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外在因素
C.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D.自然选择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CD一、选择题
1. 下列说法符合拉马克进化观点的是(  )
①食蚁兽的舌头变得细长,是由于食蚁兽长期舔食蚂蚁的结果
②比目鱼的双眼并列于向光的一面,是由于长期卧伏于海底的缘故
③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
④鼹鼠由于长期生活于地下,眼睛萎缩、退化素能提升⑤病菌抗药性的不断增强是由于抗生素对病菌的抗药性变异定向选择并逐渐积累的结果
A.①②③ B.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答案:C2.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正确理论是(  )
①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
②能够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③变异是不定向的
④变异是定向的
⑤变异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积累可以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
A.②④⑤       B. ②③⑤
C.①②④ D. ①③⑤B3.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食蚁兽具有长舌,是因为它长期舔食树缝中的蚂蚁反复不断伸长的缘故
B.害虫抗药性的增强,是因为杀虫剂引起了害虫产生抗药能力,并在后代中不断积累的缘故
C.狼和鹿通过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进行着相互选择,结果狼和鹿奔跑速度都变快
D.人们现在都生活在不同的人工环境中,因此,人类的进化不再受到自然选择的影响C4.下列对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具有挑战性的事实是(  )
A.常刮大风的海岛上生活着大批无翅昆虫
B.长期使用杀虫剂,不但没有消灭害虫,害虫的抗药性反而越来越强
C.化石研究表明,云南澄江地区寒武纪地层中大量新物种的产生大约只用了200万年,这在几十亿年生物进化史上只能说是“一瞬间”
D.研究发现,人与其他哺乳动物之间相同的基因非常多,不同的基因只是少数C5.鲸和鲨鱼是不同纲的两种动物,但它们却有着相同的生活环境和相似的体形,这是因为(  )
A.相同变异的结果
B.起源于共同的原始祖先
C.进化的方向相同
D.相同的环境自然选择的结果D6.《物种起源》出版已有150多年,但依然深深影响着现代科学研究,达尔文(  )
①提出了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观点 ②提出了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理论 ③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④不能合理解释物种大爆发现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D7.依据达尔文的进化论,枯叶蝶拟态形成的原因是(  )
A.遗传→自然选择→适应
B.变异→生存斗争→适者生存
C.变异→遗传→适者生存
D.遗传→变异→进化B8.根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视觉是它们相互选择的结果
B.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高处的树叶,因而颈和前肢都很长
C.尺蠖黑化现象是因为受煤烟熏黑的结果
D.北极熊为适应冰天雪地的环境,毛色产生了定向的白色变异A9.(双选)科学家做了下面的实验:把家蝇分成多组,每组分为A、B两部分,用DDT处理每一组的A部分(B部分不接触DDT),然后选死亡率最低的一组的B部分饲养繁殖后,把后代分成多组,每组分成A、B两部分,重复上述实验。这样一代一代选择下去,就可以从B部分中选出强抗性的家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使用DDT的剂量不断加大,家蝇向抗药能力增强的方向变异
B.家蝇个体中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有的无抗药性C.家蝇的抗药性原来已存在,不是DDT诱导的结果
D.家蝇的抗药性是家蝇逐代对毒性强的DDT识别能力提高的结果答案:BC10.(双选)在北极的一个山脉中,原始的狼已经在体格和生活习性上进化成不同的亚种,其中一种狼的体重较轻,四肢发达而灵活,以猎鹿为主;另一种狼的体重较重,足短而力强,常常攻击羊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狼的性状分歧与自然选择无关,只是变异的结果
B.上述现象说明自然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定向的
C.在生存斗争中,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进行着相互选择
D.自然选择使生物学第一次摆脱了神学的束缚,走上了科学的轨道AB三、非选择题
11.研究人员对两个不同品种的蚊子A、B对杀虫剂malathion和dieldein的抗性进行研究。将蚊子每品种分为两组,每组10 000只。五月,对蚊子喷洒杀虫剂,一组喷洒malathion,另一组喷洒dieldein。第一次喷洒后,记录存活的蚊子数。让生存下来的蚊子繁殖,接下来的三个月内,新后代继续繁殖,每个月的第一天进行喷洒,其存活数见下表:(1)从表中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指出使用这两种杀虫剂对环境的负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图哪一个曲线最能代表喷洒杀虫剂后A蚊子从五月到八月数量的变化(  )答案:(1)蚊子A较蚊子B对这两种药的抗性强;蚊子B对dieldein的抗性高于对malathion的抗性,蚊子A对malathion的抗性高于对dieldein的抗性,
(2)malathion和dieldein可能会杀死有益昆虫;malathion和dieldein可能会污染水资源;malathion和dieldein对其他生物产生不利影响 
(3)A12.实验设计探究: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证明果蝇的抗药性产生是由于DDT起了选择的作用,而不是诱发突变的作用。
材料用具:果蝇若干,不同浓度的DDT,相同培养瓶若干。
提示:果蝇抗药性可用其死亡率代表,抗药性强死亡率低,抗药性弱死亡率高。
(1)方法步骤:
①将若干果蝇随机平分成甲、乙两组,甲组果蝇混合培养,自由交配,繁殖10代;②乙组果蝇再随机分成若干对(每对雌雄各一只),分别装入若干个培养瓶中,使其各繁殖成一个家系;
③再把每个家系的许多果蝇随机平分成A、B两部分,用一定浓度的DDT分别处理各个家系的A部分,而B部分不处理(即不接触DDT);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仍按上述方法进行培养和处理,唯一不同是每代处理都逐渐增加DDT的浓度,如此一直到第10代。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预测结果并得出结论:
①乙组第10代B部分果蝇的抗药性远远高于甲组第10代,说明果蝇抗药性的产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原因是虽然实验过程中乙组各代各家系的B部分从未接触过DDT,但最后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④然后检查计算各家系A部分的死亡率,把死亡率高的家系淘汰掉,选取死亡率最低的A部分对应的B部分留下来,再随机分成若干对;⑥比较甲组第10代果蝇和乙组第10代选出的B部分果蝇在分别用相同浓度的DDT处理时两者抗药性(死亡率)的差异。
(2)①DDT起了选择作用,而不是诱发突变的作用。
②抗药性却很强。感谢您的使用,退出请按ESC键本小节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