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第三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第三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31 09:24: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太康三高2022-2023学年上期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新旧贵族,还是新兴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治的直接参与者。这一变化( )
A.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标志着选官制度成熟
C.进一步强化封建等级秩序 D.有助于国家开疆拓土
2、1832年、1867年和1884的三次议会改革是英国19世纪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事件。其中1832年改革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权利,1867年改革使小资产阶级和工人上层获得选举权,1884年改革赋予农业工人选举权利。据此可知三次议会改革( )
A. 逐步实现了公民的普选权 B. 增强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地位
C. 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D. 是英国政治民主化的核心
3、阅读庆阳县两年来“三三制”执行情况(1944年),对表中县参议员的身份反映的政权理解正确的是( )
身份 家庭成分 社会出身
地主 富农 中农 贫农 绅士 商人 学生 军界 工人 务农
数量 7 17 41 26 9 15 10 2 2 53
A.具有民主性和广泛性 B.体现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原则
C.性质是工农民主政权 D.与人民民主政权的群众基础相同
4、据下表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
人物 时期 主要内容
商鞅 秦孝公时期 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废除井田制;推行县制,官员由君主任免
邹忌 齐威王时期 举贤人、修法律、鼓励臣下进谏
李悝 魏文侯时期 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授予官职和爵位;颁布《法经》
吴起 楚悼王时期 废除贵族世卿世禄制度,裁减冗官,选贤任能
A.变法以实行土地私有制为中心 B.变法侧重重建伦理和政治
C.变法旨在改变当时的社会性质 D.变法重视人才选拔与使用
5、据《吕氏春秋》载:“上计,战国、秦、汉时地方官于年终将境内户口、赋税、盗贼、狱讼等项编造计簿,遣吏逐级上报,奏呈朝廷……称为上计。”据此,“上计制”的主要意图是( )
A.控制地方财政税收 B.监督考核地方官员
C.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D.防止官员弄虚作假
6、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文官制度的国家之一。19世纪30年代,英国政府对文官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于1853年制订了一套行使至今的制度。近代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主要原因是( )
A.传统选官制度存在弊端 B.英国政府的推动
C.工业革命的影响 D.中国科举制的影响
7、1912年7月,北洋政府公布了《文官任用法草案》,确定官员任用资格主要有两项,第一是考试,第二是经历,“考试者所以决其将来,经历者所以重其既往,二者皆不可偏废”。这表明北洋政府( )
A.避免了徇私舞弊 B.民主政治的确立
C.摆脱了封建束缚 D.选拔官员考试和资历并重
8、《礼记 曲礼》有关复仇之义,认为父仇不共戴天,为父祖复仇被视为孝义之举。汉律规定:“敢私复仇者加刑,家属徙边。”魏律规定:“贼斗杀人,以劾而亡,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这表明魏律中呈现出( )
A.复古主义的特色 B.严刑峻法的特色 C.程序简化的特色 D.以儒入法的特色
9、有学者研究西方法律制度发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从陪审团审判到刑事诉讼确立了诸多原则,如法官独立和中立的原则、无罪推定原则、不告不理原则等。这些原则的核心目标在于( )
A.维护公民权利 B.坚持权力制衡 C.遵循法律程序 D.保护私有财产
10、1962年3月,毛泽东针对公安工作指出:“刑法需要制定,民法也需要制定,没有法律不行”。1964年7月形成民法草案(试拟稿),该草案共3编、24章、262条,包括总则、财产的所有、财产的流转。这反映出( )
A.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 B.“左倾”错误得到全面纠正
C.依法治国方针正式形成 D.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探索
11、考古发掘证实,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丝绸之路古道荒漠中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屯田(军人以军事建制垦荒种地)及官署遗址群,遗存包括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 这一发现蕴含的重要历史信息是( )
A.西汉政府着力保护丝绸之路畅通 B.汉代先进生产技术传入西域
C.西域与内地的交往源远流长 D.西汉政府对西域实行有效管辖
12、由于强烈希望《凡尔赛条约》得到永久遵循,1928年,一位美国领导者和一位法国领导者共同起草了一份条约,宣布缔约各国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很多国家认可了这一文献。该文献( )
A.对侵略者具有强大的约束力 B.打破了欧洲国家之间的战略平衡
C.为德国重新成为政治大国铺平道路 D.奠定了国际法中互不侵犯的原则
13、建国初期《中国建设》杂志刊登了许多外国读者的反馈。一位印尼读者表示“今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中国的少数民族是如何在人民政府的治理下享有和平和繁荣”。一位印度读者写道“在新中国少数民族是如何平等地享有全部自由,还享有自由的区域去实现进步和繁荣。”这些反馈直接表明外国读者( )
A.赞赏新中国的民族政策 B.讴歌中国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C.认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认识到爱国统一战线的优越性
14、习近平主席在某国际组织上提出主张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力求共同维护地区安全稳定、着力发展务实合作、加强人文交流和民间交往等主张。这反映了当代我国( )
A.打破了美国对我国长期孤立局面 B.开始步入国际舞台体现大国担当
C.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积极稳步推进新型国际关系建设
15、西方学者霍布斯鲍姆指出∶“对于二战后的国策方针,美国政府用在避免另一场经济大萧条袭击所花费的心血,更胜于为防止另一场战争发生所做的努力。”基于此,二战后的美国( )
A.推行遏制社会主义的"冷战"政策 B.试图通过马歇尔计划控制西欧
C.主导建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D.组建了与苏联对抗的北约组织
16、据统计,1916年中国的关税收入在财政总收入中仅占24.4%,至1934年已上升到40.6%。在正常情况下,关税收入占当时政府财政收入半数以上,有些年度甚至高达60%~70%。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南京国民政府废除苛捐杂税 B.关税收入在逐年增加
C.国民政府实行关税自主政策 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2分。
17、(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资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国王由实权变为虚位,逐渐成为象征性的国家元首,封建贵族退到了历史舞台的后面,但中世纪政治体制的框架,立法、行政、司法的基本机制,仍被保留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部分内容也被不断变革着,使之更加适合英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材料二 原定这次会议的任务是修改《邦联条例》,但是《邦联条例》所确立的体制,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美国国内和国际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重新构建美国政治体制,制定一部新的宪法来取代《邦联条例》。会议代表在取得共识之后,很快便由讨论对《邦联条例》的修改,转入对制定新宪法的讨论,因此这次会议便被称为“制宪会议”。会议经过三个多月的激烈争论,终于在1787年9月17日通过了《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草案,并提交各州批准。
——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光荣革命”后英国政治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制定的原因。
18、(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末新政前后,清政府开始设立经济特科取士;废除八股后,又采取学堂育才选才和留学生毕业录用等措施。到了北洋政府时期,受国内外诸种因素的影响,以强化文官立法为特点,中国近代文官制度进一步趋于完善。这些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具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可供借鉴之处,并且在某些方面还显示出了其所特有的时代价值。
——摘编自关学增《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及其得失》
材料二 以199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正式颁布为标志,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正式建立。该规定实施20年以来,一大批优秀人才陆续进入国家机关工作,为国家公务员队伍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摘自韩达亮《当代中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浅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期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变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实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意义。
19、(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法律制度上,秦代崇尚法治(采用法家思想)。……在法律的实施上,秦代坚持轻罪重刑,严刑酷法……法网过密导致了社会矛盾的迅速激化,并成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汉初,革秦之弊,废弃了秦代法律的严酷繁杂成分,由萧何制定了崇尚宽简的《九章律》,约法省刑,简易疏阔。……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其法制的指导思想则为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礼刑一体”的基本框架。……废止了部分肉刑,反映了司法的进步。
——摘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秦汉两朝法律制度的各自特点及其对政治统治的影响。
20、(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张骞通西域后,设校尉管理屯田,“有副校尉,秩比二千石,丞一人,司马、候、千人各二人”。唐朝统一西域后,唐政府在西域驻扎重兵,任命各级官吏,推行内地的均田制、租庸调制及府兵制,并在天山南路大兴屯田,使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进一步推广至西域。
——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在一些不具备设置郡县管理的边疆地区,汉王朝设立了一些专门机构,诸如西域都护府是包括今天新疆在内的辽阔西北边疆地区的最高管理机构。隋唐两朝实行较为开明的治边政策,设置的羁縻府州遍布于东西南北各边疆民族地区。元朝在地方上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对南部的广大少数民族地区除设置宣慰司都元帅府、宣慰司、部元帅府、安抚司等机构外,大量任用土著首领对少数民族进行管理,即史称的土官制度,实现了对边疆地区广泛而直接的管理。清朝政府在中央,设立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在地方,采用适合当地民族社会的统治体制, 如西藏以达赖和驻藏大臣协同管理噶厦政府制;西南地区改土归流酌情保留土司制;台湾为隶属福建的府州县制等等。
——据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加强对西域管理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特点及意义。
21、(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中叶是中国税制史上赋税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两税法的实施,改变了重人头轻田赋的局面,使田赋在整个赋税总额中的比例突出。宋朝建立以后,情况发生了新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基本趋势是两税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日益削减。与此同时,商税急剧增长,构成了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所谓农业税的削减是相对商税的剧增而言的,但就农业税本身来说,终两宋300余年,也基本维持一个大致稳定的水平而未下降。
与西方不同,中国古代社会不存在纳税人或纳税人组织与官府争夺税权的斗争,大至赋税结构的演变,小至某项税额的增减,一概由官府决定。在这样的情况下,南宋偶然出现商税超过农税的现象自然是官府控制的结果。
——摘编自顾銮斋《中西中古社会赋税结构演变的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唐宋赋税制度演变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赋税制度演变的原因。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官僚制取代贵族制,这一变化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故选A项;选官制度成熟、封建等级秩序强化均与官僚制取代贵族制不符,排除B.C两项;国家开疆拓土与郡县制、官僚制关系不大,排除D项。
2、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三次议会改革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变革的需要,适应了当时工业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工人上层及农业工人参与政权的需要,C正确;三次议会改革并未实现公民的普选权,A排除;前两次议会改革增强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地位,B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
3、答案:A
解析:根据表格,“三三制”政权涉及阶层具有广泛性,具有民主性,故A项正确;革命统一战线出现于1924—1927年,故B项错误;根据图表,阶级成分中有地主、富农,故其性质并非工农民主政权,故C项错误;人民民主政权的群众基础的主体是工人、农民,并没有地主、富农,故D项错误。
4、答案:D
解析:据材料“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官员由君主任免”“举贤人”“食有劳而禄有功”“选贤任能”可知,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争相招揽人才,以富国强兵,故选D项;实行土地私有制是商鞅变法的措施,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重建伦理的信息,排除B项;各国变法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排除C项。
5、答案:B
解析:所谓上计,即由地方行政长官定期向上级呈上计文书,报告地方治理状况。每年秋冬,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出入、盗贼多少等情况汇集到郡国,再由郡国汇总,制成计簿(亦名“集簿”),上报中央,朝廷据此评定地方行政长官的政绩,可见这是一种考核地方官的方式,故B项正确;上计涉及的内容不仅仅是地方财政税收,故A项错误;C.D两项在题干中无从体现。
6、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英国文官制度建立于工业革命完成时期,可得出工业革命使社会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故选C项。传统选官制度存在弊端是原因,但不是近代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英国政府的推动也不是近代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近代英国文官制度的确受到中国科举制的影响,但只是客观原因而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
7、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二者皆不可偏废”可知,北洋政府通过考试和资历确定官员任用资格,D项正确。A.C两项不符合史实,错误。仅凭材料所述无法认定其确立了民主政治,B项错误。
8、答案:D
解析:根据对材料的理解,魏律规定“贼斗杀人,以劾而亡,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其中“依古义”即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故选D项。魏律中并未体现复古主义,排除A项。根据材料中“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可知并没有体现严刑峻法,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程序简化的特点,排除C项。
9、答案:A
解析:法官中立是指在诉讼中,法官应当不偏不倚地对待双方当事人,给予各方主体以同等的对待,最终保证各方主体诉讼权利的平等,而无罪推定原则指的是所有被审判者在判决之前都是无罪的,不告不理原则指的是对未经起诉的事情法院不予受理的诉讼原则。这些原则的核心目标是维护公民的合法权利,A项正确;近代西方国家在权力结构层面,坚持权力制衡,B项与题干主旨不符;法律程序是维护公民权利的手段,不是核心目标,排除C项;刑事诉讼案例不一定都涉及私有财产,而且财产权只是公民权之一,排除D项。
10、答案:D
解析:材料“刑法需要制定,民法也需要制定,没有法律不行”体现的是毛主席对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探索,D项正确;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是在1965年,A项排除;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依法治国是1997年9月提出的C项排除。故选D。
11、答案:D
解析:材料显示在新疆地区发现西汉屯田及官署遗址群,结合所学可知,屯田是汉朝加强边疆管理的重要举措,其目的不仅仅是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汉朝先进生产技术传入西域,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西域与内地的交往,故C项错误;通过材料中屯田、官署遗址群等信息可知,西汉时期政府已经对西域进行了有效的管辖,故D项正确。
12、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可知,该条约是《非战公约》,为和平解决国家之间的争端、奠定国际法中互不侵犯原则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基础,D项正确;《非战公约》在国际法和战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但实际上并没有起到制止侵略战争的作用,A项排除;第二次世界大战打破了欧洲国家之间的战略平衡,该条约有利于巩固欧洲的和平秩序,B项排除;《洛迦诺公约》的签订为德国重新成为政治大国铺平道路,C项排除。
13、答案:A
解析:根据“今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中国的少数民族是如何在人民政府的治理下享有和平和繁荣”“在新中国少数民族是如何平等地享有全部自由,还享有自由的区域去实现进步和繁荣。”可得出其赞赏的是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新中国的民族政策,故A项正确;材料与基层民主无关,排除B;材料中没有提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C;材料涉及的是民族政策,而不是统一战线,排除D。
14、答案:D
解析:据“上海精神”可知,当代我国积极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不断努力,故D项符合题意。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就已打破美国对中国的孤立局面,排除A项。1954年日内瓦国际会议时新中国就已迈入国际舞台,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联合国的相关内容,C项排除。
1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可知,美国担心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会爆发大乱,因而主导建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故选C项;材料中的观点主要是从经济角度出发,故排除A.D两项;通过马歇尔计划控制西欧不是基于材料中的观点,故排除B项。
16、答案:C
解析:材料指出在正常情况下,关税收入占当时政府财政收入半数以上,有些年度甚至高达60%~70%,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国民政府实行关税自主政策,提高了关税收入,故选C项。
17、
(1)答案:变化:资产阶级掌握国家大权;封建贵族日渐衰落;国王逐渐“统而不治”;君主立宪制逐步确立。
解析:根据材料一“资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封建贵族退到了历史舞台的后面”“国王由实权变为虚位”并结合所学归纳总结。
(2)答案:特点:制定形势紧迫;制定方向具有变化性;制定过程中争论激烈。
原因:《邦联条例》不能适应美国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推动;等。
解析:第一小问,结合美国独立之初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严峻形势可得出,制定形势紧迫;根据材料二“很快便由讨论对《邦联条例》的修改,转入对制定新宪法的讨论”可得出,制定方向变化;根据材料二“会议经过三个多月的激烈争论”可得出,制定过程中争论激烈。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但是《邦联条例》所确立的体制,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美国国内和国际发展的要求”,并结合美国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可得出,《邦联条例》不能适应美国发展要求;结合18世纪70年代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可得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推动;等。
18、答案:(1)背景:清政府统治危机的加深;科举制度无法适应改革需要;新式学堂的推广;留学潮的出现;民国政治的发展。
(2)意义:推动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有利于人才的选拔;有助于干部队伍的年轻化和专业化。
解析:(1)问据材料一“清末新政前后”“到了北洋政府时期,受国内外诸种因素的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概括。
(2)问据材料二“该规定实施20年以来,一大批优秀人才陆续进入国家机关工作,为国家公务员队伍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分析说明。
19、答案:秦朝法律制度特点:刑法严酷。影响:激化了社会矛盾,是导致秦朝灭亡的原因之一。汉朝法律制度特点:刑法宽简。影响: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是“与民休息”政策的表现之一。
解析:关于秦朝的法律制度,据材料“坚持轻罪重刑,严刑酷法”可知,其法律具有严酷的特点;据“法网过密导致了社会矛盾的迅速激化,并成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可以直接得出其法律的影响。关于汉朝的法律制度,据材料“废弃了秦代法律的严酷繁杂成分”“约法省刑,简易疏阔”可知,相比秦朝,汉朝的法律更加宽松;据“革秦之弊”可知,汉初崇尚宽简的法律制度是吸取了秦代实行严刑峻法引发社会矛盾的经验教训,因而具有缓和社会矛盾的作用,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当时统治者推行黄老政策、与民休息的具体表现之一。
20、答案:(1)措施:设置机构,加强对西域地区的政治军事管理;推广中原地区的赋税、军事制度和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2)特点:治理体系日益完善(设置专门机构);因俗而治;注重维护中央权威。
意义:奠定了中国的基本疆域版图;强化了民族认同(促进了民族交融);促进了边疆开发;形成了追求统一的价值观;形成了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基本模式。
解析:(1)问根据材料一“张骞通西域后,设校尉管理屯田”可得出设置机构进行管理;根据材料一“推行内地的均田制、租庸调制及府兵制,并在天山南路大兴屯田”可得出推广中原地区的赋税、军事制度和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不同时期边疆管理的措施可得出治理体系日益完善;据材料“土官制度”“西南地区改土归流酌情保留土司制”等信息可得出因俗而治;据材料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可得出加强中央集权,维护中央权威。第二小问,从边疆开发、民族认同、疆域版图、边疆治理模式等方面回答。
21、
(1)答案:特点:人头税比重下降;农业税绝对征收
额未发生大的变动,但比重下降;非农业税特别是商税比重上升;赋税的征收受控于官府。
解析:据材料“改变了重人头轻田赋的局面”“农业税的削减是相对商税的剧增而言的,但就农业税本身来说……也基本维持一个大致稳定的水平而未下降”“一概由官府决定”等内容来回答特点。
(2)答案:原因: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为提高财政收入进行税制改革。
解析:据材料“宋朝建立以后……商税急剧增长,构成了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南宋偶然出现商税超过农税的现象自然是官府控制的结果”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原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