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第三单元
单元综合提升
现代文阅读之筛选并整合信息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指把握文章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组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主要内容等。所谓“筛选”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来区分信息的有无、主次、轻重,去粗取精,去次留主,通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
所谓“整合”是指把筛选出来的有用的语言材料按题目要求进行分类,用准确的语言对加工过的信息进行描述或总结概述。总之,“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考查的内容主要有:一是能够对照试题中的材料辨别选项信息的正误;二是能够从文章中筛选出与题目有关的语句,进行简要的表述。解答“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类试题,应掌握“读”“找”“比”三要领。
一、读:读文审题,明确信息筛选与整合的角度与区间
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论述的主要问题,抓住作者的基本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理清文章为论证观点所用的论据材料。
其次,读文时可以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边读边勾画重要词句:(1)体现文章论题与论点(含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键语句;(2)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提示信息的词句(如重要的修饰性词语,标示年代、时间、数据的词语与概括性词语,段首句、过渡句等);(3)有助于理解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关联词等。
再次,审读题干,明确要求。单选题,务必看清题干要求选择的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是“符合的”还是“不符合的”,或“属于”还是“不属于”。简答题,务必看清问题指向。
二、找:紧扣问题,仔细查找信息,准确定位,谨慎筛选
根据选项表述的信息,回视原文,找寻相关信息区间,理清选项信息表述的层次要点,从原文中找全信息点以便精确比对。查找信息时,可以借助角度性标志词与结构性标志词,以便理清层次,辨明选项信息与原文信息的差别。角度性标志词是指文本论述的角度,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应注意文中的设问句及其之后的论述);结构性标志词是指表明论述层次、段落结构、过渡衔接等思路展开的词语(如“例如”“总之”“因此”“此外”“但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有的人认为”“与之相反”等)。
三、比:文题比对,细心检验选项表述信息与原文是否吻合
将试题的题干、选项与原文对应文字仔细比对,判断选项表述的信息是否与原文所述的相关信息吻合。若选项是由几个句子组成的长句,可将其拆分成若干分句,分析其句间逻辑关系(可充分依据关联词来判定逻辑关系),检验各分句表述的信息及其句间逻辑关系是否与原文一致。
典例剖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人类社会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空间是固定、具体的,而时间则需要通过某种办法加以测定和标识。人们测定和标识时间的参照最初是感知和观察到的物候和气候的变化。什么时间月圆了、月缺了,什么时候气候转暖,种子发芽、庄稼生长了……这些变化就被我们的先人用来作为早期测定时间的依据。
②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人们为了更准确地衡量、计算、记录时间,就要进一步选择具有普适性、恒久性和周期循环性的参照物。于是,太阳、月亮、谷物的成熟期等,就成了优选的参照系。人类很早就学会观察日月星辰,用以测量时间。大约在纪元前五千年,人们利用指时杆观察日影。纪元前11世纪,已经有了关于日晷和漏壶的记载。详细记录时间的钟表的发明,大约是13世纪下半叶的事情了。
③协调和规范各民族或国家群体内部公共时间制度的,是各国的特定历法。世界现行历法最为普遍的有:以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作为参照物的太阳历或称阳历,我国当今使用的公历就是这一历法,作为我们传统时间制度组成部分的二十四节气的制定,实质上也是以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作为参照物的;还有以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周期为参照物的太阴历或称阴历;我国自夏代开始使用,后经汉武帝太初元年修订的兼顾太阳历和太阴历确定的历法是阴阳合历,即所谓“夏历”“农历”,或俗称的“阴历”“旧历”。这样说来,我们的夏历是既参照了对月亮的观察,又参照了对太阳的观察而制定的。
④我们的民间传统节日体系,例如春节、元宵节等都是依据过去千百年来通行的阴阳合历而确定的。这种历法在我们的实践活动中依然占有重要地位。正像我们对光华照人的月亮以及太阳倍感亲切一样,对使用了几千年的阴阳合历我们同样有着深深的钟情和依恋。
⑤为了找到一个对农业生产极为重要,又准确标识寒暑往来规律的计时办法,人们将一年365天平分为24等份,分别给予一个名称,如立春、雨水等,于是就形成了二十四节气的时间标识制度。在某些历史时期,某些节气的名称与今或有不同,但在汉代刘安著《淮南子》中,就明确有二十四节气名称的记载了。各个节气都有明显的“物候”作为标志,即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我们的先人发明节气,把自然界的变化、动植物以及人体功能的状态和变化都反映出来了,而且相当准确:雨水,草木萌动;立秋,凉风至等。这些都是从人们对自然界的细腻感觉出发而形成的,体现出对客观规律的准确认知,相当科学。
⑥以上在我们中国人生活中合并使用的阴历阳历时间制度,各有其科学依据、计算方法和历史发展进程。表面上看来似乎互不关联、彼此相悖,但在我们的生活中交错使用、互为补充,形成了协调并用、多元而统一的时间计算体系。这个多元而统一的时间制度就是我们中国人生产生活节律和节日体系的背景。
(刘魁立《中国人的时间制度》,有删改)
下列理解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A.“阴历”也称“农历”“旧历”,即我国自夏代开始使用的“夏历”,是以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周期为参照物的太阴历。
B.从感知、观察物候和气候的变化,到选择具有普适性、恒久性和周期性的参照物,人们测定和标识时间的方法不断改进。
C.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是以过去千百年以来通行的阴阳合历为依据而确立的,是我们民俗传统的一部分。
D.二十四节气都有明显的物候标志,作为一种时间标识制度,它有利于人们的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
答案:A
解析:A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③段后半部分,由原文可知“夏历”“农历”俗称“阴历”“旧历”,是“我国自夏代开始使用,后经汉武帝太初元年修订的兼顾太阳历和太阴历确定的历法”,是阴阳合历,“是既参照了对月亮的观察,又参照了对太阳的观察而制定的”。B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②段,C项的依据在原文第④段,D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⑤段,这三项都与原文内容相符;而A项则张冠李戴。
【练习】
(2019·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3题。
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 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然而,在创作实践中,还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如此宏大丰富,以至于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实太精彩了,它甚至远远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是的,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察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对于他们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表象,大约是不难的,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
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人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
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新文化运动以来,无论是经历革命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还是20世纪80年代那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心其实都有一方情感根据地,都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关系。这些作家是属于某个情感共同体的,这个共同体时刻提醒着他,他的生命和创作与这世界上更广大的人群休戚相关。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诚然,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但是,有责任感的艺术家会深深感到,我们就生活在那些为美好生活、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人们中间,理应对我们的共同奋斗负有共同责任。我们有责任通过形象的塑造,凝聚精神上的认同。这种认同,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认同,是与新时代伟大历史进程的同频共振。作家和艺术家只有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儿子,积极投身于人们争取美好未来的壮阔征程,才有能力创造出闪耀着明亮光芒的文艺,照亮和雕刻一个民族的灵魂。
(摘编自铁凝《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家树立了与时代积极互动的理念,在创作实践中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
B.对人民的情感认同,是新文化运动以来很多作家创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C.人民是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因为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
D.真正扎根时代、富有责任感的艺术家,无须考虑人民群众的娱乐和消费需求。
答案:B
解析:A项,说法过于绝对,参考第2段“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C项,“因为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错,参考第4段“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D项,“无须考虑人民群众的娱乐和消费需求”错,参考第5段“诚然,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
B.文章论证兼顾现实与历史,既有对当下创作的分析,也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C.文章引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内容,巧妙衔接了上下文,也有力支撑了论点。
D.文章末段论证了正面人物的塑造是新时代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体现。
答案:D
解析:D项,对观点分析不当,结合第5段内容,可知文章末段阐释的是“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且根据文段中“我们有责任通过形象的塑造,凝聚精神上的认同”可知,选项中“正面人物的塑造”缩小了范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那些认为现实走在小说家想象力前面的作家而言,困难在于如何把握生活的复杂结构和本质内容。
B.对艺术家而言,日新月异的变革时代,既意味着巨大挑战,也能激发创作热情,促使他们投身沸腾的生活。
C.老舍曾说:“不去与劳动人民结为莫逆的好友,是写不出结结实实的作品的。”这与文中情感共同体的理念是相通的。
D.我国当下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由量的问题转向质的问题,艺术家的创作也应少而精,凝聚共识。
答案:D
解析:D项,“艺术家的创作也应少而精”于文无据,属于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