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 总课时
主备人 学科 语文 课型 新授课
课 时 3 授课教师
班 级 周 次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学科素养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重 点 学会运用鉴赏诗歌的方法
难 点 分析品味词中高度凝练、极具表现力的语言,从而把握诗词的意象,让学生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一、学习目标 1.学会运用鉴赏诗歌的方法,分析诗歌意象,品味诗歌语言。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并学写诗歌。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文学常识 1.现代自由诗: 现代诗歌是指“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诗歌。中国近现代诗歌的主体新诗,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 现代自由诗特点主要有:1.形式自由;2.内涵开放;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4.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形式上分行排列。 1920年胡适《尝试集》出版,是第一部白话新诗集。《蝴蝶》:两只黄蝴蝶,双双天上飞;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代表初期新诗最高成就的是浪漫主义诗人郭沫若。 2.律吕 (1)古代校正乐律的器具。用竹管或金属管制成,共十二管,管径相等,以管的长短来确定音的不同高度。从低音管算起,成奇数的六个管叫作“律”;成偶数的六个管叫作“吕”,合称“律吕”。后亦用以指乐律或音律。马融《长笛赋》:“律吕既和,哀声五降。”翁洮《和方干题李频庄》诗:“犹凭律吕传心曲,岂虑星霜到鬓根。” (2)比喻准则、标准。韩愈《进撰平淮西碑文表》:“至於臣者,自知最为浅陋,顾贪恩待,趋以就事,丛杂乖戾,律吕失次。”黄中黄《孙逸仙》:“其人诚亚东之珍宝,其言诚革命之律吕哉。” 3.浪漫主义 【含义】: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 【内容】:偏重于表现主观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描写自然风光,歌颂大自然。 【手法】:浪漫主义文学惯用对比、夸张和想象,用词也倾向于华丽。浪漫派寻求强烈的艺术效果,追求异乎寻常的情节,描写异乎寻常的事件,刻画异乎寻常的性格,塑造出超凡、孤独的叛逆形象。 三、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详见PPT) 四、解读标题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怎么读,怎么理解 1.放号(hào)。“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表面意思是站在地球的边上吹响号角,直接发出呼唤。在郭沫若的家乡四川乐山一带的方言中,“放号”的意蕴必“吹号”更丰富,“吹号”只是一个客观的动作行为,“放号”则是在动作行为之外,另有一种豪迈的气势,蕴含着号声朝向四面八方飘扬而去的穿透力。 1919年九、十月间郭沫若从日本回国,当轮船行驶在日本横滨海面时,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他胸中激情奔涌写下了这首《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2.“立”比“站”更具有行动上的主动性,富于动态感。 四、合作探究 1.任务一:青春的意象:“我为诗歌制张表” (1)利用表格梳理诗歌所选用的意象。 (2)概括意象在诗歌中呈现出来的特点。 重点意象对比分析:《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的“力”与《红烛》中的“红烛”都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象征 郭沫若诗中的“力”象征的是五四时代精神,自然的摧毁创造象征着时代的摧毁创造诗人用“红烛”来象征自己对祖国的一颗赤诚的心。 作业 课下再次诵读诗歌,把握诗人的感情变化。 第二课时 导入 二、任务探究 1.任务二 青春的涌动:“我为诗歌来配图” 根据诗歌内容,绘制情感变化图 2.任务三 青春的语言:“我为诗歌写批语”(有难度,可提示从哪些方面寻找答案) (1)①语气词的使用 诗歌中大量使用了抒情的语气词“啊”“呦”等,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②整句的使用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使用了排比句式,热烈歌颂了“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努力”的力量,反映了“五四”时期人民那种奋起直追、高扬个性、改变国家现状的强烈愿望,具有振聋发聩的艺术力量。 《红烛》使用了对偶句。此外每节中诗句相对齐整,体现了诗人所倡导的中国新诗“绘画美”的主张。 ③反复手法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力哟!力哟!”这一反复手法,直抒胸臆,抒写对“力”的赞叹,增强艺术感染力。 《红烛》“不误,不误”,“烧吧,烧吧”用了反复手法,加强了语气。 (原)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呦!(改)啊啊!滚滚的洪涛来到了我的眼前哟!对比鉴赏哪一句表达效果更好?好在哪里? ①“来”前置,突出了这个词,使得原文更具画面感和动感。 ②多项定语“的”的添加,打破了语言规范,给读者带来新奇的体验。 ③“洪涛”作为下句诗的主语,使得上下诗句结构更加紧密,中间停顿更少,更好的地突出了洪涛巨大的破坏力和创造力。 三、拓展延伸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理念,最早是由俄国文艺理论家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中提出来的,他认为“对于熟悉的事物,我们的感觉趋于麻木,仅仅是机械地应付他们,艺术就是要克服这种知觉的自动化,艺术的存在是为了唤醒人们对生活的感受。艺术的手法是将事物陌生化的手法,是把形式艰深化,从而增加感受的难度和时间的手法,因为在艺术中感受过程本身就是目的,必须设法延长”。陌生化使诗歌更加赋予文学性和艺术性,激发了读者的阅读欲望,延长了感知艺术的过程。 (原)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改)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你的因是创造光明。 你的果是灰心流泪, ①“灰心流泪”“创造光明”前置,突出强调这两个词。 ②省略了谓语,打破了语言规范,给读者带来新奇的体验。 ③果在前因在后,突出了“灰心流泪”的结果是不可避免的,但不会影响“创造光明”这一出发点。与下文“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所体现的思想一致,只要创造光明,个人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 作业 根据今天所学内容,再次体会诗歌语言的艺术性。 第三课时 导入 学写诗歌 1.任务四 青春的张扬:“我为青春写首诗” 绥阳中学文学社即将出版2022年秋季学期校刊,现广泛征集“青春·校园”主题诗文。你作为绥中学子,也想参加征文活动。 请结合自己的青春理想,选择恰当的意象,创作一首诗歌。使用“省略”“倒装”等方式,实现一处或多处诗歌语言的“陌生化”。 学生自由创作,老师选取作品展示并点评。 作业 结合课本P29“三”,预习《百合花》并留下阅读痕迹。