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练测】广东省2013-2014学年高二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同步练测】广东省2013-2014学年高二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2-10 20:50: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广东省2013-2014学年高二历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选择题
1.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列出的理由主要有: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涝之灾易招”;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凌逼,几至亡国”。材料反映出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的阻碍因素包括(  )
A.资金短缺 技术落后 B.资金短缺 迷信思想
C.迷信思想 体制落后 D.技术落伍 体制落后
2.有轨电车初入上海之时,上海人都说电车乘不得,偶一不慎,就要触电,电车公司即在车旁标着“大众可座、稳快价廉”字样,以资号召,且妇女可出三等车资而坐头等座位。此后,上海市民逐渐接受了方便而价廉的电车。这段材料说明(  )
A.有轨电车最早进入上海 B.妇女社会地位十分低下
C.广告推动出行方式变化 D.传统交通工具遭到抛弃
3.中国近代有人曾赞叹一种西方发明:“无智愚长幼之别,无学习译录之难,入手而能用,着耳能得声;坐一室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声。此亘古未有之便宜,故创行未三十年,遍于各国。其始可达数十里,现已可通数千里。”这项发明是(  )[来
A.电话 B.有线电报 C.无线电报 D.广播电台
4.1882年《申报》载:“沪上刻有人招集股分(份),创为电灯者。其事原系西人主之,而一时出银附股者,合中西人皆踊跃而起。……溯自来火(煤气灯)兴已及二十年,当日……西人创行此事,未闻有人乐从而买股者。”这种变化主要说明近代上海 (  )。
A.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高   B.社会观念的进步
C.现代企业制度臻于完善   D.民族工业迅猛发展
5.1912年,世界第一艘超级豪华渡轮——“泰坦尼克号”在大西洋沉没。由于该船运用了当时最先进的通讯方式,一千多名乘客中有695人得救,当时这种先进的通讯技术是
A. 电话通讯技术 B. 有线电报技术
C. 无线电报通讯技术 D. 电子信息技术
6.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指出,在中国近代,“来自西方的商品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它没有大炮那么可怕,但比大炮更有力量,它不像思想那么感染人心,但却比思想更广泛地走到每一个人的生活里去”。下列西方事物成为中国人生活组成部分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西装  ②电话  ③无线广播  ④电影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①③④ D.④①②③
7.假如光绪帝在百日维新中想了解民众对维新变法的看法,在当时他能够采用的通讯手段和大众传媒不可能是(  )
A.邮信 B.电报 C.报纸 D.广播
8.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的网址是www.m1905.com,其中“1905”是为了纪念(  )
A.世界电影诞生 B.中国第一次进行电影放映
C.京剧《定军山》摄制 D.《歌女红牡丹》公映
9.《申报》是中国近代史上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它从1872年4月30日创刊,至1949年5月27日停刊,前后历时78年,记录了从清末到民国近八十年间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被称为“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1912年《申报》可能报道的新闻有(  )
A.市民互用“先生”“同志”的称谓 B.上海发昌机器厂创办
C.电影《定军山》开拍的消息 D.陈独秀倡导“文学革命”
10.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这一描述表明
A.报纸宣传成为变革根本动力 B.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
C.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 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
11.图2是一幅民国时期的商品广告。据此可知
A.民国时期的广告都借助了明星代言 B.当时影视明星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C.这一广告突出了对产品功效的宣传 D.明星代言得到普通民众的广泛认同
12.据《中国近代报刊史》,《时务报》初创时,每期只销4000份左右,半年后增至7000分,一年后达到13000份,最多时销达17000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记录。这一现象说明
A.通俗性报刊广受普通民众欢迎 B.《时务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C.维新派有效利用新式媒介开启民智 D.国人所办的报纸市场需求极大
13.1913年1月,《大公报》有文章描述当时女性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的现象:“于是有所谓女子北伐军,女子敢死队,有所谓女子同盟会,女子参政团,女子自由党。”这种现象反映了(  )
A.自由平等的时代诉求 B.救亡图存的历史潮流
C.民主共和的思想观念 D.婚姻自主的社会风尚
14.1893年,有位官员上奏朝廷说:“近来体察沿海各口商务情形,洋纱一项进口日多,较洋布行销尤广。江、皖、川、楚等省,或有难销洋布之区,更无不用洋纱之地。”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洋纱洋布主要在通商口岸使用 B.进口洋布在中国销售市场萎缩
C.长江流域传统织布业逐渐消失 D.民族织布业大量使用进口洋纱
15.人们的穿着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西装开始成为社会时尚是在
A.新中国成立初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革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16.《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是清末长篇谴责小说的代表。小说描写的是晚清时期社会上的种种怪现状,展示了一幅清王朝崩溃前夕的社会画卷,下列内容不属于作品中的“怪现状”的是(  )
A.大清子民“剃发蓄辫” B.清政府成为“洋人之朝廷”
C.孔子穿西装 D.尊孔复古逆流的兴起
17.竹枝词是一种诗体,在民间有很大影响。下列竹枝词反映了某一时期中国人的着装特点:“偏偏捷捷少年郎,不着长装着短装”“时装女服不兴长,尺寸先需合体量。窄袖短衣高护领,青裙还要仿西洋”。这一历史时期是指(  )
A.清代晚期 B.民国初年
C.新中国成立初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18.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完成的文学作品《城南旧事》,曾被评选为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它描写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北京城的社会风貌。下列情景属于“城南旧事”的是(  )
A.四合院里的生活起居 B.东交民巷胡同里玩耍的儿时情趣
C.剪辫成为新潮女性的追求 D.北平学生反对华北自治的游行示威
19.在种种压力面前,不久,政府下达了一道,云:“凡我臣民,均准其自由剪发。”因为空缺部分的文字模糊不清,小明就请教了历史老师。下列老师的说法,准确的是(  )
A.不剪辫的,就以违法论处 B.反映了清末中国社会风俗的改良
C.压力主要来自社会底层的反清思潮 D.政府是指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
20.在民国初年北京大学有个辜鸿铭的学者,他出生在南洋的印尼,读书在英国,娶了个日本的东洋妻子,在北洋政府做了部长,是个“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妻是东洋、官在北洋”的奇人。他的人生阅历主要反映
A.清政府积极派送留学生 B.中国人和日本人通婚和睦
C.近代中国社会对外开放 D.清政府重用留学归国人员
二.材料题
21.媒体古已有之,但进入近代以后才全面兴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我国最早的报纸可以追溯到唐代。唐人孙樵撰有《读开元杂报》一文,有如下记述:“于襄、汉间得数十幅书,系日条事,不立首末。其略曰:‘某日,皇帝亲耕籍田,行九推礼;某日,皇帝自东封还,赏赐有差;某日,宰相与百僚廷争一刻罢’。如此凡数十百条,未知何等书,有知书者自外来,曰此皆开元政事,盖当时条报于外者。樵后得《开元录》验之,条条可复(与《开元录》记载一致)。”(注:“开元杂报”这一称谓是后人所加,并非当时报纸的名字)宋代也出现了报纸,称“朝报”。宋人赵升在《朝野类要》中记载,“朝报……每日由门下后省编定,请给事判报,方行下都进奏院报行天下”。
材料二 故记者既据最高之地位,代表国民,国民而亦即承认为其代表者。一纸之出,可以收全国之观听;一议之发,可以挽全国之倾势。
——《国民日日报》发刊词(1903)
材料三 民国前期报纸上的广告。
材料四 2011年下半年,“微博卖土豆”成为网络热点话题。先后有陕西、内蒙古等地的农民通过微博发出求助信息,成功卖出了滞销的土豆。
(1)从材料一看,我国古代的报纸具有什么功能?为什么当时的报纸功能仅限于此?
(2)材料二中《国民日日报》的办报主旨是什么?这反映了什么时代风潮?
(3)材料三反映了民国前期报纸的什么功能?这反映了当时的什么社会现实?
(4)材料四描述的新媒体的作用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发生的?
22.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四合院的典型特征是外观规矩,中线对称,而且用法极为灵活,往大了扩展,就是皇宫、王府,往小了缩,就是平民百姓的住宅,辉煌的紫禁城与郊外的普通农民家都是四合院。
(1)结合图1和材料二,中国传统建筑“四合院”的建筑特点有哪些?造成这一建筑风格的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分别是什么?
(2)图2为古代西欧常见的城堡,这类城堡的数量在17世纪后呈现何种发展趋势?为什么?
(3)图3为今天上海浦东繁华的一景,如此景象的出现得益于哪些政策和制度,又有什么标志性意义?
(4)从古到今中西方建筑风格各不一样,结合以上材料,说明影响建筑风格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广东省2013-2014学年高二历史寒假作业(5)答案
一.选择题
1-5 BCABC 6-10 BDCAC 11-15 CCADD 16-20 DBABC
二.材料题
21(1)功能:记录皇帝言行、朝廷(中央政府)事务;对地方发布信息、推行中央政策。原因:皇权专制,中央集权制。
(2)主旨:表达民意,启蒙民众,挽救民族危机。风潮:西方启蒙思潮传入,民权思想盛行;爱国思潮。
(3)功能:商业功能。社会现实: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发展,实业救国思潮盛行,掀起爱用国货、抵制外货运动。
(4)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网络时代到来;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22(1)特点:封闭性强;外观规矩,中线对称。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儒家思想。
(2)趋势:不断减少。原因: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火药的传入)等。
(3)政策和制度:改革开放的政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标志性意义:是20世纪9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4)因素:经济发展状态与思想文化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