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级上学期期末考前模拟(二)·解析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我国浩瀚的古籍按大类可以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体现了古人在不同领域的学术思考和哲学思想。经部中,现存传世古籍以儒家经典《六经》影响最大。从哲学思想角度看,“《书》以道事”,蕴含丰富的历史哲学思想;“《春秋》以道名分”,蕴含丰富的政治哲学思想;“《易》以道阴阳”,蕴含丰富的宇宙哲学思想等。具体来看,以《周易》为代表的“三易”中系统的“阴阳”观念及“穷变通久”“中正、中和、时中”“简易、变易、不易”等朴素辩证思想和《尚书·洪范》“五行”揭示了事物相生相克的普遍联系、推衍生灭的唯物观念。子部中,《道德经》以“道”为万物本体,以“德”为万物生成模式,《庄子》以“相对”主义、“无为而无不为”为运动方式,共同构建起了“尊道贵德”“自然无为”的哲学体系,一定程度上展现了那个时代关于事物变化、转化的最高认识水平。史部地理类《山海经》等书,也为我们保存了“德义仁礼信”的宇宙观和价值观。集部汇集了许多哲学思想的文学表达。
构建中国特色中国哲学史话语体系,可以利用典籍中的诸子学说、百家理论,展示中国古圣先贤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时的心路历程、思想火花和哲学思维。一是积极利用古圣先贤创造的中国古代哲学的标志性成果进行再思考。比如,中国古代以“三易”阴阳为代表的卜筮教化和以《易传》为代表的三才合一的实践学说,以《道德经》《庄子》抽象的“道”为代表的形而上学,以《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荀子》为代表的“人本”“民本”和“性本”哲学,等等。二是针对中国哲学史书写存在的西化问题,有的放矢地构建起中国本位的反映古圣先贤揭示事物本质、发展规律、运行模式和守中原理的学术范畴和话语。可以利用“三易”揭示的“阴阳”观念、《洪范》揭示的“五行”学说、《易传》和“蜀学”揭示的“三才”思想,孔子等倡导的“中庸”理论,儒家经典确立的“尊师重教”“学以致道”“教学为先”“格物致知”等认知途径。三是对于道德哲学这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可以利用儒、道等诸子思想资料,构建“道为之元,德为之始”“仁义礼乐”为用、“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行的道德哲学和情感哲学;利用儒墨名法对道德伦理、人文情怀、社会关系和日用常行的各种论述,梳理归纳“孝悌忠恕勤、温良恭俭让、恭宽信敏惠、仁义礼智信、天道命性情”等实践伦理。
从前,孔子利用“旧法世传之史”整理成《六经》,后世儒者通过“游文于《六经》之申,留意于仁义之际”等方式,创造性地构建起庞大的儒家学派和系统的儒学理论。今天我们也应该沉潜丰富古籍、立足百家学术,用中国的学术话语、理论框架和思维模式,在更宽广的视野中还原出我国本来的哲学史,构建中国特色中国哲学史话语体系,进而丰富世界哲学思想宝库,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贡献。
(摘编自舒大刚《沉潜丰富古籍立足百家学术丰富世界哲学思想宝库》)
材料二: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自刘歆作《诸子略》后,所谓子学、子部、诸子思想的说法,主要是针对先秦诸子各家各派思想学说而言。而近代以来所谓的“诸子学”,是在中华文化不断势弱的过程中,士人针对传统内部的“经学”“儒学”以及外部的“西学”,提出的一种中华文化新的整体形态。不过,这种“诸子学”本质上只是针对“经学”“儒学”的弊端,以及“西学”的强势作出的应激反应,并没有明确的界定。也正因此,每每提起中华文化复兴的议题,“经学”“儒学”便又成为首选。可事实证明,随着中国的现代化与强盛,传统的“经学”“儒学”显然已经很难堪此大任。是故,明确近代“诸子学”的产生机理,不失为考察中华文化真正得以复兴的牢靠基础。
从追溯“诸子学”自身复兴的历史角度看,一般都认为自晚明以来在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往过程中,“诸子学”先后在明末被视作重振三代政教的阶梯,在清末被当作接纳西方科学、政治的辅助。而到了五四运动之后,“诸子学”更是被拿来作为颠覆“经学”“儒学”的杀手锏,并期以实现所谓的“民主”与“自由”。不过即便如此,当下学界对“诸子学”之于中华文化复兴作用的认识莫衷一是:倡导“经学”“儒学”者秉承陈规,视“诸子学”为细枝末节;研治西学者又将“诸子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一并视为前现代的产物;即便“诸子学”研究从业者,或扎根故纸堆整理国故,或借哲学发明特定理论意涵。究其原因,无不与缺乏对“诸子学”的整体认知相关。实际上,从中华文化内部与从西学关系这两个角度对“诸子学”进行勘定,不仅是学术工作,更充实了中华文化复兴的实质内容,使文化自信与制度自信得以真正落实。由此,三个问题必须得到解答: 。
(摘编自方达《“诸子学”与中华文化复兴》)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浩瀚的古籍按大类可以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汇聚着古圣先贤的智慧,其中儒家经典《六经》影响最大。
B. 中国特色中国哲学史话语体系构建,可以利用典籍中的诸子学说、百家理论,展示中国古圣先贤的思想认识。
C. 传统的“经学”“儒学”已难以承担中华文化复兴的大任,故追溯“诸子学”的本源成为复兴中华文化
的坚实基础。
D. 当下学界对“诸子学”之于中华文化复兴作用的认识观点不一,这与缺乏对“诸子学”的整体认知是分不开的。
【答案】 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其中儒家经典《六经》影响最大”表述不准确,原文是“经部中,现存传世古籍以儒家经典《六经》影响最大”,注意有“经部中”“现存传世古籍”这个修饰语。故选A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诸子思想对当今文化的影响,同时也都谈到受到西学的冲击。
B. 我们要对诸子思想成果进行思考与梳理归纳,形成中国古代道德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
C. 从孔子的集成到后世儒者系统理论的创建,今天中国特色哲学史体系的构建成绩卓著。
D. 近代“诸了学”是士人在中华文化势弱过程中提出的一种新形态,也是一种应激反应。
【答案】 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C.“今天中国特色哲学史体系的构建成绩卓著”错,原文是“今天我们也应该沉潜丰富古籍、立足百家学术,用中国的学术话语、理论框架和思维模式,在更宽广的视野中还原出我国本来的哲学史,构建中国特色中国哲学史话语体系,进而丰富世界哲学思想宝库,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贡献”,可见并未说“今天中国特色哲学史体系的构建成绩卓著”。故选C。
3.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有学者认为法家的法治思想及其实践提醒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今天,应将国家权力置于法律之下并受法律的规范和约束
B. 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会议时宣称:“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二千五百四十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C. 张先生认为墨子学说“是人道主义与科学精神的结合”,科学精神在墨子全部学说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今天看来,仍具有卓越价值”
D. 成功人士认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太过于消极,不适合当今时代发展的旋律,误导青年将“躺平”视为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哲学”
【答案】 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材料一中关于老子的思想表述是“子部中,《道德经》以‘道’为万物本体,以‘德’为万物生成模式,《庄子》以‘相对’主义、‘无为而无不为’为运动方式,共同构建起了‘尊道贵德’‘自然无为’的哲学体系,一定程度上展现了那个时代关于事物变化、转化的最高认识水平”。而此项中却认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太过于消极……”,这是对老子“无为”思想的误解,观点偏激,理解片面,不适合做材料一的论据。故选D。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答案】首先提出浩瀚的古籍中汇集着古人的学术思考和哲学思想;
接着具体分析通过对诸子思想成果进行研究从而构建中国特色中国哲学史话语体系;
最后发出构建中国哲学体系,丰富世界哲学思想宝库,为人类做出新贡献的倡议。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开头就说“我国浩瀚的古籍按大类可以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体现了古人在不同领域的学术思考和哲学思想”,首先提出浩瀚的古籍中汇集着古人的学术思考和哲学思想;
接着具体分析通过对诸子思想成果进行研究从而构建中国特色中国哲学史话语体系,如第二段“构建中国特色中国哲学史话语体系,可以利用典籍中的诸子学说、百家理论,展示中国古圣先贤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时的心路历程、思想火花和哲学思维”,具体提出了三个思路,“一是积极利用古圣先贤创造的中国古代哲学的标志性成果进行再思考”“二是针对中国哲学史书写存在的西化问题,有的放矢地构建起中国本位的反映古圣先贤揭示事物本质、发展规律、运行模式和守中原理的学术范畴和话语”“三是对于道德哲学这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可以利用儒、道等诸子思想资料……梳理归纳‘孝悌忠恕勤、温良恭俭让、恭宽信敏惠、仁义礼智信、天道命性情’等实践伦理”
最后“今天我们也应该沉潜丰富古籍、立足百家学术,用中国的学术话语、理论框架和思维模式,在更宽广的视野中还原出我国本来的哲学史,构建中国特色中国哲学史话语体系,进而丰富世界哲学思想宝库,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贡献”,发出构建中国哲学体系,丰富世界哲学思想宝库,为人类做出新贡献的倡议。
5. 材料二结尾处作者提出了三个必须解答的问题,你认为应该是哪三个问题?请根据原文加以概括。
【答案】三个问题必须得到解答:
“诸子学”在中华文化内部原本是什么?(“诸子学”的产生机理是什么?)
“诸子学”在中国历史中如何演变?(“诸子学”之于中华文化复兴的作用 是什么?)
“诸子学”如何处理好与西学的关系?(“诸子学”为何可以消融西学霸权?)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结合材料二第一段“不过,这种‘不过,这种‘诸子学’本质上只是针对‘经学’‘儒学’的弊端,以及‘西学’的强势作出的应激反应,并没有明确的界定诸子学”以及第一段末尾“是故,明确近代‘诸子学’的产生机理,不失为考察中华文化真正得以复兴的牢靠基础”可知问题一:“诸子学”在中华文化内部原本是什么?(“诸子学”的产生机 理是什么?)
结合材料二第二段“从追溯‘诸子学’自身复兴的历史角度看,一般都认为……”“当下学界对‘诸子学’之于中华文化复兴作用的认识莫衷一是”可知问题二:“诸子学”在中国历史中如何演变?(“诸子学”之于中华文化复兴的作用是什么?)
结合材料二第二段结尾“实际上,从中华文化内部与从西学关系这两个角度对‘诸子学’进行勘定,不仅是学术工作,更充实了中华文化复兴的实质内容,使文化自信与制度自信得以真正落实”可知问题三:“诸子学”如何处理好与西学的关系?(“诸子学”为何可以消融西学霸权?)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时光里的黄姚
王剑冰
黄姚这个名字,会让人一下子记住。它远远地在那里,在你的念想里。那或是一种乡间情怀,一种乡愁感念。
古旧的黄姚,一进来便有一个气派开场:怪石崖壁,拱桥亭廊,八百岁的格树,以迎客的姿态撩幔牵裳;树下姚江环绕,水气蒸腾,直惊艳得人眼目迷离,不知往哪里聚焦。水上的老屋,替镇子保存着岁月,必是格外地喜欢这里,才有了如此宏大的聚集,且聚集得紧凑而有条理。
每日里听不到多少喧嚷,声音都被那些水那些石收纳了。数百年的时光,把黄姚经营得古典而端庄。
偶尔会来一场雨,雨带着雾,像一页页屏风,次第翻过。那些摞在高处的瓦,总是最先得到冷热的讯息。瓦片承受不了的雨滴,会滴滴传递,最终给了姚江。
一条条囊括着深宅大院的老街,老街上旗幌飘摇的店铺,一座座器宇轩昂的宗祠,宗祠内外的庆典喜宴,一个个通江码头,连着码头的灯笼节提灯会,会上的大戏连唱,让人知道,黄姚不是多少年前就为今天的热闹埋下了伏笔,而是多少年前就像今天这样热闹。
除了“悦泰兴”“金龙门”“金德庄”那些老字号,还有“春天里”“那些年”“一米阳光”等新招牌。欧阳予倩以及其他名人的寓所隐在其中,传递着黄姚的温暖与情义。什么时候,这里都像是安适而幽静的后院。
往往想不到,小门里藏着几百岁的老宅院。有的依山就势,攀到最上边的,是一片翅膀翻扑的瓦。总能见到残垣断壁处砖石的接续,见到朽旧的房门又有了新的木楔。那些或都是生活的叠加。
黄姚,它不突出个体,显示的是整体的大气。
如果在姚江上看,就会感觉古镇是从水里长上去,一直长到地老天荒。奇峰与凤竹簇拥的江水,像丝绸,不必去触摸,也能想象到触摸上去的感觉。姚江融入桂江、西江,最后进入大海。
黎明在风中把黄姚叫醒。一群鸟,聚在一起飞,像开在空中的花。群山在不远处绾着罗髻,似要赶一个露水墟。
早上看黄姚,觉得黄姚氤氲中会飘起来,各种日常都在缭绕,包括炊烟,亮嗓,豆豉的浓香,草药的异香。
进入黄姚,我也会飘起来,气韵奭身,心劲飞扬。
背着书包的孩子,从门里出来,阳光将小小的身影打在石板路上。一只白蝴蝶飞走了,土墙上划出一道翩然痕迹。一个女孩轻轻走过支着板子的老屋,生怕惊了房顶的瓦。墙根的胡枝子,开着粉色小花。这一切,让你想到,在黄姚,哪怕一片叶子,都有它的意义。
夜晚的黄姚,有点像寓言。月提着一盏青灯,随我上着层层石阶,而后不动声色地跃上屋顶,将古镇覆一层锡箔样的辉光。巷子忙碌了一天,在红灯笼的轻摇下,睡得很沉。天的穹庐笼盖了四野,一切都在孕育。有什么掉进了水里。偶有一两声虫鸣。
我相信,只要经历过黄姚以及黄姚的夜晚,他会变得深涵而宁静。
我曾经来过,却总是不能真正领略黄姚的全部。我想以对黄姚的热情邀请更多的热情。我想穿越千年,邀李白来望月,这里的月有家的味道;我想邀杜甫来住厦,这里从不会风卷三重屋茅;我想邀郦道元来看水,这里才应该是《水经注》的结尾。
但是黄姚似并不在意,她就那么纯秀地站在芳香馥郁的田野间,站在桂林山水的旁边,站在广西贺州的土地上,等谁,又不似在等谁。
(有删改)
文本二:
最可爱的是那条小溪,它不分昼夜地在那儿流,几棵树环绕着它形成一个阴凉的所在。我们感谢它,若是没有它,我们就不能在这里居住,那山村也不会曾经在这里滋长。这清冽的溪水,养育我们,同时也养育过往日那村里的人们。人和人,只要是共同吃过一棵树上的果实,共同饮过一条河里的水,或是共同担受过一个地方的风雨,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他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都会感到几分亲切,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
其次就是鼠麹草。这种小草在这里每逢暮春和初秋一年两季地长遍了山坡。我爱它那从叶子演变成的、有白色茸毛的花朵,谦虚地掺杂在乱草的中间。但是在这谦虚里没有卑躬,只有纯洁,没有矜持,只有坚强。有谁要认识这小草的意义吗 我愿意指给他看:在夕阳里一座山丘的顶上,坐着一个村女,她聚精会神地在那里缝什么,一任她的羊在远远近近的山坡上吃草,四面是山,四面是树,她从不抬起头来张望一下,陪伴着她的是一丛一丛的鼠麹从杂草中露出头来。我看见这幅图像,觉得我随身带来的纷扰都变成深秋的黄叶,自然而然地凋落了。这使我知道,一个小生命是怎样鄙弃了一切浮夸,孑然一身担当着一个大宇宙。
雨季是山上最热闹的时代,天天早晨我们都醒在一片山歌里。那是些从五六里外趁早上山来采菌子的人。下了一夜的雨,第二天草间的菌子,俯拾皆是:有的红如胭脂,青如青苔,褐如牛肝,白如蛋白。我们望着对面的山上,人人踏着潮湿,在草丛里,树根处,低头寻找新鲜的菌子。这是一种热闹,人们在其中并不忘却自己,各人盯着各人目前的世界。这景象,在七十年前也不会两样。这些彩菌,不知点缀过多少民族的童话,它们一定也滋养过那山村里的人们的身体和儿童的幻想吧。
(节选自冯至《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黄姚在人们的印象中成为了乡村、乡愁的回忆载体,源于黄姚这个名字有其动人的魅力,让人一下子能够记住。
B. 黄姚的月、厦和水等景物的美丽可以写人李白、杜甫和郦道元的诗文当中,但纯秀的黄姚对攀附名家并不在意。
C. 文本一既提到了黄姚数百年的悠久历史,也描绘了黄姚一天的美丽时光,但没有涉及新、旧时光的延续与变化。
D. 文本二“天天早晨我们都醒在一片山歌里”中的“醒”字,意在表现山中采菌人的人数之多、采摘时间之长。
【答案】 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
A.“源于黄姚这个名字有其动人的魅力”是错误的。由原文“黄姚这个名字,会让人一下子记住。它远远地在那里,在你的念想里。那或是一种乡间情怀,一种乡愁感念”可知,是因为黄姚存在于人们的念想里,所以让人一下子记住,而不是因为这个名字有其动人的魅力。
C.“但没有涉及新、旧时光的延续与变化”是错误的。文章说到黄姚不是多少年前就为今天的热闹埋下了伏笔,而是多少年前就像今天这样热闹,可以看出文中涉及了新、旧时光的延续与变化。
D.“采摘时间之长”是错误的。这里的“醒”字表现的是采摘时间之早。故选B。
7. 下列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中把雨带着雾比作屏风翻过,文本二中把纷扰消除比作黄叶凋落,虽然两个比喻本体的实虚不同,但都韵味悠长,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B. 文本一写黄姚的夜晚,月亮“不动声色地跃上屋顶”,这与徐志摩《再别康桥》中“软泥上的青荐/油油的在水底招摇”都运用了比拟手法,富有动态美。
C. 两则文本中的“我”与文中的景物融为一体,既是自然世界的观照者,又是思想情感的抒发者,这和鲁迅的小说《祝福》中的“我”有着明显的不同。
D. 两则文本在选择描写对象时,文本一重点选取姚江等名山胜水,文本二主要关注小溪、彩菌等风物,但都着力书写它们在无形中带给作者的感动或启示。
【答案】 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D.“文本一重点选取姚江等名山胜水”是错误的。文本一主要描写黄姚古镇,写它的过去和现在。
故选D。
8. 文本一和文本二都提到了“热闹”一词,请理解两处加点的“热闹”的不同含义。
【答案】①文本一中的“热闹”是指黄姚老街从古到今的繁华热闹。②文本二中的“热闹”是指彩菌雨后繁茂生长,采菌场面气氛热烈。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文本一说到一条条囊括着深宅大院的老街,有旗幌飘摇的店铺、器宇轩昂的宗祠、庆典盛宴、灯笼节提灯会以及会上的大戏连唱,非常的繁华热闹,并且黄姚并不是多少年前就为今天的热闹埋下伏笔,而是多少年前就像今天这样热闹,所以这里的“热闹”是指黄姚老街从古到今的繁华热闹。
文本二中说到下了一夜雨之后,草间的菌子俯拾即是,而人们踏着潮湿,在草丛里、树根处,低头寻找新鲜的菌子,场面非常的热闹,所以文本二中的“热闹”是指彩菌雨后繁茂生长,采菌场面气氛热烈。
9. 中国现代散文的很多作品,往往是情理兼备,但各有侧重。请结合两则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①文本一情胜于理(偏重于情)。该文主要抒写了对黄姚古典端庄、深涵宁静、纯秀大气的赞美之情,但也加入了理性思考,如新旧关系、个体与整体等。
②文本二理胜于情(偏重于理)。该文主要通过水源、鼠麹草、彩菌阐述对人与人的贯连、个体存在的价值、生命的美好等哲理的思考,但也渗透了对小溪的感谢、对鼠麹草的赞美以及对彩菌的喜爱等情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散文的特点和写作特点的能力。
文章写到每日里听不到多少喧嚷,声音都被那些水那些石收纳了。数百年的时光,把黄姚经营得古典而端庄,写出了黄姚的古典端庄。然后又写到黄姚的热闹,不管是像“悦泰兴”“金龙门”“金德庄”这些老字号,还是“春天里”“那些年”“一米阳光”等新招牌,都传递着黄姚的温暖和情义,什么时候,这里都像是安适而幽静的后院,写出了黄姚的安适和幽静。我想以对黄姚的热情邀请更多的热情,但黄姚似乎并不在意,她就那么纯秀地站在芳香馥郁的田野间,站在桂林山水的旁边,站在广西贺州的土地上,等谁,又不似在等谁,写出了黄姚的纯秀大气,通过对黄姚这些特点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黄姚的赞美之情,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文章写到黄姚除了一些老字号,还有一些新招牌,但不管什么时候,这里都像是安适而幽静的后院,所以表达了作者对黄姚新旧关系的理性思考。又写到黄姚不突出个体,显示的是整体的大气,表达了作者对黄姚个体与整体的思考。所以文本一主要抒发了对黄姚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加入了理性思考,但仍然偏重于抒情。
文本二写了可爱的小溪、鼠麹草、彩菌。当写到小溪的时候,写到我们感谢它,若是没有它,我们就不能在这里居住,山村也不会曾经在这里滋长,表达了作者对这条小溪的感谢。同时又写到人和人,只要是共同吃过一棵树上的果实,共同饮过一条河里的水,或是共同担受过一个地方的风雨,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他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都会感到几分亲切,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从而阐述了对人与人的贯连的思考。写到鼠麹草时,写到它存在的意义,即一个小生命是怎样鄙弃了一切浮夸,孑然一身担当着一个大宇宙,从而阐述了对个体存在的价值的思考,表达了对鼠麹草的赞美。最后写到彩菌以及采菌的场面,写到这些彩菌不知点缀过多少民族的童话,滋养过那山村里的人们的身体和儿童的幻想,阐述了作者对生命美好的思考以及对彩菌的喜爱之情。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范雎至秦,王庭迎,敬执宾主之礼,范雎辞让。秦王跪而进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有间,秦王复请,范雎曰:“唯唯。”若是者三,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
范雎谢曰:“非敢然也。臣闻始时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若是者,交疏也。已一说而立为太师,载与俱归者,其言深也。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臣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
“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弗敢畏也。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五帝之圣而死,三王之仁而死。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蔆水,无以饵其口,膝行蒲伏,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闾为霸。使臣得进谋如伍子胥,加之以幽囚,终身不复见,是臣说之行也,臣何忧乎?箕子、接舆,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无益于殷、楚。使臣得同行于箕子、接舆,漆身可以补所贤之主,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终身暗惑,无与昭奸,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
秦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
B. 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
C. 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
D. 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死,是人无法逃避的。处在难免一死的形势下,可以对秦国稍微有些益处,这就是我最大的希望了,我还担心什么呢?
“者……也……”,表判断,“者”和“也”后断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
“少”修饰“有”,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B。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跽是双膝着地,上身挺直,与《鸿门宴》中“按剑而跽”的“跽”含义不同。
B. 骨肉比喻至亲,文中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的“骨肉”含义相同。
C. 五帝是传说中的五位帝王,常与三皇并称,一般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D. 足下,相传源于晋文公怀念介子推,一般用于上称下,也可用于同辈和朋友之间。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和一般文言实词的能力。
D.足下,是敬词,古时用于下称上,也可用于同辈和朋友之间。故选D。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范雎在游说秦昭王时,一开始对秦昭王的问题避而不答,成功勾起了秦昭王对其所献谋略的好奇心。
B. 范雎指出,只要自己的主张得以施行,能帮助秦昭王治理好国家,即使遭受再多的磨难也心甘情愿。
C. 范雎担心自己像伍子胥那样进献谋略,却会被禁闭起来,又担心自己会得到像箕子、接舆那样装作发狂的耻辱,因而对向秦王陈述自己的意见心有顾虑。
D. 范雎认为如果秦昭王离开辅臣的约束,始终受到蒙蔽,长此以往就会有自身孤立甚至国家灭亡的危险。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能力。
C.“范雎担心自己……接舆那样装作发狂的耻辱”错误,依据“臣何忧乎?”“臣又何耻乎?”,可知范雎并没有那样的担心。故选C。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臣之事、处人骨肉之间。
(2)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
【答案】(1)如今的我,是个客居异乡的人,与大王关系疏远,而所想要面陈的,又都是纠正君王偏差错失的事,又夹在您的至亲骨肉之间。
(2)天下人看到我尽忠却身死,因此闭口不言、停步不前,没有人愿意到秦国来罢了。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羁旅”,客居异乡;“交疏”,交情疏浅,交往不深;“匡”,纠正。
(2)“蹶”,跌倒,比喻失败或挫折;“是以”,因此;“杜口裹足”,闭口不言、停步不前。
14. 秦昭王三问范雎而范雎不答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答案】①范雎客居异乡,与秦昭王关系疏远。
②范雎想要陈奏的事涉及秦昭王的过失和其至亲。
③范雎不知道秦昭王内心的想法。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由原文“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可知,如今的我,是个客居异乡的人,与大王关系疏远。由此可知,范雎客处他乡,与秦昭王关系疏远。
由原文“而所愿陈者,皆匡君臣之事、处人骨肉之间”可知,而所想要面陈,又都是纠正君王偏差错失的事,又夹在您的至亲骨肉之间。由此可知,范雎想要陈奏的事涉及秦昭王的过失和其至亲。
由原文“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可知,我本愿意献上自己一片浅陋的忠诚,却不知大王的心意如何。由此可知,范雎不知道秦昭王内心的想法。
参考译文:
范雎来到秦国,秦昭襄王在宫廷里迎接,恭敬地执守宾主的礼节,范雎推辞谦让。秦昭襄王跪着请求说:“先生拿什么来指教我呢?”范雎说:“对对。”(唯唯:象声词,应答之声)过了一会儿,秦王再次请求,范雎说:“对对。”像这样有三次了。秦昭襄王恭敬地坐直身体说:“先生不肯开导我吗?”
范雎表示歉意说:“我不敢这样啊。我听说当初吕尚遇到文王的时候,身份只是个渔夫,在渭水北岸垂钓罢了。像这种情况,关系可以说是生疏的。随后吕尚通过一席交谈就被立为太师,与文王同车一起回去,这是他们交谈得深啊。所以文王果真在吕尚的辅佐下取得了成功,终于占有天下而成为帝王。如今的我,是个客处他乡的人,与大王关系疏远,而所想要面陈的,又都是纠正君王偏差错失的事,又夹在您的至亲骨肉之间。我本愿意献上自己一片浅陋的忠诚,却不知大王的心意如何,这就是大王再三问我都没回答的原因。”
“我并非有什么害怕而不教说,即使知道今天说在前面,明天受死刑在后面,然而我也不敢害怕。大王真能实行我的话,死不足以成为我的祸患,流亡不足以成为我的忧虑,浑身涂漆像生癞疮,披头散发装作发狂,不足以成为我的耻辱。五帝这样的圣人要死,三王这样的仁人要死。死,是人无法逃避的。处在难免一死的形势下,可以对秦国稍微有些益处,这就是我量大的希望了,我还担心什么呢?伍子胥用袋子装运混出昭关,夜间赶路,白天隐蔽,到了蔆水,没东西可吃,跪着走、爬着行,在吴市讨饭,最后振兴了吴国,吴国阖闾成为霸主。假如我进献谋略能像伍子胥那样,就是把我禁闭起未,终身不再见大王,只要我的主张实行了,我还忧虑什么呢?箕子、接舆(他们),浑身涂漆像生癞疮,披头散发装作发狂,可是对殷朝、楚国并无好处。假如我会与箕子、接舆有相同的行为,而浑身涂漆能对(我认为)贤明的君主有所帮助,这就是我最大的荣耀了,我又有什么耻辱的呢?我所怕的,只怕我死了以后,天下人看到我尽忠却身死,因此闭口不言、停步不前,没有人愿意到秦国来罢了。大王上怕太后的严厉,下受奸臣的伪装迷惑,居住在深宫之中,离不开辅臣的约束,始终受到蒙蔽,无法洞察奸佞,(如此下去)大则国家灭亡,小则自身陷于孤立危险的境地。这才是我所怕的!”
秦昭襄王直跪着说:“先生这是什么话!秦国偏僻荒远,我又笨拙而不贤明,幸蒙先生光临此地啊。我能够受到先生的教诲,这是上天赐恩于先王而不抛弃他的儿子啊。希望先生毫无保留地教导我,不要怀疑我的诚意啊。”范雎向秦昭襄王拜了两拜,秦昭襄王也向范雎拜了两拜。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声声慢 嘲红木犀①
(宋代)辛弃疾
余儿时尝入京师禁中凝碧池,因书当时所见。②
开元盛日,天上栽花,月殿桂影重重。十里芬芳,一枝金粟玲珑。管弦凝碧池上,记当时、风月愁侬。翠华远,但江南草木,烟锁深宫。
只为天姿冷淡,被西风酝酿,彻骨香浓。枉学丹蕉,叶底偷染妖红。道人取次装束,是自家、香底家风③。又怕是,为凄凉、长在醉中。
【注释】①一作“赋红木犀”。
②辛弃疾的祖父辛赞为家计所累,未能脱身南下,被迫担任金朝的开封知府。故其少年时能有机会进入北宋旧宫观赏。后追记当日印象而作此词。
③释晓莹《罗湖野录》载晦堂禅师为黄庭坚说法:“当时暑退凉生,秋香满院,晦堂乃曰:‘闻木犀香乎?’公曰:‘闻。’晦堂曰:‘吾无隐乎尔。’公欣然领解。”
15. 下列对本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元盛日”“凝碧池上”借唐喻宋,以宫中花木繁盛、桂影重重谓北宋盛时,正面描写出北宋的繁荣昌盛,有以小见大之意。
B. 木犀、金粟都是桂花的别名,“十里芬芳”写桂花之多、桂花之香;“一枝金粟”写桂花耀眼出众,因其色黄如金,花小如粟。
C. 下片正面赋写红木犀“天姿冷淡”,谓其天然而不艳冶;“彻骨香浓”,言其香之经久不息;“被西风酝酿”则点明时节。
D. “道人”二句用晦堂禅师为黄庭坚说法的典故,言即使木犀花淡红多叶,只要其香为木犀之香,依然是“道人家风”,风韵不减。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正面描写”错,词中借花木繁盛侧面反映出北宋的繁荣昌盛。故选A。
16. 词人儿时入北宋旧宫中见桂树高大、芬芳香浓,为何多年后回忆,却用“嘲”字,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①木犀茂盛,草木葱茏;然而二帝被囚远方多年,故宫荒芜,难见天日。作者以木犀的“烟锁深宫”嘲朝廷无所作为,寄托遥深的君国之忧。
②木犀花茂盛耀眼,其香浓而不艳,但“枉学丹蕉”开不逢时,已无人欣赏,抒发物是人非沧桑之感、凄凉之意。
③借花喻人,一语双关,“为凄凉、长在醉中”既写红木犀风中凄凉又写人借酒消愁。为木犀解嘲,亦以嘲自己作为“独醒”者的痛苦,蕴含着词人深沉的家国之痛和忧患意识。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嘲”,嘲笑,解嘲,自嘲。
上片泛咏旧京故宫草木。开篇化用杜甫诗,借唐喻宋,谓北宋盛时,宫中花木繁盛,桂影重重。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北宋的繁荣昌盛。“翠华远”三句紧承“风月愁侬”写词人发愁的原因:徽、钦二帝被金人掳走后,只有桂树静静地伫立在深宫之中。二帝被囚远方,故宫荒芜,昔日的奇花异草难见天日,其“君国之忧”与沧桑之感表露无遗。
“枉学丹蕉,叶底偷染妖红”它却徒然模仿红蕉,偷偷将叶里的花染成鲜艳的红色。“叶底偷染妖红”,谓木犀花之红可以和丹蕉相比。而“枉学”是说花虽艳红,却开不逢时,已无人去欣赏它了。抒发物是人非沧桑之感、凄凉之意。
“又怕是,为凄凉、长在醉中”只怕是因为处境凄凉,它借酒浇愁使脸色酡红。此句关合人、花,语意双关,既远承“烟锁深宫”,写红木犀之凄凉;又因花及人,写人借酒消愁。“为凄凉、长在醉中”,言外之意是说做个“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独醒”者更痛苦,正话反说,其中蕴含着词人深沉的忧患意识。结尾两句为木犀解嘲,兼以自嘲。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卫灵公》中,子贡询问孔子有没有可以拿终身去实践的一个字,孔子告诉他是“恕”。接着孔子又对“恕”做了进一步的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江花月夜》中描写“潮水连海,月亮升起”的动态景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的《将进酒》中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才能力量的充分肯定和屡遭失败之后不肯屈服的倔强性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己所不欲 ②. 勿施于人
③. 春江潮水连海平 ④. 海上明月共潮生
⑤. 天生我材必有用 ⑥. 千金散尽还复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有:“己”“勿”“潮”“材”“复”。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由松陵镇向西南,在泥泞小路上走七八里,便看见了太湖。初冬的太湖,是一首读不完的诗。寒水,远山,暮云,全都溶成瓦蓝色。白皑皑的芦苇,层层散去,与无数出没其间的鸟翅一起摇曳。一阵阵凉风卷来,把埋藏心底的所有太湖诗,一起卷出。那年月,人人都忘了山水;一站到湖边,人人都身不由己地为遗忘忏悔。满脸惶恐,满眼水色,满身洁净。我终于来了,不管来干什么,终于来到了太湖身边。一种本该属于自己的生命重新萌动起来,这生命来自遥远的历史,来自深厚的故土,唤醒它,只需要一个闪电般掠过的轻微信息。
我们的任务,是立即跳下水去,掏泥筑堤,把太湖割去一块,再在上面种点粮食。有人说了:出产多少粮食是不足挂齿的,不要紧的;要紧的是用劳役和汗水,洗去身上的污浊。
水寒彻骨,浑身颤抖。先砍去那些芦苇,那些世上最美的芦苇,那些离不开太湖、太湖也离不开它们的芦苇。留在湖底的芦苇根利如刀戟,大多数人的脚被扎出血来。浑浊的殷红一股股地回旋在湖水间,就像太湖在流血。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围堤终于筑起来了。
18. 文中画横线的词语、成语使用不当,请改为恰当的词语、成语。
【答案】 ①白花花 ②情不自禁 ③微不足道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白皑皑:形容霜、雪等洁白。此处修饰“芦苇”,突出其白的耀眼,用“白花花”合适。白花花:形容白得耀眼。
身不由己:意为身体不能由自己做主。指行为不能由自己支配。语境讲人站在湖边,不由自主地会遗忘忏悔等,用“情不自禁”合适。情不自禁: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
不足挂齿:形容微不足道,不值得一提。语境讲“出产多少粮食”不值得重视,用“微不足道”合适。微不足道:意思是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
19.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一种来自遥远的历史和深厚的故土且本该属于自己的生命被一个闪电般掠过的轻微信息唤醒后重新萌动起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根据语句内容分析,确定长句的主干,抓住“生命”“唤醒”“萌动”分析,主干为生命萌动。
然后分析修饰“生命”的定语,抓住“这生命来自遥远的历史,来自深厚的故土”“一种本该属于自己”等分析,“一种来自遥远的历史和深厚的故土且本该属于自己”作为定语修饰“生命”。
分析其他成分,“被一个闪电般掠过的轻微信息唤醒后”和“重新”作“萌动”的状语,“起来”作“萌动”的补语。
根据分析,用流畅的语言表述即可。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和顶真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①三个“那些”构成排比,层层扩展,步步加深,点出芦苇的特点,表达作者对割去这些芦苇的不舍,增强语势。
②“离不开太湖、太湖也离不开它们”使用顶真,环环相扣,强化力度,突出二者彼此相依的紧密关系,含蓄地表明作者不愿破坏自然的态度。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分析表达效果的能力。
先抓住三个“那些”分析,这是排比句,先讲“芦苇”,后面用“最美的”“离不开太湖、太湖也离不开它们”修饰,这样层层扩展,突出芦苇的特点。前面说“砍去那些芦苇”,那些最美的,和太湖离不开彼此的芦苇,作者不舍砍去,用排比句增强气势。
“离不开太湖、太湖也离不开它们”,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词语,这是运用顶真手法。用“离不开”突出这些芦苇和太湖的紧密关系,彼此离不开,这样的芦苇更不应该砍掉,含蓄写出了作者对砍掉芦苇做法的否定,即不愿意破坏自然。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在中国绘画史上, ① ,便很快成为主流。这是西方所没有的。正为此,中国画最终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体系与文化体系。过去我们常用南北朝谢赫的“六法论”来表述中国画的特征,这其实是很荒谬的。在南北朝时期,中国画尚处在雏形阶段;( ),因为,文人画使中国画文人化。
文人化是中国画的本质。在绘画之中,文人化致使文学与绘画结合; ② ,则是写作人与画家身份的合二而一。西方的写作人作画,被看做一种跨专业的全才; ③ ,则是理所当然的。因而中国人常把那种技术高而文化浅的画家贬为画匠。这是中国画一个很重要的传统。
2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文人画成为主流之后,中国画真正成熟
B. 中国画的真正成熟,是在文人画成为主流之后
C. 中国画是在文人画成为主流之后真正成熟的
D. 文人画成为主流之后,才使中国画真正成熟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能力。
由第一段空前部分只要谈中国画,空后谈“文人画使中国画文人化”可知,应该有“中国画”与前文衔接,排除A、D。
由“因为”一词,可见要强调结果,故要填“是在文人画成为主流之后”。排除C。故选B。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案】(1)文人画兴起不久 (2)在绘画之外 (3)中国文人作画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能力。
文段主要意思是说中国画的本质是文人化。
第一空,这里作段首语,是一个总结句,由后文“文人画使中国画文人化”及“便很快成为主流”中“便”“很快”强调时间短,故可填“文人画兴起不久”。
第二空,分号提示前后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对应“在绘画之中”,此处应填“在绘画之外”。
第三空,分号提示前后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前句是说西方写作人作画,后面应说中国文人作画的情况,据此应填“中国文人作画”。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
②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礼记》)
③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诗经》)
④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墨子》)
⑤让他们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罢,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地达到自 己的目的。(毛泽东)
⑥我们把该打的仗都打了,我们的后辈就不用打了。(电影《长津湖》)
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所给材料属引语式材料。
材料共有六句名言,首先解读每句话的意思。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意思是“智慧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这里提出三个关键词,“智、仁、勇”,这是仁之精神境界的不同体现,是君子的基本品质。有智慧的人能将事理看得明白透彻,所以不会迷惑。仁者存公心,去私欲,乐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所以不忧虑。有勇气的人不畏惧困难,见义勇为,所以不惧。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意思是“世界上的很多事物都有它的根本和末梢,事情有开端和结尾,我们在对待处理的时候,应该知道孰先孰后,孰本孰末,加以区别对待,这样的话,就离道不远了”,这句话强调做事要分清主次,要注意轻重缓急。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意思是“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展现了团结一致共同担当的精神。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意思是“人人都彼此爱护,则天下安治;倘若人人都彼此交恶,则天下大乱”,展现了关爱之于国家、民族乃至人类的意义。
毛泽东的话肯定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毅力以及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干劲,展现了中国人奋斗不息的精神。
电影《长津湖》中“我们把该打的仗都打了,我们的后辈就不用打了”这句朴实的台词凝聚了先辈们的心声,抗美援朝战争的目的就是为了保家卫国,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这句话传递出的精神和信仰,就是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人民至上。
然后将这些名言进行组合,寻找立意的角度。
如①⑥结合可以谈信仰的力量,可以谈心怀天下的仁者担当。
如③④结合可以谈“团结互助共克时艰”,可以谈“共同担当”。
如②⑤结合可以谈奋进的力量,可以谈伟大的使命,可以谈民族的复兴。
行文构思上,可以由名言引出观点,如“风雨同舟,守望相助”,然后围绕抗疫列举相关事例来展现疫情面前人们的共同担当,行文中要注意引用材料中的名言,可以由疫情延展到环境保护,最后发出呼吁。
参考立意:
1.如①⑥,心怀天下,仁者无敌。
2.如③④,风雨同舟,守望相助。
3.如②⑤,家国天下,责任担当。高二年级上学期期末考前模拟(二)·原卷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我国浩瀚的古籍按大类可以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体现了古人在不同领域的学术思考和哲学思想。经部中,现存传世古籍以儒家经典《六经》影响最大。从哲学思想角度看,“《书》以道事”,蕴含丰富的历史哲学思想;“《春秋》以道名分”,蕴含丰富的政治哲学思想;“《易》以道阴阳”,蕴含丰富的宇宙哲学思想等。具体来看,以《周易》为代表的“三易”中系统的“阴阳”观念及“穷变通久”“中正、中和、时中”“简易、变易、不易”等朴素辩证思想和《尚书·洪范》“五行”揭示了事物相生相克的普遍联系、推衍生灭的唯物观念。子部中,《道德经》以“道”为万物本体,以“德”为万物生成模式,《庄子》以“相对”主义、“无为而无不为”为运动方式,共同构建起了“尊道贵德”“自然无为”的哲学体系,一定程度上展现了那个时代关于事物变化、转化的最高认识水平。史部地理类《山海经》等书,也为我们保存了“德义仁礼信”的宇宙观和价值观。集部汇集了许多哲学思想的文学表达。
构建中国特色中国哲学史话语体系,可以利用典籍中的诸子学说、百家理论,展示中国古圣先贤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时的心路历程、思想火花和哲学思维。一是积极利用古圣先贤创造的中国古代哲学的标志性成果进行再思考。比如,中国古代以“三易”阴阳为代表的卜筮教化和以《易传》为代表的三才合一的实践学说,以《道德经》《庄子》抽象的“道”为代表的形而上学,以《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荀子》为代表的“人本”“民本”和“性本”哲学,等等。二是针对中国哲学史书写存在的西化问题,有的放矢地构建起中国本位的反映古圣先贤揭示事物本质、发展规律、运行模式和守中原理的学术范畴和话语。可以利用“三易”揭示的“阴阳”观念、《洪范》揭示的“五行”学说、《易传》和“蜀学”揭示的“三才”思想,孔子等倡导的“中庸”理论,儒家经典确立的“尊师重教”“学以致道”“教学为先”“格物致知”等认知途径。三是对于道德哲学这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可以利用儒、道等诸子思想资料,构建“道为之元,德为之始”“仁义礼乐”为用、“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行的道德哲学和情感哲学;利用儒墨名法对道德伦理、人文情怀、社会关系和日用常行的各种论述,梳理归纳“孝悌忠恕勤、温良恭俭让、恭宽信敏惠、仁义礼智信、天道命性情”等实践伦理。
从前,孔子利用“旧法世传之史”整理成《六经》,后世儒者通过“游文于《六经》之申,留意于仁义之际”等方式,创造性地构建起庞大的儒家学派和系统的儒学理论。今天我们也应该沉潜丰富古籍、立足百家学术,用中国的学术话语、理论框架和思维模式,在更宽广的视野中还原出我国本来的哲学史,构建中国特色中国哲学史话语体系,进而丰富世界哲学思想宝库,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贡献。
(摘编自舒大刚《沉潜丰富古籍立足百家学术丰富世界哲学思想宝库》)
材料二: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自刘歆作《诸子略》后,所谓子学、子部、诸子思想的说法,主要是针对先秦诸子各家各派思想学说而言。而近代以来所谓的“诸子学”,是在中华文化不断势弱的过程中,士人针对传统内部的“经学”“儒学”以及外部的“西学”,提出的一种中华文化新的整体形态。不过,这种“诸子学”本质上只是针对“经学”“儒学”的弊端,以及“西学”的强势作出的应激反应,并没有明确的界定。也正因此,每每提起中华文化复兴的议题,“经学”“儒学”便又成为首选。可事实证明,随着中国的现代化与强盛,传统的“经学”“儒学”显然已经很难堪此大任。是故,明确近代“诸子学”的产生机理,不失为考察中华文化真正得以复兴的牢靠基础。
从追溯“诸子学”自身复兴的历史角度看,一般都认为自晚明以来在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往过程中,“诸子学”先后在明末被视作重振三代政教的阶梯,在清末被当作接纳西方科学、政治的辅助。而到了五四运动之后,“诸子学”更是被拿来作为颠覆“经学”“儒学”的杀手锏,并期以实现所谓的“民主”与“自由”。不过即便如此,当下学界对“诸子学”之于中华文化复兴作用的认识莫衷一是:倡导“经学”“儒学”者秉承陈规,视“诸子学”为细枝末节;研治西学者又将“诸子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一并视为前现代的产物;即便“诸子学”研究从业者,或扎根故纸堆整理国故,或借哲学发明特定理论意涵。究其原因,无不与缺乏对“诸子学”的整体认知相关。实际上,从中华文化内部与从西学关系这两个角度对“诸子学”进行勘定,不仅是学术工作,更充实了中华文化复兴的实质内容,使文化自信与制度自信得以真正落实。由此,三个问题必须得到解答: 。
(摘编自方达《“诸子学”与中华文化复兴》)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浩瀚的古籍按大类可以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汇聚着古圣先贤的智慧,其中儒家经典《六经》影响最大。
B. 中国特色中国哲学史话语体系构建,可以利用典籍中的诸子学说、百家理论,展示中国古圣先贤的思想认识。
C. 传统的“经学”“儒学”已难以承担中华文化复兴的大任,故追溯“诸子学”的本源成为复兴中华文化
的坚实基础。
D. 当下学界对“诸子学”之于中华文化复兴作用的认识观点不一,这与缺乏对“诸子学”的整体认知是分不开的。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诸子思想对当今文化的影响,同时也都谈到受到西学的冲击。
B. 我们要对诸子思想成果进行思考与梳理归纳,形成中国古代道德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
C. 从孔子的集成到后世儒者系统理论的创建,今天中国特色哲学史体系的构建成绩卓著。
D. 近代“诸了学”是士人在中华文化势弱过程中提出的一种新形态,也是一种应激反应。
3.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有学者认为法家的法治思想及其实践提醒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今天,应将国家权力置于法律之下并受法律的规范和约束
B. 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会议时宣称:“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二千五百四十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C. 张先生认为墨子学说“是人道主义与科学精神的结合”,科学精神在墨子全部学说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今天看来,仍具有卓越价值”
D. 成功人士认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太过于消极,不适合当今时代发展的旋律,误导青年将“躺平”视为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哲学”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 材料二结尾处作者提出了三个必须解答的问题,你认为应该是哪三个问题?请根据原文加以概括。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时光里的黄姚
王剑冰
黄姚这个名字,会让人一下子记住。它远远地在那里,在你的念想里。那或是一种乡间情怀,一种乡愁感念。
古旧的黄姚,一进来便有一个气派开场:怪石崖壁,拱桥亭廊,八百岁的格树,以迎客的姿态撩幔牵裳;树下姚江环绕,水气蒸腾,直惊艳得人眼目迷离,不知往哪里聚焦。水上的老屋,替镇子保存着岁月,必是格外地喜欢这里,才有了如此宏大的聚集,且聚集得紧凑而有条理。
每日里听不到多少喧嚷,声音都被那些水那些石收纳了。数百年的时光,把黄姚经营得古典而端庄。
偶尔会来一场雨,雨带着雾,像一页页屏风,次第翻过。那些摞在高处的瓦,总是最先得到冷热的讯息。瓦片承受不了的雨滴,会滴滴传递,最终给了姚江。
一条条囊括着深宅大院的老街,老街上旗幌飘摇的店铺,一座座器宇轩昂的宗祠,宗祠内外的庆典喜宴,一个个通江码头,连着码头的灯笼节提灯会,会上的大戏连唱,让人知道,黄姚不是多少年前就为今天的热闹埋下了伏笔,而是多少年前就像今天这样热闹。
除了“悦泰兴”“金龙门”“金德庄”那些老字号,还有“春天里”“那些年”“一米阳光”等新招牌。欧阳予倩以及其他名人的寓所隐在其中,传递着黄姚的温暖与情义。什么时候,这里都像是安适而幽静的后院。
往往想不到,小门里藏着几百岁的老宅院。有的依山就势,攀到最上边的,是一片翅膀翻扑的瓦。总能见到残垣断壁处砖石的接续,见到朽旧的房门又有了新的木楔。那些或都是生活的叠加。
黄姚,它不突出个体,显示的是整体的大气。
如果在姚江上看,就会感觉古镇是从水里长上去,一直长到地老天荒。奇峰与凤竹簇拥的江水,像丝绸,不必去触摸,也能想象到触摸上去的感觉。姚江融入桂江、西江,最后进入大海。
黎明在风中把黄姚叫醒。一群鸟,聚在一起飞,像开在空中的花。群山在不远处绾着罗髻,似要赶一个露水墟。
早上看黄姚,觉得黄姚氤氲中会飘起来,各种日常都在缭绕,包括炊烟,亮嗓,豆豉的浓香,草药的异香。
进入黄姚,我也会飘起来,气韵奭身,心劲飞扬。
背着书包的孩子,从门里出来,阳光将小小的身影打在石板路上。一只白蝴蝶飞走了,土墙上划出一道翩然痕迹。一个女孩轻轻走过支着板子的老屋,生怕惊了房顶的瓦。墙根的胡枝子,开着粉色小花。这一切,让你想到,在黄姚,哪怕一片叶子,都有它的意义。
夜晚的黄姚,有点像寓言。月提着一盏青灯,随我上着层层石阶,而后不动声色地跃上屋顶,将古镇覆一层锡箔样的辉光。巷子忙碌了一天,在红灯笼的轻摇下,睡得很沉。天的穹庐笼盖了四野,一切都在孕育。有什么掉进了水里。偶有一两声虫鸣。
我相信,只要经历过黄姚以及黄姚的夜晚,他会变得深涵而宁静。
我曾经来过,却总是不能真正领略黄姚的全部。我想以对黄姚的热情邀请更多的热情。我想穿越千年,邀李白来望月,这里的月有家的味道;我想邀杜甫来住厦,这里从不会风卷三重屋茅;我想邀郦道元来看水,这里才应该是《水经注》的结尾。
但是黄姚似并不在意,她就那么纯秀地站在芳香馥郁的田野间,站在桂林山水的旁边,站在广西贺州的土地上,等谁,又不似在等谁。
(有删改)
文本二:
最可爱的是那条小溪,它不分昼夜地在那儿流,几棵树环绕着它形成一个阴凉的所在。我们感谢它,若是没有它,我们就不能在这里居住,那山村也不会曾经在这里滋长。这清冽的溪水,养育我们,同时也养育过往日那村里的人们。人和人,只要是共同吃过一棵树上的果实,共同饮过一条河里的水,或是共同担受过一个地方的风雨,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他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都会感到几分亲切,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
其次就是鼠麹草。这种小草在这里每逢暮春和初秋一年两季地长遍了山坡。我爱它那从叶子演变成的、有白色茸毛的花朵,谦虚地掺杂在乱草的中间。但是在这谦虚里没有卑躬,只有纯洁,没有矜持,只有坚强。有谁要认识这小草的意义吗 我愿意指给他看:在夕阳里一座山丘的顶上,坐着一个村女,她聚精会神地在那里缝什么,一任她的羊在远远近近的山坡上吃草,四面是山,四面是树,她从不抬起头来张望一下,陪伴着她的是一丛一丛的鼠麹从杂草中露出头来。我看见这幅图像,觉得我随身带来的纷扰都变成深秋的黄叶,自然而然地凋落了。这使我知道,一个小生命是怎样鄙弃了一切浮夸,孑然一身担当着一个大宇宙。
雨季是山上最热闹的时代,天天早晨我们都醒在一片山歌里。那是些从五六里外趁早上山来采菌子的人。下了一夜的雨,第二天草间的菌子,俯拾皆是:有的红如胭脂,青如青苔,褐如牛肝,白如蛋白。我们望着对面的山上,人人踏着潮湿,在草丛里,树根处,低头寻找新鲜的菌子。这是一种热闹,人们在其中并不忘却自己,各人盯着各人目前的世界。这景象,在七十年前也不会两样。这些彩菌,不知点缀过多少民族的童话,它们一定也滋养过那山村里的人们的身体和儿童的幻想吧。
(节选自冯至《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黄姚在人们的印象中成为了乡村、乡愁的回忆载体,源于黄姚这个名字有其动人的魅力,让人一下子能够记住。
B. 黄姚的月、厦和水等景物的美丽可以写人李白、杜甫和郦道元的诗文当中,但纯秀的黄姚对攀附名家并不在意。
C. 文本一既提到了黄姚数百年的悠久历史,也描绘了黄姚一天的美丽时光,但没有涉及新、旧时光的延续与变化。
D. 文本二“天天早晨我们都醒在一片山歌里”中的“醒”字,意在表现山中采菌人的人数之多、采摘时间之长。
7. 下列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中把雨带着雾比作屏风翻过,文本二中把纷扰消除比作黄叶凋落,虽然两个比喻本体的实虚不同,但都韵味悠长,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B. 文本一写黄姚的夜晚,月亮“不动声色地跃上屋顶”,这与徐志摩《再别康桥》中“软泥上的青荐/油油的在水底招摇”都运用了比拟手法,富有动态美。
C. 两则文本中的“我”与文中的景物融为一体,既是自然世界的观照者,又是思想情感的抒发者,这和鲁迅的小说《祝福》中的“我”有着明显的不同。
D. 两则文本在选择描写对象时,文本一重点选取姚江等名山胜水,文本二主要关注小溪、彩菌等风物,但都着力书写它们在无形中带给作者的感动或启示。
8. 文本一和文本二都提到了“热闹”一词,请理解两处加点的“热闹”的不同含义。
9. 中国现代散文的很多作品,往往是情理兼备,但各有侧重。请结合两则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范雎至秦,王庭迎,敬执宾主之礼,范雎辞让。秦王跪而进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有间,秦王复请,范雎曰:“唯唯。”若是者三,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
范雎谢曰:“非敢然也。臣闻始时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若是者,交疏也。已一说而立为太师,载与俱归者,其言深也。故文王果收功于吕尚,卒擅天下而身立为帝王。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臣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
“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弗敢畏也。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不足以为臣耻。五帝之圣而死,三王之仁而死。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蔆水,无以饵其口,膝行蒲伏,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闾为霸。使臣得进谋如伍子胥,加之以幽囚,终身不复见,是臣说之行也,臣何忧乎?箕子、接舆,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无益于殷、楚。使臣得同行于箕子、接舆,漆身可以补所贤之主,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居深宫之中,不离保傅之手,终身暗惑,无与昭奸,大者宗庙灭覆,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
秦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
B. 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
C. 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
D. 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处必然之势/可以少/有补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跽是双膝着地,上身挺直,与《鸿门宴》中“按剑而跽”的“跽”含义不同。
B. 骨肉比喻至亲,文中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的“骨肉”含义相同。
C. 五帝是传说中的五位帝王,常与三皇并称,一般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D. 足下,相传源于晋文公怀念介子推,一般用于上称下,也可用于同辈和朋友之间。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范雎在游说秦昭王时,一开始对秦昭王的问题避而不答,成功勾起了秦昭王对其所献谋略的好奇心。
B. 范雎指出,只要自己的主张得以施行,能帮助秦昭王治理好国家,即使遭受再多的磨难也心甘情愿。
C. 范雎担心自己像伍子胥那样进献谋略,却会被禁闭起来,又担心自己会得到像箕子、接舆那样装作发狂的耻辱,因而对向秦王陈述自己的意见心有顾虑。
D. 范雎认为如果秦昭王离开辅臣的约束,始终受到蒙蔽,长此以往就会有自身孤立甚至国家灭亡的危险。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臣之事、处人骨肉之间。
(2)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
14. 秦昭王三问范雎而范雎不答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声声慢 嘲红木犀①
(宋代)辛弃疾
余儿时尝入京师禁中凝碧池,因书当时所见。②
开元盛日,天上栽花,月殿桂影重重。十里芬芳,一枝金粟玲珑。管弦凝碧池上,记当时、风月愁侬。翠华远,但江南草木,烟锁深宫。
只为天姿冷淡,被西风酝酿,彻骨香浓。枉学丹蕉,叶底偷染妖红。道人取次装束,是自家、香底家风③。又怕是,为凄凉、长在醉中。
【注释】①一作“赋红木犀”。②辛弃疾的祖父辛赞为家计所累,未能脱身南下,被迫担任金朝的开封知府。故其少年时能有机会进入北宋旧宫观赏。后追记当日印象而作此词。③释晓莹《罗湖野录》载晦堂禅师为黄庭坚说法:“当时暑退凉生,秋香满院,晦堂乃曰:‘闻木犀香乎?’公曰:‘闻。’晦堂曰:‘吾无隐乎尔。’公欣然领解。”
15. 下列对本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元盛日”“凝碧池上”借唐喻宋,以宫中花木繁盛、桂影重重谓北宋盛时,正面描写出北宋的繁荣昌盛,有以小见大之意。
B. 木犀、金粟都是桂花的别名,“十里芬芳”写桂花之多、桂花之香;“一枝金粟”写桂花耀眼出众,因其色黄如金,花小如粟。
C. 下片正面赋写红木犀“天姿冷淡”,谓其天然而不艳冶;“彻骨香浓”,言其香之经久不息;“被西风酝酿”则点明时节。
D. “道人”二句用晦堂禅师为黄庭坚说法的典故,言即使木犀花淡红多叶,只要其香为木犀之香,依然是“道人家风”,风韵不减。
16. 词人儿时入北宋旧宫中见桂树高大、芬芳香浓,为何多年后回忆,却用“嘲”字,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卫灵公》中,子贡询问孔子有没有可以拿终身去实践的一个字,孔子告诉他是“恕”。接着孔子又对“恕”做了进一步的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江花月夜》中描写“潮水连海,月亮升起”的动态景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的《将进酒》中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才能力量的充分肯定和屡遭失败之后不肯屈服的倔强性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1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由松陵镇向西南,在泥泞小路上走七八里,便看见了太湖。初冬的太湖,是一首读不完的诗。寒水,远山,暮云,全都溶成瓦蓝色。白皑皑的芦苇,层层散去,与无数出没其间的鸟翅一起摇曳。一阵阵凉风卷来,把埋藏心底的所有太湖诗,一起卷出。那年月,人人都忘了山水;一站到湖边,人人都身不由己地为遗忘忏悔。满脸惶恐,满眼水色,满身洁净。我终于来了,不管来干什么,终于来到了太湖身边。一种本该属于自己的生命重新萌动起来,这生命来自遥远的历史,来自深厚的故土,唤醒它,只需要一个闪电般掠过的轻微信息。
我们的任务,是立即跳下水去,掏泥筑堤,把太湖割去一块,再在上面种点粮食。有人说了:出产多少粮食是不足挂齿的,不要紧的;要紧的是用劳役和汗水,洗去身上的污浊。
水寒彻骨,浑身颤抖。先砍去那些芦苇,那些世上最美的芦苇,那些离不开太湖、太湖也离不开它们的芦苇。留在湖底的芦苇根利如刀戟,大多数人的脚被扎出血来。浑浊的殷红一股股地回旋在湖水间,就像太湖在流血。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围堤终于筑起来了。
18. 文中画横线的词语、成语使用不当,请改为恰当的词语、成语。
19.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和顶真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在中国绘画史上, ① ,便很快成为主流。这是西方所没有的。正为此,中国画最终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体系与文化体系。过去我们常用南北朝谢赫的“六法论”来表述中国画的特征,这其实是很荒谬的。在南北朝时期,中国画尚处在雏形阶段;( ),因为,文人画使中国画文人化。
文人化是中国画的本质。在绘画之中,文人化致使文学与绘画结合; ② ,则是写作人与画家身份的合二而一。西方的写作人作画,被看做一种跨专业的全才; ③ ,则是理所当然的。因而中国人常把那种技术高而文化浅的画家贬为画匠。这是中国画一个很重要的传统。
2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文人画成为主流之后,中国画真正成熟
B. 中国画的真正成熟,是在文人画成为主流之后
C. 中国画是在文人画成为主流之后真正成熟的
D. 文人画成为主流之后,才使中国画真正成熟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
②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礼记》)
③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诗经》)
④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墨子》)
⑤让他们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罢,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地达到自 己的目的。(毛泽东)
⑥我们把该打的仗都打了,我们的后辈就不用打了。(电影《长津湖》)
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