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30 22:14: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标要求】了解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的内容,理解改革的历史必然性和作用。
古代
近代
现代
1840
1949
古代富国强兵
近代救亡图存
现代民族复兴
中国自古就有改革的传统,“求变”、“求新”是中国的历史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中华文化传承不息的重要原因。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
一、变则通——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与改革
1.应历史潮流——商鞅变法
(1)背景:
思考1:结合所学,归纳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改革的背景?
暴师经岁,流血满野。——《战国策》
A.经济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器使用+牛耕推广),生产关系的急剧变动










王道既微,诸侯力政,…九家之说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
——《汉书》
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出现
B.政治上:兼并战争不断,各诸侯国为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
C.文化上:私学兴盛,百家争鸣,思想活跃。
生产力
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
(2)内容与特点
思考2:请结合史实,说明诸国变法中“商鞅变法最为彻底”(P22)?
领域 文献记载 主要措施
经济
政治
军事
社会
①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史记》
②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史记》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废除井田,授田百姓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史记》
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史记》
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县。…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史记》
建立县制,官员君主任免;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强制大家庭拆散为小家庭;实行户籍制度
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提升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加赋税
提升军队战斗力;打击贵族特权
加强中央集权;整肃社会秩序
增加赋税,稳定社会秩序
特点: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打击贵族势力,加速地主阶级形成
(3)影响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史记》
思考3:结合材料分析,商鞅变法何以“为秦开帝业”?
A.打击贵族特权,促进封建政治、经济、军事发展(加强中央集权,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增强军事战斗力)。
B.使秦国成为政治军事强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基。
C.推动了中国由奴隶向封建社会的转型
2.促民族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①内迁游牧民族政权征伐不断
②前秦短暂统一与迅速崩溃
③鲜卑族拓跋部北魏统一北方
④民族交融成为历史潮流
(2)内容与影响:
时期 重点 措施 作用/影响
前期 (冯太后主持)
创建制度
思考1:速读P23,梳理北魏改革前期的相关信息。
均田制
俸禄制
三长制
租调制
国家统一征收筹集,按级别发放,不许自筹,严惩贪赃。
整顿吏治,巩固政权,农民安心从事生产
国家将控制土地分配给无地农民耕种,农民向政府交税,并承担一定徭役和兵役。
农民得到土地,政府税收和征役,推动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县以下: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五里为党,三长直属州郡,检查户口、征发赋役,推行均田制。
强化国家对地方和人民的有效控制,加强中央集权
保证政府的赋税收入
2.促民族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
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治,信为甚难。
崤函帝宅,河洛王里,
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任城王传》
推进汉化政策,加强对中原的统治
思考2:孝文帝亲政后的改革方向是什么?迁都洛阳的意义?
时期 重点 措施 作用/影响
后期 (孝文帝亲政)
民族交融
思考3:速读P23,梳理北魏改革后期的相关信息。
迁都洛阳
易服饰
改汉姓
说汉话
通婚姻
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富。庆之因此羽仪服式悉如魏法,江表士庶,竞相模楷。——《洛阳伽蓝记》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A.巩固政权,
B.促进北方社会经济发展;缩小南北差距
C.加快北方民族交融,缓和民族矛盾;
D. 为北方统一南方和隋唐盛世打下基础,
E.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做出贡献。
3.革祖宗之弊——北宋王安石变法(1069年-1085年)
思考1: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共同背景是什么?
材料1: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朱熹
材料2: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国用殚竭,民力空虚,徭役日繁,率敛日重.官吏猥滥,不思澄汰;人民疾苦,未尝省察.百姓无告,朝廷不与为主,不使叛而为寇,复何为哉? ——《枢密副史富弼的上疏》
(1) 背景
中央集权强化,形成强干弱枝格局;
“三冗”、“两积”问题凸显。
北宋中期内忧外患(政治腐败、财政困难,起义不断;边防危机严重)
一曰 明黜陟(严明官吏考核升降)
二曰 抑侥幸(限制官僚滥进,减少恩荫)
三曰 精贡举(严选人才,改重诗赋为重策论)
四曰 择官长(慎选地方长官)
五曰 均公田(官员分配职田,责其廉节,杜绝贪污)
六曰厚农桑(重视农业生产)
七曰 修武备(恢复府兵制,寓兵于农,节省费用)
八曰 减徭役(做到轻徭薄赋)
九曰 覃恩信(落实朝廷的惠政和信义)
十曰 重命令(慎重发布朝廷号令,勿朝令夕改)
触犯大官僚大地主的既得利益,引发抵制,最终失败。
思考2:仁宗时期的庆历新政给王安石变法留下了哪些宝贵经验教训?
领域 目标 措施 内容 实际效用
财政制度 富国 青苗法 青黄不接之时,政府给农民提供贷款,收获后还本付息
募役法 纳钱代役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方田均税法 丈量土地,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均输法 政府以“徙贵就贱,用近易远”原则进行物资贩运买卖
市易法 设“市易务”机构,政府出资收购滞销货物、评定物价、给商人贷款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2)内容
思考3: 请结合表格信息,分析王安石变法的实际效用。
领域 目标 措施 内容 实际效用
军事体制 强兵 裁兵法 保甲法 保马法 将兵法
提高军队素质和战斗力;
维护地方治安,节省军费开支。
(2)内容
思考3: 请结合表格信息,分析王安石变法的实际效用。
精简军队编制,规定士兵五十岁后必须退役。测试士兵,禁军不合格者改为厢军,厢军不合格者改为民籍。
将乡村民户加以编制,十家为一保,民户家有两丁以上抽一丁为保丁,寓兵于农。
废除更戍法,把各路的驻军分为若干单位置将与副将一人专门负责本单位军队训练。
将原来由政府养马,改为由保甲民户养马,由政府给以监马或者给钱自行购买,并可以免除部分赋税。
领域 目标 措施 内容 实际效用
官僚机构 培养 人才 改革科举 整顿太学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
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
推动改革顺利进行;
(2)内容
思考3: 请结合表格信息,分析王安石变法的实际效用。
颁布贡举法,废除明经科,而进士科的考试则以经义和策论为主,并增加法科。
按成绩取舍入仕。
宋太祖
960-976
宋太宗
976-997
宋真宗
997-1022
宋仁宗
1022-1063
宋英宗
1063-1067
宋神宗
1067-1085
宋哲宗
1085-1100
宋徽宗
1100-1125
宋钦宗
1125-1127
1102年徽宗亲政,任用前变法派成员蔡京为相,新法遂成为其敛财手段。
元丰八年(1085)哲宗即位,朝政取决于其祖母高氏,司马光拜相,新法相继废罢,史称“ 元佑更化”。
(3)评价
前期成效显著,涉及面广,阻力大,最终失败。
1075年王安石第一次罢相自京还金陵,途经瓜洲时所作同年复相,半年再遭罢免,黯然隐退。
思考4:请你结合所学,评价王安石变法?
4.缓统治危机——明朝张居正改革(1573年-1582年)
思考1:速读P23,结合材料,指出张居正进行改革的必要性及其方向。
政治腐败(政治危机)
府库空虚(财政危机)
土地兼并,农民起义(统治危机)军备废弛(边疆危机)
(1)背景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六月,鞑靼土默特部领袖俺答汗因“贡市”不遂率军犯大同,史称“庚戌之变”。嘉靖三十年(1551年),各边饷银达525万两,修边、赈济等所需又800余万两,两项合计约1300万余两。而正税、加派、余盐贩卖,加上其他搜刮,总共才900余万两。
此后20余年,俺答连年南下掳掠,京城也多次受到威胁,军费开支巨大。
领域 措 施
政 治 (整顿吏治)
经 济 (赋税改革) 裁剪开支、清丈土地
改革税制(推广一条鞭法)
(2)内容与作用
加强官吏考核——考成法
内容: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即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它杂税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把部分丁银摊入地银中。政府所需的役,由政府从税银中拿出一部分统一雇人。
变化:
赋役合并. 由繁到简
实物地租 货币地租
折银代役,减轻人身依附关系
出现摊丁入亩的趋势
一条鞭法
思考2:请以张居正改革为例,综合评价古代的改革?
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积劳成疾,迅即病死,反对派立即群起攻讦,并且疯狂地进行反攻倒算。他们攻击张居正改革“务为烦碎”,清丈土地是“增税害民”,实行“一条鞭法”是乱了“祖制”。他们下令撤销了张居正死时特加的官爵和封号,进而查抄家产。张居正的长子张敬修被逼自杀,其他家属也惨遭迫害。而张居正的改革措施,当然也遭到破坏,刚刚有一点转机的明朝政治又走了下坡路,张居正改革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故辅居正,受遗辅政,事皇祖者十年,肩劳任怨,举废饬弛,弼成万历初年之治。其时中外义安,海内殷阜,纪纲法度,莫不修明。功在社稷,日久论定,人益追思。 ——《明史·张居正》
【学习聚焦】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和民族交融,但改革过程充满曲折与艰辛。
政治: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迫在眉睫。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思想:维新志士创学会、办报刊、兴学堂,宣传维新思想,变法运动高涨。
二、变则全——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1.志士救亡之道——戊戌变法
思考1:请结合材料概述甲午战争失败“震撼了中国社会”的结果(P23)?
(1)背景
思考2:结合所学,概述下列维新派人物的共同主张?
政治上:建立君主立宪制;
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思想上:反对封建礼教,要求变法图强。
变法目标 新法内容 改革的旧制
政治 提倡民权学说(君主立宪制) 广开言路,提拔新人 改订律法,合并机构 裁撤冗员
澄清吏治
经济 发展资本主义 提倡实业,开矿筑路 财政改革,创办银行 废除旗人
寄生特权
文化 提倡实学 传播新学 普设学堂,兼习中西 开办大学,设经济科 废除八股
改试策论
军事 训练新式陆海军 精练陆军,改习洋操 行征兵制,兴办兵厂 裁汰八旗
绿营旧军
思考3:请结合戊戌变法内容,从不同角度归纳其历史意义。
——应对民族危机,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首要目标。
——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抨击封建思想文化,推动思想启蒙,促进中国人民的觉醒。
爱国性
进步性
启蒙性
性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内容
(3)意义
讨论:结合【历史纵横】和材料,分析为戊戌变法为何会以惨败收场?
伯兄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康广仁
变法理论的自身缺陷
守旧势力强大,缺乏社会基础
没有严密的组织,急于求成
寄托于没有实权的皇帝
发展不充分的民族资本主义,缺乏全面领导改革的素质
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4)失败的原因
2.王朝自救之道——清末新政
它以自身毁灭为代价,为适应开放的新形势而培植了现代化的动力,为中国人全面拥抱现代化创造了比之前更好的条件。——忻平《清末新政与现代化进程》
1901年
清末新政开始
1905年
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1906年
预备立宪
1908年
《钦定宪法大纲》,君主立宪。
1911年
废军机处,建立皇族内阁。10月武昌起义爆发。
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但未能使清政府摆脱困境,反而激化革命。
改革官制
编练新军
奖励实业
振兴商务
改革教育
改革法律
思考:结合材料分析,清末新政对于近代历史具有怎样的影响?
(1)内容
(2)意义
3.民国改革:政局动荡之时
《考试法》及考试院
废两改元及法币政策
社会生活新气象
辛亥革命之后……各种政治势力及其代表人物纷纷登场,都没能找到正确答案,中国依然是山河破碎、积贫积弱,列强依然在中国横行霸道、攫取利益,中国人民依然生活在苦难和屈辱之中。 ——秦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问题:民国改革多以失败告终的原因?
没有实质上的统一(1928年,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全国)、没有真正的民主(国民党“训政”)独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改革难以真正成功;
他们都不是先进的阶级,都不能找到挽救中国的正确道路。
三、变则久——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梳理1:速读P25-27,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的历史阶段。
阶段 改革内容 具体史实 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改革开放新时期
全面深化改革时期 深化改革
土地改革
民主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
“耕者有其田"
《五四宪法》与三大制度
一化三改
解放生产力、恢复经济、巩固政权;人民当家作主
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曲折探索
成就巨大
《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
“左”倾错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初步建立起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骨干力量,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改革开放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2012年十八大;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2017年十九大;2019年十九届四中全会
确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并将其列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九大写入党章)
过渡时期(1949-1956)——深刻变革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探索时期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八大、中共十九大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
为什么说两次三中全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都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1月23日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党的十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
问题探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①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②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做法,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③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①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部署、总动员;②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
(1)农村
(2)全方位对外开放
(3)所有制
(4)经济体制(中共十四大)
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
“四个”面貌、重要法宝
必由之路、关键“两”招
P27思考点
1、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2、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3、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4、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5、必须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6、必须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
7、必须坚持扩大开放;
8、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9、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