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考前语文模拟卷(二)(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潍坊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考前语文模拟卷(二)(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30 19:15:48

文档简介

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考前模拟(二)·原卷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上海的几位学者提出“重写文学史”,不光影响到现代文学作品和理论研究,某种程度上也影响到古代文学研究。一些上海本埠女作家如王晓玉、唐颖、陈丹燕、陆星儿等人的都市小说,最大程度地再造和运用了上海的“主体形象”,一种独特的上海韵味形成在她们的作品中,海派文学在她们的笔下完全家长里短、风花雪月、活色生香起来。与此同时,海派曾经建立在一种复杂的空间形态之上,1949年以后,由于新中国的户籍制度,上海人逐渐建立起一种主客观合一的身份认同,这种认同积淀了30年以后变得固执而胶着,这与海派原有的开放、混乱、多变以及由之而产生的先锋性恰恰背道而驰。因此,对上海的描写似乎变得越来越鲜明而有特征,但另一方面,某种“上海本位主义”的保守也发生了。
这种保守性最明显地与世纪之交的怀旧话语连接了起来,如王安忆的写作与城市传统的深度结合。《长恨歌》中,一方面,小说所塑造的弄堂女儿的形象被迅速编织进“上海本位主义”的话语系列中,另一方面,王安忆也正是从《长恨歌》开始获得了超越这一话语系列的可能,90年代弄堂女儿的死于非命意味着一曲怀旧之歌已被更直接的“欲望”力量粗暴打断。王安忆的一系列作品,如果从海派文学的角度来看,表现出对城市空间性的种种新的领悟与强大的拓展。
  (摘编自张屏瑾《新中国70年海派文学创作:流动与沉浮》)
材料二:
  柳青和路遥的创作几乎都有着同样的根基和底色,那就是对“人民性”的坚守和发扬。
柳青的《创业史》可以说开创了不仅仅局限于农村题材而对于当代文学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学范式。《创业史》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一部经典作品,虽历经磨难和争议,但柳青身上所体现的一种“与时代共歌哭,与人民血肉融通”的文学精神是可贵而永存的。《创业史》的价值和意义已远远溢出了它的文本本身,特别是对于当下文学所存在的诸如“精神的缺钙”“庸俗的泛滥”“思想的迷失”“恶俗的流布”等一些不良文坛怪象、病象,有警示和反拨作用。
柳青的可贵之处,首先体现在他对于作家身份的清醒认知意识和对这种认知的全身心践行。柳青在陕西长安县皇甫村一待就是14年,他以执着的“为人民”书写的精神,进一步验证和丰富了“生活是文学的唯一源泉”的美学内涵,而且为当代中国文学的“人民性”精神指向树立了样板。
  《创业史》的文学史意义和价值,还在于塑造了梁生宝这个崭新的中国农民形象。梁生宝既不同于鲁迅、茅盾等笔下的那些麻木、愚昧、贫苦、愁容满布的旧式农民形象,也不同于赵树理笔下的小二黑、小芹、李有才等民间新人。梁生宝是一个没有“前史”的农村新人,他对新中国、新社会、新制度的认同几乎是与生俱来的。柳青通过这一形象,完成了对中国农民创造历史的想象性建构和本质化书写,这也是他所追求的“为人民”而写作的理想化实现。
路遥的写作卓然践行了“以人民为本位”的根本原则。这首先表现在他将作家的身份定位、写作行为与书写对象并置,深入贯穿到“人民”的身份意识之中。路遥视文学创作如“父亲在土地上的劳动一样”,提醒作家“永远不要丧失一个普通劳动者的感觉”。正是这种对作家自我身份的清醒认识,使他的创作总是不满足于社会问题的再现,而是苦苦求索社会问题的发现;人民不再是作家代为发言的群体或深受同情的阶层,而是作家个人及其作品的主体性存在。
  《平凡的世界》不妨看作《创业史》在改革时代的文学延伸,孙少平也是梁生宝的生命延续。路遥把现实主义作为一种精神、一种文学价值追求的实践理性,积极投身新时期的文化建设和文学变革。对现实的积极参与,是路遥创作的主要目的。他的现实主义文学一方面把握当代中国现实生活的各种关系;另一方面又发掘潜藏在生活深处的理想之光,将其熔铸到人物形象和生活图景之中。由书写个人的命运到对历史走向的判断,从对民族历史的把握深入到对民族精神的探察,路遥的创作将对宏伟历史与繁复现实的表现上升到新的审美层次,使他的现实主义追求具有了更加广博的内涵。
  路遥的作品有一种大悲悯、大同情的精神境界,这种境界的形成,源于他“对中国农村的状况和农民命运的关注尤为深切”。这种对于民众的强烈感彩的关注,充分体现在他对于民众创造历史的“苦难”书写。在路遥的文学世界中,普通民众苦难的奋斗史沉郁、悲壮而崇高。在这种苦难的奋斗史中,容纳着他们对历史、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对生命坚定不移的信念、追求和牺牲精神,充满着积极进取的乐观态度。我们从这样的苦难的奋斗史中得到的不是忧伤、凄婉和悲哀,而是厚重、刚健、满怀着昂扬激情的精神力量。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平凡的世界》成为一部被读者“读”出来的经典。
(摘编自于敏、赵学勇《“人民性”的精神坚守与时代品格》)
材料三:
传统文学理论认为,文学创作决定着文学作品的基本面貌。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最终都是文学创作的直接结果;文学创作也是文学活动中最能体现主体性的环节,从构思到写作,都是创作主体的精神劳动。
中国古典文论对文学创作主体性的强调更为突出,“言志说”“缘情说”“物感说”“养气说”“载道说”等,尽管具体针对性各有不同,但都一致肯定了作家主体性在文学创作中的主导作用。以作者为中心的理论体系之所以在中、西文学传统中都长期占据主流地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对文学创作的主体性的高度重视。
20世纪以来,上述关于文学创作的两个基本认识都遭到了质疑和挑战。一方面,文学的阅读和接受环节受到空前的重视,读者通过文学阅读过程不仅参与了文学意义的生产,而且读者的审美需求和阅读习惯也可能直接影响到作家的创作。因此,文学创作不再是由作家及其创作过程单方面决定的,读者和文学接受同样参与了创作过程。另一方面,在后结构主义的冲击下,主体性哲学摇摇欲坠,主体不再是一个固有的、稳定的存在,而是被各种社会因素建构起来的,并始终处于不断被重构的状态。因此,对于文学创作的主体性,也有必要进行重新认识。
(摘编自《中国古典和西方文论,强调文学创作主体性,时至今日有什么变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受海派学者“重写文学史”的影响,上海本埠作家再造了上海的“主体形象”,使其文学形成一种家长里短、风花雪月、活色生香的上海韵味。
B.柳青和路遥对文学主体的坚守和发扬,使《创业史》和《平凡的世界》具有了农村题材的文学范式及对医治文坛乱象的警示反拨作用。
C.路遥作品的大悲悯、大同情的精神境界,源于中国民众的苦难历史,表现在路遥对中国农村的状况和农民命运带有强烈感情的关注。
D.材料三认为中西方对文学主体性的认知有着明显的差异,中国传统理论对文学创作主体的强调确认了作家在文学创作中的主导作用。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海派曾基于新中国的户籍制度而逐渐建立起一种主客观合一、固执而胶着的身份认同,与海派因开放、混乱、多变而产生的先锋性背道而驰。
B.伴随着海派文学对上海的描写越发鲜明而有特征,“上海本位主义”的保守性与世纪之交的怀旧话语在某些上海作家的作品中也有表现。
C.按照传统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以及文学创作中从构思到写作,均属创作主体活动,是文学创作决定性作用的具体体现。
D.读者通过文学阅读过程参与文学意义的生产,其审美需求和阅读习惯均可能影响到作家创作,故读者和文学接受同样参与了创作过程。
3.下列说法中,对海派文学创作特征形成原因的论据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海本埠女作家王晓玉、唐颖、陈丹燕、陆星儿等作为创作主体及其都市小说对上海“主体形象”进行了最大程度再造和运用。
B.海派学者“重写文学史”的观点,既是海派女作家作品中的上海韵味产生的原因之一,也直接导致“上海本位主义”创作现象的产生。
C.海派文学是基于一种复杂的空间形态建立的以书写上海人故事为主体,展现上海变迁,以凸显上海70年文学成就为目的的文学流派。
D.王安忆在《长恨歌》中对弄堂女儿形象的塑造使其实现了对“上海本位主义”的超越,表现出对上海城市空间性的领悟与拓展。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5.选文围绕文学创作主体性展开,联系材料,简要概括你对此问题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挖光阴过日子
荆爱民
①乡下老家常有人来,来了人,我总是问东问西的。主客之间话稠得很,说的最多的,就是谁的日子过得宽裕,谁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常常是老家人走半天了,而心里总还是牵牵挂挂的,忽然就感悟到了中国汉字实在是太伟大太神奇了。
②人活一世,就是过日子。这日子就是太阳,谁的阳光充足,谁的生活就好;谁生活在山坳里,能照到的太阳光就少,日子就紧巴巴的。万物生长靠太阳,没有太阳的日子就黑魆魆的,就缺面无光。
③在靠北的办公室里工作了二十多年,深深感到向阳与背阴的巨大差距,在寒冷的冬天,向阳的房子本来有暖气,再加上明晃晃的太阳,在这面办公的人穿着夹衣上班,而背阴处虽有暖气,但还是觉得太冷,人要穿着厚厚的棉衣上班,即使是这样,暖气稍微跟不上,背阴的房间就冷的坐不住。背阴房间养的几盆花,花叶小,长得不旺,很少能有开花的机会。花儿的日子也不好过啊。在同一个季度,甚至在同一层楼里,只是因为背阴向阳的不同,这日子的差别可就大多了。同样生活在地球村里的人,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不同呢,就是因为各人过的日子不同,也即拥有阳光的多少不同形成的啊。
④母亲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年好过,月好过,日子难过。
⑤同一片树林中刚长出的小树苗,几乎大小一个模样,但几个月后就有了变化,那些叶儿大一些个子稍微高一点点的,就能多得一份光和热,就能多承接一份雨和露,几年时间后,同一片树林子中的树木就变得大大小小的,几十年过去后,大树就把小树荫蔽死了,应了那句古话:大树底下无美草。当大树参天而立时,谁还想得到那大树底下灰黑僵卧的枯枝与大树是一娘所生的呢。
⑥曾经看过一篇短文,题目记得很清楚:《一米阳光》,大意是说一个青年与奶奶相依为命,因为生活在两个高楼中间的一个小房子里,每天只有一米阳光,他把最美好的一米阳光让与奶奶享受,整篇文章是积极向上的。但在我看来,一米阳光总是有限的,是万不得已,是没办法的办法。因为那样,老奶奶的床就放在那狭窄的小房子中间,如果那老奶奶不用去撵那一米阳光,而是天天坐在阴凉处纳凉那多好啊。
⑦老家在陇东农村,童年的生活曾经在地坑庄子里度过,在漫长的冬天里,地坑庄子里的阳光总是来得迟走得早,最快乐的时光就是蹲在阳光里晒暖,那是多么让人向往的时光啊。
⑧长大了东奔西走,偶然的一天才省悟自己受尽磨难也就是寻找阳光寻找冬天里晒暖的地方啊。
⑨寻找阳光的过程就是过日子,母亲在世时总是劝我,要好好过日子。这好好过日子就是寻找阳光寻找温暖的过程,过日子要积极行动,要善于奔走。在我们家乡,把会过日子的人家称之为光阴好,把能过上好日子的人称之为能挖光阴。原来这光阴也能挖来啊。农民辛苦,经历春风秋雨夏暑,就是一种挖光阴的行为,挖光阴讲究的是行动,要积极去挖,才有自己的好光阴可言。才有好日子可过,农村人常有的一句话就是人有懒筋,把懒筋拉开了人就勤劳了。
⑩街面上多的是美容美甲店,电视上多的是养生养颜术,对我们普通人来说,那是相当遥远的事,美容与养生离我们还很远,我们要做的事是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挖光阴;人类生活了几千上万年,还在祖祖辈辈地挖光阴,看电影电视上传播的一些大片,也是强调挖光阴,无论是哪个国度哪个朝代的艺术品都演绎的是同样一个主题,即挖光阴。
汉字的妙处还在于:光阴,不但有光还有阴,也即热了往凉处挪,冷了往热处走。光阴一词充满了哲学意味,光阴是阴阳二极,是人生的正负两面。挖光阴不但要挖光也要挖阴,于是盛夏就创造了空调,冬天就有了暖气。
小时候读过一篇童话《火龙衣》,说是一个长工因为顶撞了地主,被地主关在磨房中,长工冷得受不了,推上空磨转了一晚上,早上起来对地主说他穿了件火龙衣,简直热得受不了。故事的后半段不用说了,我想说的是长工靠智慧赢得了生存的机会,故事的本身也说明,日子要过好,就得行动起来,就得挖光阴。
如果住在地坑庄子里,就要早早地收拾柴火,种好庄稼,多收一些玉米秆、麦草,或者扫些树叶,把土炕烧得热腾腾的,把日子过富足。或者勤劳致富挣下钱买来大块大块的炭,把火炉生得旺旺的,火炉上熬上罐罐茶,烤上洋芋,那日子才叫过得有滋有味呢。
如果生在北极,就能依靠祖上的遗传基因,刚出生后就可以在冷水中受得洗礼,更要在后天的生活中把身体历练的棒棒的,卧得冷雪,受得寒冻,并且在这样的地方生存繁衍,只有这样去做,光阴也就挖下了。
思绪万千地正在往下写,几年不见的一个熟人来看我,张嘴就问,老荆,日子过得怎么样
正在挖光阴呢,我顺口答道。(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住在向阳和住在背阴房间的不同”“同一片树林中小树苗成长的不同”,都意在说明“阳光对于人类和植物来说的重要性”。
B.在作者看来,《一米阳光》中的老奶奶“去撵那一米阳光”值得赞赏;但若换个思路,“坐在阴凉处纳凉”也不失为一种好的生活方式。
C.作者建议我们,作为普通人,不要做那不切合我们生活实际的事情,要立足于自己的现实情况,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工作、去生活。
D.作者说“光阴是阴阳二极,是人生的正负两面”“挖光阴不但要挖光也要挖阴”,这启发人们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要努力拼搏。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②段通过比喻和比较,形象地解说了“什么样的日子是‘宽裕’的”,“什么样的日子是‘紧巴巴’的”,具体而生动。
B.文章的第⑧段借助议论和抒情两种表达方式,抒写出了自己对生活的深刻体验,为下文进一步揭示“寻找阳光”的内涵作铺垫。
C.作者善于借生活中的点滴和小故事表达哲思,比如用童话《火龙衣》说明“日子要过好,就得行动起来,就得挖光阴”的生活道理。
D.这篇议论性散文围绕“过日子”展开联想,循着“日子→寻找阳光→过日子的艰难→怎样过日子”来组织文章,思路清晰条理。
8.文中第④段,母亲说:“年好过,月好过,日子难过。”这句话有什么含意 请简述。(4分)
9.文章以“正在挖光阴呢,我顺口答道”结尾,有什么艺术效果 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魏元忠,宋州宋城人。为太学生,跌荡少检,久不调。盩厔人江融晓兵术,元忠从之游,尽传所学。仪凤中,吐蕃数盗边,元忠上封事洛阳宫,言命将用兵之要,高宗善之。迁监察御史。帝尝从容曰:“外以朕为何如主?”对曰:“周成、康,汉文、景也。”“然则有遗恨乎?”曰:“有之。王义方一世豪英,而死草莱。议者谓陛下不能用贤。”帝曰:“我适用之,闻其死,顾已无及。”元忠曰:“刘藏器行副于才,陛下所知,今七十为尚书郎。徒叹彼而又弃此。”帝默然惭。迁殿中侍御史。徐敬业举兵,诏元忠监李孝逸军。至临淮,而偏将为贼败,孝逸惧其锋,按兵未敢前。元忠曰:“公以宗室将天下安危系焉海内承平久闻狂狡窃发皆倾耳翘心以待其诛今军不进使远近解情万有一朝廷以他将代公且何辞”孝逸乃引兵击敬业,平之。还,授司刑正。为御史中丞,为来俊臣所构。将就刑,神色不动。俄敕凤阁舍人王隐客驰骑免死,传声及于市,诸囚欢叫,元忠独坚坐。流费州。复为中丞。岁余,陷侯思止狱,仍放岭南。酷吏诛,召复旧官。因侍宴,武后曰:“卿累负谤铄,何邪?”对曰:“臣犹鹿也,罗织之吏如猎者,苟须臣肉为之羹耳,彼将杀臣以求进,臣顾何辜?”圣历二年,迁检校洛州长史,治号威明。张易之家奴暴百姓,横甚,元忠笞杀之,权豪惮服。俄为灵武道行军大总管御突厥。元忠驭军持重,虽无赫然功,而亦未尝败。中宗在东宫,为检校左庶子。时二张势倾朝廷,元忠尝奏曰:“臣承先帝之顾,不能徇忠,使小人在君侧,臣之罪也。”后不悦。易之等恨怒,因武后不豫,即共谮元忠与司礼丞高戬谋挟太子为耐久朋,遂下制狱。后寤其谗,然重违易之,故贬元忠高要尉。中宗复位,进侍中。武后崩,帝居丧,军国事委元忠裁可。拜尚书右仆射,知兵部尚书,当朝用事,群臣莫敢望。谒告上冢,诏宰相诸司长官祖道上东门,赐锦袍,给千骑四人侍,赐银千两。安乐公主私请废太子,求为皇太女,帝以问元忠,元忠固称不可,自是语塞。元忠以三思专权,思有以诛之。会节愍太子起兵,与闻其谋。三思与宗楚客相党引以为朋,及三思诛,楚客等暴奏反状,繇是贬渠州司马。复遣其客杨再思奏元忠缘逆不宜处内地,遂贬务川尉。元忠至涪陵,卒,年七十余。景龙四年,赠尚书左仆射、齐国公。睿宗诏陪葬定陵。
(节选自《新唐书·魏元忠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以宗室将/天下安危系焉/海内承平久/闻狂狡窃发/皆倾耳翘心以待其诛/今军不进/使远近解情万有一/朝廷以他将代公/且何辞/
B.公以宗室将/天下安危系焉/海内承平久闻/狂狡窃发/皆倾耳翘心以待其诛/今军不进/使远近解情/万有一朝廷以他将代公/且何辞/
C.公以宗室将/天下安危系焉/海内承平久/闻狂狡窃发/皆倾耳翘心以待其诛/今军不进/使远近解情/万有一朝廷以他将代公/且何辞/
D.公以宗室将/天下安危系焉/海内承平久/闻狂狡窃发/皆倾耳翘心以待/其诛今军不进/使远近解情万有一/朝廷以他将代公/且何辞/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封事,密封的奏章。古时臣下上书奏事,防有泄漏,用皂囊封缄,故称。
B.东宫,内廷后宫之一,古代帝王骄奢淫逸,嫔妃居住地常有东西二宫之分。
C.制狱,皇帝特命监禁罪人的狱所,类似“诏狱”,多涉及钦命的法律案件。
D.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的礼仪,如《荆轲刺秦王》:“既祖,取道。”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元忠才能卓越,具有治理才能。他做太学生时向江融学得兵法;仪凤年间,向皇帝献上应对吐蕃的策略;在洛州做长史,治理号称严明。
B.魏元忠内心强大,从容面对死亡。他陷入酷吏来俊臣罗织的案件之中,被判处死刑,将要行刑时,面不改色,被赦免时也不曾欢呼雀跃。
C.魏元忠正直敢谏,不惧得罪权贵。他做监察御史,指出皇帝不能用贤,令皇帝感到惭愧;他笞杀张易之家奴,招致张易之等人的忌恨、诋毁。
D.魏元忠审时度势,行事谨慎稳重。他做李孝逸监军,为其分析情势,促其出兵平定徐敬业叛乱;在抵御突厥时,他驭军持重,未有败绩。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刘藏器行副于才,陛下所知,今七十为尚书郎。徒叹彼而又弃此。
(2)臣承先帝之顾,不能徇忠,使小人在君侧,臣之罪也。
14.魏元忠历事三朝,极忠诚干练,为何晚年却屡遭贬谪?请简要说明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送陈章甫①
唐 李颀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
陈侯②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③。
东门酤酒饮我曹,心轻万事如鸿毛。
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
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
郑国游人④未及家,洛阳行子⑤空叹息。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
【注】①本诗为李颀写给友人陈章甫的赠别之作。②陈侯:对陈章甫的尊称。③陈章甫曾应制科及第,却因没有登记户籍,吏部不予录用,经其上书力争,破例录用。陈章甫因此备受天下士子推崇,仕途却坎坷不顺,其也无官场进取之心。④郑国游人:因陈章甫曾隐居在嵩山,河南又是战国郑国故地,故称。⑤洛阳行子:李颀自称,因其曾任新乡县尉,地近洛阳,故名“洛阳行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起笔四句,摹写了“南风大麦黄”“枣花桐叶长”“青山做伴”“嘶马思乡”的送别场景,笔调轻松,情怀旷达,奠定情感基调。
B.诗歌用“虬须虎眉”“大颡”等外貌细节描写,既与上句“立身何坦荡”相呼应,又反衬出陈仕途之险恶坎坷,以实衬虚,构思精巧。
C.诗歌结尾四句,分写行者和送者,一个“未及家”,一个“空叹息”;而末二句以试问语气,想象陈返乡后的境况,有一种泰然处之的豁达。
D.全诗用语轻松,格调豪放,不为失意作苦语,不因离别写愁思,虽为送别之作,但绝无儿女沾巾之态,别具一格。
16.诗歌是如何刻画友人形象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共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中,“ , ”两句以《诗经》为例提出了“发愤著书”的观点。
(2)从苏轼的《石钟山记》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治学做事要有严谨的态度,“ , ”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3)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描写女子盛装观灯情态的两句词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在时尚领域,服饰文化是一种极具流行感的文化体系,具有很强的传播性。时尚践行者的努力让人间处处存在和谐的色彩交响, ,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声部元素。人们通过服饰的创造、变革,表现个性的解放,表现自由的愿望,表现对美的追求。现代着装观和服饰形象清晰体现着,也充实着现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在生活观念解放过程中,人们相信多元化的服饰是使社会活跃化的色彩,是让时代生动化的表情,是让思想观念解放的面容。服装随着文明进化被赋予了文化功能,能够附着具有无限表达可能性的社会文明符号,是重要的文化载体。
时尚设计的重要艺术语汇是色彩。色彩体系突出表征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特定内涵。可以说,一个民族的色彩文化是该民族最容易辨识的文化标志。一个民族对色彩的认知、理解、把握、运用, ,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积淀过程,是一个美感进化过程。没有民族文化历史依据的时尚色彩难以深入人心。时尚设计大师们只有借助“墨悲丝染,诗赞羔羊”等诗词歌赋和古代书画,深挖中国色彩的多元借代与丰富内涵;同时,结合时代精神,巧妙衔接中国色彩的“前世”和“今生”,如此方能从传统到现代,从物质到理念,跨越视觉表象层面,实现对色彩历史的深层文化解读。
18.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分)
A.比喻 排比 引用 B.比喻 排比 对偶
C.对比 比拟 对偶 D.对比 比拟 引用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人们在生活观念解放过程中,相信多元化的服饰是使社会活跃化、生动化的色彩与表情,是让思想观念解放的面容。”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
①2020年1月11日,“中国天眼”顺利通过国家检查验收,灵敏度达到全球第二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的2.5倍以上。②从器不如人到技高一筹,中国望远镜实现了从追赶到局部领先的跨越的愿望。③通过国家验收,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工程成功的标志,意味着“中国天眼”完成了工程师和科学家之间的交接棒,同时吹响了凝练科学方向、集中科研力量、全天候观测、加快科学研究的集结。④“中国天眼”在主要性能指标上占据制高点,见证了我国大科学装置从奋力追赶、模仿学习到局部超越、自主创新的发展历程。⑤科学无国界,星辰大海,是人类共同的征途。⑥“中国天眼”已开展多领域国际合作研究,并将逐步向全球科学界开放。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100字。(5分)
  目前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已超过13亿人,覆盖93%以上人口,开通100多项持卡应用,广泛应用于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以及其他多项民生服务领域;电子社保卡自去年启动以来,签发量已经超过8000万张。1999年12月22日,社会保障卡全国主密钥在上海生成,并现场制发了全国第一张社会保障卡。经过20年发展,社会保障卡已经成为政府民生服务的重要载体和基础设施。到2025年社会保障卡基本覆盖全国人口,建立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的一卡通服务管理模式。要大力发展电子社保卡,形成线上线下综合服务能力,在民生服务领域实现一网通办、一卡通行。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刘基在《郁离子》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像松、楠、柏等可以做栋梁的树木,须三五十年才能长成;像柽、柳、樕等树木,一种就活,只能当柴烧。短期来看,栋梁材得利慢,木柴材得利快;长期来看,得木柴材的利是一,而得栋梁材的利是百。一个以种树为业的人,全部都栽种它们,世世代代享受好处,成为国内最富有的。这人的邻居家境贫寒,非常羡慕,就效仿他,但种植松、楠、柏不到三年,不等成材就砍伐了它,认为这样能常获利,但仅能供他吃一日两餐,没有剩余。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考前模拟(二)·解析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上海的几位学者提出“重写文学史”,不光影响到现代文学作品和理论研究,某种程度上也影响到古代文学研究。一些上海本埠女作家如王晓玉、唐颖、陈丹燕、陆星儿等人的都市小说,最大程度地再造和运用了上海的“主体形象”,一种独特的上海韵味形成在她们的作品中,海派文学在她们的笔下完全家长里短、风花雪月、活色生香起来。与此同时,海派曾经建立在一种复杂的空间形态之上,1949年以后,由于新中国的户籍制度,上海人逐渐建立起一种主客观合一的身份认同,这种认同积淀了30年以后变得固执而胶着,这与海派原有的开放、混乱、多变以及由之而产生的先锋性恰恰背道而驰。因此,对上海的描写似乎变得越来越鲜明而有特征,但另一方面,某种“上海本位主义”的保守也发生了。
这种保守性最明显地与世纪之交的怀旧话语连接了起来,如王安忆的写作与城市传统的深度结合。《长恨歌》中,一方面,小说所塑造的弄堂女儿的形象被迅速编织进“上海本位主义”的话语系列中,另一方面,王安忆也正是从《长恨歌》开始获得了超越这一话语系列的可能,90年代弄堂女儿的死于非命意味着一曲怀旧之歌已被更直接的“欲望”力量粗暴打断。王安忆的一系列作品,如果从海派文学的角度来看,表现出对城市空间性的种种新的领悟与强大的拓展。
  (摘编自张屏瑾《新中国70年海派文学创作:流动与沉浮》)
材料二:
  柳青和路遥的创作几乎都有着同样的根基和底色,那就是对“人民性”的坚守和发扬。
柳青的《创业史》可以说开创了不仅仅局限于农村题材而对于当代文学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学范式。《创业史》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一部经典作品,虽历经磨难和争议,但柳青身上所体现的一种“与时代共歌哭,与人民血肉融通”的文学精神是可贵而永存的。《创业史》的价值和意义已远远溢出了它的文本本身,特别是对于当下文学所存在的诸如“精神的缺钙”“庸俗的泛滥”“思想的迷失”“恶俗的流布”等一些不良文坛怪象、病象,有警示和反拨作用。
柳青的可贵之处,首先体现在他对于作家身份的清醒认知意识和对这种认知的全身心践行。柳青在陕西长安县皇甫村一待就是14年,他以执着的“为人民”书写的精神,进一步验证和丰富了“生活是文学的唯一源泉”的美学内涵,而且为当代中国文学的“人民性”精神指向树立了样板。
  《创业史》的文学史意义和价值,还在于塑造了梁生宝这个崭新的中国农民形象。梁生宝既不同于鲁迅、茅盾等笔下的那些麻木、愚昧、贫苦、愁容满布的旧式农民形象,也不同于赵树理笔下的小二黑、小芹、李有才等民间新人。梁生宝是一个没有“前史”的农村新人,他对新中国、新社会、新制度的认同几乎是与生俱来的。柳青通过这一形象,完成了对中国农民创造历史的想象性建构和本质化书写,这也是他所追求的“为人民”而写作的理想化实现。
路遥的写作卓然践行了“以人民为本位”的根本原则。这首先表现在他将作家的身份定位、写作行为与书写对象并置,深入贯穿到“人民”的身份意识之中。路遥视文学创作如“父亲在土地上的劳动一样”,提醒作家“永远不要丧失一个普通劳动者的感觉”。正是这种对作家自我身份的清醒认识,使他的创作总是不满足于社会问题的再现,而是苦苦求索社会问题的发现;人民不再是作家代为发言的群体或深受同情的阶层,而是作家个人及其作品的主体性存在。
  《平凡的世界》不妨看作《创业史》在改革时代的文学延伸,孙少平也是梁生宝的生命延续。路遥把现实主义作为一种精神、一种文学价值追求的实践理性,积极投身新时期的文化建设和文学变革。对现实的积极参与,是路遥创作的主要目的。他的现实主义文学一方面把握当代中国现实生活的各种关系;另一方面又发掘潜藏在生活深处的理想之光,将其熔铸到人物形象和生活图景之中。由书写个人的命运到对历史走向的判断,从对民族历史的把握深入到对民族精神的探察,路遥的创作将对宏伟历史与繁复现实的表现上升到新的审美层次,使他的现实主义追求具有了更加广博的内涵。
  路遥的作品有一种大悲悯、大同情的精神境界,这种境界的形成,源于他“对中国农村的状况和农民命运的关注尤为深切”。这种对于民众的强烈感彩的关注,充分体现在他对于民众创造历史的“苦难”书写。在路遥的文学世界中,普通民众苦难的奋斗史沉郁、悲壮而崇高。在这种苦难的奋斗史中,容纳着他们对历史、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对生命坚定不移的信念、追求和牺牲精神,充满着积极进取的乐观态度。我们从这样的苦难的奋斗史中得到的不是忧伤、凄婉和悲哀,而是厚重、刚健、满怀着昂扬激情的精神力量。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平凡的世界》成为一部被读者“读”出来的经典。
(摘编自于敏、赵学勇《“人民性”的精神坚守与时代品格》)
材料三:
传统文学理论认为,文学创作决定着文学作品的基本面貌。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最终都是文学创作的直接结果;文学创作也是文学活动中最能体现主体性的环节,从构思到写作,都是创作主体的精神劳动。
中国古典文论对文学创作主体性的强调更为突出,“言志说”“缘情说”“物感说”“养气说”“载道说”等,尽管具体针对性各有不同,但都一致肯定了作家主体性在文学创作中的主导作用。以作者为中心的理论体系之所以在中、西文学传统中都长期占据主流地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对文学创作的主体性的高度重视。
20世纪以来,上述关于文学创作的两个基本认识都遭到了质疑和挑战。一方面,文学的阅读和接受环节受到空前的重视,读者通过文学阅读过程不仅参与了文学意义的生产,而且读者的审美需求和阅读习惯也可能直接影响到作家的创作。因此,文学创作不再是由作家及其创作过程单方面决定的,读者和文学接受同样参与了创作过程。另一方面,在后结构主义的冲击下,主体性哲学摇摇欲坠,主体不再是一个固有的、稳定的存在,而是被各种社会因素建构起来的,并始终处于不断被重构的状态。因此,对于文学创作的主体性,也有必要进行重新认识。
(摘编自《中国古典和西方文论,强调文学创作主体性,时至今日有什么变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受海派学者“重写文学史”的影响,上海本埠作家再造了上海的“主体形象”,使其文学形成一种家长里短、风花雪月、活色生香的上海韵味。
B.柳青和路遥对文学主体的坚守和发扬,使《创业史》和《平凡的世界》具有了农村题材的文学范式及对医治文坛乱象的警示反拨作用。
C.路遥作品的大悲悯、大同情的精神境界,源于中国民众的苦难历史,表现在路遥对中国农村的状况和农民命运带有强烈感情的关注。
D.材料三认为中西方对文学主体性的认知有着明显的差异,中国传统理论对文学创作主体的强调确认了作家在文学创作中的主导作用。
【答案】A
【解析】B项,“柳青和路遥对文学主体的坚守和发扬”错,偷换概念,原文为“柳青和路遥的创作几乎都有着同样的根基和底色,那就是对‘人民性’的坚守和发扬”,且“《创业史》和《平凡的世界》具有了农村题材的文学范式……反拨作用”无中生有,原文为“《创业史》的价值和意义已远远溢出了它的文本本身……文坛怪象、病象,有警示和反拨作用”;C项,“源于中国民众的苦难历史,表现在路遥对中国农村的状况和农民命运带有强烈感情的关注”错,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原文为“路遥的作品有一种大悲悯……对于民众创造历史的‘苦难’书写”;D项,“中西方对文学主体性的认知有着明显的差异”错,曲解文意,由原文“以作者为中心的理论体系之所以在中、西文学传统中都长期占据主流地位”可知。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海派曾基于新中国的户籍制度而逐渐建立起一种主客观合一、固执而胶着的身份认同,与海派因开放、混乱、多变而产生的先锋性背道而驰。
B.伴随着海派文学对上海的描写越发鲜明而有特征,“上海本位主义”的保守性与世纪之交的怀旧话语在某些上海作家的作品中也有表现。
C.按照传统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以及文学创作中从构思到写作,均属创作主体活动,是文学创作决定性作用的具体体现。
D.读者通过文学阅读过程参与文学意义的生产,其审美需求和阅读习惯均可能影响到作家创作,故读者和文学接受同样参与了创作过程。
【答案】B
【解析】B项,“伴随着海派文学对上海的描写越发鲜明而有特征”错,曲解文意,淆乱时序,原文为“对上海的描写似乎变得越来越鲜明而有特征”。
3.下列说法中,对海派文学创作特征形成原因的论据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海本埠女作家王晓玉、唐颖、陈丹燕、陆星儿等作为创作主体及其都市小说对上海“主体形象”进行了最大程度再造和运用。
B.海派学者“重写文学史”的观点,既是海派女作家作品中的上海韵味产生的原因之一,也直接导致“上海本位主义”创作现象的产生。
C.海派文学是基于一种复杂的空间形态建立的以书写上海人故事为主体,展现上海变迁,以凸显上海70年文学成就为目的的文学流派。
D.王安忆在《长恨歌》中对弄堂女儿形象的塑造使其实现了对“上海本位主义”的超越,表现出对上海城市空间性的领悟与拓展。
【答案】A
【解析】B项,“也直接导致‘上海本位主义’创作现象的产生”错,强加因果关系,根据原文,“上海本位主义”产生的原因是“海派曾经建立在一种复杂的空间形态之上,1949年以后,由于新中国的户籍制度,上海人逐渐建立起一种主客观合一的身份认同,这种认同积淀了30年以后变得固执而胶着”;C项,“海派文学是基于一种复杂的空间形态建立的以书写上海人故事为主体”错,偷换概念,原文为“海派曾经建立在一种复杂的空间形态之上”,且“展现上海变迁”“以书写上海人故事为主体”于文无据;D项,“对弄堂女儿形象的塑造使其实现了对‘上海本位主义’的超越”错,淆乱时序,曲解文意,原文为“王安忆也正是从《长恨歌》开始获得了超越这一话语系列的可能”,是对论据的或然性阐释,而选项则为必然性阐释。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答案】①选文以“柳青和路遥对‘人民性’的坚守和发扬是其文学创作的根基和底色”为论点,从柳青和路遥的文学创作实践角度予以阐释论证;(2分)
②选文主体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论证思路和“总分式”的论证结构,阐释了柳青《创业史》的意义和价值,论述了路遥对现实主义的追求及对人民苦难的强烈关注;(1分)
③文本主要采用例证法和引证法进行论证分析。(1分)
5.选文围绕文学创作主体性展开,联系材料,简要概括你对此问题的看法。(6分)
【答案】①材料一从文学流派角度,阐释了海派的作家构成特征、上海“主体形象”的韵味特征、形成原因及其个案表现;(2分)
②材料二从作家创作的文学形象角度,以柳青的《创业史》、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为例,阐释了梁生宝和孙少平文学形象的意义,说明坚守和发扬“人民性”是坚持人民文学主体的时代品格;(2分)
③材料三从文学创作主体角度,用对比方法,阐释了传统文学主体理论所受到的挑战,并提出应对文学创作主体性进行重新认识。(2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挖光阴过日子
荆爱民
①乡下老家常有人来,来了人,我总是问东问西的。主客之间话稠得很,说的最多的,就是谁的日子过得宽裕,谁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常常是老家人走半天了,而心里总还是牵牵挂挂的,忽然就感悟到了中国汉字实在是太伟大太神奇了。
②人活一世,就是过日子。这日子就是太阳,谁的阳光充足,谁的生活就好;谁生活在山坳里,能照到的太阳光就少,日子就紧巴巴的。万物生长靠太阳,没有太阳的日子就黑魆魆的,就缺面无光。
③在靠北的办公室里工作了二十多年,深深感到向阳与背阴的巨大差距,在寒冷的冬天,向阳的房子本来有暖气,再加上明晃晃的太阳,在这面办公的人穿着夹衣上班,而背阴处虽有暖气,但还是觉得太冷,人要穿着厚厚的棉衣上班,即使是这样,暖气稍微跟不上,背阴的房间就冷的坐不住。背阴房间养的几盆花,花叶小,长得不旺,很少能有开花的机会。花儿的日子也不好过啊。在同一个季度,甚至在同一层楼里,只是因为背阴向阳的不同,这日子的差别可就大多了。同样生活在地球村里的人,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不同呢,就是因为各人过的日子不同,也即拥有阳光的多少不同形成的啊。
④母亲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年好过,月好过,日子难过。
⑤同一片树林中刚长出的小树苗,几乎大小一个模样,但几个月后就有了变化,那些叶儿大一些个子稍微高一点点的,就能多得一份光和热,就能多承接一份雨和露,几年时间后,同一片树林子中的树木就变得大大小小的,几十年过去后,大树就把小树荫蔽死了,应了那句古话:大树底下无美草。当大树参天而立时,谁还想得到那大树底下灰黑僵卧的枯枝与大树是一娘所生的呢。
⑥曾经看过一篇短文,题目记得很清楚:《一米阳光》,大意是说一个青年与奶奶相依为命,因为生活在两个高楼中间的一个小房子里,每天只有一米阳光,他把最美好的一米阳光让与奶奶享受,整篇文章是积极向上的。但在我看来,一米阳光总是有限的,是万不得已,是没办法的办法。因为那样,老奶奶的床就放在那狭窄的小房子中间,如果那老奶奶不用去撵那一米阳光,而是天天坐在阴凉处纳凉那多好啊。
⑦老家在陇东农村,童年的生活曾经在地坑庄子里度过,在漫长的冬天里,地坑庄子里的阳光总是来得迟走得早,最快乐的时光就是蹲在阳光里晒暖,那是多么让人向往的时光啊。
⑧长大了东奔西走,偶然的一天才省悟自己受尽磨难也就是寻找阳光寻找冬天里晒暖的地方啊。
⑨寻找阳光的过程就是过日子,母亲在世时总是劝我,要好好过日子。这好好过日子就是寻找阳光寻找温暖的过程,过日子要积极行动,要善于奔走。在我们家乡,把会过日子的人家称之为光阴好,把能过上好日子的人称之为能挖光阴。原来这光阴也能挖来啊。农民辛苦,经历春风秋雨夏暑,就是一种挖光阴的行为,挖光阴讲究的是行动,要积极去挖,才有自己的好光阴可言。才有好日子可过,农村人常有的一句话就是人有懒筋,把懒筋拉开了人就勤劳了。
⑩街面上多的是美容美甲店,电视上多的是养生养颜术,对我们普通人来说,那是相当遥远的事,美容与养生离我们还很远,我们要做的事是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挖光阴;人类生活了几千上万年,还在祖祖辈辈地挖光阴,看电影电视上传播的一些大片,也是强调挖光阴,无论是哪个国度哪个朝代的艺术品都演绎的是同样一个主题,即挖光阴。
汉字的妙处还在于:光阴,不但有光还有阴,也即热了往凉处挪,冷了往热处走。光阴一词充满了哲学意味,光阴是阴阳二极,是人生的正负两面。挖光阴不但要挖光也要挖阴,于是盛夏就创造了空调,冬天就有了暖气。
小时候读过一篇童话《火龙衣》,说是一个长工因为顶撞了地主,被地主关在磨房中,长工冷得受不了,推上空磨转了一晚上,早上起来对地主说他穿了件火龙衣,简直热得受不了。故事的后半段不用说了,我想说的是长工靠智慧赢得了生存的机会,故事的本身也说明,日子要过好,就得行动起来,就得挖光阴。
如果住在地坑庄子里,就要早早地收拾柴火,种好庄稼,多收一些玉米秆、麦草,或者扫些树叶,把土炕烧得热腾腾的,把日子过富足。或者勤劳致富挣下钱买来大块大块的炭,把火炉生得旺旺的,火炉上熬上罐罐茶,烤上洋芋,那日子才叫过得有滋有味呢。
如果生在北极,就能依靠祖上的遗传基因,刚出生后就可以在冷水中受得洗礼,更要在后天的生活中把身体历练的棒棒的,卧得冷雪,受得寒冻,并且在这样的地方生存繁衍,只有这样去做,光阴也就挖下了。
思绪万千地正在往下写,几年不见的一个熟人来看我,张嘴就问,老荆,日子过得怎么样
正在挖光阴呢,我顺口答道。(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住在向阳和住在背阴房间的不同”“同一片树林中小树苗成长的不同”,都意在说明“阳光对于人类和植物来说的重要性”。
B.在作者看来,《一米阳光》中的老奶奶“去撵那一米阳光”值得赞赏;但若换个思路,“坐在阴凉处纳凉”也不失为一种好的生活方式。
C.作者建议我们,作为普通人,不要做那不切合我们生活实际的事情,要立足于自己的现实情况,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工作、去生活。
D.作者说“光阴是阴阳二极,是人生的正负两面”“挖光阴不但要挖光也要挖阴”,这启发人们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要努力拼搏。
【答案】A
【解析】“同一片树林中小树苗成长的不同”意在说明“在同样的环境下小树苗成长的艰难”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②段通过比喻和比较,形象地解说了“什么样的日子是‘宽裕’的”,“什么样的日子是‘紧巴巴’的”,具体而生动。
B.文章的第⑧段借助议论和抒情两种表达方式,抒写出了自己对生活的深刻体验,为下文进一步揭示“寻找阳光”的内涵作铺垫。
C.作者善于借生活中的点滴和小故事表达哲思,比如用童话《火龙衣》说明“日子要过好,就得行动起来,就得挖光阴”的生活道理。
D.这篇议论性散文围绕“过日子”展开联想,循着“日子→寻找阳光→过日子的艰难→怎样过日子”来组织文章,思路清晰条理。
【答案】B
【解析】应为“借助记叙和议论”,“过渡到下文对过日子的联想和思考”
8.文中第④段,母亲说:“年好过,月好过,日子难过。”这句话有什么含意 请简述。(4分)
【答案】①“年”和“月”是就时间概念来说,时间很容易度过,“日子”是指生活,“过日子”指人生活在世间;
②在世间有各种各样生活环境,有酸甜苦辣,生活需要无尽的付出,是艰难的。(每项2分,共4分)
9.文章以“正在挖光阴呢,我顺口答道”结尾,有什么艺术效果 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水到渠成,点明题意,升华了“积极行动、不断奋斗”的主题;
②首尾相应,文章以拉家常写起,又以人物对话结束,结构完整;
③作者不但是“说”而且在“做”,增强了文章的感召力。 (每条2分,共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魏元忠,宋州宋城人。为太学生,跌荡少检,久不调。盩厔人江融晓兵术,元忠从之游,尽传所学。仪凤中,吐蕃数盗边,元忠上封事洛阳宫,言命将用兵之要,高宗善之。迁监察御史。帝尝从容曰:“外以朕为何如主?”对曰:“周成、康,汉文、景也。”“然则有遗恨乎?”曰:“有之。王义方一世豪英,而死草莱。议者谓陛下不能用贤。”帝曰:“我适用之,闻其死,顾已无及。”元忠曰:“刘藏器行副于才,陛下所知,今七十为尚书郎。徒叹彼而又弃此。”帝默然惭。迁殿中侍御史。徐敬业举兵,诏元忠监李孝逸军。至临淮,而偏将为贼败,孝逸惧其锋,按兵未敢前。元忠曰:“公以宗室将天下安危系焉海内承平久闻狂狡窃发皆倾耳翘心以待其诛今军不进使远近解情万有一朝廷以他将代公且何辞”孝逸乃引兵击敬业,平之。还,授司刑正。为御史中丞,为来俊臣所构。将就刑,神色不动。俄敕凤阁舍人王隐客驰骑免死,传声及于市,诸囚欢叫,元忠独坚坐。流费州。复为中丞。岁余,陷侯思止狱,仍放岭南。酷吏诛,召复旧官。因侍宴,武后曰:“卿累负谤铄,何邪?”对曰:“臣犹鹿也,罗织之吏如猎者,苟须臣肉为之羹耳,彼将杀臣以求进,臣顾何辜?”圣历二年,迁检校洛州长史,治号威明。张易之家奴暴百姓,横甚,元忠笞杀之,权豪惮服。俄为灵武道行军大总管御突厥。元忠驭军持重,虽无赫然功,而亦未尝败。中宗在东宫,为检校左庶子。时二张势倾朝廷,元忠尝奏曰:“臣承先帝之顾,不能徇忠,使小人在君侧,臣之罪也。”后不悦。易之等恨怒,因武后不豫,即共谮元忠与司礼丞高戬谋挟太子为耐久朋,遂下制狱。后寤其谗,然重违易之,故贬元忠高要尉。中宗复位,进侍中。武后崩,帝居丧,军国事委元忠裁可。拜尚书右仆射,知兵部尚书,当朝用事,群臣莫敢望。谒告上冢,诏宰相诸司长官祖道上东门,赐锦袍,给千骑四人侍,赐银千两。安乐公主私请废太子,求为皇太女,帝以问元忠,元忠固称不可,自是语塞。元忠以三思专权,思有以诛之。会节愍太子起兵,与闻其谋。三思与宗楚客相党引以为朋,及三思诛,楚客等暴奏反状,繇是贬渠州司马。复遣其客杨再思奏元忠缘逆不宜处内地,遂贬务川尉。元忠至涪陵,卒,年七十余。景龙四年,赠尚书左仆射、齐国公。睿宗诏陪葬定陵。
(节选自《新唐书·魏元忠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以宗室将/天下安危系焉/海内承平久/闻狂狡窃发/皆倾耳翘心以待其诛/今军不进/使远近解情万有一/朝廷以他将代公/且何辞/
B.公以宗室将/天下安危系焉/海内承平久闻/狂狡窃发/皆倾耳翘心以待其诛/今军不进/使远近解情/万有一朝廷以他将代公/且何辞/
C.公以宗室将/天下安危系焉/海内承平久/闻狂狡窃发/皆倾耳翘心以待其诛/今军不进/使远近解情/万有一朝廷以他将代公/且何辞/
D.公以宗室将/天下安危系焉/海内承平久/闻狂狡窃发/皆倾耳翘心以待/其诛今军不进/使远近解情万有一/朝廷以他将代公/且何辞/
【答案】C
【解析】“万有一”表假如,与后面联系紧密,应在前面断开;“海内承平久”语意完整,后面应断开;“闻”作谓语,“狂狡窃发”是其宾语,中间不能断开;“其诛”是“待”的宾语,不能断开;“皆倾耳翘心以待其诛”语意完整,后面要断开。据此分析选C。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封事,密封的奏章。古时臣下上书奏事,防有泄漏,用皂囊封缄,故称。
B.东宫,内廷后宫之一,古代帝王骄奢淫逸,嫔妃居住地常有东西二宫之分。
C.制狱,皇帝特命监禁罪人的狱所,类似“诏狱”,多涉及钦命的法律案件。
D.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的礼仪,如《荆轲刺秦王》:“既祖,取道。”
【答案】B
【解析】B项,东宫指太子所居之宫,借指太子。此外,汉代长乐宫称“东朝”,又称“东宫”,太后所居,因以借指太后。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元忠才能卓越,具有治理才能。他做太学生时向江融学得兵法;仪凤年间,向皇帝献上应对吐蕃的策略;在洛州做长史,治理号称严明。
B.魏元忠内心强大,从容面对死亡。他陷入酷吏来俊臣罗织的案件之中,被判处死刑,将要行刑时,面不改色,被赦免时也不曾欢呼雀跃。
C.魏元忠正直敢谏,不惧得罪权贵。他做监察御史,指出皇帝不能用贤,令皇帝感到惭愧;他笞杀张易之家奴,招致张易之等人的忌恨、诋毁。
D.魏元忠审时度势,行事谨慎稳重。他做李孝逸监军,为其分析情势,促其出兵平定徐敬业叛乱;在抵御突厥时,他驭军持重,未有败绩。
【答案】C
【解析】C项,“笞杀张易之家奴,招致张易之等人的忌恨、诋毁”分析错误,原文招致“易之等恨怒”的原因是称易之等人是“小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刘藏器行副于才,陛下所知,今七十为尚书郎。徒叹彼而又弃此。
(2)臣承先帝之顾,不能徇忠,使小人在君侧,臣之罪也。
【答案】(1)刘藏器的品行与才能相称,陛下是知道的,如今七十岁任尚书郎。徒然叹息那一位而又舍弃这一位。 (得分点:“副”“徒”“彼”各1分,大意1分)
臣承蒙先帝的宠爱,不能至死尽忠,使小人得以在君王身边,是臣的罪过啊。
(得分点:“顾”“徇忠”各1分,“臣之罪也”判断句1分,大意1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综合能力,学科核心素养考查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是文言文翻译的基础,而对文意的理解又取决于对文中关键词语的理解。第(1)小题的关键词语有:“副”,符合,相称;“徒”,徒然;“彼”,那一位。第(2)小题的关键词语有:“顾”,宠爱;“徇忠”,至死尽忠;“臣之罪也”,判断句。本题难度不大,直译后需要根据语境稍作调整。
14.魏元忠历事三朝,极忠诚干练,为何晚年却屡遭贬谪?请简要说明原因。(3分)
【答案】①魏元忠刚直不阿,不懂察言观色,多次面折君主、违逆圣命;
②屡次触犯来俊臣、张易之等权贵利益,因此遭到忌恨、诋毁;
③魏元忠牵涉进太子起兵杀武三思一事。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综合能力,学科核心素养考查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题干要求分析魏元忠晚年屡遭贬谪的原因。概括时首先需要审清题干,锁定区间;然后结合语境,由果溯因,尽量遵循一果多因原则,梳理全面;由果溯因时注意就近与分散相结合,多从主观(内因)、客观(外因)两个角度作答。
【参考译文】
魏元忠,是宋州宋城人。做太学生,行为放纵不拘小节,很久不被调任。盩厔人江融通晓兵法,魏元忠跟随他交游,学到了他的全部学问。仪凤年间,吐蕃多次侵犯边境,魏元忠前往洛阳宫呈递奏章,谈论遣将用兵的要领,高宗称赞他的建议。升迁做监察御史。皇帝曾从容地说:“朝外认为朕是什么样的君主呢?”魏元忠回答说:“是周朝的成王、康王,汉代的文帝、景帝那样的君主。”皇帝说:“既然这样,那么他们有遗憾怨恨吗?”魏元忠回答说:“有的。王义方是一代英豪,却死在草野。议论者说陛下不能任用贤能。”皇帝说:“我刚要任用他,听说他已经死去,只是后悔已经来不及了。”魏元忠说:“刘藏器的品行与才能相称,陛下是知道的,如今七十岁任尚书郎。徒然叹息那一位而又舍弃这一位。”皇帝默然不语感到惭愧。升任殿中侍御史。徐敬业起兵作乱,下诏魏元忠监督李孝逸的军队。到了临淮,而偏将被贼军击败,李孝逸惧怕贼军锐势,按兵不敢前进。魏元忠说:“您是因为宗室而担任将领的,天下安危系于一身啊。海内太平已久,听说狂狡之徒作乱,都关心倾听以等待叛军被诛灭的消息。如今大军停止不前,则辜负了远近的期望,万一朝廷改命其他将领来替代您,您将如何解释呢?”李孝逸于是率兵进击徐敬业,平定了他。回朝后,魏元忠授任司刑正。任御史中丞,被来俊臣陷害。将要行刑,他面不改色。不一会儿诏令凤阁舍人王隐客飞速骑马前来赦免死罪,喊声传到刑场,囚犯们都欢叫起来,只有魏元忠安坐不动。被流放到岭南费州。后来再次担任御史中丞。过了一年多,又被侯思止陷害,再度流放于岭南。酷吏被杀,魏元忠被召入恢复旧官。陪从武则天宴享时,武则天曾问他说:“你多次遭陷致罪,是何原因?”他回答说:“臣就像一匹鹿,构陷罪名的人,就像猎人,是想用臣的肉做羹罢了。这些人杀臣是想求得通达,臣哪里来的罪过?”圣历二年,升迁做检校洛州长史,治理号称严明。张易之的家奴欺凌百姓,十分横行,魏元忠笞杀了他,权贵豪强无不敬畏。不久魏元忠担任灵武道行军大总管抵御突厥。魏元忠统帅军队慎重自守,虽然没有显赫战功,却也不曾失败。中宗在东宫时,魏元忠担任检校左庶子。当时张易之、张宗昌权倾朝廷,魏元忠曾经上奏说:“臣承蒙先帝的宠爱,不能至死尽忠,使小人得以在君王身边,是臣的罪过啊。”武后很不高兴。张易之等怨恨愤怒,趁着武后有病,便共同诬告魏元忠与司礼丞高戬阴谋挟太子为长久保持友谊的朋友,便将魏元忠拘捕下制狱。武后明白是二张的谗言,但又碍于张易之,因此贬魏元忠为高要尉。中宗恢复帝位,魏元忠进任侍中。武后去世,皇帝守丧期间,军国大事委托给魏元忠裁定。任尚书右仆射,知兵部尚书,当朝掌权,群臣不敢有所企望。魏元忠请求还乡扫墓,皇帝下诏宰相及各部门长官到上东门为他饯行,发给千骑营卫兵四人侍从,赐银千两。安乐公主曾私下请皇上废除节愍太子,立自己为皇太女,中宗拿此事问魏元忠,魏元忠坚持说不可,才作罢。魏元忠因为武三思专权用事,考虑有什么办法除掉他。恰逢节愍太子起兵诛武三思,魏元忠暗中参与了这件事。武三思与宗楚客互相勾结而为朋党,等到武三思被杀,宗楚客等人上奏举报魏元忠参与谋反,元忠因此贬为渠州员外司马。宗楚客又派杨再思再上奏,说魏元忠因为有叛逆罪的嫌疑,不适合授内地官,于是魏元忠又被贬为思州务川县尉。魏元忠到了涪陵去世,享年七十余岁。景龙四年,追赠尚书左仆射、齐国公。睿宗下诏陪葬定陵。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送陈章甫①
唐 李颀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
陈侯②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③。
东门酤酒饮我曹,心轻万事如鸿毛。
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
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
郑国游人④未及家,洛阳行子⑤空叹息。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
【注】①本诗为李颀写给友人陈章甫的赠别之作。②陈侯:对陈章甫的尊称。③陈章甫曾应制科及第,却因没有登记户籍,吏部不予录用,经其上书力争,破例录用。陈章甫因此备受天下士子推崇,仕途却坎坷不顺,其也无官场进取之心。④郑国游人:因陈章甫曾隐居在嵩山,河南又是战国郑国故地,故称。⑤洛阳行子:李颀自称,因其曾任新乡县尉,地近洛阳,故名“洛阳行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起笔四句,摹写了“南风大麦黄”“枣花桐叶长”“青山做伴”“嘶马思乡”的送别场景,笔调轻松,情怀旷达,奠定情感基调。
B.诗歌用“虬须虎眉”“大颡”等外貌细节描写,既与上句“立身何坦荡”相呼应,又反衬出陈仕途之险恶坎坷,以实衬虚,构思精巧。
C.诗歌结尾四句,分写行者和送者,一个“未及家”,一个“空叹息”;而末二句以试问语气,想象陈返乡后的境况,有一种泰然处之的豁达。
D.全诗用语轻松,格调豪放,不为失意作苦语,不因离别写愁思,虽为送别之作,但绝无儿女沾巾之态,别具一格。
【答案】B
【解析】B项,“又反衬出陈仕途之险恶坎坷,以实衬虚”错,诗歌写陈章甫相貌堂堂,意在烘托他坦荡无羁、清高自重的形象。
16.诗歌是如何刻画友人形象的?(6分)
【答案】①诗人以“立身何坦荡”显其性格,以“虬须虎眉仍大颡”画其容貌,以貌衬神;(1分)
②以“腹中贮书一万卷”的夸张手法写其才学,“不肯低头在草莽”在神态描写中凸显其志节;(1分)③以“酤酒”“醉卧”“空望孤云”等细节写陈章甫虽仕实隐,表述其与官场不合而借酒隐德;(1分)
④“长河浪头”“津口停舟”则以比兴手法,虚实结合,暗喻仕途险恶,无人援济。(1分)诗人以艺术的概括,生动地描写了陈章甫光明磊落的胸怀和慷慨豪爽、旷达不羁的性格,抒发了诗人对陈章甫罢官被贬的同情和对友人的深挚情谊。(2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共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中,“ , ”两句以《诗经》为例提出了“发愤著书”的观点。
(2)从苏轼的《石钟山记》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治学做事要有严谨的态度,“ , ”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3)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描写女子盛装观灯情态的两句词是“ , ”。
【答案】(1)《诗》三百篇 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2)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
(3)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 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在时尚领域,服饰文化是一种极具流行感的文化体系,具有很强的传播性。时尚践行者的努力让人间处处存在和谐的色彩交响, ,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声部元素。人们通过服饰的创造、变革,表现个性的解放,表现自由的愿望,表现对美的追求。现代着装观和服饰形象清晰体现着,也充实着现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在生活观念解放过程中,人们相信多元化的服饰是使社会活跃化的色彩,是让时代生动化的表情,是让思想观念解放的面容。服装随着文明进化被赋予了文化功能,能够附着具有无限表达可能性的社会文明符号,是重要的文化载体。
时尚设计的重要艺术语汇是色彩。色彩体系突出表征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特定内涵。可以说,一个民族的色彩文化是该民族最容易辨识的文化标志。一个民族对色彩的认知、理解、把握、运用, ,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积淀过程,是一个美感进化过程。没有民族文化历史依据的时尚色彩难以深入人心。时尚设计大师们只有借助“墨悲丝染,诗赞羔羊”等诗词歌赋和古代书画,深挖中国色彩的多元借代与丰富内涵;同时,结合时代精神,巧妙衔接中国色彩的“前世”和“今生”,如此方能从传统到现代,从物质到理念,跨越视觉表象层面,实现对色彩历史的深层文化解读。
18.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分)
A.比喻 排比 引用 B.比喻 排比 对偶
C.对比 比拟 对偶 D.对比 比拟 引用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常见修辞手法的辨析。比喻:人间处处存在和谐的色彩交响,每个人都是演奏者,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声部元素;排比:人们相信多元化的服饰是使社会活跃化的色彩,是让时代生动化的表情,是让思想观念解放的面容;引用:“墨悲丝染,诗赞羔羊”。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人们在生活观念解放过程中,相信多元化的服饰是使社会活跃化、生动化的色彩与表情,是让思想观念解放的面容。”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答案】①原文以“色彩”“表情”“面容”为中心词的三个短语单独成句,有强调作用,句子也更活泼;②三个分句构成排比句式,更整齐,更有节奏感和韵律美;
③原句状语前置,使得主语“人们”和谓语中心词“相信”靠近,使句子结构紧凑,更易于理解句意。
【解析】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学科核心素养考查为语言建构与运用。分析两个语义基本相同,但表达效果有别的句子,首先要找出两个句子的不同处在哪里,因为不同处即是造成表达效果有别的原因。两句不同处,一在于状语的位置是句首还是句中,二在于分句句式特点的不同。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答案】①每个人都是演奏者 ②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
【评分参考】每写出一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能力,学科核心素养考查为语言建构与运用。解答此题,注意连贯题的八个一致性:①主语一致性;②话题一致性;③词语结构一致性;④句式长短一致性;⑤感彩一致性,语体色彩一致性;⑥氛围一致性;⑦音节一致性;⑧顺序一致性。
①处,前句“时尚践行者的努力让人间处处存在和谐的色彩交响”,后句“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声部元素”,先从后句看,“都是一个……声部元素”,说明第一个空需要填出本句主语,结合前句“人间”“色彩交响”两词,后句“都”一词,可知应填入“每个人”;再由前后句“人间……色彩交响”“都是……声部元素”,可推断出需填入“演奏者”。②处,由前文“对色彩的认知、理解、把握、运用”是一个能力形成的动态过程,可知此处应该填入“一个民族的这个能力形成过程如何”,由后文“复杂的文化积淀过程”“美感进化过程”“民族文化历史”等关键信息,推知第二个空应该与“漫长的历史”有关,并应包含“进程”一词。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
①2020年1月11日,“中国天眼”顺利通过国家检查验收,灵敏度达到全球第二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的2.5倍以上。②从器不如人到技高一筹,中国望远镜实现了从追赶到局部领先的跨越的愿望。③通过国家验收,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工程成功的标志,意味着“中国天眼”完成了工程师和科学家之间的交接棒,同时吹响了凝练科学方向、集中科研力量、全天候观测、加快科学研究的集结。④“中国天眼”在主要性能指标上占据制高点,见证了我国大科学装置从奋力追赶、模仿学习到局部超越、自主创新的发展历程。⑤科学无国界,星辰大海,是人类共同的征途。⑥“中国天眼”已开展多领域国际合作研究,并将逐步向全球科学界开放。
【答案】①“‘中国天眼’顺利通过国家检查验收”成分赘余,应删掉“检查”;
②“中国望远镜实现了从追赶到局部领先的跨越的愿望”句式杂糅,是“实现了……跨越”和“实现了……愿望”的杂糅,删去“的愿望”;
③“同时吹响了凝练科学方向、集中科研力量、全天候观测、加快科学研究的集结”中“吹响”与“集结”搭配不当,应将“集结”改为“集结号”;
④“从奋力追赶、模仿学习到局部超越、自主创新的发展历程”语序不当,不符合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应调整为“从模仿学习、奋力追赶到自主创新、局部超越的发展历程”。(每处1分)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100字。(5分)
  目前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已超过13亿人,覆盖93%以上人口,开通100多项持卡应用,广泛应用于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以及其他多项民生服务领域;电子社保卡自去年启动以来,签发量已经超过8000万张。1999年12月22日,社会保障卡全国主密钥在上海生成,并现场制发了全国第一张社会保障卡。经过20年发展,社会保障卡已经成为政府民生服务的重要载体和基础设施。到2025年社会保障卡基本覆盖全国人口,建立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的一卡通服务管理模式。要大力发展电子社保卡,形成线上线下综合服务能力,在民生服务领域实现一网通办、一卡通行。
【答案】关键信息:①我国社保卡持卡人数超13亿;
②社会保障卡已经成为政府民生服务的重要载体和基础设施;
③建立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的一卡通服务管理模式;
④发展电子社保卡,实现一网通办、一卡通行。(意思对即可得5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刘基在《郁离子》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像松、楠、柏等可以做栋梁的树木,须三五十年才能长成;像柽、柳、樕等树木,一种就活,只能当柴烧。短期来看,栋梁材得利慢,木柴材得利快;长期来看,得木柴材的利是一,而得栋梁材的利是百。一个以种树为业的人,全部都栽种它们,世世代代享受好处,成为国内最富有的。这人的邻居家境贫寒,非常羡慕,就效仿他,但种植松、楠、柏不到三年,不等成材就砍伐了它,认为这样能常获利,但仅能供他吃一日两餐,没有剩余。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给出的材料为寓言故事。读懂故事,明晓寓意是关键。
种树为业的人种的是栋梁之材,图的是长远,故能代代获利而恒富。贫寒的邻居也学着种栋梁之材,但获利心切,不等栋梁之材长大就将其砍伐以求“常获利”,贪图眼前的小利自然得不到长远的大利。贪小失大,顾近不顾远,是其不能致富的原因之一。
原因之二,盲目模仿,不考虑自家实际情况。对贫者而言,仅种栋梁之材不能解决迫切的生活所需,而种木柴材虽能解决眼下之需却又不能得到长久的富足。富者之所以代代享受好处,是因为其种植栋梁之材已形成良性循环,有坚实的物质生活基础。所以,贫者应既种栋梁材,也种木柴材,既顾眼前,也图长远。
作文可论述目光“短浅”与“长远”的关系,也可论述继承与发扬、守旧与创新的关系,还可从哲学角度论述“世界上的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以及“全面地看问题”的哲学道理。若是联系时代,还可以论述“脱贫攻坚”的良策,或者国家经济发展的大计。
【参考立意】1.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2.做人做事既要立足现实,也要眺望未来。
3.贪小利失大利,目光要长远。 4.成大事者不拘眼前。
5.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 6.守旧无可成之事,创新方别有洞天。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