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文言文简约的特点。
3.紧扣重点词句,感悟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教学重点】
参考注释,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句子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走进故事。
1、师出示文章插图:同学们,请看见大屏幕上的这幅图,你会想起哪个故事?
2、生:司马光砸缸。
3、师板书课题《司马光》。
4、你能用几句话讲这个故事吗?如果把你刚才讲的写下来,就是白话文,我们从一年级到现在,除了学的古诗词,其他课文都是白话文,但在古时候,这个故事是这样写的,出示古文,这就是——文言文(齐读2遍)。
二、初读古文,字理识字。
1、自由读小古文,注意读准字音,坐姿要端正。
2、纠正字音,释义。出示PPT。
(1)“庭”请生拼读,注意后鼻韵。它最早写来源于“廷”,金文外面部分指院墙,里面是一个须发飘逸的老人,表示德才出众的长发长者,指宫中重臣拜国君的地方,加“广”表示宫中宽阔的大殿,同学们,文中指的是什么啊?(庭院)
(2)“跌、登”
一失足为“跌”,而在古文中,还有一个跟“足”有关的动词,你能迅速找到圈出来吗?
“登”也,它有足吗?不仅有,而且是一双脚,出示甲骨文,上面是双脚,下面是双手,捧着装满祭品的豆器走上祭台,所以“登”的方向,永远是向高处走,后来,在汉字的演变过程中,逐渐没有了双手,只剩下了双脚,保留了登高之意
(3)我们知道“持”与手有关,“弃”还与手有关呢,你知道它的手在哪里吗?(下面)古时候表示双手推地箕筐将婴儿丢在有人过往的地方,所以“弃”就有丢弃,抛弃之意。
3、读文。
(1)我们认识了生字,再来正确地读一读小古文。(出示古文)纠正“瓮”的读音。区别“瓮”(口小肚大的陶器)“缸”(口大肚小)出示图片。
(2)读古文要有停顿与节奏。大家自由读文。请生读,师范读,生画节奏。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三、韵读品文,了解人物品质。
1、读古文要声断气连,古人读书讲究吟诵,读到动情处时摇头晃脑,自由读一读,听着你们有声有色的朗读,我也想读,师范读。你能像我这样读吗?(能)生自由读。此韵读也有味也。
2、还可以怎样读?打着节拍读,(生读)打着拍子读,别有一番味道,朗朗上口,别有趣味。
3、古文是没有标点的,出示古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生摇头晃脑读,打拍子读。请生读。
4、文我们读通了,读顺了,你读懂了吗?
5、我们学古诗有哪些方法呢?请生说一说。
(1)看注释。
(2)联系上下文。
(3)联系生活实际猜意思。
(4)查字典……
这也是学古文之法也,我们就带着这些学习方法来理解小古文。学起于思,思贵于疑。请默读古文,把不明白的字词做上标记,记住“不动笔墨不读书”。
6、谁来根据自己的理解讲讲这个故事。
(1)“群儿戏于庭”(一群小伙伴在庭院里玩耍。)
你是怎么知道的。(看图)你是个善于观察的孩子。“戏”就是“玩耍”这群小孩除了玩耍,还可能干什么?
群儿追于庭
群儿笑于庭
群儿步于庭
(2)正当他们玩得高兴时,发生了什么事?
“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一个小孩爬到瓮上,一不小心掉进了水中)
(3)当“众皆弃去”时,司马光是怎么做的?请迅速浏览古文,用横线勾出相关句子。
“光持石击瓮破之”
引导读中悟义。
小伙伴在水瓮中多么害怕呀,这时“光——持石击瓮破之”;眼看小伙伴的生命在一点点消失,这时“光——持石击瓮破之”;叫大人已经来不及了,“光——持石击瓮破之”故事里的司马光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机智,冷静。
(5)正因为司马光的沉着冷静,持石击瓮,才有了——“水迸,儿得活”,这时多么令人激动欢乐呀,请用你的读来展现吧。
(6)请生再次讲讲这个故事。
(7)有感情地读古文。
(8)文言文中,“之”可谓是文言味儿十足的字,
也是一个百变金刚。
光持石击瓮破之之:瓮
光持石击碗破之 之:碗
光持石击杯破之 之:杯
(9)简介司马光生平。司马光小时候就这么机智聪明,长大了后更成了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主持编撰了著名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7、古今文对照,它们有何区别。
古文:精炼简短
现代文:浅显易懂
出示前半段原文,生自由读,再次感受文言文特点。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四、总结全文,背诵古文。
板书:
司马光 冷静 机智
一儿 跌 水中
众儿 弃去
司马光 持石击瓮
水迸,儿得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