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的泪流为哪般
——《蜀相》导学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品评语言,体会杜甫诗沉郁顿挫的风格,把握诗歌的情感
2.把握重点词语,解读意象,理解杜甫对“蜀相”的景仰和叹惋之情,感受诗人壮志未酬的忧愤。
3.比较鉴赏、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把握重点词语,理解诗歌的景与情的关系
2.比较鉴赏、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一、新课导入:
设问导入:如果让你填空:杜甫是 的 者,介绍杜甫,你会填一个什么词,为什么?(结合杜甫生平、诗歌分析)
二、诵读初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三、整体解读:一字串珠
诗言志。我们读诗,要学会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要你将全诗表达的情感浓缩到一个字上,一个意象(名词),你会想到诗中哪个字?为什么?饱含杜甫怎样深沉的情怀呢?
初步明确:
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再读诗,寻找表达情感的意象、动词、形容词,如何体现杜甫对诸葛亮的情感?
颔联:思考: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最能体现情感?为什么?
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同样是概括诸葛亮的功绩,颈联与下面的对联相比,侧重点有何不同: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
四、结合下表,比较分析杜甫和诸葛亮,思考他为什么要写蜀相诸葛亮?联系诗题和作者的生平理想,写作背景思考。
诸葛亮 杜甫
时代
才情
理想
付出
结果
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设问:“英雄”具体指哪些人?为什么诸葛亮的结局“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这英雄泪饱含几层深情?结合诗歌创作背景思考?
五、比较鉴赏,深入探究
回顾学过的杜甫诗文中关于“泪”的诗句,再次探讨杜甫的泪水为谁而流,为何而流?感受其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涕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六、再默写古诗,感受“泪”意象,感受诸葛亮、杜甫等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情怀,(自己可补充类似情感的诗句)。
,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人不寐, -------范仲淹《渔家傲》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 ——辛弃疾的《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陆游的《关山月》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辛弃疾《诉衷情》
补充:杜甫生平
读书壮游时期(712—745)34岁之前
杜甫七岁即能作诗文,十五岁时便在文坛上初露头角。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的自述。二十岁后,他开始了漫游生活。他南游吴越,二十三岁到洛阳应举落第,后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二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如《望岳》一诗表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抱负,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
困守长安时期(746一755)35岁-44岁
公元746年杜甫怀着经世济用的政治理想到长安试求官。可是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使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遭其害,困居长安达10年之久,使他开始透过社会表面的繁荣认识到朝廷的黑暗腐朽。自称“杜陵布衣”、“少陵野老”便始于此时。不幸的遭遇使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出了像《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诗的风格情调,也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得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战乱流离时期(756—759)45岁-48岁
安史之乱爆发,他携家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底层。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寄家鄜[fū]州,只身投奔朝廷,中途被叛军掳入长安。脱贼后,投奔肃宗,被肃宗授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不料杜甫很快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惨遭贬斥。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漂泊西南时期(759—770) 48-59岁
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759年杜甫弃官,携家人逃难,几经辗转,最后入蜀,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期间游览武侯祠,创作《蜀相》。764年严武再镇蜀,他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做了严武的参谋,后人又称杜甫为杜工部。不久杜甫又辞了职。严武死后,杜甫携家出蜀,沿途飘泊转徙,后病死在湘江一条小船上。 这一时期,他寄身田园而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思想更加深邃,艺术上也更为成熟。《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秋兴八首》等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作业:任选其一:
1.《为你读诗》朗读节目正在征集诗歌篇目,请你为这首《蜀相》写一则推荐语,说说它应该入选的具体理由。请其思想和艺术特色写两百字左右的推介词。
2.请你为诗人杜甫写一段颁奖词,赞颂其思想和艺术成就。
3.参照下图杜甫的画像,结合你对杜甫的了解,请你发挥联想与想象,对杜甫的画像作一番描绘。要求:运用第二人称,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可适当化用杜甫诗作,2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