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高二学年
齐齐哈尔市恒昌中学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24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4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用描写语言写成的文学作品,它所呈现的是一个想象的虚拟世界,其意在表现与抒发
个人的性情,以求表达其“善”,表现其“美”。因而,文学语言的表层意义和深层意蕴
往往有很大差距,需要读者利用自己已有的先在经验,在作者创造的艺术空间里去想象和
生发,以突出理解和体验的个性色彩。
接受理论研究指出:文本的意义充满了未定性。文本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
生;它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不是隐藏在作品中的微言大义。那么,文本意义
的未定性是怎样形成的呢?一方面,因为文本自身存在着创作中的空白;另一方面因为读
者与文本的对话是一种不对称的交流。读者在阅读时,与作者没有共享的现实语境,作者
不能当面回答读者的询问和质疑,交流不能构成反馈,读者无法检验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
阐释是否恰当正确。这种不对称的交流就决定了文本结构的开放性特征,也造成了文本意
义的未定性。因此,有研究者指出,在文学意义的生成中,意义空白与意义未定性具有十
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艺术抵达意味世界的重要范畴,深刻地反映了文学从创作到接
受的审美活动全过程的内在规律,具有多层次多维面的蕴涵。一方面它是艺术形式自身历
史发展的必然成果,是一种含蓄的笔法,隐喻的技巧,是无法之法的暗示,是无表达的表
达;另一方面它又是人类审美感觉历史生成的中介机制和重大成果,具有心理学的充分依
据,在审美知觉的活动中展示了立体的召唤与调节功能。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意识到,与
“文本—作者”进行有效的对话,需要从两个切口入手:一是文本的创作空白,一是读者
生成意义的中介——对话策略。
什么是创作空白?在创作中,作家和艺术家按照事物运动及思维的规律,经过周密的
构思,经常给读者和观赏者留下广阔的艺术想象空间。因此,空白就是一切艺术创作中,
艺术家有意无意地造成的隐蔽、残缺、中断、休止、无言、无声、无形的部分,即“笔所
未到,意有所忽”之处,也是留给欣赏者通过“有形”部分而进入想象的艺术空间。因而,
发现创作空白,就成为读者与文本对话的第一步。文本的意义空白是连接创作意识和接受
意识的桥梁,是作者的创作意识向读者的接受意识转换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意义的空白召
唤着读者的期待,诱发了读者的想象。文本所描写的实体形象又会触发读者已有的经验世
界,使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联想的内容又使想象得到进一步加工,逐渐填补了空白,生
高二年级语文期末试卷 第 1页 共 9页
成了新的意义。因此,了解空白如何触发联想等动态机制,将有助于我们与文本进行畅通
的对话。
(摘编自韩雪屏《从创作空白处与文本对话》)
材料二:
当代阅读学非常强调读者的主体性,流行的阅读方法强调对话,但是,效果仍然不彰,
原因是此等对话只限于读者与现成的、固定的文本对话。拘于读者身份,只能顺着文本的
程序驯服地追随,阅读必然陷于被动,而被动则自卑,对文本仰视(甚至“跪着”阅读)。
救助之道乃是改仰视为平视,站起来和作者对话,必要时甚至俯视,不但要看到作品这么
写了,而且看到作品为什么避免那么写,才能化被动为主动。这个原则,是鲁迅在《不应
该那么写》中提出来的:
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只是读者很不容
易看出,也就不能领悟。因为在学习者一方面,是必须知道了“不应该那么写”,这才会
明白原来“应该这么写”的。这“不应该那么写”,如何知道呢?奥列塞耶夫的《果戈里
研究》第六章里,答复着这问题——“应该这么写,必须从大作家们的完成了的作品去领
会。那么,不应该那么写这一面,恐怕最好是从那同一作品的未定稿本去学习了。在这里,
简直好像艺术家在对我们用实物教授。恰如他指着每一行,直接对我们这样说:‘你看——
哪,这是应该删去的。这要缩短,这要改作,因为不自然了。在这里,还得加些渲染,使
形象更加显豁些。’”
经典文本的修改实例,在中国古典诗话词话以及小说和戏曲评点中比比皆是。“推敲”
已经进入口语,春风又“过”改为又“绿”江南岸的故事脍炙人口。范仲淹写《严先生祠
堂记》,最后歌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泰伯读之者三,建
议把“先生之德”改为“先生之风”。钱穆先生认为:范仲淹以“德”指其人之操守与人
格,但此只属于私人。“风”则是可感的,还能引起“风貌”“风神”的联想。一字之易,
比出了不应该那样写,读者就有可能和作者一起从被动接受上升到主动创造的境界。
朱光潜先生说:“读诗就是再作诗。”和作者一起想象写作过程中的提炼和升华,才有可
能洞察文本意蕴生成的奥秘。作者的意图是隐秘的,一般只把应该这样写显示出来,读者
自发的欣赏,往往囿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有洞察了不应该那样写的提炼过程,
才可能知其所以然,共享作者的匠心,向作者的水准攀登。
(摘编自孙绍振《以作者身份与文本对话》)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材料二强调阅读应该以读者为主体与文本对话,而不是驯顺的追随文本。
B.读者可以借助已有经验,更好地理解作家借助艺术技巧创设的意义空白,诱发读者的想
象,产生丰富联想。
C.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可以充分发挥个体能动作用,自由地对意义空白处进行加工。
D.与文本的不对称交流,使得读者不能与作者对话,其理解的文本意义难以趋向确定。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作品的意义在于阅读,读者不参与,文本意义就无从产生,读者是文本的对话主体。
高二年级语文期末试卷 第 2页 共 9页
B.读者不能与文本有效对话,原因是受限于阅读视角,对作者及其作品一味盲从。
C.若不对照《严先生祠堂记》原稿,读者领会不到泰伯一字之易带来的意蕴变化。
D.在朱光潜看来,会读书的人能从作者创作的角度出发,去洞察文本意蕴生成的奥秘。
3.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二作者关于“读者主体性”论述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家毛姆认为,“你正在阅读的书,对于你的意义,只有你自己才是最好的裁判”。
B.《藤野先生》曾经数易其稿,定稿中多了一些细节上的处理,在比较中揣摩更深刻的意
思。
C.读郁达夫《故都的秋》后,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语段描述其画面,并说明喜欢的理由。
D.读《沁园春 长沙》,揣摩对色彩鲜明、境界雄浑、极富生机的湘江秋景图,感受出诗
人昂扬的革命激情。
4.综合材料二,以下面《雷雨》第二幕选段为例,就如何与文本有效对话提出阅读建议。(3
分)
【原稿】
鲁侍萍 (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周萍 你是谁?
鲁大海 妈,别理这东西,小心吃了他们的亏。
【定稿】
鲁侍萍(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周萍 你是谁?
鲁侍萍 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鲁大海 妈,别理这东西,小心吃了他们的亏。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灯
师陀
黄昏从空中降下来了,降落到小城的屋背上和小胡同里了。卖煤油的远远从小胡同的
转角上出现,肩上担着挑子。
“卖煤油啊!”梆!梆梆!他喊着,敲着木鱼。
胡同里没有人。一条狗望望他,接着又自行走开。有个门响着,有人从里头走出来。
“卖煤油的!”走出来的人站在门口台阶上喊,手里端着灯。
梆!梆梆!卖煤油的在台阶前面停住,挑子放到街沿上了。这是个装着架子的煤油桶,
另一头配一口箱子,上面贴着红斗方,里头放的是各种杂货:火柴、香烟、纸、糖和烟丝。
买油的说:“打四两。”
“不说也知道。”卖煤油的接住灯。
卖煤油的用提子把油吊出来,量够了数目。
“自来火又涨价了?”
“又涨价了!”
高二年级语文期末试卷 第 3页 共 9页
卖煤油的并不高兴,比打油的还不高兴。他数过钱——梆梆!重新担起挑子。
“越涨越没利看!”他回头又加上一句,“你想想——馒头现在几个钱一斤?从前自
来火三钱两盒,赚你一个;现在三十钱一盒,不说谎,赚你两个半制钱!”
在冷落的小胡同里,卖煤油的担着挑子,木鱼敲得动天响。他有他的调子:梆!梆梆!
他有他的老声音,从来不变的声音:“卖煤油啊!”挑子活跃地跳动着,他就这样顺着胡
同走下去,一路上迎着他是开门关门的响声。
“喂,卖煤油的!”又有个小门打开,又有个声音向他喊。
这喊他的是个老太太,一听下面的谈话就知道。
“你真是上辈子烧香烧来的福气,老斋公,娶这么一房好熄妇,两天点一灯油!”卖
煤油的看了看灯,一看他就准知道是新娘子的。
老太太喜欢得几乎把眼泪都流出来。
“会做活呢,”她说,“你给够数就好了!”
“老天爷是见证。”
当他们谈话时候,远远地又有一个人喊了。卖煤油的担起挑子,极和气地跟老太太分
了手。
梆!梆梆!“卖煤油啊!”他喊着,尽量敲着木鱼。
这一盏是厨房里的灯,上面落了许多灰尘。喊他的是个中年女人,脸红红的,被烟熏
得满眼泪。
“该吃饭了。”没有放下挑子,卖煤油的就笑着招呼。买油的并不直接回答。
“有铜版纸吗?”她问。
“有,有!”
卖煤油的赶紧打好油,赶紧到另一头打开箱子,或是说他的杂货店。
“今天又是记账吗?”
“又是的!”
“可是前面老早三吊多了?”
“四吊多终归要还你的——怕什么?跑了和尚跑不了寺!”
真没有办法!卖煤油的笑着叹口气,卖煤油的担起挑子,天渐渐暗下来了,小胡同里
不再有人出现了。梆!梆梆!他顺着小胡同走下去,一路上喊着,比先前更响更急地敲着
木鱼。所有的灯他都认识,只要摸摸他就知道是谁家的,甚至是谁用的。现在它们已经被
点起来,光亮照耀着每间房子,不管是发霉的熏黑的整洁的倾倒的全照耀到了……梆!梆
梆!木鱼越来越急,越响越远。最后只剩下空洞没有行人的小胡同,转个弯,他的影子随
即消失在昏暗中。
可不是,他自己家里的灯也该点起来了。
一九四二年二月
(节选师陀《果园城记》,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2000 年 10 月版,有删改)
【注】:《果园城记》是师陀抗日战争时期在沦陷的上海写成。“果园城”既是师陀的心
灵牺息地,也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高二年级语文期末试卷 第 4页 共 9页
5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在寂静胡同深处,反复出现的这种“梆!梆梆!”声,是一种让胡同里的人听惯的声调,
也是这里多年仍旧没有改变的事物。
B. 卖煤油者对待不同顾客态度同中有异,相同点是都公平公正、主动热忱地服务于每一个
人。不同点是,或对顾客真诚而坦率,或对顾客夸赞而和气,或对顾客无奈而同情。
C.《灯》里的胡同世界是作者的情感载体,不仅仅是诗意表达,这里既有诗意般的静谧安闲,
也有底层百姓生活的窘迫。
D. “煤油的并不高兴,比打油的还不高兴”,“不高兴”是为了突出卖油者心地善良,有
替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
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开头从黄昏写起,连用“降下来”“降落”等一系列动词呈现了动态场景,增加了故
事背景的意境美,体现了主人公凄凉的心境。
B.《灯》中的卖油者并非小人物,他身上散发着“牧歌风味的悠闲”,是特殊时期的一名不
露身份的革命者。
C.“灯”是文章的线索,象征意味。它既是指家家户户点的煤油灯,也象征卖煤油人的奉献
精神。
D.文中写了三个买卖煤油的片段,以点带面,反映出居住在胡同里的人们的生活境况,简洁
的对话折射出人物的心理。
7.著名学者马桂君评价本文时说道:散文化小说,可以从那些给予小说的规约中游离开来,
拓展更宽松的活动余地,从而有针对性地表现作品一些非小说的特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
对“散文化小说”的理解。(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54 分)
(一)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
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
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
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
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
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
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署曰:“能。”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
“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请而见之,
谢曰:“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懦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
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曰:“愿之。”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
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驱而适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
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
高二年级语文期末试卷 第 5页 共 9页
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
反?”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
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
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
孟尝君不悦,曰:“诺,先生休矣!”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
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
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8.下列对文中划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
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
B. 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
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
C.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
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
D. 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
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使人属孟尝君”与“举酒属客”两句中“属”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B. “于是乘其车,揭其剑”与“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两句中“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C.“ 不拊爱子其民”与“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两句中的“爱”意思不相同。
D.“驱而适薛”与“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 两句中的“适”意思相同。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冯谖长于计谋,有政治远见。他以特殊方式为孟尝君收债事市义,并为孟尝君做出圆满解
释,体现出他为主人长远利益考虑的智慧。
B.冯谖生活贫寒,但不甘平凡。他虽然生活困难到无法养活自己,但并不满足于获得基本的
生活条件,仍不断要求获得与其他门客同样的待遇。
C.孟尝君知人善任,心胸宽广。他了解冯谖的能力,并将收债任务交付于他,虽然对冯谖未
能如期愿收债,心有不悦,也没有多做责备。
D.孟尝君心胸宽广,体恤下人。他在冯谖多次要求提高待遇且“左右皆恶之”的情况下没有
反感拒绝,还派人供给冯谖老母食用。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2)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6 小题,20 分)
12.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天下归仁焉 归:归向
B.人穷则反本 穷:走投无路
高二年级语文期末试卷 第 6页 共 9页
C.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行:行列
D.越有难,吴王使之将 难:灾难
13. 下列选项中不存在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3 分)
A.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B.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C.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D.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14.下列各项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3 分)
A. “离骚”者,犹离忧也
亡走赵,赵不内
B. 厚币委质事楚
威振四海
C. 士不敢弯弓而抱怨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D. 蹈其背以出血
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15.下列句子与例句的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3 分)
例: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A.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B.蝉蜕于浊秽
C.竟为秦所灭
D.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16.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 外连衡而斗诸侯 函梁君臣之首
B.序八州朝同列 内立法度
C.履至尊而制六合 武能网纺缴
D.羝乳乃得归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5 分)
(1)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
(2)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3)蒙故业,因遗策
(4)抑本其成败之迹
(5)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 3 小题,6 分)
18.默写(每空 1 分,共 6 分)
( 1 ) 《过秦论》在陈涉与九国的对比中,体现二者军力差距的语句是
“ , ” 。
高二年级语文期末试卷 第 7页 共 9页
(2)司马迁连用两个被动句“ , ” ,写出屈原诚实不欺却被猜
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现实,引出下文写屈原由于心生怨愤而作《离骚》。
(3)《伶官传序》中,欧阳修在引《尚书》中的话“满招损,谦得益”作答时,顺势从中
引出“ , ”的道理。
(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9~20 题。
射雉①
韦应物②
走马上东冈,朝日照野田。
野田双雉起,翻射斗回鞭。
虽无百发中,聊取一笑妍。
羽分绣臆碎,头弛锦鞘悬。
方将悦羁旅,非关学少年。
弢弓③一长啸,忆在灞城④阡。
【注】①本诗是诗人于滁州刺史任上所作。雉,鸟名,通称野鸡。②韦应物,中唐诗人,
京兆长安人,少年时曾担任唐玄宗的近身侍卫。③弢弓,藏弓入套。④灞城,在长安东。
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第四句刻画入微,再现了猎物出现时诗人突然翻身射箭,打马回旋的精彩瞬间。
B.五、六两句荡开一笔,写虽然不能百发百中,但仍然聊天取乐,乐观豁达。
C.七、八两句详细描写了射猎的结果,被射中的鸟,羽毛分披,头颈松弛。
D.本诗描绘了诗人自己跃马骑射的情景,实现了诗歌创作主体和表现对象的统一。
20.诗人说自己“方将悦羁旅,非关学少年”,有人认为这两句言不由衷,你是否认同?请结
合全诗简要分析。(6 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12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4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4 题。
汉字,有淑女的温婉之美,也有老妇的隐重之美;有山河的壮丽之美,也有花草的清淡之美。
汉字,她着墨汗青,跨过历史的长河向我们走来。她的音律之美和意境之美,令我
们 。
那一个个方正有力的汉字,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结晶。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小
篆、隶书、楷书,它见证了中文深厚的底蕴与灵动的风韵。水,象形造字,形如流水,使人不
觉间想到了柔和无尽;众,会意造字,形象地 了多人而自然而然地想到团结互助等深
意。那一笔一画,一延一顿,或刚劲有力,或柔情似水,无论从艺术还是形态来看,都体现
了汉语中的文字之美。身为一个中国人,应当做一个 的中国人,熟悉中华五千年来
的灿烂文化,能熟练地说汉语这种古老而又优美鲜活的语言,能正确地书写汉字这种古老
又丰富生动的文字。
先后播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汉字英雄”等节目,并被广泛大众收看,都是为了唤起人
高二年级语文期末试卷 第 8页 共 9页
们对汉字的认识,对汉文化的重视。
2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 分)
A.震撼 体现 堂堂正正 而
B.震惊 体现 堂堂正正 却
C.震撼 表现 仰不愧天 而
D.震惊 表现 仰不愧天 却
2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和标点符号使用错误,以下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播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汉字英雄》等节目的先后播出,并被大众广泛收看,都是为
了唤起人们对汉字的认识,对汉文化的重视。
B.“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汉字英雄”等节目的先后播出,并被大众广泛收看,目的都是为
了唤起人们对汉字的认识,对汉文化的重视。
C.先后播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汉字英雄》等节目,并被广泛大众收看,目的都是为了唤
起人们对汉字的认识,对汉文化的重视。
D.先后播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汉字英雄”等节目,并被广泛大众收看,都是为了唤起人
们对汉字的认识,对汉文化的重视。
23.对文中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比喻 夸张 拟人 对比
B.比喻 夸张 借代 通感
C.比喻 排比 拟人 借代
D.比喻 排比 拟人 对比
24.下列句子中的“和”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班主任在班会上和大家说了应对奥米克戎的常规方法。
B.我不想和杰西去图书馆,我想自己去!
C.刚才看的和这里挂的是一种风格,都有一点印象派的味道。
D.你的学习成绩和她差很多,你要加油了!
高二年级语文期末试卷 第 9页 共 9页高二语文期末试卷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24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4 小题,12 分)
1.B(A“阅读应该以读者为主体与文本对话”,并非作者强调的;C 曲解文意;D 结论有误)
2.C(表达过于绝对)
3.B(A 与阅读方法无关;CD 两项均为对于现成文本“这样写”的赏析)
4.将定稿原稿对比,进行自动阅读。(1 分)读者在对比中发现,定稿中多了鲁侍萍的台词。
(1 分)这更能突显它渴望认识又不敢认的痛苦内心,丰富了人物的形象特征。(1 分)
5.D“是为了突出卖油者的心地善良,有替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理解不全面,主要是体现
卖油的为收入减少而不满。
6.D(A 并没有体现主人公凄凉心境,他是坚忍乐观的;B 他就是底层百姓,不是革命者;C
也象征卖煤油人的奉献精神。)
7.(1)小说语言平淡舒缓,简淡洗练。文字简洁洗练,少铺陈少夸饰,以此来表现小人物
的真实生活,语言间充满着抒情特色。
(2)小说情节结构舒散。反正不追求情节的突转、岩宕、起伏,也没有尖锐的矛盾冲突,
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状态和人物的心理状况;文中引用三个“梆梆”声串联起文章主要片
段,叙事结构相对简单散淡。
(3)小说主题散淡。文章以小见大,通过叙述生活在貌似平静的胡同里的人物的琐事,来
表现现实生活背后潜藏着深刻的历史内容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8. B
9. A
10. C(“知人善任,心胸宽广”不对)
11. (1)孟尝君见他如此迅速地回来而感到奇怪,立刻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去见他。
(2)您现在拥有小小的薛地,不爱抚百姓,把百姓当成子民,却趁机用商人的手段从
百姓那里谋取私利。
12. B
13. B
14. D
15. C(“聊天取乐”不对,“聊”是姑且的意思。)
16. C
17. 略
18. 略
19. B(“聊天取乐”不对,“聊”是姑且的意思。射箭虽不能百发百中,却能够姑且用来取
乐。)
20. 示例一:
不认同。五、六句提到自己射箭虽不能百发百中,却能够聊以取乐,从第 11 句看,虽
射中了猎物,诗人却没有乘胜追击,因此,射猎只是为了排遣自己仕宦于异乡的苦闷,
再没有了少年人那股争强好胜的心气儿。
示例二:
认同。五、六句只是自谦之语,第四句展现出跃马弯弓的自我形象,依然不减诗人青少
年时的英姿,从七、八句来看,世人射猎已成功,暗含自得之意,末两句点出此次射雉,
也使他回忆起青少年时期在长安阡陌间纵马驰骋的生活,颇耐人寻味。
21. A
22. A
23. C
24.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