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单元测试题(有答案)--2022-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沪教版(全国)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单元测试题(有答案)--2022-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沪教版(全国)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12-30 16:55: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单元测试题
一、单选题
1.下列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干冰升华 B.食物腐败 C.光合作用 D.金属生锈
2.下列H2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难溶于水 B.无色气体 C.能燃烧 D.熔点低
3.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下列古诗所述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D.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4.水是生命之源,以下生活中的“水”属于纯净物的是
A.矿泉水 B.干净的河水 C.硬水 D.蒸馏水
5.某学生从量筒中取溶液,取之前俯视,量筒内液体体积为amL, 倒出一部分后, 仰视,量筒内液体体积为bmL,实际取出的液体体积为
A.等于(a-b)m B.小于(a-b) mL. C.大于(a-b) mL D.无法确定
6.下列关于空气及其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是由空气分子构成的
B.二氧化碳是一种空气污染物
C.饼干在空气中变软是因为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D.空气质量日报中所列空气质量指数级别越低,空气质量越差
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混合物都是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
B.纯净物只是有一种物质组成
C.混合物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D.冰水属于混合物
8.下列描述都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水的蒸发 水的凝固
B.海水制碱 海水晒盐
C.葡萄酿酒 葡萄腐烂
D.火药爆炸 车胎爆炸
9.某同学根据铜锈的成分Cu2(OH)2CO3作出猜想:引起金属铜锈蚀的因素除有氧气和水外,还应该有二氧化碳。为证明“必须有二氧化碳”,需要进行下列实验中的
A.甲和乙 B.甲和丁 C.乙和丁 D.丙和丁
10.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古诗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11.下列物质含有氢分子的是( )
A.H2 B.H2O2 C.H2CO3 D.H2O
12.下列实验的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
A.熄灭酒精灯 B.加热液体
C.倾倒液体 D.手拿滴管
13.空气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A.洁净的空气是纯净物
B.空气中可分离出氧气用于医疗急救
C.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D.空气中氮气的化学性质比氧气活泼
14.下面是一学习小组针对科学探究完成的几个问题:①呼出的气体是什么 ②呼出的气体中一定有二氧化碳③呼出的气体中可能有二氧化碳④将呼出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发现石灰水变浑浊⑤这个实验既简单,现象又明显。按照“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收集证据一获得结论一反思与评价”进行排序,其中正确的是猜想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②⑤ C.①③②④⑤ D.①②④③⑤
15.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加热液体 B.取用粗盐
C.连接仪器 D.溶解固体
二、填空题
16.如图是小明向试管中倾注液体的操作示意图。请你指出小明操作的错误:
(1)______;
(2)______;
(3)______。
17.①做化学实验时,不慎手上沾上浓硫酸,必须先做的是_____;(填字母,下同)(A迅速用水冲洗  B用抹布擦拭);
②除去氢气中的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气,必须先_____。(A 将混和气体通过氢氧化钠溶液    B 将气体通过浓硫酸)
18.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它的成分是什么呢?有人提出了如下假设:A 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B 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C 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固体。实验:
(1)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假设______(填序号),但这样做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原因是______。
(2)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雾,说明白烟不是______。
(3)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注意不要接触烛芯),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为假设____提供了证据。同时可排除假设____,因为___。
19.氢气是理想的清洁、高能燃料。水分解可获得氢气和氧气。
(1)下图中,产生氢气的试管是______(填“1”或“2”)。
(2)我国开发出一种新型催化剂,实现了在光照下分解水,反应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
20.用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填空:
(1)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伐薪”是_____。,“烧炭”是_____。
(2)有机化合物一般可以燃烧,受热易分解。“可以燃烧、受热易分解”属于_____。
(3)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生成气体,能与水以任意比例混合,这都属于_____。
(4)锌粒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并放出热量,锌粒的这一性质属于_____。
(5)在寒冷的冬天向玻璃上哈气,会出现一层水雾,这一现象是_____。
三、实验题
21.小永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填写下列空白:
(1)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_____处最先碳化(填“a”或“b”或“c”)。说明蜡烛火焰的______(填“外焰”或“内焰”或“焰心”)处温度最高。
(2)再将一只冷且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______,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_________。
22.同学们在用如图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发现磷燃烧逸出大量白烟,对人体健康有害。因此想对实验进行改进。
(1)磷燃烧的现象为________。
查阅资料:
①钢丝绒生锈可以缓慢消耗空气中的氧气,不消耗其他气体。
②醋酸溶液润洗钢丝绒,会加快钢丝绒生锈速率。
实验目的:探究钢丝绒生锈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最佳条件。
实验装置如图:
实验Ⅰ:探究钢丝绒质量对实验效果的影响。
将 不同质量的 2 号钢丝绒浸泡在1.2%的醋酸溶液中,约 1 min后取出。挤出钢丝绒吸收的醋酸溶液,快速地将其放入 150mL 锥形瓶中,塞上橡皮塞。测量及计算数据如下:
表1 不同钢丝绒质量的实验效果
2号钢丝绒质量/g 1.5 2.0 2.5 3.0 3.5 4.0 4.5
耗尽氧气时间/s 2500 1800 1700 1200 1200 1200 1200
实验Ⅱ:探究钢丝绒型号对实验效果的影响。
将3种不同型号的钢丝绒各3.0g,浸泡在1.2%的醋酸溶液中,约 1 min后取出。挤出钢丝绒吸收的醋酸溶液,快速地将其放入 150mL 锥形瓶中,塞上橡皮塞。测量及计算数据如下:
表2 不同钢丝绒型号的实验效果
钢丝绒型号 1 2 3
耗尽氧气时间/s 1000 1200 2000
实验Ⅲ:探究醋酸溶液的浓度对实验效果的影响
将3.0g 2 号钢丝绒浸泡不同浓度的醋酸溶液中,约 1 min后取出。挤干钢丝绒吸收的醋酸溶液,快速地将其放入 150mL 锥形瓶中,塞上橡皮塞。
表3 不同浓度醋酸溶液的实验效果
醋酸溶液浓度/% 0.6 1.2 1.8 2.4 3
耗尽氧气时间/s 2000 1200 1200 1200 1200
分析与讨论:
(2)钢和生铁都是铁的合金,铁生锈的条件是________。
(3)实验Ⅰ的目的是________。
(4)实验Ⅱ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
(5)若要采用钢丝绒生锈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达到最快的效果,所用钢丝绒质量最小、醋酸浓度最小的数值是________。
反思与评价:
(6)钢丝绒生锈法与磷燃烧实验相比较,实验所需时间较长,如果要加快反应速率,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写出一点即可)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2.C
3.B
4.D
5.B
6.C
7.D
8.C
9.B
10.A
11.A
12.A
13.B
14.B
15.C
16.(1)瓶塞未倒放
(2)标签未朝向手心
(3)瓶口与试管口未紧挨着
17. (1) A (2) A
18.(1) A 蜡烛燃烧时也会产生二氧化碳 (2) 水蒸气 C AB (3) 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不具有可燃性
19. (1) 1
20. (1)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2) 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3) 化学性质 物理变化
21.(1) a 外焰
(2) 水雾 浑浊
22. (1) 与氧气和水接触 探究钢丝绒质量对钢丝绒生锈法测定空气中氧气消耗的影响 (2) 其他条件相同时,1号钢丝绒进行测定空气中氧气消耗最快 3.0g、用1.2%醋酸溶液 (3) 加入其他催化剂(提高温度、增加醋酸溶液浸泡钢丝绒的时间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