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实验中学高一(上)月考语文试卷(11月份)(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实验中学高一(上)月考语文试卷(11月份)(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30 13:21: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实验中学高一(上)月考语文试卷(11月份)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8小题,共35.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先秦哲学家荀子在《乐论》中说:“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这话运用到艺术美上就是说:艺术既要极丰富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炼,提高,集中,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由于“粹”,由于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有了“虚”“洗尽尘淬,独存孤迥”。由于“全”,才能做到孟子所说的“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
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很早就掌握了这虚实相结合的手法。例如近年出土的晚周帛画凤夔人物、汉石刻人物画、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等,我们见到一片空虚的背景上突出地集中地表现人物行动姿态,删略了背景的刻画,正像中国舞台上的表演一样。中国舞台表演方式是有独创性的,我们愈来愈见到它的优越性。老艺人说得好:“戏曲的布景是在演员的身上。”演员集中精神用程式手法、舞蹈行动,“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就会使人忘掉对于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不需要环境布景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实景清而空景现”,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深入艺术创作的最深意趣,这就是“真境逼而神境生”。例如川剧《刁窗》一场中虚拟的动作既突出了表演的“真”,又同时显示了手势的“美”,因“虚”得“实”。《秋江》剧里船翁一支桨和陈妙常的摇曳的舞姿可令观众“神游”江上。八大山人画一条生动的鱼在纸上,别无一物,令人感到满幅是水。我最近看到故宫陈列齐白石画册里的一幅画,画一枯枝横出,站立一鸟,别无所有,但用笔的神妙,令人感到环绕这鸟的是一片无垠的空间,和天际群星相接应,真是一片“神境”。
中国的绘画、戏剧和中国另一特殊艺术——书法,具有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它们里面都是贯穿着舞蹈精神,由舞蹈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唐朝大书法家张旭观看公孙大娘剑器舞而悟书法,书法中虚灵空间所展现的流畅动态,既是美的,同时又能表现生活的真实。书法的美感也正是千百年传承的民族表现形式。如果取消这种动态,代之以纯现实的做工,那就是取消民族传统。
中国艺术上这种善于运用舞蹈形式,辩证地结合着虚和实,这种独特的创造手法也贯穿在各种艺术中。大而至于建筑,小而至于印章,都是运用虚实相生的审美原则来处理,而表现出飞舞生动的气韵。由舞蹈动作伸延,展示出来的虚灵的空间,是构成中国绘画、书法、戏剧、建筑里的空间感和空间表现的共同特征,而造成中国艺术在世界上的特殊风格。研究其特殊贡献,有助于人类的美学探讨和艺术理解的进展。
(摘编自宗白华《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材料二:
在中国的艺术理论中,“虚”与“实”是一对极为重要且内涵复杂的范畴,关乎古代的绘画、书法、小说、诗词、戏曲等等艺术表现形式。这一思想可以上溯至先秦道家、儒家理论,而历朝历代的文艺评论家对此皆有不同的解读和推进。宗白华先生十分重视这一对范畴,并称其为“中国美学思想的核心问题”。而在《美学散步》一书中,更以《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等专文加以着力阐述。今就宗先生及前人之论,对“虚实之辨”在中国古代书画理论中的脉络加以梳理,并对启发思考之处加以论述,以为读书之得。
首先,宗先生将虚实问题上升到哲学宇宙观的高度,讨论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源头。一派为孔孟,一派为老庄;老庄认为“虚比真实更真实,是一切真实的原因。没有虚空存在,万物就不能生长,就没有生命的活跃”,而孔孟则以“充实之谓美”,并且“不停留于实,而是要从实到虚,发展到神妙的意境”。虽分两派,但实际上并不矛盾,“都认为宇宙是虚和实的结合,也就是《易经》上的阴阳结合”。正如宗先生所说,虚和实作为相互依存的两面,不可舍此取彼。这种思路在魏晋玄学便已得到阐述,王弼等人在维持贵“无”的基本思路的同时,亦有条件地肯定了“有”的相对意义。在《老子指略》中,他谈到:“然则,四象不形,则大象无以畅;五音不声,则大音无以至。四象形而物无所主焉,则大象畅矣;五音声而心无所适焉,则大音至矣。”没有具体四象作为物之主,则大道之象亦不能显现。这就引连至艺术的创作如何体现虚实结合的问题。
其次,若要讨论艺术创作如何虚实结合,则先应明确虚实何谓。具体以书画艺术而言,宗先生引用清代画家方士庶《天慵庵随笔》中的话来说明:
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故古人笔墨具此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或率意挥洒,亦皆炼金成液,弃滓存精,曲尽蹈虚揖影之妙。
宗先生引述此语,实则是为了说明,外在的山水是“实”,而引起画家主观生命情调和想象的是“虚”。“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造化”是“实”,而“心源”则是“虚”。此说已颇明晰,然而我们仍可以切近绘画实践,在其中将“虚”与“实”的含义揭出数层。每一层次都对应于不同的创作阶段,而层层都彰显了虚实相生的必要性。
(摘编自刘子琪《由宗白华<美学散步>论中国艺术中的“虚”与“实”》)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乐论》中“粹”指去粗存精,提炼提高集中,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
B.古人在绘画中善用虚实关系处理空间的方法,与中国舞台表演方式有相通之处。
C.戏曲不需舞台逼真布景,只需演员用程式手法和舞蹈,就能表达出剧情的意趣。
D.将舞蹈形式贯穿到中国的各种艺术中,造就了中国艺术区别于世界的特殊风格。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中国很早就追求艺术美,要形成艺术美,就必须做到“虚”和“实”辩证统一。
B.《女史箴图》中删略背景、突出人物的形式,证实了“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
C.艺术空间存在因虚得实,如齐白石画虾在纸上,别无他物,令人感到满幅是水。
D.中国绘画、戏剧、书法都蕴含舞蹈精神,如果通晓舞蹈就能理解这些艺术之美。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宗白华虚实观的一项是 ______
A.“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景中包含了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深情厚谊。
B.《琵琶行》: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C.油画《父亲》借枯黑干瘦布满皱纹的脸、深陷的眼睛,展现作者既歌颂又同情的情感。
D.中国建筑用朱红作屋身的颜色,用彩色绘画装饰梁架斗拱等,体现了用色大胆的特点。
(3)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特点。
4. 宋徽宗出题考绘画,题目是“深山藏古寺”。有一幅画只画了一个老和尚在山脚下的小溪边挑水。宋徽宗拍案叫绝:“此画当取第一!”请结合材料观点分析宋徽宗为何评此画为第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会飞的福字
李丰
狗娃想起那架纸飞机时,纸飞机正朝着墙头飞去。狗娃迅速跑到墙根伸手去拦,可还是晚了一步,他眼巴巴地看着纸飞机擦着他的指尖,飘过了半人高的墙头,巧妙地越过一垄柿子架,又快速躲过一只母鸡的飞扑,最终钻进牛棚。
当它一路抵达目的地的当儿,隔壁串秧子家的奶牛毫不客气地上去,用大牛蹄子踩了一脚,之后又转身在上面浇了一泡尿,还把屁股撅得老高,尾巴一甩一甩地向狗娃示威。
随着这泡尿,狗娃的脸色由好看的粉柿子变成了白角瓜,又由白角瓜变成了紫皮茄子,鬓角渗出的豆大汗珠被正午的阳光晃得闪着金星星。旁边的狗娃媳妇也霎时间明白是咋回事了,她嗷唠一嗓子扑向七岁的儿子豌豆。
“你个养不熟的败家子,看我怎么打你!”
豌豆见娘疯了似的扑过来,忙躲到爹的后面:“爹……爹……咋了?咋了?是你让的啊!”
豌豆不知道自己咋把娘气成了这样,自己不就用一张福字叠了个小飞机吗?可这又咋了,年早都过完了,这福字留着还有啥用啊?再说,叠飞机是爹同意的,怎么飞机飞到隔壁,娘就疯成了这样了?
狗娃一把把媳妇推开,回头瞪了一眼豌豆,又转身抓住媳妇的胳膊把她拽进屋。豌豆被爹瞪得心里发毛,他想跟进去,可门被爹在里面插上了。
“你咋呼啥,怕隔壁不知道啊?”狗娃连忙捂住媳妇的嘴巴。
“你个葫芦脑袋,你脑子咋不拿事呢?那不是串秧子家给咱打的欠条吗?五千块呀,都让牛尿泡花了,串秧子还能认账吗?”狗娃媳妇急得眼里汪起两团蒙蒙的雾。
“我哪儿知道是那张福字啊,咋这么巧呢?”狗娃背着手在屋里踅着弯弯,他来回走得急,碰倒了椅子,碰翻了米篓,踅了不知多少圈也没能想出个好招儿来。
最后他一跺脚:“唉!该着,没就没了吧,串秧子家也不容易,他得了重病下不了炕,媳妇又是个哑巴。这两年要不是他媳妇脑筋活,四处借钱买了这奶牛,卖牛奶给串秧子买药维持着,串秧子早就没了,咱就当做善事扶贫了吧!”
“放屁!”狗娃媳妇上去给了男人一杵子。狗娃没提防,一下子闹个仰八叉。“那可是五千块呀!是我一分一分攒的呀!”狗娃媳妇恨不得用眼里的雾水把狗娃淹了。
狗娃看媳妇急成这样,忙从地上爬起来,换一种语气:“你急啥,依我看啊,串秧子媳妇还真不一定丧良心。”
“欠条都没了还认啥账啊?这一年,咱这汗珠子算白摔了。”
两口子在这儿闷着不言语,冷不丁屋外的豌豆打破了沉默:“爹……爹……快开门,飞机又飞回来了!”
狗娃两口子一听赶忙打开门。豌豆手里拿着个纸飞机高兴地蹦到屋里:“噢,又飞回来喽!”欢快得像林间的小鹿。
狗娃觉得很奇怪,他赶紧抢过纸飞机,发现那也是用一张红红的福字叠的,却不是让奶牛踏了的那张。狗娃忙展开,只见福字背面写着字,是一张欠条。确切地说,是一张和飞到串秧子家那张内容一模一样的欠条。只是欠条下面多了几行字:
“狗娃哥,我在牛棚里发现欠条弄花了,就又写了一张,再次谢谢你们能借钱给我。还有那些好心人,我都一一记着呢。东头柱子哥扛来过两袋米,我给他钱他没要;西头宝根叔去年开春时,用四轮子帮我们犁地,也不收钱;还有月桂嫂偷偷放在我家院子里的一筐鸡蛋,我都忘不了。这些债我都是要还的……”
他们看时,豌豆也在看,他见爹娘不再像刚才那么焦急发怒了,就把红扑扑的小脸凑过去,试探着问:“爹,这飞机我还能玩吗?”
狗娃看看媳妇,又看看豌豆稚气的小脸,想都没想:“能,能,拿去玩吧!”
他转向媳妇:“家里还有钱吗?”狗娃媳妇啥也没说,默默地点了点头。
豌豆得到了允许,接过纸飞机,高兴得满院子蹦着、跑着、喊着,他跳上了墙头,将军一样小手用力一挥,福字飞机立即迎着微风,在阳光下自由飞翔。
(节选自2015年第1期《小说月刊》)
5.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豌豆玩纸飞机后,详细描写了狗娃的脸色变化,并通过语言描写豌豆娘的发火,暗示纸飞机的重要性。
B.通过豌豆的心理描写,说明孩子不明纸飞机承载的事理,所以对娘的发疯不理解,只是表现出来一种害怕。
C.为了面子狗娃拽媳妇进屋,其实豌豆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一经过也说明了狗娃媳妇把带福字的纸飞机看得很重。
D.狗娃能够从串秧子家实际情况出发,体会到家庭的不容易,跟媳妇的形象形成对比,也衬托出媳妇的自私和冷漠。
6.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小说开篇运用倒叙手法,通过狗娃拦纸飞机这一情节,交待了故事的主要人物,并巧妙地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如“高兴地蹦到屋里”“把红扑扑的小脸凑过去”等细节刻画出豌豆的贪玩和天真。
C.小说明写狗娃夫妇因欠条引发的冲突,暗写串秧子媳妇重写欠条的过程,这样的安排使故事情节更为集中,主题更为丰富。
D.狗娃媳妇在欠条丢失后抱怨忧虑,欠条复得后通情达理,小说通过这一变化成功塑造了一个纯朴善良的普通农村妇女形象。
7. 小说以福字飞机“在阳光下自由飞翔”结尾,这样处理有什么用意?
8. 小说的语言富有乡土气息,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为学
彭端淑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 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
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乙】
炳烛夜读
晋平公问于
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
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①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 ”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
【丙】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
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B.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C.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D.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吾欲之南海”的“之”与《师说》中“郯子之徒”的“之”含义不相同。
B.“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与《劝学》中“登高而招”的“而”用法不同。
C.“晋平公问于师旷曰”的“于”与《劝学》“取之于蓝”的“于”含义不同。
D.“蒙乃始就学”的“乃”与《师说》“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的“乃”含义相同。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富和尚认为,穷和尚仅凭一个水瓶和饭碗不能到达南海,结果穷和尚成功到了南海,这说明运气是成功的一个条件。
B.蜀国距离南海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而穷和尚到达了。作者采用对比手法,目的是为了告诉我们为学的道理。
C.《炳烛夜谈》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活到老,学到老,只要学习,永远不晚,正如《劝学》中所说“学不可以已”。
D.鲁肃和吕蒙之间的对话,既从侧面烘托出孙权劝说吕蒙“就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②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13. 彭端淑的《为学》告诉我们什么学习的道理?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9.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夜坐
宋杨万里
背壁青灯劝读书,窥窗素月唤看渠①。
向来诸老端何似,未必千年便不如。
春后春前双雪鬓,江南江北一茅庐。
只愁夜饮无供给,小雨新肥半圃蔬。
【注】①渠:他。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青灯”光焰摇曳,“素月”窥窗、唤看,运用拟人手法将月夜读书场景写得颇有情趣。
B.领联诗人思接千载,自问自答,其中既有评价也有感慨,用语浅近自然,又充满了理趣。
C.颈联通过“春后春前”写出时间的流转,“江南江北”写出空间的转换,情感含蓄蕴藉。
D.尾联末句以景结情,景物清新明丽,形象地反衬诗人哀愁之情,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
15. 诗人在夜坐时有哪些感悟?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
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是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韩愈在《师说》中亦说:“ ______ , ______ ”,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努力。
(2) 荀子在《劝学》中说“ ______ ”“ ______ ”,这两个比喻使我们明白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
(3) 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在《声声慢》中“ ______ , ______ ”用笔更直而情更切。
五、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
17.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香樟对白杨说:“你的叶子到了冬天就落光了,光秃秃的树枝真难看,哪像我,终年翠绿,枝繁叶茂,美丽无比。”白杨说:“是的,我不如你:春天来了,我绽绿;冬天来了,我凋零。就这么平常而简单。”不久,一场大雪降临了,香樟身上满是翠绿的叶子,雪堆积在上面,最后由于重量太大把树枝压断了。白杨由于叶子已经落尽了,全身枝桠伸展,安然无恙,轻松自如。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六、其他(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可以说,苦功夫是读书学习的门槛,如何跨越这道门槛?不妨通过“精选、精品、精思、精用”的方式,将读书看作品茗。精品之,才愈发得其醇香。
的书籍中,蕴藏着文明的记忆,集聚着智慧的结晶。选择一本好书,如同结识一位挚友,“交谈”之中体会人间五味、“聆听”之际感悟个中真谛。怀有潜心钻研的工匠精神,对妙语珠字精抠细品,方能读有所获。只有用思考、质疑和批判的态度读书,才能甄别精华和糟粕,理清有用和无用,把书读深、读透、读精。只会死读书而不能有效运用的人,学问再多也是 。在用的过程中,要有“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毅力与决心,远沽名钓誉之心,戒 之意,去冒进浮躁之气。“世界上最动人的皱眉是在读书时那苦思的刹那,世界上最自然的一刻是在读书时那会心的微笑。”读书“精”到极致才能有“质”的飞跃。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四处表达不当,请进行修改,不得改变原意。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绿茶被誉为“国饮”。对绿茶,国内开展了大量的科学研究,① :绿茶确实含有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一些成分,茶叶不仅具有提神清心、清热解暑等作用,还对心脑血管等疾病② 。茶叶具有药理功效的主要成分是茶多酚、咖啡碱、脂多糖、茶氨酸等。
近年来,恩施富硒茶深受追捧,是很多人眼中的“灵丹妙药”。恩施富硒茶产于世界硒都——湖北恩施,因为③ , 硒是人体必需的元素,能提高人体免疫力,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及抗体和免疫球蛋白的合成,对结肠癌、皮肤癌、肝癌等多种癌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21. 下列句子中的“一般”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一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A.他说出啥意见一般都会得到大家的尊重,这点小事更不在话下了。
B.她以为要救中国,一定先要有学问,还要有一般志同道合的朋友。
C.麦浪一起一伏,仿佛大地也漾起绸缎一般的锦纹。
D.他上课总是不由自主地走神,做作业也不认真,所以成绩一般。
22. 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案和解析
1~4.【答案】D、D、D、
【解析】(1)D.“将舞蹈形式贯穿到中国的各种艺术中,造就了……”偷换概念。根据原文“由舞蹈动作伸延,展示出来的虚灵的空间,是构成中国绘画、书法、戏剧、建筑里的空间感和空间表现的共同特征,而造成中国艺术在世界上的特殊风格”可知,造成特殊风格的是由舞蹈动作伸延、展示出来的虚灵的空间,而非舞蹈形式。
故选:D。
(2)D.“如果通晓舞蹈就能理解这些艺术之美”说法绝对。原文说的是“中国的绘画、戏剧和中国另一特殊艺术——书法,具有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它们里面都是贯穿着舞蹈精神,由舞蹈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并不能由此推论出“如果通晓舞蹈就能理解这些艺术之美”。
故选:D。
(3)D.“用朱红作屋身的颜色”“用彩色绘画”“用色大胆的特点”体现的只是色彩的运用,不能体现虚实关系。
故选:D。
(4)首先从论证的提出方式来看,材料二开篇首先提出话题“在中国的艺术理论中,‘虚’与‘实’是一对极为重要且内涵复杂的范畴,关乎古代的绘画、书法、小说、诗词、戏曲等等艺术表现形式”,并在此基础上于段末直截了当地提出“今就宗先生及前人之论,对‘虚实之辨’在中国古代书画理论中的脉络加以梳理,并对启发思考之处加以论述,以为读书之得”的写作目的,非常直接醒目、开门见山。
从论证结构来看,作者先在第一段末总体提出自己的写作目的,然后在第二段说“首先,宗先生将虚实问题上升到哲学宇宙观的高度,讨论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源头”“这就引连至艺术的创作如何体现虚实结合的问题”,第三段则由此引入“其次,若要讨论艺术创作如何虚实结合,则先应明确虚实何谓”。在此基础上,作者最后总结道“此说已颇明晰,然而我们仍可以切近绘画实践,在其中将‘虚’与‘实’的含义揭出数层。每一层次都对应于不同的创作阶段,而层层都彰显了虚实相生的必要性”。这显然符合总分总的论证结构,而分论点之间又有层层递进的意味。
至于论证方法上面,综合运用了引用论证、类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比如:“老庄认为‘虚比真实更真实,是一切真实的原因。没有虚空存在,万物就不能生长,就没有生命的活跃’,而孔孟则以‘充实之谓美’,并且‘不停留于实,而是要从实到虚,发展到神妙的意境’”运用了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手法;“在《老子指略》中,他谈到:‘然则,四象不形,则大象无以畅;五音不声,则大音无以至。四象形而物无所主焉,则大象畅矣;五音声而心无所适焉,则大音至矣。’”和“宗先生引用清代画家方士庶《天慵庵随笔》中的话来说明: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都是引用论证。
(5)依据材料二“宗先生引述此语,实则是为了说明,外在的山水是‘实’,而引起画家主观生命情调和想象的是‘虚’”,按照虚实相生的理论,中国绘画中外在的山水为实,引起人们想象的是虚,虚和实互相依存。在本画中,画中的山、水以及在山脚下挑水的老和尚是实,启发欣赏者联想到藏在深山中的古寺是虚,虚实相生。画中不见寺庙,只有老和尚,用一个和尚点出“藏”字,这样就可以不画古寺而古寺自在画中,构思独到,恰中命题,堪称绝妙,所以此画当为第一。
答案:
(1)D
(2)D
(3)D
(4)①开门见山,提出写作目的“今就宗先生及前人之论,对‘虚实之辨’在中国古代书画理论中的脉络加以梳理,并对启发思考之处加以论述,以为读书之得”。
②结构上总体采用总分总结构,主体部分采用层递式。从哲学宇宙观、艺术创作等层面对“虚实之辨”进行论证。
③论证方法上采用引用论证、类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使文章具有说服力。
(5)①外在的山水是实,引起人们想象的是虚,虚和实互相依存;②老和尚在山脚下挑水是实,启发欣赏者联想到藏在深山中的古寺是虚,虚实相生;③用一个老和尚点出“藏”字,不画古寺而古寺自在画中,构思独到,所以此画当为第一。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选项是否能体现材料相关观点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要求,明确相关材料的论点,然后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选择。
(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论证特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内容,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选择题干扰项设置常见错误类型:
1.扩大范围。2.偷换概念。3.无中生有。4.已然未然混为一谈。5.强加因果。6.答非所问。7.相互矛盾。8.张冠李戴。9.过于绝对。
5~8.【答案】D、A、、
【解析】(1)D.“也衬托出媳妇的自私和冷漠”分析错误,狗娃媳妇有情绪很正常,这一情节安排主要是为后文突出邻里关爱、感恩这一主题作铺垫。
故选D。
(2)A.“小说开篇运用倒叙手法”分析错误,小说开篇没有运用倒叙手法,而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写的,属于顺叙的手法。
故选A。
(3)①从情节结构上来看,小说标题是“会飞的福字”,开篇就写“狗娃想起那架纸飞机时,纸飞机正朝着墙头飞去”,结尾再写儿子玩纸飞机,就照应了开头和标题,形成了首尾呼应的结构。
②从表达主题来看,飞机是用欠条折成的,狗娃却允许儿子拿着当玩具,可见狗娃不再把串秧子家的欠账放在心上,表明串秧子媳妇的做法感动了狗娃,也表明狗娃真心实意想帮助串秧子家,表达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感恩,起到了升华主旨的作用。
③从艺术效果来看,小说结尾描写了一个小孩子玩纸飞机的场面,具有画面感,也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引人回味。
(4)①从使用的词语来看,“狗娃”“眼巴巴”“一垄柿子架”“串秧子”“唉!该着”等名词、动词、语气词,都具有典型的乡土气息,充满生活情趣。
②从修辞的角度来,作者写狗娃脸色的变化“由好看的粉柿子变成了白角瓜,又由白角瓜变成了紫皮茄子”用乡村常见的事物打比方,新颖别致。
③从人物语言来看,如狗娃媳妇骂儿子“你个养不熟的败家子”,骂狗娃“你个葫芦脑袋”都具有乡土色彩,小说整体上多用口语,自然质朴。
答案:
(1)D
(2)A
(3)①照应标题,与开头豌豆玩纸飞机的事情相呼应;②升华主旨,象征关爱、感恩之情在邻里间互相传递;③增添画面感,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4)①大量使用极富乡土气息的方言土语,如极具乡村特点的名词、动词、语气词,鲜活真实。②修辞的运用极富乡土气息,新颖别致。③人物对话具有浓厚的乡土味;整体语言风格质朴自然。
(1)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小说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题,应从人物形象、手法分析、环境描写、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答题时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针对题干问题找到与之相关的描写,从内容、结构和主旨方面分析其作用。
(4)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可从用词、修辞手法和人物的语言几个方面思考。
“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9~13.【答案】A、D、A、、
【解析】(1)句意:因此聪明与有才学,可以依赖而又不可以依赖;(那些)自以为聪明,有才学但并不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
“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与后文的“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意思相对,句式对称。故应在“可恃”前断句,排除BD。
“自恃其聪与敏”和“不学”两者由“而”连接,前后构成转折关系,关系紧密,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
故选:A。
(2)D.“蒙乃始就学”的“乃”,副词,于是,就。句意: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师说》“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的“乃”,副词,竟然。句意: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乃”的含义不相同。
故选:D。
(3)A.“这说明运气是成功的一个条件”错误。应是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难与易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事在人为”的道理。
故选A。
(4)①“旦旦”,每天;“怠”,懈怠;“迄”,等到;“昏”,愚笨。译文:我每天不停地学习,长时间不懈怠,等到学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是真的愚笨还是真的平庸了。
②“炳”,点燃;“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昧行”,黑暗中行走。译文: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点火烛一样明亮,点上火烛和在黑暗中走路哪个好呢?
(5)本文中,作者首先从天下事的难易说起,指出难易的关键在于做与不做。接着就转到了学习方面,指出学习也是这样,只要肯学,困难的学问也变得简单。作者接着以自己为假设,指出天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习的态度。再接着作者以蜀之鄙二僧的故事,指出坚持不懈的重要性。最后一段,作者做了总结,天赋不重要,重要的是不知疲倦地学习,靠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所以,这篇文章主要讲学习贵在坚持的重要性。只要坚持学习,最后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答案:
(1)A
(2)D
(3)A
(4)①我每天不停地学习,长时间不懈怠,等到学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是真的愚笨还是真的平庸了。
②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点火烛一样明亮,点上火烛和在黑暗中走路哪个好呢?
(5)学习贵在坚持。如果一个人有很高的天赋而不学习,最后也会一事无成;而一个禀赋一般的人,如果坚持学习,最后也会取得不错的成果。
参考译文:
【甲】
为学
彭端淑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努力去做这件事,那么困难的事也变得容易了。不做这件事,那么容易的事也变得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与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去学,那么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
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才能平庸,赶不上别人。我每天不停地学习,长时间不懈怠,等到学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是真的愚笨还是真的平庸了。我天资聪明,超过别人;我才思敏捷,超过别人。如果摒弃而不用,那跟愚笨和平庸的人就没有什么区别了。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既然这样,那么愚笨平庸,聪明敏捷的功用,难道是永远不变的吗?
蜀国的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要去南海,怎么样?”富和尚说:“你凭借什么前往(南海)?”穷和尚说:“我只要带一个瓶子和一个饭钵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一直)想要雇船南下,还没能够去成呢,你凭借什么前往(南海)?”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把这件事告诉了富和尚。富和尚脸上露出了惭愧的表情。
蜀国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的路,富和尚不能到南海,而穷和尚到了。人们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蜀国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因此聪明与有才学,可以依赖而又不可以依赖;(那些)自以为聪明,有才学但并不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昏庸与愚钝,可以限制而又不可以限制;(那些)自己不受昏庸限制而用心学习、不倦怠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
【乙】
炳烛夜读
晋平公问宫中的乐师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了。”乐师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燃火把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乐师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的光明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正午太阳的光芒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点火把一样明亮,点上火烛和在黑暗中走路哪个好呢?”平公说:“讲得好啊!”
【丙】
孙权劝学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像我?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鲁肃就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结合具体要求概要作答。
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14~15.【答案】D、
【解析】(1)D.“形象地反衬诗人哀愁之情”错误,这里没有反衬,诗人通过眼前的明丽景色,展现出读书的要义,呈现出一种自然的趣味,并没有“哀愁之情”。
(2)“背壁青灯劝读书,窥窗素月唤看渠”运用拟人的手法,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不能辜负光阴。“向来诸老端何似,未必千年便不如”写出时间易逝,要懂得静待花开,扎实奋进。“只愁夜饮无供给,小雨新肥半圃蔬”突出强调读书求学需要努力,要受得住寂寞,耐得住繁华。
答案:
(1)D
(2)①真实光阴,不负韶华;②刻苦奋进,努力求学;③读书求学,忍受孤独。
赏析:
“向来诸老端何似,未必千年便不如”,“一向”,素来。“诸老”,指作者所读书中的古人或书的作者。“端”究竟。“何似”,像什么。
“春後春前双雪鬓,江南江北一茅庐。只愁夜饮无供给,小雨新肥半圃蔬。”“雪鬓”,指鬓发已白如雪。“茅庐”,茅草屋。“庐”,本指乡村一户人家所占的房地,引申为村房或小屋。“肥”做动词,使蔬菜肥壮。“圃”,此指种蔬菜的园地。
这首诗写作者夜坐读书时的感念。从“向来”二句可知,他立志要赶超前人,但要如此,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春前春后”二句正是写他勤学不倦,力践前言。
诗中写“青灯”能劝人读书,“素月”能唤人看他,正愁“夜饮无供给”时,小雨却恰好下起来了,可以滋肥园子里的蔬菜。作者连用拟人手法,使得这首诗显得格外活跃飞动。
读此诗,读诸如此类劝学诗,有所感触的是,作者对他人劝学,往往现身说法,因为他们自己都有过苦读善学的经历,以亲身体会讲出深刻而又明晰的道理,让读者在阅读享受的同时受到启示,得到教诲,劝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把握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一要关注诗歌中的“情语”,这些关键词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的感情倾向;二要关注诗歌中的“景语”,景物的特征和意境特点与情感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三要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分析诗歌情感要结合全诗,逐联分析,才不会遗漏要点。
诗歌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意思要读懂文章,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在诗歌表达技巧上,主要考核内容主旨表达、情感抒发、诗句作用等。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选择题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16.【答案】【小题1】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小题2】而青于蓝,而寒于水
【小题3】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解析】故答案为:
(1)其出人也远矣 犹且从师而问焉(重点字:犹)
(2)而青于蓝 而寒于水(重点字:蓝)
(3)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重点字:兼)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诗文名句的能力。答题时要熟背相关篇目,并理解语句的含义,准确地写出相关名句。
《劝学》名句辑录:
1.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并在后来形成一句常用成语的句子是:“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韩愈在《师说》篇中指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与《劝学》篇中指出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观点是相同的。
3.只要坚持就会成功。正如《荀子 劝学》中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7.【答案】 大道至简
当大雪降临,枝繁叶茂的香樟被大雪的重量压断,而光秃秃的白杨却能在风雪中伸展枝桠,安然自如。相信懊悔不已的香樟终于明白了,“简单才是生命的真谛。”
(借香樟之悟提出中心论点:简单才是生命的真谛。开门见山,简洁)
梭罗有言:“把生活逼入绝境,简单、简单、再简单。”当他扛把斧头,在自然中自给自足地栖居时,他做到了将生活逼入了简单的绝境。他刈除门前的杂草,正如他刈除生活中的繁文缛节。在瓦尔登湖畔,梭罗活得安然自如,正如那挺立的白杨时刻向世人昭示着简单的真谛。
(用名人名言,名人事迹佐证中心论点。围绕论点展开,不枝不蔓)
香樟树因枝叶太过繁茂终被大雪压断,而生活中也有不少人一味追求浮华,追名逐利,最终被自己伤害。于丹因在百家讲坛的讲演而深受追捧,然而成名后的于丹却变得越来越商业化,她的身影频繁地出现在各类活动中,只加汤不加料的心灵鸡汤也越来越让人难以接受。最终,于丹在北大受呛,在一片嘘喊声中只能悻悻离开。是的,身为学者,更应具有一颗简单朴素之心,怎能让浮华遮蔽双眼,最终怨及其身呢?
赵薇曾说:“平心而论,我是一个简单的人,我喜欢俭省。但有两样东西我不会俭省,那就是书和旅游。”是的,倘若赵薇没有那颗简单地 追逐美的心,又怎会有感人至深的《致青春》的诞生。正是因为简单,所以她才能倾尽全力完成自己心爱的事业,正是因为简单,她才能如此执着地完成心中的梦想。简单,让人活得更好,简单是离心灵最近的地方。
(联系当今现实用正反两例继续论证)
恐怕也正是这样,龙应台拒绝一切采访,背上相机,在大街小巷中上一个人的摄影课;杨绛先生才从来不开作品交流会,只是默默地创作;三毛才会放下一切浮华,毅然地踏上撒哈拉大沙漠…
然而当莫言坦言“我这一年没有看一本书”时,我们那颗简单之心又到了哪里?我们本应该给学者创造简单的创作环境,却被名利熏染,争相追逐着请莫言演讲。是的,我相信,只要我们重拾简单之心,马诺、芙蓉姐姐的喧嚣自会平息,李某某的悲剧也不会重演,神农架挖山建机场的耻辱也将不复出现…
(又用两组事例再形成正反论证,更具说服力)
我相信,大道至简,让我们如梭罗般简单而安然地栖居于世间,也定能收获生命的美好与精彩。
【解析】这则材料可以从香樟、白杨及材料整体三个角度立意。
1.从香樟这个角度产生的立意有:(1)外表的美丽不一定适应环境,有时是一种负担;(2)放下外表的虚荣;(3)要正确看待自己与他人;(4)盲目自负要不得。
2.从白杨这个角度产生的立意有:(1)平平常常活得自在;(2)脚踏实地去体会简单的生活;(3)淡定处世,安然修身。
3.从材料整体角度产生的立意有:(1)舍与得;(2)繁与简;(3)寸有所长,尺有所短;(4)长处与短处;(5)优点与缺点(6)坚持适度哲学。
新材料作文与材料作文最大的不同就是立意上更加宽泛,以上角度产生的立意应该算是“完全符合题意”的。当然不代表这则材料只有这些立意,只要作文立意在材料中能找到强有力的依据,只要“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的立意都是正确的。
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最大误区是不能领会命题人情感取向,不能整体感知材料的内容主旨及其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再切割提炼;不是从整体或切割的材料中拎出中心,而是断章取义或拎出片言只语立意,这样的立意往往是走题的。
这则材料情感取向是褒白杨抑香樟。可切割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香樟对白杨说:“你的叶子到冬天时就落光了,光秃秃的树枝真难看,哪像我,终年翠绿,枝繁叶茂,美丽无比。”白杨说:“是的,我很平常,春天来了,我吐芽,我绽绿;冬天来了,我凋零,我简单。”据此,可得出1、2立意。
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承接或转折,密不可分。整体可得出立意3.
但是如从“最后由于重量太大把树枝压断了”,于是立意为“学会承受压力”“珍爱生命”;
如从“你的叶子到冬天时就落光了,光秃秃的树枝真难看,哪像我,终年翠绿,枝繁叶茂,美丽无比”,于是立意为“美丽人生”;
如从“是的,我很平常,春天来了,我吐芽,我绽绿;冬天来了,我凋零,我简单”,于是立意为“按规律办事”“尊重规律”等等。那就是走题的。
18~20.【答案】(1)第一空,此处是说书籍很多,可填“浩如烟海”。浩如烟海:形容典籍、图书等极为丰富。
第二空,此处强调只会死读书而不能有效运用的人,学问再多也没有用,不会联系实际,可填“纸上谈兵”。纸上谈兵:在文字上谈用兵策略。比喻不联系实际情况,空发议论。
第三空,此处和“沽名钓誉”“冒进浮躁”并用,谈读书不应该有的状态,可填“急功近利”。急功近利:急于追求成效,贪图眼前利益。
(2)“书籍”和后面“皓首穷经”“遍览群书”等内容搭配不当,把“书籍”改为“学者”;
“书籍因为难得”语序不当,改为“因为书籍难得”;
皓首穷经:头发都白了还在研读经籍。与前面“书籍难得”内容不对应,此处应是指很长久的研究有限的书籍,对应后文“读一部就是一部”可改为“皓首穷年研治一经”;
“透入身心,咀嚼烂熟”语序不当,改为“咀嚼烂熟,透入身心”。
(3)“苦功夫”为本体,“门槛”为喻体,把下苦功夫喻为“门槛”,化抽象为具象,生动形象表明下苦功夫是读书的一个关口,过了这关,才是真正的读书作学问;
“读书”为本体,“品茗”为喻体,把“读书”比作“品茗”,更生动地呈现“精选、精品、精思、精用”的选书、读书过程,照应“下苦功”,要精挑细选,精读细品,才会有收获。
答案:
(1)浩如烟海 纸上谈兵 急功近利
(2)古代学者因为书籍难得,所以皓首穷年研治一经,虽受条件所限,难以遍览群书,但读一部就是一部,咀嚼烂熟,透入身心。
(3)比喻。把下苦功读书喻为“门槛”,把读书比作品茗,生动形象地表明读书要下苦功夫,要精挑细选,精读细品。、、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运用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的内容,结合语境填入恰当的成语。
(2)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画线的句子,判断有语病的地方,并作出正确的修改。
(3)本题学生对语段中相关语句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结合具体内容及语境进行分析。
常见的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
21~22.【答案】D、
【解析】(1)例句中“一般”是普通的意思。
A.“一般”是通常的意思。
B.“一般”是同样的意思。
C.“一般”是一样的意思。
D.“一般”是普通的意思。
故选:D。
(2)①由前文“国内开展了大量的科学研究”的内容和冒号提示可知,空后是研究结果所证实的内容,故可填“研究结果证实(表明)”。
②由关联词“不仅……还……”的提示和后文“茶叶具有药理功效的主要成分”的内容可知,此空是说绿茶对心脑血管等疾病具有一定的药理功效,故可填“具有一定的药理功效”。
③由“因为”的提示和后文“所以具有一般绿茶不具备的一些功效。硒是人体必需的元素”的内容可知,此空是说明绿茶里含有硒元素,故可填“富含人体必需的硒元素”。
答案:
(1)D
(2)①研究结果证实(或表明);
②具有一定的药理功效;
③富含人体必需的硒元素。
(1)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结合语境进行分析,正确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给文段补写恰当语句的能力,答题时要通读语段,结合语境进行补写,要做到语言简明、连贯、得体,并注意字数限制。
补写语句题答题技巧:
①阅读语段,把握语段大意。首先要浏览语段,把握句子主要内容,弄清补写句子在句中的位置,弄清它和前后文句的联系,这样可以让补写的句子不偏离语境。这是准确补写句子的基础。
②分析语段的特征。有得语段是记叙语段,有的语段是议论段落,有的语段是说明语段,有的是描写语段,有的是抒情语段,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语段特点,抓住相应的相应要素。然后我们要抓住语段内部的结构特征,看语段内部是什么关系。看语段内部的结构是总分、并列还是对照等,找出语句在语段内部的位置。最后我们要分析文中的关联词、代词、体现层次的语句、修辞句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句子前后的照应补写出句子。
③检查样子是否符合要求,将拟写句子写在语段的相应位置。看是否前后连贯,是否有语病是否简洁。如有问题进行修改,如满意无问题,写到答题卡上。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