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归去来兮辞并序》导学案(含答案 )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0.2《归去来兮辞并序》导学案(含答案 )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31 08:39: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归去来兮辞
【单元分解】
1.积累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知识结构和相关古代文化常识;
2.背诵默写全文,掌握文本中相关的文言句式,并熟练翻译句子;
3.感受作者着重表达的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对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的赞美。
【课前自主学习】
背诵全文,自主复习课本,并完成本课《教材回读》的相关练习。
【课堂复习巩固】
任务一、【结合本单元散文,熟悉各种体裁】
辞,讲究文采韵律,重在抒情。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篇幅字句较长,多以“兮”字来和谐语气,表情达意。一般四句一节,以四、六字句为主。
2.赋,是有韵的散文,常用关联词,长短句明显增多,内容则以咏物说理为主,写法上讲究铺排。《阿房宫赋》《赤壁赋》
相似之处在于:辞和赋都注重文采,讲究铺排,善于用典。
3.说,古代议论说明文章的总称。《师说》《爱莲说》
4.志记,可 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分为杂记和游记,在写法上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登泰山记》《石钟山记》《岳阳楼记》《游褒禅山记》《项脊轩志》
5.传,记载人物事迹,《种树郭槖驼传》《五柳先生传》
6.铭,有韵的特点,用来记述事实、功德,述公记行,有时也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
7.论,一种发表议论的文体,一类是史论,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一类是政论,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
8.序,古代文人送别时常以诗文相赠,称为赠序,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滕王阁序》《兰亭集序》《送东阳马生序》
9.疏、章、表,是中国古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特别文体,也是封建社会下臣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的一种文体。疏重在议事,表重在言情。《陈情表》《出师表》
任务二、【背诵全文,回顾文章脉络】
(
情感
)
任务三、【文言知识积累】
1.幼稚盈室,瓶无储粟:幼稚:指孩童。盈:满。瓶:指盛米用的陶制容器。
2.帝乡:天帝居住的地方,也就是所谓的仙境。
3.口腹自役:为了满足口腹的需要而驱使自己。
4.三径,院中小路。汉朝蒋诩隐居之后,在院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于少数友人来往。后来,三径变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
5.从人事:从事于仕途中的人事交往。指做官。
任务四、【易写错字填空,并翻译句子】
1.舟遥遥以轻 ,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 。(4分)
翻译:
2.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 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4分)
翻译:
3.引壶 以自酌, 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4分)
翻译:
4. 扶老以流 ,时 首而 观。云无心以出 ,鸟倦飞而知还。
翻译:
5.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 。(4分)
翻译:
6.木欣欣以向荣,泉 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4分)
翻译:
任务五:【文本探究】
1.诵读诗文,在行文中寻找作者归去的行踪变化和与之对应的心情变化。
(8分,要求:条理逻辑清晰,一目了然)
2. 比较《归去来兮辞》与《兰亭集序》两篇在思想情感上的异同点。(6分)
任务六、【理解性默写】
1.陶渊明反思自己的过去,觉悟到过去的错误虽然无法挽回,未来的去向却还来得及重新安排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陶潜在《归园田居(其一)》一诗中说自己出仕那是“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在他的《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作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陶渊明想象自己辞官回家的路上,船行顺风,轻松如飞,衣服随风飘扬,心情愉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想象写出陶渊明辞官后初见家门时的欢欣雀跃之态,简直像小孩子那样天真。
5.南宋李清照的号“易安居士”中的“易安”一词出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傲然自得之情和甘于淡泊之志。
6.描写诗人自斟自酌,享受室中之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表现诗人不奢求富贵与仙境的人生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七、【课堂小练】
菊(唐)李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①篱边色,罗含②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愿泛金鹦鹉③,升君白玉堂④。
【注释】①陶令:指陶渊明,因做过彭泽县令,故称陶令。②罗含:东晋人,也酷爱菊花。③金鹦鹉: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④白玉堂:指豪华的厅堂,喻指朝廷。
野菊(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③觅宠光。
【注释】①糗粮:干粮。②政:通“正”。③陶翁:陶渊明。
两首诗吟咏对象均为“菊”,均提到陶渊明,主旨表达却各不相同,请作简要分析。(6 分)
答案
梳理脉络
序言:交代写作缘由
决意归去:迷途知返,今是昨非
家中之乐
田园之乐 情感
归去之乐 厌恶官场热爱田园
交往之乐
出游之乐
综述情志:顺随自然,乐天安命
文本探究
1. 略
2.比较两篇文章在思想情感上的异同点。
相同点:《兰亭集序》和《归去来兮辞并序》都体现了在“人的觉醒”和“山水的发现”的魏晋时代文士对生命和自然的思考。王羲之和陶渊明都在人生苦短,终必有尽的现实面前有着心灵的悸动和思想的波澜,都在自然中感受到生命的气息和衷心的欢愉。 不同点: (1)就对生死的思考而言:王羲之感叹欢乐的易逝、人生的短暂,对此感到痛苦。想要超脱生死而又认识到把生死、寿夭等同起来是一种虚妄。他希望以诗文与后人心灵相通。陶渊明则不然,对他来说,尽管“寓形宇内复几时”,但重要的是怎样选择和利用好这短暂的人生。至于死亡,只是“乘化以归尽”,他把生命和自然融为一体,因此也就没了要汲汲于突破生死的焦虑,减少了对死亡的沉痛之感。他平静随化,因而也就乐天安命。 (2)就对自然的态度而言:王羲之对自然持一种审美的态度。自然是人的审美对象,虽然能带来欢乐,但欢乐很快也会逝去;陶渊明对自然持一种生命的态度。将自然作为自己精神的家园,把自己的生命与自然融为一体。对他来说,自然令他愉悦,但这种愉悦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审美愉悦,而是一种在自然中反观自我,荡涤心胸,感受到生命的微笑。
三、默写
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2.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3.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4.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5.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6.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7.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四、课堂小练
李诗借陶令篱边色写菊花的品格高洁,但是并未借此表达隐逸之情,借花自况,表达不畏倾轧打击而担忧赋闲迟暮的忧虑,希望得到援引赏识。杨诗突出野菊默默无闻,不被关注钟爱,但是,不改其清幽本色,以折枝欣赏表达对其的赞美。同时,把野菊与希求陶渊明赏识的庭菊比较,进一步凸显其特立独行,高洁脱俗的品质。 评分说明:两首诗歌分析各3 分。所咏之物特点、与自我关系、表达的主旨,共3点,1点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