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扬
慢
州
姜夔
慢词介绍
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重抒情,一般都比较长。
姜夔精通音律,“扬州慢”是他自创词调和乐曲之一。扬州慢是词牌,也是题目。
朗诵技巧:语速慢而舒缓
作者介绍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生卒年不详。南宋中期向后期过渡时期的代表词人,一生未入仕途,以布衣出入于公卿之门,善书法、精音乐、能自度曲。诗词俱工,词尤负盛名。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词多纪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
写作背景
在南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生山河破碎之感。作者写本词时,宋金隆兴和议已达12年之久。南宋朝廷苟安半壁,朝纲废弛。词人目睹当年经强敌侵凌后扬州城的累累伤痕和苦难频仍的现实,岂能无动于衷?因而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
序
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序
写作时间
所见所闻
写作缘由
淳熙丙申至日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感慨今昔
他人评价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主题
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感情基调
低沉悲哀
王风·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王风·黍离
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苗儿也在长。走上旧地脚步缓,心里只有忧和伤。能够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能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高高在上苍天啊,何人害我离家走?
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穗儿也在长。走上旧地脚步缓,如同喝醉酒一样。能够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能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高高在上苍天啊,何人害我离家走?
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穗儿红彤彤。走上旧地脚步缓,心中如噎一般痛。能够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能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高高在上苍天啊,何人害我离家走?
黍离
周幽王残暴无道,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周平王东迁洛邑,是为东周。东周初年,有王朝大夫到镐京去,看到宗庙宫殿均已毁坏,长了庄稼,不胜感慨,因作此诗。
“黍离之悲”
表示国家残破、山河破碎之痛。
国家沦亡的悲痛,后代指故国之思。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
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
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
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
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扬州慢 姜夔
上阙有哪个词可以来概括今日的扬州城特点?
问题一
问题二
昔日的扬州城是怎么样的呢?请用红笔画出来。
问题三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文人诗词中的城市文化记忆
姜夔的《扬州慢》中,有几位诗人对扬州城的记忆?请分别找出来。
所见
所闻
荠麦青青
废池乔木
二十四桥
冷月无声
桥边红药
一座是“空城”,现实中的城,姜夔眼中所见的城。
清角吹寒
“空城”特点——破败荒凉
淮左名都 竹西佳处
过春风十里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豆蔻梢头二月初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一座是“名都”,以杜牧为代表的历代诗人笔下的城,记忆中的城;
“名都”特点——繁华富丽
小结:“名都”——“空城”
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实写
荠麦青青
废池乔木
清角吹寒
虚写
名都
竹西佳处
春风十里
青楼梦好
繁华
热闹
破败
荒凉
昔盛今衰的感伤
虚实相生,化用诗句,对比鲜明,借景抒情。
空城
艺术特色
胡马窥江去后
南宋王朝南渡后,金人屡次渡淮,扬州变得残破不堪。绍兴三十一年 (公元1161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虽已时隔十五年了,但作者经过扬州时依然“荠麦青青”,疮痍满目,不禁追忆丧乱,“感慨今昔”。
建炎三年春二月,金兵侵占扬州,“臣民子女及金帛所储,为金人杀掠殆尽”,复又“纵火焚城,士民皆死,存者才数千人而已”。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2年),金兵多次侵占扬州。
是晚,金游骑至扬州,守臣、右文殿修撰黄愿先巳遁去,签书淮南节度判官吴某权州事,州民喧呼,皆备香花迎拜。金人入城,问上所在,众曰:“渡江矣。”金人驰往瓜洲,望江而回。引兵屯摘星楼下纵火,城内烟焰烛天,臣民子女及金帛所储,为金人杀掠殆尽。
春路雨添花
花动一山春色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间接抒情
曾经在杜牧笔下流淌过无数赞美扬州诗文,可是面对今日的扬州,杜牧极度的惊讶,再有才华也难赋深情的诗文来了。
词人以“豆蔻词”“青楼梦”这些象征扬州繁华的艳句,在设想杜牧“重到须惊”“难赋深情”的衬托下,使劫后扬州的荒凉更加突出,当然说它带有自况的意味也未尝不可。衬托,有时比直抒胸臆感时伤乱,更为含蓄有致。
赏析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春风十里”是从杜牧《赠别》中“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诗句化出,杜牧诗句极言扬州之美。所以词人化用来作了一个对比:听说扬州繁华富丽、但一路之上,触目之处,却尽是青青的野生荞麦,一片荒凉景象。反衬如今的荒凉破败。
对比
赏析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它们“犹厌言兵”,更何况当地的人民呢?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
拟人
赏析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暮色降临后,军营中传出阵阵低沉的号角声,在空城的上空回荡。唐朝,扬州有内城和外城,商业繁华、景致优美,杜牧曾赞美道:“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天碧台阁丽,风凉歌管清”,而今仅剩一座空城,满目疮痍,军号凄厉,不由人不生感慨。
赏析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月亮本“无声”,也无冷暖之别,但作者却借助“通感”手法,用触觉感受之“冷”与听觉感受之“无声”来展示视觉所见之“月”,移人情于物象,似乎明月也有情,为昔盛今衰之扬州伤感沉默。作者借月这一意象营造凄清、感伤气氛,寄托悲怆之情。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句,因相传古代有二十四个美人吹萧于桥上,所以有此句。
赏析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作者面对清冷的景色,看到桥边依然盛开的红花,不禁悲从中来,向芍药发问:你们寂寞地开在这里,无人来观赏,你们为谁而开呢?这里将无情的花儿赋予了情感,意蕴至深、悲痛已极。花且如此,人何以堪。
二十四桥因桥边盛产红芍药花,故又称红药桥。
“红药”意象
红药,也称为芍药,芍药花作为一种意象符号,最早见于《诗经》:“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古代男女交往,以芍药相赠表达结情之约或惜别之情。
魏晋南北朝可以说是芍药文学意象的另一个源起,以拟人化的手法,将芍药喻作风情万种的美人,以致后人用“芍药笼烟”来形容美人的娇媚。又因为芍药开于暮春时节,当它开始绽放时,百花已开始凋谢,有寂寞之情。因此往往又成为落寞、凄凉之境的反衬,令人感慨昔日美好时光的不再。
《扬州慢》 原句、出处 作用
竹西佳处
过春风十里
纵豆蔻词工, 青楼梦好
二十四桥仍在
①表崇拜之情
②形象更加鲜明,增加了文采 。
③又以昔日的繁华,反衬了今日的荒凉,反而使词更沉郁,内容更丰厚。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伤。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题扬州禅智寺》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起珠帘总不如。 ——《赠别》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赠别》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遣怀》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
——《寄扬州韩绰判官》
昔日:名都、佳处
今日:
比
对
清角吹寒
正面渲染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杜郎重到须惊
冷月无声
侧面烘托
扬州
春风十里
劫后萧
条景象
黍离之悲
1.情景交融
2.对比、拟人
3.使用典故、以动衬静
写作手法
红药为谁生
空城
物是人非
上阕写眼前实景,纪行写景,以对比起笔,概写劫后扬州的荒凉、萧条景象。
作者怀念故国,憎恨战争的爱国之情从中自然流露出来。
小结
下阙伤今怀古,运用联想。以杜牧当年扬州诗之胜况,反衬现在扬州之冷清萧条。令人产生“物是人非”的怅惘之情。
主旨:抒发了他对战争的厌恶与痛恨,对昔日繁华的追忆和怀念,对今日山河残破的哀思。
两位诗人笔下的扬州哪一个更具魅力,更有历史纵深感呢?
姜夔悲的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不仅仅是“废池乔木”的建筑衰败之悲和“清角吹寒”的黎民百姓之悲,也不仅仅是“黍离之悲”,姜夔悲得不仅是城池之殇,更是文化之殇。一座城,一段记忆,一股风流,城市及其承载的文化的代际传承,因为兵火的洗劫,发生突变,引起姜夔心中思接千古的悲愁。他悲的是“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姜夔与其说是悲扬州当前的衰败,倒不如说更害怕兵连祸接导致富庶繁华的扬州城城市文化的断层与消亡吧!
杜牧笔下的“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的富庶繁华再到姜夔眼中遭受兵燹的扬州“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兵祸使得扬州人去楼空,不仅带来的是城市经济和民生的衰败、人民的疾苦,更多的是繁盛富庶的城市文化的中断。“豆蔻辞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都是昔日繁荣的扬州文化的象征。一方面这些诗词文化成为扬州城市记忆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扬州这座城市牢牢绑定,就像苏轼之于黄州赤壁,海子之于德令哈……另一方面姜夔眼中的这些灾难记忆也叠加构成扬州城市记忆中的一个有机组部分,这座城市就拥有了苦难和幸福,贫穷和富庶,衰微和崛起,绝望和希望等截然不同而又包容丰富的城市文化内涵。
一座城市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与演进涵养了城市的文化和记忆,而城市文化和记忆又反哺了这座城市,让城市在面对灾难时拥有更大的自信和更从容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