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3·单元复习过过过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标要求:
①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②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③从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标重点: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②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课标难点: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②中华文化对世界发展的意义;
单元概述: 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其中蕴含着丰厚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和道德理念,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行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在漫长的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文化曾吸纳了不少来源于异国他邦的文化,在与外来文化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在吸纳外来文化的同时,中华文化也源源不断地向外进行着辐射和传播。汉字文化圈的形成以及中华文化的西传,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展示出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家国情怀:
中华文明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文化中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
中华文明史源远流长,若从黄帝时代算起,已有5000年。有学者指出,中华民族有“三十万年的民族根系、一万年的文明史、五千年的国家史”。一般认为,中华文明的直接源头有多个,而其中又以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为主,中华文明是多种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的果实,学术界一般称之为“多源一体”的文明形成模式。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对中国周边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中华文化圈、儒家文化图,这一地区除了中国,还包括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等地。中华文化也对世界其他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
知识信息一 中华文化的发展进程
1.多元起源:
(1)文明摇篮: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和北方
草原文化区→中华文化呈现多元性;
(2)核心区域: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区城,推动着多元一体中
华文化的形成→中华文化呈现一体性;
2.文化奠基-先秦时期:
(1)背景:春秋战国,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
(2)表现:
①儒家文化:孔子阐述西周礼乐文明,形成了儒学思想核心;
②思想解放: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学术争鸣局面;
③华夏认同:春秋战国时期,内迁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 ↓
血缘认同、文化认同形成;
(3)影响:“百家争鸣”,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
展的源头,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典例】孔子认为管仲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维持了秩序和周天子的尊严。孟子认为管仲不行仁政,最终未能统一天下。荀子更为直接地指出“管仲之为人,力功不力义,力知不力仁,野人也,不可为天子大夫”。这反映了( )
A.战国时期儒家开始关注社会现实
B.儒家与法家政治理念逐渐趋同
C.儒家伦理随时代变化而不断发展
D.国家统一成为民众的共同愿望
【答案】C
3.格局形成-秦汉时期:
(1)原因:
①政治一统:秦朝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政权;
②思想一统:汉武帝尊儒,确立儒学在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
(2)特点: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统一多民族的文化格局;
(3)影响:儒家思想成为2000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4.受到挑战-魏晋隋唐:
(1)背景:道教兴起和佛教传入,呈现儒、道、佛交汇融通的景象;
(2)表现:魏晋玄学盛行;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
(3)影响:
①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
②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
5.理学思想-宋明繁荣:
(1)背景: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儒学家吸收佛道思想闸释儒
家义理。
(2)结果:理学的形成,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
(3)学派: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4)影响:
①理学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②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突破;
(5)突破:
①明朝中后期以心为本的心学,突破了理学的藩篱成为文化主流;
②标志着人的主体意识逐渐觉醒;
【典例】宋明理学亦称“道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审自然(道教)和人生命运(佛教),又继承孔孟正宗(根本),并能治理国家(目的)的新儒学。汉儒治经重名物训,至宋儒则以阐释义理、兼谈性命为主,因有此称。可见,宋明理学( )
A.其思辨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B.提倡关注下层民众的教育需求
C.使儒学的内涵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D.是儒学与佛道思想融合的产物
【答案】A
6.传承转折-明清文化:
(1)背景:明中期以后,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队伍扩大。
(2)表现:思想民主启蒙;
①明清之际,个性解放的思想出现;
②进步思想家批判理学,倡导经世致用;
(3)结果: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思想钳制空前,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7.从衰落到复兴:近现代思想变革;
(1)衰落: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2)复兴:
①新文化运动,使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
②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中华文化发展的主流。
【典例】明末,顾炎武提出了“为天子为百姓之心,不如自为”的经营思想。他以徽商为例,认为其勤俭经营的目的不只是克制私欲达到一定的修为,而是追求利益,并肯定了这种欲望。这表明顾炎武( )
A.旨在抨击君主专制 B.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
C.代表资产阶级利益 D.深受社会各阶层认可
【答案】B
知识信息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1.重视以人为本:
(1)西周:周公提出“敬天保民”,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
(2)春秋: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的人本思想。
2.提倡民本思想:
(1)春秋战国时期:①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②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③孟子提出了“仁政”说,其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体现了民本思想。
(2)历代思想家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并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典例】西周时期,人们主张,由“人”定“天”,民意决定天意,对“天”从迷信走向怀疑,同时,周人还提出了“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思想主张,这反映了西周时期( )
A.形成了王权和神权的结合 B.人们破除了愚昧迷信
C.确立了专制中央集权统治 D.人的主体性意识凸显
【答案】D
3.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1)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
(2)春秋时期:老子提出“道”的概念,认为“道法自然”,顺应自然,追求天人合一;
(3)战国时期:荀子更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他们以朴素的唯物观解释白然,认为人类利用白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4.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以天下为己任;
(1)儒学精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家国情怀:①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③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是家国情怀的体现。
5.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
(1)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
(2)孔子:“为政以德”,以德治国,要求人人都应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自省也”。
(3)墨子:“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
(4)孟子:“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5)《礼记》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些思想不仅在各国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也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知识信息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1. 特点:
(1)本土性,中华文化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国风情,地域特征。
(2)多样性,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
(3)包容性,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收外来文化。
(4)凝聚性,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
(5)连续性,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传承至今,生命力顽强。
2. 价值:
(1)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2)体现价值标准,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3)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知识信息四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 佛教传播与影响:
(1)传播:
①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
②魏晋时期:佛教盛行,逐渐同儒学和道教相融合。
③隋唐时期: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中国化。
④两宋时期:佛教由盛转衰,理学形成,融合佛教思想。
(2)影响:
①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文学艺术、绘画建筑、音乐和礼仪习俗等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②对中国人的传统思维具有启迪作用。
③中国的建塔造像艺术就是佛教艺术的体现。
敦煌莫高窟、云冈石
窟、龙门石窟等是中
国佛教艺术的结晶。
【典例】下图为著名画家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又名《释迦降生图》)局部,描绘了释迦牟尼降生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向诸神礼拜的景象。它( )
A.反映了佛教传入中国时的盛况
B.展现了魏晋以来佛教传播的趋势
C.说明了古代绘画以宗教题材为主
D.印证了唐代佛教中国化的态势
【答案】D
2. 古代早期西学东渐:
(1)事例:
①明朝末年,利玛窦等带来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坤舆万国全图》。
②徐光启、李之藻、方以智等人主张会通中西文化。
③《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译著相继介绍到中国。
④17世纪,清政府采用太阳历,任命汤若望、南怀仁等主持钦天监工作。
(2)作用:
①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②开阔了中国人眼界,窥见一个原先全然无知的西方世界;
③促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中国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开始对中国的传统和现状进行反思。
【典例】元代“天文学家到过中亚和西亚,著名的《乌鲁伯星表》和《伊儿汉表》中都载有中国天文历法就是明证”。阿拉伯天文学家扎马鲁丁等为中国带来了阿拉伯的天文仪器,其传进的《万年历》曾被忽必烈“命令颁行”。据此可知,元朝( )
A.天文历法得到发展 B.重视农业科技创新
C.思想管控体系松弛 D.与西方有文化交流
【答案】D
【典例】黄宗羲海昌讲学时,经常推荐弟子读《几何原本》,著名思想家李二曲也常要求其学生习《农政全书》、《泰西水法》等书籍;明末流行的《天工开物》是清初向国外出口的重要书籍之一。这反映了明清之际( )
A.中学未能突破传统的窠臼 B.经世致用思潮有利于西学东渐
C.中西文化同源的雏形初现 D.古典科技受到士大夫普遍认可
【答案】B
3. 近代西方文明影响:
☆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传统文化受到空前冲击。
(1)洋务运动时期:
①1862年,设立京师同文馆;选派留学生,如严复、詹天佑等)。
②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创办,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由政府创办的西书翻译机构。
③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封建士大夫,提倡“经世致用”,御侮强国。
(2)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梁启超等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推动了戊戌变法;
(3)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宣传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后来开展开。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力求解决中国问题。
(4)近代史上的西学东渐现象:
☆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前,主要学习以“船坚炮利”为核心的西方物质文明;
第二阶段:从甲午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主要学习以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为核心的西方精神文明。
☆三个层次:
技术成果(器物层);→相关社会支持系统(制度层);→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文化气质等(思想层)。
【典例】从鸦片战争到“五四”前后几十年间,汉语吸收的外来词远远超过了延续千年的汉唐时期,其借词的规模、范围、数量,都是空前的。诸如:民主(democracy)科学(science)来复枪(rifle)麦克风(mi-crophone)巴士(bus)咖啡(coffee)等等。这种变化说明
A.近代汉语因战争被逐渐欧化 B.近代社会变迁影响文化生态
C.西学东渐有利于白话文改革 D.外来词与文化侵略同步形成
【答案】B
知识信息五 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
1. 文字思想外传:
(1)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3世纪,汉字传入朝鲜、日本和东南亚;
(2)公元3世纪到公元5世纪,儒学在东亚东南亚地区流行,隋唐以后,儒学成为朝鲜日本官学;
2. 社会制度外传:朝鲜、日本和越南的社会制度大多效仿唐朝。
(1)朝鲜的政治体制基本模仿中国;
(2)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其科举制跟中国基本相同;
(3)646年,日本开始大化改新,推行的班田制、租庸调制以及中央集权制,都以唐制为蓝本。
3. 四大发明外传:
☆四大发明,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对欧洲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1)造纸术推动了欧洲书写材料的变革,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2)火药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创造了条件;
(3)指南针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4)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
【典例】伏尔泰把《赵氏孤儿》中的儒家思想加以修改,使之为他的启蒙主义思想服务。亚当 斯密在其《国富论》中以司马迁“贫富之道,莫之夺予”“物盛则衰,时极而转”的思想,论述自由竞争与价格波动。这说明( )
A.文明需要互鉴,文化需要交流
B.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世界普适性
C.启蒙思想的源头是孔子的思想
D.借用中国学术成近代西方风潮
【答案】A
【拓展延伸】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是什么?
(1)政治:中央集权体制,国家统一,科举制度发展完善。(2)经济: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为文化的生生不息奠定了物质基础。(3)思想文化:统一的文化政策、儒家思想主导地位的确立。(4)教育文化:书院等古代教育机构的贡献保持了文化传承的连续性。(5)民族关系:民族交往、交流、交融。(6)对外关系:兼收并蓄的对外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7)杰出人物:对中华文化的改造与弘扬。(8)文言不一:书面语与口语分离,书面语言变化小有利于文化传承。(9)地理环境:相对封闭和较广阔的地理环境,为中华文明独立连续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中华文化的发展进程
多元起源
文化奠基
格局形成
理学繁荣
传承转折
衰落复兴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重视以人为本
提倡民本思想
崇尚天人合一
追求家
国情怀
推崇天下为公
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
本土性
多样性
包容性
凝聚性
连续性
中华传统文化的外传
文字思想外传
社会制度外传
四大发明外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