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共6页,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分别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
2. 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 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对应区域内,不能写在试题卷上;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笔和其他笔,做图可用2B铅笔。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 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或不选的得0分,共48分。)
1.下列情形下,物体可以当作质点处理的是
A.研究自行车车轮转动时,可以把自行车看作质点
B.研究乒乓球的旋转运动时,可以把乒乓球当作质点
C.研究“辽宁舰”在太平洋上的位置时,可以把它当作质点
D.确定一列火车通过某一电线杆的时间时,可以把火车当作质点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的方向不一定相同
B.物体的速度变化越大,其加速度越大
C.物体的速度变化越快,其加速度越大
D.物体的加速度越大,它的惯性就越大
3.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物理定律就是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但有些物理定律或物理关系的建立并不是直接从实验得到的,而是经过了理想化或合理外推得到的,下列几个定律的建立属于这种情况的是
A.胡克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
C.牛顿第二定律 D.牛顿第三定律
4.关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平衡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个作用力与它的反作用力的合力等于零
B.作用力与它的反作用力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
C.一对平衡力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
D.两个相互作用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总是相等,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5.甲、乙两物体从同一地点沿同一条直线同时运动,其速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0~t1时间内两物体均处于静止状态
B.t1~t2时间内甲物体始终在乙物体的前面
C.t2时刻两物体相遇
D.t1~t2时间内,甲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6.物体做直线运动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函数关系是(m), 则它运动的初速度和加速度分别是
A.0、4m/s2 B.5m/s、2m/s2 C.4m/s、1m/s2 D.5m/s、4m/s2
7.关于自由落体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同一地点不同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时的加速度相同
B.只要物体只受重力作用就一定做自由落体运动
C.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D.在地球上同一地点,从同一高度做自由落体的物体,落地时间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8.下列单位对应的物理量是矢量的有
A.N B.m/s2 C. s D.kg
9.如图所示,将物体A放在容器B中,以某一速度把容器B竖直上抛,不计空气阻力,运动过程中容器B的底面始终保持水平, 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容器B上升过程中,物体A对B有压力,下降过程中,压力等于零
B.容器B上升到最高点的时候,物体A对B有压力
C.不论容器B上升还是下降,物体A对B都有压力
D.不论容器B上升还是下降,物体A对B的压力都等于零
10.如图甲所示,质量为m1的足够长木板静止在水平面上,其上放一质量为m2的物块。物块与木板的接触面是光滑的。t=0时刻起,给木块施加一水平恒力F。 分别用、和v1、v2表示木板、物块的加速度和速度大小,图乙中符合运动情况的是
11.如图所示,用一根细绳和一根轻直杆组成三角支架,绳的一端绕在手指上B点,杆的一端顶在掌心O处,当在A处挂上重物时,整个系统处于静止状态,此时杆OA处于水平状态,绳与杆分别对手指和手掌有力的作用,对这两个作用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绳对手指的拉力沿AB方向(与图示方向相反)
B.绳对手指的拉力沿BA方向(如图示方向)
C.绳子对A点的作用力和杆对A点的作用力的合力方向竖直向上
D.绳子对A点的作用力和杆对A点的作用力的合力大小大于重物的重力
12.A、B两球的质量均为m,两球之间用轻弹簧相连,放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A球左侧靠墙。弹簧原长为L0,用恒力F向左推B球使弹簧压缩,如图所示,整个系统处于静止状态,此时弹簧长为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弹簧的劲度系数为F/L
B.弹簧的劲度系数为F/(L0-L)
C.若突然将力F撤去,撤去瞬间,A、B两球的加速度均为0
D.若突然将力F撤去,撤去瞬间,A球的加速度为0,B球的加速度大小为F/m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52分)
二、实验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14分)
13.(5分)如图,把弹簧测力计的一端固定在墙上,用力F水平向左拉金属板,金属板向左运动,此时测力计的示数稳定(图中已把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放大画出),则物块P与金属板间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 N。若用弹簧测力计测得物块P重10.40N,根据表中给出的动摩擦因数,可推算出物块P的材料为 。
14.(5分)在用接在50Hz交流电源上的打点计时器测定小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的实验中,得到如图甲所示的一条纸带,从比较清晰的点开始标计数点0、1、2、3、4…,其中每两个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未画出,量得0与1两计数点间的距离x1=30.2 mm,3与4两计数点间的距离x4=48.8 mm,则小车在3与4两计数点间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小车的加速度为__________m/s2。(计算结果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15.(4分)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中,采用如图乙所示的装置。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本实验主要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研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B.在探究加速度与外力的关系时,应该改变小车的质量
C.在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时,作出图象容易更直观判断出二者间的关系
D.无论在什么条件下,细线对小车的拉力大小总等于砝码盘和砝码的总重力大小
三、计算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38分。要求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16.(6分)如图所示,轻绳OA一端系于天花板上,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水平轻绳OB的一端系于竖直墙上,O点挂一重物。当重物的重力为N时,水平绳OB的拉力为300N,求:
(1)θ角的大小;
(2)此时绳OA的拉力是多大?
17.(8分)一个物体从空中A点做自由落体运动,经过空中B点时速度为,物体落到地面C点时速度为v。已知B点离地面的高度h=15m,g取10m/s2,求:
(1)物体落到地面C点时的速度v的大小;
(2)物体在空中运动的时间t;
(3)A点与地面C点的高度H。
18.(12分)如图所示,质量m=2.6kg的金属块放在水平地板上,在与水平方向成θ=37°角斜向上、大小为F=10N的拉力作用下,以速度v=5.0m/s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cos37°=0.8, sin37°=0.6,取g=10m/s2)求:
(1)金属块与地板间的动摩擦因数;
(2)若在运动过程的某一时刻保持力F的大小不变,突然
将力的方向变为水平向右,这一时刻金属块的加速度
大小为多少?
(3)若在匀速直线运动某一时刻撤去力F,金属块再经过
多长时间停下来?
19.(12分) 如图,足够长的斜面倾角θ=37°。一个物体以v0=12m/s的初速度从斜面A点处沿斜面向上运动。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25。已知重力加速度g=10m/s2,
sin37°=0.6,cos37°=0.8。求:
(1)物体沿斜面上滑时的加速度大小a1;
(2)物体沿斜面上滑的最大距离x;?
(3)物体沿斜面到达最高点后返回下滑时的加速度大小a2;
(4)物体从A点出发到再次回到A点运动的总时间t。
一、选择题
1.C 2.AC 3.B 4.D 5.BD 6.D 7.AC 8.AB 9.D 10.D 11.BC 12.BD
二、实验题
13. 2.60(或2.6)(3分); 金属(2分)
14.0.49(3分) 0.62(2分)
15.AC(4分,只选了一项给2分)
三、计算题
16.
根据O点受力由正交分解有:
①(2分)
②(2分)
解得tanθ=
则θ=30°(1分) N (1分)
(①②两方程也可以写为,每式各2分)
17.
(1)由B点到C点
v2—()=2gh (2分)
v =20 m/s(1分)
(2)根据v =gt,可得物体在空中运动的总时间为:
t==2s (2分,公式1分,结论1分)
(3)根据v 2=2gH,(2分)(根据H=gt2也可)
可得H==20 m (1分)
18.
(1)设地板对金属块的支持力为FN,金属块与地板的动摩擦因数为μ,
因为金属块匀速运动,所以有
(2分)
(2分)
解得:(1分)
(2)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2分) a1= m/s2≈-0.154m/s2
负号表示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大小为0.15m/s2 (1分,只要数值对了即可)
(3)撤去力F后 (2分) a2=4m/s2
由t= (1分) t=1.25s (1分)
19.
(1)沿斜面向上运动,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2分) a1=8 m/s2 (1分)
(2)物体沿斜面上滑
由 (2分) 得x=9m? (1分)
(3)物体沿斜面返回下滑时
(2分) 则a2=4 m/s2 (1分)
(4)物体从A点出发到再次回到A点运动的总时间t。
沿斜面向上运动 (1分) 沿斜面向下运动 (1分)
则t=t1+t2=s≈3.62s (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