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2张PPT)
选必2
第4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课标要求:
1.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各地民居的差异和特征;
2.了解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3.了解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及问题
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1)从材料一、二中,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①原始农耕和畜牧出现。
②人们筑屋定居,形成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聚落点——村落。
【回顾】农业的出现促进了生活方式的变化: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建造长期的住所,逐渐形成了聚落。p3
(2)结合所学,分析材料一、二之间的联系。
材料一
材料二
一、村落的产生
1.人类居住形式的演变:
穴居
巢居
半穴居
筑屋定居
经历了从穴居、巢居、半穴居到地面筑屋的演变。
一、村落的产生
【思考】人类居住形式演变的原因?
原因:①生产力的发展。
②农业产生要求定居生活,便出现了房屋的建造
2.村落的产生
(3)表现:
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耶莫遗址);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等,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
伊拉克 耶莫遗址
村落为何起源于大河流域?
人类对水源、食物的追求贯穿始终。村落一般选择更易于取得水和食物的地方。
(1)含义:村落是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聚居点,为人类提供了比较稳定、安全的生活环境。
农业出现以后,人们筑屋定居,形成村落。
(2)原因:
壕沟
壕沟
壕沟
居住区
制陶区
墓葬区
广场
窖藏
自然河道
安全
生存
繁衍
居住
集体
活动
◎姜寨遗址复原图(距今约6600-6400年)
材料:到了姜寨遗址的中期,由于同一群体内也开始半族分化,于是开始出现四个群体。群体内的房屋布局以一座大型房屋为核心,呈同心圆格局分布。……环壕的作用在于阻挡来自聚落外部的野兽等威胁,同时又有团结聚落成员,助其产生群体意识的作用。在中小型房屋的周围还发现了大量的土坑,应该是用于存贮粮食等的窖穴。
——宫本一夫《从神话到历史》
生产
工具
学习任务:观察姜寨遗址,指出有哪些设施?分别具有怎样的功能?
◎兴隆洼聚落遗址
(4)村落的特点:
聚居点集中;出现住宅、仓廪、地窖和公共活动场所;临近大河大江等。
(5)村落的作用:
为人类提供了比较稳定、安全的生活环境;为人们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条件和保障;为集体活动提供便利。
兴隆洼聚落遗址距今8000多年,被称为华夏第一村。遗址有半地穴房址170余座,窖穴400余座,排列有序,屋内有圆形灶坑。石制工具多是打制的,石器种类包括有肩锄、斧、锛、磨盘、磨棒等。墓葬30余座,及大量陶器、石器、骨器、蚌器及动植物遗骸资料。
中国传统村落的特点
①中国传统村落往往依水而建;②以农业生产为主(故又称农村);③具有保守性;④具有家族聚集的特点;⑤承担一定的社会管理和教化功能。
材料一 徽州古村落是指明清时期以徽商资本为经济基础,以宗族制度为社会基础,以宋明理学为思想基础,在徽文化的熏陶下形成的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古村落。西递和宏村是徽州古村落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村落。
— —《论血缘因素对村落结构的影响》
材料二 中国的原始村落分布地出现在中国的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等。宗祠是传统村落中住民们精神活动的中心,但在祖先祭祀场所的意义上,宗祠与其他各种规模和形式的祠堂具有同样的功能。
——《徽州地区传统村落的社会结构对村落的空间构造的影响》
阅读分析材料,思考中国传统村落的特点?
材料一 下庄镇 ,在州城东,为秦汉鄮(鄞)治之地,故此设镇。 育王寺咸通十年经幢石刻尚存,其列衔有下庄镇(今五乡同岙村)使押衙程稔,镇副使衙前总管何郊 , 皆军镇之官。 ”
—— <唐代>《 鄞县通志 》《 防务·下庄镇 》
材料二 (北宋)鄞县的小溪镇、横溪市,奉化的公塘镇、 白杜市就设有税场 ,对商人征收赋税。仅这四个镇市税场每年征收商税达5600余贯。
—— <北宋> 《宝庆四明志》
据材料,古代集镇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二、 集镇的出现
军事镇守的需要
商业发展的产物
村落
村落
村落
村落
村落
村落
村落
农业与手工业分离,交换的需要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条件
(1)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兴起(根源);在原始社会末期,手工业与农业分离,手工业者开始在便于交换的地方集聚,形成了古代集镇的雏形。
二、集镇的出现
(2)商人的出现使手工业者聚居的地方迅速繁荣,逐渐成为一定地域内的经济中心。
(3)商人和手工业者为了保护其财富和人身安全,在聚居的地方筑垒设防,形成集镇。
原因: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商业发展
(3)防御需要
(4)地理位置重要和优越
(5)常住人口增长
2.中国古代的集镇
(1)职能:①为了军事目的而设立;
②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
③成为一级行政机构所在地。
◎明代九边
军事职能
经济职能
政治职能
◎北魏六镇
材料1:延和初……世祖以其壮勇……诏大千巡抚六镇,以防寇虏。
——《魏书·来大千传》
材料2: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或以官监之……诸镇置于管下人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 —[宋]高承《事物纪原》
材料3:台(儿)庄跨漕渠,当南北孔道,商旅所萃,居民饶给,村镇之大,甲于一邑,国朝高宗(乾隆皇帝)赐为“天下第一庄”,呈现出“商贾迤逦,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的繁盛景象。 ——[清]《峰县志》
时期 表现
原始社会末期
北魏-唐
北宋
元朝
明清
出于军事目的而设置镇
工商业集镇,行政集镇
漕运和海运发达,
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工商业集镇
集镇进一步发展,出现专业分工。
集镇雏形
◎明清时期全国四大名镇
(2)发展演变
(3)意义:集镇的出现促进了市场的繁荣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加强城乡的经济文化联系,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推动农村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
汉口镇有利于商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①汉江改道发展提供了便利交通,促进人口密集;
②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推动商品经济活跃。
概括汉口镇商业发展的特点?
①商业分工细密、专业化程度高;
②商业行业众多,经营商品种类丰富。
③带有政治、军事因素。
【思考】根据教材P55,以“汉口镇”为例,分析工商业市镇的特点?
【历史纵横】 汉口镇的兴起
明朝初年,汉口只是一片与汉阳城紧紧相连的荒滩,人迹罕至。成化年间,汉水改道,这里成为天然的避风良港。各处商民在此建房造屋,商船也来此停泊,市场开始出现。
明朝末年,汉口巴成为“甲于全楚”的商业巨镇。汉口镇的兴起使其在全国的经济地位迅速上升。到了清朝嘉庆、道光年间,汉口镇的市场规模更加扩大,商业分工也日趋繁细,形成了白布街、花布街、棉花街、衣服街等各具特色的专业街肆,涌现出叶开泰药店、汪玉霞茶食店、永兴和粮行等风格独特的名店名铺。
材料一 下庄镇 ,在州城东,为秦汉鄮(鄞)治之地,故此设镇。 育王寺咸通十年经幢石刻尚存,其列衔有下庄镇(今五乡同岙村)使押衙程稔,镇副使衙前总管何郊 , 皆军镇之官。 ”
—— 唐代.《 鄞县通志 》《 防务·下庄镇 》
材料二 (北宋)鄞县的小溪镇、横溪市,奉化的公塘镇、 白杜市就设有税场 ,对商人征收赋税。仅这四个镇市税场每年征收商税达5600余贯。
—— 北宋. 《宝庆四明志》
材料三 “养蚕纺丝 ,向惟小溪鄞江桥一带为盛”
——《 光绪鄞县志 》卷 七十四 《 土 风 》
材料四 “余姚产小江布,今出彭桥” 。 ——《 光绪余姚县志 》
变化:(1)经济功能日益增强,军事功能弱化。
原因:①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商品化;②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③科技水平的进步;④大一统带来的稳定局面;⑤交通发展……
结合所学,指出宋代以来集镇出现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明清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了专业分工。
【典例研析】 (2020·浙江·高考真题)有学者认为:“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上,两宋时期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导致了全天候的生活方式的出现。而这相应地促进了本地市场和全国商业的发展”。这种“更为开放”“全天候”的城市景象表现在
A.夜市经营实现常态化 B.“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C.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监管 D.原有“市”的管理足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答案】B
【典例研析】 (2019·江苏·高考真题)宋时,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据此可知
A.商税成为政府收入主要来源 B.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
C.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 D.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
【答案】D
【典例研析】 (2017·海南·高考真题)“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
A.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B.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
C.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 D.边患问题得到解决
【答案】A
《宁郡地舆图》(1846年)是迄今发现的最早且最为详尽的宁波(鄞县)城厢地图。
1986年,国务院公布宁波市为国家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
“城,郭也,都邑之地,筑此以资保障也”。
“市,买卖所之也。”
三、城市的产生
政治+军事
经济活动
三、城市的产生
(2)地区:
约前3500一前3100年,两河流域南部的苏美尔人生活的地区出现城市。
这幅刻在泥版上的城市平面图,大约绘制于公元前1500年,反映的是古代两河流域城市的布局。在这幅地图的残片上,绘制有水道、有城门和壕沟的城墙、有缺口的房屋、公园等。
从上述古代两河流域城市平面图的构成上,你能得出哪些信息?
有“水道”,说明城市有排水系统;有“城门和壕沟的城墙”,说明城市具有防御功能;有“房屋、公园”,说明城市有居民区和公共活动场所。
(3)功能:
城市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是城市兴起的根本因素。
(1)条件:
1.产生
市场
宫城
太庙
社稷坛
布局
发展
宫殿区、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居民区
城市初具规模,统治者的
宫殿和宗庙位于城市的中心
营建城市形成制度;
周朝城邑大致分为三等。
商朝
周朝
P56学思之窗: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摘自《周礼·考工记》
规模方九里,平面呈方正的形态
城的四方各开三座大门
划分不同功能区;干道宽九轨
左宗庙、右社稷;前朝后市(地位前后)
市场大小如一夫之地(管控限制)
中国古代城市的特点:
①强调等级尊卑;
②核心区是行政和宗教设施;
③背北面南是公共建筑布局的主导原则;
④城市的行政、宗教、教育等设施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城内居民;
⑤一般人员的往来和在城内的居住不受限制;
⑥科举和学校机构是城市的重要设施。
2.中国古代城市
王权与神权相结合,王权至上
功能分区
都城营造符合礼制规范,突出王城、宫城,体现了王权的地位和尊卑有序的等级制度
◎《考工记》中城市规划宫城示意图
以奴隶制的宗法等级制度为基础
材料一
(976年,宋太祖西巡洛阳,有意迁都于此,甚或迁都长安,并就此与大臣展开了一场讨论。)
李怀忠曰:“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陛下居此(洛阳),将安取之 且府库重兵,皆在大梁(开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摇。若遽迁都,臣实未见其便。”
晋王亦曰:“迁都未便。”
宋太祖曰:“迁河南未已,久当迁长安。……吾将西迁者无它,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
晋王又曰:“在德不在险。”
宋太祖曰:“晋王之言固善,今姑从之。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七
【典例研析】 (2021.山东卷.16)(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开封:仅据天下之冲,还是奠万世之基?
材料二
图3 中国古代气温变化曲线图
图4 黄泛区示意图
分析说明北宋继续以开封为都城的利弊。(12分)
【答案】利:
(1)从以开封为都城具有一定历史基础角度作答;如:历史上多个政权以开封为都城,北宋已定都开封多年。
(2)从以开封为都城具有相对有利的现实条件角度作答:①从与长安、洛阳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对比角度作答;如:长安、洛阳地区相对衰退,开封地区相对发展。②从开封位置优越和交通便利角度作答。如:地处中原,交通便利,利于南粮北运、巩固统治。
弊:
(1)从气候条件及其影响的角度作答;如:北宋时期气候寒冷,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容易对开封造成威胁。
(2)从地形条件及其影响的角度作答;如:开封地处平原,需重兵拱卫,导致冗兵。
(3)从黄河水患严重及其影响的角度作答。如:黄河泛滥会给开封及周边地区带来灾患,破环生产。
以雅典城市平面示意图为例,分析古代城市的功能、希腊古城在布局上有何特点 反映了怎样的规划思想?
政治权力
军事防御
商业经济
宗教祭祀
娱乐活动
城市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
不规则、民主精神
3.西方古代城市
古希腊 城市布局中已反映出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的功能
古罗马 城市的道路系统和供水排水系统,成为后来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
欧洲 中古 时期 10-11世纪,出现了一些以手工业者和商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镇
普林尼说,下水道能够穿越一个满载货物的四轮车,该系统构建了古罗马城的地下世界。
西方古代城市的特点:
①城市布局不苛求对称;
②有公共广场,呈开放式格局
③工商业和生活、娱乐功能更突出。
中西方古代城市不同特点的原因:
1.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重农抑商;儒家礼制的影响。
2.古代西方:民主政治,城市自治;工商业发达;公民精神与法治理念。
城墙
输水管道
市场
行政机构
竞技场和剧场
商场
竞技场
城墙
◎明清北京城
宫城
皇城
衙 署
作坊
作坊
文庙
看图学史:明清北京城与古代罗马城在城市布局和功能上有何异同?
◎古代罗马城
相同点
①都有城墙,有军事 防御功能;
②都是政治中心;
③都有经济功能
①布局来看:古代中国城市整齐对称
古希腊罗马布局比较随意
②功能来看:古代中国城市政治功能更突出;
古希腊罗马工商业和生活、娱乐功能更突出
不同点
古代西欧城市 古代中国城市
不同点 经济、生活、娱乐功能更突出 政治功能更突出,兼具其他功能
布局较为随意 整齐对称、体现王权、礼制、等级
城市规模小,人口少 城市规模大、人口多
以“市”为主 以“城”为主
建立在商品经济基础上 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
金钱赎买或武装斗争争取自治权 处于中央集权管理之下
相同点 都有城墙,有军事防御功能;都是政治中心;都有经济功能 以“市”为主 以“城”为主
【合作探究】古代西欧和古代中国城市的异同点
【典例研析】 (2020·全国·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11世纪下半叶,周公东征胜利后,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拓殖建“城”,“国人”居于城内,“野人”居于城外,他们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国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西周时期的“国”指天子诸侯之都城,其建设有一套理想化的标准模式。都城必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秦以后两千多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继承了这种规划传统。——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公元前8世纪,希腊城邦兴起,为数众多的城邦一般都建在高地或山丘上,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城邦大多建立了大规模的神庙,是城邦的宗教中心,城市的中心广场即市政广场是城邦社会与政治活动中心。在许多城邦,人民凭着对土地的拥有权而获得公民权,可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的讨论和执行。城邦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大片的农村地区,这是城邦的主要经济基础。 —摘编自黄洋等主编《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西周时期的都城和古希腊城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城邦兴起的历史条件。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政治制度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答案】(1)西周: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之上,建有宗庙和社稷;国人和野人均有一定政治权利,但身份不同;有城墙等防御设施。
古希腊:公民享有参政权;建有神庙、广场、城墙等设施;小国寡民,以城市为中心。
(2)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发达的贸易;独立自治的传统。
(3)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奠定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基础,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礼乐制度促进了儒家学说和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形成;为中国长时期政治结构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1765年
1840年
1851年
1945年
1949年
1978年
2000年
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英国成为第一个城市化国家
中国近代城市化起步
城市化进程加快
中国进入城市化新阶段
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
中国城市化发展迅猛
城市化
表现
③城市人口
占总人口的比例增长
②城市规模的扩大。
④城市设施水平提高和居民生活状况实质性改变
核心
概念
城市化又称城镇化,是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由农村向城市转移以及城市空间不断扩大的过程。
①城市数量的增多。
一、城市化的演进
P62【学思之窗】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世界城市化发展的几个阶段并予以说明。
英国为首
欧美资本主义为主
殖民地、半殖民地缓慢跟进
发达国家
广大发展中国家
1.世界城市化演进
(1)从1800-19世纪中期:世界城市化兴起.伴随着工业革命,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到1851年,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
(2)从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期:欧洲和北美发达国家基本实现城市化。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欧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殖民地半殖民地缓慢跟进。
(3)从二战后至2015年:世界广大国家向城市化迈进。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加快。
城市化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世界城镇化趋势
材料一 16—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表
年份 1520 1600 1670 1700 1750 1801 1851
城市人口占 总人口比例 5.25 8.25 13.5 17.0 21.0 27.5 51.0
圈地运动的推行;工业革命的开展;经济结构的变动;
生活观念的改变;城市生活的吸引。
——谷延方《重评圈地运动与英国城市化》
1.西方国家的城市化进程
一、城市化的演进
(1)背景:①工业革命的推动。②工业生产向城市集中
③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一方面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所需的劳动力与消费市场,另一方面对城市的设施与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材料二 大工厂,特别是从蒸汽机开始替代水力发动机的时候起,越来越多地开设在那里。……那些赶忙建筑起来的、太小而不够人口居住的工人棚屋绵延在纱厂的周围,几乎把旧城围绕起来……设有商店的中心区域已经美化了。
——保 尔 ·芒图著 ,扬人根等译《十八世纪产业革命一英国近代大工业初期的概况》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英国城市化兴起的原因?
①英国的城市化伴随着工业革命展开
◎工业城市谢菲尔德
(2)进程
【思考①】英国城市化有何特点:
18世纪中期以前,发展缓慢且水平较低;18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发展迅速;
20世纪50年代以后发展平缓,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但总体维持在较高水平。
①阶段特征明显;
②起步早,发展快;
③城市化水平高。
【思考②】英国城市化各阶段变化:
②1851年之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加快了城市化步伐。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化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根据联合国《世界城镇化展望(2018年版)》等资料编制,反映了从1800年到2015年,城镇人口占世界总入口比例的变化情况。
①取得了民族和国家独立,为经济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行产业转移,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③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作用。
④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思考】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原因
城市化特点 原因
发达国家 起步早,发展快 工业化早
城市化水平高 新技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使大量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
发展中国家 起步晚,二战后发展快 二战后纷纷独立,独立后民族经济发展,人口迅速增长
城市化水平低 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城市发展不合理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知识拓展】二战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及原因?
一、城市化的演进
据材料和所学,概括近现代中国城市化发展历程。
2.近现代中国城市化的演进
年份 总人口 (万人) 城市人口 (万人) 城市化率(%)
1820 37377 2350 6.3
1840 41281 2668 6.5
1893 33677 2668 7.9
1920 44377 4700 10.6
1936 46136 5263 11.4
1949 54167 5765 10.6
1960 66207 13075.88 19.75
1992 117171 32374.35 27.63
2000 126743 45906.31 36.22
2011 134735 69078.63 51.27
近现代中国城市化率基本情况(部分)
(1)鸦片战争后,开启了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
(2)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化进入新阶段。
(3)1978年后,城市化进程加快。
(4)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
①背景: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与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沿海城市上海、天津、广州等成为通商口岸,逐渐发展起资本主义工商业。
近代化性质的工商业城市陆续出现、发展、壮大,吸引了大量乡村人口进城,开启了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②影响:
(1)中国近代城市化
◎近代上海
◎近代广州
◎近代天津
具有半殖民地色彩,畸形发展
主要是因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而破产的农民
城市 原因
上海、天津、汉口、太原 因开埠,建立租界,开办工厂、银行和商店而扩大
石家庄、郑州、衡阳 随铁路、水路和公路的兴建和畅通而新兴或发展
抚顺、唐山、大冶 因煤、铜和铁等矿产资源的开采而兴起
北京、西安、洛阳 历史悠久,格局变化不大
近代中国主要工业城市分布图
【探究】结合材料,概括中国近代城市化的特点原因。
材料:中国的城市近代化发轫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一批有别于传统封建市镇的近代城市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这些通商城市以贸易为中介,并通过强行建立租界等手段,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新的技术、城市建设与管理、文化样式及价值观念移植嫁接到传统城市之中,从而使这些城市走出乡村社会及文化的包围而开始了艰难的近代之旅。
——涂文学《中国近代城市化与城市近代化论略》
特点:①起步晚,发展缓慢;
②具有半殖民地特征; ③受西方工业文明影响大;④空间布局不均衡。
原因:①列强侵略下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
②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商品经济活跃;
③近代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推动;
④通商口岸的开放。
(2)新中国成立后: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市化进入新阶段。
② 1978年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
③ 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迅猛发展,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超过总人口的一半。
阶段 原因
1949-1957 起步发展阶段
1958-1965 调整压缩阶段
1966-1978 停滞徘徊阶段
1978-至今 快速发展阶段
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以城市社会为主的新发展阶段
“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大跃进”运动,大办厂矿;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整顿经济
“文革”导致国民经济建设陷入停滞
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农村发展非农产业,出现大量乡镇企业;城市体制改革、户籍改革、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典例研析】 (2021.湖北卷.9)1957年,外国专家沙博理参观西安时,获悉城市人口从解放初不足50万增加到150万。在访问已建成的六家国营纺织厂中的一家时,他得知“该厂使用的每一件机器都是中国自造的”。他由此感到这座古城“重新兴盛起来了”。这说明
A.“一五”计划初步改变社会面貌 B.西安成为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全建立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解析】A项
【典例研析】 (2020.天津卷.9)有经济学家认为,按照国际工业经济一般的衡量标准,中国从1953年到1991年,用38年时间就达到或接近了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水平。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在这一时期
A.经济建设不断推进 B.对外开放日益扩大
C.市场经济逐步完善 D.城乡差别显著缩小
【解析】选A项
1.居住条件的改善,住宅的变化
(1)原因:
①城市化进程的推动。
②科技进步,特别是建筑技术的革新。
③国家对人民居住问题的重视。
④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材料:1831年至1832年,英国暴发霍乱,造成约22万人死亡。1848年霍乱再次发生,其程度比1832年还要严重,死亡人数超过72万。1854年英国又爆发了第三次霍乱,伦敦在10天中就有500人死亡。1866年,霍乱第四次爆发。
——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 1832年埃克塞特霍乱引发骚乱
◎农村土胚房
二、居住条件的改善
(2)表现:
①电梯 19世纪50年代,美国人发明了电梯,电梯在楼房
住宅中的普及,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
②钢筋混凝土技术 19世纪70年代,比利时的一个住宅项目首次使用了钢筋混凝土技术。
③供暖和制冷 20世纪以来,集中供暖和制冷得到推广,私人卫生间的快速普及。
1.原因
城市经济的发展、规模的扩大以及功能的增加,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
巴黎……也配套建设了放射状的新道路,把火车站与商业中心连接起来,给人以一种处于新的秩序、清洁、高效和美观标准控制之下的印象。超过165公里的新街道——宽敞、笔直,并配有人行道、排水系统、照明设备和新种植的树木,街旁点缀着纪念性的新教堂、市场和行政办公楼。私人建筑、公寓住宅增加了六倍,其精致优雅前所未见,既具有外貌的端庄,也具有内部的舒适,很快就在林荫大道两旁鳞次栉比地拔地而起。一个世纪以前的改革者所梦寐以求的城市,现在如此完整地沐浴在一种进步的神采当中,甚至城市的下水道,也在特殊设计的观光车中,向游人开放。
——[美]巴里·伯格多尔著,周玉鹏译《1750—1890年的欧洲建筑》
【问题探究】城市化从哪些方面改善了人们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
三、基础设施的发展
道路交通设施的发展方便人们的出行,改变了城市的面貌。通信设备的改善密切了人们的交流和信息传播。建筑技术和生活设施的改善改变了人们的居住环境。社区功能的完善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为居住在城市的人们提供了便利。
2.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历程
①钢铁管道用于水网建设,自来水与排水系统逐渐普及
②煤气灯、电灯相继出现
③电报、电话逐渐普及
19世纪以来
①第一条地铁线在伦敦问世。
②柏林、纽约等城市开始将铁路高架桥纳入交通网络。
19世纪末
①电车、汽车、自行车得到普及。
②城市交通呈现多样化、立体化趋势。
20世纪以来
3.中国发展历程
(1)近代中国
①特点:主要集中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尤其是通商口岸;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依然有限,且很不平衡。
②成就:1864年,上海煤气公司成立。此后,自来水、电力、公路、电报、电话等事业也逐渐发展起来。
◎近代北京出现的有轨电车
◎旧上海街景
(2)新中国成立后:
① 概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飞速发展,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进。
②表现:自来水、天然气等通到家家户户,污水、垃圾处理设施逐步标准化和环保化。城市道路四通八达,人们可以乘坐公共汽车、电车、地铁等多种交通工具出行。
◎
◎自来水
◎污水处理厂
◎垃圾处理厂
◎现代城市交通
◎天然气入户
1858年是泰晤士河的“奇臭年”。1878年,“爱丽丝公主”号游船在河上沉没,死亡640人,其中许多人并非溺水而亡,而是因为喝进了污染的河水,其他河流的命运大约和泰晤士河类似。
—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
1.背景:
城市规模扩大、人口急剧增加、城市管理水平和基础设施滞后。
四、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
2.表现:
(1)环境污染
①城市化早期,城市集中了大量工厂,烟囱将烟尘排放到大气中。
②由于工厂往往沿河而建,又没有污水处理设施,生活与工业废水直接排进河流,对城市饮用水源造成严重污染。
③随着汽车的普及,城市中又出现汽车尾气污染等新问题。
(2)贫富分化:工业化、城市化带来了巨大的社会财富,这些财富聚集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工人阶级生活贫困。
◎ 19C末20C初工人阶级生活环境
材料:在整个工业革命时,有1/3左右的工人家庭始终处于贫困……在19世纪上半叶的曼彻斯特,社会下层……成员平均寿命只有17岁。
——钱乘旦等主编《寰球透视:现代化的迷途》
材料 地下室的潮湿程度根本不宜于给人居住……有许多工人家庭在这种墙上滴水的地下室住上一段时期后就与世长辞了……使穷人最受苦的是通风不足。最常见的后果是寒热病,我还屡次见到由此而起的肺痨病例……一个新从乡间来的房客往往睡在前一住客留下的、尚布满传染病菌的床上,或者几个钟点以前才从这个床上抬走一具患伤寒而死的尸体。——《1793年医师关于曼彻斯特城工人住宅的调查报告》
(3)交通拥堵:随着城市的发展,居住区与工作区逐渐分隔,人们越来越依赖汽车。私人汽车的普及,使交通拥堵成为各大城市甚至中小城市的普遍问题。
“美国被称为是“车轮上的国家”,这主要是因为美国拥有非常多的汽车。据统计,每1000个美国人平均拥有797辆汽车。目前美国的人口总数约为3.2亿人。这也就是说,美国目前的汽车保持量在2.5亿辆左右。”
◎ 2010年代的纽约
◎1929纽约
( 4)发展中国家存在的问题
经历了发达国家曾经出现的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贫富矛盾等问题。与此同时,犯罪率上升、失业者增加等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
香港最底层的穷人只能住“笼屋”、棺材房
巴西里约热内卢贫民窟
在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落后 ,城市的贫民窟与棚户区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社会分配不公,加上就业困难、教育不足、市民和官僚缺乏社会责任心,社会服务水平参差不齐,传统价值观与社会发展之间矛盾重重,结果导致社会治安混乱;二是外来因素,即流动人口的大量增加,文化背景的不同,语言、宗教、伦理、种族的混杂,使城市中原来各种规范性的礼貌和习俗受到冲击,并进而导致宗教、民族冲突的加剧和恐怖性犯罪率上升。
——摘编自宋利芳《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特点、问题及其治理》
◎拥堵的郑州
2012年
中国
1875年
英国
1903年
美国
颁布《公共卫生法》,建立第一个公共卫生体系
颁布《济贫法》,国家对贫困人群实施义务救助
施行《交通法规》,加强交通管理
中共十八大提出“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发展建设目标
1993年
日本
颁布《环境基本法》,建立低环境负荷、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1834年
英国
2017年中共十九大
3.城市化进程中问题的应对
与工业化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科学决策、统筹城乡规划;以人为本,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绿色智慧新城)
2017年
中共十九大
推动城市群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