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1.2离子反应(共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1.2离子反应(共3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8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12-31 18:1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1.2.1 离子反应
实验步骤 现象
1、在烧杯中分别加入干燥的NaCl固体、KNO3固体和蒸馏水,将石墨电极依次放入三个烧杯中,接通电源。
2、取上述烧杯中NaCl固体、KNO3固体各少许,分别加入另外两个成有水的烧杯中,搅拌,使固体完全溶解形成溶液,将石墨电极依次放入NaCl溶液、KNO3溶液中,接通电源。
灯泡不亮
灯泡变亮
[探究实验1-2]
实验 物质 现象 解释现象 形成规律
蒸馏水
NaCl固体、KNO3固体
NaCl溶液、KNO3 溶液
灯泡
不亮
灯泡
不亮
灯泡
变亮
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或离子的浓度太小
离子不能自由移动
NaCl、KNO3溶于水后能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
某些物质溶于水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后能导电。
离子浓度越大,导电性越强。
思考与总结
1、电解质:
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电解质的电离
酸:HCl、HNO3、H2SO4 、H2SO3 、CH3COOH等;
碱:NaOH、KOH、Ba(OH)2、NH3·H20等;
绝大多数盐:NaCl、 Ba(NO3)2、CaCO3等。
水也是电解质。
常见的电解质:
思考与交流
1.金属也能够导电,金属是电解质吗?
2.金属导电与电解质溶液导电有什么不同?
练习: 判断下列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
① NaCl溶液 ②氯化氢 ③硫酸
④SO3 ⑤BaSO4 ⑥乙醇
⑦金属钠    ⑧石墨 ⑨MgCl2
⑩CaO
② ③ ⑤ ⑨ ⑩
CO2、SO2、 SO3、 NH3、酒精、蔗糖等是非电解质
2、非电解质:
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不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特别提示:
如CO2 SO2 SO3 NH3的水溶液能导电,是因为它们与水反应生成的物质电离导电,而不是它们自身电离导电,故它们不是电解质
思考:
溶液能够导电的原因是什么?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发生了电离,产生了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
电离
电离的定义: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NaCl 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示意图
NaCl = Na+ + Cl-
思考
溶液导电能力
取决于
离子浓度、离子所带电荷数
自由移动的离子
注意
划分强弱电解质的唯一标准是是否完全电离!!!
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
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完全电离的电解质。
强酸:
H2SO4、HNO3、HCl、HClO4、HBr、HI
强碱:
KOH、NaOH、Ba(OH)2、Ca(OH) 2
大多数盐:如NaCl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不完全电离的电解质。
弱酸:
弱碱:
水、少数盐:如Pb(Ac)2
H2CO3、HClO、HF、H2SO3
NH3·H2O 、Cu(OH)2、Mg(OH)2、Fe(OH) 3
注意
划分强弱电解质的唯一标准是是否完全电离!!!
化学式和离子符号
1.电离方程式是用_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电解质电离过程的式子。
2.写出下列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①硫酸(H2SO4):____________________。②氢氧化钠(NaOH):____________________。③硫酸钠(Na2SO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电离方程式
(1)强酸、强碱和大部分盐书写时用“===”连接,如H2SO4===2H++SO42-、NaOH===Na++OH-、NaCl===Na++Cl-。(2)酸式盐的电离方程式①强酸的酸式盐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如NaHSO4===Na++H++SO42-。②弱酸的酸式盐在水溶液中生成酸式酸根离子和阳离子,如NaHCO3===Na++HCO3-。
一、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1)左侧写化学式,右侧写离子符号。离子符号不能主观臆造,要遵循元素化合价关系。(2)遵循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
二、书写电离方程式时的注意事项
B
1.2.2 离子反应
温故知新,发现问题
  电解质溶于水后,电离成为自由移动的离子。若将两种电解质溶液混合在一起,这些离子之间是否一定会发生反应?
写出氢氧化钡溶液、硫酸钠溶液、硫酸的电离方程式。
Na2SO4 =2Na+ + SO42-
Ba(OH)2 =2OH- + Ba2+
H2SO4 =2H+ + SO42-
复习引入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混合前溶液中微粒 K+、Cl- Ba2+、Cl-
Na+、SO42-
Na+、SO42-
混合后溶液中微粒 K+、Cl-、Na+、SO42- _________、Na+、Cl-
实验结论 离子反应使溶液中某些离子浓度________。
无明显现象 
【实验探究1】
无明显现象 
有白色沉淀 
BaSO4 
减小 
离子反应
【结论】
  实验中产生了白色沉淀,说明Ba2+ 和SO42- 发生反应,生成了BaSO4沉淀。这种离子间的反应,叫做离子反应。
【新知】
  离子反应: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这样的反应属于离子反应。
  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
例1:写出氯化钡与硫酸铜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①“写”: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②“拆”:易溶于水且易电离的物质拆成离子形式,其他物质写化学式。如单质、沉淀、气体、难电离物质(弱电解质)、氧化物等。
(1)、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BaCl2 + Na2SO4 = BaSO4↓ + 2NaCl
Ba2+ + 2Cl- + 2Na+ + SO42- = BaSO4↓ + 2Cl- + 2Na+
③“删”:删去两边没反应的离子
④“查”:检查方程式两边各元素、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守恒。
Ba2++ SO2-4 = BaSO4↓
Ba2+ + 2Cl- + 2Na+ + SO42- = BaSO4↓ + 2Cl- + 2Na+




又如:以Na2CO3和盐酸反应为例
①写: Na2CO3+2HCl=2NaCl+H2O+CO2↑
②拆:2Na++CO2-3+2H++2Cl-=2Na++2Cl-+H2O+CO2↑
③“删”: 2Na++CO2-3+2H++2Cl-=2Na++2Cl-+H2O+CO2↑
④“查”: CO2-3+2H+=H2O+CO2↑
强酸: HCl、H2SO4、HNO3
强碱:NaOH、KOH、Ba(OH)2
可溶性的盐:钾、钠、铵盐;硝酸盐等。
【特别提醒】(1)可拆物质(易溶易电离)
可溶性的盐:钾、钠、铵盐;硝酸盐等。
KCl K2SO4 KNO3 K2CO3
NaCl Na2SO4 NaNO3 Na2CO3
NH4Cl (NH4)2SO4 NH4NO3 (NH4)2CO3
NaNO3 NH4NO3 AgNO3 Cu(NO3)2
钾盐
钠盐
铵盐
硝酸盐
单质:Fe、Zn、Cl2等
弱酸:H2S、CH3COOH、H2SO3等
弱碱:Cu(OH)2、Mg(OH)2 、NH3·H2O等
难溶性盐:AgCl 、 CaCO3、BaSO4等
氧化物:H2O、CO2、CaO等
气体:NH3等
(2)不可拆的物质
练习1:写出离子方程式:
①在氢氧化钙溶液中滴加碳酸钠溶液
②向氨水中通入氯化氢
③氧化铜粉末加入稀硫酸
④铁屑放入硫酸铜溶液
②NH3·H2O + H+ = NH4+ + H2O
③ CuO + 2H+ = Cu2+ + H2O
④ Fe + Cu2+ = Cu + Fe2+
① Ca2+ + CO32— = CaCO3
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不能发生,因为Cu的金属活动性弱,不能置换出氢气
忽视了H+、OH-均参加反应
反应生成的H2CO3不稳定,应分解成CO2和H2O
练习
思考:哪些离子之间可以发生反应呢?
H++OH- =H2O
生成沉淀
生成气体
CO32-+2H+=CO2↑+H2O
生成水
复分解型离子反应
条件
:在溶液中,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电解质
交换离子
属于离子反应
复分解反应
反应物中的某些离子浓度减小
离子反应的实质------
生成难电离
的物质
(弱电解质)
电解质
导电能力很弱
——难电离
如:弱酸、弱碱、水等
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1.复分解离子反应实质
2.复分解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原则:能反应生成沉淀、气体、难电离物质的不能共存。
1 . 与H+ 不能
共存的离子:
CO32- 、CH3COO- 、HCO3-
OH-
H+
会生成氢氧化物沉淀的离子
3. 微溶物、难溶物的两种离子不能共存:如CaSO4是
微溶物,故Ca2+与SO42-不共存, AgCl是难溶物故Ag+与Cl-不共存。
2. 与OH— 不能
共存的离子:
4. 要注意题目隐含条件:溶液有无颜色【Cu2+(蓝)、Fe3+(棕黄)、
Fe2+(浅绿)、MnO4-(紫色)】,溶液的酸碱性、pH等。
离子共存问题
1.在无色、酸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 )
A、NH4+、Al3+、SO42-、NO3-
B、Ca2+、Na+、NO3- 、CO32-
C、K+、Fe3+、NH4+、 NO3-
D、Na+、K+、SO32-、NO3-、
H+
H+
H+
H+
检测
2.(双选)在某透明的使石蕊溶液变红的溶液中,能共存的离子组是 ( BC )
A.Na+ 、K+、SO42-、HCO3
B.Cu2+、K+、SO42-、NO3
C.Na+、 K+、Cl 、 NO3
D.Na+ 、K+、SO42-、OH
H+
H+
H+
H+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