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30 19:41: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吉安市吉州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幼读朱熹研究《诗经》的著作《诗集传》,心中很疑惑:雎鸠是情挚而有别的,君子与淑女是像它们的,那么这明明是“比”而不是“兴”了。朱熹所下的赋、兴、比的解说,是“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其所咏之词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赋和比都容易明白,惟独兴却不懂得是怎么一回事。看《诗集传》中他所定为兴诗的许多篇,还是一个茫然,朱熹自己审定的许多兴诗,不但不足以证明他的界说,反与赋、比两类相混,这如何可以使得我们明白呢?
数年来,我辑集了些歌谣,忽然在无意中悟出兴诗的意义。如“阳山头上花小篮,新做媳妇多许难”,我们很可看出起首的一句和承接的一句是没有关系的。新做媳妇的难,不在于阳山顶上有了一只花小篮。它们所以会得这样成为无意义的联合,只因“篮”与“难”是同韵,若开首就唱“新做媳妇多许难”,觉得太突兀,站不住,不如先唱了一句“阳山头上花小篮”,于是得了陪衬,有了起势了。至于说阳山乃为阳山,是苏州一带最高的山,容易望见,所以随口拿来开个头,倘使唱歌的人要唱“新做媳妇多许好”,便自然先唱出“阳山头上一丛草”了。古乐府中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也一样,这句话原与下边一点没有关系。只因若在起首就说“十三学织素”,觉得率直无味。加上了“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一来是可以用“徊”字来起“衣”“书”的韵脚,二来是可以借这句有力的话来作一个起势。
我们懂得了这一个意思,于是“关关雎鸠”的兴起淑女与君子便不难解了。作这诗的人原只要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但嫌太单调了,太率直了,所以先说一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的最重要的意义,只在“洲”与“逑”的协韵,至于雎鸠的“情挚而有别”,淑女与君子的“和乐而恭敬”,原是作诗的人所绝没有想到的。八百年前的郑樵,他早已见到这一层,他在《读诗易法》中说:“‘关关雎鸠’,……是作诗者一时之兴,所见在是,不谋而感于心也。凡兴者,所见在此,所得在彼,不可以事类推,不可以理义求也。”他对兴的解释是极确切的。
在苏州的唱本中有两句话,写尽了歌者的苦闷和起兴的需要:
山歌好唱起头难,起仔头来便不难。
(摘编自顾颉刚《起兴》)
材料二:
颉刚兄,关于兴诗,弟有三个意见。
《诗大序》及《毛诗传》所谓“兴”,似皆本于《论语》中“诗可以兴”一语。其义殆与我们所谓“联想”相似。《毛诗传》里说兴诗,太确切,太粘滞,简直与比无异,或是为开示来学之故。其实照《诗大序》《毛诗传》,兴确是比之一种,不过涵义较为深广罢了。《文心雕龙》说,“比显而兴隐”,正是这个道理。早期的歌谣若有艺术可言,兄所说的“起兴”必是最主要的。说“起兴”一名可借以说明古今歌谣的起句的确切的价值与地位则可,说所谓兴诗的本义应该如此也可;说“兴”之一名原义应该如此,那就还待商榷了。
就兄所说的“起兴”,弟略有想补充之处。兄以“山歌好唱起头难”来说明“起兴”的必要,是不错的,但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弟以为由近及远是一个重要的原则。所歌咏的情事往往非当前所见所闻,这在初民许是不容易骤然领受的,于是乎从当前习见习闻的事指指点点地说起,这便是“起兴”。又因为初民心理简单,不重思想的联系而重感觉的联系,所以“起兴”的句子与下文常是意义不相属,即是没有论理的联系,却在音韵上(韵脚上)相关连着。如《吴歌》“阳山头上花小篮,新做媳妇多许难”,“阳山”与“篮”皆习见之物,以兴主文的“新做媳妇”一名;这里不但首句与次句不相联贯,即首句上下截亦显系凑成,毫无理解,可是首句韵字“篮”与次句韵字“难”,音韵近似,便可满足初民的听觉,他们便觉得这两句是相连着的了。这种“起兴”的句子多了,渐渐会变成套句。这因此种句子唱得久了,流行得广了,要唱新歌的人也可借用;省得还要另起炉灶,另找习见习闻的事物编成句子——那究竟费力呀。反正只须跟着韵就行:唱惯了的句子倒更容易入于耳、出于口,更容易发生效用。这起兴句的韵脚之重要,决不下于全句的内容。四言意少,常以两句起兴,韵可在次句;七言歌谣,起兴常只一句,所以必有韵。
另,诗有赋比兴之分,其实比兴原都是赋,因与下文或涵蕴的本义的关系,才有此种区别。赋是直说;比是直说此事以譬彼事,而彼事或见于文中或否;兴是直说此事以象征彼事——或用兄说,直说此事,任意引起他事。无论比兴,所直说的“此事”,原来必是当前习见习闻的事物。墨子论譬,说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这正是比兴的作用;至于后来因艺术之美而用比,则当另论。所以比兴与赋并无绝对的分别,只是说诗者的一种方便。相信关于《诗经》及歌谣有许多难解难分的麻烦问题,是从这里起来;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便是关于这方面的一个聪明的转语,其实是“以不了了之”。
(摘编自朱自清《关于兴诗的意见——致顾颉刚》)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熹认为,《关雎》一诗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引出下句,是比而非兴。
B.顾颉刚认为,兴诗首句因韵脚而对后文起了陪衬作用,其实在内容上没有关系。
C.郑樵认为,起兴句是创作时偶然所得的,作者并没有考虑它与下句的意义关联。
D.朱自清认为,民歌中一些起兴的句子因朗朗上口、传唱久远,渐渐会变成套句。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朱熹对兴诗的解说与举例不能令人信服,说明《诗集传》的学术价值不高。
B.朱自清并不认同顾颉刚对“兴诗”的看法,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C.曹操的《短歌行》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起兴,表达了对人才的渴慕。
D.一些学者常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托辞,朱自清对此持批评的态度。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顾颉刚“起兴”观点的一项是( )
A.简单地说,兴就是把看到听到嗅到尝到碰到想到的事物借来起一个头。
B.兴,从其起源上看,在性质上并非属于形式的范畴,而属于内容的范畴。
C.《采苓》首章以“采苓采苓”起,下章以“采苦采苦”起,乃“韵换而无意义,但取音节相谐”。
D.《王风》以“扬之水,不流束薪”赋戍甲之劳;《郑风》以“扬之水,不流束薪”赋兄弟之鲜。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结构。
5.广东地区很多内容迥异的童谣都以“月光光,照地堂”作为起首一句。请结合材料中朱自清的观点,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怀石投江[注]
曹尧德
这一夜,对屈原来说是多么短暂,时光的流逝如闪电,似流星,若瞬目,不觉东方已经泛白,雄鸡已经啼鸣。
白马咴咴嘶鸣,并不断地用前蹄刨那栏厩,发出一阵阵单调而枯燥的“嘣嘣”声。这声音提醒了屈原,该给白马添些草料了。然而当屈原来到马厩一看,槽里的草料满满的,昨夜所喂之草料竟然一点未少。这情景使屈原大吃一惊,他认为白马突然患了什么重病,才一夜不饮不食。屈原并未掌灯,借着从木窗棂透进来的微弱晨曦,依稀可见那白马扇着两耳,喷着响鼻,双目半睁半闭,焦躁不安地拽着缰绳走来走去。屈原又在草中多撒了些麸皮,加少许水,用料杈搅拌均匀,亲切地拍着白马的脑袋说:“吃吧,我的老伙计,吃饱了好有力气赶路……”白马摇摇头,嗅也不嗅、闻也不闻,伸出长舌舔着主人的手背,两眼挂着混浊的泪水……
回到房中,屈原满脸泪痕地坐在窗前,整理着他那一大堆写满了诗文的简牍。响动将小媭从梦中惊醒,她迷迷糊糊地问道:“爹,天亮了吗?”
屈原信口答道:“早着呢,尚可睡一大觉。”
小媭低声催促道:“爹,您好几夜不曾合眼了,还是上床睡一会儿吧。”
“这就睡,这就睡。”屈原这样应着,重返马厩,深情地望一眼那耳断头低的白马,然后到角落的乱草堆里取出那对硕大的石锁,这是他请石匠毛老爹专门加工的,一个足有三十余斤重,已经在这里掩藏了多日。他将石锁装进了被套里,一头一个,不偏不倚,放在马的鞍背上。一切准备停当,屈原返回堂屋,走到小媭床前。其时小媭睡得正香,她身体微胖,肌肉松弛,脸皮浮肿,嘴角挂着浅浅的微笑,大约正在做着什么美梦。见了女儿的这一美滋滋的睡态,屈原不觉一阵酸楚,热泪把抓般地涌出,滚落。
此时,天光已经大亮,太阳快要出山了。屈原先吹熄了屋内的灯盏,然后走到外间舀一盆清水再次洗脸,为的是洗净满面泪痕,不让女儿生疑。盥洗之后,他又在正间静静地站了一会,想想还有些什么未尽之事或处理得不甚周到之处,然后返回西间,踱至女儿床前轻声唤道:“儿呀,快快起来,今天是端午节,华夏大地处处皆祭图腾,爹应友人之邀,欲到遥远的地方去主祭。你给我缝的那件长袍置于何处?快些拿来我穿。”
小媭闻听爹爹喊她,一个骨碌爬了起来,翻身下床。她知道爹爹要穿着自己亲手缝的袍子过节,还要出远门去做客,主祭,甭提心里有多高兴啦,急忙打开木箱,将折叠得规规整整的长袍,双手捧着交给父亲。
屈原接过长袍,抖开,穿好,又把切云高冠端端正正地戴在头上,然后将那柄陆离长剑挂在腰间,似欲出征的将军。
屈原打马跑了一段路程,然后缓缰而前,沿着汨罗江堤向西南方向走去。一路之上,百姓们看到屈原憔悴的面容,枯槁的形体,没有一个不感到痛心的,大家不断地和他打着招呼,询长问短,但今日屈原的话却特别少,很令众人吃惊纳闷儿。
一位渔翁手拿渔网,站在江边问道:“大夫,近日身体可好?您可千万莫太伤心了啊!”屈原点了点头。
一位中年妇女正在剜野菜,见了屈原,硬是要拉他进屋去歇一歇,屈原摇了摇手。
正在这时,曾经将屈原安置到桃花园去避暑养病的那位老渔父从湘江打鱼归来,见了屈原连忙迎上前去,心急火燎地说道:“听说秦军要过扬子江了,我们可往哪儿逃啊!……”
屈原望着老渔父满脸忧伤的表情,嘴唇动了几动,半天没说出一句话来。他咬了咬牙,猛然把缰绳一勒,在马屁股上狠狠地抽了一鞭,那马腾起四蹄,一眨眼就跑出了很远,很远……
屈原骑着马走了一阵,翻身下马,攀上悬崖的顶峰,面对巨谷深渊而立,上顶天,下柱地,岿然崛耸,似巨峰,若山崖,类石雕。
屈原踱至崖边,面向西北,仿佛见到秦兵已渡过扬子江,长驱直入,往南方奔来,遍地烽火,四处狼烟,尸骨狼藉,血迹斑斑;洞庭湖上浊浪排空,玉筒山头乌云滚滚,脚下则是山摇地动,泥沙软绵;举首环顾,天是昏濛濛的,地是黑沉沉的……
屈原依然是面向西北——那是郢都的方向,也是秭归与乐平里的方向,他伫立许久,然后行三拜九叩之大礼,这一切,他做得是那么从容不迫,那么恬然自如。
拜过之后,屈原用尽平生之力将被套从马背上掀了下来,从中取出石锁和麻绳,用麻绳系紧了石锁,一头又系紧了自己的一只腿,然后抱起那对硕大而沉重的石锁,纵身跃入罗渊。这是何等惊心动魄的一跃啊!就在这纵身一跃的刹那间,一道耀眼的闪电蜿蜒长空,转瞬即逝,炸雷落地,只震得山崩地裂,峰峦坍塌。正当这风暴雨狂之际,一颗明星划破铅灰色的苍穹,流向西北——她陨落了!
(有删改)
【注】节选自《屈原传》第36章,题目为临时所加。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满脸泪痕地整理那一大堆写满了诗文的简牍,表明他对楚国当权者的失望以及对以往生活的感伤。
B.面对熟睡的女儿,屈原热泪滚落,编织自己去远方主祭的谎言,这些细节都生动地体现了屈原的不舍与不忍。
C.文中用“接”“抖”“戴”等一系列动词描绘了屈原的装扮过程,他有尊严地赴死,意在表明对现实的束手无策。
D.在屈原投江的刹那,“一道耀眼的闪电蜿蜒长空”“山崩地裂”,作者极尽浪漫的笔法,昭示了屈原投江的象征意义。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堤上百姓们对屈原的怜惜、问候,无不体现出屈原深受民众关心爱戴。
B.老渔父的话表明当时楚国面临的艰难困境,也加剧了屈原内心的痛楚。
C.屈原攀上悬崖面对深渊而立,一个刚正不阿、顶天立地的形象跃然纸上。
D.屈原最后的一跳,既是对当权者的警示,也是对其生命价值的完美诠释。
8.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析屈原第二次面向西北的心理,并阐释作者在文章最后以一颗明星“流向西北”收束全文的寓意。
9.在课文《史记·屈原列传》(节选)中,屈原“被发行吟泽畔”,与渔夫展开了一段对话。但是,在本文中“渔翁”“老渔父”和屈原的表现却与之有很大不同,课文和此文哪一种处理效果更好?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世祖光武皇帝讳秀,高祖九世之孙也。莽末,天下连岁灾蝗,寇盗蜂起。起于宛,时年二十八。至郾、定陵,悉发诸营兵,而诸将贪惜财货,欲分留守之。光武曰:“今若破敌,珍宝万倍,大功可成;如为所败,首领无余,何财物之有!”众乃从。朱鲔攻温,大破之。于是诸将议上尊号。马武先进曰:“天下无主。如有圣人承敝而起,虽仲尼为相,孙子为将,犹恐无能有益。大王虽执谦退,奈宗庙社稷何!宜且还蓟即尊位。”光武惊曰:“何将军出是言?”武曰:“诸将尽然。”至中山,诸将复上奏曰:“大王参分天下而有其二,言武力则莫之敢抗,论文德则无所与辞。臣闻帝王不可以久旷,天命不可以谦拒。惟大王以社稷为计,万姓为心。”光武又不听。行到南平棘,诸将复固请之。光武曰:“寇贼未平,四面受敌,何速欲正号位乎?"耿纯进曰:“天下士大夫捐亲戚,弃土壤,从大王于矢石之间者,其计固望成其所志耳。今功业即定,天人亦应,而大王不正号位,纯恐士大夫望绝计穷,则有去归之思也。大众一散,难可复合。时不可留,众不可逆。”纯言甚诚切,光武深感,曰:“吾将思之。”行至鄗,强华自关中奉赤伏符,曰“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群臣因复奏曰:“受命之符,人应为大。今上无天子,海内淆乱,符瑞之应,昭然著闹,宜答天神,以塞群望。”光武六月已未,即皇帝位,建元为建武。二年春正月庚辰,封功臣皆为列侯,大国四县,余各有差。博士丁恭议曰:“古帝王封诸侯不过百里故利以建侯取法于雷强干弱枝所以为治也今封诸侯四县不合法制。”帝曰:“古之亡国,皆以无道,未尝闻功臣地多而灭亡者。”乃遣谒者即授印绶,策曰:“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敬之戒之。传尔子孙,长为汉藩。”
(选自《后汉书·光武帝纪》,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古帝王封诸侯不过百里/故利以建侯取/法于雷强干/弱枝所以为治也/今封诸侯四县/不合法制
B.古帝王封诸侯/不过百里故/利以建侯取/法于雷强干/弱枝所以为治也/今封诸侯/四县不合法制
C.古帝王封诸侯不过百里/故利以建侯/取法于雷/强干弱枝/所以为治也/今封诸侯四县/不合法制
D.古帝王封诸侯/不过百里故/利以建侯/取法于雷/强干弱枝/所以为治也/今封诸侯/四县不合法制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祖:古代帝王的谥号,一般是作为断代史开创者或该王朝承上启下的有为君主的追尊名号。
B.宗庙: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先的地方,帝王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庶人不准设置宗庙。
C.四夷:古时华夏民族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分别指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D.博士:古代官名,秦汉时期掌管书籍文典,后来也指学术上专通一经或者精通一类技艺的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到达郾县、定陵县后,光武帝尽皆征调各营的兵力,可是众将却贪恋财物,想分拨一部分人留下来防守。
B.马武认为如果天下没有主宰之人,即使有孔子、孙子这样的人担任丞相、大将,也可能不会有益于天下。
C.耿纯认为刘秀违背众人愿望,不正名号和身位,士大夫们的希望、打算落空,就会有离去归家的念头。
D.文章结尾博士丁恭关于居于上位而不骄傲、持守节义谨严法度的一番言论,在今天仍具有很重大的现实意义。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为所败,首领无余,何财物之有!
(2)臣闻帝王不可以久旷,天命不可以谦拒。惟大王以社稷为计,万姓为心。
14.刘秀能登上帝位的条件有哪些?请结合文本内容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6题。
晚寄张十八助教周郎博士
韩愈
日薄风景旷,出归偃前檐。
晴云如擘絮,新月似磨镰。
田野兴偶动,衣冠情久厌。
吾生可携手,叹息岁将淹。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通过诗题可明确,这首诗是韩愈在傍晚时分写给自己的两个好朋友的。
B.首联紧扣诗题中“晚”字写起,第一句交代时间,第二交代人物行为。
C.颔联出句运用拟人手法,生动传神,苏轼“岭上晴云披絮帽”与之相似。
D.“田野”指田园,“衣冠”代官场,颈联借这两个意象表明诗人的情感态度。
16.这首诗表达的情感十分丰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韩愈《师说》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赞美了自己的学生李蟠,点明了文章的写作缘由。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词人感慨人生短暂,以酒来祭奠江水和明月。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和刘裕北伐气势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他当初居住的地方,如今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在我们的语文生活中,逻辑是无处不在的:烛之武入情入理的分析挽救了国家,这是外交中的逻辑;林庚细致辨析“木叶”的内涵与使用的场合,这是文艺鉴赏中的逻辑;王安石以雄辩的论说驳斥对变法的非难,这是治国理政中的逻辑;“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热情奔放的诗句中,也同样包含着逻辑……
学点儿逻辑,可以增强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增进我们的思维能力,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语文学习。逻辑能够让我们化繁为简,去伪存真,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洞察问题的本质。学点儿逻辑,你会发现:逻辑不神秘,过去你就自觉不自觉地用过它;逻辑很有用,它能让你的思考更加严谨周密,阅读与表达更具洞见,更富理性。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学点儿逻辑,可以增进我们的思维能力,增强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语文学习。
B.学点儿逻辑,可以增进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增强我们的思维能力,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语文学习。
C.学点儿逻辑,可以增强我们的思维能力,增进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语文学习。
D.学点儿逻辑,可以增强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增强我们的思维能力,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语文学习。
19.下列各句中,内部逻辑关系成立的一项是( )
A.“服务员同志,请当心,你的手指浸到我的汤里去了。”“没关系,汤不烫,我一点也不痛。”
B.听到祥林嫂的死讯,鲁四老爷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C.盘点盖茨、乔布斯这些大富豪,辍学是他们走向成功的关键一步,因此大学毕业实无必要。
D.近体诗要么是律诗,要么是绝句。杜甫的《登高》是律诗,所以它一定不会是绝句。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我曾徘徊于黄河上游的刘家峡水库,惊异于她如泊如镜的沉静;曾生活于河套平原,陶醉于她如虹如带的飘逸;也曾上溯龙门,感奋于她如狮如虎的豪壮。但当我沿河上下求索而见壶口时,便______。壶口在山西吉县境内,是黄河上惟一的瀑布,因状如壶口而得名。水流至此急冲沟下,人观瀑布由上俯下,只见烟水迷漫,船行至此得拖出河岸,绕过壶口。即古书上所载“河里冒烟,旱地行船”。原来黄河在这里,先因山逼而势急,后依滩泻而狂放,______,万马奔腾,喧声蔽天。却正当她______之时,突以数里之阔跌入百尺之峡,如水入壶,腾荡急旋。于是飞沫起虹,溅珠落盘,成瀑成湫,如挂如帘。裂坚石而炸雷,飞轻雾而吐烟。虎吼震川,隆隆千里;龙腾搅谷,巍巍地颤。波起涛落,切层岩如豆腐;激流飞湍,锉顽石如木铁。据民间所言,有黑猪落水,眨眼之间,退毫拔毛,竟成雪白之豚。黄河来自于斯于此,聚九天雷霆,凝江海之威,借水裂石之力,轰然辟开大道坦途;沙借波旋之势,细细磨出深沟浅穴。放眼两岸,鬼斧神工,脚下这数里之阔的磐石,经黄河涛头这么轻轻一钻一旋,就路从地下出,水从天上来。她顺势一跃,排山推岳,挟一川豪情,裹两岸清风,潇洒而去,又______她的沉静,她的温柔,她的悲壮,她的大度。去路千里,缓缓入海。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富有音韵美。请简要说明。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儿女共有的精神家园和价值认同,是我们走向世界、拥抱世界文明的价值根基。“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
以上的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以“文化与自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
1.A 2.D 3.C 4.①材料一是“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的递进式结构,先提出朱熹关于“兴”的解读的质疑,再逐步分析自己对“兴”的新解,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了“兴”的需要;②材料二是总分结构,先开门见山提出自己对材料一有三个意见,进而并列展开,分点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阐释。 5.①朱自清认为“起兴”即是从“当前习见习闻的事说起”,“月光光,照地堂”是常见之景,便被用于起兴;②他又认为“起兴”的句子“与下文常是意义不相属”,却在音韵上相关连着;③起兴“句子多了,渐渐会变成套句”,“月光光,照地堂”成了套句,便出现在语音相近但内容迥异的广东各地童谣上。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朱熹认为,……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引出下句,是比而非兴”错误。从原文“幼读朱熹研究《诗经》的著作《诗集传》,心中很疑惑:雎鸠是情挚而有别的,君子与淑女是像它们的,那么这明明是‘比’而不是‘兴’了”可知,作者表示不理解朱熹的意思,显然是说朱熹认为“《关睢》一诗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引出下句”是“兴”而非“比”。选项中的内容应该是作者顾颉刚的观点而非朱熹的认识,所以不正确。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朱熹对兴诗的解说与举例不能令人信服,并不能代表《诗集传》中的其他论述都有问题,所以不能判定《诗集传》的学术价值不高,这是以偏概全。
B.“朱自清并不认同顾颉刚对‘兴诗’的看法”错误。如从材料二“早期的歌谣若有艺术可言,兄所说的‘起兴’必是最主要的。说‘起兴’一名可借以说明古今歌谣的起句的确切的价值与地位则可,说所谓兴诗的本义应该如此也可;说‘兴’之一名原义应该如此,那就还待商榷了”可知,朱自清对顾颉刚对“兴诗”的看法有的认同,有的有不同意见。另外,从“就兄所说的‘起兴’,弟略有想补充之处。兄以‘山歌好唱起头难’来说明‘起兴’的必要,是不错的,但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弟以为……”可知,说朱自清“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也是错误的,朱自清是提出了自己的补充意见。
C.“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起兴”错误,从原文“兴是直说此事以象征彼事——或用兄说,直说此事,任意引起他事”可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是作者当时的感慨,不是“兴”。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从原文“幼读朱熹研究《诗经》的著作《诗集传》,心中很疑惑……朱熹所下的赋、兴、比的解说,是“……兴者,先言他物以引其所咏之词也……”可知,“兴就是把看到听到嗅到尝到碰到想到的事物借来起一个头”是朱熹的观点,而顾颉刚并不赞同朱熹的观点;
B.认为“兴”“属于内容的范畴”错误。从原文“数年来,我辑集了些歌谣,忽然在无意中悟出兴诗的意义。如‘阳山头上花小篮,新做媳妇多许难’,我们很可看出起首的一句和承接的一句是没有关系的……”可知,顾颉刚认为“兴”属于形式的范畴;
D.“束薪”是指“成捆的木柴”,对“戍甲之劳”“兄弟之鲜”有内容上的关联,与顾颉刚认为的“兴”属于形式的范畴不符合。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从材料一的第一段“幼读朱熹研究《诗经》的著作《诗集传》,心中很疑惑:雎鸠是情挚而有别的,君子与淑女是像它们的,那么这明明是‘比’而不是‘兴’了”可知,作者先质疑朱熹对兴诗的界说与举例不能令人信服;从第二、三段“我辑集了些歌谣,忽然在无意中悟出兴诗的意义……”“我们懂得了这一个意思,于是‘关关雎鸠’的兴起淑女与君子便不难解了……”可知,作者阐发了自己对“兴”的思考、推论和结论,通过引用歌谣的例证,逐步提出自己对“兴”的新解,并通过引证的方法加以佐证;文章为“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的递进式结构。
材料二的第一段“关于兴诗,弟有三个意见”,开门见山提出自己对材料一有三个意见,接下来,第二、三、四分别阐述“说‘起兴’一名可借以说明古今歌谣的起句的确切的价值与地位则可,说所谓兴诗的本义应该如此也可;说‘兴’之一名原义应该如此,那就还待商榷了”“就兄所说的‘起兴’,弟略有想补充之处”“所以比兴与赋并无绝对的分别,只是说诗者的一种方便”,横向展开,分点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以引用、举例等方法加以阐释。文章为总分结构。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从“无论比兴,所直说的‘此事’,原来必是当前习见习闻的事物”可知,朱自清认为“起兴”即是从“当前习见习闻的事说起”,“月光光,照地堂”是常见之景,便被用于起兴;
从“‘起兴’的句子与下文常是意义不相属,即是没有论理的联系,却在音韵上(韵脚上)相关连着”“这种‘起兴’的句子多了,渐渐会变成套句。这因此种句子唱得久了,流行得广了,要唱新歌的人也可借用;省得还要另起炉灶”可知,朱自清又认为“起兴”的句子“与下文常是意义不相属”,却在音韵上相关连着,起兴“句子多了,渐渐会变成套句”,“月光光,照地堂”成了套句,便出现在语音相近但内容迥异的广东各地童谣上。
6.C 7.D 8.①屈原第二次面向西北,行三拜九叩大礼,表达对国都与故土的依依不舍和以死报国的决绝之情。②一颗明星流向西北,用浪漫的笔法昭示伟大爱国诗人的逝去,也体现其拳拳爱国心至死不渝。 9.示例一:此文好。①从“渔翁”“老渔父”的角度看,他们的问询关心的是屈原的健康状况和百姓的前途命运,这样就能更好地将屈原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百姓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从侧面凸显屈原的爱国情怀。②从屈原的角度看,面对“渔翁”“老渔父”的问询,他无力倾诉,只是将满腔的悲愤表现在动作神情上,面对国破家亡的现状,他已将个人的荣辱生死置之度外,其忧国忧民的形象也因此而愈显高大。
示例二:课文好。①渔父引出屈原被放逐的原因,举世皆浊、众人皆醉,表明屈原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人性的悲剧,深化主题。②和渔父的“不凝滞于物,与世推移”的人生态度形成对比,凸显屈原正道直行的形象,高洁的品质和高贵的理想,表现其宁葬身鱼腹也不与众人同流合污的决绝态度。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C.“意在表明对现实的束手无策”错误。屈原整理装束是要以有尊严的形式赴死,意在昭告世人、警示统治者。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D.“对其生命价值的完美诠释”错误。屈原只是在无力挽救国运的情况下,无奈做出投江的选择,并非是对生命价值的完美诠释。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鉴赏写作手法的能力。
结合文本的相关内容,透过屈原的想象之景和他的动作行为,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屈原的身份地位以及他的理想抱负去思考。
第二次,“屈原依然是面向西北——那是郢都的方向,也是秭归与乐平里的方向,他伫立许久,然后行三拜九叩之大礼,这一切,他做得是那么从容不迫,那么恬然自如”,他行三拜九叩大礼,对国都与故土,既有对国都与故土的依依不舍,更有以死报国的决绝之情。
“正当这风暴雨狂之际,一颗明星划破铅灰色的苍穹,流向西北——她陨落了”,一颗明星的陨落,暗示伟大爱国诗人的逝去,运用了浪漫的笔法,也体现屈原拳拳爱国心至死不渝。
9.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首先要比较出二者在表现形式上的不同点,然后针对两种表现,从不同的角度表达出其作用和效果的侧重点。
如果认为此文好:
渔翁问“大夫,近日身体可好?您可千万莫太伤心了啊”,他关心的是屈原的健康状况;老渔父见到屈原问道“听说秦军要过扬子江了,我们可往哪儿逃啊”,他关心的是百姓的前途命运,从内容上看,本文把屈原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百姓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从侧面凸显屈原的爱国情怀。
屈原面对渔翁的问询,“屈原点了点头”;面对老渔父的问询,“望着老渔父满脸忧伤的表情,嘴唇动了几动,半天没说出一句话来。他咬了咬牙,猛然把缰绳一勒,在马屁股上狠狠地抽了一鞭,那马腾起四蹄,一眨眼就跑出了很远,很远……”,他无力倾诉,只是将满腔的悲愤表现在动作神情上,面对国破家亡的现状,他已将个人的荣辱生死置之度外,其忧国忧民的形象也因此而愈显高大。
如果认为课文好: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引出屈原被放逐的原因,表明屈原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人性的悲剧,深化主题。
“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把屈原和渔父“不凝滞于物,与世推移”的人生态度形成对比,凸显屈原正道直行的形象,高洁的品质和高贵的理想,表现其宁葬身鱼腹也不与众人同流合污的决绝态度。
10.C 11.A 12.D 13.(1)如果被敌人打败,头颅尚且保不住,还能拥有什么财物呢?
(2)为臣听说帝王的大位不可以长时间空缺,上天的意志不可以谦让拒绝。希望大王为国家社稷着想,将亿万民众放在心上。 14.(1)刘秀文德武力兼具;(2)诸位将领多次请求;(3)强华献符,顺应天意。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古时候帝王封给诸侯的封地不超过一百里,所以按照有利的原则来分封诸侯,是取法于雷声‘震惊百里’的意思,增强主干削弱枝节,其目的是天下的治理。现如今分封诸侯达到四个县,不符合古代的规制。
“故”,此处作为连词引出结果,应放在句首,前面断开,排除BD;
“取法于雷”为状语后置句,“于雷”作“取法”的后置状语,中间不能断开,“强干弱枝”是并列结构,不断开,排除A。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世祖:古代帝王的谥号”错,“世祖”是庙号,不是谥号。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博士丁恭”错误,应是“光武帝刘秀”。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为所”,表被动,被;“首领”,头颅;“何财物之有”,宾语前置句。
(2)“闻”,听说;“旷”,空缺;“谦拒”,谦让拒绝;“惟”,希望。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要点的能力。
由“大王参分天下而有其二,言武力则莫之敢抗,论文德则无所与辞”可知,刘秀将天下划为三份而自己已占两份,论起武力没有人敢与其抗衡,谈及文德没有谁可与之争辩。可概括出,刘秀文德武力兼具;
由“于是诸将议上尊号……诸将复上奏……诸将复固请之”可知,诸位将领多次请求;
由“强华自关中奉赤伏符,曰“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可知,强华献符,顺应天意。
参考译文:
东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第九代孙。王莽末年,国内连年蝗灾,盗贼蜂起。在宛城起兵,时年二十八岁。到达郾县、定陵县后,光武帝尽皆征调各营的兵力,可是众将却贪恋财物,想分拨一部分人留下来防守。光武帝说:“现在如果击破敌人,就会获得一万倍的珍宝,伟大的功绩就能成就;如果被敌人打败,头颅尚且保不住,还能拥有什么财物呢!”众人这才依从。朱鲔攻打温县,大破其军队。这时众将领商议给光武帝上尊号事宜。马武率先进言说:“当今天下没有主宰之人。如果有圣人出来愿意担负这种破敝的局面,即使有像孔子这样的人担任丞相,有像孙子这样的人担任大将,尚且还担心不能有益于天下。大王虽然坚持恭谦退让,但是祖先的宗庙和社稷该怎么办呢!理应暂且返回蓟城即皇帝尊位。”光武帝吃惊地说:“将军怎么说出这样的话啊?”马武说:“众将领都是这个意思。”到达中山国时,众将又上奏说:“大王将天下划为三份而大王已占两份,论起武力没有人敢与大王抗衡,谈及文德没有谁可与大王争辩。为臣听说帝王的大位不可以长时间空缺,上天的意志不可以谦让拒绝。希望大王为国家社稷着想,将亿万民众放在心上。”光武帝又没有听从。光武帝行进到南平棘县时,众将领再次极力请求即帝位之事。光武帝说:“寇匪盗贼还没有平息,四面正遭受敌人的攻击,为什么急着要改定名号和身位呢?”耿纯进言说:“天下的士大夫抛弃了自己的亲人,背弃了自己的乡土,追随大王甘冒乱箭流石的危险的原因,本来就是希望以此来实现自身的志向罢了。现如今伟大的功业即将完成,天象和人事也应和相合,而大王却不正名号和身位,耿纯担心士大夫们的希望断绝、打算落空,就会有离去归家的念头。众人一旦解散,就难以再度结合在一起。时机不能延误,众愿不可违背。”耿纯的话非常诚恳真切,光武帝深为感动,说:“我将考虑此事。”行进到鄗县,强华从关中而来敬献赤伏符,说“刘秀发兵捉拿无道之人,四方各族如云聚集天空,如龙斗于荒郊原野,四七运数相乘火德显应”。群臣趁机又上奏说:“禀受上天之命的符瑞,以人事的应验最为重要。现在世上没有真正的天子,四海之内一片混乱,人间的符瑞应验上天的昭示,已经很鲜明而为人所共知,应该回报上天神灵的福佑,以此来满足天下之人的愿望。”光武帝在六月已未日这一天,即皇帝位,建立帝号为“建武”。建武二年(26年)春季正月庚辰日,皇帝分封所有的功臣为列侯,封邑最大的有四个县,其余按军功不同封邑各有等差。博士丁恭发表看法说:“古时候帝王封给诸侯的封地不超过一百里,所以按照有利的原则来分封诸侯,是取法于雷声‘震惊百里’的意思,增强主干削弱枝节,其目的是天下的治理。现如今分封诸侯达到四个县,不符合古代的规制。”皇帝说:“古时候国家灭亡了的情形,都是因为君王无道,不曾听说功臣封地多而使国家灭亡的。”于是派遣谒者前去授予诸侯们印玺和绶带,并在策书上说:“居于上位而不骄傲,即使位高也不会有危险;持守节义而谨严法度,即使满盈也不会漫溢出来。敬肃啊,戒慎啊。传给你们的子孙,永远成为汉家的藩护。”
(选自《后汉书·光武帝纪》,有删改)
15.C 16.①前两联借景抒情,写天气晴朗,视野开阔,诗人日暮归来,躺在屋檐下,生活惬意,心情十分愉悦。②颈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或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仕宦生活的厌倦。③尾联写诗人希望与友人相聚,无奈一年又将结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对时光飞逝的慨叹。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C.“拟人手法”错误。“晴云如擘絮”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岭上晴云披絮帽”中“絮帽”也是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能力。
诗歌的前两联写到夕阳西下,视野开阔,诗人归来之后躺在屋檐之下,看那晴空中的浮云如同剖分的片片白絮,高悬的一弯新月,宛如刚刚磨过的镰刀。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生活十分惬意,心情十分愉悦。
诗歌的颈联写到偶然动起回归田园生活的兴致,早已经厌烦了官场中的生活。这一联直接抒发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
诗歌的尾联“吾生可携手”写到希望自己可以和友人携手相伴,从而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叹息岁将淹”一句,诗人感叹一年又将要结束,表达了诗人对时光飞逝的慨叹。
17. 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师说》以贻之 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以下词语的书写:嘉、尊(通假字)、酹、巷陌。
18.C 19.D 20.①形式整齐,节奏感强,增强了表达气势。
②用三个“这是……的逻辑”语句从外交、文艺鉴赏、治国理政等方面举例论证,证明逻辑在语文生活中无处不在。
【解析】18.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语病有:
一是搭配不当,“增进……能力”“增强……认识”搭配不当,应改为“增强……能力”“增进……认识”,排除 选项AD;
二是语序不当,“可以增进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增强我们的思维能力”语序不当,应该是先“增强我们的思维能力”,再“增进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排除选项B 。
故选C。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逻辑推理的能力。
A.服务员的回答偷换论题,顾客的“请当心”不是提醒服务员小心烫伤,而是提醒其不要将自己的汤弄脏。
B.鲁四老爷的责备强加因果,祥林嫂的死不由自己做主,与年关时的祝福没有因果关系。
C.得出的结论以偏概全,用少部分大学生辍学而成功的例子无法证明大学毕业没有必要。
故选D。
2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句子“烛之武入情入理的分析挽救了国家,这是外交中的逻辑;林庚细致辨析‘木叶’的内涵与使用的场合,这是文艺鉴赏中的逻辑;王安石以雄辩的论说驳斥对变法的非难,这是治国理政中的逻辑”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形式整齐,节奏感强,增强了表达气势。
“烛之武入情入理的分析挽救了国家,这是外交中的逻辑”“林庚细致辨析‘木叶’的内涵与使用的场合,这是文艺鉴赏中的逻辑”“王安石以雄辩的论说驳斥对变法的非难,这是治国理政中的逻辑”用三个“这是……的逻辑”语句从外交、文艺鉴赏、治国理政等方面举例论证,证明逻辑在语文生活中无处不在。
21.D 22.①句式整齐(运用整句或对偶),读起来琅琅上口。②第一层次四字组合,两两相对,而第二层次则四、六字组合,两两相对。这样句式又有长短变化,读起来或急促,或舒缓,有节奏变化之美。 23.黄河于斯于此,聚九天雷霆,凝江海之威,水借裂石之力,轰然辟开大道坦途;沙借波旋之势,细细磨出深沟浅穴。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欣喜若狂:形容高兴、兴奋到了极点。如饥似渴:形容要求非常迫切。此处是说“当我沿河上下求索而见壶口时”的感受,感受应是“欣喜若狂”。
第二空,排山倒海:形容力量强,声势大。移山倒海:改变山和海的位置,形容人的力量和气魄的伟大。此处是形容“黄河”,应用“排山倒海”。
第三空,得意洋洋:形容非常得意的样子。自鸣得意:自己表示很得意(多含贬义)。此处并没有贬义色彩,应用“得意洋洋”。
第四空,再现:(过去的事情)再次出现。涌现:(人或事物)大量出现。浮现:过去的印象重新在脑子里显现。此处是说再次呈现出“她的沉静……”,应用“再现”。
故选D。
2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从“虎吼震川,隆隆千里;龙腾搅谷,巍巍地颤。波起涛落,切层岩如豆腐;激流飞湍,锉顽石如木铁”可知,划线句子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其中,“虎吼震川,隆隆千里;龙腾搅谷,巍巍地颤”为第一层,运用了对偶(整句)的修辞手法,“虎吼震川”对“龙腾搅谷”,“隆隆千里”对“巍巍地颤”,是四字组合,两两相对,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读起来琅琅上口;“波起涛落,切层岩如豆腐;激流飞湍,锉顽石如木铁”为第二层次,为四、六字组合,运用对偶(整句),“波起涛落”对“激流飞湍”,“切层岩如豆腐”对“锉顽石如木铁”,两两相对。这样句式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节奏协调,气势贯通,又有长短变化,读起来或急促,或舒缓,有节奏变化之美。
2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两处语病:
一、不合逻辑,要删掉“来自”;
二、搭配不当,要把“借水裂石之力”改为“水借裂石之力”。
24.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本题是给材料的话题作文。
首先分析话题。
“文化与自信”包含两个关键词,“文化”“自信”。“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结合材料可知,本次作文的“文化”特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指相信自己。话题“文化与自信”呈现出二者的关系,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是自信的根基,中华传统文化的辉煌历史是自信的坚实依据。所以这一话题提示考生要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思考在当下的时代潮流中如何传承发扬这些精华来坚定我们的民族自信。
然后分析材料。
材料共两段文字,第一段文字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是民族的“根”“魂”,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是走向世界的价值根基,需要延续拓展;第二段文字指出传统文化的养分让我们的民族更有力量,更有自信,未来更加美好。材料旨在考查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引导考生在当前的社会发展场景中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和内涵,筑牢或者重新构建正确的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切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
综合话题和材料来看,考生在行文中只要围绕“文化与自信”这一话题来写,展现对国家的认同,对文化的底气,表明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的决心,具有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责任感,不忘初心、继续前行,既满怀激情又锲而不舍,与时代同进步,与祖国共成长,都符合写作的要求。
行文构思上,考生可以“化虚为实”,以“具体”诠释“抽象”,“传统文化”是较抽象的概念,写作时,可以化概念为万象,用具体的文化形态——诗歌、绘画、书法、文房四宝、茶艺、京剧、刺绣、民俗节日、剪纸、皮影戏等去诠释抽象概念的内涵,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可以联系现实展现传统文化在当今舞台上的魅力,最后可以发出呼吁。
立意:
1.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脉。
2.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
3.珍视传统,坚定文化自信。
4.坚定文化自信,挺起精神脊梁。
5.传承文化,点燃自信。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