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 荷塘月色—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课前导学
重难点:
一、文体知识
散文
(一)基本概念:
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
1.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散文与韵文、骈文相对,不追求押韵和句式的工整。这是广义上的散文。
2.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散文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行的一种文学体裁。这是狭义上的散文。
(二)线索:
线索是作者将材料串联起来的"红线"或"寄托物"。常见的线索有以下几类:
1、以核心人物为线索。
2、以核心事物为线索。
3、以时间为线索。
4、以地点为线索。
5、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
(三)分类:
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
二、写作背景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这一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忆佩弦》)。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在《一封信》中他表白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荷塘月色》就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不能的“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三、作者介绍
朱自清(1898-1948),诗人、散文家、学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为名。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扬州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作品】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
练习题:
1.对《荷塘月色》中有关联想江南采莲风俗的文字,理解最贴切、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夜晚闲居无事,沿着荷塘漫步而浮想联翩,这一段文字没有太大的意义,可以删去。
B.作者触景生情,表达了他对祖国美好河山的无限热爱,由眼前的荷塘联想到故乡的荷塘,流露出热爱家乡的情感。
C.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对故乡的惦念,是想把自己从“颇不宁静”的心情中解脱出来。
D.为了充实作品内容而附加的,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唯有各国拿出齐心协作、共渡难关的勇气和智慧,采取负责任的经济政策,才能实质性解决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的种种难题。
B.朱自清任教西南联大时,尽管日本飞机常常轰炸,生活也很困难,但他一心扑在教学上,每天工作到夜里12点以后才休息。
C.《荷塘月色》是极富个人情感的写实散文,是现代最美的抒情写景的散文之一,是朱自清所有作品里最清新可人、超凡脱俗。
D.根据文化部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已有24个省份、275个地级市组建了文化志愿服务机构,文化志愿服务团队有6700多支。
3.下面对《西洲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A.首句交代了采莲的地点和时间。
B.第二句是说莲花出水很高,超过了船上人的头。
C.第三句是说莲蓬成熟了,压弯了莲茎,因而要低头采摘。
D.最后一句是说莲子像刚出水一样清亮。
4.下列句中加粗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荷塘月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写景抒情散文,这篇文章描绘了一幅清新、美丽的月下荷塘图。
②入夏以来,原本舒适宜人的重庆就变得五风十雨,令人烦闷难受。
③虽然补充了能量,这只白头叶猴还是没精打采,低头睡觉,工作人员对它的健康状况颇为担心。
④这个学生诚恳乖巧,聪明伶俐,凡是老师讲的,他都能师心自用,用心领悟,所以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这不,他又得班级的冠军了。
⑤抗击匈奴的名将中,陈汤的功劳其实是非常大的,他阵斩匈奴单于,平定西域。陈汤的功劳自不必说,可他偏偏落了一个功高不赏的下场。
⑥遭到都市报冲击和挤压,又不甘心拱手让出市场,“准机关报”不得不另辟蹊径,新办市民化定位的子报,许多晚报不约而同使出这一应对之策。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④⑤⑥
5.下列与“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的修辞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B.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
C.绿茸茸的草地,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D.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6.《荷塘月色》中,作者由对荷塘月色美景的描写转到对采莲情景的描述,这种手法属于( )
A.想象 B.联想 C.用典 D.反复
7.形近字辨析
1.点zhuì( ) chuò( )学 拾duo( ) chuò( )泣
2.niǎo( )娜 fú( )水 xiāo( )雄
3.diàn( )记 diàn( )污 diǎn( )脚 diān( )量
4.幽pì( ) bì( )让 pǐ( )好 pì( )如
5.敛jū( ) jù( )傲 盘jù( ) 拮jū( )
8.词语注释
苍茫: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弥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满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袅娜: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羞涩: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渺茫: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颤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宛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风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酣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丛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差: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斑驳: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稀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消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丰姿: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脉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田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蓊蓊郁郁: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没精打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亭亭玉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隐隐约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C“是想把自己从颇不宁静的心情中解脱出来”错,作者从眼前的荷塘联想到古代采莲的盛况,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故乡的惦念,表明作者欲超然现实,强调现实依旧,愁思依旧,心里依旧不宁静。故选:C。
2.答案:B
解析:A项,语序不当,将“各国”调整至“唯有”前;C项,成分残缺,在“超凡脱俗”后添加“的名篇”;D项,句式杂糅,删去“根据”或者“显示”。
3.答案:C
解析:第三句应该是描绘女子采莲的美妙姿态。
4.答案:B
解析:①脍炙人口:脍,切得很细的鱼或肉;炙,烤熟的肉。指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事物或文艺作品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诵。使用正确。②五风十雨: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场雨。形容风调雨顺,此处不合语境。③没精打采:形容精神不振,提不起劲头。使用正确。④师心自用:师心,以自己的想法为师,指只相信自己;自用,按自己的主观意图行事。形容自以为是,不肯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含贬义,此处使用不正确。⑤功高不赏:形容功劳极大,无法加以赏赐。此处的意思是有功劳却没得到奖赏,使用不正确。⑥不约而同: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一致。使用正确。
5.答案:D
解析:D项是比喻,其他三项与例句都是通感。
6.答案:B
解析:联想是指由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由于某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A项,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文中在转到对采莲情景的描述时并未形成新形象。C项,用典指的是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语等。虽然对采莲情景的描述引用了句子,但与题干无关。D项,反复是指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描写转换时并没有使用这种手法。
7.答案:1.点缀;辍学;拾掇;啜泣
2.袅娜;凫水;枭雄
3.惦记;玷污;踮脚;掂量
4.幽僻;避让;癖好;譬如
5.敛裾;倨傲;盘踞;拮据
8.答案:苍茫:空阔辽远;没有边际。
弥望:充满视野,满眼。
满月:圆月。
袅娜:柔美的样子。
羞涩:难为情,态度不自然。
渺茫:因遥远而模糊不清;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颤动:短促而频繁地振动。
宛然:仿佛。
风致:美的姿态。
酣眠:熟睡。
丛生:(草木)聚集在一处生长。
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
斑驳: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种颜色。
稀疏:(物体、声音等)在空间或时间上的间隔远。
和谐:配合得适当。
消受:享受。多用于否定式。
丰姿:风度、姿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
脉脉:默默,文中形容水没有声音。
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
蓊蓊郁郁: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
没精打采:形容不高兴,不振作。
亭亭玉立:形容女子身材修长或花木等形体挺拔。
隐隐约约:指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