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2014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2014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2-10 13:38: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班级、姓名、考试号填写在答题卷相应的位置上。
2、答题必须用0.5mm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卷指定的位置上,不在答题区域内的答案一律无效,不得用其他笔答题。
3、考生答题必须答在答题卷上,答在试卷和草稿纸上一律无效。
第一部分 (25分)
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汉字。(4分)
①摇yè( ▲ ) ②tián( ▲ )淡 ③急不xiá( ▲ )择 ④别出心cái( ▲ )
2.下面一段话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4分)
中国梦,一个美好而令人浮想连翩的词汇。我的中国梦,犹如奔流在中国辽原之上的黄河,波斓壮阔;我的中国梦,犹如绽放在中国藤蔓之上的牡丹,明艳美丽。五千年民族魂,一代代炎黄种,挥汗水洒热血,为国强盛;一人梦民族梦,中国掘起。历史长河,载着兴衰荣辱,奔流东去;时代号角,吹响复兴强音,响彻云宵。
错别字 ▲ ▲ ▲ ▲
正确字 ▲ ▲ ▲ ▲
3.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10分)
①故曰, ▲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②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 。 (司马迁《 ▲ 》)
③ ▲ ,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
④ ▲ ,春江水暖鸭先知。 (《惠崇<春江晚景>其一》)
⑤登斯楼也,则有 ▲ , ▲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范仲淹《岳阳楼记》)
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 。( ▲ 《浣溪沙》)
⑦ ▲ ,志在千里。 (曹操《龟虽寿》)
⑧纷纷暮雪下辕门, ▲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名著阅读——《格列佛游记》。阅读下面一个片段回答问题(4分)
我常常看到两位学者被背上的重荷压得要倒下去,像我们的小贩一样。他们在街上相遇的时候,就会放下负担,打开背包,整整谈上一个钟头。谈完话以后,才把谈话工具收起,彼此帮忙把负荷背上,然后分手道别。
①这两位学者因为什么而有这样的行为?(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格列佛做了一件什么事得到了利立浦特皇帝的最高奖赏,被封为“那达克”;又是因为什么原因失去了恩宠,遭到了弹劾,差点被阴谋处死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45分)
阅读下面《与朱元恩书》和《醉翁亭记》的选段,完成6~8题。(8分)
【甲】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乌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桐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6.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字(4分)
①猛浪若奔 ( ▲ )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 )
③负势竞上 ( ▲ ) ④四时之景不同 ( ▲ )
7.“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和“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这两句都写出了山林间光线的明暗变化,请分别写出这两句描写在原文中的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两段选文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作者对山水自然的热爱。细细品味,二者描绘自然山水的目的又有所不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情感的不同之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9题。
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次日,过访其家,见琴书几席净好无尘,作一片豆绿色,盖竹光相射故也。静坐许久,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大江,风帆渔艇,又有苇洲,有耕犁,有 妇①,有二小儿戏子沙上,犬立岸旁,如相守者。
(节选自郑燮《游江》)
【注释】:①馇妇(yè fù),往田野送饭的妇女。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盖竹光相射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旁,如相守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赏析,完成第10-11题。(4分)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阅读《故乡》中的节选文字,完成12~13题。(6分)
第二日清早晨我到了我家的门口了。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几房的本家大约已经撤走了,所以很寂静。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我的母亲很高兴,但也藏着许多凄凉的神情,叫我坐下,歇息,喝茶,且不谈搬家的事。宏儿没有见过我,远远的对面站着只是看。
但我们终于谈到搬家的事。我说外间的寓所已经租定了,又买了几件家具,此外须将家里所有的木器卖去,再去增添。母亲也说好,而且行李也略已齐集,木器不便搬运的,也小半卖去了,只是收不起钱来。
12.“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看似不经意的一笔,却饱含着丰富的内容,请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感情,试赏析“只是”在下面两句话中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3分)
①宏儿没有见过我,远远的对面站着只是看。
②母亲也说好,而且行李也略已齐集,木器不便搬运的,也小半卖去了,只是收不起钱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6题。(7分)
知识的责任
罗家伦
①知识分子应该担负起一种特殊的责任-知识的责任。所谓知识的责任,既指学术责任,更指社会责任。
②担负学术责任,他的前提是建立起负责任的思想。怎样才算负责任呢?它需要搜集大量的事实根据,再经过逻辑的审核,最后形成周密的体系。从这个标准来看,建立负责任的思想是很艰辛的,需要漫长的过程,有时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比如在实验室做实验,受伤的人不知有多少,有的甚至献出生命;再如去荒山沙漠勘探,因为天灾人祸而死伤的人也不知有多少。他们不依赖空想和幻想,他们看重实验,这便是对思想负责任。
③担负学术责任,还要能对这种思想去负责。思想一旦建立之后,就应该去发表,去推进,去扩充。在发表以前,当然要斟酌它是不是真理,可不可以发表;但作出发表的决定之后,如果没有新的发现或修正,也没有为别人更精辟的学说所折服,那就应当以大无畏的精神把它更有力地推进,更广大地扩充。比如哥白尼最先发表地动学说,说太阳是不动的,地球及其他行星都在他的周围运行,他因此受到教会的迫害。后来布鲁诺继续研究,认可了这个思想,并极力传播,结果惹怒了教会,被处以极刑。伽利略继起,凭借物理学的证明,发扬光大了这种学说,却为此锒铛入狱。他们虽受尽困辱,但科学思想因他们的负责而熠熠生辉。
④再进一层说,知识分子还应为社会担负起更大的责任——做“社会的良心”。他们要用责任的思想照亮时代,用高尚的人格感染世人,否则如何对得起自己的天赋?如何对得起国家民族的赐予?又如何对得起历史先哲的伟大遗留?在中国,知识分子被称为“士”。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身为知识分子,就应该抱一种天降大任义不容辞的态度,去担当领导大众继往开来的责任。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正是有了这样的抱负,他才被称为真正的知识分子。他的“胸中十万兵”,也是由此而来的。
⑤古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更何况知识分子?让我们互相勉励,勇敢地担负起知识的责任来,克服困难,振兴民族。
(节选自(《历史的先见——罗家伦艺术随笔》,有删改)
14.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_______ ▲ 。(2分)
15.第②节加点的“负责任”与第③节加点的“负责”在文中分别具体指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请分析第③节的论证思路。用“首先……其次……再次”的句式答题。(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故乡永在》,完成17—21题。(16分)
故乡永在(凸凹)
祖父说,村南的那座石桥,已经很老很老了,老到我祖父的祖父也说不清它的来历。
那年兴修水利,上边来人围着它转了一圈,对陪同他的支书——我的父亲说,这桥已老化得成了一个隐患,得炸掉它,修一座新的。
父亲说,咱们还是征询一下村里人的意见吧。
一旦征询,那桥就再也不能炸了。
人们说,这桥能立到今天,说明老天爷的生辰册子上,已经写上了它的名字,作为地上的人,你哪有资格勾去?执意要勾,是要遭天谴的。
人们又说,有了这个村子,就有了这座桥,这是谁都知道的。如果这村子是一个身体,这桥就是这身体上的一个部件,一如人,手脚齐全着,才活得健旺,一旦缺少了什么,就残疾了。
议到最后,干部、群众都把目光集中到祖父身上。因为他是老党员,说话有分量。
祖父说,我放了一辈子羊,每天都赶着羊从它身上过。我昨天问了问我的那些羊,人家要炸石桥了,你们同意不同意呢?这些羊“咩咩”地叫成一片,都哭了。为什么呢?羊的记性赖,一旦把桥炸了,它们就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桥的事提醒了村里的老人,从此之后,他们对村里的老物件就变得格外上心了。
譬如那盘老石磨。虽然吃上了精米白面,早已搁置不用了,但依旧要保留在原处,不许拆除。因为它见证着丰年之乐、饥年之痛,让村里人更珍惜眼下的幸福日子。
譬如村东的那棵老柳树。虽已老得只剩下躯干和几处腋芽,但依旧不能砍,因为它上面曾挂过用铸铁做成的钟。钟声一响,村里人蜂拥而出,或聚众抗敌,或相约出工,战斗与生产,留下了许多故事。也是因为出行归来,第一眼望到的就是它的枝杈,一旦望到,就有了到家的感觉。
譬如村西那口老井。虽已在别处开凿了一口深井,管道入户,不再到老井那里汲水了,但依旧是井栏洁净,不染纤尘。不仅因为它是曾经的生命源泉,也是因为它让人心安妥——无论雨水丰沛,还是连年久旱,井里的水位总是保持在一个固定位置,不溢、不涸,给人以希望,让人们有了一种生活信念,面对富与贫,有了从容淡定、不浮不躁的心境。
这些理由,都是老人们绘声绘色、有滋有味的言说,在年轻人那里,并没有相应的感觉,认为人一老就守旧了,是可笑的,便主张废旧立新,让村子有个新面貌。但老人们是一群认死理的人,即便是言之凿凿,却总也不能说服他们,便只好依从。
进入中年之后,对故乡的回忆突然就占了大部分的心思,而每一忆及,首先进入思绪的,竟总是那座石桥、那盘石磨、那棵老柳树和那口老井。如果没有它们的支撑,整个记忆就很难展开,就只剩下一团化不开的乡愁,以致忧郁无眠。
现在看来,人不到一定的年龄,便不知道家乡土地上那一山一石、一草一木的含义。人生渐老,方知是非、深浅、痛痒,是岁月深处的道理。在老人们的眼里,故乡不仅是生养休憩之地,还关乎心灵,是人的精神家园。因此,老人们对乡间里的处处都是怜惜的,他们既是传承者,也是坚守者,故乡因他们而完满,而厚重,而存留致远。
反省自己的一生,我很自信的说,有什么样的故乡,就会走出什么样的人。我之所以能在红尘遮眼、欲望乱神的情境之下,还恪守本真,不患得患失,一直本分周正地做人,正是故乡伦理的滋养,使我内心充盈,从容淡定。
这个世界虽然已经全球化了,但开放的前提,恰恰是对心灵圣地的坚守与回归。四海弦歌息止时,游子心中会油然升起一声深情的呼唤:哦,故乡永在!
17,美的文章是要用心去朗读的,下面的这句话如果请你来设计朗读,你想重读哪些字或词?说说这样设计的理由。(3分)
每一忆及,首先进入思绪的,竞总是那座石桥、那盘石磨、那棵老柳树和那口老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村里的老人为什么对村里的那些老物件“格外上心”?(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章以“故乡永在”为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文章写年轻人“并没有相应的感觉”这部分内容有何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每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都有一个“故乡情结”。在你阅读过的文学作品中请再举一例,并结合本文内容探究这一情结产生的原因。(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 (60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