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件(20张PPT 内嵌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件(20张PPT 内嵌视频)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9.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30 15:38: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世界上最早的冰箱
战国时期铜冰鉴
战国铜壶水陆攻战图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东 周
“战国”因西汉刘向整理校订《战国策》一书而得名。
公元前770年
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475年
公元前221年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对比春秋后期与战国初期的形势图,你能看出什么变化呢?
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
三家分晋
田氏代齐
一、局势之变: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及其地理位置
东 南 西 北 上中下
齐 楚 秦 燕 赵 魏 韩







一、局势之变:战国七雄
看故事,猜成语
战国中期,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西来,矛头直指魏都大梁。庞涓闻讯立即回师自救,孙膑巧妙地在魏军南撤必经之地桂陵设伏,大败魏军,史称“桂陵之战”。
战国后期,秦国和赵国在长平一带爆发战争。急于求成的赵王中了秦国的离间计,用的纸上谈兵赵括代替老将廉颇。秦将白起采取了佯败诱敌,进而分割包围作战的方针,最终秦军歼灭赵军四十余万,获得战争的胜利。
后来魏国又出兵韩国,韩国向齐军求救,孙膑用“增兵减灶”之计诱使魏军回师追击,在马陵伏击魏军,射杀魏军大将庞涓,史称此战役为“马陵之战”。
围魏救赵
减灶之计
纸上谈兵
一、局势之变:战国七雄
材料一:赵王……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秦军详败而走……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白起)。……(武安君)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材料二:《孟子·离娄上》中评价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残酷性,说当时“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材料三:墨子作为中国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和自然科学家,提出了“兼爱”“非攻”等观点,他主张天下人都要相亲相爱,反对强凌弱的战争。
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与春秋时期相比,战国时期的战争有哪些特点并结合材料分析产生了什么影响?
战争特点: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消极影响: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破坏。
积极影响:客观上促进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也有利于思想上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战国形势图
国家 变法运动 主持者
魏国 李悝变法 魏文侯
楚国 吴起变法 楚悼王
秦国 商鞅变法 秦孝公
赵国 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
韩国 申不害变法 韩昭侯
齐国 邹忌改革 齐威王
燕国 乐毅改革 燕昭王
战国时期列国变法图强简表
战国后期,秦国成为实力最为强大的国家,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一、局势之变:战国七雄
商鞅舌战群臣
人物扫描
商鞅出生于卫国,又称卫鞅、公孙鞅,后因功被秦国封于商,因而被称为商鞅。他“少好刑名之学”,在魏相手下做过官入秦后,以强国之术说动秦孝公,主持变法。变法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秦孝公死后,商鞅遭诬陷。商鞅起兵反抗,兵败被车裂。
立木为信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治国并不是只有一条道路,只要有利于国家,不一定拘泥于旧制度。
二、秦国之变:商鞅变法
经济发展,生产力水平提高
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渴望获得政治权利
各诸侯国君主
富国强兵渴望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大量私田被开垦
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改革是当时的大势所趋,变法顺应了社会发展潮流
二、秦国之变:商鞅变法
铁制工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
背景 目的 时间人物 内容 政治
经济
军事
性质 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统一度量衡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一场地主阶级发动的封建性质的改革
学习任务:请结合教材,梳理商鞅变法的知识点。
二、秦国之变:商鞅变法
政治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统一度量衡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影响了后世的行政制度
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
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有利于社会稳定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废井田,开阡陌”
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促进秦国经济发展
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增强了军队战斗力
实现富国强兵
二、秦国之变: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内容
根据下面材料分析商鞅变法对秦国和整个中国社会的演进起什么作用?
十年 “行法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百年 长平之战,坑赵卒四十万。(前260年)
百三十年 “六王毕,四海一。”(前221年) ——《阿旁宫赋》
1、使秦国社会安定,国力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
2、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提示: 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自古以来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为改革而献身是非常伟大、受人尊敬的。
商鞅虽死,但他的改革已经深得人心,新法仍在秦国推行,所以他的变法是成功了。
【讨论】:分析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变法顺应了时代潮流和历史发展趋势(根本原因);
秦孝公的鼎力支持(客观原因);
商鞅作为改革家的个人品质和得力措施。
《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以车裂执行而死。请大家议一议,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动动脑筋
二、秦国之变:商鞅变法
变法认识和启示
1.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
2.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的道路上会遇到很多挫折,青年一代必须从小就树立勇于变革、积极实践的精神,才能与时俱进,顺应这个变革的时代。
三、秦国之变: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观看视频,了解都江堰的概况
三、秦国之变: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修建(时间、地点、人物)
2.构成
3.作用
4.影响
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修建了都江堰
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渠首分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
防洪、灌溉、水运等
1.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2.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三、秦国之变: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小试牛刀
B
D
B
C
D
B
D
2070年
1600年
1046年
771年
770年
476年
475年
221年
社会:
夏朝
商朝
西周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东周
奴隶社会
制度:
文化:
文明:
分封制
甲骨文
金文
老子、孔子
百家争鸣
青铜时代
铁器时代
约前
商鞅变法—县制
封建社会
社会变革
早期国家的产生
四、小结
战国时期;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促进了民族交融,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商鞅;政治: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
经济: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从奴隶社会进入到封建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