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8张PPT)
第一单元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
【任务驱动】
1.读准字音,恰当断句停顿,掌握有关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2.了解与《论语》《孟子》《庄子》有关的知识,熟悉节选部分的古代文化常识。
3.背诵《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王请度之”)《庖丁解牛》。
4.思考:
(1)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
(2)孟子认为怎样做才能“保民而王”
(3)庖丁的“解牛之道”和文惠君感悟到的“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
课前自主学习
【课前自测】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千乘之国( ) 俟( ) 章甫( )
哂( ) 喟然( ) 舞雩( )
冠者( ) 则王乎( ) 胡龁( )
褊小( ) 便嬖( ) 中音( )
批大郤( ) 肯綮( ) 踦( )
答案:shènɡ sì fǔ shěn kuì yú ɡuàn wànɡ hé biǎn pián
bì zhònɡ xì qìnɡ yǐ
﹒
﹒
﹒
﹒
﹒
﹒
﹒
﹒
﹒
﹒
﹒
﹒
﹒
﹒
﹒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1)夫子哂之 哂:_____
(2)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俟:_____
(3)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端:________________
(4)鼓瑟希,铿尔 鼓:____________
(5)浴乎沂,风乎舞雩 风:____________
﹒
微笑
等待
名作动,穿着礼服
名作动,弹奏
名作动,吹风
﹒
﹒
﹒
﹒
(6)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御:_____
(7)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宜:_____
(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及:_____________
(9)犹缘木而求鱼也 缘:___
(10)良庖岁更刀 岁:____________
(11)以无厚入有间 厚:____________________
﹒
抵御
应当
推及、推广到
爬
名作状,每年
形作名,有厚度的刀刃
﹒
﹒
﹒
﹒
﹒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鼓瑟希,铿尔
B.莫春者,春服既成
C.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D.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解析】选D。A项,“希”同“稀”,稀疏;B项,“莫”同“暮”;C项,“涂”同“途”,道路。
4.下列各句中“而”字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
A.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B.若无罪而就死地
C.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D.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解析】选A。A项,连词,表顺承。其他三项,连词,表转折。
﹒
﹒
﹒
﹒
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译文:
(2)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译文:
参考答案:(1)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是他说话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
(2)(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做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家国。
文本研读梳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一、阅读文中语段,完成1~4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①________)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
也!’(1)如或(②_____)知尔,则何以哉 ”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③________)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
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④_____)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⑤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也。”
夫子哂之。
介词,比
有人
介词,在
等到
名词,合乎
礼义的行事准则
﹒
﹒
﹒
﹒
﹒
﹒
“求!尔何如 ”
对曰:“方(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七十,如(⑦_____)
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⑧__________)其礼乐,以俟君
子。”
“赤!尔何如 ”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2)宗庙之事,如会(⑨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同(⑩_________________),端章甫,愿为( ________)小相焉。”
计量面积用语,纵横若干长度的意思
或者
连词,至于
诸侯不在规定时间朝见
天子
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动词,做
﹒
﹒
﹒
﹒
﹒
﹒
1.解释文段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2.下面对文章的内容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开始交代了谈话的内容与方式,四位弟子环坐在孔子身旁,孔子最先发话,启发大家各言其志,起到了打消顾虑、缓和紧张气氛的作用。
B.在孔子的启发下,子路不假思索,抢先回答,反映了子路急躁、坦率、爽快的性格。
C.子路谦虚不够、自信有余的态度引起了孔子的微笑。这微笑中有善意的理解和宽容,也有不以为然的轻微批评,表现了孔子的豁达。
D.公西华的回答显得彬彬有礼,他可能意识到孔子对子路不够谦让的批评,说起话来谨慎得多。
【解析】选D。D项,彬彬有礼的是冉有,他愿意治理小国家。在他之后,公西华的回答更加谦虚,他不自诩能治理国家,而委婉地表示,愿意作为一名学生,学习怎样治理国家。
3.将文段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译文:
(2)译文:
参考答案:(1)你们平日说:“没人了解我呀!”
(2)不敢说我能胜任,但是愿意在这方面学习。
4.既然已经处处碰壁,为何还要假设一种情况,“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答:
答案:孔子主张“入世”,他要求读书人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儒家认为读书人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主张“学而优则仕”,推崇“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坚韧精神。
二、阅读文中语段,完成5~7题。
“点!尔何如 ”
鼓(①_____)瑟希,铿尔,舍瑟而作(②____________),对曰:“异乎三子者
之撰。(1)”
子曰:“何伤(③__________________)乎 亦各言其(④____________)志
也。”
曰:“莫春者(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春服既
(⑥__________)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⑦________)沂,风乎舞雩,
咏(⑧_____)而归。”
弹奏
起身,站起来
何妨,有什么关系呢
代词,自己的
助词,用在表时间的名词的后面,……的时候
介词,在
唱歌
副词,已经
﹒
﹒
﹒
﹒
﹒
﹒
﹒
﹒
﹒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2)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
曰:“为国以(⑨________)礼,其言不让(⑩_____),是故哂之。”
“唯( ____________________)求则非邦也与 ”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
“唯赤则非邦也与 (3)”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
介词,用
谦让
句首语气助词,无实义
﹒
﹒
﹒
5.解释文段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6.将文段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译文:
(2)译文:
(3)译文:
答案:(1)我和他们三位为政的才能不一样。
(2)孔子不由得长叹一声道:“我赞成曾皙的想法呀!”
(3)难道公西华所说的不是国家大事吗
7.孔子为何要“与点”
答:
答案:因为曾皙之志虽不在为政,但其描述的暮春同乐图,正是孔子所向往的“礼治”社会的最高境界,是“为国以礼”的结果。对此孔子非常感慨,当即表示赞同。
《*齐桓晋文之事》
阅读文中语段,完成1~4题。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①__________)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②
_______________)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矣 ”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1)”
曰:“若寡人者(④_________),可以保民乎哉 ”
述说,谈论
动词,传述,流传
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这样的人
﹒
﹒
﹒
﹒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
之(⑤________) ’对曰:‘将以(⑥________)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
其觳觫(hú sù),若无罪(⑦_____)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 ’
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⑧____________________) ”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⑨____________)也,臣固(⑩______
__________)知王之不忍也。”
动词,往
介词,用
罪过
兼词,“之乎”的合音
吝惜,舍不得
副词,
本来,原来
﹒
﹒
﹒
﹒
﹒
﹒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
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王为爱
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王若隐( __________)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
焉 ”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
也。(2)”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 __________)禽兽
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 ______________
_____)庖厨也。”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痛惜,哀怜
介词,对于
形容词作动词,
远离
﹒
﹒
﹒
﹒
王说( ______________),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 _____)
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
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
曰:“有复( _____)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
( _____)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 _____)之乎 ”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
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3)故王之不王,不
为也,非不能也。”
﹒
同“悦”,高兴
揣测
禀报
视力
认可
﹒
﹒
﹒
﹒
﹒
1.解释文段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2.下列对以上文段中古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齐桓、晋文之事:齐桓公、晋文公都是春秋时期的霸主,他们的行事不是靠仁政,而是凭武力。
B.寡人,寡德之人。比“孤”复杂些,古代君主自称的谦辞。
C.“《诗》云”中的“诗”是《诗经》的意思。《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三百余篇。
D.钧,古代的重量单位,三十斤是一钧。
【解析】选B。“寡人”这个称号是在秦始皇之前的君主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常用。而在其后皇帝一般都以“朕”自称。
3.下列对上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齐宣王问“桓文之事”的目的在于和孟子探讨称霸天下的办法,孟子巧妙地回避了这个问题,把行霸道之事撇开而转入了谈论行王道之事。
B.孟子利用“以羊易牛”这件小事来大做文章,说这种“不忍之心”也就是仁爱的表现,博得了对方的欢心,大大缩短了彼此的思想距离。
C.孟子用启发式解决了宣王心理上的疑难和矛盾,宣王对孟子说的“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表示衷心悦服,可见其内心有所触动。
D.孟子以精彩的比喻说明了“不为”与“不能”的根本区别,指出齐宣王没施行仁政,并非“不能”,而是“不为”。这些比喻十分精当生动。
【解析】选C。“他人有心,予忖度之”的话并非孟子所说。“夫子之谓也”应理解为:(这话)说的就是您(这样的人)。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译文:
(2)译文:
(3)译文:
参考答案:(1)使老百姓生活安定,行王道统一天下,就没有谁能够阻挡了。
(2)我不是吝啬自己的钱财才用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
(3)百姓没有受到爱护,是因为不愿广施恩泽。
《庖丁解牛》
阅读文中语段, 完成1~5题。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①______
_____),砉然向然,奏刀然,莫不中音(②_________)。合于《桑林》之舞,乃
(③________)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④__________________)至此乎 ”
支撑,
接触
合乎音律
副词,又
同“盍”,何、怎么
﹒
﹒
﹒
﹒
﹒
庖丁释(⑤_____)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1)始臣之解牛之
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⑥________)神
遇(⑦_____)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
(⑧__________)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乎!良庖岁更(⑨___)刀,割也;
族(⑩___)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
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2)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
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___)。然已解,如土委( _____)地。提刀而立,为
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 _____)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 _________)焉。”
放下
介词,用
接触
介词,依照
换
众
轻
堆积
揩拭
养生之道
﹒
﹒
﹒
﹒
﹒
﹒
﹒
﹒
﹒
﹒
﹒
1.解释文段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2.下列对以上文段中古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庄子,姓庄,名周,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
B.庖丁,意思是名叫“丁”的厨师。先秦古书往往以职业放在人名前。
C.文惠君,即梁惠王,“惠”是他的谥号。战国时期,魏惠王由安邑迁都大梁(今开封西北)后,魏国亦称梁国。梁惠王即魏惠王,公元前369年即位,在位50年。
D.臣,文中是指庖丁在文惠君面前的自称。君主时代,只有官吏在君主面前可以称臣。
【解析】选D。“只有官吏在君主面前可以称臣”错误,君主时代,老百姓在君主面前也可以称臣。
3.下列对上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先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再写文惠君的夸赞,引出庖丁对自己追求“道”的解说,以此表明主旨,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B.文章用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对比:解牛三年之后,庖丁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凭精神和牛接触,不用眼睛看就可把它拆卸。
C.庖丁解牛动作熟练,声响美妙、自然、优美。他能够“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所以他的刀用了十九年,刀刃“若新发于硎”。
D.庄子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文中的“养生之道”是指在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把握规律,借以自我保护的方法。
【解析】选B。此项把“三年之后”的庖丁和“方今之时”的庖丁混为一谈。
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译文:
(2)译文:
参考答案:(1)我所爱好的,是(事物的自然)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
(2)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的,对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
5.庖丁解牛的故事谈到“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有掌握了客观规律,遵循客观规律才能把事情做好。
课堂素养探究
【综合探究】
1.我们汉语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古义和今义不相同的词叫古今异义词。请先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然后和同桌或小组合理分工,再从三篇课文中找出用法相同的例句,进行分类整理。
(1)如其礼乐 ( )
(2)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 )
(3)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
(4)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
(5)依乎天理( )
(6)因其固然( )
﹒
﹒
﹒
﹒
﹒
﹒
﹒
﹒
﹒
﹒
【点拨】(1)古义:至于;今义:如果。属于词义转移。
(2)古义:吝啬,舍不得;今义:喜欢。属于感彩发生变化。
(3)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属于词义缩小。
(4)古义:用来推广到;今义:连词,相当于“和”。属于词义转移。
(5)古义:指牛体的自然结构;今义:指自然的道理。属于词义扩大。
(6)古义:指牛体本来的结构;今义:表转折连词。属于词义转移。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怎样塑造人物的
答:
【点拨】①扣紧人物的性格特点记述,人物的语言都合乎各自的个性、身份、志趣、教养,显得深刻而生动。
②成功地运用对话和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将人物的心情语态、精神气质准确地表现出来,生动感人。
3.孟子为什么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臣未之闻也”呢 孟子精心劝导齐宣王“推恩”于民,那么能否依据孟子的论述谈一下你对“推恩”的认识 同你的同桌进行交流。
答:
【点拨】(1)齐桓公和晋文公都是“春秋五霸”之一,齐宣王问“桓文之事”的目的在于和孟子探讨称霸天下的办法,而孟子如果直接回答了,就必然会使话题与自己“行王道”的政治主张背道而驰,说服齐王的意图便很难实现了。所以,他巧妙地回避了这个问题,用“臣未之闻也”这样的话推掉了。这不是有意说谎,而是采用了避实就虚的战术,他在设法给自己将要讲的内容铺设道路——后文便用“无以,则王乎”的问题,抓住齐宣王的关注点,化被动为主动,引导着齐宣王步步走向自己的理想王国了。
(2)“恩”即恩情,“推”就是推广,所谓“推恩”就是推广自己的恩情。按照孟子前面的论述,“推恩”的基础是国君具有“不忍之心”;“推恩”的做法就是以国君的“仁心”为起点,使其发扬、推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这两句表明“推恩”的方式是由小及大,由近及远,推己及人;而“推恩”的最终目的是团结自己的民众,进而“王天下”。
4.《庖丁解牛》这则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有人认为庄子的养生之道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你怎么看 分小组讨论一下。
答:
【点拨】(1)①反复实践,不断积累,就能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②面对困难,不应逃避,应勇于面对。③要热爱本职工作。④反复练习,熟能生巧。⑤做事要循序渐进。
(2)它在一定意义上陶冶、培育和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它可以教人们忘怀得失,摆脱利害。超脱种种庸俗无聊的现实计较和生活束缚,或高举远蹈,或怡然自适,与活泼流动、生机盎然的大自然融为一片,从中获得生命的力量和生活的意趣,从而抚慰人们心灵的创伤和生活的苦难,这也正是中国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在巨大的失败和不幸之后,并没有真正毁灭,而更多的是保存生命,坚持节操,隐逸遁世以山水自娱,洁身自好的道理。
【素养践行】
因材施教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范例,通过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写出了弟子们的志趣、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表现了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家风度,反映了儒家“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
【运用方向】教育方法 因人而异 礼乐治国 亲密无间
尊重个性
保民而王
《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孟子运用迂回曲折的方式,劝说齐宣王发扬仁术,放弃霸道,阐述了“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孟子描绘了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道德高尚,既恬静又和谐,带有浪漫色彩的小农经济社会。首先这个社会的核心人物——国君有仁爱之心,且能“推恩”于百姓;其次,国家有凝聚力,有吸引力,仕者、耕者欲至,商者、行者欲来,天下“疾其君者”欲归附于之。
【运用方向】仁爱之心 高尚 和谐 凝聚力 理想 推恩
顺应自然
《养生主》是《庄子》中的名篇,主要阐明保护、蓄养生命之主——精神,提示养生的方法莫过于顺应自然。课文节选部分借“庖丁解牛”的故事,来比喻社会的复杂如牛的筋骨盘结,处理世事当不懈实践,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并持“怵然为戒”的审慎态度,还应该以藏敛(“善刀而藏之”)为自处之道,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以达到人之养生的目的。
【运用方向】敢于实践 把握规律 顺应自然 积累经验
【素养生成】
礼是儒家学派的思想核心之一。孔子主张礼治,“为国以礼”。孟子主张“保民而王”“推恩足以保四海”,而庄子则强调“依乎天理”,这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以德治国”的理念有什么异同 请写一段350字左右的文字,表达你的观点。
参考示例:
一个国家的有效治理,除了要有一整套完善的政治、法律和行政制度外,
还要有一整套精神层面上的社会道德标准,作为规范国民行为的准则。孔子希
望通过礼乐教化来恢复社会秩序,使“老者安之,少者怀之”,大家都过上太平
安宁的生活。孟子“推恩”于百姓的理想社会则是国家人民生活富足,百姓有
恒产,足温饱,知孝悌,懂礼节,不仅自己的家中安乐和睦,而且所有的人充满爱
心,整个社会不再有受难之人。庄子“顺应自然”“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反
对急功近利,好大喜功,扰民害民。三人的核心就是“治国爱民”,这与我们今
天所倡导的“以德治国”的理念是一致的。中央明确指出:“让老百姓过上
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德治国”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这不仅有助于形成整体和谐的社会秩序,而且可以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精准扶贫、反腐倡廉、保护环境、扫黑除恶,就是用行动对“以德治国”的诠释。
课外阅读延伸
【核心素养】
为国以礼
孔子是一位有着宏伟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的人。曾皙描述的暮春同乐图,正是孔子所向往的“礼治”社会的最高境界,是“为国以礼”的结果。他在担任鲁国大司寇时,推行礼治,使鲁国大治。孔子的太平社会就是行仁复礼,建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和谐社会。
★文化传承
1.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 ——《礼记·曲礼上》
2.礼者,人道之极也。 ——荀子
3.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管仲
4.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以礼貌相待的人们喜悦。 ——[法]孟德斯鸠
5.礼貌是人类共处的金钥匙。 ——[西班牙]松苏内吉
★践行楷模
只要能摘帽,失明也心甘
张渠伟自担任达州市渠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
长以来,为渠县143 802名贫困人口脱贫、整县摘帽
贡献了健康、智慧和热血。由于长年熬夜和超负荷工作,他患上严重的“耳石
症”和“青光眼”,但他从不惧怕,依然昼夜战斗在攻坚一线。他说,走上扶贫
这条路,便没有退路,只有责任。只要14万群众能脱贫,就算是失了明,我也甘
之如饴、无怨无悔!一次,张渠伟带爱人去看望谭其辉一家。一进门,见到三个
孩子穿着破旧衣服,趴在破烂桌子上写作业,脚边是几摊雨后的积水。他爱人说:“我也是个当妈的,见不得孩子受罪,我也要来和你一起帮助他们。”从此以后,逢年过节,她都会装好红包、买好衣服,给乡下的三个儿女送过去。2018年底,渠县超过13万人脱贫,还有六千余人未脱贫,他说:“下一个目标,我要让这个贫困数字永远清零!”然后着手文化建设,让他们知书懂礼……2019年2月18日,他荣获“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
★素养内化
运用上面的素材,以“为国以礼,富民、亲民”为话题,写一段议论文字,30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曾皙所言勾勒了一幅童子、冠者风咏而乐的图画。用形象的方法描绘了
礼乐之治下太平盛世的景象,体现了“仁”和“礼”的治国原则,是治国的根
本。反映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描绘的是一种儒家心目中的理
想社会。但是,管子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教民知礼懂乐
的前提是解决温饱问题。为了尽快帮助老乡脱贫,全县130多座村庄,张渠伟一
家挨一家走。住在深山的贫困户不愿搬迁,张渠伟多次谈心了解情况,主张
“产业围绕房子转,房子围绕产业建”,解其后顾之忧。为了“引老乡、建
家乡、助脱贫”,张渠伟三赴福建劝说渠县籍退役军人王超返乡投资。六年间,张渠伟用自己的汗水和努力,诠释了什么是新时代扶贫先锋,什么是富民、教民,什么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和谐社会。
【类文欣赏】
常思百姓疾苦,共谋富民之策
陈 新
2019年4月3日,第六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被接运回国。这一消息,震撼国人。祖国人民从没有忘记这些烈士。
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军队与老百姓团结一心、患难与共,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美诗篇。今天,虽然时代变了,环境变了,但是我们党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初心没有变也不能变。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需要常思百姓疾苦,共谋富民之策。
在思想上要坚定人民至上。孟子曰“民为贵”,“保民而王”,“推恩足以保四海”,我国古代就有人民至上的优良传统。思想出现偏差,就会导致行动脱离正轨。一些党员干部的腐败堕落,往往始于思想错误。有人在牡丹江国家森林公园毁林造豪华别墅——曹园,在他们的思想中,人民可还有一席之地 在他们做事前,是否考虑过人民的感受和利益 所有党员干部,都来自人民,任何时候都不该忘了根,任何时候都应该把造福于人民作为奋斗目标。
在行动上要保证人民至上。先进而高尚的思想,需要通过实践彰显;行动与思想是不是高度统一,是检验党员干部合格与否的重要标准。在将人民至上的思想与行动结合方面,焦裕禄是党员干部的榜样,他拥有“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1962年12月,焦裕禄调到兰考县,任县委书记。他从到任第二天起就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拖着患有慢性肝病的身体跑遍了全县140多个大队中的120多个。向焦裕禄学习,以人民至上,就要急人民之所急,解人民之所忧。江西宜黄县公安局原局长因涉嫌受贿、纵容黑社会、徇私枉法被公诉。他口口声声说廉洁奉公、人民至上,行动上却是个人利益至上,与焦裕禄相比,何其低劣
富强之根本,唯在富民。孔子说:“苛政猛于虎。”秦始皇推行苛政,统一
六国后,十几年就亡国了。民心所向是国之根本,国家只有以富民为终极目标
才能不重蹈秦始皇前车之鉴。唐太宗李世民执政期间,轻徭薄赋,使百姓丰衣
足食,使唐朝成为中华历史的鼎盛时期。
精准扶贫,启迪民智。生活在贫困线上的人民群众,渴望受到关注与帮扶,
希望早日脱贫致富。党员干部应该时刻牵挂民生疾苦,更要主动作为,深入一
线体察民情,尽心谋划富民之道,努力践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
根本宗旨。汪学东从湖北美术学院毕业后,毅然回家创业,带领村民脱贫致
富。他在贺铺村当上了一名大学生村干部。他空余时间背着相机走村串乡,
拍摄了许多农特产品的相片,投往媒体和网络,帮助农户销售农特产品。他自
己掏出了6 000元钱,创办了“爱儿童老人”公益网站,帮助农村弱势群体解决
困难。实现脱贫致富,不能仅仅发放救济款救济粮,启迪民智是关键,应该充分
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有效地帮助贫困农户提高收
入,2014年初,汪学东经过多番实地考察、学习和论证,他和妻子远赴随州买回
了第一批原料和设备,搭建起了花菇大棚,教给村民种花菇。2016年1月,汪学
东进一步探索创新扶贫模式,他依托合作社,与妻子一起共同实施起“家门口
创业”项目,免费向贫困户提供鸡苗,发放鸡饲料,教给村民养鸡。“为国以礼,
致富以勤。虽获虚名,不忘初心。初心,就是扎入芬芳的泥土中。”汪学东说,为改变农村面貌、为发展现代农业、为农民增收致富,他将再次赴外地考察,寻求更多的发展方式,帮助更多的村民致富奔小康。
(有删改)
★鉴赏体验
1.思维发展
这篇文章有几个分论点 请找出来。
【明确】(1)在思想上要坚定人民至上;
(2)在行动上要保证人民至上;
(3)富强之根本,唯在富民;
(4)精准扶贫,启迪民智。
2.审美鉴赏
画线句运用哪种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明确】对比论证:将焦裕禄的事迹与江西某局长的劣迹做对比,论证了只有在行动上保证人民至上,才能为人民谋福利。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3.文化传承
文中汪学东的故事,对你有哪些启发
【明确】脱贫致富,不能仅仅发放救济款救济粮,启迪民智是关键,应该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